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道三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一貫道三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明義寫的 郭明義道學專題演講 (15張CD) 和林榮澤的 述說道德經(卷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洩漏一貫道的「天機」 | 蘋果健康咬一口也說明:一般道教只是氣天神,享完天福仍要下來地上,佛教 ... , 三寶分別為玄關竅、五字真言跟合同,整個一貫道的重點都在這三寶。 ... 人,不遵佛規,洩漏天機,匿道不現,不量力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慈鼎出版社 和仁風文創書苑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楊 菁所指導 楊尹菁的 臺灣一貫道之教義及其修持、實踐研究 (2021),提出一貫道三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貫道、教義、修持、儒化、實踐成就。

而第二篇論文一貫道崇德學院 一貫道研究所 謝居憲所指導 鄭清榮的 一貫道 「 孔子 明傳詩書暗傳道」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論語、明傳詩書暗傳道、孔子、性與天道、一貫道、三寶的重點而找出了 一貫道三寶的解答。

最後網站三寶心法的修持 - 一貫道電子報則補充:三寶 心法的修持. 9/19/2020. 圖片. 評論已關閉。 最新訊息 · 活動盛況 · 聖哲慈語 · 白陽聖廟 · 勵志名言 · 影音專區 · 投稿專區 · 好康道相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一貫道三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郭明義道學專題演講 (15張CD)

為了解決一貫道三寶的問題,作者郭明義 這樣論述:

‧一貫道的天命觀 ‧時代因緣與彌勒應運 ‧守一不移 ‧無影山前對合同 ‧平心靜氣看佛燈 ‧明心性了生死 ‧祖師禪略參 ‧六度波羅蜜(上、下) ‧轉識成智 ‧參同契 ‧天一壇家風 ‧信心銘發微 ‧三寶修持與養生之道(上、下)  

臺灣一貫道之教義及其修持、實踐研究

為了解決一貫道三寶的問題,作者楊尹菁 這樣論述:

1946年由大陸傳播至臺灣的一貫道,於艱難困苦的境遇下,由隱而顯的蓬勃發展過程中,從臺灣民間新興宗教,成為臺灣本土化宗教,成功地在臺灣宗教領域上佔有一席之地,更不斷朝國際化宗教邁進,以嶄新的「現代儒教」姿態,發揮其對臺灣與世界的影響力,並引發一股信仰風潮。 究竟是什麼力量與內涵吸引著一貫道廣大的信眾,使其信仰虔誠,甚至投入捨身辦道之行列,且一貫道對其宗教信仰能夠達超生了死、究竟解脫之自豪與肯定,其依據為何?都值得吾人深入研究及探討。故本論文著手於一貫道道中書訓,採文獻分析及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詳細剖析論述臺灣一貫道之核心教義思想、修持方法、儒家教化之實踐要點,以及修持實踐所得之

成就。由點而線,再到全面性的爬梳統整,建構出臺灣一貫道完整的宗教思想體系,以助於吾人對一貫道此一宗教之思想作為,有深一層的認知與理解。 文中首先探討一貫道神道設教之運作模式,以及天書訓文之結構形式,說明一貫道教義之主要來源方式,再統整歸納出一貫道之核心教義思想,從一貫道之三期末劫大開普渡、五教一理儒家收圓、超生了死達本還原,此三點做一系統性論述,以探析一貫道之思想脈絡及義理架構;再深入且具體闡釋一貫道齋戒與清口、叩首與懺悔、求道與三寶心法之修持內容及方式,論述一貫道重要的修持工夫內涵;並探究一貫道之儒家教化中所蘊含之宗教思維實踐方式,分析一貫道於其教義脈絡下之宗教性孝道思想意涵、齊家道化

家庭之思想理念,再進一步剖析一貫道內聖外王之工夫進程,與一貫道教義所賦予內聖外王之道的新意涵,及一貫道世界大同之理想願景,以了解一貫道對儒家思想之承繼與開展,與如何將儒家之道踐行於現今之臺灣社會;最後詳細探討踐行一貫道修持可得之成就,含括現世、來世,以及久遠之未來,以了解於一貫道教義思想下,一貫道修者經由信奉修持實踐後,此一世生命終結後之未來去向與可能的發展路徑。關鍵字:一貫道、教義、修持、儒化、實踐成就

述說道德經(卷一)

為了解決一貫道三寶的問題,作者林榮澤 這樣論述:

