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nthonyReid寫的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和高登.伍德的 國父的真相:建立美國政治典範的元勳,還原他們神壇下的真實面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放权与改革: 中国的中央、地方及公民社会 - NUS Research也說明:改革开放初. 期到邓小平1992 年南巡,中国政府下放一部分政治经济权力给地方政府,形成“事实上的联邦. 体制”。这一波分权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分权导致中央控制能力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八旗文化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法律學系 吳志光所指導 林良育的 公用地役關係既成道路法律爭議之探討 (2021),提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公用地役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葛惠敏所指導 林秋明的 習近平主政時期維穩政策之研究:以科技維穩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維穩、科技維穩、數位威權體制、社會控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的解答。

最後網站轉寄 - 博碩士論文行動網則補充:1999年地方制度法施行以來,地方極力爭取自主權,中央與地方自治團體間衍生多次 ... 本論文選擇五個衝突個案,分別是財政衝突的統籌分配稅款及地方積欠健保政府補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為了解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的問題,作者AnthonyReid 這樣論述: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研究權威、亞洲版的布勞岱爾、 美國亞洲研究學會傑出貢獻獎得主 ★★台灣首次出版!東南亞史最權威經典,未來十年顯學!★★ ★★台灣版作者新序,找回台灣人身上的東南亞性★★   ◆   弱國家性╳季風貿易╳多元性別╳外來文化挪用╳語言種族的多樣性   「東南亞」是超越國別史的大集合   是一塊多元而獨特、只能以「東南亞性」名之的   多元族群文明和濕熱叢林水域   東南亞何以成為「關鍵的十字路口」?   台灣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該如何與之交流?   ■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始終保持自己的獨特性   長久以來,東南亞

地區在它的鄰居眼中就十分獨特,中國人稱之為「南洋」,印度人稱它為黃金之地「蘇瓦納德維帕」(Suwarnadwipa),阿拉伯人將它稱為「爪哇」,歐洲人則稱其為「更遠的印度」或「超出恆河的印度」。   由此可知,東南亞一直都是有著無窮多樣性的獨特區域——它有特殊的環境,包括濕熱的季風氣候、密集的叢林、廣泛的水系,還有火山和海嘯等周期性的自然災害。由於地形的破碎和水域的隔離,人群相互連結的方式主要是透過海洋而非陸地,使得東南亞沒有整合並統治廣大疆土的大帝國。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外人眼中的東南亞依然是個連貫一致的整體,尚未形成民族國家的概念。   現代東南亞的基因庫與語言庫大多來自北方的中國,宗教

與書寫文化則是來自西邊的印度。但是這兩個巨大鄰居的文明對東南亞的影響是有限的,東南亞「不是中國,不是印度」,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特性。也由於東南亞位處東亞人南下及西方人東來的交會之地,隨著伊斯蘭文明及歐洲文明的進入,各種文明因地理、氣候、貿易等因素於此地邂逅、交匯和衝突,創造出多元燦爛的東南亞文化,使其終成關鍵的十字路口。   ■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看東南亞的千年轉變   東南亞地區最早的社會具有強烈的「無國家」(stateless)性。無國家的人們以採集、狩獵和遊耕為生,小心翼翼與更具階級性的王權展開貿易和交流,防止自己被其併吞。這種無國家的性質在東南亞的陸地區(如:今日的緬甸、

泰國和寮國和中國境內雲南等地),被作者稱之為「佐米亞」(Zomia,即高地生活)。   在十九世紀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進入前,東南亞的國家概念並不強,可以用「弱國家性」來形容,其中兩種代表的政權形態為:「納加拉」(nagara)和「內格里」(negeri)。前者「納加拉」於第十至十三世紀之間宰制著東南亞大陸區,例如吳哥、蒲甘以及爪哇島的滿者伯夷,它們自視為文明的焦點和神聖王權的中心,依賴水稻耕作取得穩固的糧食來源。後者「內格里」則是十五世紀持續到十七世紀商業時代的主宰者,類似港口城市國家,最著名的有麻六甲、馬尼拉、汶萊……等,因位於航運樞紐而興起,是一系列以海洋貿易為基礎的小型政體,接待國際貿

