未來為了打造智慧國土需優先整合的相關資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未來為了打造智慧國土需優先整合的相關資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牧瀬稔寫的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 和王力行高希均馬英九的 華人領袖破解台灣機會.中國想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中國生產力中心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政策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 謝立功所指導 盧俊惠的 基隆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 (2021),提出未來為了打造智慧國土需優先整合的相關資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隆、海洋產業、海洋政策、觀光產業、海洋事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未來為了打造智慧國土需優先整合的相關資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

為了解決未來為了打造智慧國土需優先整合的相關資源的問題,作者牧瀬稔 這樣論述:

  在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有的地方行政機關可以在短時間達到目標,也有花費多年才開花結果。箇中差異何在?作者認為主要是「把理所當然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做到理所當然的事情後,再多加一把勁,會得到更好的成果。     本書將理所當然的觀點以及多加一把勁,歸納成20個成功法則,提供「點子」給讀者們,為推動地方創生帶來一些創新想法和觀點,帶動地方產業永續與重生。     本書的組成包括:第一部分,說明中央進行的地方創生及在地方自治體或地域層級的地域創生之現況與展望。第二部分是從20個不同的相關面向介紹讓地域創生能夠成功的基本觀點。第三部分是針對地域創生領域中有一些成果、或是還在努力中

的地方自治體,以訪談的方式整理相關資訊。至於,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轉型為地方政府的要點,將放在第四部分來介紹。     本書的封面用了「搶救故鄉」這樣聳動的詞彙,其實是希望正在努力掙扎的地方自治體能夠清醒。另外,本書也加入了一些專欄,是由幾位地方創生相關的中小企業診斷士所撰寫的,希望能夠成為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期許本書能夠給予讀者們一些「提供啟發」的點子。如果能夠幫助讀者多思考些什麼,而萌生一些新的想法,無非就是作者寫書的目的與意義。 作者簡介   牧瀨 稔(Makise Minoru)      關東學院大學法學部地域創生學科副教授。

    法政大學大學院人間社會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歷任民間企業、橫須賀市都市政策研究所、公益財團法人日本都市中心研究室及一般財團法人地域開發研究所研究部後,從事現職工作。兼任法政大學大學院公共政策研究科兼任講師等。     2017年度擔任戶田市政策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春日部未來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新宿區新宿自治創造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東大和市城鎮.人. 工作創生綜合戰略顧問、羽村市魅力創出支援顧問、寢屋川市城市行銷策略制定顧問及鎌倉市行政評價顧問,同時也擔任多摩市、甲斐市、西條市等的政策顧問。     另外,亦擔任加西市元氣城鎮營造市民會議委員(會長)、厚木市自治基本

條例推動委員(會長)、逗子市市民參加制度審查委員、三芳町行政改革懇談會會議委員、厚生勞動省「活用多樣社會資源的『地域包括照護推進』環境營造的調查研究會」委員及運動廳技術審查委員會委員等的審議會委員。     座右銘是「無為之為」。 出版緣起  推薦序一 陳甫彥  推薦序二 郭翡玉  推薦序三 曾永平  序言 牧瀨 稔 第一部 地方創生的現況與展望 第1章 地方創生、地域創生是什麼? 地方創生的企圖  活化地方經濟很困難嗎?  地方創生的評價  地方創生對地方自治體的影響  為了成功實現地方創生  推動中央地方創生政策的注意事項 第2章 愈演愈烈的地方自治體之間的競爭

  自治體人口減少的未來預測  擴大都市發展?抑或是縮小都市發展?  日本未來人口預測 利益均霑的地方版綜合戰略  激戰的企業招商  第3章 透過城市行銷實踐地域創生  戶田市「競爭與共感」的推銷活動  「競爭」本位的城市推銷  「共感」本位的城市推銷  搭上成功軌道的戶田市地域創生  市民自豪感的注意要點  第4章 地域創生的各種對策  確定「目標客層」  N市決定了「目標客層」  春日部市的城市公關  城市公關的具體措施  東大和市營造日本育兒最友善城市  「聚焦」的重要性  第5章 推動地域創生的注意要點  地方創生後期是自治體間的併購?  成功案例強調的是過程  專案團隊的好處  專案

團隊的成員人數  自治體「行銷」的注意事項  未來自治體行銷的概念  第二部 地方創生成功的20 個觀點 觀點1 為了增加定居人口的基本觀點   觀點2 對應自然增加的基本觀點—已婚?單身?   觀點3 對應自然增加的基本觀點—高齡者?非高齡者?   觀點4 對應社會增加的基本觀點—現有居民?潛在居民?   觀點5 對應社會增加的線索—看準購屋及人生轉折的時間點   觀點6 城市行銷的思考方式   觀點7 「認知」對策的必要性   觀點8 選擇目標對象策略的思考方式   【案例1】 伊達市的富饒之地構想   【案例2】濱田市的單親迎入事業   觀點9 先發者優勢與後進者優勢的思考方式   觀

點10 紅海策略及藍海策略   觀點11 振興觀光的觀點   補充自然增加及社會增加的觀點   當日來回或住宿?   觀光振興也要思考消費機制  觀點12 增加就業機會的觀點  對「就業機會增加」進行區隔  以「積極進取的業者」為對象  「現無的業者」只有靠「招商」或「促進創業」  觀點13 各式各樣居民的概念  定居人口  交流人口  協力人口  人口回流  資訊交流人口  偶然的居民與選擇的居民  觀點14 設定目標的重要性  明確設定「政策目標」  「目的」及「目標」的差異  地方自治體的最終目的是⋯⋯  仔細觀察自治體的「政策目標」⋯⋯  觀點15 6W4H 的思考方式  基本的5W1