  合天之道     老子著《道德經》的重要內涵可以用「合天之道」四個字來代表,也就是說人要能透過《道徳經》五千言,僅得「合天之道」的方法,此一方法是透過《道德經》的體悟,能「得道」,及透過《道德經》的實踐,能「行德」,經由「得道行德」可以「合天」。人是天生地養,自古以來即有人死回天的觀念,所以歷代道統祖師有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告訴世人來到人間必須懂得合天與回天。老子傳承道統,他當然也要把回天之道講清楚,在這裡老子叫作合天,合天之道,這個道是天之道,只知道它很玄妙,聽了很多很玄妙的道理但是不知道怎麼用,其實合天之道就在教導人們如何是爲了回天。     老子講道的體,講「無」的道理,無非就是

要讓我們體悟「道」是什麼,今天我們很幸運,不需要把《道德經》參悟透,就能經由明師一指點得了道。一般人就算把《道德經》的道經參悟透,還不見得能得道。老子的合天之道,簡言之有以下幾項:     一、「復」以合天   二、「容」以合天   三、「同」以合天   四、「無為」以合天     老子所闡述的四項合天之道,其具體的內涵也可匯歸成「得道行德」四個字,老子以得到行德的內涵,建構成《道得經》一書。而行德的三寶則是:儉、慈、不敢為天下先。 作者簡介   林榮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一貫道學研究院籌備處   天書訓文研究中心主任   《一貫道藏》主編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防大

學、輔仁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主要著作:   《一貫道藏.聖典之部》   《一貫道藏.史傳之部》   《一貫道藏.祖師之部》   《一貫道藏.義理之部》   《一貫道歷史.大陸之部》   《一貫道發展史》   《一貫道學研究(1)》   《道書藏要(1)》   《道書藏要(2)》   《師尊張天然傳》   《師母孫慧明傳》   《師母的五項承擔》   《青年八鑰》   《白陽的藍圖:彌勒救苦真經講記》   《清靜的智慧:清靜經講記》   《自在的菩薩:般若心經講記》   《天人合力》   《道與教的探討》   《白陽史講記》   《明心培德:大學三綱領聖訓淺釋》   《登天梯:大學八條目聖

訓淺釋》   《執中貫一:中庸三綱領聖訓淺釋》   《臺灣名間宗教研究論集(1)》   《臺灣名間宗教研究論集(2)》   《開道先鋒:劉振魁前人略傳》   《求道的時代意義》   《持齋戒殺》《天道普渡》   《歷史典故的啟示》等書。 五色令人目盲(色塵) ※五色:青黃赤白黑,喻一切色塵,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東西 ※目盲:形色是透過眼睛往外看,再經由心識起了形色的分別作用。如果因此產生妄念或不當的執著,心就會煩惱、痛苦而不得清靜,這也將難以|見「真道」,老子稱之為「目盲」。 一見鍾情,卻無法相守,只能心中想念,於是害相思病,是心被色奪,遑論見道。 如果可以修煉到「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揮一揮

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那就是不讓色奪目奪心。 五音令人耳聾(聲塵) ※五音:宮商角徵羽,喻一切聲塵。指世間的好話、壞話、亂七八糟的話,所有的聲塵來譬喻五音。 ※耳聾:聲音是透過耳朵往外聽,再經由心識起了音聲的分別作用。如果因此產生妄念或不當的執著,心就會煩惱、痛苦而不得清靜,這也將難以聽聞「真道」,老子稱之為「耳聾」。 宇宙當中有各種聲波,人類能接收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這些聲音聽到後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比如太過尖銳爆炸的聲音或任何噪音就會障礙我們,或者有些所謂的淫聲挑動興奮,使人靜不下來。左耳進右耳出,連美好的音聲都不執著時才有可能悟眞理。 五味令人口爽(味塵) ※五味:辛酸鹹苦甘,喻一切味

塵。以此五味相合,遂成種種佳味,貪圖口味,味亂其心,而失其道。 ※口爽:味覺是透過口舌的接觸,再經由心識起了味道的分別作用。如果因此產生妄念或不當的執著,心就會煩惱、痛苦而不得清靜,這也將難以體會「道味」,老子稱之為「口爽」。 人喜歡美味,很多人又特別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如果白開水代表原味,因爲沒有什麼味道,有些人就完全不喝,只喝飲料,飲料喝久了對身體非常不好。道味是原味,沒有添加人工,要懂得品嘗,因爲那才是眞味。 

一貫道 「 孔子 明傳詩書暗傳道」之研究

為了解決一貫道三寶的問題,作者鄭清榮 這樣論述:

孔子「明傳詩書暗傳道」是一貫道道內對於孔子「傳道」模式的普遍認知,甚且在一貫道「天人共辦」的神聖傳道歷程中,聖佛菩薩臨壇開沙飛鸞顯化,乃應時應機應運的天啟式教化。是以,仙佛臨壇飛鸞指示是一貫道教化道親的重要依憑。民國九十九年,歲次庚寅六月十三日,在一貫道道場埔里天元佛院,至聖先師孔子透過三 才臨壇飛鸞一篇聖訓,訓中垂示 「吾之一生實為明傳詩書暗傳道,意欲化人心歸於良善,端正社會風俗而力挽狂瀾兮。」聖訓中孔子明確提出其自身「明傳詩書暗傳道」之命題,和流傳於一貫道道內的普遍說法完全一致。就此而言,至聖先師的傳道方式似乎即是「明傳詩書暗傳道」,然而在儒家思想史卻找不到這個命題。是以,這是一個值得探

討的議題。孔子繼往開來,刪《詩》、《書》,訂《禮》、《樂》,作《春秋》,贊《周易》,此歷史昭著之聖德成就,乃眾所周知。至於「暗傳道」則鮮有聽聞,甚至《論語》一書亦未見「傳道」一詞。然而,孔子為一代聖人是眾 所推崇之至聖先師,果真無傳道之事實乎?苟有之,則其傳道模式是為何?其「明傳詩書」之教學內容及目標又為何呢?研究這個議題最大的挑戰是在儒學思想史找不到明確的文獻根據,不過一貫道透過孔子臨壇開沙所飛鸞的訓文中,提供我們一些重要線索,依據這些線索,再回頭重新解讀分析《論語》的文本時,確實有進一步深入探討此議題的必要性。子貢曾感慨地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是否孔子所暗傳之道,正與子貢

不得而聞之「性與天道」有關呢?又孔子之「一以貫之」及「朝聞道夕死可矣」等關鍵性歷史公案,是否可以進行更周延的解釋,從而證成孔子「明傳詩書暗傳道」之議題呢?然而,「明傳詩書暗傳道」之命題,到底要如何理解呢?據筆者之研究發現:有人認為孔子沒有傳道這件事,故此命題根本不存在。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孔子的所有教化都在公開場合說,無有隱藏,因此有明傳《詩》、《書》,但無暗傳道一事。一貫道是如何理解這個概念呢?筆者研究發現,「明傳詩書暗傳道」可以有兩層概念。其一,「明」著無隱地傳詩書,「背後(暗)」隱藏著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傳道」這件事情。換言之,不僅僅只是一個詩書禮樂的教化或人道而已,隱藏著更重要的「正法眼藏

」之「教外別傳」。其二,這裡的「暗傳道」有登堂進一步「入室」的密授,授「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子貢感嘆「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之同 時,事實上也是在感嘆要「入室」密授「性與天道」之不易。以上「明傳詩書暗傳道」之解釋也許不見儒家思想史,但是禪宗五祖弘忍印可六祖惠能後,三更不令人見入室授法 暗傳道 是不諍的事實。故至聖先師在傳道授法的教學之中,無不隨時隨地在啟發弟子,盼弟子能悟入不可說,說即不是之「聖聖相傳的一貫之道」,但弟子未必人人可得而聞悟。顏、曾契合聖意,得以「入室」密授宗風,是謂「暗傳道」。然而孔子「暗傳道」的時空背景與當今一貫道已然不同。前者,乃經過一番修德契仁方能「登堂入室」,屬「先

修後得」;而後者適值大開普渡,種種因緣成熟, 得以先「登堂入室」而後起修,乃屬「先得後修」。顯然得道之背景是不同的。儘管如此,先聖後聖其揆一也,筆者研究發現,先聖孔子之心傳與一貫道真傳之義理是可以相會通的。一貫道明師一指所傳授之道,正是此三教真傳的「一貫之道」,得受者可出三界,了六道輪迴生死,故「朝聞道者夕可矣!」得受明師一指真傳,即知生死出入之門戶;「性與天道」雖說不可得而聞,然而求道之後,再觀「夫子之文章」,無不了然於心,得知明師乃「正命正傳」,故「入室得道」儀式不可公開,三寶天機不可泄漏。更知夫子「無隱乎爾」、「天何言哉」,明師一指乃知「道」在無言之中。足知孔子除了公開傳授《詩》、《書》

以教導弟子盡孝合禮契仁之外,尚有「入室」得此不可得而聞 即聞詩書教化之外 之「性與天道」。《論語》可說是孔子「明傳詩書暗傳道」之語錄,極其平實,貼近生活,但須知《論語》不止談人道,更談「性與天道」。故一貫道濟公活佛說:「《論語》篇章指心性」,實無異於佛之大乘經典。準此,一貫道言孔子「明傳詩書暗傳道」實乃有跡可循、真實不虛。如是,孔子的歷史定位也將有所調整,孔子不僅是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更是奉天承運傳道的天命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