易商可說是它們存在的根本理由。   至於形塑現代東南亞民族國家的關鍵期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在此之前,東南亞地區除了區分大越國與中國的疆界之外,並無其他的固定邊界存在。隨著歐洲民族主義的進入,東南亞被納入了一個新的世界體系,荷蘭、英國、西班牙/美國、法國在這片區域上畫定邊界,現代化教育的引入,逐漸形成國語及國族的概念,導致民族主義獨立運動。現今的東南亞各國,便是在二戰後的民族國家獨立潮裡如雨後春筍般形成的。   由此可知,現今東南亞的民族國家、國族語言和邊界是近兩百年的產物。這段期間,在東南亞人生活之中,國家、民族與宗教的重要性變得越來越高,造成了原本是一個整體的東南亞的破裂與分歧。在回顧千年

的東南亞史時,便不能用已知的現代邊界來描述,否則會進入歷史的誤區;也因此,本書作者瑞德便使用島嶼或集水區等地理單位,詳細論述東南亞從無國家、弱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複雜歷程。   ■只有理解「東南亞性」,才能看懂東南亞諸國的歷史和本質!   如何保持「多樣性」與「獨特性」兩者之間的平衡,向來是東南亞的挑戰所在;本書正是以「關鍵的十字路口」為基準,橫跨上古至現代兩千年的幅軸,以探尋東南亞地區的多樣性與獨特性。假如我們用最少的詞彙描述何謂「東南亞性」,那就是:環境、性別和弱國家性。   ◎「環境」——指的是東南亞所處的濕熱氣候、季風吹拂的土地,以及板塊交界處不穩定的地質條件   在遠洋航行依賴

風力的帆船時代,每年風向固定交替的季風,對東南亞的海洋航行十分有利,進而成為全球商貿發展的搖籃;由於位處板塊交界處的不穩定地質條件,為東南亞帶來了火山爆發的災難、人口周期性減少,以及因火山灰的覆蓋而產生的稻作文明等特點。   透過日漸精密的定年技術,人們發現巨型火山噴發會導致全球氣候的短期波動,因此瑞德認為東南亞的環境影響是世界性的,東南亞劇烈的火山噴發往往是全球小冰河期的罪魁禍首。正是這樣的獨特環境,造就了東南亞物種和文明的多樣性,這正是東南亞的獨特性之所在。   ◎「性別」——指的東南亞歷史上的女性曾享有人類社會最大的自主性   在經濟方面,東南亞夫妻的財產是由雙方共同持有,各自有經

濟自主性。東南亞人認為應該由女性控制家庭的金錢收入並進行理財,女性的財產權有足夠的保障。因此,東西方貿易商人要和當地女性締結短期婚姻以取得貿易代理權。   東南亞女性的強勢地位,也導致了男性發展出獨特的性服務,以及多元的、跨性別的文化。即使儒家、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將外來的男性主導模式帶進了東南亞,這種性別關係依舊維持某種東南亞的獨特屬性。直到十九世紀殖民主義進入,當地女性的地位才因此下降。   ◎「弱國家性」——指的是東南亞社會不存在統一的中央政府,沒有發展出官僚國家   高地無政府主義一直是東南亞的特質,然而他們依舊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例如自給自足種植水稻的「納加拉」,和位於轉運

樞紐成為貿易港口的「內格里」。東南亞文明也因為缺乏政府的箝制而更有活力、更加平等、更重視貿易、更加多樣性。   ■東南亞性獨特而多元,東南亞史將成為未來十年的顯學   本書作者安東尼•瑞德是國際上研究東南亞的第一人,他的研究不是從決定歷史的所謂大事件出發,而是注重環境、地理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等年鑑學派的研究方法,因此有「亞洲的布勞岱爾」之稱。此外,瑞德堅持全球史的研究視角,印度、中國、伊斯蘭、近代歐洲的力量在這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相遇、交織和互相影響,正是東南亞在全球史中的重要特徵。   目前台灣出版的東南亞相關主題以國別史居多,且偏重民族主義視角。要探討長達一千三百多年的東南亞通史,若只依

賴殖民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視角,將無法洞悉東南亞的本質;這是因為東南亞直到十九世紀末才出現所謂的「政治體制」,到二十世紀中葉才出現「民族國家」。   本書便是首部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東南亞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的權威之作。行文上不以單一的時間線從古敘述至今,而是分為氣候、貿易、宗教、政治、人文等不同主題深入研究;不同時代所側重的描寫主題也不盡相同,甚至在不同的時代裡,東南亞的大陸區、半島區和群島區幾大區塊之間並非相互接續,有時可能會互相重疊,更能呈現東南亞地區乃至於東南亞史的多元獨特之處。   ■位處十字路口的北大門,台灣是泛東南亞文化的一部分   十七世紀以來,隨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始,台灣再次涉入東

