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Journal of C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Chinese Journal of C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白桂思寫的 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 和M.TaylorFravel的 積極防禦:從國際情勢、內部鬥爭,解讀1949年以來中國軍事戰略的變與不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麥田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會計系 陳燕錫、楊忠城所指導 陳劍雄的 沙氏法對收益結構和績效之影響:臺灣會計師產業的證據 (2022),提出Chinese Journal of C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沙氏法、收益結構、績效、會計師產業、管制效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資學院外國學生專班(iEECS) 白敦文所指導 VAIBHAV KUMAR SUNKARIA的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Uncovering Novel DNA Methylation Biomarker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2022),提出因為有 Lung Cancer、LUAD、LUSC、NSCLC、DNA methylation、Comorbidity Disease、Biomarkers、SCT、FOXD3、TRIM58、TAC1的重點而找出了 Chinese Journal of C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Chinese Journal of C,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絲路上的帝國: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中亞史

為了解決Chinese Journal of C的問題,作者白桂思 這樣論述:

從青銅時代至今日局勢,理解中亞史重磅經典之作 顛覆游牧民族=野蠻人的刻板印象   中亞的璀璨文明,照亮了整條路上絲綢之路 絲路上帝國的歷史,就是中亞各民族的歷史     ★ 榮獲美國出版協會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     「文明的十字路口」——中亞,位居歐亞大陸的中心,   曾在經濟、科學和藝術上領先世界,卻長期遭到誤解與忽視。   本書將中亞做為理解人類文明的出發點,   用全球史視角重新審視中央歐亞史。     《絲路上的帝國》完整介紹歐亞大陸從古至今的歷史,它代表的是對這一世界重要地區的起源、歷史和意義之根本反思。人們對中亞的普遍印象是土地貧瘠、文明落後,

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人靠游牧過活,好勇鬥狠、能征善戰,由於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被認為是飢餓的游牧民和貪婪的野蠻人,讓周圍定居的農耕國家和民族苦不堪言。然而實際上,中亞游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群體。      在中世紀,中亞是世界經濟、文化和學術的中心,當時中亞人的成就,點燃了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的火種。本書將中亞歷史置於世界史框架之中,講述中亞各帝國的興衰更迭,解釋為什麼數個世紀中,儘管受到各地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中亞依然在東西方不斷碰撞、互動的背景下長期湧動著各種文化洪流,並引領著科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一次次地為世界文明帶來革命。中亞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視的地區,而是理解文明歷史

的中心。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梅維恆(Victor H. Mair)強力推薦:      「《絲路上的帝國》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就。這是第一本全面介紹中央歐亞從青銅時代到當今歷史的著作。它是一項在心智上雄心萬丈的工作,解釋位於中央歐亞地區和外圍的社會在文化、經濟和政治生活方面的關鍵轉型。白桂思實現了一項激進的壯舉,證明中央歐亞實際上是理解整個古代、中世紀和最近人類歷史及進步動態的關鍵。最重要的是,他首次令人信服地表明,中央歐亞並不是一個貧窮、反覆出現邪惡劣等人的地方,而是充滿活力、精力充沛、足智多謀、銳意進取的各個族群之泉源,這些族群促進了各個方向的交流和變化。白桂思顛覆了傳統上的成見

,使中央歐亞成為了人類歷史的核心。」   得獎紀錄     美國出版協會2009年度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PROSE Award)   名人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專文導讀   孔令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健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熱烈推薦    林冠群(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教授)   林聖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張駿逸(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西藏學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館長)   蔡偉傑(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好評推薦     媒體名人讚譽  

