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碩士推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山大學碩士推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介英,蘇全正,林景淵,林慶弧,郭双富,鄭安睎,林德俊,蔡金鼎,管雅菁寫的 臺中學.第三輯 和EmilyMartin的 憂鬱的文化政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01級推甄入學榜單--國立嘉義大學電子物理學系也說明:國立中山大學物理學系碩士班(正取)、國立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碩士班(正取)、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物理學系(備取)、國立中央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備取).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景 和蜃樓所出版 。

中華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應鳴雄所指導 林思慧的 資訊管理學位論文使用資料探勘技術之趨勢分析 (2019),提出中山大學碩士推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資料探勘、內容分析法、趨勢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大學 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班 李亭林所指導 陳純定的 家長選擇音樂技藝補習班之決策因素 -以丹廷音樂藝術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決策關係利益、經濟考量、AHP層級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山大學碩士推甄的解答。

最後網站甄試入學】111學年度人管所碩士班甄試(免筆試!!) 報名日期則補充:歡迎報考111學年度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 推甄推薦信說明:如系所審查項目規定須繳交線上推薦信(附有中英文對照,推薦人需依系統內容勾選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山大學碩士推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中學.第三輯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碩士推甄的問題,作者陳介英,蘇全正,林景淵,林慶弧,郭双富,鄭安睎,林德俊,蔡金鼎,管雅菁 這樣論述:

  關於「臺中學」:   地方學能完整描述地區的獨特歷史發展脈絡,傳承及活化運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對「台中學」書系的策劃,選擇台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標為主題,發掘臺中地區最具本土性、獨特性的特色,運用柔性的筆觸與豐富的圖像,期能讓本地市民更親近、關注自身的生活脈絡,也提供外地大眾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2018「臺中學」01:《茅埔成庄:東勢大茅埔客庄的過去與未來》   話說先民開發史,以血淚落筆成書,先披荊斬棘,後砌築建造,須得大破大立,嶄新的安身立命堡壘方能成形。臺中東勢的慶東里為背山面海的丘陵地形,開墾初時茅草叢生,一片荒埔,舊稱「大茅埔」。大茅埔庄為客家聚落

,凝聚著客家族群開闢草萊的硬頸精神,建立村落家園,開鑿圳水灌溉良田,生活漸趨穩定。大茅埔庄客家人信仰以三山國王為中心,至今依舊矗立庄內的將爺寮是當地人最佳的精神衛護。因先天地理位置與泰雅族人為鄰,族群間的衝突、碰撞與融合輪番上演交織。滄海桑田,大茅埔庄物產與住民結構逐漸變遷,儘管在種種未知面前,那把奮勇向上的令旗仍將繼續迎風飄曳。   2018「臺中學」02:《劍膽琴心:跨越兩個時代的六然居士楊肇嘉》   攤開史冊,洋洋灑灑卷帙浩繁,歷史不斷重複,有時勢成就英雄,也有英雄造就時勢,那麼說到這位「臺灣獅」又是如何?出身臺中清水,本為佃農之子的楊肇嘉,被命運揀選成為地主養子,赴日求學打破視野疆界

,少年楊肇嘉屢屢無畏強權直言不懼,扭轉大時局的堅毅性格展露無遺。日治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如火如荼,楊肇嘉膽識過人、折衝厭難的身影奔走於米穀管理案、領導東京新民會、肩負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戰後又出任公職為國效命,其間縱有浮沉,始終不改其志。「六然居士」楊肇嘉,一生繫結著臺灣民主政治的發展,盡心竭力資助與關懷藝文及鄉土,以「毅然、藹然、嶄然、澄然、冷然、泰然」自立,風範長存。   2018「臺中學」03:《奔騰年代:牧馬中樞的后里馬場》   達達的馬蹄聲傳來,一聲又一聲落入心底,彷彿正訴說:我攜來的是美麗,不是錯誤的感傷,歸人曾是過客,過客是某人久候的歸人。文獻記載,臺灣的土地上極早出現馬的蹤跡,