南亞的海洋網絡。作者就特別指出,台灣島乃是一個龐大語族──南島語族的誕生地,「如果沒有台灣,就不會有東南亞的語言地圖」。   台灣歷史的弱國家、強社會特質非常類似東南亞,事實上,台灣原本就是東南亞文化的一員——台灣社會文化底層的東南亞性非常醒目,不僅僅表現為原住民的南島語言,閩南族群也是泛東南亞文化的重要承載者。此外,台灣和東南亞國家一樣,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地震與地熱活動相當活躍,原住民的文化十足珍貴,同時也瀕臨消失的危機,這是因為南島語族原住民在自己的國度當中也一樣被殖民者當成了少數族群。   一直到現代,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曾向對方學習,但台灣看待東南亞社會的歷史和未來的視角仍舊「從北

向南看」,以陸地思維看海洋世界,甚至出現抱持經濟殖民主義的新南向政策;作者瑞德便強調,「看東南亞,由南往北看的觀點至為重要」——對台灣讀者來說,東南亞絕非只是表層的新南向政策,而是應該透過東南亞看清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才是海洋國家台灣與東南亞正確的連結方式。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混合戰是什麼?
混合戰是多元方面的,不光是陸海空武器裝備,還包含民心士氣都混在一起,包含新聞、假訊息、輿論等等,影響民心,甚至導致國家陷入最大問題,使得平戰轉換不易。

所以我特別注意到北約有混合戰的應變中心,2019 年,這個中心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混合戰演練─「 Locked Shields 計畫」。其計畫假設「一個虛構的島嶼國家 Berylia 正在經歷不斷惡化的安全局勢」,「該國正在進行全國大選」。Berylia 面對供水、電力、通訊網路等民生基礎設施的網路攻擊;而這些網路攻擊的破壞造成民心騷動,甚至威脅大選計票結果的公正性,影響選舉結果。演習的目標是整合國家網絡快速反應小組,在巨大的壓力下維持各種系統的運作,並解決國家協調機制、執法選擇和戰略溝通的能力。CCDCOE 指出這項演習除了是北約相關部門的「年度壓力測試」,同時也具有整合各會員國網路防禦、執法與相關戰略社群的重要意義。

我們便需要了解類似的任務,目前在台灣有哪些單位在因應?未來應該有哪些單位的人力加入?需要有哪些能力養成和制度的配套?我想請問國防部部長,認為有沒有必要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台灣面臨混合戰的危機?而我們潛在威脅敵人,是否正在使用這樣的工具在打擊台灣?需不需要行政院成立這樣的小組?

國防部部長回應,行政院有此類編組,不管災防、應變這都可以轉化,並同意平戰轉換的狀況幾乎會很緊湊,國軍需要再縮短平時轉換戰時的應變時間,比如縮短至平常編組就要朝向戰時編組做整理。

我也提醒,部長和我都同意潛在的威脅對手,對台灣有混合戰的威脅可能性,我建議在不同部會的行政單位,都需要對混合戰有足夠的認識,我們才有辦法傳達給民眾,什麼是混合戰,社會大眾才有機會一起來應對。

此外,全球唯一闡述網路空間法律的「塔林手冊」(Tallinn Manual)在 2017 年出版最新版,最新版目的在敲定政府在虛擬世界打仗時應該遵守的規範。因為網路衝突可能產生的情況無窮無盡,會引發一長串的法律問題與難題,塔林手冊試圖在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手冊闡述全球適用於網路空間的現行法律,也討論了例如:網路刺探應該跟一般間諜行動一樣,受到相同法律規範嗎?一個國家可以取得戰爭犯的網路身分與密碼並使用嗎?如果我們要研究混合戰應變中心在台灣如何落實,便需要參考這本手冊討論的各種網路作戰定義、網路作戰行為,以及在法律上可以如何規範。當然,台灣的法律不見得按照塔林手冊訂定,但是這本手冊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我建議國防部可以仔細研究看看,部長也欣然同意。

