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壽合併保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東吳大學 會計學系 馬嘉應 博士、李春成 博士所指導 林秀娟的 探討決定企業併購價值之主要因素 -以個案公司為分析對象 (2016),提出中國人壽合併保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併購。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會計學系 陳元保所指導 許瀚云的 以資料包絡分析法驗證台灣壽險業的經營效率 (2016),提出因為有 經營效率、資料包絡分析法、麥式生產力指數、Tobit迴歸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人壽合併保誠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人壽合併保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討決定企業併購價值之主要因素 -以個案公司為分析對象

為了解決中國人壽合併保誠的問題,作者林秀娟 這樣論述:

自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不斷面臨嚴峻考驗,因金融體系息息相關,故金融業的國際化程度越高,所受到的衝擊越深,牽連的範圍越廣。尤其近年來外國壽險業因遭受金融海嘯波及,自2008年開始便紛紛退出台灣市場,也為國內金融併購案掀起另一番熱潮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途徑之個案研究法,透過歷史資料收集及財務評估比較分析,主要在探討影響企業出售決策考量因素與談判時影響價格決定之因素,並分別以國內三宗保險業併購個案做為分析。探討(1)中國人壽何以用象徵性1元併購保誠人壽在台主要資產及業務;(2)富邦金控何以用ING安泰人壽公司淨值0.71倍併購,以及(3)台新金控何以用新台幣1億元低於市場之行情併購紐

約人壽?研究結論指出,這三宗併購案件均有部份共同點,就是母公司同為金融海嘯時期受到重創,被併母公司採用的會計準則均為「國際會計準則IFRS」,較台灣採用之保險業會計制度嚴苛許多,以及公司「利差損」問題嚴重,未來有增提責任準備金之需求,買賣雙方對於風險認知有所不同也影響併購之價格,除此之外併購動機主要基於策略及財務綜效方面的考量。

以資料包絡分析法驗證台灣壽險業的經營效率

為了解決中國人壽合併保誠的問題,作者許瀚云 這樣論述:

台灣壽險業近20年來由於法令的鬆綁成立數家本國與外商壽險公司,但因經歷兩次金融風暴,造成多家本國壽險公司易主與外商壽險公司紛紛離開台灣壽險市場,近年更因壽險市場日趨飽和、金融市場長期處於低利率及過去累積的利差損等因素,使數家壽險公司經營困難或RBC不足而進行合併,因此本研究針對國內壽險業之整體與個別經營效率進行研究,並將壽險公司之經營區分為行銷活動與投資活動二階段進行經營效率分析。 本研究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EA)分析壽險業之經營效率,研究期間為2011年至2015年,並採用麥氏指數(Malmquist Index)分析跨期間經營效率之變動情況,最後以Tobit迴歸分析哪些因素影響壽

險業之經營效率,研究結果顯示整體壽險業之技術效率平均值介於0.6至0.7之間,進行併購不一定會影響壽險公司之經營效率,五年度整體壽險業效率變動呈現上升趨勢,Tobit迴歸分析結果顯示,與技術效率(TE)呈正向關係的有公司規模、投資報酬率;與技術效率(TE)呈負向關係的有繼續率(十三個月)、金控公司旗下之壽險公司、國外或國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