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銀利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理財周刊 第1102期 2021/10/08 - 第 5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週台股一開盤就經歷利空打擊,最值得大家注意的當然就是中國「能耗雙控」的議題, ... 的 PCB 產能,其中台商開在中國的產學歷: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上海交通 ...

國立清華大學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黎正中所指導 殷書偉的 金錢帝國—本國銀行之競爭策略分析(以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為個案) (2009),提出上海商銀利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內銀行、MOU、直接授信。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會計學系 蘇裕惠所指導 王宜洵的 雙卡業務與銀行財務績效之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雙卡債風暴、資產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上海商銀利空的解答。

最後網站上海商銀怎麼了跌跌不休? 還會下跌嗎? >> 必富未上市財經網 ...則補充:未上市績優生股價跌跌不休,不知是否有大利空? 會員:媒體報導10133619 發表時間:2012/11/29 下午03:01:03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上海商銀利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金錢帝國—本國銀行之競爭策略分析(以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為個案)

為了解決上海商銀利空的問題,作者殷書偉 這樣論述:

摘要自2002年國內先後成立了14家金融控股公司,從國泰金控併世華銀行後,國內銀行業的資產規模,至2009年底亞洲前50大金融機構中只有台灣銀行以831億美元規模排行第33名,遠遠落後第1名的三菱銀行(12089億美元),中國的四大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及中國農業銀行分別排名第2、4、5及6名,資產規模為(9386億美元)、(6810億美元)、(6659億美元)及(5963億美元),第9名的匯豐銀行(4039億美元)以及第12名的韓國國民銀行(2043億美元);國內的銀行業2009年底的股權報酬率也只有4.0%,國內的銀行國際競爭力較不足。央行不斷降息,在存款利率調降速度遠

大於放款利率下,國內銀行業靠著微薄的利差來維持基本的營運。2008年底,金融風暴捲全球,國內銀行業受到嚴重的衝擊。政府為避免通貨膨脹,不斷運用寬鬆的貨幣政策,為刺激民生消費,短時間驟降放款利率,造成存款利息大於放款利息。也使銀行連微薄的利差,都無法維持。利差一路往下降至1%左右,明顯壓縮國內銀行業者的獲利空間。而存放比較小的分行,利差甚至出現負數。目前國內銀行最大的市場風險是「低利率」,銀行的利差落在全世界最低的群組,低利環境對銀行業營運是一大壓力。又因為投資或推薦不當金融理財商品,導致虧損呆帳。造成2009年國內銀行業大多面臨虧損,須靠業外投資(例如:出售資產)賺取盈餘。從上述可知,目前國內

銀行業者之所以,積極地想要西進大陸,除國際化因素的考量外,有一部分因素是台灣整體的經營環境惡化使然,無論是從投資機會的貧乏或存放利差的縮減來看,皆是如此。在國內銀行業者對於西進大陸拓展之際,相關的發展策略及方向又各自不同。兩岸簽訂MOU後,國內的銀行業面對龐大商機如何因應。藉本文個案,探討大陸的政策動向及措施,並分析國內銀行針對台商直接授信方面,加以研討為國內銀行業者在進行相關業務時,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營運模式及思考方向。【關鍵字】國內銀行、MOU、直接授信

雙卡業務與銀行財務績效之研究

為了解決上海商銀利空的問題,作者王宜洵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我國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探討民國92年至95年6月間,銀行是否因積極拓展雙卡業務而造成對其財務績效有所影響,藉此重新審視銀行授信業務「質」與「量」的關係,期望本研究結果能提供未來銀行推行新種業務之參考。 本研究參考許振明與劉完淳(民89、民91)以及許振明與黃慕淳(民95)之作法,挑選17項財務指標進行評比,主要之實證結果如下:一、在17項評比銀行績效的重要財務指標變數中,由因素分析法可歸納出獲利能力、經營 效率、資產品質、財務結構健全性、成長性及流動性等七大主成分因素。二、民國92年至95年6月間,綜合經營績效排名前十名中,雙卡銀行所占家數逐年遞減,非 雙卡銀行所

占家數逐年遞增。在雙卡業務經營三年半後,「前十大雙卡銀行」排名進 步僅1家,退步有9家;「十家非雙卡銀行」排名進步占8家,退步僅2家,顯示我國銀 行並未因經營雙卡業務而經營績效產生顯著進步,反而在民國95年6月出現大幅衰退情 形。三、交通銀行、中國商銀、上海銀行、玉山銀行等四家,三年半間排名均位於前十名,是 表現最穩健的銀行,其中經營雙卡業務者僅玉山銀行1家。雙卡銀行中,國泰世華銀行 與台北富邦銀行的進步最顯著。四、民國94年「前十大雙卡銀行」資產品質出現轉折性變化,開始有顯著惡化趨勢。民國 95成為營運績效上轉折的年度,「前十大雙卡銀行」在獲利能力與經營效

率表現均大 幅落後於「十家非雙卡銀行」,顯示銀行為衝刺雙卡業務量,在授信審核與事後管理 過於寬鬆下,產生大量逾放及催收金額,而大舉打消呆帳認列損失確實對銀行經營績 效產生重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