再來關於反滲透,,所謂網路的「反滲透」甚至是「主動作戰」,就包括了解中國網路世界的習性,並搭配中國當下的政治社會經濟事件,以及可以因此而反滲透的方式;而不是認為中國的長城永遠堅不可破。

比方說,如果在中國網路上特別針對全國性議題來動搖中央政府的威信,就會受到比較大的打壓;但是如果是針對地方貪官汙吏來在網路上進行輿論戰,或者如果我們能主動發現某個省份某個縣市有群眾事件,因此在中國網路上幫忙散佈這個消息,有沒有可能因此中國地方對台灣發動的資訊戰就會因此減弱,因為他們必須把重心放到處理轄區的維穩上?希望國防部可以從這個方向去研究一下。

對外主動作戰,內部也要謹慎安全,我特別關心國防廠商的安全控管機制,上個會期我也曾質詢過,像是機動第六組的人力準備情形,當時因為國防科技廠商,有一些內部的零件或者是當時招標跟細則沒有顧慮到,,所以我當時就要求,應該要有個機動的第六小組,去處理安全管控,當時相關單位表示人力可能有點吃緊,但會陸續補充,所以我想請教現在的人力準備情況?

部長回應我,目前已有編成,有幾個跟國防工業有關,特別是國防產業的大廠,已開始進駐。

我在這裡特別要表達,曾經有參與國防產業公司的部分股東背景,有兩個股東是海外集資的基金,因為是散戶,很難知道背後成分有誰。我主提案的《國防產業發展條例》修正案,便是回應了動態查核的重要性。如果中資利用資本市場的開放性,假借外資、僑資或港資名義申請投資國防產業,我們就認為法律需要有更嚴格的規範。

因此,我們法案建立重要國防產業和國安產業的大股東適格性審查為管制機制;同一人或同一關係人單獨、共同或合計持有重要國防產業已發行有表決權股份總數超過 5% 就必須申報;超過 10%、25% 或 50% 者,都必須事先申請核准。這參考了《金控法》對於大股東適格性的規範;如果今天我們對於金控業都要求大股東的適格性,便沒有道理不在國防產業和國安產業引進類似的規定。我們希望能藉此查核參加國防產業的大股東的背景和適格性,對於這些一定比例持股的股東能事先有所掌握和審核。希望國防部一起來努力,小心把關台灣的國防產業!

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國防部 邱國正部長。
===============================
【烏日服務處】
地址|臺中市烏日區中山路一段525號
電話|(04)2337-738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沙鹿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沙鹿區中山路537號
電話|(04)2662-091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霧峰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霧峰區文化巷57號
電話|(04)2330-56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大肚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大肚區自由路148號
電話|(04)2699-890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服務處】
地址|台中市龍井區中央路三段169號
電話|(04)2639-1163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9:00-18:00
【龍井新庄聯絡處】
地址|434-006 台中市龍井區新庄街一段138號
電話|0917-191-058

【免費法律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周四 19:00-21:00
沙鹿─每週三 09:30-12:00、每周五 19:00-21: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龍井─每週三 19:00-21:00
霧峰─每週五 19:00-21:00

【免費長照 2.0 諮詢服務】 (需事前預約)
烏日─每週三 16:00-18:00
沙鹿─每週二 16:00-18:00
大肚─每週二 19:00-21:00

【3Q聽你說 委員服務時間】 (需事前預約)
大肚─週二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龍井─週三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烏日─週四 19:00-21:00(每週委員時間)
沙鹿─週五 19:00-21:00(每月一、三週委員時間)
霧峰─週五 19:00-21:00(每月二、四週委員時間)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訂閱3Q的Podcast → 3Q陳柏惟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3QTan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s://statebuilding.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Statebuilding.tw/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s://statebuilding.tw/#support

公用地役關係既成道路法律爭議之探討

為了解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的問題,作者林良育 這樣論述:

我國土地面積狹小、居住人數眾多,自然形成許多土地方面之爭議,而從中產生之公用地役關係攸關人民財產權之行使,此因公用地役關係帶來之限制及約束程度嚴重,且無正式之專法專章以為依據,故而實有必要研討公用地役關係之意義、爭議事件之性質以及請求權基礎等議題,俾能有效化解審判權衝突,防範人民財產被突擊性地侵奪,也更為周全地保障民眾權利,爰撰寫本篇論文,以探討公用地役關係既成道路之多方可能性。