日治時期因作戰需求引軍馬入臺,沒有詩人筆下的浪漫情懷,馬兒以軍備英姿與臺灣結成命運共同體。為了推廣馬事思想,賽馬曾是方案之一,群馬疾馳為庶民生活帶來另類的娛樂。建於1938年的后里馬場是臺灣唯一的官方畜馬場地,受惠於獨特的自然人文條件,肩負著如精密科學般的養馬任務,到了戰後政策大轉變,它的角色也隨之多變。馬場黃塵雖不似昨日飛揚,新的可能卻正悄然萌發。   2018「臺中學」04:《願社平和:和平鄉原住民聚落》   泰雅族為臺灣原住民中分布較廣的民族之一,有兩大語群,臺中市的泰雅族大部分屬於澤敖利亞(Tseole)語群族,除了遷移到都市的族人外,主要分布在和平區,清代以「北勢蕃」來稱為此群族人

,以當時的武榮社為中心,北屬於北勢群,南屬南勢群,但分布界線不是以大甲溪為界;北勢群分布在今日的苗栗泰安與臺中和平境內,以大安溪兩岸為居住地點,南勢群群則以大甲溪兩岸,一直延續到南投境內,大甲溪上游的則有Slamaw群;由於經歷過清代土地、拓墾,日治時期日警的「討伐戰爭」、「隘勇線推進」、「集團移住」、「戰後都市化遷移」與「九二一地震」的多重影響下,臺中境內泰雅族早已打破傳統生活界線與領域,離散又聚合在新的地方,而和平原名為「稍來坪」,是大甲溪北岸的一狹長河階地,乃「稍來社」移住此地後出現的地名。   2018「臺中學」05:《霧繞罩峰:阿罩霧的時光綠廊》   臺中縣市合併後,舊稱「阿罩霧」

的霧峰被納入屯區,化身為「城南文化之心」。頭銜其來有自,非速成班,竄起前是悠遠漫長的歲月沉住氣的醞釀與沉澱。踏入霧峰,文化由抽象變具體,文藝氣息撞你個滿懷,整個小城都是你的博物館,一步是國定古蹟,兩步有安藤忠雄在臺首作,三步走到歷史建築,四步佇足自然地理,五步聆賞樂音交響,每一跨步都充分體驗新舊交盪的震撼。豐饒之地當然孕育出香米,菇類王國實至名歸,友善、共好的田園夢,怎可少了自然農法這股清流。說到社區營造,紫錐花、貓頭鷹,只要有心,萬物都可以是著力點。新世紀的文藝復興,要推倒牆的阻隔,營建起在地人文客廳,不單打獨鬥,歡迎多元共創。   2018「臺中學」06:《千面八面:八仙山的百年樣貌》

  八千成林,聚林為仙山。嵐霧氤氳,晨曦微光穿透濃綠瀉下絲絲和暖,旅人啟程探尋,跟隨熱愛且熟知八仙山的精靈們深度走訪,發現時光腳步緩緩,不只走成一片深邃的林,更走成一段深遠的史。最初,八仙山由泰雅族人原始守護,後來國家軍隊步步推進,山林最終成為國家掌控的資源。歷史的必然,揭開了八仙山神祕的面紗,歷經日治、戰後國府時期賡續開發,半世紀以來林木經濟興盛勃發,神聖地位無可動搖。回顧林業教育、機關車的山城夢與黏車、抽樹皮、抽甘蔗等點點滴滴,已鐫刻為一段曾經。如今育林、造林有成的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搖身一變成了綠色樂園,這內蘊與含氧量等高的蓊鬱世界,靜靜等待旅人們一探究竟。

資訊管理學位論文使用資料探勘技術之趨勢分析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碩士推甄的問題,作者林思慧 這樣論述:

資料探勘(Data Mining)是從大量且混亂的資料庫中找出隱藏的知識,進一步挖掘出對組織有價值,並能提高組織營運績效及知識的過程。資料探勘目前已應用於各種領域,但過去鮮少有綜觀資料探勘技術應用的研究,為彌補過去研究通常僅針對資料探勘的單一技術及主題進行探討,缺乏從更全面的角度分析資料探勘應用的趨勢,因此形成本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了解使用資料探勘技術應用於資管碩士學位論文之現狀與趨勢,並探討學校背景對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於碩士論文之影響。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探討資訊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使用資料探勘技術之趨勢,研究資料則選自88學年至107學年間研究主題與資料探勘有關的碩士