H  其實「+1W」會更好  「+3H」也很重要  觀點16 核心競爭力的思考方式  何謂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的案例  找出核心競爭力的方式  觀點17 參考先進案例時的幾個觀點  標竿學習(Benchmarking)  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  負面教材  亞歷山大.格申克隆(Alexander Gerschenkron)假說  運用優良案例與不良案例的注意事項  觀點18 先進案例不等於成功案例  先進案例不等於成功案例  共通點愈多愈有可能移轉  職能(Competency)  觀點19 居民滿意度及居民接受度  何謂居民滿意度  提高居民滿意度的要點  何謂居民接受

度  觀點20 情境分析法  何謂情境分析法  情境分析法的歷史  劇本規劃  對策與政策的差異  第三部 向5個順利推動地方創生的城鎮取經! 筆者訪談1  10年來在各種調查中屢創佳績—推動創新政策且成功的戶田市! (與戶田市長神保國男的訪談)  企劃部門中的企劃—戶田市政策秘書室以及有「自治體智庫」之稱的戶田市政策研究所 (與政策秘書室長梶山浩的訪談)  筆者訪談2 目標是「日本第一友善育兒的城鎮」—交出閃亮成績單的東大和市! (與東大和市長尾崎保夫的訪談) 筆者訪談3 「持續轉變中」的西條市—怎麼轉變?想怎麼轉變? (與西條市長玉井敏久的訪談) 筆者訪談4 市公所內設置「春日部未來研究

所」—深入探訪自治體智庫努力在做些什麼! (與春日部未來研究所的訪談) 從春日部未來研究所的調查研究中誕生的實際政策是什麼?—城市推銷的成果在哪裡? (與春日部市城市推銷廣報課的訪談) 筆者訪談5 何謂小規模自治體的地域創生?—逐漸聽到「丸森町」這個名字的神秘理由是? (與丸森町町長保科鄉雄及副町長佐藤仁一郎的訪談) 第四部 走向多彩多姿的地方創生 第1 章 正確推動觀光振興的基本觀點 ①關注「訪日外國人」熱潮  ②振興地域經濟,「住宿」是最佳選項  ③振興觀光要以擴大每人消費金額為目標  ④留意「觀光造訪客人數」  第2 章 維繫自治體政策規劃能力的存在:「自治體智庫」 ①何謂自治體智庫?

  ②自治體智庫的設置動向  ③非營利智庫可分為五類  ④自治體智庫的特徵 ⑤自治體智庫的意義  ⑥應該也要有議會智庫  第3 章 走向多彩多姿的地方創生  ①重視PDCA循環  ②政策制定的「鬼腳圖」  ③具體設定目標  ④為政策寫故事  ⑤從居民觀點出發的政策制定  結語  推薦序一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這本書,除了分享日本地域創生的原由及經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反省與檢討。     先摘錄本書的三句話:   創生很重要,但不是再生、也不是新生。   再生是「已死亡的事物,從死亡狀態下回復生命」⋯⋯現在是「創生」的時代。  

  這個創生的意義,必須在確實理解的狀態下,再積極的進行各種努力。   「活化地方經濟」很困難嗎?   整體來看是困難的。之所以困難,本書歸納了眾多面向;但可以肯定,絕對不是不可能。     中小企業也好,自治體也好,同樣都受到少子高齡化與全球化浪潮的擺布。在這樣的背景下,該怎麼找出自身的優勢,不僅限於日本,而廣泛地向全球傳達信息,這一點有賴大家共同進行思考,並且積極投入行動。我認為這正是我們所謂的Mission(使命)、Passion(熱情)及 Action(行動)。     我認為的地方或地域創生,從串聯與創新開始。     現在正是「創生」的時代,不是

再生、也不是新生。 在確實理解創生的狀態下,透過「產學官勞言」積極進行各種努力與串聯:盤點在地DNA「人文地產景」,一同譜寫地域中天地神人的節與結、流與留、共生與共創。     我出生於戰後的嬰兒潮,成長於都會,熟悉城市的節奏及生存遊戲;2014年有幸隨著臺灣政府服務獎評選工作,實地參訪各個地方政府單位與地方串聯的接地能量,才猛然看見生活的不同面向及生命可以有的覺察及創生。深受啟發並回頭檢視人生與土地的串聯:由大地養出來的我們,返歸土塵前,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2016 年,有機會站在宜花東有機廊帶,先將花東縱谷南北180公里生氣盎然的場域,視為一個生態博物館,啟動花

東縱谷「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的全域規劃。     在串聯與創新的核心理念引導下,邀請「產學官勞言」各界人士,以4D肯定式探詢工作坊(Discover、Dream、Design、Deliver)來做串聯的想像與點燃熱情。用活動策展的行動方案留下地方故事、串聯各地人事地物景,留下地方故事,構成一個動態多元的立體腳本,吸引更多人前來吸收養分甚至成為其中的一個因子。每個人從自己出發,行腳花東縱谷,由特色串聯,朝向繽紛多彩的創生。     在花東地域創生的實踐中,思忖良多;看到本書《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更是引發諸多共鳴,喚起不少心路歷程。特別感謝牧瀨稔團隊的努力與付出,

在實踐中總結歸納出地方創生成功的20個基本觀點及五個訪談故事,實屬日本推動地域創生的成功法則與心路歷程。推薦給任何對地域創生感興趣或正在實踐路上的朋友,相信必定受益良多。     本書的第四部分,提及觀光振興,扣回到旅遊「產」業。以地域創生為目標的觀光旅遊在帶進消費、支持創生的同時,如何在可控制的條件環境下有序發展?產業發展與觀光振興齊頭並行,以地方DNA為核心,創造地方差異與特色,建立地方認同感;同時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一旦失衡,對地方帶來的將不是創生,而是災難。     在鄉村人口流失嚴重的今天,既要留人在鄉村,也要資源流入,「留」與「流」如何補償?我想不管是「留人」還是