國父的真相:建立美國政治典範的元勳,還原他們神壇下的真實面貌

為了解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的問題,作者高登.伍德 這樣論述:

美國人文學界最高榮譽「國家人文獎章」得主高登.伍德代表作 認識美國國父的第一本書,了解美國政治運作的最棒起點 美國人為何這麼崇敬他們的國父?背後代表了什麼國家性格? 走下神壇之後的國父,他們的真實人生面貌又是什麼? 王政還是民主?各州共和還是中央集權?從國父們的矛盾分歧,看懂美國政治兩百年來的路線之爭? 民主走向「庸俗」、「媚俗」,甚至「民粹」, 這是現代民主遭遇的困境,也是18世紀國父們碰上的難題, 身為現代人,我們又該如何反思這些問題呢?   ☆美國人文學界最高榮譽「國家人文獎章」、普立茲獎、愛默生獎、班克羅夫特獎等諸多獎項得主,歷史學者高登.伍德在台首本著作   ☆利用小故事側寫

八位國父的生平,適合一般大眾閱讀的入門書籍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專文解說推薦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胡忠信(歷史學者)、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顏擇雅(出版人、作家)聯名推薦   ***   為什麼我們要認識美國的「國父」?   在台灣人一般的認知中,我們的國父指的是孫文,但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的國父可能不只一位。本書一共收錄了華盛頓、富蘭克林、傑佛遜、漢彌爾頓、麥迪遜、亞當斯、潘恩、伯爾等人的生平小傳,他們都是對美國建國有貢獻的

元勳,也是建立美國政治典範的代表。為何我們需要去認識美國的國父呢?   作者伍德在書中指出,美國不同於其他基於共同的語言、宗教或民族而建立的國家,美國的立國根基其實是共同的政治信念、是憲法中的精神。因此,美國人需要不斷回頭去肯認這些締造憲法者的價值理念、省思這些「國父們」的原初意旨,進而去叩問這兩百多年的民主實驗,究竟會帶領美國人共存共榮、還是走向分崩離析。而對於非美國人來說,如果我們不了解美國的國父,自然也就無法了解美國過去的歷史變遷,以及美國當代的政治運作,諸如兩黨政治、大小政府等諸多議題。認識美國國父是認識美國一把重要的鑰匙。   走下神壇的國父,還原他們的真實面貌   由於國父對美

國人是如此重要,景仰他們的人會稱他們是「時代的巨人」、「智慧和政治能力無後人可及」。但也有人認為,開國元勳被過度神化,他們也會讓媒體噤聲、操控選票、為私利劃分選區,現代人會做的各種骯髒政治伎倆,他們一樣都沒有少。更有些修正派或自由派歷史學者,批評國父們「沒有解放黑奴」、「沒有保證女性政治平等」、「沒有賦予印第安人公民資格」、「沒有建立可以公平競爭的經濟環境」,認為他們是在打民主假球,他們是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或菁英主義者。   但作者伍德認為這樣的批評並不公允,他認為「國父們」仍是特定環境或特定時代的產物,他們有超出當代之處,但也受到十八世紀的價值理念的限制。他們當然應該接受批判,但我們卻

不宜用超然、後見的道德立場去指責前人的不足。專業的史家應該回到時代脈絡下去解釋諸多問題。   國父走下神壇之後,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人,他們有時代的侷限,但這不妨礙他們的偉大。本書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看到開國元勳真實的一面,洗盡他們被過分神化或過分詆毀的地方,了解他們對美國人來說到底有偉大。   華盛頓原本會當國王,富蘭克林是「意外的國父」   提到美國國父,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砍倒櫻桃樹的華盛頓,但那其實跟蔣中正看魚兒逆流而上一樣,只是後人穿鑿附會的故事。本書用許多小故事側寫了美國國父們的生平,可以幫助讀者了解他們的性格、思想、行為特質,以及當時美國的歷史氛圍。   例如說美國剛剛建國的時

候,其實美國人並不了解什麼是「民主共和國」,他們能參考的體制只有殖民母國英國的「君主立憲國」,所以華盛頓一開始其實差點當上國王,名義上掛著民選總統,但實際上卻是握有大權的君王。   此外,本書也描寫出身貧寒人家的富蘭克林,從印刷廠的學徒當起,一步一腳印打拚闖出名堂,但由於人生的一場意外,讓富蘭克林從忠貞愛國的大英帝國子民,搖身一變成為激進狂熱的美國革命分子。成為美國國父對他來說是人生的插曲,死後成為勤勉致富的美國文化代表,也不是他的初心。   作者伍德也用許多角度描寫各個國父之間的友誼或糾葛,他們可能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例如傑佛遜跟亞當斯。國父們也可能是一生的政敵,例如說傑佛遜跟漢彌爾頓,他

