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111年 暑假 自 造 科技教育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盧秀琴所指導 沈靜欣的 培育國小在職教師發展「探究與實作」的教案 ─以摺疊技術為例 (2021),提出臺北市111年 暑假 自 造 科技教育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探究與實作、國小在職教師、教案設計、摺疊技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學系 吳清基所指導 鄭芳渝的 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在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應用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臺北市111年 暑假 自 造 科技教育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臺北市111年 暑假 自 造 科技教育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培育國小在職教師發展「探究與實作」的教案 ─以摺疊技術為例

為了解決臺北市111年 暑假 自 造 科技教育營的問題,作者沈靜欣 這樣論述:

本研究因應12年國教新課綱的改革,以非制式教育課程,培育國小在職教師設計課外的延伸課程,提供國小學生進行探究,希望能輔助正規教育並發展成為校本課程或寒暑假的研習營。採個案研究法,以修習某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非制式機構科學教育推廣專題研究」課程的12位國小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一學期的教學研究。每位國小在職教師以摺疊技術為主題,設計1份「摺疊技術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教案」,最後,請四位專家進行評分。蒐集資料包括:探究與實作教案設計評量、摺疊技術教案設計資料、課堂討論錄影紀錄、晤談紀錄等進行研究結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國小在職教師修課後,能將「非制式教育場域」的特色和教學資源,以

3種型式,分別為導覽解說、互動式展示、數位資源呈現;並將摺疊主題,以影片學習、摺紙體驗,轉化成摺疊主題教案。2.在教案設計上,有50%呼應摺疊力學與材料,有33%呼應摺紙密碼之詮釋,有17%呼應自然界摺疊現象。在設計過程中,主要以學生興趣、教學目標做為考量,透過專業對話來精進教案的深度;在實施的年級上,在職教師所設計的教案,高年級有58%,中年級有25%,低年級有17%;在課程的選擇上,大多以高年級的力學和中年級的認識昆蟲為主;在教學方式上,多以觀察實作、問題解決、影片學習來進行。3.有67%達到優等,能讓孩子學習摺疊技術的科學知識,也能將「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內涵融入;有25%達到中等,部分

融入「跨領域的探究與實作」內涵,較偏向食譜式的教學;有8%雖然有摺紙的實作,但在摺疊技術和科學概念的學習上較文不對題,被評選為劣等。

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在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應用研究

為了解決臺北市111年 暑假 自 造 科技教育營的問題,作者鄭芳渝 這樣論述:

臺灣於2020年的人口總數呈現負成長,將持續面臨少子女化的衝擊,學校面對學齡人口減少以致於產生校園閒置空間,後續的再利用成為一項複雜且重要的課題。為發揮資源再利用的效益,因此應用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加以探討,首先分析溝通行動理論內涵,並探討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案例,再將溝通行動理論應用於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實務。本研究針對延續既有教育機能與創造新價值兩類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案例進行質性研究,蒐集科長、承辦人、現場管理人員及社區代表共計8人對於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歷程與成效的看法。 歸納相關資料後,將溝通行動理論歸納為合理性規準、合法性規準、有效性規準,並且於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具有

規範引導作用;研究發現在用前評估階段缺乏溝通,對於再利用政策的預期效益與滿意度並無明顯影響;規劃執行階段需要資源整合以營運管理,並暢通溝通管道了解使用者需求;在用後評估階段旨在修正缺失,以提升滿意度與預期效益。 依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分別向中央主管行政機關、地方政府、社區與利害關係人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藉以提供未來執行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參考,並充分發揮公有資產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