「流入」,都需要透過政府或社會力量,結構化地支持地域發展,也正是作者所呼籲的「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我希望所有生活在地方的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安居樂業、共創地方;同時也期望來訪的旅人,不是走馬觀花的奔走,而是享受地方的行旅。     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與場域,未來是什麼?     我又再一次思考創生的關鍵性問題:地域的定位與未來(明天與後天)。如何從後天的生態系場景,在今天的地方場域,建構一個多元發展的明天。     本書提示了為了要迎接春天與清晨,亦即為了生存勝利,需準備的基礎。我們都是未來的譜寫者,也許本書會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行動能量。期待這樣的

紀錄與分享,可以帶動各界更積極的創新與串聯。在創意城鄉中,鼓動更多的聚落人才,老中青嫁接,有如產業舞台上,戲演的好、陣頭強,吸引的人愈來愈多,地域自然愈來愈有生機!     最後,藉此希望:共同創造美好的新時代,走出臺灣的經驗與模式。   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易遊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甫彥   推薦序二     地方創生願景絕非是一種烏托邦想像,它需要制定長期和綜合的振興策略,來逐步達成和實踐地域再生。此外,臺灣民主化發展和轉型過程中的政府角色、職能與公民社會關係,不但得就迫切性公共政策議題重新思考,而且治理模式也要隨著社會型態轉變而調整,尤其

是面對全球化市場競爭、都會區域化及城鄉差距、社會人口高齡化及減少的嚴峻態勢和問題,更是不可墨守成規。     行政院2019年1月3日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就是嘗試突破臺灣實施地方自治長期累積下來的包袱和障礙,有策略地協助打造地方永續發展和產業振興創生的根基;希望透過一個新的思維、新治理的機制及模式,來達到地域再生目的。地方創生的社會實踐,不但仰賴由上而下的國家發展政策引領,動員各種有形無形的社會、人力及智慧技術資本,整合各部會資源;更要仰賴有為能幹的基層公職人員、聰明的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在地的社群及參與。其中成敗關鍵的核心就是人,尤其是地方自治體及其所有成員。    

 如果地方治理主體,首長及其成員們,能夠秉持共好、分享和愛鄉情懷,針對在地根植的社會情境、日常生活習性和產業發展困境,主動積極創意作為,喚回民眾信心,甚至與時俱進培養21世紀地球公民意識,重新設定地域發展目標及建設標的,找出困境因應對策和辦法,聯結民間智慧及創業經營人才,逐步邁向繽紛多彩的地域創生願景,絕非是海市蜃樓。     《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讓我們見識到鄰邦日本地域創生成功的城鎮經驗及創意思考作為,特別是積極主動的地方自治體首長及事務人員,如何跳脫科層體制結構的制約,展現地方政策規劃能力,運用智庫組織獻策及與在地社群集思廣益,因地制宜靈活設計巧思方略,聚焦對

象、建立品牌及強化行銷,推動地域創生振興等,這些案例確實都是值得我們借鏡學習。     同樣面對人口減少及高齡化社會來臨、國土空間及城鄉發展失衡的狀態和問題,我國政府及各界正全面深刻自我剖析和檢視,推動地方創生,希望重返地域常民生活及生計的起點,聯結在地產業、文史及生態資源情境,草根覺醒和勇敢行動追求地域振興創生。     當2019年將盡,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啟動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一整年以來所作所為,其實可視為臺灣政府主動策劃、積極結合地方與社會各界夥伴們,努力和務實面對當前臺灣社會、經濟及環境結構劇變下,在持續追求國家永續發展過程中,開始敦促「地方自治體」主動學習及積

極探索新公共治理模式的起點!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郭翡玉   推薦序三     「地方創生」這個從日本傳過來的名詞,從2019年開始,在臺灣變成了動詞。全臺灣共計有134個地方創生優先推動鄉鎮區,囊括了多數鄉村地區與原住民部落。而以地方創生為關鍵字發行的書籍,兩年內也高達近60本。在這麼多相關書籍中,關東學院大學法學部地域創生學科牧賴稔(Makise Minoru)教授所著的《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談了許多日本接地氣的真實案例。讀者或許對於日本的地理不是那麼的熟悉,但透過案例的介紹,對於臺灣接下來地方創生該如何走,有畫龍點睛的提點作用。  

  臺灣目前推動地方創生,由國發會統合,各鄉鎮區自行彙整提案,對接各部會的資源。而日本也為了減緩人口減少的速度,在各地方自治體也制定了「地方版綜合戰略」。作者認為地方創生提案的「聚焦」策略,必須要從「這也要,那也好」的想法切換到「選這個?還是選那個?」的思考模式。因此,日本的東大和市主打「日本第一友善育兒城鎮」、岩手縣宮古市補助不孕症的治療、宮崎縣小林市製作了點擊率破268萬次移居小林的行銷影片、島根縣的濱田市推動支援單親家庭移入的「單親迎入事業」、北海道的伊達市推動以屆齡退休為對象的促進移居措施,還有宮城縣丸森町與婚姻介紹的株式會社ZWEI簽約,推動「雞婆紅娘」的服務。以上的城鎮不謀而同