  這是作者從事一生的中央歐亞研究成果,它完全顛覆了我們很多成見……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書。——休.安德魯(Hugh Andrew),《格拉斯哥先驅報》(Glasgow Herald)     白桂思的論證十分有說服力,而且提供了大量的經驗證據作為支持。他謹慎地指出證據不明確之處,也點明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的地方。白桂思給看待世界歷史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中央歐亞視角……《絲路上的帝國》是任何想要編寫中央歐亞地區著作的學者都需要仔細研究的作品。它成為了一個基準——這個基準的確很高,而且對於中央歐亞寫作和世界史寫作而言都是如此。——湯瑪斯.豪爾(Thomas D. Hall),《歷史動力學》(Cliody

namics)     這是一本有趣又可讀性強的書,在超過四百頁的篇幅中,它能一直保持著讀者的興致……它肯定不是一本百科全書,但是作者十分有自己的思想,而且書的本身也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的整體,僅僅就此而言,它就值得我們關注。由於有大量的腳注和尾注,我們應該在各家圖書館中給這本書留有位置。——羅傑.班托克(Roger Bantock),《中庸之道》(Middle Way)     《絲路上的帝國》一書雄心勃勃,具有挑動性,並且充滿了新想法,能夠激發出火花。該書明確闡述的主題生動而刺激,白桂思對歐洲、中亞和東亞史料的整合,使其成為歐亞和世界史的重要著作。在範圍和深度上,這本極富可讀性的書與其他任何著

作都不一樣。——彼得.戈登(Peter B. Golden),羅格斯大學教授     《絲路上的帝國》是一項重要的學術成就……白桂思顛覆了傳統上的成見,使中央歐亞成為了人類歷史的核心,而不是通常所描繪的那種令人尷尬的落後地區。——梅維恆(Victor H. Mair),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白桂思教授在《絲路上的帝國》中指出,整個中央歐亞社會的「最關鍵因素」是「英雄領主的社會政治宗教理想」和「他的朋友們組成的戰隊」,朋友們依附於領主,並且「誓死為他而戰」。這本書中所分析的各帝國也包括在這個範圍內。白桂思提出,這個理想既影響到了早期伊斯蘭的組織,也影響到了藏傳佛教的崇信結構。事實上,白桂思

指出的這種「歐亞各地共有的政治意識形態」「確保了幾乎不曾間斷的戰爭。」這個地區的歷史是一部各帝國相互競爭的歷史;貿易成為了後世人們所稱的「大博奕」的一部分。——愛德華.羅斯坦(Edward Rothstein),《紐約時報》     這本書不是一本簡單的調查流水帳。作者白桂思系統性地推翻了幾乎普遍的成見,也就是認為內亞民族和勢力通常是劫掠成性的掠奪者,通過從人數更多的定居人口中獲得戰利品和貢品來供養自己……有了這個本《絲路上的帝國》,就終於有了能和彼得.戈登(Peter B. Golden)的《突厥民族的歷史》(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Ethnogenes

is and State Formation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asia and the Middle East)相媲美的著作了,後者也是建立在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波斯語、希臘語、拉丁語和歐洲中古史料來源上的著作。任何的讀者只要讀了這兩本書,就能夠釐清查理大帝攻破的阿瓦爾人環形堡壘、金帳汗國、現代哈薩克人和烏茲別克人、古代的斯基泰人、鮑羅丁的波洛維茨人之舞(他們是庫曼人)、今天的突厥人、塞爾柱人、鄂圖曼人、早期的突厥人,以及保加爾人和保加利亞人,以及許許多多的人們不熟悉的國家和民族。——愛德華.路特瓦(Edward Luttwak),《新共和》(N

ew Republic)     學識淵博,而且打破陳舊的觀念,這本《絲路上的帝國》帶來了一連串的新觀點、新視角和被世人稱之為中央歐亞的大部分地區的信息,以及它們曾經發展起來的政治和其他制度……這本書給中央歐亞史和世界史領域帶來了重大貢獻。——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全球史學刊》(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這本書絕對會在領域內掀起熱烈討論。——斯科特.勒維(Scott C. Levi),《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這本書需要我們的關注,它也會在許多領域中激起人們的興趣和討論。我們應該給作

者予以祝賀,他的書在呼籲重新評估中央歐亞及其在世界史中的作用方面既深思熟慮,又具有挑動性。——邁克爾.卓普(Michael R. Drompp)《亞洲研究學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在闡明人類歷史的這個重要部分的過程中,作者白桂思構建了一個經過審慎研究的敘事,這一敘事完全值得採納,並且要求人們的緊密關注。——尼古拉.巴思本(Nicholas Basbanes),FineBooksMagazine.com     白桂思是一位相當好辯的作者,就像他在那篇火爆的序言中對於後現代思想的痛斥那樣……白桂思教授就是這樣的一位學者,他在書中列出了幾乎數不盡的腳註,讓

