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敢 找教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不 敢 找教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輝道寫的 都是魔鬼在搞鬼:認識靈界真相並得勝的秘訣 和安伯托‧艾可的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電子報>> 第18期>>2010.11.15也說明:... 所提外,其實我也是一個有問題會主動找教授或同學們談談的人,我不喜歡 ... 一次又一次的不順遂慢慢地給擊倒,我也曾在失去自信、對未來不敢奢求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格子外面 和時報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利翠珊所指導 陳淑雅的 中年再婚女性婚姻關係中的自主與親密 (2021),提出不 敢 找教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年再婚女性、繼親家庭、自主、親密、正向思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國際企業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黃蘭鍈所指導 陳淑瑄的 家長選擇補習班與續班意願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補習班、家長選擇動機、續班因素的重點而找出了 不 敢 找教授的解答。

最後網站研究生三溫暖】話題27#為什麼老研究生應該找學弟妹「捧斗 ...則補充:碩三碩四生要知道這類動態,可能不敢直接去問所上教授,也不敢去問在所辦工作的助教姐姐助教哥哥──畢竟所上教授和所辦職員都可能逼問老碩士生的畢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不 敢 找教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都是魔鬼在搞鬼:認識靈界真相並得勝的秘訣

為了解決不 敢 找教授的問題,作者張輝道 這樣論述:

  ★從復活的大能,看魔鬼的罩門★   人死後會不會變成鬼?   祖先真的住在神主牌裡面嗎?   這世界真的有鬼嗎?還是其實是……有人在背後搞鬼?   虎尾福氣教會張輝道傳道,從小就當乩童父親的助手,收驚、畫符、觀落陰…是他的童年日常。長大後他成為一位傑出的教育工作者,三十歲榮獲教育部師鐸獎,四十歲就晉升校長,並出版許多教育著作。   從小該拜的沒少過,長大後也有一番成就,但這一切並沒有帶來喜樂平安,反而讓他更加迷惘和空虛,最後罹患重度憂鬱症,健康、婚姻、親子關係都出問題,幾度心生尋死的念頭。直到認識上帝,人生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開始探究生命的真相,才發現原來都是魔鬼在搞鬼!  

 張輝道傳道擅於用淺白親切的比喻,來解釋靈界的真相,並以聖經的觀點,加上獨特的親身經歷,幫助我們識破魔鬼的伎倆,對靈界有正確的認識,不再被誤導;更教導我們如何以耶穌復活的大能,看清魔鬼的罩門,積極處理心靈深處的問題,活出遇見神才有的自由人生。   這本書適合:   還沒有固定的信仰,但對靈界的真相感興趣的人。   從小到大發問只會得到「囝仔人有耳無嘴」,很想知道答案的人。   剛轉換信仰跑道,需要翻新觀念的人。   有靈異體質,不想再被影響的人。   渴望經歷內在改變、突破與得勝的人。 大力推薦   「書中提到許多當今台灣社會宮廟文化背景的元素,特別是對於魔鬼與人對於鬼魂的錯誤認知,都有

很清楚的論述,相信於信仰的辯證會有很大的幫助。」──高雄福氣教會主任牧師 楊錫儒   「本書詳盡描述魔鬼和靈界邪靈、鬼魂的勢力,以及如何倚靠聖靈、得著上帝超自然能力,破除魔鬼勢力,勝過人的情慾敗壞與自私。」──基督教台中東海靈糧堂主任牧師 林進泰   「張傳道從乩童的兒子變成上帝的兒子,這本書裡詳細記載了他的見證。他的生命從黑暗混亂變成光明清潔,這本書分享了上帝話語的大能。」──台灣基督教聯盟協會主席/台灣信義會台北真理堂主任牧師 楊寧亞   「在輝道傳道的生命中,我看見了『窮途末路、絕處逢生、迂迴曲折、豁然開朗』的精采歷程!」──斗六&虎尾福氣教會創會牧師 劉良義

不 敢 找教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坐輪椅出門只能常常擔心沒有無障礙廁所而懶得出門甚至不敢出門???
難道坐輪椅出門只能尿褲子?!
來看看哪裡會有廁所吧~