論文,共計1055篇。 本研究發現國內碩士論文與資料探勘技術有關的論文數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且「研究時期」、「學校屬性」、「學制」及「學校區域」等自變數,對於論文應用資料探勘的「技術種類」、「資料取得來源」及「應用產業」三個依變數之影響,自變數除了在資料探勘的「資料取得來源」不顯著外,自變數對於資料探勘的「技術種類」、「應用產業」則皆有顯著。

憂鬱的文化政治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碩士推甄的問題,作者EmilyMartin 這樣論述:

書介part I   《憂鬱的文化政治》的跨界視野,讓憂鬱重新解放。   這裡沒有對憂鬱的定論,沒有對理論的定論,也沒有更燦爛的憂鬱,更沒有一定要走向光明未來的答案。哀悼殘存 / 持續,在拒絕結束的憂鬱裡,開啟失落的意義。   給精神病患者:愛密麗.馬汀的〈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讓精神病院的的喘息與腳步聲可以被聽見,讓田野筆記中的人告訴你他們服藥與看診的故事。   給失語的詩人:麥克思.潘斯基〈憂鬱的辯證.序〉告訴你怎麼珍惜荒蕪的話。   給運動分子:海澀.愛〈拒絕的政治〉會告訴你為什麼總有人不陽光,走不出去,不敢參加遊行。   給左派與懷疑左派的人: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

,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詮釋了左派的情感結構。   給期待快樂的人:在嘆逝與追憶之外,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裡重讀了但丁的話,「最巨大的悲傷,莫過於在悲慘中回想起快樂的時光」。   給不想不分的女同志:海澀.愛〈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有最驕傲、最不堪、最不被容許、最不應該被忘記的身分記憶。   給總覺得自己理論讀得太少的人: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的〈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從她小時候一個無法買到的大娃娃談克萊茵,讓理論成為一種互相了解的溫柔語意。   給groupies:愛密麗.馬汀的〈躁鬱簡史〉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會隨著樂團吶喊。   給當代的好孩子們:這個世紀要當活潑、快

樂的小朋友才能上電視,能夠開朗、大方才會推甄得上不會讓爸爸媽媽失望的學校,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會告訴你害羞是怎麼不見的。   給失落的人:朱帝斯.巴特勒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從歷史的尖叫聲裡告訴你哀悼的意義。 書介part II   憂鬱(症)的討論,常溯及佛洛依德的〈憂鬱與哀悼〉,在早期的精神分析中,哀悼是對失落的摯愛,或對某種抽象體所經歷的一種「成功」的心理過程,而憂鬱症則是這種轉化的失敗;但晚近討論這些語詞,已走向非單純的個人性或精神分析脈絡,《憂鬱的文化政治》主張哀悼、憂鬱症、懷舊、哀感、創傷、沮喪,不再只是一種失敗性的病態,憂鬱(症)或憂鬱書寫,其實是政治的──「情

感」不只是精神分析論述處理的內容,而是一種社會、政治、法律、美學關係的建構,同時也漸漸形成一種情感政治。 伍德堯和大衛.卡贊堅在〈哀悼殘存 / 持續〉(“Mourning Remains”)所言:「失落」是一種「理論性的虛構」,“remains”不只是一種殘留,只是剩下的、得丟掉的殘渣般的過去,哀悼歷經著歷史、文化的政治性過程,而憂鬱具有它自己的意義。   當代人類學家愛密麗.馬汀《雙極探險》其中的〈躁鬱簡史〉,將藝術品味、流行文化視為一分析對象,敘述躁狂在美國如何成為一種病癥,以及躁狂如何成為當代被擁戴的文化現象。〈躁鬱簡史〉提到了許多中文讀者所熟悉的藝術家,紀德、梵谷、馬勒、普拉絲……在1

980年代以後,他們因為憂鬱與躁狂而被認證為更「真誠」、「真實」的藝術家──憂鬱症的建構與行銷並不只建立在藥廠與醫院的消費關係,在一個躁狂歷史脈絡中,憂鬱被戴上花冠,輕躁狂是最受享譽的成功人格,這讓人看不清憂鬱所帶來的難捱與苦痛。   而愛密麗.馬汀在她的另一篇文章〈我現在宣布,你是個躁鬱症患者〉中,做了令人敬佩與感動的田野,她記錄了精神病院中的八個故事,所謂的譫妄、躁狂、情緒週期、思考障礙……等等病徵,是怎麼真實地發生在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權力關係,她批判性地讓讀者知道「病」是怎麼被宣稱、運作。而文中提到的藥物,全部都是台灣的藥單上看得見的,這份田野的中文化非常重要,它提供了病例書寫的中文視野,