讀者可以對那些晦澀的細節看得津津有味。——喬治.菲澤林(George Fetherling),《外交官》;《國際加拿大》     白桂思是第一個完成了寫出這一廣袤時間和空間歷史的壯舉,並且讓讀者可以從頭到尾保持思考的作者。這件事情中當然存在著一些英雄氣概,而且這本書值得用樸素的平裝版的方式來呈現,而不受其他方式可能加諸於作者身上的任何修飾的影響。——T.H.巴雷特(T. H. Barrett),《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公報》(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絲路上的帝國》一書雖然涉及到很多的細節,但是它絕不枯燥。

我想要把這本書推薦給任何一個擁有足夠的世界史和語言學背景的讀者,讓他們去處理那些直抒胸臆的猜測、有理有據的逆向思維和直截了當的歷史,能夠不介意,或者是樂在其中地看到大段大段的和政治-美學有關的說教內容。——丹尼.余(Danny Yee),《丹尼書評》(Danny Reviews)     白桂思就像是他所崇敬的游牧民族戰士一樣,他並不畏懼戰鬥;事實上,他似乎對咄咄逼人的口頭劍術很感興趣。許多讀者會對他的選擇和偏好感到失望甚至是感覺被冒犯,而他肯定不會介意。無論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他提出的觀點在任何案例中都具有引人注目的優點,而他一板一眼的寫作風格能使人獲得有趣的閱讀體驗。總而言之,這本書是學習

世界史的學生的必讀之作——理查.福茨(Richard Foltz),《世界歷史學刊》(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Chinese Journal of C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Bolan, P. (2012a, March 26). Sinking of the Titanic. National Geographic Resource Library.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org/media/sinking-of-the-titanic/

- Bolan, P. (2012b, March 26). The R.M.S. Titanic. National Geographic Resource Library.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org/media/rms-titanic-photo-gallery/

- Caryl-Sue. (2012, April 2). Titanic Losses. National Geographic Resource Library.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org/media/titanic-losses/

- Farr, H., & Sturt, F. (2020, June 9). Titanic salvage: recovering the ship’s radio could signal a disaster for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nversation. https://theconversation.com/titanic-salvage-recovering-the-ships-radio-could-signal-a-disaster-for-underwater-cultural-heritage-139795

- Harish, A. (2019, November 4). Why Did the Titanic Sink? An Engineer’s Analysis. SimScale. https://www.simscale.com/blog/2018/01/why-did-titanic-sink-engineer/

- History.com Editors. (2009, November 9). Titanic. HISTORY. https://www.history.com/topics/early-20th-century-us/titanic

- Varner, E. (2012). R.M.S. Titanic: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s Sacrifice. Journal of Business Law. https://ssrn.com/abstract=2132068

- Wang, A. B. (2018, April 19). Why you’ve never heard of the six Chinese men who survived the Titanic. Washington Post.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retropolis/wp/2018/04/19/why-youve-never-heard-of-the-six-chinese-men-who-survived-the-titanic/

- โยธิน อยู่จงดี. (2012, April 19). 100 ปี ไททานิค ตำนานแห่งเรือ (ที่ไม่มีวัน) จม. โพสต์ทูเดย์. https://www.posttoday.com/world/149163

- - - - - - - - - - - - - -
ติดต่องาน : [email protected] (งานเท่านั้น)

ทางไปซื้อสติกเกอร์ line http://line.me/S/sticker/1193089 และ https://line.me/S/sticker/1530409

ทางไปซื้อ วรรณคดีไทยไดเจสต์ http://godaypoets.com/thaidigest

ติดตามคลิปอื่นๆ ที่ http://www.youtube.com/c/PointofView

ติดตามผลงานอื่นๆได้ที่

https://www.facebook.com/pointoofview/

twitter @pointoofview

หรือ

IG Point_of_view_th

- - - - - - - - - - - - - - - - - - - - - -

ฟัง นิทานไทย วรรณคดีไทย สนุกๆ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qt6BlTNYnWUtrSsqOEiTjxVsJH_WBJl

