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轉作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農地轉作補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國內相關領域27位專家學者寫的 新編臺灣雜糧作物 第一冊 雜糧作物的特性 和翁嘉禧,曾憲郎,鄭博文的 台灣稻米產業的競爭力與發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農地休耕補貼肥到「養地」大戶? - 今周刊也說明:「以稻作來說,如果租金要這麼高,務農幾乎沒有利潤可言,承租的農民被迫去衝高農作物產量,希望賣多一點錢來彌補租金成本。結果肥料下得很多,加重水稻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部 和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李俊鴻所指導 王瓊芯的 平地森林園區永續土地利用模式之建構與應用 (2020),提出農地轉作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平地森林園區、生態服務給付、生態系統服務和權衡綜合評估工具、潛在類別模型、空間聚集熱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大學 都市計劃研究所 張容瑛所指導 姜捷文的 以農村創新系統觀點探討農村再生新路徑—以臺南市官田區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農村創新系統、農產業創新、地方創生、循環經濟、綠色保育、菱殼炭的重點而找出了 農地轉作補助的解答。

最後網站立委很忙的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比如說推廣有機施作,讓水稻不容易被水淹倒,或者輔導轉作雜糧,減少對地下水的依賴? ... 跟領休耕補助差不多,可是像紅豆,本身收入加上休耕轉作補助,大概可以 這時剛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農地轉作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編臺灣雜糧作物 第一冊 雜糧作物的特性

為了解決農地轉作補助的問題,作者國內相關領域27位專家學者 這樣論述:

  糧食是以促進人類的健康與活力為目的,提供人體營養與能量的主要來源。雜糧屬於廣義的糧食,其產銷、供應一向為各國關注的課題。國內隨著經濟發展,食米消費量降低,政府在1978 年開始推動稻田轉作,在轉作過程中,對於玉米、大豆、高粱這三種需求大宗的雜糧實施保價收購,以獎勵生產;其他地區性雜糧,如小米、薏苡、落花生、紅豆、綠豆、胡麻以及食用甘藷等,則納入稻田轉作獎勵的種類。政府雖然在政策上鼓勵雜糧生產,但國內雜糧栽培面積卻呈現大幅減少現象,對此,有需要加以探討、分析,提出因應對策。     在2008 年國際穀物價格暴漲,全球糧食供需吃緊情況下,國內進口的玉米、大豆、小麥、高粱及大麥等五項大宗雜糧的

數量超過800 萬公噸,但當時國內補助休耕面積(兩個期作合計)卻超過20 萬公頃,引起各界呼籲政府檢討休耕政策,將休耕田轉作進口替代作物,以提高農地利用與糧食自給率。因此,政府於2009年起開始規劃休耕田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或地區性特產,自2013 年起農地休耕面積開始減少,雜糧種植面積回升,但進度未如預期,有待檢討強化。     臺灣一向以出口導向作為經濟發展策略主軸,而積極尋求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或雙邊經貿合作,則是政府既定的施政方針。但在此政策之下,國內農產品受到進口農產品極大的壓力。我國屬小農經營,生產成本偏高,在競爭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面臨經貿自由化,國內如何調整農業結構,強化國產品的競爭力

?這是一個嚴肅的議題。長遠來看,臺灣有生產雜糧的條件,但具體該如何發展,則有賴各界共同思考規劃,提出推動方針、政策及作法。     本書將就國內雜糧產業自1945年至2015 年的70 年發展期間,從國內雜糧政策調整與轉型的變化過程以及國內大宗雜糧進口情形加以分析檢討、提出建議,並詳細介紹21種國內雜糧作物之重要特性與加工利用方式,增進國人對雜糧的了解。     未來全球人口預計在2050 年將超過98 億,糧食安全受到各國關注,2015年米蘭世界博覽會就以「涵養大地 生命能量」為主題,展出各地農產品及飲食文化,促使世人重視糧食安全、營養均衡、食農教育、生態環境與飲食文化;並發表米蘭憲章,捍衛

