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control theory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莊仲仁所指導 吳佳靜的 服務內容、過程品質與消費者滿意度:落差理論之驗證 (1999),提出self-control theory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消費者滿意度、落差理論、服務品質、通訊服務、服務品質屬性、落差一、落差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self-control theory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服務內容、過程品質與消費者滿意度:落差理論之驗證

為了解決self-control theory中的問題,作者吳佳靜 這樣論述:

由過去文獻可知,服務品質對消費者滿意度的影響甚大。Parasuraman,Zithaml & Berry(1985)由質化研究提出落差理論(Gap Theory),說明服務傳遞過程存在五種會影響消費者滿意度的落差。而後的研究者幾乎都只有直接採用落差理論,很少有人探討落差理論之模型內容。同時,過去的研究通常以服務「內容」品質為單一指標,預測消費者滿意度,但是這種方法忽略服務品質是存在於服務傳遞過程中之特性。基於上述原因,本研究將服務品質區分為「內容」屬性與「過程」屬性,採量化研究方式驗證服務品質落差理論(Gap Theory)中的消費者與業者期望間的落差程度(落差一);與消費者期望與知覺間的落

差程度(落差五)對消費者滿意度的影響。 本研究以通訊服務業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為研究工具,樣本包含441名目前正在使用通訊服務的消費者,及兩家民營通訊業者之客服部門員工79名。研究結果發現,就落差五而言,服務品質之「內容」屬性與「過程」屬性對消費者滿意度皆有良好的預測力。就落差一而言,只有服務品質之「過程」屬性對消費者滿意度具有良好的預測力。然而,落差五為落差一與消費者滿意度間的中介變項(mediator variable)並未獲得支持。 本研究在文末討論研究結果在管理實務之應用,建議服務業者應重視服務品質之「過程」屬性,以提升消費者滿意度,而且亦

應了解本身產業的特性及發展階段,再配合內部資源,進行全面品質管理以減少服務傳遞過程中落差的產生。最後並說明本研究之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