更拓寬了服用這些藥物的在地讀者能夠說出自己感受的可能性。   引爆在地的閱讀意義一直是《憂鬱的文化政治》的初衷。克里斯多夫.連恩的〈不能再靦腆了〉收於他的《害羞》一書,除了甫發行的英文版,在三、四年內間已譯有日文、韓文、法文等不同版本。希望連恩的作品第一次的中文化,能夠讓台灣很少被討論的「害羞」爭取一些發言空間。文中論述的是「害羞」、「靦腆」等詞彙所形容的人格特質,漸漸地在1980年代成為了一種需要被定名與治療的疾病。扭捏、內向、古怪、拘謹等等與害羞相關的氣質,漸漸成為了「社交恐懼症」、「逃避型人格障礙」等等病徵。「害羞」的修辭內涵與其所指徹底的轉化了,面對「社交焦慮」的疾病與威脅,只能夠「不

再靦腆」。   盡力想讓「憂鬱」能展現出最大張力,《憂鬱的文化政治》選譯了溫蒂.布朗的〈抗拒左派憂鬱〉,布朗以「憂鬱症」作為一種政治修辭,她所批評的左派,總眷戀著過去,總凝視著過往的政治依附,不願意卸下悲傷,也不憧憬復元,於是自戀 / 戀物的憂鬱症結構,讓政治只能朝向一種永遠失落的哀痛;抱緊過去的耽溺慾望,超越了任何現今對於政治動員、結盟,或是轉變的投資的可能性。   當代最重要的理論家之一朱帝斯.巴特勒,她在〈失去之後,然後怎樣?〉一文,鄭重地面對憂鬱,以哀悼的特殊位置,回應了「時間」與「歷史」的複雜性,她認為正是在「失去」裡,銘刻了所受的磨難、暴力、汙名,而早期精神分析中「癱瘓業已麻木」的

狀態,其實正賦予了歷史的新的創造性,哀悼可以賦予主體戰鬥力、能動性。哀悼的暴露與「由內翻外」,正是她「然後怎樣?」的問題,哀悼的「時間」、「歷史」,就是身體性地、肉體地與物質相遇的政治。   《憂鬱的文化政治》透過麥克思.潘斯基在〈憂鬱的辯證.序〉試圖延伸對憂鬱書寫的關注,在台灣已經擁有了中文化的傅柯關於「自反性語言」的思想資源,提供了許多關於沈默、空白的話語的政治,而克里斯德瓦的《黑太陽》可以說是做了一種失語的重要標誌,她試著將語言的解構與作者的情感狀態做出連結,《黑太陽》裡誠懇的告訴讀者,書寫憂鬱的意義,正是因為遭受憂鬱折磨的人所書寫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來自憂鬱──而麥克思.潘斯基接著說,這是

「以書寫填滿了『蒼白的倦怠』,那空白的一頁」。麥克思.潘斯基藉班雅明對歷史主義者的批判,對憂鬱書寫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他認為正是憂鬱書寫可以抵抗這收編的歷史體系,而「那空白的一頁」就是憂鬱書寫。凱莉.漢彌爾頓在〈快樂的回憶〉一文裡圍繞著雷納多.阿里納斯的自傳《在夜幕降臨前》展開分析,她強調了「快樂」在政治中如何地得來不易,更告訴讀者書寫「快樂」背後的重要與艱難。「快樂的政治」絕非是企圖擦拭掉壓迫與悲傷的記憶,也不是要把所有的事都看成快樂,更不可能是對悲傷與憂鬱的「超克」或是「放手」。〈憂鬱的辯證.序〉與〈快樂的回憶〉分別回應了中文語境裡對「失語」的寫作語言狀態的認知,以及對文學史中「嘆逝」的追