食物權,呼籲全球重視糧食議題。     雜糧屬廣義的糧食作物,全球生產種類繁多,供食用、飼料用及加工等多元化用途,為提供熱能的重要來源。雜糧含有多種維生素以及鎂、鉀、磷等礦物質,可促進新陳代謝,豐富的纖維質可延緩醣類吸收,協助改善心血管疾病風險,為生活上不可或缺的農產品,雜糧產銷已不容國內忽視。     國內雜糧生產具有提高糧食安全與糧食自給率、降低食物里程、強化農田利用、安定農村並維護傳統飲食文化等多種功能性,因此政府應重視雜糧產業發展,研擬長期的發展政策,強化科技的研發與產品機能性的開發,提供國內雜糧產業契機與永續經營的條件。   本書特色     ‧集合國內14位農業領域專家學者組成編輯

委員會,選定臺灣重要的21種雜糧作物,進行深入的介紹與分析。     ‧除探討21作物品種特質外,還詳加介紹作物播種方式、病蟲害防治等實用知識,並闡述加工用途,讓讀者全方位了解雜糧作物之特性與實用性。     ‧有別於學術性書籍艱深又難以理解的書寫方式,本書具參考性、教育性、知識性及實用性,提供對此議題有興趣之國人一個了解雜糧的新知識管道。 作者簡介   國內相關領域27位專家學者     國內雜糧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包括:陳文德、蘇登照、劉彥彤、林訓仕、劉啟東、黃永芬、陳嘉昇、游添榮、張隆仁、黃子芸、廖宜倫、陳振義、謝清祥、王三太、王毓華、吳昭慧、陳國憲、羅文冠、葉永銘、姜金龍、黃涵靈、賴

永昌、張勝智、廖文偉、黃祥益、戴順發、龔財立 緒言  第一章臺灣雜糧作物產業的轉型與發展 第二章第二章樣貌多變的麵食之王——小麥 第三章釀酒產業的明星人氣王——大麥 第四章新一代綠色革命要角——燕麥  第五章稱王飼料界的雜糧霸主——玉米  第六章金門名酒的關鍵一味——高粱  第七章原住民族的神聖象徵——小米  第八章有「薏」健康的防癌聖品——薏苡  第九章糧荒救世主——蕎麥  第十章臺灣限定的穀物紅寶石——臺灣藜 第十一章曾被遺忘的超級食物——藜麥 第十二章來自南美的超級穀王——莧穀  第十三章應用層面最廣的超級食物——大豆  第十四章風靡全台的穀物人氣王——落花生  第十五章富含鐵質的補血

聖品——紅豆  第十六章最佳親「膳」大使——綠豆  第十七章窮人的肉類——樹豆  第十八章香味四溢的滋補聖品——胡麻  第十九章全身是寶的超級食物——甘藷  第二十章營養師按讚的歐美主食——馬鈴薯  第二十一章耐旱抗淹的超抗逆作物——芋  第二十二章古籍中的養生上品——薯蕷  序     在臺灣,雜糧作物是指水稻以外供作人類糧食及家畜飼料的農藝作物。以作物學的觀點,雜糧作物包含三大類:一為禾穀類及擬禾穀類作物(Cereal and pseudo-cereal crops),如小麥、大麥、燕麥、玉米、高粱、小米、薏苡、蕎麥、臺灣藜、藜麥及莧穀等,二為豆類及油料類作物(Pulse and oil

crops),如大豆、紅豆、綠豆、落花生、樹豆、胡麻及向日葵等,三為塊根及塊莖類作物(Root and tuber crops),如甘藷、馬鈴薯、芋及薯蕷等。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資料,2015 年臺灣雜糧作物的種植面積為7.21 萬公頃,產量為48.55 萬公噸,產值為111 億元,但當年雜糧作物的進口量卻為834.21 萬公噸,總進口值更高達785.21 億元,由此數據可看出國內對雜糧作物的需求量之大。因此政府在2016 年提出「大糧倉計畫」,期望至2020 年,國內雜糧作物種植面積能突破10 萬公頃,這樣的目標值,顯示出國內雜糧作物產業之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然而國內

現今介紹雜糧作物的書籍卻無法呼應這樣的趨勢。目前國內介紹雜糧作物最主要的書籍是1994 年由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出版的「雜糧作物各論」I. 禾穀類,II. 油料類及豆類,III. 根及莖類等三冊。但因其較偏學術性,一般農民及消費者難以參考利用。有鑑於此,去年七月前農委會副主委陳文德接任雜糧基金會董事長時,提出委請臺灣農藝學會重新編撰「臺灣雜糧作物」一書的構想,並選定臺灣重要的雜糧作物21 種,將書名定名為「新編臺灣雜糧作物」,並分兩冊編撰,第一冊介紹「雜糧作物的特性」,第二冊介紹「雜糧作物的機能性成分與加工利用」。     本書為第一冊,內容部分,每一種作物劃分為一章,每一章邀請1 至3 位專

