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惠君,黃筱珮,吳佩琪寫的 訂製你的無病生活:30問掌握預防、診斷、治療、照護對策 和花蓮慈濟醫院藥學部團隊的 這些藥不能一起吃!〔增訂版〕 遠離藥物交互作用110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成人心房颤动:口服抗凝药的使用也說明: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患者的出血管理 · 内镜操作相关的抗凝管理 · 冠状动脉疾病的抗凝抗血小板联合治疗 · 华法林和其他维生素K拮抗剂的用法用量和副作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原水所出版 。

中臺科技大學 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暨研究所 潘榕光所指導 林雅惠的 利用逆運算疊代法從心臟疾病患者之臨床數據預測疾病嚴重程度及毛地黃藥物治療的有效血中濃度 (2021),提出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逆運算法、心臟衰竭病、毛地黃、心臟解剖分數、有效血中濃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衛生福利研究所 蔡憶文、鄭浩民所指導 吳維倫的 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次級預防藥物使用時機 (2020),提出因為有 心房纖維顫動、急性缺血性中風、口服抗凝血劑、出血、中風復發的重點而找出了 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的解答。

最後網站心房顫動之治療則補充:長期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對於這些病人,最重要的治療是心. 室心速控制,此種方式可控制心房顫動時心室的心跳速率,以減少病患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訂製你的無病生活:30問掌握預防、診斷、治療、照護對策

為了解決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作者林惠君,黃筱珮,吳佩琪 這樣論述:

30道與你有關的健康提問 藉由更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服務 邁向無病無痛的快樂生活     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不盡相同,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以往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忽略個體化的差異,也就是「同病同治」,但未必有相同的治療結果。     所謂「精準醫療」,是指依據個體基因差異、個體的生活型態、外在環境等不同,給予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也就是從以往的「同病同治」,走向「同病異治」。現在的精準醫療範疇已經全面開展,邁入精準健康層次,以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及精準照護四大面向為主軸,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服務,照顧社會大眾的健康。     本書集結三十個關乎健康的提問,除了以淺顯

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了解各病症的起因與現行療法,也將細數目前精準醫療的發展,在這些疾病的預防診治上有何創新與突破。   名人推薦     這兩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面對後疫情時代,精準健康更顯重要。現在,發展精準健康的腳步不僅沒有變慢,反而迅速轉為疫苗研發及防疫策略規劃,側重在新興傳染病的防護與監控,共同為台灣精準健康產業開創新局。——張文昌,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精準健康是跨領域的醫學專業範疇,需要各方面基礎、臨床跨域人才,以及專家共同參與。透過此書,集結三十個關乎民眾健康的提問,分享給社會大眾,也希望拋磚引玉,加速精準健康的發展與創新。——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利用逆運算疊代法從心臟疾病患者之臨床數據預測疾病嚴重程度及毛地黃藥物治療的有效血中濃度

為了解決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作者林雅惠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運用逆運算法評估心臟衰竭病患的臨床數據,預測疾病嚴重程度及藥物治療之有效血中濃度的廣泛性評估方法。希望建立一套科學數據運算模型,應用於非侵入性預測疾病嚴重程度及服用毛地黃 ( Digoxin ) 前就能預測病患的毛地黃藥物治療的有效血中濃度,使臨床醫師做為開立處方之依據。先將405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Age)、體表面積(BSA)、低密度膽固醇(LDL)、平均血壓(MAP)、飯前血糖(Glucose AC)、心肌旋轉蛋白I ( Troponin I ) 及C反應蛋白(CRP),用29項係數制定一個一階非線性方程式,再經由STATISTICA 7.0軟體進行逆運算疊代法

演算來預測其血管狹窄程度(心臟解剖分數),與患者冠狀動脈實際狹窄程度進行相似性分析及29項係數間的關係分析。並由另一組105位相似條件患者進行驗證,最終損失函數值(Φ)和決定係數(R2)分別3.18和0.9464且變異數為 89.58% ,所以實際和預測值間具有高的吻合度,在405例資料庫及105例驗證中實際值和預測值間決定係數(R2)分別為0.8958及0.8314。而因子中以低密度膽固醇、年齡和體表面積的影響度較大,且年齡 與C反應蛋白 有強的交互作用。其次收集322例心臟衰竭疾病患者臨床之重要因子,體表面積(BSA)、血清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鈉離子濃度、鉀離

子濃度、鎂離子濃度、平均動脈血壓等與Digoxin血中有效濃度相關因子。並將上述整合成一個二十九項的一階非線性方程式,再經由STATISTICA 7.0軟體進行逆運算疊代法演算於服用前就能預測病患服用後的Digoxin有效血中濃度。再經由另一組105位相似條件患者進行驗證,最終損失函數值(Φ)和決定係數(R2)分別為 4.14和 0.9497 而變異數為90.20% ,相同的實際值和預測值間具有相當高的吻合度,在322例資料庫及105例驗證中實際值和預測值間決定係數(R2)分別為0.9027及0.9147。這表示這七個危險因子對評估心臟衰竭病患的臨床數據預測服用毛地黃後之有效血中濃度程度都會造

成影響。且得知因子中以血中尿素氮、肌酸酐和體表面積的影響較大,而且又以血中尿素氮、肌酸酐與鈉離子濃度交互作用及血中尿素氮與鉀離子濃度交互作用的影響較為重要。所以運用科學數據運算模型,應用於非侵入性預測疾病嚴重程度及於服用毛地黃前就能預測病患有效血中濃度是準確可行的,能快速準確診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及準確掌握藥物治療的有效血中濃度以達防止中毒的副作用產生,嘉惠心臟衰竭和心房纖維顫動之患者。