地挑選了「增加定居人口」為主要的創生策略。因此,臺灣各鄉鎮區的地方創生策略,除了著重在尋覓在地的DNA與產業振興的主要論述上,未來勢必要朝向如何讓人口自然增加,同時減緩移出/鼓勵移入的務實戰略目標前進。     另外一個和臺灣比較不一樣的機制是在地智庫的建立。文中提及於2008年戶田市政策秘書室設立了「戶田市政策研究所」,主要在於提升市整體的政策規劃能力。戶田市透過城市行銷以建立當地居民的自豪感(Civic Pride),將市民定位為參與者之一,花了兩年的時間醞釀建市50週年的Toda 50祭,從企劃到活動當天的營運,全都由市民主導而進行。並透過toco ぷり的app,除了能知道當地最新

訊息外,也可以讓市民提出建言與政策建議,並在電子平臺上引發討論與對話,讓愈來愈多的市民覺得「我住在戶田市真的是住對了!」。而埼玉縣的春日部市除了是《蠟筆小新》作者已故漫畫家臼井儀人的故鄉之外,更在市公所內設置了「春日部未來研究所」。從2011年到2019年進行了「直下型地震的因應對策」、「定居人口增加對策」、「春日部市的飲食教育研究」、「提升市府職員力與組織力的研究」、「市府大數據的靈活分析」、以及2019年提出了「春日部市教育研究」特別與當地社區合作,提出改善教育環境,以確保兒童的學習機會並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的計畫。在本書的最後,作者羅列更多其他地區設置在地智庫的模式,並提出日本地方智庫與地

方銀行、大學合作的多元創生模式。     而臺灣,從民國60-70年代的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的政策之下,孕育迄今接近150萬家的中小企業,也造就了提供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農漁會信用合作社林立;再加上全臺161所大學配合地方創生政策下,由教育部主導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USR)在臺灣遍地開花。因此,各鄉鎮區公所應該要善用鄰近大學與地方金融機構合作的機會。透過大學的老師與學生進行各種活化地方產業、增加定居人口等政策的評估研究;並結合在地銀行進行融資與債務管理、收益管理,乃至於在地金融人才培力的相關研究。  

  臺灣的地方創生根植於早期的社區總體營造,因而建立了深厚的社區資本。若能透過此次地方創生資源的挹注,進行在地各權益關係團體(人)的橫向合作,則地方之幸。真心地希望各鄉鎮區公所「慢慢來比較快」,真正的落實在地的共識建立與人才培力之後,才有辦法提出符合地方需求,且地方也能自主執行的創生方案。   原住民族委員會產業創新價值計畫─產業聚落召集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副教授兼總務長 曾永平

基隆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

為了解決未來為了打造智慧國土需優先整合的相關資源的問題,作者盧俊惠 這樣論述:

地球表面積為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陸地表面積為一億四千七百萬平方公里,僅占了地球面積不到三成。若再扣除不宜居住的地形,如高聳山地、冰天雪地、大汗沙漠等,想當然可以使我們利用的土地就更少了。 這時海洋的重要性不可言喻。海洋龐大的量體,擁有許多各式各樣生物及非生物的資源,也提供了不同海洋產業發展的機會,依賴海洋的經濟活動及產業包羅萬象,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相當重要,在環保觀念日益高漲的現代,要如何在兼顧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的情況之下,來推動海洋產業,是各個國家及海洋城市所面臨到的問題。近年來,依賴港埠維持城市運作的基隆市遇到了發展瓶頸。身為基隆發展核心的基隆港,9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過鄰近

地區港口的大型化競爭而逐漸衰退,連帶使得基隆的都市建設發展開始遲緩,並嚴重影響了基隆的城市競爭力。而隨著民國97年台北港的啟用,更將使基隆港未來營運發展的情勢更加嚴峻。但是另一方面,因為與台北的交通便捷,近年來外地人口大量移入,使基隆市成為了台北都會區重要的衛星都市之一,而位處台灣北部海岸風景帶的中心優勢,也促使基隆市的觀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

華人領袖破解台灣機會.中國想像

為了解決未來為了打造智慧國土需優先整合的相關資源的問題,作者王力行高希均馬英九 這樣論述:

  處在變化多端的世界,面對「華人世紀」的關鍵時刻,   關於兩岸的未來互動,我們有什麼樣的想像?   關於台灣的未來景況,我們有什麼樣的計畫?   關於市場的未來變化,我們有什麼樣的應變?   關於文化的未來進展,我們有什麼樣的嚮往?   關於企業的未來責任,我們有什麼樣的期許?   馬英九、何大一、朱經武、郝龍斌、李開復、劉宇環、南方朔、余秋雨等二十位各領域的傑出華人領袖,針對兩岸互動、台灣發展、市場創新、文化版圖及企業責任,從所屬的專業領域出發,分享自身長期的觀察與經驗, 勾勒兩岸華人的想像地圖,提供美善的未來願景。 作者簡介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 巫和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

究院副院長 何大一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朱經武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奈思比  趨勢專家 朱立倫  行政院副院長 郝龍斌  台北市市長 沈世宏  行政院環保署署長 李開復  創新工場總裁 張亞勤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杜書伍  聯強國際總裁 丁紹曾  凱基證券總經理 劉宇環  美商中經合集團總裁 賴聲川  表演工作坊總監 南方朔  文化評論家 余秋雨  文學家 鄭崇華  台達電子董事長 周俊吉  信義房屋董事長 馬玉山  冠德企業集團董事長 孔祥輝  飛利浦公司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編者的話 發揮想像,創造願景 王力行 引言 台灣機會.中國想像──對「雙龍」發展歷程的

