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董事長請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中油董事長歐嘉瑞請辭總座李順欽暫代-民視新聞 - YouTube也說明:【民視即時新聞】繼台鹽 董事長 陳啟昱、台船總座曾國正三度 請辭 獲准後,今(18日)又傳出 中油董事長 歐嘉瑞 請辭 消息, 中油 表示解釋, 董事長 有自己生涯 ...

國立中山大學 社會學系碩士班 邱花妹所指導 顧旻的 無可避免的常態意外事故?——高雄氣爆的系統性風險 (2019),提出中油董事長請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風險社會、高雄氣爆、系統性風險、常態事故理論、風險治理。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應用媒體藝術組 李慧馨所指導 林敬姮的 以「高雄石化氣爆事件」探討我國政府危機管理能力之傳播研究 (2015),提出因為有 高雄石化氣爆、危機管理、防災、消防人員、網路媒體、新聞報導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油董事長請辭的解答。

最後網站盧比孔河畔的沈思 - 第 157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黨籍選上宜蘭縣長,被譽為「青天縣長」政院長,接棒的劉守成則人如其名。, ... 上台後出任中油董事長,時運不佳,在去年因為中油供氣中斷造成全台大停電而請辭獲准;然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油董事長請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可避免的常態意外事故?——高雄氣爆的系統性風險

為了解決中油董事長請辭的問題,作者顧旻 這樣論述:

2014 年 7 月 31 日深夜,高雄發生了一起近代台灣工業發展史上最為嚴重的石化氣爆事故。這起大型石化災害揭露了石化業者在城市地底,築用錯綜複雜的石化管線,也曝露執政者長期漠視石化風險的發展路線。這起工業災難,引發居民對石化業的質疑與批判,也為城市的石化風險治理帶來挑戰。石化災害過後,原是一次大幅改革、提升石化風險治理能力的契機;然而,災後我們只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與石化業者三方相互角力、彼此推責諉過。此種困境,如同德國社會學者 Ulrich Beck 在《風險社會》中描述的「有組織性的不負責任」現象,意即,當代社會面對高科技風險與災害時,看似有明確的課責對象,卻沒有人要為事故負責,當各

方極力淡化自身責任,也使責任政治陷入真空狀態。在彼此卸責的政治真空下,高雄氣爆如同許多工業災難事件,其複雜成因遭到化約,而災害的全貌也變得模糊不清。研究當代社會高風險科技系統事故(system accident)的社會學者 Charles Perrow 提出常態事故理論(Normal Accident Theory),為理解這些高風險科技帶來的危害,其透過系統性風險的思考取徑,重新認識與分析既有的社會組織。本研究援引常態事故理論中的事故分析方法,將當代社會組織視作各別系統,各系統間彼此具有「交互作用複雜性(interactive complexity)」與「緊密相依(tightly coupl

ed)」特性,使風險常態化地存於系統內部,最後可能導致無可避免的意外事故。本研究透過擴充常態意外事故理論的分析框架,思考高雄氣爆是否為無可避免的系統事故,以及當中涉及的系統性風險問題。由於高雄氣爆不僅涉及經濟組織運作,也連結到政治系統的決策過程,鑑於政治系統與經濟系統運作的邏輯難以相互化約,本文理出一個新的分析架構,釐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石化產業等三方,在涉及不同經濟與政治系統交纏(entangle)與產生互聯性(interconnectedness)的歷史過程,如何堆疊出導致高雄氣爆的系統性風險。透過文件分析法,本研究從系統性視閾檢視災害歷史過程,分析管線與箱涵的地下工程(1986 -

1991年)與埋管後至氣爆(1991 - 2014年)兩個時期,城市地下工程系統、石化生產系統 、城市石化治理與災防系統堆疊出的錯誤。並進一步分析,既有科技管理主義下的風險治理系統,在回應石化風險時出了什麼問題,因而使風險持續遭掩蔽或遲滯處理。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大型工業災難的形成原因,無法從咎責一方或單一歸因(monocausal)的範式得到解釋,而是多重系統交互作用下的風險過程,導致災害發生。剖析當代工業社會裡的系統性風險及其生成路徑,是反思類似的大型石化災害是否得以避免的關鍵研究進路。

以「高雄石化氣爆事件」探討我國政府危機管理能力之傳播研究

為了解決中油董事長請辭的問題,作者林敬姮 這樣論述:

2014年高雄氣爆堪稱台灣最大的石化工安事件,全國上下才驚覺地下石化管線的強大風險。本研究採個案分析法、文獻調查法、深度訪談法,以高雄氣爆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危機管理」階段理論提出三大研究問題。從事件爆發前到重建修復,再到後續的政策變革,分為「組織制度面」及「結構執行面」,並以「潛伏舒緩期」、「爆發回應期」、「延續善後期」、「解決復原期」危機四階段來討論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其次,透過《三立新聞網》的高雄氣爆專題,統計2014年8月1日至事件發生滿周年後2015年10月15日的報導內容與數量,了解媒體報導的內容屬性,以及觀察新聞媒體對於災難事件「時效性」的問題。將高雄氣爆分為四個階段進行探討,

結果分析可分為5個重點做說明:一、政府組織的不負責任,包括無正確解讀氣體資訊、無確實傳達風險知識、消防單位無專業設備及知識、政府草率監督及法律制定的闕漏。二、《石油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遭退回。目前僅市政府制定《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管理監督石化管線。三、中央政府欠缺災害應變專責單位,不僅無法整合救災資源及專業知識,也無法全面性檢討過失。四、消防人員勤務及業務量繁雜,再加上人力缺乏,應回歸專責救火、專責救護。五、新聞報導具時效性問題,《三立新聞網》在事後一周報導數量銳減,以致無持續追蹤後續處理,對於「防災」議題也鮮少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