ฟังเรื่องเกี่ยวกับ รามเกียรติ์ รามายณะ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fqt6BlTNYnXfrgoQ5GVLgbjpzgOWplHi



ไททานิก
00:00 ทำไมเล่า
01:49 ก่อนสร้างไททานิก
04:44 ภายในไททานิก
08:49 ลางร้าย
12:09 ข้อผิดพลาดก่อนออกเรือ
14:53 จุดพลิกผัน
26:39 ผลกระทบหลังเรือล่ม
29:12 ค้นพบซากไททานิก

沙氏法對收益結構和績效之影響:臺灣會計師產業的證據

為了解決Chinese Journal of C的問題,作者陳劍雄 這樣論述:

美國於2002年7月發布沙氏法案(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SOX),SOX法案及其精神導致會計師產業發生重大變化。本文探討SOX與會計師產業收益結構和績效之關聯性,使用臺灣「1992-2019年會計師事務所服務業調查報告」的22,356筆觀察資料,透過收益函數來探討SOX對會計師產業之總收益、傳統服務份額、稅務服務份額和管理諮詢服務份額之影響。同時,本研究依樣本類型分為小型、中型、大型和國際型會計師事務所,從經濟管制理論(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TER)的角度,考察SOX管制制度對會計師事務所績效之影響。我們運用會

計師產業的translog收益函數,並建立了迴歸方程式來檢驗我們的假說。本研究發現SOX法案對非國際型會計師事務所的收益產生了消極影響,但對國際型會計師事務所的收益產生了積極影響。SOX法案增加了非國際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稅務服務份額,同時也增加了國際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稅務服務份額。此外,我們還發現SOX法案對四種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的經營績效都存在正向影響。進一步的結果表明,在SOX管制之下,大型和國際型會計師事務所直接獲得了管制的利益(直接管制效應),小型和中型事務所間接獲得管制的利益(間接管制效應)。本研究有助於文獻研究,為監管機構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管理提供啟示。

積極防禦:從國際情勢、內部鬥爭,解讀1949年以來中國軍事戰略的變與不變

為了解決Chinese Journal of C的問題,作者M.TaylorFravel 這樣論述:

當今研究中國軍事政策/領土爭議的重要學者 傅泰林(M. Taylor Fravel)最新專門著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rthur and Ruth Sloan政治學教授暨「安全研究計畫」(SSP)主任   ★ 首部系統性、完整闡述中國一九四九年起頒布的所有軍事「戰略方針」 ★ 嚴謹政治學作品,值得所有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者研讀 ★ 立足於地緣政治的全面性觀點,深入歷史材料,論證中共自1949年以來三次戰略方針的重大改變   2019年外交政策網站「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推薦書單 ▌內容簡介 ★    確立研究問題重要性,並與既有政治學文獻對話—— 指出中共自1949年

來提出的戰略方針中,一共有過三次重大軍事戰略變革: 一九五六年,背離在內戰與韓戰原以運動戰為主的路線,強調以陣地戰和堅守防禦,阻擋或削弱美國入侵。 一九八〇年,解放軍再度強調以陣地戰抵禦蘇聯入侵。這套戰略澈底背離在一九六四年採用、強調讓地給入侵者、運動戰以及地方分權作戰的「誘敵深入」戰略。 一九九三年,從抵禦中國遭到入侵,變成在中國周圍爭奪有限的目標,強調在領土和主權紛爭中打贏局部戰爭。 ★     解釋為何中國的軍事戰略會產生重大改變?又在何時發生改變? 為何中國大幅改變軍事戰略的時間點是在一九五六年、一九八〇年與一九九三年發生? 作者認為,當國際社會的戰爭指揮(conduct of w

arfare)出現重大轉變時,中國的軍事戰略就會進行重大改變——先決條件是黨領導階層必須團結。 ★ 相較於常規軍事戰略,說明中國核戰略的獨特性。 「第二炮兵」的沿革與特色是什麼?為何中國從一九六四年十月引爆第一個核裝置起,核戰略就不曾大幅改變? ★ 使用大量中文資料,章節與論證方式嚴謹有序。  作者詳加閱讀包括軍事準則教範、高層領導人年譜、回憶錄與軍事文選等大量資料,梳理出清楚的敘事軸線。  從「作戰準則」、「軍隊編組」與「訓練」三個要素,層層編排每次戰略方針的要旨。   ▌為何要了解中國的戰略方針?戰略方針的重要性: 中國的戰略方針整體而言遵循黨的政策和總政治目標所制定。而中國大戰略的