家學者撰寫。第一冊為總論,內容包括:一. 概說,二. 植物性狀,三. 推廣品種,四. 氣候、土宜與適栽區,五. 栽培與管理:(一)播種前之準備,(二)播種期,(三)整地及播種方式,(四)播種量,(五)中耕及雜草防除,(六)施肥管理,(七)水分管理,(八)病蟲害防治,六. 收穫、調製與儲藏,七. 組成成分,八. 用途與加工利用,九. 未來發展,十. 參考文獻。   小麥為一年生溫帶禾本科(Gramineae)小麥屬(Triticum )作物,是人類重要的穀類糧食。普通小麥(T.aestivum)起源於近東地區,約在西元前5000 年傳到印度、中國及英格蘭等地,中國於3000 年前的古典

書籍中,就將小麥列為五穀之一。 據傳統的觀點,小麥的演化過程是:具AA 染色體組的野生一粒小麥與BB 染色體組的擬斯卑爾脫山羊草自然雜交,染色體倍加產生野生二粒小麥(AABB)。野生二粒小麥馴化爲栽培二粒小麥,再與具DD 染色體組的粗山羊草(節節麥)自然雜交,染色體倍加,產生了普通小麥(染色體組AABBDD),其演化過程如圖2-1。 小麥依生育習性可分為春小麥與冬小麥,臺灣適合栽培的品種為春小麥。在光復前(1945 年前),臺灣小麥年平均總產量約1,000 公噸以下,1958 至1962 年期間為臺灣歷年產量最高時期,其中1960年栽培面積更高達25,208 公頃,為目前最高栽培面積紀錄,總產

量則是以1962年的45,574 公噸為最高。 1960 年代後因美援及小麥開放進口,導致國內小麥栽培面積急遽下降,1974 年栽培面積只剩304 公頃,年總產量738 公噸。1965年起,政府為保障農民收益,開始由臺灣省菸酒公賣局(臺灣菸酒公司前身)保價收購小麥,讓栽培面積維持在1,000 公頃左右,此時小麥主要供作酒麴使用;直到1995 年菸酒公賣局停止保價收購小麥,使得國內栽培僅剩臺中大雅及臺南學甲等地區,合計70 至80 公頃,繁殖種子供金門縣播種使用。自2009 年以來,由於業者與麵粉廠投入國產小麥契作與加工,使得小麥栽培面積由原本的70 至80 公頃逐年提升至2016 年643 公

頃。

平地森林園區永續土地利用模式之建構與應用

為了解決農地轉作補助的問題,作者王瓊芯 這樣論述:

有鑑於我國的獎勵造林政策並未將森林所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納入經濟誘因設計中。隨著20年期的平地造林契約將至,對於既有大型平地森林園區後續如何藉由土地利用管理策略來提升人工林的棲地品質,並使其朝向更佳永續的土地利用模式?如何使居民從野生動物保育政策中獲得實質的益處,進而支持或共同參與園區的棲地品質提升計畫?如何藉由永續土地利用模式,修復因產業結構轉型而逐漸弱化的社會─生態系統?皆為當前亟需思考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以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為例,不僅因地理位置與造林規模具有串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綠廊之潛力,也因是僅存可見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的朱鸝(Oriolus traillii)與環頸雉(Phas

ianus colchicus)族群的區域,具有扮演野生動物通道之潛力;惟本地區農民長期與野生動物因農損產生衝突,因此如何降低野生動物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使居民支持或共同參與保育政策亦為需克服的議題。基此本研究試圖應用InVEST模型的棲地品質(Habitat Quality)評估工具、選擇試驗法(CE)、以及地理資訊系統(GIS)軟體,整合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居民的認知、態度、參與生態服務給付(PES)計畫的意願與對土地利用管理模式的偏好,及社會、文化、經濟與空間特徵等因素,與自然科學領域中對於珍貴稀有保育類鳥種的棲息環境條件因素,以建構平森園區的永續土地利用模式評估框架來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發現

