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件同義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條件同義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孫常敘寫的 漢語詞彙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condition的中文翻譯和情景例句- 留聲詞典也說明:N-PLURAL(生活或工作的)條件,環境.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people live or work ar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ir comfort, safety, or health. People are living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羅肇錦、陳廖安所指導 李長興的 漢藏語同源問題 (2021),提出條件同義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漢藏語、同源詞、借詞、歷史比較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 林登順所指導 蕭安廷的 網路小說《盜墓筆記》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盜墓、徐磊的重點而找出了 條件同義詞的解答。

最後網站必備的同義詞是什麼,“必備”的同義詞是什麼 - 櫻桃知識則補充:實踐是由必然王國通向自由王國的必要條件。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前景必定是柳暗花明。 6 匿名用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條件同義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漢語詞彙

為了解決條件同義詞的問題,作者孫常敘 這樣論述:

孫常敘先生《漢語詞彙》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而全面地研究漢語詞彙的專著,是漢語詞彙學的開山之作。 全書以現代漢語實詞為主要研究物件,從“詞”、“詞彙和基本詞彙”及“詞彙音變”三個方面對漢語詞彙的一些主要問題和一般規行了深入的探討。第一部分論述詞的性質和結構、詞義及造詞法。第二部分具體論述現代漢語詞彙的性質及其與古漢語詞彙的關係和區別;同音詞、多義詞、同義詞義詞和反義詞等幾種詞彙襄的相對關係;漢語方言詞彙、專業詞彙、同行語詞匯和外來語詞匯等幾種特殊性詞彙的性質和種類;現代漢語基本詞彙的性質及其核心——詞根問題;以及漢語基本詞彙的累積、傳承和發展。第三部分論述漢語造詞音變和說話音變。 該書19

56年由吉林出版社繁體印行,後於2006年由商務印書館以簡體重新排印出版。六十餘年來,對我國漢語詞彙學的發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並已成為高校必讀的詞彙學專著。此次收入“孫常敘著作集”,以商務版重排本為基礎,恢復繁體排印,在盡可能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標點符號、音標符號、注釋方式、示例引證等按現行規範與叢書體例稍加調整和處理,並對個別疏失之處作了校改,以期更準確、更完善地呈現這一重要論著。 孫常敘(1908-1994),又名曉野,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曾任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吉林省文史館館長。先生畢生鑽研甲骨、金文與文獻考證,並致力於語言文字的教學與研究,其提出的寫詞

法等理論體系具有開創性意義。   主要著作有《漢語詞彙》、《古-漢語文學語言詞彙概論》、《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楚辭九歌整體系解》。 本書使用的標音符號 1 第一部分 詞 第一篇 詞的性質和結構 第一章 詞的性質 5 第一節 詞是語言的建築材料 5 壹 語言是以組詞成句的語法組織詞來說成的 5 貳 詞是一個形式和內容統一起來的語言單位6 第二節 詞是概念的名稱 9 壹 語言的詞和邏輯的名辭 9 貳 概念的名辭並不全都是詞 11 三 語言和思維不是同一現象 , 不能用詞來頂替 概念 ——— 詞是一種假定性的東西 12 第三節 詞是一種現實的條件刺激物 14 壹 條件反射和第

一信號系統 14 貳 第二信號系統和詞 17 三 詞是一種現實的條件刺激物 19 肆 詞的可瞭解性和詞的組織形式關係 21 第四節 詞的兩種意義跟實詞和虛詞 22 第二章 詞的結構 24 第一節 詞素 24 第二節 詞根 26 壹 詞根 、 派生詞和同族詞 26 貳 漢語詞根的性質 28 三 探索詞根必須是語言的和歷史的 36 肆 漢語詞根研究和漢語語源學 37 第三節 結構和成分 39 壹 漢語詞的兩種結構 39 貳 詞身和詞尾 40 三 漢語詞身的造詞結構 41 肆 詞根造詞結構的幾種成分 42 第二篇 詞 義 第三章 詞義的性質 51 第一節 詞義的語言性質 51 第二節 詞義跟概念的關