們倆理想中的美國是如此的不同,而這也是美國當代諸多政治衝突的根源。他們甚至可能是相殺的寇讎,例如說漢彌爾頓就因為跟伯爾決鬥,而命喪後者的槍下。   傑佛遜的理想是小政府,但漢彌爾頓卻是國力強大的美利堅帝國   前面提到的傑佛遜跟漢彌爾頓對美國的不同想像,恰恰就體現了大政府、小政府,中央政府集權還是地方州政府分權的爭論。傑佛遜心中的理想美國是每個州政府仍保有自主的空間,內政一切自理,中央政府盡可能當個「小政府」,能不管事就不管事,只有在國際外交的場合,才成為合眾國統一的對外窗口。漢彌爾頓心中的美國則大大的不同,他理想的合眾國是個擁有強大國力的「財政-軍事」國家,中央擁有極大的權力,是事必躬親的

「大政府」,地方政府基本上只能聽命行事。   也因此,傑佛遜會指責漢彌爾頓根本背離了共和精神,後者想建立的只是披著民主外紗的君主制國家,想積極向外擴張、發動戰爭。反之,漢彌爾頓會認為傑佛遜想像中的國家是一盤散沙,行政根本無法運作,國不成國,只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兩百多年來,傑佛遜跟漢彌爾頓對國家的不同想像,仍會顯現在美國人對許多政治議題的討論上。   至高無上的民意,自我顛覆的國父   最後,伍德認為十八世紀的美洲(或美國)仍是貴族的世界,所以他時時用「紳士」一詞描繪當代受啟蒙思潮薰陶的國父們,他們有學養、有品味、有道德、還有一輩子不愁吃穿的被動收入,當代人甚至認為不需要汲汲營營於賺錢、不需

要為生計煩惱的紳士,才能真正全心全意、不偏不倚的投入政治活動。這些紳士認為自己有義務、也有權利領導眾人,打造人民安居樂業的民主共和國。   但弔詭的是,當這些紳士創建心中的國家,逐漸將民主制度深化到一般平民階層之後,國父們卻逐漸摧毀了他們賴以誕生的社會。貴族的世界慢慢逝去,取而代之的是齊頭化、扁平化的民主世界。當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差異消失,每個人的選票等值,每個人的意見都同等重要時,國父們在決策時,可能面臨害怕被群眾批評、無法跟群眾溝通、甚至會為了選票而去討好群眾。伍德認為這是為了民主而必然付出的代價,換來的可能是「庸俗」甚至「媚俗」的體制,政治人物的品質也因此而下降。現代民主遇到的問題,十八

世紀的國父們也碰到了,這似乎是民主走向平等的必然現象,值得現代人反思。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盧令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馮卓健(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聯名推薦   沈榮欽(約克大學管理學系副教授)   胡忠信(歷史學者)   陳鳳馨(News98 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列)

習近平主政時期維穩政策之研究:以科技維穩為例

為了解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衝突的問題,作者林秋明 這樣論述:

「維穩」乙詞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簡稱,是中共維護政治安全的法寶之一,自現任領導人習近平就任後,伴隨今日資訊科技的發展和中國大陸經濟勢力的崛起,讓維穩工作如虎添翼,產生更大影響與效能。近年來中共「數位威權體制」統治力量,採取資訊扭曲和輿論操控,專注在國家制度建構、國家與市場關係、國家與社會關係與社會力量崛起與國家的回應,以確保其政治安全與共黨政治利益,該作為不僅一直是引人關注的議題,更是兩岸關係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本文希望藉由習近平主政後「科技維穩」之概念切入觀察。首先探究維穩的緣起與歷任領導人維穩脈絡;之後梳理習近平主政後維穩變革、社會治理、社會控制政策,據以探究其主政後藉由中國大陸科技發展

來支撐維穩策略與實踐,對我國產生的影響。本研究最後述及以上發現對我安全事務產生的影響,並檢視我國政府當前對應,策進未來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