這些藥不能一起吃!〔增訂版〕 遠離藥物交互作用110例

為了解決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作者花蓮慈濟醫院藥學部團隊 這樣論述:

醫師的處方藥也可能吃出問題?! 根據國內健保資料庫的統計分析,發現一年開出的處方箋中,可能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的比例高達15.99%。 您知道您吃的處方藥有可能跟某些食物、中藥、酒精、或是其他西藥產生交互作用,造成藥性削弱、過量、或是藥物中毒,嚴重甚至危及性命嗎?一次服用兩種以上的藥物,就可能產生藥物交互作用。 我們常在拿到醫院的藥袋時輕描淡寫的看一下藥袋上的藥品名稱,但卻不知道自己服用這些藥物時,可能與我們吃的食物、或是常見中藥材如甘草、當歸、人參、烏梅、山楂......等產生交互作用。本書除了清楚條分類條列會產生交互作用的藥物外,也以案例的型態說明現實生活中常見的藥物交互

作用情況。像是家中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的長輩,吃了香蕉竟然全身無力、手腳麻痺而緊急送醫?又或是一位女士因為心臟瓣膜疾病及心房顫動,服用預防血栓,但吃了營養保健品與服用的抗凝血藥產生交互作用,竟然導致栓塞性腦中風? 此外,像是止痛退燒藥物與酒精;咖啡與胃藥、避孕藥、抗憂鬱藥、降血壓藥也都可能產生交互作用。一次服用兩種以上藥物的人一定要注意藥物是否有交互作用的情況外,即便是只服用一般的藥物,也需要注意是否與自己的飲食、中藥可能產生交互作用。 本書是國內第一本本土藥師團隊執筆的藥物交互作用指南! 羅列超過110種醫院常用藥中,常見的西藥與西藥,以及中藥、食物、酒精、菸與西藥間的交互作用。 只有對藥物

交互作用有正確的認識,手邊常備本工具書,才能為自己的用藥安全把關。 【誰需要這本書?】 − 慢性病患者及其家屬  − 同時看診二科以上者 − 醫護人員  − 照護服務員 【本書特色】 − 列舉常見發生藥物交互作用之案例 − 標示藥物的成分、中英文商品名 − 詳列藥物之作用、機轉,以及產生之交互作用

心房纖維顫動患者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次級預防藥物使用時機

為了解決心房顫動藥物副作用的問題,作者吳維倫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 口服抗凝血劑可以預防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中風復發及血管栓塞,但卻可能會發生出血副作用,而口服抗凝血劑的療效及安全性會受到急性缺血性中風後的用藥時機影響。台灣目前遵循歐洲心律協會建議的「1-3-6-12天法則」,針對具有心房纖維顫動病史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依據中風嚴重度分別給予不同的延後口服抗凝血劑使用建議,然而此建議為國際專家共識意見,未於國內以實證研究加以評估。目的 本研究分析有心房纖維顫動病史的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在中風復發、血管栓塞及出血的風險,作為評估中風後口服抗凝血劑「1-3-6-12 天法則」在療效及安全性上的實證依據。研究方法 本研究自台灣健保資料庫中

納入了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患有心房纖維顫動且首次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患者約16,108人,在排除性別不詳,中風住院日即被診斷為出血性中風、死亡或發生觀察事件後,依綜合、療效及安全等三種觀察結果,其樣本數分別為10,956人、11,529人及11,709人,且在各觀察結果下,樣本皆會依據中風嚴重度區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中風,並於2017年12月31日結束追蹤。其中療效結果包括缺血性中風、心肌梗塞、暫時性缺血發作、全身性栓塞、靜脈血栓栓塞及心因性死亡;安全結果包括出血性中風、腸胃道出血及血尿;綜合結果則涵蓋療效與安全結果。本研究以觀察性研究模仿隨機臨床試驗(RCT),將急性

缺血性中風後30天內的每一天用藥皆視為一個RCT研究,視當日用藥者為用藥組,缺血性中風後至當日皆無用藥者為無用藥組,進行1:1傾向分數配對以達到近似隨機分配的效果後,分析用藥組與無用藥組的差異。接著將服藥時機符合指引建議延後使用日數的RCT研究歸類為晚期用藥,未遵循者歸類為早期用藥,以網絡統合分析進行早期與晚期用藥的間接比較。研究結果 在各中風嚴重度下,口服抗凝血劑不論早或晚期使用,皆能降低中風復發、血管栓塞與出血的綜合風險,以及中風復發與血管栓塞的療效風險,部分能達統計顯著,出血風險則僅重度中風早期使用會顯著增加出血風險(HR:1.67, 95%C.I. 1.30~2.13)。晚期用藥

相對早期用藥,在各中風嚴重度下皆不會顯著減少綜合風險,亦不會提高療效風險。然而在出血風險上,晚期用藥普遍能夠降低出血的保護作用,但僅重度中風患者(HR:0.69, 95%C.I. 0.48~1.01)能接近統計顯著。結論 台灣目前遵循的口服抗凝血劑延後使用日數建議,雖然並不會增加中風復發及血管栓塞的風險,但亦無法有效降低出血風險。就輕中度中風患者而言,提早用藥不僅具療效且不會產生顯著的出血風險,而重度中風則需進一步評估調整臨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