(1)整合永續生產、友善野生動物、農業多樣性棲地營造概念的「永續土地利用管理PES計畫」,並從勞動日薪與生態獎勵金兩種不同的經濟誘因工具來激勵青壯年人口共同參與區內提升棲地的多樣性與品質的方式,不僅在「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計畫」已顯示有其必要性外,經本研究實證結果也顯示具有顯著的效果。(2)依據標的物種的不同和空間特徵的差異性會影響棲地品質評估結果;而朱鸝與環頸雉雖代表不同生態區位,但對於土地變遷都具有良好的調適能力。(3)應用GIS軟體建立「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土地利用與資源管理平台」不僅能有效整合民眾的觀點與態度及環境面與經濟面向的評估結果,也能有效地將空間異質特性納入決策評估系統中。(4

)混農林業模式具有助於提升平森園區的森林食物資源、活化造林地被林相,進而促進朱鸝及環頸雉的棲地品質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潛力,但取決於不同的混農林業模式的植物種類和結構組成,與人為的管理強度和干擾程度。(5)無論是勞動參與或是承租契作PES計畫,不僅不同居民群體對PES計畫內容的偏好具差異性,參加兩種PES方案的族群在空間分佈上亦具有顯著差異性。(6)應用農林邊際效應對提升鳥類多樣性之論點,後續可以平森園區為核心逐步向外輔導私人田區,並依民眾潛在參與友善環境農業意願的不同及受野生動物影響程度的差異,提出優先推廣或輔導的序位。

台灣稻米產業的競爭力與發展

為了解決農地轉作補助的問題,作者翁嘉禧,曾憲郎,鄭博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之發現與建議可參閱本書第八章,謹摘錄如下: 1.在WTO架構下,若在無任何保護政策下,台灣稻米價格將大幅下跌,農業人口可能大幅流失,但如能找到更好出路,反而可藉此來解決農業人口過剩與人力資源浪費等問題。 2.當本地稻米受到嚴格保護時,市場需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但當加入WTO後,以消費者為導向之競爭策略,將是最基本之訴求。唯有這樣的認知與體會,台灣稻米競爭力才能提升。 3.雖然保價收購的主要目的在保證稻農某一部份的所得,但此一目的可以透過現金給付政策所替代,用最小的市場干預方式達成,亦能符合WTO削減補貼之要求。 4.基於遵守WTO規定之AMS削減幅度內,政府同時

實施稻米保價收購及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此兩項政策是維持穀價水準一體兩面的方法,均希望藉由降低稻作耕種面積與減少市場稻米供給量來提高穀價。現行保價收購制度下之政府財政負擔雖逐年減少,但其支出乃是政府為穩定農民所得,當關稅化後,此政策將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稻米保價收購制度仍應採漸進方式,逐步調整價格支持政策為宜。 5.在增加休耕面積,將部份稻田轉為生態與資源用途,在政策上成本較低,亦是可接受又容易達成稻米減產的目標,但是休耕面積應維持多少,並能兼顧農地生產、生活與生態之機能,則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6.在關稅配額政策下,由於進口米採取加價措施並配合進口量的管制,並透過調整國內稻米生產達到供需平

衡,縮小我國與國際市場稻米價之價差。但另一方面政府需規範進口糧商聯合操控進口米的標售持續流標,再將進口米與國產米混合出售至消費市場謀取暴利,政府與農民皆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政府應修訂稻米進口標售制度,及對稻農補貼措施應該朝向以直接補貼來取代目前的價格支持政策。 7.在安全與口味為最主要的購買選擇因素時,建立台灣國產米『好口味、重安全』的產品形象實為當務之急。依消費者的看法,食米產地是代表食米安全與口味的重要因素,出產地是否受到污染,米是否好吃,或具有知名度,都是在選擇食米時重要的考慮因素。稻米的同質性很高,尤其經加工變形後更不易加以區隔。所以,在食米的包裝上強調出產地,保存期限,CAS或良質

米標記,提升消費者對國產米的認同。 8.在高品質進口米衝擊與消費者對稻米品質需求日益高漲的之下,為了確保國產米之市場佔有率,對於國產米應該及早建立分級制度,按不同的品質給予不同的收購價格,以期擴大價格差距,同時誘導生產者栽培更適合國人口味的良質米。 9.在分析台灣稻米市場的買賣雙方時,發現運銷通路複雜的確會造成運銷成本的提高,如何縮短行銷通路的階數,以減少中間之剝削,並加強上、下游整合是當務之急,如組成大規模的配銷中心,在降低成本上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10.經由SWOT分析,台灣所採路線是發展良質米,才有別於國際競爭的產品,同時才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政府宜審慎推薦良質米品種輔導農民種植,加強