憶傳統,企圖讓文學中的憂鬱能夠更深的問題化。   瑞克里芙.霍爾的《寂寞之井》在英語世界有著曖昧性的崇高地位,它既是最被廣泛閱讀的同志文本,同時也是讓拉子困擾、憎恨的作品。書中主角史蒂芬太過時、太逕渭分明的陽剛認同,在訴求流動、進步、拋下悲情的當代論述中,實在太不政治正確,並且滿溢的絕望、自恨,讓理論家們想要從中找正面的可能性都無法辦到。在〈壞毀的身分認同〉裡,海澀.愛認為史蒂芬之所以受爭議,正因為她受苦、自厭、愛的挫敗與絕望,都恰恰為近代同志形象的相反典型,她批判性認為越是閃避、跳躍、轉化甚至是誤讀史蒂芬的困境,反而越顯示出造就同志困境的社會規範的有效性;但正是要回頭看待自身的厭惡、羞慚又難

以切割的拉鋸,才有可能接納並且開始處理酷兒歷史的艱難性。〈拒絕的政治〉裡,海澀.愛延續了她的關懷,把命題放在美國酷兒運動裡常被拒絕、抹拭的壞情感。她認為情感裡不論好的與壞的,兩者都構成了運動的可能;她追認這些沮喪、不正確的情感,試圖為這幾乎是羞恥的秘密的長遠歷史作些辯護。雖然這些壞情感看似根本就是對行動無益,更甚者就任何傳統意義上的能動性而言,它們會使得那些如此感受的人喪失資格。但海澀.愛的訴求,正是期待一種政治能動性的視野,而它所處理的政治性,是可以將所經歷的壞情感,納入希望修復的傷害之中;因為,能夠認可這些苦難的存在,並藉此發展出的相關論述,才是能夠處理酷兒經驗的運動。   當代酷兒與女性

主義運動中重要的推動者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在逝世前完成了〈梅蘭尼.克萊茵與情感造成的差異〉,她在罹患乳癌多年後,想到了從年幼時就經常幻想能夠抱著的、卻一直沒能買到的大娃娃,並且以這個大娃娃替克萊茵的理論做了一個巧妙、溫暖而厚實的譬喻。賽菊蔻從情感層面來理解理論,直接靠近讀者的真實人生,在「抑鬱型位態」的概念中,她看見「憂鬱」能動性與創造力的可能,在「妄想型—分裂型位態」中,她充滿同理心地試圖解釋1980、90年代初期面對愛滋恐懼時,酷兒理論所衍發出來的動能,及其後續發展的疲態及限制,她的文字並不是為了批判運動路線的正確與否,更像是期盼著讓參與運動的人可以減少一些生活中的困頓與煎熬。在這篇

文章中讀到的是賽菊寇理解理論的溫暖、寬大的大格局,雖然她小時候沒有買到合意的大娃娃,但閱讀她的文字,正如抱著一個她給讀者的大娃娃。   希望《憂鬱的文化政治》也會是讀者手中的棉花糖與大娃娃,希望在這本書的盡頭,不論是不是藥效的副作用,不論酒精與政治正確的比例,不論我們的身體毀壞與不宜人居的程度,我們都可以靠近一點。 作者簡介 愛密麗.馬汀(Emily Martin)   現為美國紐約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科技人類學、醫療人類學、性別、文化心理、歷史精神病學、英國社會文化等。著有《身體裡的女人:生產的文化分析》(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

ysis of Reproduction, Beacon Press, 1987)與《雙極探險:美國文化中的躁狂與抑鬱》(Bipolar Expeditions: Mania and Depression in American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等,另與希爾.蓋滋(Hill Gates)合編《台灣社會的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其知名論文〈卵子與精子:科學如何建構了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別角色為本的羅曼史〉

(“The Egg and the Sperm: How Science Has Constructed a Romance Based on Sterotypical Male-Female Roles”),中譯曾收錄於《科技渴望性別》(群學,2004)。   愛密麗.馬汀的個人網頁:web.me.com/em81/work/Welcome.html。 克里斯多夫.連恩(Christopher Lane)   現為美國西北大學英語系教授。教學與寫作領域包括維多利亞時期與當代英國小說,並專長於19世紀心理學、精神病學與知識史等。著有《仇恨與文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反社會生活》(Hatred a

nd Civility: The Antisocial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與《害羞:正常行為如何成為一種疾病》(Shyness: How Normal Behavior Became a Sickn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害羞》自出版後已廣譯為日文、韓文、法文。   連恩替《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撰寫部落格「副作用」: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ide-effects。 伍德堯(David L

