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毒品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108年警政工作年報 - 第 397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 案,查緝主嫌江○○到案,查扣具殺傷力空氣槍1枝、半成品改造空氣槍6枝、鋼珠彈、空 ... 毒品案,現場查扣手槍1枝(彈匣1個)、改造霰彈槍1枝、子彈14 顆、爆裂物2顆、改造 ...

元智大學 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 劉阿榮、謝登旺所指導 項德全的 施用毒品之成因與防制策略─以桃園市為例 (2018),提出中壢毒品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人類安全、危險因子、社區戒癮治療、毒品防制。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醫藥大學 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班 陳秋瑩所指導 趙麟娟的 非法藥物與相關因素之空間分析:以2000-2014年台灣地區為例 (2015),提出因為有 非法藥物、區域自相關(LISA)、台灣地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壢毒品案的解答。

最後網站桃園醉男拒檢衝撞中壢警鳴3槍圍捕查獲毒品則補充:... 案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公共危險、妨害公務、毀損等罪嫌移送桃園地方檢察署偵辦。 員警見狀,立即對空鳴3槍,並通報攔截圍捕。(中壢警分局提供).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壢毒品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施用毒品之成因與防制策略─以桃園市為例

為了解決中壢毒品案的問題,作者項德全 這樣論述:

毒品,嚴重危害人類安全,猶如「瘟疫」,威脅國人身心健康與社會治安,世界各國,皆列為重要議題之一。政府為貫徹反毒決心,已多次向毒品宣戰,然而,毒品數量不減反增,我國在毒品防制政策如何因應,實有研究精進之必要。本研究採文獻研究法,從毒品之崛起與意涵、防制政策之立法進程與政策變遷,結合染毒之相關理論(如社會副文化、社會控制等),並透過個案探討印證(社會通案、桃園市個案、桃園市警方緝毒個案等),探討施用者染毒原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等),並擇取警察、教育單位及醫療單位等實務接觸者進行深度訪談,分析了解政府毒品政策執行成效、困境及可能發生之盲點如:(一)緝毒策略是否周延有效且兼顧全

面。(二)有無統合組織各權責機關力量,提昇具體成效。(三)視吸毒罪犯為病患,醫療使用管制藥品管理現況。(四)縝密規劃,落實反毒教育及強化家庭功能 。國內反毒目前以「首重降低需求,平衡抑制供需」為基本策略,並以「防毒監控」、「拒毒預防」、「緝毒合作」及「毒品戒治」目標方針,因應新興毒品層出不窮、販賣管道日益多元,如何降低毒品新生人口及再犯率,是政府首要的工作重點。本研究依據最後之研究分析與發現,部分吸食者因對毒品資訊缺乏與不瞭解、錯誤楷模而接觸毒品,吸毒戒癮歷程中諸多影響之因素(包括危險因子)、監禁與戒治處遇方面及觀察、勒戒與戒治後欠缺社區戒癮治療等問題。提出毒品防制之具體建議:因毒品問題複雜,

非單一研究所能窺其全貌,因此未盡之處,如改善觀察毒品勒戒的效能與品質、加強特定場所查緝工作、毒品法令之更周延修訂、結合民間力量全面防毒等,毒品防制工作不能有所懈怠,除法制面與醫療規劃外,甚至教育面的相關因素,建立良善的社會風氣與素質,建構無毒家園,為本研究對未來展望。

非法藥物與相關因素之空間分析:以2000-2014年台灣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中壢毒品案的問題,作者趙麟娟 這樣論述:

前言:近年來,新聞報紙隨處可見相關新聞事件,非法藥物除了危害個人健康、破壞家庭和諧,也有可能伴隨竊盜、搶奪等犯罪行為發生,且使用族群年齡也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一旦踏入毒品的世界後往往很難回頭,更別說因此引起多少社會問題,可見非法藥物問題日益嚴重,仍不可輕視。而地理資訊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術的發展,提供研究者良好的環境來挖掘探索,可將資料透過視覺化圖形呈現,使用空間分析方法即可將其與地理區位、地區屬性結合起來,為整合性研究極佳的工具。目的:但目前甚少有研究在分析非法藥物的時空聚集情形。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台灣地區非法藥物之空間自相關及影響

非法藥物之相關因素。方法:本研究選取中華民國內政部「內政統計查詢網」中「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統計資料,包括發生案件、嫌疑犯人數、毒品數量,並結合行政院主計總處及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縣市重要統計指標查詢系統」中與非法藥物相關的社會層次因素,如失業率、粗離婚率、暴力犯罪發生率等資料。研究對象為台灣本島19個縣市,研究期間為2000年至2014年,共計15年。使用空間分析中的空間自相關進行分析,比較不同時期非法藥物地圖分布情形及時空變遷的趨勢,並使用多層次的分析方法,考慮地區別因素進而瞭解社會層次因素對於非法藥物之影響。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2000年至2014年發生案件、嫌疑犯人數及毒品數量以新

北市、高雄市、桃園市、台北市及台中市居多。在毒品分級上,發生案件及嫌疑犯人數以一、二級毒品為主,毒品數量則以二、三、四級為主。而嫌疑犯特徵在性別上為男性多於女性,年齡介於30-39歲者為多(38.12%),教育程度以國中(46.07%)及高中(職) (45.06%)佔多數,職業狀態多為無職(48.84%)為主。在空間分析中顯示全域Moran’s I在發生案件、嫌疑犯人數和毒品數量雖無顯著,但從LISA分析中得知嫌疑犯人數於台北市及新北市有聚集情形,而地理分布隨時間有集中趨勢,且主要以第二級及第三級毒品為主。社會層次因素方面,暴力犯罪發生率與發生案件、嫌疑犯人數和毒品數量有顯著相關(P < 0.

05),反之,粗離婚率和失業率則無顯著相關;波以松分布的多層次分析中顯示年份及暴力犯罪發生率與發生案件、嫌疑犯人數及毒品數量皆有顯著的正相關,且發生案件、嫌疑犯人數和毒品數量考慮地區別的影響會因暴力犯罪發生率,其變化會有所不同。結論:台灣目前的毒品問題,仍然具有相當嚴重性,因此,持續針對毒品犯罪進行全面監測與調查,以有效掌握毒品施用、濫用之流行病學特性及使用型態,才能有效地查緝毒品,防制毒品對社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