一些觀察 高希均 關於兩岸的未來想像 從中國大趨勢談起 奈思比 兩岸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巫和懋 從「被遺忘的中國」 談全球防疫  何大一 打造世界一流大學 朱經武 關於台灣的未來發展 兩岸和解,共享和平紅利 馬英九 變局中,台灣的對策 朱立倫 台北邁向國際大都市之路 郝龍斌 綠色之島的想像與實踐 沈世宏 關於市場的未來創新 創業家的致勝法則 李開復 創新贏天下 張亞勤 品牌信任的積累 杜書伍 大中華區資本市場的機會及遠景 丁紹曾 從新兩岸關係看台灣資本市場運籌 劉宇環 關於

文化的未來版圖 兩岸文創產業的合作機會──從聽奧談起 賴聲川 學習蘇格蘭人的大智慧 南方朔 讓文化回歸本位吧 余秋雨 關於企業的未來責任 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台達電子的經驗 鄭崇華 失落的價值,看不見的危機──談倫理教育 周俊吉 企業社會責任的體悟 馬玉山 飛利浦的綠色創新與永續 孔祥輝 引言台灣機會.中國想像—─對「雙龍」發展歷程的一些觀察高希均 寫在前面   二○○八年五月馬總統執政後,兩岸關係終於進入「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新階段。當台北直飛南京(我的出生地)只要九十分鐘,比從台北到高雄的高鐵還要快時,兩岸在一瞬間就看到了合作的機會,以及繁榮的想像,華人世界

也就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樂觀願景。    「機會」是給要「爭取」的人,「想像」是給有「志氣」的人,「願景」是結合「機會」與「想像」的具體圖像。二○○九年十一月,四百餘位來自全球各地的華人領袖雲集在台北的圓山之巔,共同聚焦討論「台灣機會.中國想像.華人願景」,那是一場空前的海外精英的知識盛宴。 一、雙龍的出現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時代,不論做趨勢預測或數據推論,都有風險。半世紀前,凱因斯就調侃地說:「寧可『差不多』地對,而不要『精確』地錯」。國內外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評估,一直出現二種極端看法:在過去三十年的改革與開放中,一邊是看它「即將崩潰」,另一邊是看它「持續成長」。「崩潰論」者隨著大陸發展的

軌跡已大幅減少,但仍有一些認為「崩潰遲早會發生」。「成長論」者認為巨龍已醒,此一認知已漸成為主流思維,但同時也提出因成長而付出的社會成本不可忽視。   我常用一個譬喻:一位女性臉龐出現的黑點,在外國學者從總體指標的望遠鏡裡,所看到的就是「美人痣」;當地居民用生活體驗的顯微鏡裡,所看到的則是「一個疤」。實情常是在二者之間。   台灣經歷了五○至八○年代輝煌的經濟成長,被譽為是創造經濟奇蹟的一條小龍。可惜九○年代後,進入後威權時代的民主陣痛,至今尚未擺脫。   民主政治與言論自由是台灣的驕傲,但其後遺症──政爭不斷、內鬥劇烈、選風敗壞、黑金政治等,使得台灣就像當前的美國一樣,陷入了「民主陷阱」,出

現了國會運作的癱瘓、利益團體的阻撓、政府效率的降低,以及財政赤字的膨脹。   本文將就雙龍──大陸巨龍與台灣小龍的發展過程提供一些觀察。 二、美國「大落」與中國「大起」   二○○九年出現了歷史上的三件大事: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在改變美國,第一位共產黨領導人胡錦濤在挽救資本主義,第一位民選的外省籍總統馬英九在促進兩岸雙贏。很少人想得到這三件大事會一起發生。   同樣地,很少人會意料到超強的美國先在恐怖分子二○○一年的九一一事件中遭受重創,除了阿富汗,又陷入伊拉克戰爭的深淵難以自拔,更在二○○八年夏天被華爾街引發的金融海嘯險些淹沒。   更沒有人料到:天安門六四事件之後的二十年,中國大陸傾全國之

力,堅定地不走回頭路,投入改革與開放,打造成世界工廠,又構建成世界市場。以二兆美元的外匯存底,變成了當前與美國分庭抗禮的經濟大國。這對中國既是肯定,更是責任。   去年五月一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公開聲明:中國是國際社會重要的領導者,不是具有威脅性的敵人。如果沒有中國,就不可能處理好國際問題。   短短的八年,美國「大落」;短短的二十年,中國「大起」。在台灣海峽的東邊,我們只能做一個焦慮的旁觀者。 三、台灣「亂中有序」   二年前的春天,金融海嘯肆虐,西方媒體形容:「世界開始大亂」。   美國是「亂源」,歐洲是「亂糟糟」,其他地區則「亂成一團」。台灣呢?十多年來的台灣在統獨對立、政黨互有勝敗的僵持中

,常出現「亂中有序」的解釋。   讓我們回到去年四月初G20的大會。正如會前的預測:「二十國集團」實際上已變成G2──美國與中國在主導全球經濟變局。在總統歐巴馬新作風下,從來在經濟上獨領風騷,甚至以單邊主義為外交核心的美國,顯得自我約束與強國彈性;從來在世界領袖雲集的會議上,謹言慎行的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則展現了既樂意合作,又樂意承擔的大國氣度。   胡錦濤在演說中提出了五個「進一步」:進一步堅定信心,進一步加強合作,進一步推進改革,進一步反對保護主義與進一步支持發展中國家。歐巴馬公開指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關係」。媒體形容:「所謂G20不過是中美對話與其他幾個小配角插話而已。」   當G

2儼然成形時,西方媒體不忘記提出了G4:中國、台灣、香港與澳門。它們形容G4的綜合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大企業家早就不斷地說:「結合大陸的資源與市場,兩岸才能共賺世界的錢。」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也就變成了敲門磚與催化劑。   沿著這個發展趨勢,我當時就提出GT的概念,這是指Global Taiwan「全球吸引力的台灣」。它有幾個面向:   —台灣首先要走出去,經由兩岸直航,打破了「邊緣化」的束縛。   —台灣要與大陸和平相處,因此才可節省大量軍費。   —在友善與和平的國際大氣候下,台灣更有本錢打造成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近年來常從國外友人(