良質米的製銷品質管制,促使其生產出高品質稻米,價格上則是擴大與一般稻米的價差。 11.關稅化下的稻米政策,將帶給台灣稻米產業與供給的不確定性,因此,糧食安全問題更值得重視,政府應加強輔導代收存糧的糧商,及加強儲藏與運銷的能力,將轉由民間來處理,而政府可與民間訂立契約關係,以取代緊急所需糧食之供應。 12.依據糧食管理法規定,稻米輸入配額之對象,需要事先取得糧商登記證,其經營的糧食種類應列有稻米、米食製品等,政府可以讓國內的稻農可以組織類似的團體,從事進口商的角色,將其進口稻米所獲得的利潤,全數補償稻農,或作為相關補助基金,讓外國所生產稻米交由國內稻農買賣,應能減低稻農之反彈。 13.透過五力分

析與市場定位分析顯示,發現台灣所面臨的潛在競爭者包括二類,一是以低成本米為主力的國家(如:美國),另一是發展高級米的國家(如:日本),而泰國與中國大陸則是兼有兩種策略性競爭產品,根據研究結果認為台灣應發展良質米,並強調品牌與品質的重要性。當國內稻米受到嚴格保護時,市場需求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但當加入WTO後,以消費者為導向之競爭策略,將是最基本之訴求。唯有這樣的認知與體會,台灣稻米競爭力才能提升。 14.台灣稻米政策上無論是保價收購與轉作休耕或水旱田利用調整,均希望藉由增加政府庫存米與減少市場稻米供給量來提高穀價。保價收購的政府米,主要以外銷補貼或加工飼料米方式處理,然而在中美稻米貿易協定中,

限制稻米外銷,使轉作與休耕成為稻米減產的主要措施。 15.最後針對台灣稻米管理制度之調適方向,建議為符合WTO對於個別產品應有補貼上限之要求,需對農業補貼政策作通盤性檢討,在稻米產業方面,除應提早推動各項結構調整措施,過渡期間應續辦理稻穀保價收購,維護稻農收益外,同時參考美國、日本、韓國及歐盟之穀物補貼政策,直接現金給付措施對農業經營的影響,研擬所得與生產價格分離之措施,希望在確保農民收益的前提之下,避免具有扭曲貿易效果的補貼金額繼續增加。

以農村創新系統觀點探討農村再生新路徑—以臺南市官田區為例

為了解決農地轉作補助的問題,作者姜捷文 這樣論述:

為解決農村勞力流失與老化、生態環境破壞等結構性問題,我國於1990年代如火如荼展開行動,官田再生路徑逐步由外生發展過渡至內生發展,晚近則進一步透過農業技術、制度與網絡創新,似乎達到再生之效。以循環經濟而聞名的官田經驗,近年來成為官方與媒體論述下創生典範,儼然締造了小鎮奇蹟。因此農村結構性問題如何、何時浮現且備受關注?官田農村創新系統如何被驅動及其運作過程?以綠色保育與菱殼炭產業為核心的農村創新系統則對地方發展產生哪些影響?實有探討之必要。本研究以臺南市官田區的發展經驗為個案研究,梳理農村結構性之歷史根源、政府主導的農村活化策略,並透過農村創新系統為理論基礎,探討2010年代起官田農產業創新歷

程。此外,本研究亦透過深度訪談,釐清創新系統中行動者間的交互關係。研究發現:(1)政府於1990年代嘗試釐清且解決農村結構性問題,持續推動農業轉型、社區培力及強化地方產業等策略,促使官田逐漸奠定環境意識及社區能動性等動員基礎;(2)基於前述制度遺產,具新思維之政府單位、社會企業與組織、學者與青年等三股力量因而匯聚,成為2010年代官田農村創新系統運作的動能;(3)由綠色保育及菱殼炭產業交織出創新能量,經農業技術、制度與網絡創新,深化官田善的循環;(4)農村創新系統表面上看似運作良好,實則容易受外部經濟誘因的衝擊而瓦解,關鍵在於「累積在地資源」環節尚不穩固,農民難以透過參與創新農產業而穩定或提升

經濟收益,因此,如何穩固該環節以確保創新系統永續性,成為當前亟需審慎思考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