. Eng)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美國文學、亞美研究、亞洲移民、精神分析,並專長於批判種族理論、酷兒研究與視覺文化。著有《種族閹割:亞美陽剛的治理》(Racial Castration: Managing Masculinity in Asian Americ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另與大衛.卡贊堅編有《失落:哀悼的政治》(Loss: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大衛.卡贊堅(David Kazanjian)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

英語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19世紀跨國美國文學與歷史研究、政治哲學、歐陸哲學、拉美移民研究、殖民論述研究和亞美尼亞流離研究,曾發表多篇關注北美—亞美尼亞流離的文化 / 政治研究的相關文章。著有《殖民伎倆:早期美國的國族文化與帝國公民身分》(The Colonizing Trick: National Culture and Imperial Citizenship in Early Americ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麥克斯.潘斯基(Max Pensky)   現為美國紐約賓漢姆頓大學哲學系教授與系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當代歐陸哲學、社會和政

治哲學、法政哲學和國際關係等。著有《團結的盡頭:倫理與政治論述理論》(The Ends of Solidarity: Discourse Theory in Ethics and Politic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8)和《憂鬱的辯證:班雅明與哀悼劇》(Melancholy Dialectics: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Play of Mourning,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3)等。 海澀.愛(Heather K. Love)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副教授。研

究領域包括性別研究、酷兒理論、當代文學、情感研究、電影和視覺文化、精神分析、種族和民族學批判理論等。著有《倒退的感覺:酷兒歷史的失落與政治》(Feeling Backward: Loss and the Politics of Queer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她曾主編《新文學史》(New Literary History)特別專號「在認同政治之後有什麼生活?」(Is There Life after Identity Politics?)。   海澀.愛的個人網頁:www.heatherklove.com。 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

(Eve Kosofsky Sedgwick)   長年任教於紐約城市大學英文系、女性與社會研究中心,2009年因乳癌過世。賽菊蔻在1985年出版成名作《男人之間:英美文學與男人的同性社交慾望》(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之後的《衣櫃認識論》(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奠定了她在酷兒理論中的地位。《與愛對話》(A Dialogue o

n Love, Beacon Press, 2000;心靈工坊,2001)則是賽菊蔻的憂鬱症手記, 結合了對話與詩,呈現了她與心理治療師的交流歷程。賽菊蔻1998年時曾應中央大學性 / 別研究室之邀來台發表兩篇論文:〈如何將孩子教養成同性戀〉與〈情感與酷兒操演〉(收於性 / 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中央性 / 別研究室,1998)。 凱莉.漢彌爾頓(Carrie Hamilton)   現為英國倫敦羅漢普頓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羅漢普頓性 / 別研究中心主持人。研究領域包括性 / 別史、女性主義、口述史、文化記憶、政治與革命運動、西班牙與拉丁美洲歷史、拉美裔研究等。最新發表的文章

是〈性 / 別政治與社會主義的居住:古巴革命中的建設家園〉(“Sexual Politics and Socialist Housing: Building Homes in Revolutionary Cuba”),收於《性別與歷史》(Gender & History 21, 2009)。 溫蒂.布朗(Wendy Brown)   現為美國柏克萊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學史、19與20世紀歐陸理論、批判理論、文化理論、女性主義理論、批判種族理論、後殖民理論等。她批判地置疑權力位置、政治認同和當代民主中的政治主體性,以交織理論之間的對話知名,如:馬克思、尼采、韋伯、佛洛依德、

法蘭克福學派、傅柯、當代歐陸哲學等。〈抗拒左派憂鬱〉一文曾同時收錄於《失落:哀悼的政治》和《沒有保證:霍爾紀念集》(Without Guarantees : In Honour of Stuart Hall, Verso Press, 2000)。著有《傷害的狀態:晚期現代性中的權力與自由》(States of Injury: Power and Freedom in Late Modernity, Princeton, 1995),並與珍娜.哈莉(Janet Halley)合編《左派律法主義 / 左派批評》(Left Legalism/Left Critique, Duke Universi

ty Press, 2002)。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現為美國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及修辭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性 / 別研究、近當代歐陸思想等。她於1990年代發表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作品,如:《性 / 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1990;桂冠,2008)、《身體至關重大:論「性」的話語界限》(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Routledge