係和差別 53 第四章 詞義的發展 56 第一節 詞義發展的原因和結果 56 第二節 詞義發展的方向 57 第三節 詞義發展的道路 59 壹 深化 60 貳 引申 62 三 分化 63 第五章 詞義的轉變 68 第一節 詞義轉變的原因 、 種類和一般的歸趨 68 第二節 詞義擴大 69 壹 從部分擴大到全體的 70 貳 從個別擴大到一般的 70 三 詞義擴大和詞義引申的區別 73 第三節 詞義縮小 73 第四節 詞義轉移 75 第五節 三種詞義轉變的比較 76 第三篇 造詞法 第六章 造詞基礎 81 第一節 造詞的社會基礎 81 壹 在社會生活中新事物出現往往跟它相應地産生新詞 81 貳 新詞

的創造是和它所標誌的事物沒有必然的和本質的關係的 82 三 但是新詞的命名又不是和它所標誌的事物毫無關係的 82 第二節 造詞的認識基礎 83 壹 認識的發展在語言上常是與之相應地産生新詞 83 貳 新舊認識聯想舊詞往往成爲造詞的基礎 85 第三節 造詞的語言基礎 86 壹 已有的詞彙和語法結構是依之成詞的傳統的語言基礎 86 貳 語言的新舊質變和造詞基礎的新舊質 88 三 語言的新舊質變也往往促詞 90 第七章 造詞的方法和種類 91 第一節 造詞方法跟造詞結構的關係和區別 91 第二節 漢語造詞方法的分類標準 92 第八章 語音造詞方法 ——— 象聲造詞 95 第九章 語義造詞方法 ———

變義造詞和比擬造詞 99 第一節 變義造詞 99 壹 引申變義造詞 101 貳 轉化變義造詞 102 第二節 比擬造詞 109 壹 單純比擬造詞 110 貳 條件比擬造詞 113 第十章 結構造詞方法 ( 上 )——— 詞彙 — 結構造詞方法 116 第一節 非詞根結構造詞 117 壹 片語結構造詞 117 貳 短句結構造詞 124 第二節 詞根結構造詞 125 壹 分化造詞 125 貳 附注造詞 136 三 重疊造詞 139 第十一章 結構造詞方法 ( 下 )——— 形態 — 結構造詞方法145 第一節 音變造詞 145 壹 改變部分音素的音變造詞 146 貳 不改變音素的音變造詞 150

第二節 附綴造詞 156 壹 性質和種類 156 貳 首碼 “ 阿 ”、“ 老 ”、“ 第 ”、“ 初 ” 的形成 157 三 尾碼 “ 者 ”、“ 家 ” 的形成 159 肆 尾碼 “ 兒 ” 的略史跟它的作用 160 第十二章 漢語造詞法的新舊質 172 第一節 漢語造詞法的新舊質區別 172 第二節 漢語造詞法的新質是從舊質中滋生出來的 176   第二部分 詞彙和基本詞彙 第一篇 詞 匯 第十三章 現代漢語詞彙 185 第一節 詞彙的一般性質 185 壹 詞和詞彙 185 貳 詞彙和語法在語言中同等重要 186 三 詞彙發展反映著語言發展 186 肆 詞彙發展是不和基礎變化相應的 1

87 第二節 現代漢語詞彙是一種民族語言詞彙 188 壹 民族語言性質和它跟民族的關係 189 貳 漢民族和漢民族語言 190 第三節 現代漢語詞彙是隨著漢語發展長期累積而成的 201 第四節 如何在現代漢語的基礎上區別古今漢語詞 205 壹 在漢語詞彙中區別古今詞的必要 205 貳 辨別古今漢語詞的標準 207 三 同義詞中的古今漢語詞 213 肆 現代漢語雙音節詞彙中的古漢語詞問題 216 第二篇 詞在詞彙裡的幾種相對關係 第十四章 同音詞 227 第一節 同音詞出現的原因和種類 227 第二節 結構同音詞 229 壹 由語義造詞形成的結構同音詞 230 貳 由結構造詞形成的結構同音詞 2

30 第三節 派生同音詞 235 壹 一般音變派生同音詞 236 貳 “ 兒 ” 化音變派生同音詞 237 第四節 同音詞在語言上的作用 238 壹 同音詞在修辭上的作用 238 貳 誤用同音詞在語言上造成的混亂 239 第十五章 多義詞 241 第一節 多義詞的性質 241 第二節 多義詞的種類 243 第三節 多義詞和同音詞的區別 247 第十六章 同義詞 249 第一節 同義詞的性質和種類 249 第二節 無條件同義詞 251 壹 無條件同義詞的性質 251 貳 無條件同義詞的來路 252 第三節 條件同義詞 256 壹 交搭同義詞 256 貳 類屬變義同義詞 261 第四節 同義詞在修