其實不只有身障者會使用到無障礙廁所
許多的人也會使用到無障礙廁所
所以相信設立無障礙廁所會是可以讓社會更往前走的事情
不管你是否同意我的觀點都歡迎下方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


本影片由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
臺北醫學大學USR輔助科技點亮身障族群生活計畫支助拍攝
計畫主持人:陳適卿教授
共同主持人:彭志維教授
協同主持人:陳弘洲助理教授


特別感謝TINA以及ANDY協助拍攝

工作合作請洽:[email protected]

chairman的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aka.chairman?igshid=1mqu9z1qlnk2z

chairman的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airman%E6%A4%85%E4%BA%BA-100705971605685/?ref=settings

chairman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haAbtD6vFoE71FljSQFOA

中年再婚女性婚姻關係中的自主與親密

為了解決不 敢 找教授的問題,作者陳淑雅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年再婚女性在婚姻關係中,如何展現自主並保有緊密的親密關係,邀請三位中年再婚女性參與研究,並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家庭輔導工作者、再婚女性及其伴侶以及未來相關研究者參考。研究結果發現中年再婚女性對再次的婚姻生活,期待能得到另一半的支持與配合,並認為在婚姻關係中劃出清楚界線,並非拒絕溝通,而是讓對方知道如何對待自己,此舉對婚姻有正面的幫助。面對繼親教養的歧異上,表示需藉由不斷的相互對話,了解彼此的想法有助夫妻間的情感增溫。中年再婚女性若能同理或接住另一半的感受,且接納對方和自己的不同,將降低婚姻衝突的頻率,當中年再婚女性能向內覺察自己,也能向外觀照另一半時,夫

妻間的親密關係就能輕鬆自在的發展,也是夫妻關係更親密且自主的關鍵。

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

為了解決不 敢 找教授的問題,作者安伯托‧艾可 這樣論述:

研究生的最佳陪伴之書 從現在開始克服論文焦慮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寫論文是自娛,還有,論文跟殺豬一樣,可以物盡其用,半點都不浪費。   一九七七年,廣為世人所熟知的義大利符號學家、小說家—安伯多.艾可(Umberto Eco)為他的學生寫下《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Le materie umanistiche)這本畢業論文指導手冊。不僅出於一介知識份子對學制與社會的反省,更是出於對學生的關懷,他期望以此幫助學生順利畢業。   當時義大利正面臨高等教育改制討論,遇到的社會問題是,以

往只有知識菁英階級能就讀的大學,變成普羅大眾都可以入學。入學門檻變寬,愈多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看似理所當然是件好事,但往往有許多學生為其出身所困,其實沒有將大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學業上的餘裕。艾可就是為這些人而寫。他認為這些人不僅該完成論文以求畢業,且為了不再走學術的話,更該把握這難得寫論文的計畫,把將論述體系化的能力訓練起來。   這本指導手冊在一九八五年曾再版重出,艾可對再版的原因這樣說,有時閱讀會刺激人的靈感,儘管靈感來自於人們自己,不見得是內容本身。他盼望這文本繼續扮演啟發讀者的角色,因為他自己寫博士論文時,也有一本視之為靈感來源那樣的書。   艾可確實是有遠見的學者,他當年所談的問

題並未過時。目前台灣的大學幾乎人人在念,碩士學位也已相當普遍,只要願意每個人都能進研究所寫論文。除了擁有資本栽培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仍得趕快畢業,工作賺錢,甚至償還學貸。問題是,許多研究所並不期待學生趕緊寫完論文畢業,尤以重視博學傳統的人文學門最為嚴重。艾可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學生的論文焦慮,為了鼓勵學生盡快寫出一本符合「畢業門檻」論文而存在。對現代讀者而言,它仍是一本非常好的研究生陪伴之書。   本書有如下實用情境的建言:   一個半工半讀學生是否該盡快完成論文?   該如何避免被指導教授剝削?   學位論文該花的時間最短半年,最長三年,為什麼?   該如何選題,才能確保論文對未來的

自己或學界有用?   附帶一提,艾可在這本書中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 名人推薦   導讀: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林志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   周素卿(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吳鄭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慶樺(外交官、作家)  

