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納骨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機關名稱:桃園市政府殯葬管理所 - 標案瀏覽也說明:日期 類型 代碼 20211209 無法決標公告 110‑11‑30 20211209 無法決標公告 110‑11‑23 20211206 公開招標公告 110‑11‑25

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 黃恩宇所指導 王大維的 二戰後台灣伊斯蘭墓葬建築之研究 (2019),提出中壢納骨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伊斯蘭、台灣漢語穆斯林社群、墳墓、認同、文化意義。

而第二篇論文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林美容所指導 釋通韻(曾文淑)的 台灣佛教往生蓮位與超薦法會之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往生蓮位、超薦法會、祭祀空間、終極關懷、台灣佛教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壢納骨塔的解答。

最後網站網站目前維修中,敬請見諒則補充:網站目前維修中,敬請見諒.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壢納骨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壢納骨塔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中壢區龍德里人口數四千多人,原有活動中心是現今是「桃園光影電影館」,里民聚會無去處。市議員謝美英要求民政局覓地、辦理會勘,還給龍德里民一個集會所,別想一紙公文就結案。

20190328 桃園市議會第2屆第1次定期會
中壢區市議員 謝美英 質詢【民政局】

一、催生龍德里集會所
今天質詢民政局,針對龍德里爭取里集會所一案,建請市府積極協助。
龍德里人口數四千多人,細數龍德里里內除了龍德公園、吉德兒童公園、長老教會龍岡教會,除此之外,找不到大型集會所在地。
龍德里邱文正里長也向市府反映過,目前尋覓一處華興段349-3等三筆地號土地,是否有機會興建集會所用地?服務處據此地號行文到民政局,請貴局擇日會同相關局處會勘,獲得回覆是「所費不貲、執行曠日廢時、應審慎評估」…。美英質詢提出,民政局並沒有通知各相關局處到現場會勘,一紙公文就打算結案。
這處由邱里長用心尋覓、提出的建議地點,緊鄰馬祖新村,文創產業及長照關懷都是該處最著墨的方向,若能完備集會場地,馬祖新村正在推動的各項活動,才能相得益彰。
根據民政課提供的資料,中壢區集會所目前有十五所,有的二里、三里,甚至四里共用,意即,尚有五十四個里還欠缺集會地點。局長鼓勵里長自覓適合地點評估,美英認為,政府就是應該要站在百姓的需要上去看見自己的責任。既然民眾有這個需要,為甚麼不能解套?
美英要求,針對本案市府應該具體提出無法辦理的理由是什麼?不要一紙公文直接放棄。本案有沒有可以突破的地方?希望貴局即刻辦理會勘,邀請市長一同。
另外,像內壢里,或龍平里、龍安里共用集會所,位置偏遠,民眾要去也不方便。所以,形式上有三十一個里有里集會所,但實質上,真正有用到嗎?

二、桃園市有十一處納骨塔,美英建議,除了清明節跟中元節有祭祀、法師誦經,在預算允許之下,未來是不是可以在初一、十五候,敬備鮮花水果、法師誦經。
目前公立的生命園區或是納骨塔,整體的規劃建置跟管理並不亞於民間私有的,唯一差別在於,初一、十五,私有的做得比較用心。公立的可以做得更貼心。

#民政局 #馬祖新村 #集會所
#市民麥克風 #謝美英 #議會質詢
#文創產業 #長照 #殯葬管理所 #納骨塔

二戰後台灣伊斯蘭墓葬建築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壢納骨塔的問題,作者王大維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漢語穆斯林社群的墓葬建築發展,以及其展現的文化意義,這是台灣穆斯林在特定社會環境下,所衍生的宗教觀念與族群認同等意識形態。墓葬建築(funerary architecture)包含了地下埋葬亡者的空間以及地上的構造物,通常為紀念死者,或表達宗教理念、身分認同,而產生具象徵意涵的建築型式。早期穆斯林遵從宗教經典的啟示,或是效法原型典範,並參照阿拉伯半島的風土民情,建構出理想的墓葬型式。主要目的有三,其一為尊重死者的遺體,二則為建構信仰中的死後世界,三則為表達尊主獨一的思想。這些目的衍生出基本建構方法,例如墓穴的作法、墳墓的方向、墓塚的外型等等。由於不同社會環境中的穆斯林,對伊