辭上的作用 263 第十七章  義詞 266 第一節  義詞的性質 、 種類以及它跟同義詞的區別 266 壹 性質 266 貳 種類 266 三  義詞和同義詞的區別 267 第二節  義詞的區別 268 壹 區義詞的造詞結構分析方法 268 貳  義詞區別舉例 271 第三節  義詞在修辭上的作用 280 第十八章 反義詞 286 第一節 反義詞的性質和它跟同義詞 、義詞的關係 286 壹 反義詞的性質 286 貳 反義詞和同義詞的關係 287 三 反義詞義詞的關係 289 第二節 反義詞的種類 290 壹 可以逆用的反義詞 290 貳 不可逆用的反義詞 292 三 可逆和不可逆兩種反義關係

圖解 294 第三節 反義詞在修辭上的作用 295 第三篇 幾種特殊性的詞彙 第十九章 方言詞彙 299 第一節 現代漢語方言概況 299 壹 現代漢語方言的一般區劃 299 貳 現代漢語方言的語言情況 301 第二節 現代漢語方言詞彙 303 壹 漢語方言詞彙裡的兩類詞群 303 貳 漢語方言詞彙的錯雜情況 306 第三節 漢語方言詞彙的歷史地位和性質 316 第四節 在作品中不要自然主義地濫用方言土話 318 第二十章 專業詞彙和同行語詞匯 321 第一節 專業詞彙和同行語詞匯的性質 321 壹 爲什麽會出現這兩類詞彙? 321 貳 專業詞彙和同行語詞匯在性質上是跟方言不同的 322 三

同行語只是全民語言的支派 , 不成其爲獨立語言 323 第二節 專業詞彙 324 第三節 同行語詞匯 329 壹 漢語的兩種同行語 329 貳 同行語因爲它離開終久是要消失的335 第二十一章 外來語詞匯 337 第一節 外來語詞匯是長期積累的 337 第二節 外來語詞的種類和性質 340 第三節 借詞 342 壹 借詞和它的種類 342 貳 借詞在漢語中的簡化 348 第四節 譯詞 349 壹 譯詞跟它和借詞的區別 349 貳 譯詞的種類和性質 349 第五節 外來語詞的統一和使用 351 壹 外來語詞的混亂現象必須澄清 351 貳 不要濫用外來語詞 355 第四篇 基本詞彙 第二十二章 現

代漢語基本詞彙的性質 359 第一節 語言詞彙中的主要東西是基本詞彙 359 壹 問題的提出及其意義 359 貳 什麽樣的一些詞才是詞彙中的主要東西? 360 三 詞彙中主要的東西不就是常用詞彙 365 第二節 基本詞彙在詞彙中的地位和基本詞的整體性367 壹 基本詞是一個完整的詞 367 貳 單從詞義研究基本詞是不對的 368 第三節 基本詞彙的歷史性 373 第四節 基本詞彙的全民性和現實性 377 第二十三章 如何從現代漢語詞彙中推尋基本詞彙 381 第一節 基本詞彙的性能不能作判定基本詞彙的標準 381 壹 基本詞彙的兩種詞彙性能 381 貳 歷史穩定性和造詞能力並不是基本詞所的 38

3 第二節 推尋現代漢語基本詞彙的主要線索 389 壹 歷史線索 ——— 從古漢語詞彙中傳承下來的現代漢語詞是現代漢語基本詞 389 貳 結構線索 392 第二十四章 現代漢語基本詞彙的核心 ——— 根詞 399 第一節 現代漢語根詞的性質和界限 399 壹 根詞是基本詞彙裡的主要東西 399 貳 根詞和詞根的區別 401 第二節 哪些基本詞是現代漢語根詞? 402 第五篇 基本詞彙的累積 、 傳承和發展 第二十五章 基本詞彙歷史穩定性的認識問題 407 第一節 基本詞彙的歷史穩定性是在語言發展中相對地提出來的 407 第二節 基本詞彙累積 、 傳承和發展的不可分割 410 第二十六章 漢語基