從外交官到商務人士)以及華僑(特別是美國及亞洲地區)聽到,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稱讚:「就居住、治安、物價、交通、友善、醫療、文化活動、旅遊等方面,台灣已經非常具有國際吸引力。」   當政府此刻正以巨額支出在推動「愛台十二建設」與經濟振興方案時,務必要同時深化與擴大台灣的吸引力。更具體地說,先讓台灣變成一個令人嚮往的投資、貿易、觀光、旅遊、中文學習、文化觀摩、留學、居住、退休的美麗之島。   儘管外國人與華僑很稱讚台灣,我們要盡量抓住全球經濟混亂的時刻急起直追。全力改善的項目包括:從落後的國際機場到基本建設的缺乏;從政府機構的權責不清到國會的效率不彰,從官商勾結到過去官官相護的貪污,從媒體到大學品

質之參差不齊,從財政赤字到虧損社會化之擴大,從提升軟實力所需之政策規劃及經費之短缺。與歐美社會相比,我們要從二流走向一流。   世界變亂了,台灣有機會變得亂中有序,更具吸引力。 四、台灣的發展方向   夾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台灣,如果變成麻煩製造者,就會陷入險境—─既得不到美國支持,又面對中國威脅,阿扁政府就這樣跌跌撞撞地過了不安定的八年。   馬政府「不獨、不統、不武」的政策立刻得到了善意的回應。就任總統以來,台美之間已加強了安全與貿易的合作;兩岸之間已開啟了追求和平之門。   我們要抓住時機,拓展台灣機會與中國想像。   我們要自問:台灣要愈做愈大,還是愈變愈小?讓我借用數學上的「平方」觀念

。「平方」是把一數自乘後所得的數,以級數倍的增加,如十的平方就是一百。十加十變成「二十」是「加」,「超」過二十,就可以泛稱它產生了「平方綜效」。因此它是指經由一股力量、一個變局、一個過程、一種組織、一種文化等的相互影響,產生了滾雪球的擴散作用,相當於俗稱的「事半功倍」。   一年以來兩岸關係已有突破性的進展,尤其大陸的重點採購及旅客人數的增加,正逐漸出現「平方綜效」;如果我們守住下面這些原則,那麼台灣機會與中國想像就容易持續凸顯:   (一)意識型態不可能再主導兩岸經貿決策。   (二)人民的福祉與台灣的安定是取決於兩岸關係的穩定;   (三)幾千億元的武器採購,不能帶來國家安全;以節省的軍費

投資於教育、環保、文創等領域,可以帶來持久的利益(和平紅利)。   (四)勇敢地開放適量的大陸學生來台就讀與進一步地擴大經貿、科技、文教合作。   (五)只有加強與加快兩岸交流,如簽訂ECFA,才能增加台灣的實力。   恐懼「改變」,就會被「守舊」淘汰;如果大陸與台灣共同克服傲慢與偏見,兩 岸就會出現無限可能的台灣機會與中國想像。 五、大陸經濟運作特色   二○○九年十一月,《富比士》雜誌公布的權力榜上歐巴馬第一、胡錦濤第二。這正印證在國際會議中,最關鍵的是所謂「G2」:美國與中國的態度及互動。《中國大趨勢》的作者奈思比有這樣的描述:「不管在哪裡,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再是美國,而是中國,毫無疑問的

是:中國已經昂首登上世界大舞台。」   但是去年十一月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中,胡錦濤的演講不是充滿了自負,而是充滿了自省:「中國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無論規模還是複雜性都世所罕見,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就在十年前台灣還有中國「崩潰論」與中國「崛起論」的大辯論。李登輝、章家敦(華裔律師)、梭魯(美國學者)等是悲觀論者;李光耀、大前研一、海克曼(諾貝爾獎得主)等是樂觀論者。務實的台商不管他們的辯論,千辛萬苦地在二十年前就去大陸投資布局。 我要對六十年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成長,指出十項運作的特質:   (一)國力弱時發展硬實力,國力強時發展

軟實力。   (二)國際地位低時重面子,國際地位高時重裡子。   (三)權力分享可以慢,開放改革不能慢。   (四)民主可以慢,穩定不能慢。   (五)法治可以慢,親民不能慢。   (六)清廉可以慢,效率不能慢。   (七)公平可以慢,改善不能慢。   (八)「人民最大」可以說,「領導最大」正在做。   (九)先是「摸著石頭過河」,接著是「與時俱進」。   (十)「先讓一些人富起來」,接著是「和諧社會」。   依我的觀察,這就是中國推動經濟改革的優先次序。西方發展中認為是「先決條件」的民主、法治、清廉、公平,在中國社會中是屬於次要的。在西方人眼中被忽視的普世價值,在大陸是以另一種價值來「彌補」

:如以穩定來補民主、效率補清廉、改善補公平。   中國已擁有世界二強的地位,但是社會內部還有眾多「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問題時(溫家寶語),這個挑戰是無比的沉重。因此,兩岸的和平與合作,兩岸的整合與雙贏,實在是北京與台北最好以及唯一的選擇;這也正是創造台灣機會與發揮中國想像的新境界。 (本文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編者的話發揮想像,創造願景王力行   二○○九年,兩岸分隔一甲子;這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六十年前,一批從中國大陸流離到台灣、香港、美國……的中國人,他們落地生根,自立自強,創造了另一個華人世界。   留在中國的,前半段歷經大躍進、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三十年