斯蘭信仰的詮釋有所差異,又在伊斯蘭傳播過程中廣納吸收了異文化,伊斯蘭墓葬建築發展出了多元而豐富的樣貌,超越了原初的伊斯蘭本質,並被賦於各種不同意涵。台灣的漢語穆斯林社群處於伊斯蘭世界(Dar al-Islam)之外,是主流社會中的少數群體(minority),而他們也有結合漢文化及伊斯蘭信仰的悠久傳統。由於歷史因素而遷徙來台的他們擁有離散(diaspora)的背景,缺乏完善的穆斯林社群及信仰教育,宗教意識淡化,又因政治軍事的身分,台灣穆斯林有著漢文化思想、伊斯蘭信仰、忠黨愛國意識等多重的自我身分認同。而近年來新一代的穆斯林,以及國際間文化交流帶來的影響,使台灣穆斯林開始接觸了伊斯蘭復興思想,也

出現了台灣本土意識,而擁有更具多元性的自我認同。本研究經由調查文獻、田調、訪談的過程,了解伊斯蘭墓葬建築的建構,其空間結構、平面布局、外觀型式等,是如何再現(represent)台灣穆斯林對信仰的信念,以及自我身分認同。實踐這些想法的過程,包含了清真寺的專業指導、穆斯林大眾對伊斯蘭的想像,以及台灣造墓師的詮釋,並利用本土的材料技術,衍生出具台灣特性的伊斯蘭墓葬建築。而後來伊斯蘭復興思想的引入,以及社會發展下必然的埋葬空間問題,使穆斯林面對現代化的挑戰,需要更進一步調適墓葬建築,使其能適應當代需求又符合教法,而有簡化及規格化的趨勢。整體而言,台灣伊斯蘭墓葬建築可總結出三個核心議題。首先,伊斯蘭墓

葬建築的基本原則,再現了穆斯林的宗教精神以及自我身分認同。其次,台灣穆斯林的多重身分認同的意識形態以及所處社會環境,共同建構出台灣特色的伊斯蘭墓葬建築。最後,今日快速變遷的社會,不斷有許多有關喪葬處理方法的議題,勢必會衝擊到穆斯林的墓葬觀念,因此當代穆斯林需要持續的思辨討論,尋求一個符合宗教精神,又能適應不同情形的理想墓葬建築。

台灣佛教往生蓮位與超薦法會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壢納骨塔的問題,作者釋通韻(曾文淑) 這樣論述:

摘 要本論文就於花蓮和南寺,藉由參與觀察與田野訪談之質性研究方法,對該寺院地藏殿往生蓮位祭祀空間與超薦法會的舉辦,觀察訪談其間的田野現況、行為動因與信仰人文,以探究台灣佛教往生蓮位與超薦法會之發展脈絡,與彰顯二者於寺院道場普遍存續的特殊因由。本文探討之主題有二,一為於花蓮和南寺地藏殿之祭祀空間的觀察訪談,與祭祀行為的田野調查。地藏殿中所提供的塔位,在本文中稱為「往生蓮位」;供奉於往生蓮位上的骨灰罈稱之「往生蓮座」;提供安奉個人或歷代祖先牌位的,在本文中稱為「往生牌位」。另一主題則為對於和南寺地藏殿中因應亡者超度,所舉辦的超薦法會與薦亡佛事的觀察探究:其中針對大型且對象具普遍性的,稱為「超薦法

會」;對於小型且對象單一的,名為「薦亡佛事」。本論文以花蓮和南寺及其地藏殿為田野訪談及參與觀察之標的,藉此關注當代台灣佛教寺院中,對於生命死亡後之終極關懷:往生蓮位與超薦法會,二者的文化脈絡與祭祀行為之宗教體現的觀察探究與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