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年度農地政策及管理法規講習使用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中山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高志明所指導 黃昱仁的 以畜牧業沼液沼渣作為農地肥分使用之環境效益及影響研究 (2019),提出110 年度農地政策及管理法規講習使用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厭氧發酵、重金屬、氮素、沼液沼渣、地下水、土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瞿宛文、王鴻楷所指導 廖彥豪的 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 (2012),提出因為有 空間治理危機、農地改革、市地改革、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蔣中正、陳誠的重點而找出了 110 年度農地政策及管理法規講習使用教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0 年度農地政策及管理法規講習使用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畜牧業沼液沼渣作為農地肥分使用之環境效益及影響研究

為了解決110 年度農地政策及管理法規講習使用教的問題,作者黃昱仁 這樣論述:

厭氧消化的沼液富含大量作物所需的微量營養元素,沼液可以被視為永續農業的優質有機肥料,本研究係以「文獻分析法」結合環境品質數據資料進行研究分析,探討沼液沼渣農地肥分使用對於環境效益及影響,並探討現行法規制度,使政策能夠持續精進以符合農民需求並且擴大推動。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區域施灌沼液沼渣後土壤中的EC監測結果無鹽分(< 2 dS/m)比例分別提升6.0~25.4%,輕鹽分(> 4 dS/m)比例分別減少1.2%~15.4%,代表鹽害情形未發生;土壤Cu、Zn背景值即具有高污染潛勢,尤其Zn有54.9~66.7%之比例高於80mg/kg,分析施灌沼液沼渣後的土壤Cu、Zn變化,高雄土壤Cu >

21mg/kg比例增加14.3%、Zn > 80mg/kg比例增加10.2%,增加幅度皆為研究區域最高,代表土壤有明顯重金屬累積或惡化趨勢,部分案場使用沼渣或污泥導致重金屬快速累積導致此現象,但未使用沼渣或污泥的案場不能排除背景值具高污染潛勢之關聯性所致。中南部地區地下水背景即具有明顯污染潛勢,近5年雲林、台南及高雄地下水氨氮監測結果顯示,超過地下水監測標準(第二類)之比例分別達46.4%、62.7%及39.9%,有充分的證據顯示與地質和化學肥料的使用有關,而雲林、台南及高雄在施灌後地下水氨氮污染潛勢分布與環境背景並無明顯差異,且上述區域沼液沼渣施灌氮素遠不及化學肥料施用氮素比例(施用氮素比例

皆低於1%),施灌沼液沼渣造成地下水氨氮污染關聯性甚微。綜觀上述,施灌後的土壤品質變化趨勢穩定,避免使用高重金屬含量的沼渣即可減緩土壤重金屬快速累積,為使氮素及其它微量元素在土壤環境達到均衡利用的效果,農民應謹慎評估作物營養含量並採用輪作方式達到上述目的,並建議政府部門未來應建立「環境品質資料庫平台」,依土壤環境背景媒合使用合適的沼液沼渣成分來源,達到因地制宜,永續環境的效益。

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

為了解決110 年度農地政策及管理法規講習使用教的問題,作者廖彥豪 這樣論述:

  本文的研究主旨,首先是透過一手檔案的交互檢證與運用,針對國府高層決策者蔣中正與陳誠在1950年代先後推動《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與《實施都市平均地權條例》的決策與立法過程重新進行研究,藉以挑戰並推翻官方與主流反對論述共享那套關於「成功的農地改革」與「失敗的市地改革」的歷史論述及其架構;  其次則透過此歷史論述的重建,重新掌握當時國家─社會架構下不同行動者在重大政經決策過程裡的複雜競合關係,以挑戰過去官方與主流反對論述共享對1950年代國府政權性質及其與臺灣社會的關係,所習於採取「強國家」與「弱社會」的架構假定,並分析當時不同行動者(高層決策者、技術官僚、本省菁英與地主階層等)捍衛其自身立場

所建構的論述及其實質影響;  最後則透過重新掌握農地與市地改革各自制度變革的內涵,探討在此階段制度改革所奠立的架構基礎,提出應從「城鄉土地雙軌制度」的分析視角,重新評價1950年代的土地制度改革對臺灣戰後空間發展模式與治理體制危機的長期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