後,才真正邁入現代化、改革開放的路。   現在的中國,十三億人口,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根據二○○八年數字):可勞動人口十.七億人,世界第一;城市之多是世界第一;經常帳順差四千二百六十一億美元,世界第一;外匯存底一兆九千四百六十億美元,世界第一;手機產量五.六億支,世界第一;鞋子產量超過一百零六億雙,世界第一;固網電話用戶三.三三億戶,世界第一;出版電子圖書六十五萬種,世界第一……。   三十年來,中國的崛起,讓世界矚目,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近八十二倍,二○一○年擠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抓緊建設「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鐵路增加二.七萬公里;公路增長三倍,已達三百六十八萬公里

;機場和海港的現代化,使得上海成為全球最大港口,北京機場在二○○八世運已展現國際一流機場的風貌。   二○○九年,金融海嘯襲擊全球,崛起的中國衝擊極小,復甦最快,呈V型反轉。高希均教授下了一個評語:「三十年前,資本主義救了中國;三十年後,中國救了資本主義。」   第七屆遠見「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在金融海嘯的這一年,選擇了「台灣機會.中國想像.華人願景」這個議題,期望結合華人經驗與智慧的激盪,在兩岸的競合中產生巨大能量,建構一個後金融海嘯的新動力。   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峰會邀到了在美國極具影響力的華人領袖組織「百人會」參與。議題面向緊扣趨勢──如綠色產業創新、科技躍升和文化創意;重視人文─

─如文化夜談、企業倫理及法治精神。   兩天十二場的密集討論,如今摘要集結成本書,可以看出幾個特色: 一、傑出華人,站在全球觀點看兩岸和世界的發展   世界聞名的研究愛滋病專家何大一,觀察近年來愛滋、SARS在中國大陸的疫情,他說:「下一波流感病毒攻擊的第一個地區很可能是大中華區。」他提醒大陸、台灣和香港,「防疫計畫、防疫資金、疫苗都要加強準備,防範於未然。」   對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必須和中國、美國結合成夥伴關係」。   剛卸任的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國際知名超導體專家朱經武,在會中分享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的要件。他舉香港為例,由於香港的開放、高度彈性政策,給予大學自主運作、願景明確、組織和人

力資源系統完整透明,以及資源豐富、國際化等條件,使得香港雖小,仍能建立起世界一流的大學。 二、政府領袖的願景,地方首長的落實   馬英九總統說:「『台灣機會.中國想像.華人願景』在二、三十年前只能是個理想,如今都可以實現了。」他期盼兩岸在「和平」這個最高價值目標下,追求更制度化、正常化的經濟合作、文化交流。   他說:「全球華人的動力凝聚起來,做正確而有共識的事。」影響力才會擴散,福祉全球。   台北市長郝龍斌指出台北要邁向國際大都市,從舉辦聽障奧運、花卉博覽會和世界博覽會「台北三部曲」做起。   這一切都建立在人才、創意和包容等軟實力上,他說,辦了聽障奧運之後,「更印證了台北市有這些資產和價

值」。 三、兩岸經濟、企業合作,扶植青年創業   兩岸簽訂關鍵的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ECFA後,台灣是增加了競爭力?還是被削弱了自主力?這是大家爭議關切的大課題。   美商中經合總裁劉宇環提醒注意三個關鍵點:一是政府能否在談判中「爭取到符合業界需要的條件」,二是「業界能否團結合作,並培育人才」,三是「政府能否在台商返台潮流的契機中,營造一個高科技群聚的資本市場」。   生在台灣,長在美國,目前工作在大陸的李開復,是華人青年的導師,他新創「創新工場」,協助兩岸青年創業。他說:「百年來,華人首次可以在一個富足的土地上共創未來。」他希望炎黃子孫彼此學習、互相扶持,創造一個「創新的未來模

式」。 四、文化是大智慧,文化要有獨立的價值   文化評論者南方朔最尊敬蘇格蘭人,他說:「蘇格蘭人在克服自己的限制裡,把自己變得偉大。」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哲學家休姆、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明腳踏車的麥克米蘭,都是蘇格蘭人;鋼鐵大王卡內基、電話發明者貝爾,也是蘇格蘭人。   蘇格蘭社會追求知識、重視教育、嚴守紀律,但和英格蘭比起來,畢竟國土太小。一七○七年,經過多年爭戰後的協議,簽了「合併法案」,從此徹底改變蘇格蘭的命運。   沒有文盲、重視科學、人文的蘇格蘭在合併後,大力協助英格蘭提升人的品質和品格,產生了更強大的英格蘭和蘇格蘭,這是一種從人文出發的「大智慧」。   華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化人之

一的余秋雨,他對中國文化的詮釋,常能啟發智慧、導引心靈。余秋雨對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也令人感動。他在峰會上談文化超越政治,就是一個例子。他說政治的糾纏,是鬥爭,是誣衊,是衝突,而「文化是一種社會定力」。   他極推崇捷克前總統哈維爾,引用哈維爾的話:「我們活在茫茫大海中很不安全,我們不斷尋找島嶼,設定意義。」但許多島嶼是漂浮著的,只有尋找那座連通島嶼的海底山脈,「才是真正和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直接相關的。」文化人要關心的是海底山脈,政治人關心的是漂浮的島嶼。「海底山脈是沉睡在人的心底的善良,喚醒它,是文化人要做的事。」   余秋雨更建議,文化人要向經濟人學習,「文化與其靠近官場,不如靠近市場。