軍事戰略與政治目標高度整合。若能了解中國的軍事戰略,再加上其他第一手資料,便能掌握中國在軍事範疇以外的意圖;同樣地,倘若中國的意圖改變,亦可能從中國在軍事戰略改變觀察到。 ——書中〈結論〉,「中國軍事戰略的改變與國際關係理論」 ▌關於如何研究中國軍事: 學者可以拿其他的原始資料,對任何一份文件裡的資料進行三角驗證;而特定議題缺乏相關的文件或資訊,也能透露端倪。 ——書中〈第一章〉,「找出中國軍事戰略的重大改變」,「資料來源」一節   ▌專文推薦 丁樹範/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林穎佑/中山大學亞太事務英語學程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    ▌各界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王立/《

阿共打來怎麼辦》作者、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呂禮詩/海軍前艦長 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黃介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各界評論 ★ 作者以史為鑑,詳述中共軍事思想淵源,佐以具體實踐為證,文風平實值得一讀,但不可據此推估未來!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 第一本詳細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有關軍事方針演進的詳盡歷史!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 詳實分析一九四五年以來中國的軍事戰略……無庸置疑是一本今後獨具影響力的經典,特別是在這個不穩定的時局中,傅

泰林教授的書出版的正是時候。    ——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Book Post》 ★ 這本書為中國軍事與戰略事務提供了絕佳的分析視野……傅泰林的新書立即成為經典與重要的引用來源。我會毫不猶豫推薦給所有研讀中國外交政策、國際關係與軍事政策的學生。    ——毛文杰(James C. Mulvenon),《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 ★ 讓我們理解中國過去七十年來,驅動背後軍事戰略的關鍵動力。資料詳盡易讀,這本書對強權如何調整自身軍事戰略,以回應軍事武器的改變與政治精英如何影響策略執行等層面,提供洞見。這是一本近十年來有關中國軍事國防最重

要的研究。   ——裴敏欣(Minxin Pei),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 ★ 傅泰林是人民解放軍的研究權威,他最新的書深度研究並取材於第一手資料,提供戰略思想在中國軍事脈絡這些年來的演變。對於書寫中國當代軍事外交的人來說,絕對會推薦這本擁有豐富脈絡與歷史的書,是必要的資料引用來源!    ——安吉特·潘達(Ankit Panda),《War on the Rocks》 ★ 擁有無比嚴謹的學術品質,對資料方法有傑出的詮釋,是珍貴的參考書目。只要是認真研究中國國防議題的學生,此書會在他們的書架上占有重要位置。   ——艾立信(Andr

ew S. Erickson),《中國政治科學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 傅泰林的書值得一讀。無論中國專家、中國狂熱者,以及對軍事政策有興趣的人,會發現這本書特別引人入勝。   ——Shai A. Kivity, Israel Journal of Foreign Affairs ★ 展現傅泰林作為一位中國國防安全策略的頂尖專家。他精通於歷史、政治科學理論與軍事政綱。隨著中美競賽升溫,這是一本即時的作品,不管是對於政策決策者、策略家或是學者。   ——艾江山(Karl Eikenberry),前美國駐阿富汗大使、曾任職於史丹佛大學 ★

 一本對於理解中國軍隊綱領有重要貢獻的書。任何對中國崛起的意涵有興趣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   ——柯慶生(Thomas J. Christense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 對中國軍事策略無論停滯或變革的精彩分析。引人入勝且具高度原創性,對於學者、分析家、政治決策者,以及所有希望了解國際政治的人的必讀作品。   ——凱特琳·泰爾馬稚(Caitlin Talmadge),喬治城大學副教授 ★ 這是一本極為傑出的書,傅泰林增進我們對中國軍事戰略演變的理解,並且對於軍文關係,後進發展國的軍事策略變化,提供卓越的洞見與論證。此書對於研究國防安全、中國國際政策與國際關係等廣大學者大有助益。   ——葛雷