, 1993)和《權力的精神生活:服從的理論》(The Psychic Life of Power: Theories in Subje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等,對權力、性別、身分認同與情感政治的分析批評多所卓見。 編者簡介 劉人鵬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 鄭聖勳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美術設計與網頁編輯。文字作品散見於香港《字花》雜誌。 宋玉雯   清華大學

中文系、社會所畢業,文字工作者。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組。 譯者簡介 林家瑄   清大外語所畢業,曾任藝術行政。自由譯者,譯作包括《兩位嚴肅的女人》(行人,2007)等,現為期刊編輯。 洪凌   英國薩克絲大學(Sussex University)英國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比較所博士候選人。現專事小說創作、論述撰寫,以及翻譯。小說創作包括《銀河滅》(蓋亞,2008)、【宇宙奧狄賽】系列共六冊(成陽,2000-2003)、《不見天日的向日葵》(成陽,2000)、《末日玫瑰雨》(遠流,1996)、《肢解異獸》(遠流,1995)等。論述著作包括《魔道御書房》(蓋亞,200

5)、《酷異劄記》(萬象,1996)、《魔鬼筆記》(萬象,1996)等。譯著包括《少年吸血鬼阿曼德》(時報,2009)、《通往女人國度之門》(繆思,2006)、《女身男人》(繆思,2005)、《黑暗的左手》(繆思,2004)、《銀翼殺手》(一方,2004)等。 翁健鐘   台大歷史系碩士。嗜閱讀,曾任期刊編輯、翻譯。 區立遠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杜賓根大學古典文學碩士。 張永靖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所碩士生。 楊雅婷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譯作有《關於美之必要》(天下雜誌,2008)、《巧克力時尚之旅》(天下雜誌,2007)

、《馬戲團之夜》(行人,2007)、《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2005)、《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 》(巨流,2004)、《啥都瞭了》(行人,2004)、《阿茲海默症》(天下雜誌,2003 )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鄭□良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碩士畢業,碩士專攻性 / 別研究、酷兒研究、文化研究。曾替《電影欣賞》與中央大學性 / 別研究室超薄會議翻譯學術文章。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義工。熱愛電影。 鄭聖勳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美術設計與網頁編輯。文字作品散見於香港《字花》雜誌。 回應文作者簡介 hsiehpei   清大外文系畢業,專職譯者。 木耷

  文字工作者。 止言   文字工作者。 何姿瑩   瑞典林雪平大學科學、科技與社會碩士,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碩士。目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與國立高雄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呂嘉鴻   輔仁大學新聞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目前就讀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社會系博士班。 林吉洋   台北大學地政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現服務於某企業,推廣互助事業。 郭品潔   台灣屏東人。著有詩集《讓我們一起軟弱》(大田,2003),譯有《簽名買賣人》(大塊文化,2007)等書。 陳羿安   現就讀於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班。 葉虹靈   台灣大學社會

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現在關心台灣的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問題。 劉冠伶   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 蔡孟哲   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義工。

家長選擇音樂技藝補習班之決策因素 -以丹廷音樂藝術為例

為了解決中山大學碩士推甄的問題,作者陳純定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關鍵因素探討家長選擇音樂技藝補習班之決策因素。研究過程中分析大寮區音樂技藝補習班之產業現況以及大寮區家長對於選擇音樂技藝補習班之的決策關鍵因素,將提供大寮區音樂技藝補習班業者未來在經營模式與創新之可行建議。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統計工具則為「MATLAB6.5」軟體,配合Excel進行資料分析,並AHP層級分析法。根據經濟考量、心理因素或信心利益等構面進行問卷設計,問卷共發放 240 份,無效問卷為 11 份,有效問卷為 202 份,有效率達 84.16%。研究結果顯示,在三大衡量構面中,「經濟考量」是最具影響的構面,「心理因素」次之。評估準則依重要性依序為「未來推甄入學」、「專案優惠

(個人)」、「不願孩子輸在起跑點」、「專業證照」、「在校優異成績折價」等5項,是家長選擇音樂技藝補習班時首要的決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