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主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國共產主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嚮導週報》,陳正茂寫的 嚮導【全套5冊不分售】 和曾慶豹的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毛那隻看不見的手」在中國仍無所不在 - 工商時報也說明:毛澤東是以非西方、反殖民的理念為主軸,向開發中國家的激進分子宣稱,他們應該根據各國的國情來調整俄式共產主義,而且蘇聯也可能出錯。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秀威資訊 和主流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成功大學 政治學系 周志杰所指導 葉家瑋的 民主制度下的意識形態娛樂化分析:以蔡英文政府為例 (2021),提出中國共產主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意識形態娛樂化、新媒體、政治宣傳、蔡英文、習近平。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 楊友仁所指導 余樾琪的 中國的「後革命」敘事、歷史記憶與敘事認同 (2020),提出因為有 後革命、中國、敘事、社會認同、記憶、非本質論、文化論述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國共產主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學者:將解體中國共產主義則補充:學者:將解體中國共產主義 ... Ha̍k-chiá: Chiang-beh kái-thé Tiong-kok-kiōng-sán-chú-gī. Si̍p Kīn-pêng kèng-jiân tī Trump jīm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國共產主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嚮導【全套5冊不分售】

為了解決中國共產主義的問題,作者《嚮導週報》,陳正茂 這樣論述:

  《嚮導》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創辦的第一份政治機關報,一九二二年九月十三日創刊於上海,由陳獨秀題寫刊名,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後擔任主編。後因受軍閥取締,遂遷至北京;其後又繼遷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出版發行,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八日停刊,共出版二○一期。《嚮導》是中共適應局勢,及時調整宣傳策略的一種新形態的黨報媒介。該刊主要發表政治、時事評論文章,以宣傳中共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並以指導群眾鬥爭為主要任務。   《嚮導》始於中共草創之初,終於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之際,在問世的五年間,正值中國現代史上驚濤駭浪、風雲詭譎的時刻。期間歷經軍閥混戰、陳炯明叛變、國民黨改組、黃埔建軍、

孫中山決定「聯俄容共」、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孫中山逝世、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黨內左右派之爭、中山艦事件、蔣介石崛起、國民革命軍北伐、寧漢分裂與合作等。這一連串影響現代中國政局與命運甚鉅之事件,在《嚮導》中皆有記錄。   在國共合作形成後,《嚮導》除繼續宣傳中共的統一戰線政策外,亦對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作了重點宣傳,是中共當時對群眾最有影響力的機關刊物,被譽為是四萬萬苦難群眾思想上的「嚮導」。該刊主要作者群為:陳獨秀、李達、瞿秋白、彭述之、伍豪(周恩來)、毛澤東、陳紹禹(王明)等,時事評論皆為第一手見證,見解獨到,具有相當地史料價值。本次在絕版五十年後重新彙齊復刻出版,以供

研究。 本書特色   1.《嚮導週報》共二〇一期,本套書係依日本大安株式會社於一九六三年三月發行之《嚮導》(影印)第一集至第五集進行全套復刻,穿線精裝,絕版五十年後重新集結出版。另附二〇一期總目錄,當中有刊登的期數、文章名、作者名等,檢索極為省時便利。   2.《嚮導》主要發表政治、時事評論文章,以宣傳中共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並以指導群眾鬥爭為主要任務。該刊主要作者群為:陳獨秀、李達、瞿秋白、彭述之、伍豪(周恩來)、毛澤東、陳紹禹(王明)等,時事評論皆為第一手見證,見解獨到,深具史料價值。  

中國共產主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email protected]

民主制度下的意識形態娛樂化分析:以蔡英文政府為例

為了解決中國共產主義的問題,作者葉家瑋 這樣論述:

隨著網路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也漸漸滲透進政治傳播領域,並對當代政治的運作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研究借用 Lagerkvist(2008)所提出的「意識形態娛樂化」(Ideotainment)概念,以蔡英文政府為個案,探討民主制度下的意識形態娛樂化與意識形態娛樂化宣傳模式,並將之與非民主制度下的中國個案相比較。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有三:1. 蔡英文政府在 2018 年選舉失利後,其在新媒體政治宣傳方面做出了怎樣的轉變?2. 意識形態娛樂化宣傳模式在臺灣的民主制度下如何被建構、運作與成效?其影響與意義為何?3. 以臺灣和中國作為比較研究的案例,分析在民主與非民主制度中,意識形

態娛樂化宣傳模式的異同為何?   本研究採取混和研究的形式,通過文本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內容分析法與比較研究法,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 2018 年選舉失利後,蔡英文政府針對新媒體政治做出了許多轉變,除了利用精美的圖卡與娛樂化要素包裝政治宣傳資訊外,也有意識地操作意識形態與國防政績的議題。2. 勾勒了臺灣與中國二個施行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的意識形態娛樂化宣傳模式之建構、運作、成效、影響與意義。3. 非民主制度下,由於缺乏其它制衡與監督的力量,故而其意識形態娛樂化宣傳模式更具強制力與全面性,且將可能長久存在,民主制度下則否。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