本詞彙的累積 413 第一節 累積中的兩個問題 ——— 時間和來路 413 第二節 新基本詞的隨時匯入 414 第三節 基本詞的兩條來路 418 壹 創造和發展的基本詞 418 貳 從借詞變成的基本詞 420 第二十七章 漢語基本詞的傳承 423 第一節 漢語基本詞的傳承和漢語的新舊質變 423 第二節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的語音形式質變 424 壹 古今漢語語音系統在傳承中已經漸變得很不相同 424 貳 漢語基本詞的語音形式質變不能被書寫形式所蒙蔽 427 第三節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的結構形式質變 438 壹 傳承中結構形式質變的性質 、 原因和種類 438 貳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幾種結構形式

質變 439 第二十八章 漢語基本詞的發展 442 第一節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的分化 442 第二節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的變異 449 壹 性質和種類 449 貳 在傳承中的三種變異 450 第二十九章 漢語基本詞在傳承中個別地新陳代謝和失用454 第一節 從漢語史看基本詞的傳承現象 454 第二節 漢語基本詞的新陳代謝 ——— 同義詞的新舊交替 457 壹 由於方言同義詞的交替造成的基本詞新陳代謝 457 貳 由於古今同義詞的交替而造成的基本詞的新陳代謝 459 第三節 漢語基本詞彙在傳承累積中個別基本詞分別地逐漸失用和消亡 462 壹 傳承中失用消亡的原因和它跟新陳代謝的區別 462 貳

有些基本詞逐漸失入歷史詞彙 463 三 有些基本詞長期失用消亡 464 第三十章 漢語基本詞彙的穩固性和抵抗性 466 第一節 漢語基本詞彙的穩固性 466 第二節 漢語基本詞彙和語法構造的穩固性使它對強迫同化表現了巨大的抵抗力量470   第三部分 詞彙音變 第三十一章 詞彙音變以及研究它的目的和方法 477 第一節 詞彙音變和它的種類 477 壹 音位變化和詞彙音變 477 貳 漢語音變的種類 480 第二節 研究詞彙音變的目的和方法 482 壹 研究詞彙音變的目的 482 貳 研究詞彙音變的方法 485 第三十二章 漢語造詞音變 486 第一節 一般的造詞音變 486 壹 變化聲調的造詞

音變 486 貳 變更發音方法的造詞音變 ——— 用送氣與否來作分化的造詞音變 491 三 變更音素的造詞音變 493 第二節 尾碼 “ 兒 ” 的造詞音變 ———“ 兒 ” 化音變 499 壹 無韻尾音節的 “ 兒 ” 化音變 500 貳 有韻尾音節的 “ 兒 ” 化音變 501 第三十三章 漢語說話音變 505 第一節 說話音變的性質和種類 505 壹 說話音變跟造詞音變的區別 505 貳 說話音變的種類 505 第二節 系統的說話音變 506 壹 個人的系統的說話音變 506 貳 社會的系統的說話音變 ——— 方言音變 509 第三節 非系統的說話音變 514 壹 非系統音變的性質和種類

514 貳 東北方言詞的幾種非系統的說話音變 515  

條件同義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早午餐」本是晚起者兩餐併做一餐的飲食;而能晚起的條件,當然得是個不用掛心工作的早晨。因此,對現代人來說,能享受一頓豐盛的早午餐與假日的悠閒,常常是情境上的同義詞,也是很多年輕人在一週的工作拼命之後,期待一覺醒來給自己的美味犒賞。咖啡、果汁、優格或麵包這些飲料與主食自不必多提,盤中那份色、香、味俱全的主菜,才是早午餐的焦點。
√ 快來訂閱 Vogue 頻道:http://bit.ly/2eoVk7R

【燕麥鮮菇蛋捲】
澱粉有柔化蛋白質的功能,但與其直接在蛋中加玉米粉或太白粉,不如在蛋液中加入熟燕麥粥,既能增加口感,又能增加份量。

材料:
雞高湯、蕃茄、蛋、即食燕麥片、菇類2-3種、洋蔥。

作法:
1.把洋蔥切丁炒香後,放入蕃茄丁,加入鹽與義大利香料煮成濃醬。
2.把燕麥片用雞高湯煮成稠粥狀待用〈也可以直接用水煮〉。
3.把兩顆全蛋打散後再與燕麥糊調勻,加鹽與胡椒粉調味 。
4.利用平底鍋的鍋底與鍋壁之間的弧度,順序前進,慢慢整出蛋捲如杏仁般的實體狀。
5.在盤中放上香煎鮮菇、蛋捲,淋上自己煮的新鮮蕃茄醬 。