作者簡介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1932-2016)   義大利權威符號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並身兼小說家。曾任波隆那大學高等人文科學學院教授與院長。一九八○年出版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後,各界轟動好評,八年後再出第二本小說《傅科擺》,同樣廣受注目,銷售量亦十分驚人,後有《昨日之島》、《波多里諾》、《布拉格墓園》、《試刊號》等小說,創作能量豐沛。他的雜文集包括《艾可談文學》、《美的歷史》、《別想擺脫書》、《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等,往往可見其學思。更有多部學術論文與專著,以及專門寫給學生的論文指導《如何撰寫畢業論文》。 譯者簡介

倪安宇   資深義大利文學譯者。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畢業,威尼斯大學義大利文學研究所肄業。旅居義大利威尼斯近十年,曾任威尼斯大學中文系口筆譯組、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專任講師。譯有《玫瑰的名字》、《傅科擺》、《試刊號》、《困難的愛故事集》、《收藏沙子的人》、《在美洲虎太陽下》等諸多譯作。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畢恆達 譯者說明 一九七七年初版作者引言 一九八五年再版作者序   第一章  論文是什麼,有何用處 1.1為什麼必須寫論文,論文是什麼 1.2誰會對這本書有興趣 1.3論文在畢業後如何派上用場 1.4四個準則 第二章  選擇論文題目 2.

1專題型論文或綜述型論文? 2.2歷史路線,還是理論路線? 2.3選擇老議題或新議題? 2.4寫論文需要多少時間? 2.5需要懂外語嗎? 2.6「學術性」論文或政治性論文? 2.6.1何謂學術性? 2.6.2歷史—理論路線或「熱門」實務經驗路線? 2.6.3如何將時事議題轉化為學術議題? 2.7如何避免被論文指導教授剝削? 第三章    搜尋研究資料 3.1研究資料是否容易取得 3.1.1何謂學術工作的研究資料 3.1.2第一手和第二手資料 3.2參考書目研究 3.2.1如何使用圖書館 3.2.2如何處理書目:書目卡片 3.2.3書目格式 3.2.4亞歷桑德里亞圖書館:一個實驗 3.2.5真

的需要看書?看書的順序為何? 第四章  工作計畫和索引卡片 4.1假設性目次 4.2索引卡片和筆記 4.2.1各種索引卡片及其功能 4.2.2製作第一手資料卡片 4.2.3閱讀卡片 4.2.4學術的謙卑 第五章  撰寫論文 5.1對誰說話 5.2怎麼說話 5.3引述 5.3.1何時及如何引述:十個準則 5.3.2引用文字、釋義和抄襲 5.4頁尾註腳 5.4.1註有何用處? 5.4.2引述—註釋模式 5.4.3作者—出版年份模式 5.5提醒、陷阱、習慣 5.6學術驕傲 第六章  完稿 6.1排版注意事項 6.1.1頁緣及空格 6.1.2標點符號 6.1.3幾個提醒 6.2論文最後面的參考書

目 6.3附錄 6.4目次 第七章    結語   導讀 進入艾可的書房,一窺大師論文寫作的內裡   安伯托・艾可是何許人也!《傅柯擺》、《玫瑰的名字》等等這些博大精深的小說,台灣的讀者就算沒有讀過,大概也會心嚮往之。在義大利印刷精美的《美的歷史》、《無盡的名單》也讓大家知道,他不只是小說家,更是美學理論家。當然,他的本業是人文科學院的大學教授。一九七七年他寫了《如何撰寫畢業論文:給人文學科研究生的建議》也就不足為奇。令人訝異地倒是,像他這樣世界知名學者寫的教科書,竟然要等到二○一五年才有英文翻譯本。(中國則是在二○○三年就出版中譯本,但是翻譯品質令人詬病。)台灣猜想是跟隨英文版的腳

