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合作社信用卡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僑光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研究所 葉金標、賴弘程所指導 葉心恬的 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銀行金融數位化之效率 (2017),提出三信合作社信用卡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金融數位化、二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波士頓矩陣、Tobit迴歸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蔡進丁所指導 湯喬茵的 在金融機構邁向大型化趨勢下台灣信用合作社的經營何去何從?以淡水一信為例 (2006),提出因為有 信用合作社、信合社、淡水一信、MERSI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信合作社信用卡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信合作社信用卡,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銀行金融數位化之效率

為了解決三信合作社信用卡的問題,作者葉心恬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2015年至2016年臺灣地區31間銀行做為研究樣本,利用二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分析銀行業執行金融數位後的數位效率及營運效率,經由波士頓矩陣提供銀行在數位與營運效率之管理意涵。最後以Tobit迴歸分析,以銀行分行、是否為金控體系、是否為泛國營體系,做為變數探討對銀行數位效率及營運效率之影響。研究出以下結論:(1) 2015年數位效率達到最佳效率值“1”共有京城商業銀行等6間銀行,效率值最低的為中國信託銀行;營運效率達到最佳效率值”1”的有臺灣工業銀行等4間銀行,最低的是三信銀行。(2) 2016年數位效率達到最佳效率值“1”共有京城商業銀行等4間銀行,效率值最低的為中國信託銀行;營運

效率達到最佳效率值”1”的有臺灣工業銀行等3間銀行,最低的是三信銀行。(3) BCG矩陣分析中,2015年在31間銀行中共有9家銀行為問題事業,有8家銀行為衰退事業,有11家銀行為金牛事業,有3家銀行為明星事業。2016年21銀行中,共有9家銀行為問題事業,有7家銀行為衰退事業,有12家銀行為金牛事業,有3家銀行為明星事業。(4) 數位效率因應數位金融的來臨,民眾普遍透過網路銀行來達成相關金融業務,不需再配合實體銀行的營業時間,因而產生顯著負相關;而金控體系銀行擁有較多的行政程序造成比小而美的非金控體系銀行發展遲緩則呈現顯著負相關;泛國營銀行穩定且保守,在金融數位化的成效較低,因此產生非常顯著

負相關。

在金融機構邁向大型化趨勢下台灣信用合作社的經營何去何從?以淡水一信為例

為了解決三信合作社信用卡的問題,作者湯喬茵 這樣論述:

「把銀行變大」、「基層金融或小型銀行應被合併或改制?」是正確的嗎?本研究以深度訪談及結構式訪談,並以MERSI理論進行研究者個人診斷,探討在金融機構邁向大型化的趨勢下,信合社存在之利基或模式為何?及以淡水一信為例,探討其存在之利基或模式及經營成功之因素?、何以其能稱霸淡水地區之金融機構及在全國信合社中表現相對傑出?研究發現信用合作社存在之利基為:(1)充分發揮信合社的特色;(2)善用地緣之優勢;(3)認清自己的實力,安分不貪婪,在穩定中求成長;(4)卓越的領導人;(5)嚴格內控。此外,本研究建議,認識與充分利用信合社的特色,並忠實地執行其規範,是其成功的關鍵,它並不是一個落伍過時的制度,若業

者趕時髦,急於轉型為商業銀行,反而不見得有優勢與利基,在當前金融大環境中,體認信合社的價值定位,確實地執行,業者仍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