√ 快來訂閱 Vogue 頻道:http://bit.ly/2eoVk7R
-------------------------------------------------------------
⊙ VOGUE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qo9tkf
⊙ VOGUE 官網影音專區:http://www.vogue.com.tw/live/
⊙ The Scene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pdjxq0
⊙ GQ 官網:http://www.gq.com.tw/
⊙ GQ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marturl.it/r9gauv"

漢藏語同源問題

為了解決條件同義詞的問題,作者李長興 這樣論述:

歷史比較語言學是研究語言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及其演變過程的一種歷史語言學,旨在建立語言間的親屬關係及系屬劃分,並重建原始母語,探索出語言自母語分化後的演變規律與方向。其所利用的研究方法是歷史比較法,是透過比較語言或方言間的差異,透過語音對應規律確定同源詞,重建原始語言音系,並找出從原始語言演變至後世親屬語言的演化規律。第一章敘述漢藏同源歷史比較所需的材料跟方法以及介紹漢藏比較近50年來的研究成果跟所遇到的困境。第二章則首先介紹漢藏語言系屬劃分的不同觀點以及介紹多家學者對於原始漢藏語性質的看法,其次嘗試以漢語書面文獻材料所考證的音類成果以及周秦兩漢時期的借詞對音規律去觀察、構擬上古漢語音系,

探討上古漢語音系的聲母系統及韻母系統面貌,進而上溯至原始漢語音系。透過歷史比較法建構原始藏緬語音系。第三章則從原始漢藏語的歷史比較背景入手,本文主要運用借詞在貸入諸親屬語言內部無法形成整齊的語音對應規律原則來判別漢藏語間的同源詞跟借詞區別,透過實際舉例操作進行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鑑別,凡符合這條鑑別原則的皆為借詞。在從多個面向探討漢藏語言的語言現象後,提出6條關於鑑別漢藏語同源詞跟借詞的原則。第四章則透過漢藏比較尋覓漢藏同源詞,1074個比較詞項的歷史比較尋覓到22個漢藏同源詞。第五章則從藏緬語言的形態進行歷史比較,得出藏緬語言可溯源至原始藏緬語時期的僅使動態、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反義詞前綴三

個形態,再與上古漢語的形態進行比較。本文針對漢藏語同源的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希望能夠解決長期圍繞漢藏語言是否同源的爭議,內容包括漢語古音的重建、古代漢語是否具有形態、同源詞表的選擇、語言分化時的共同創新、漢藏間是否具有嚴整的語音對應規律、類型是否轉換、多音節與單音節等問題重新探索,從具體的語言探索語言的發展,從歷史的比較重建語言的音系。本文在進行漢藏比較前,先利用漢語書面文獻材料(以諧聲及詩韻為主,佐以通假、又音、詩韻、聯綿詞等綜合運用)重建漢語的原始形式,排除後起詞項,繼以藏緬語言書面文獻及活語言材料進行跨級比較,重建藏緬語言的原始形式,最後進行比較詞項的漢藏比較。

網路小說《盜墓筆記》研究

為了解決條件同義詞的問題,作者蕭安廷 這樣論述:

低門檻的創作條件讓網路小說幾乎成為劣質小說的同義詞,但正向來看,網路小說儘管在修辭、立意、藝術性上多半乏善可陳,但各路網路寫手源源不斷的創意發想,卻也同時在這廣大的「網海」中紛紛浮現,常可拾得出乎窠臼之作。讀者、出版商毋須耗費時間披沙揀金,文學網站的排行榜機制隨時展示最好看(最有前景)的作品;過往總鬧劇本荒的影視界,也不用再捋斷鬍鬚老調重彈,榜上有名的網路小說絕對是票房保證。話說至此,不難發現網路小說其實正是娛樂產業的一環,文藝與它似乎有些距離,但它也未必想要靠攏,因為它的依歸在影視。網路小說《盜墓筆記》廣受讀者歡迎,文本本身及相關小說接連出版實體書,且在跨媒體的發展上具有超乎一般的成果,從

2006年起點中文網的一篇連載小說開始,一直到今天,《盜墓筆記》在網路社群、影視產業持續展現著它的影響力,或可作為探討網路小說如何定位自身的切入作品。《盜墓筆記》題材本身的文化質性與知識含量當然可以給予網路創作一定的啟發,而其三大成功要素――「懸疑手法」、「人物設計」及「影視特質」,更可幫助作品順利接軌影視。本論文以文獻研究、心理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勾勒出《盜墓筆記》為網路小說開闢出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