步,在已經有了十幾本他的中譯書籍之後,出版了中譯本。這本遲了四十年的書,台灣的讀者該怎麼閱讀?   先來談一下,他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義大利大學的師生比過低,老師無法照顧到每一位大學生,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學生來自社會各階層,學位論文這個畢業門檻對很多大學生來說存在諸多困難。這本書就是為這些大學生而寫,除了針對撰寫論文提供建言之外,也期待讀者在寫論文的過程中,培養終生都可受用的解決問題與批判思考的能力。   艾可是文學評論家、符號學家、美學家,因此這本書是寫給人文科學的指引,書中所舉的實例,幾乎都是(義大利)文學、歷史等主題,台灣的讀者會覺得陌生而遙遠。這本書出版於一九七七年(我正在讀大學)那

個還沒有PC(個人電腦)的年代。他使用卡片來整理書目與筆記,我看了心有戚戚焉,但年輕一輩的讀者恐怕會覺得跟錄音帶、VHS錄影帶一樣地難以理解。不過看穿實例與技術的表層,進入論文寫作的內裡,這本大師之作仍有許多可觀之處。   人類學擅長參與觀察、社會學常使用調查與訪談、心理學有測驗與實驗,本書所處理的人文科學則是以書(文本)作為分析對象。不過艾可此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解釋如何做研究,而是教導論文寫作。當然,論文的結構與形式,人文藝術仍與社會科學有所不同,但是怎麼提出好的發問、蒐集資料、寫作格式等,其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要求,大都是相通的。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分析的書籍指出影評撰寫就像樹形(TREE)結構

,論點(Thesis)需要使用理由(Reasons)來支持,理由則需要證據(Evidences)與實例(Examples)來支持。《研究的藝術》這本書說,學術研究就是要提出宣稱(Claim),然後用理由來支持宣稱,用證據來支持理由。《報導的技藝》則提出一個漸進式讀者參與法則,包括勾引讀者(前言)、你的故事到底在說什麼(宣稱)、給我看你的邏輯與證據、讓讀者難忘的結局這四個階段。電影、學術研究、文學似乎可以是一家人。   開宗明義,艾可建議學生選擇論文題目要顧及自己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興趣、可以取得資料、有足夠知識來分析資料、可以在預期的畢業期限內完成。要認清論文不是教科書,也不是單純資料的剪貼組

合。結論是,論文題目宜小而美而深,不要大而無當。   怎麼搜尋資料呢?艾可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假想自己是一位各種資源都匱乏的大學生,住在偏鄉小鎮,對研究主題的概念還模糊,指導教授也沒給什麼明確建議,如果有九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找到哪些對論文有實質幫助的資訊呢?他從主題分類搜尋開始、查閱百科全書與大辭典,然後快速瀏覽,以書找書,建立了大約有一百本的相關書目。實驗之後,艾可展示了可能是本書最為精彩的內容。他不藏私地與讀者分享他自己的閱讀卡片,除了書目基本資料之外,還包括重要引文,以及自己對這本書籍的看法與評價。這裡要切記,引文一定要標示出現的頁碼,摘錄不能和大意搞混,讀者個人的意見也不能和書籍作者的

論點混為一談。這些真實的閱讀卡片,顯示了艾可不只是摘錄,而是大膽給予評價,還對作者質疑發問。例如,在克羅齊的卡片他寫道:「對此論述的反駁可以作為切入點。最後那幾句話是關鍵。」葛倫茲的卡片寫:「不懂他為何如此缺乏歷史感,他太相信長青哲學了!」舍尼的卡片則寫:「只有西班牙哲學家貢狄薩利奴斯說:嘗試=想像力=幻想〔亂七八糟!得好好整理一遍〕」。讓我們彷彿進入艾可的書房,偷窺他桌上的筆記。   艾可花了一些篇幅討論書目格式,然而他使用義大利文,我們是中文;他研究的是文學歷史,臺灣的讀者可能來自各個不同的學術領域。他舉出的格式細節,我們無法直接援用。所幸撰寫書目有些共通的道理,例如最好追溯到原典、要區