瑟(Charles Glaser),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 ★ 傅泰林對於中國1949年以來軍事政策三項主要變革的解釋,是本書一大貢獻。他靈活運用大量文獻資料討論軍事政策的影響,也使用近來可取得的最新證據。最後呈現的結果,就是眼前這本日後絕對會被廣泛引用的作品。   ——金駿遠(Avery Goldstein),賓州大學教授 ★ 著墨於中國軍力的行徑與一個更普遍的議題:國家武力如何演變因應各種威脅;這本書提供了卓越的貢獻。在學術理論上,此書提出精簡但創新的論點;在實證例子上,更是新穎與有說服力的證據材料。此書絕對會成為一部經典。   ——大衛.埃德爾史坦(David M. Edelstein),喬

治城大學教授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Uncovering Novel DNA Methylation Biomarkers For 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

為了解決Chinese Journal of C的問題,作者VAIBHAV KUMAR SUNKARIA 這樣論述:

Introduction - Lung cancer is one of primal and ubiquitous cause of cancer related fatalities in the world. Leading cause of these fatalities i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with a proportion of 85%. The major subtypes of NSCLC are Lung Adenocarcinoma (LUAD) and Lung Small Cell Carcinoma (LUS

C). Early-stage surgical detection and removal of tumor offers a favorable prognosis and better survival rates. However, a major portion of 75% subjects have stage III/IV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and despite advanced major developments in oncology survival rates remain poor. Carcinogens produce wide

spread DNA methylation changes within cells. These chan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globally hyper or hypo methylated regions around CpG islands, many of these changes occur early in tumorigenesis and are highly prevalent across a tumor type.Structure - This research work took advantage of publicly avai

lable methylation profiling resources and relevant comorbidities for lung cancer patients extracted from meta-analysis of scientific review and journal available at PubMed and CNKI search which were combined systematically to explore effective DNA methylation markers for NSCLC. We also tried to iden

tify common CpG loci between Caucasian, Black and Asian racial groups for identifying ubiquitous candidate genes thoroughly.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GO ontology were also conducted to explore associated novel biomarkers. These novel findings could facilitate design of accurate diagnostic panel for

practical clinical relevance.Methodology - DNA methylation profiles were extracted from TCGA for 418 LUAD and 370 LUSC tissue samples from patients compared with 32 and 42 non-malignant ones respectively. Standard pipeline was conducted to discover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sites as prim

ary biomarkers. Secondary biomarkers were extracted by incorporating genes associated with comorbidities from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articles. Concordant candidates were utilized for NSCLC relevant biomarker candidates. Gene ontology annotations were used to calculate gene-pair distance matrix fo

r all candidate biomarkers. Clustering algorithms were utilized to categorize candidate genes into different functional groups using the gene distance matrix. There were 35 CpG loci identified by comparing TCGA training cohort with GEO testing cohort from these functional groups, and 4 gene-based pa

nel was devised after finding highly discriminatory diagnostic panel through combinatorial validation of each functional cluster.Results – To evaluate the gene panel for NSCLC, the methylation levels of SCT(Secritin), FOXD3(Forkhead Box D3), TRIM58(Tripartite Motif Containing 58) and TAC1(Tachikinin

1) were tested. Individually each gene showed significant methyl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LUAD and LUSC training cohort. Combined 4-gene panel AUC, sensitivity/specificity were evaluated with 0.9596, 90.43%/100% in LUAD; 0.949, 86.95%/98.21% in LUSC TCGA training cohort; 0.94, 85.92%/97.37 in GEO 66

836; 0.91,89.17%/100% in GEO 83842 smokers; 0.948, 91.67%/100% in GEO83842 non-smokers independent testing cohort. Our study validates SCT, FOXD3, TRIM58 and TAC1 based gene panel has great potential in early recognition of NSCLC undetermined lung nodules. The findings can yield universally accurate

and robust markers facilitating early diagnosis and rapid severity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