為了解決中國共產主義的問題,作者曾慶豹 這樣論述:

世界是人人有分的, 革命決不是一種特殊的事業,而是普通人都應當盡的天職, 無論何人,各有他的環境,都可以憑著自己的力量來改造, 所以人人都可以參加革命的事功,都是革命的一份子。   耶穌說「我的國並不屬於世上的國」,那麼基督徒對社會問題可以置身事外嗎?   教會如何深切反省,使自身也加入革命之列?   教會成了西方帝國主義的伙伴,並且不能推卸產生這種後果的責任?   20世紀上半葉,基督教在中國呈現出相當多元的面貌,有「民間的基督教」、也有「革命的基督教」;後者在知識精英、學生青年甚至左傾分子當中,發生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可惜這些帶有「解放神學意味的漢語神學」卻未被認真梳理過。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為我們改寫了世界神學史的順序,比拉丁美洲更早的是,激進的漢語神學在其現實中已形成了革命的相關主題,並刻畫出一個無產者或革命家的耶穌形象。   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只要它是對的、是善的,   我們就要堅持到底,   哪怕是別人嘲笑或認為不可能。   《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作者所主張的經世思想,即以社會改造為其回應福音信仰的思想和行動,他認為晚近引入的「公共神學」,譯作「經世神學」更佳。   本書介紹自1901-1950年一系列真實感人的革命愛國故事,從清末揭開序幕、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開啟民主共和

新紀元,到民國初年五四運動新思潮、五卅慘案反帝國主義、日本基督教社會主義發展、友愛經濟學、馬克思社會主義、日本侵華戰爭、「新中國」共產主義、西學墨源、民族主義、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唯物主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殖民時代等,從歷史角度來看,增添了教科書之外的閱讀視角。   書中九位主角皆是參與當代經世與革命的核心人物,包括清末日知會愛國領袖劉靜庵、展現強烈社會批判風格的王治心、為弱勢奔走的美國華德教授、晚年令人惋惜的日本社會運動家賀川豐彥、以本色化教會為使命的沈嗣莊、耶穌主義宣傳家張仕章、「走向革命」的解放神學家吳雷川、普世主義「黑夜的守護者」吳耀宗、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批評家朱維之等

。我們看到從信仰角度來看,啟發了基督徒對參與社會的關懷,為耶穌所做旨在實現社會制度改革之圖,以此來使人真正獲得幸福。   人是上帝的兒女,人格有無限的價值與尊嚴;   人應當是自由人,而不是奴隸;   人應當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作者詳加引述吳雷川的「經世之旨」,從國家的經濟制度、社會制度下手,對於具改革精神、關懷社會的行動實踐者,這是一本絕對不能錯過的理論實務兼具的好書! 本書特色   ●一本劃時代探討經世神學(公共神學)的書籍,集30萬字大成,文獻資料詳實,精彩論述   ●多篇內容是科技部計劃成果,業經學術單位通過匿名審查   ●收錄諸多重要且未曾刊載的史料,包括賀川豐彥與胡適

對話的未刊稿等。 推薦序文   如果說《約瑟和他的兄弟們》、《紅星與十字架》兩書是對國共兩黨與基督教之關係的「溯游」,慶豹的新作《經世與革命:激進的漢語神學思潮(1901-1950)》似乎是進一步「溯洄」中國現代思想的生成,而其中最主要的關注,顯然是救亡圖存的時代所注定的「革命」和「解放」。——楊慧林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如果說「革命」是本書歷史人物的共同口號,「救亡」則是其激進神學的核心。劉靜庵的「謀革命以救國」也是民國時期眾多激進神學家的心聲。在他們眼中,革命的基督教是救國之秘方良藥。此說回應了清末新政時期的救亡呼聲,也是對廿世紀20年代非基督教運動的反擊,更體現了基督徒精英

自身的社會責任感。——連 曦博士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      在現代世界體系理論的加持下,曾慶豹就「基督教遭遇中華現代性」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敘事,並對於以往將基督教置於科學和民族主義對立面的陳舊論述進行了有力的反駁。——唐文明博士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

中國的「後革命」敘事、歷史記憶與敘事認同

為了解決中國共產主義的問題,作者余樾琪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後革命」中國之相關文本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文本研究與敘事研究的方法,經由對於「潘曉討論」、「蛇口風波」、「范導者」等事件與概念進行分析,探討非本質的「後革命」敘事與本質化的作用力之間的拉扯。筆者亦對於崔健的歌詞進行分析討論,並結合「人民公社」餐廳與《撫順故事集》的比較研究,進一步探究非本質化的革命想象。本研究認為,在中國大陸從「革命」到「後革命」的轉變過程中,國家與市場的本質化力量始終對於關於記憶與認同的「後革命」敘事在發生著作用,但非本質性的敘事亦持續擾動著。進入「後革命」的中國社會,嘗試從本質論出走的其他敘事實踐建構著其他的「敘事認同」,這樣的「敘事認同」亦在與本質化力量的拉

扯中成為一種鬥爭的場域。本研究最後提出關於方法的追問──尋找「新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