分不同版本、要註明出版社等必要資訊;至於作者的名字要使用字首還是全名,則依不同學科而異。我們使用中文撰寫論文,我則建議使用作者名字的原文,不要翻譯成中文。例如正文引用與參考書目,直接寫Eco, Umberto,而不是艾可。   他也指出,私人信件與個人通訊內容都可以引述,如果不是很重要,可以放入註解,如果至關緊要,就得寫入書目。美國心理學會的寫作指引(APA)也有personal communication這種引用格式,其前提是找不到更為嚴謹的學術資料來源,以及為了給對方credit,不想將他人的想法竊為己有。   最後,艾可指出撰寫論文要知道說話的對象是誰,文中出現的專有名詞要有明確的定

義;敢把論文交出,就表示自己已經有充足的準備,因此要使用具有自信的語氣;儘量少用驚嘆號,以免文字貶值;絕對要避免因為忘了加引號而導致抄襲;寫論文絕非一蹴可及,需要長時間練習,往覆修改多次是必然的過程。   總結而言,這本書出版於四十年前,書中提及的打字、建立卡片等手工業,早就為功能強上不知多少倍的軟體(如Endnote等)所取代。書中使用文學藝術歷史的主題來舉例,讀者如果不是這個專業,可以將焦點放在這些實例背後的基本精神與規則。至於引用、書目等撰寫格式,還是要依照讀者所屬的學科或者投稿期刊的要求,自行轉譯了。學位論文雖然是畢業要求的門檻,但是論文若寫得好,終生受用不盡。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 畢恆達教授 前言   一、以前大學屬於菁英教育制度,只有大學畢業生的子女才能讀大學。除了少數例外,能夠進大學念書的都是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時間的人。讀大學本應不疾不徐,留一點時間讀書,留一點時間從事屬於中世紀游方僧的「健康」休閒,或參與具代表性的組織活動。   所謂上課其實是精彩的研討會,有興趣進一步深入的學生課後可以找教授及助教繼續開討論會,討論會最多十至十五人。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美國大學的課堂學生人數不超過十至二十人(他們負擔高額學費,只要想跟老師討論時,就有權利「使用」老師)。在牛津大學這樣的學校中,則有稱為「導師」(tutor)的教授,負責帶領人數極少的小組做論文

研究(一年甚至只收一至二名學生),能夠掌握學生每天的進度。   如果今天義大利也是如此,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儘管書中某些建議,對符合上述「理想」條件的學生也可能有所幫助。   義大利大學是「大眾大學」。學生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來自各種類別的中學,很可能在哲學系或文史科系註冊報到的學生畢業自技術型高中,之前從未學過希臘文,說不定連拉丁文也沒學過。雖然拉丁文對多數學習活動而言並無助益,但是若想讀哲學或文學,仍然十分關鍵。   有些課堂學生多達上千名,教授頂多只能認識三十名出席率較高的學生,在助理(領獎助學金的學生、工讀生或實務課程助理)協助下,能督促大概百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當中有許多學生經濟

條件優渥,出身良好家庭,與主流文化圈有所接觸,可以參加戶外教學及藝術或戲劇相關活動,可以出國增廣見聞。然而還有其他學生。有的學生必須半工半讀,每天困坐在僅有一萬人口的小鎮戶政事務所上班,小鎮只有文具行,沒有書店。有的學生對大學感到失望,投身政治,進行另外一種自學。但是最終他們仍然必須遵守繳交畢業論文的規定。有的學生家境清寒,選課前必須先計算教科書的成本,告訴自己「這科考試要花一萬兩千里拉」,然後在互補的兩門課程中選擇成本較低的那門課。有的學生偶爾來上課,在人滿為患的教室裡找不到空位,下課後想找老師問問題但是有三十個人排在他前面,而他必須去趕火車,因為住在外地的他無力負擔旅館住宿費用。有的學生從

來沒有人告訴過他如何在圖書館找書,在哪一間圖書館找書,往往不知道在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有可能借到需要的書,甚或不知道如何辦理借書證。   本書主要是為這些學生提供建議。自然也適用於準備升大學、想知道論文究竟是怎麼回事的高中生。   本書對大家提出的建言有二:   ・就算以前或現在因階級不平等而覺得處境艱難,也可以寫出恰如其分的論文。   ・可以利用寫論文的機會(儘管大學讓你感到失望或挫折)找回學習的正面積極意義。寫論文不只是做概念統整,也是以批判角度看待經驗,培養釐清問題的能力(對未來有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借用某些溝通技巧一一說明。   二、因此本書並不打算解釋「如何做研究」,也無意

