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保育類動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一級保育類動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史懷哲等16人寫的 只因牠特別忠厚:動物保護‧生態關懷文選 和黃子忍的 國寶動物繪本-大貓熊(附DV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為何調整保育名錄?獼猴降級與農損有關嗎?哺乳類 ... - 泛科學也說明:農委會於同年8 月4 日公告了第一份的保育類動物名錄。在本土物種部分,根據學者專家的實務經驗,當時共計列出了狐蝠、黑熊、雲豹、水獺等4 種哺乳類為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幼獅文化 和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 李培芬所指導 徐志華的 台灣山麻雀棲地特徵與分布變動 (2020),提出一級保育類動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山麻雀、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eBird賞鳥資料庫、Mann-Kendall 趨勢檢定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 蔡若詩所指導 廖晟宏的 使用占據模型探討棲地對山麻雀分布的影響 (2015),提出因為有 占據模型、山麻雀、占據率、偵測率、拓殖率、滅絕率、長期監測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級保育類動物的解答。

最後網站草鴞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目前全台數量不到500隻則補充:草鴞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目前全台數量不到500隻,多出現在中南部地區的草原地帶。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今年6月19日在燕巢野放一隻草鴞,這隻草鴞是日前民眾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級保育類動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只因牠特別忠厚:動物保護‧生態關懷文選

為了解決一級保育類動物的問題,作者史懷哲等16人 這樣論述:

  每個生命都有「生存權」,每個生命都應受到尊重。身為情感的動物,面對人類及其他的物種,可曾思考——「除非有不可避免的理由,我們沒有權利,對任何生命加諸痛苦與死亡」?   本書是作家陳幸蕙以「動物保護、生態關懷」為主題而編的散文選,囊括史懷哲、蒲松齡、陸蠡、余光中、向明、孟東籬、喻麗清、余秋雨、蔣勳、凌拂、林文義、林清玄、陳幸蕙、劉克襄、廖鴻基、亞榮隆‧撒可努等中外作家的精采之作,各篇內容題材不同,但對動保、生態關切情懷則一,期盼本書與讀者共勉、共同深思且共同努力以實際作為,讓人間、這個世界、受傷的地球,可以變得更可愛、更美好!   每篇文末附賞析,提供讀者深入品味文章

的精妙,進而提升寫作力。

一級保育類動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大潭藻礁不僅擁有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它的地質特殊、生態豐富、生物多樣性高,是值得我們為下一代守護的珍貴自然資產和環境教育場域。

台灣山麻雀棲地特徵與分布變動

為了解決一級保育類動物的問題,作者徐志華 這樣論述:

生物的分布受到環境因子及生物因子所影響,人為造成的地景變化可能改變物種之間的關係以及族群數量。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在台灣是稀有留鳥,在2008年時被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繁殖季時多出現於山區道路沿線且常與村落和墾殖活動有關,早期的數量普遍,但近年來族群的數量逐漸下降,許多地區的族群甚至已經消失,而原因仍然沒有定論,推測可能是與其他物種之間的競爭、棲息環境的改變或農藥的使用等等。為找出影響山麻雀族群下降的關鍵因子,本研究先使用eBird賞鳥資料庫建立全台山麻雀棲地的環境因子特徵,並挑選三個山麻雀過去在台灣的傳統棲地-台中市谷關、台東縣利稻和屏東縣霧台,與三個現存的棲地-

嘉義縣大埔、番路和梅山作為研究樣區。以Mann-Kendall 趨勢檢定法和Theil-Sen 斜率推估法分析樣區內時間尺度上之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平均值和標準差的趨勢及斜率,最後以Mann-Whitney-Pettit改變點檢定法分析趨勢之改變點。結果顯示山麻雀偏好在溫度變異大、降雨季節性明顯、NDVI平均值較高和NDVI標準差較小的區域,地景覆蓋則是農耕地中散布少量的建築物。樣區內的eBird資料顯示麻雀出現在山麻雀棲地的時間早晚,似乎不影響山麻雀族群消失與否;NDVI平均值的趨勢沒有一致性;NDVI

標準差則是在三個山麻雀已消失的樣區中有顯著上升的趨勢;地景改變的原因是天災影響及農作墾殖型態的改變。本研究推論山麻雀族群減少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與麻雀競爭所造成,而是因為棲地內的環境改變,希望此研究結果能對未來山麻雀研究方向及棲地保育提供一個不同的方向。

國寶動物繪本-大貓熊(附DVD)

為了解決一級保育類動物的問題,作者黃子忍 這樣論述:

  牠也被稱為大貓熊,是中國特有的動物,生活在2000到3000公尺的高山上,因為瀕臨絕種,加上生育率很低,已經被中國列為國寶,以及一級的保育類動物。

使用占據模型探討棲地對山麻雀分布的影響

為了解決一級保育類動物的問題,作者廖晟宏 這樣論述:

山麻雀(Passer rutilans)是臺灣稀有的留鳥,近年來族群數量下降,為第一級保育類動物。繁殖季多出現於山區道路沿線且常與村落和墾殖活動相關,非繁殖季時會有群體度冬的行為。本研究以占據模型(occupancy modeling)為設計基礎,探討山麻雀在不同年間的分布和影響其分布的原因,並檢測調查方法做為往後長期監測的參考。我以有無人造建築作為分層逢機取樣標準,於嘉義縣曾文水庫庫區、大埔鄉、阿里山鄉、中埔鄉、番路鄉、台南市白河區及高雄市那瑪夏區選擇64個邊長1公里的方格樣區。每個樣區中沿著道路設置兩條250公尺的樣線,每條樣線中設立兩個回播點,播放山麻雀公鳥繁殖季叫聲。記錄有無發現山麻

雀、山麻雀對回播的反應,以及有無發現山麻雀可能的競爭者─麻雀。在2014年和2015年的4月及6月分別於每個樣區進行3次調查,每個月的調查皆在3周內完成。使用Program PRESENCE單一物種的單季節和多季節模型進行分析,並加入森林、人工建物及農耕地比例和海拔高度等可能影響山麻雀覓食或築巢的變因。使用赤池信量準則(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來判斷最佳模型,並利用AIC加總權重排列相對重要因子。2014年及2015年的占據率分別是0.43 (SE = 0.07)和0.35 (SE = 0.06),偵測率分別是0.32 (SE = 0.04)和0.40

(SE = 0.05)。影響占據率最重要的因素為500公尺內森林面積百分比,其次為海拔高度,兩者皆對占據率呈負影響。影響偵測率最重要的因素為100公尺內森林面積百分比,其次為日出後的時間,兩者皆對偵測率呈負影響。兩年間的拓殖率為0.20 (SE = 0.08),滅絕率為0.45 (SE = 0.11)。沒有發現影響拓殖率的變因,而影響滅絕率的最重要變因為人工建物,與滅絕率呈負相關。在兩年間山麻雀的分布動態並非隨機,而符合馬可夫模式(Markovian process)。檢測調查方法發現,回播在4月(233.33%)及6月(700%)皆能提升山麻雀在繁殖季的偵測率。而與下午調查相比,早上進行山

麻雀的調查可以獲得較佳的結果。建議將來可利用占據模型為山麻雀繁殖季調查之設計基礎,並使用回播提升偵測率幫助調查。調查時間選擇早上並在日出後4至5小時內完成。季節選擇的部分,建議在繁殖季的前中期(4月)至中後期(6月)期間進行,並在3星期內完成3次調查。未來希望能推廣全臺灣的普查並建立長期監測模式,以了解山麻雀在臺灣的分布情況及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