」市場更靠近民生,而民生的最後價值是人性,是天地大愛。「惟其如此,文化才有價值。」   二十一世紀科學的發展,使得世界不斷加速改變。最近美國媒體的民調,更反映大部分美國人承認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處在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希望透過這本書的出版,讓我們藉每年一次彼此分享經驗、共同學習的機會,真正發揮大家的想像,創造一個華人企業共有的願景。   最後,感謝前《哈佛商業評論》副總編輯王家英女士,經由她的採訪撰述,讓與會貴賓的睿見和觀點得以更完整、精彩的文字呈現,邀請讀者一起來探討台灣和中國如何攜手打造華人「新動力」。 從「被遺忘的中國」 談全球防疫何大一何大一先生發明治療愛滋病的「雞尾酒療法」,

舉世矚目。一九九六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風雲人物,被譽為「人類在對抗愛滋病之戰中扭轉乾坤的真正英雄」。以卓越的醫學貢獻,獲得多項榮譽勳章和獎項,包括美國總統勳章獎、美國國家科學獎及太空總署成就獎,以及哈佛榮譽博士等。現任洛克菲勒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膺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美國百人會會員。由於個人長期專注在傳染疾病醫療防治科學研究,過去十年,我跑了不少中國城鄉,進行AIDS、SARS和流感等傳染病的研究工作,我所看到的,和中國光鮮亮麗的經濟發展成果不太一樣,關注的點自然也有不同。近幾年,中國的經濟改革實力,已經具體反映在上海等一級大城市的天際

線和二○○八年的北京奧運,我相信,中國會愈來愈強大,變得愈來愈好。不過,從我的專業觀點來看,如果能讓那個「被遺忘的中國」一起變好,就更理想了。因為,生活在「被遺忘的中國」裡的人民,每天只能賺到一、二美元,他們不但難以溫飽,而且沒有任何健康照護,大陸AIDS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就是這樣的世界。在我看來,沒有健康的地方,也不可能有繁榮的經濟。中國的人口這麼多、發展這麼快,使得傳染病的威脅更加嚴重。之前愛滋病、H1N1、SARS等病毒大量散播時,在貧窮的農村,因醫療設備資源不足,造成的傷害更大。我衷心地盼望能夠把我這方面的經驗分享出來,喚起更多人關注「被遺忘的中國」帶來的威脅,也就是傳染病的禍害,我們

應該投注更多心力與關懷,設法降低這樣的威脅。傳染病防範為當務之急愛滋病毒是人類面臨最恐怖的病毒,一九八一年發現至今,快速地擴散,二十八年來,已有二千五百萬人因此死亡,三千五百萬名愛滋患者存活,但如沒有妥善照顧,可能會面臨死亡。每天仍有七千多個新的感染案例發生,每年增加二百五十萬個新感染者。其中非洲是嚴重的疫區,中國大陸也無法倖免,一九八五年出現第一個病例之後,九○年代開始快速傳染開來,大部分集中在雲南南部與河南。前者可能因為是海洛因集散地,許多人注射毒品而感染;後者則因當地人窮困,約有一億農民每日所得還不到一美元,為了生活,只好賣血維生,因為共用針頭,不少人因此得了愛滋病。悲哀的是,甚至有個村

莊,十人當中有九人死於愛滋病,婦女、兒童感染率比男性還高。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大家原先都以為愛滋病是非洲或美國其他地區的問題,或是性行為不當才會導致,然而,就是這種心態導致愛滋病在大陸快速擴散。二○○二年,世界衛生組織甚至預測到了二○一二年,中國大陸會有一千萬個感染病例。所幸,這個預測並不準確,這主要拜二○○三年SARS疫情快速擴散之賜。香港是最先被確認出現SARS病症的地方,世界衛生組織在二○○三年三月對SARS病毒的傳染提出警告,隨著疫情快速擴散,全球約三十多個國家都淪為疫區,其中中國大陸最為嚴重,導致大陸和香港經濟受到嚴重衝擊。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政府也開始認知到,對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公

共衛生與健康,尤其是傳染病的防範,在政府政策中應列為當務之急,因此緊急妥善規劃,採取防範行動。所以,即使還沒有研發出新的疫苗,到了當年夏天,SARS就被控制住了。這段期間總共出現了八千個病例,其中有八百人死亡,致死率僅十分之一,和其他傳染病比起來,還不算太嚴重,主要關鍵就是政府適時採取了有效一致的因應行動。由此可見,如果政府能負起最大責任,採取正確做法,即可適時遏止傳染病的蔓延。相對於SARS的容易傳播、致死率僅一成,HIV、AIDS屬於可以控制的慢性病,但中國大陸在這兩方面的防治狀況明顯不佳,致死率高達九十九%。看到數字的強烈對比,中國官方高層終於覺醒,開始改變對這兩種疾病的態度與政策,中國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以「高度的專注力及熱情」,動員政府機器強力採取多項措施。其中包括成立國務院愛滋病協調辦公室、展開大規模的檢測、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提出疾病預防計畫等。這種種的改變,終於有了初步成果,愛滋病毒的傳播逐漸減緩,感染者的數目控制在百萬人以內,而不是世界衛生組織原先預估的千萬人。不過,這種疾病仍在持續傳播中,仍有許多挑戰待克服。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多頭馬車、無法貫徹執行中央的政策,太過偏重硬體而疏忽軟體投資,以及缺乏適度的財務資源執行防疫政策等。雖然中國政府提供免費抗病毒治療,可是能享受這項福利的人有限。愛滋孤兒雖然可以享受免費治療,但每人只有一百元人民幣的額度,這麼一點點補助,實在發揮

不了什麼作用。更令人憂心的一大挑戰是,中國大陸醫療系統與設備非常不足,一旦有下一波像流感這種傳染病毒出現,將更突顯這個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