對學習的價值做理論化的批判性討論,只著重於如何將一份符合規定的實體論文帶到考試委員會面前,有一定的頁數,而且主題跟畢業科系的領域有關,不會讓指導教授痛心疾首、瞠目結舌。   本書不會告訴你論文寫什麼,那是你自己的事。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a.論文是什麼;b.如何選擇論文題目、分配時間;c.如何搜尋參考書目;d.如何運用你找到的資料;e.如何呈現研究成果。致命傷是最明確的最後一點,看似不重要,卻是唯一有清楚規範的。   三、本書針對的是人文科系的畢業論文。因為我的經驗主要涉及文史科系及哲學系,所以大多案例都與這兩學門研究的議題有關。不過我在本書提出的準則也適用於政治、教育和法律學科的一般性論文

。如果論文是運用歷史研究法或一般性理論做研究,無關乎實驗及實務操作,那麼這本書建議的模式也適用於建築、經濟、貿易和某些理科科系。不過請勿過度依賴。   四、這本書付梓之時,正在討論大學改制,談及將大學學位分成二至三個等級。   要思考的是這個改革會不會徹底改變畢業論文的概念。   如果未來有不同級別的學位,如果未來採用大多數國外現行的學制,那麼就會遇到類似第一章描述的情況(第一章第一節)。也就是說未來論文會分成大學畢業論文(第一級畢業論文)和博士研究論文(第二級畢業論文)。   這本書的建議適用於上述兩者,如果有所區別,會特別說明。   我認為即便未來推動大學改制成功,下文談的內容仍

然適用,特別是在現行制度到可能的改革結果之間這段漫長的過渡期。   五、文學評論家伽薩雷.瑟葛雷(Cesare Segre)看過我的手稿後給了我一些建議。其中諸多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但有些地方我保留了原本的看法。我對他衷心感謝,這本書若有任何缺失,責任在我。   六、再次提醒。這本書接下來凡提及學生或老師,都同時包括男學生、女學生、男老師和女老師。所有「他」亦泛指他與她。無關性別歧視。  

家長選擇補習班與續班意願之研究-以A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不 敢 找教授的問題,作者陳淑瑄 這樣論述:

本研究欲探究立案補習班家長送孩子到補習班的動機與選擇補習班因素,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對在補習班就讀的學生家長,共12位家長來進行訪談,以了解家長選擇補習班動機與因素,對業者該做哪些調整與改進並提出因應策略,根據訪談結果分析與發現,歸納本研究結論為: 家長選擇補習班主要動機因素是先穩固學校課業,12位個案家長皆有此動機,他們認為學校課業最重要,必須先顧及才能發展其他才藝;其次有10位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缺乏動力也沒方向、更不知道學習是什麼?希望老師們能提升孩子們的競爭力;有5位家長因家庭因素過於忙碌與期望孩子們比自己更好,希望透過補習班兼顧起作業與課業上的加強,讓自己的孩子保持一定

的程度,穩穩地往前進步。 12位個案家長選擇補習班最重要的因素皆是「口碑」,透過親朋好友的介紹,才敢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該補習班; 9位家長選擇補習班原因是—老師態度,是不是頂尖的師資,反而不是挺重要的,重要的是老師的態度,對孩子的用心、肯付出愛與關懷;7位家長選擇補習班原因是—師資專業程度與學習成效,孩子既然參加補習,就是希望學習與成績上面,能看到成果。 經過深度訪談後,研究者發現:家長們最滿意補習班的部分是師資有責任且用心,並重視孩子品性為家長們續班最重要的理由;重視孩子品德教育或是心靈上的溝通,這比要求成績好更重要。當家長們對該補習班各項服務皆感到滿意時,孩子們當然續留在該補習班

。 最後,研究者也以同理心站在家長的角度上反思自己經營的補習班,面對當前教育環境的迷思與家長理念,對於衝突點與謀合點該如何融合並尋找出對應方式,期許堅持對學生正向的教育理念,盼此初心永不變。關鍵詞:補習班、家長選擇動機、續班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