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銀行擠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華銀行擠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莊春發寫的 鸚鵡的故事:經濟問題與對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研究所 張光第所指導 楊美萍的 不良債權損失攤銷對金融業及其股價影響之研究 (2009),提出中華銀行擠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不良債權、出售不良債權損失攤銷、資產管理公司、股價、每股淨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金融所 王健聰所指導 林豊原的 外商銀行購併本國銀行整合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匯豐銀行購併中華銀行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購併、外商銀行、經營策略、整合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華銀行擠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華銀行擠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鸚鵡的故事:經濟問題與對策

為了解決中華銀行擠兌的問題,作者莊春發 這樣論述:

  本書利用簡單的經濟學觀念,說明各種社會現象之所以發生的原因。有些只提原因,有些則同時提出解決的方法,不一而足,內容包含公共經濟、金融、企業策略、勞動經濟、傳播產業、科技、能源及其他領域等。   好評推薦     莊老師拿出歷來實證研究本事,直接剖析社會現象,對照貼近讀者的尋常經驗,相互印證,就連原本艱深繁複的經濟學理,也變得淺顯易懂。──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石世豪     本書文章短小精煉,值得慢慢閱讀,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位經濟學家如何分析實際情況。──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胡星陽

不良債權損失攤銷對金融業及其股價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華銀行擠兌的問題,作者楊美萍 這樣論述:

穩定健全的金融體系,可有效提升資金運用效率,協助經濟成長,故世界各國政府均十分重視金融產業經營良窳,並於銀行體系發生問題時,多透過立法進行大幅改革、兼以納稅人的錢彌補發生之缺口,以避免金融問題延燒成更大之經濟問題。我國金融業自1991年初新銀行開放設立後,進入戰國時代,銀行為搶客戶造成放款品質惡化,逾放比率升高,為加速改善其資產品質,主管機關引進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不良債權模式,於2000年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第15條規範資產管理公司得辦理事項,並於同條第5項訂定金融機構出售不良債權之損失,得於5年分年攤銷。上述將出售不良債權損失分年攤銷之處理,未符一般會計原則,對財務報表使用者-投資人之影響,為

本研究關心的重點,故以2003年~2009年間上巿櫃樣本銀行之每股淨值、每股稅前淨利及逾放比率,探討證券巿場對將出售不良債權損失分年攤銷之上巿櫃銀行與一般銀行評價是否相同;並探討依前述法令辦理之上巿櫃銀行,其會計師於財務簽證報告之查核意見表達影響相關財務報表資料訊息,對股價之影響程度。此外,追蹤資產管理公司模式引進後金融業績效變化。本研究結果發現資產管理公司模式引進迄今,本國銀行之逾放比率明顯降低,但經營績效則無穩定回升趨勢;採用將出售不良債權損失攤銷之銀行,其每股淨值、每股稅前淨利、逾放比率對股價影響程度較未採取之銀行為低,顯示巿場對採行該項措施的銀行財務報告資料存有疑慮;另該等將出售不良債

權損失攤銷之銀行,財務報表所呈現之每股淨值、每股稅前淨利、逾放比率對股價影響程度較會計師查核意見所呈現之真實財務資料訊息高,顯示證券巿場對會計師查核意見內容較不重視。本研究結果除希望提供金融主管機關未來於制定政策時,應同時考量對證券巿場之影響外,並期待銀行宜秉持公司治理精神,採用真實呈現財務狀況之方法,以贏得投資人之信任並利銀行永續健全經營。

外商銀行購併本國銀行整合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匯豐銀行購併中華銀行為例

為了解決中華銀行擠兌的問題,作者林豊原 這樣論述:

政府為順應金融自由化、國際化,於1990年起陸續開放十六家新銀行設立。不過,卻也造成金融市場僧多粥少,銀行業務陷入惡性競爭的窘境。接著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我國銀行業同樣遭受經濟成長減緩、產業外移,以及房地產景氣不佳等諸多大環境不利因素之影響,導致逾放增加以及嚴重的金融問題。政府為了整頓問題金融機構及構建一健全金融體制,2002年起推動二次金融改革。第一次金改成功使得逾放比率下降,銀行信用也有改善。但金融市場仍存在銀行家數過多、獲利不佳及資本適足率偏低等問題。政府的第二次金改,激化了台灣金融業的購併。此段期間,外資集團相繼購併本國金融機構,包括2008年3月匯豐銀行購併中華商業銀行,是

政府近年來花了相當大的代價所換得的成果。本文主要探討匯豐銀行購併中華銀行的過程中整合問題,並且比較匯豐銀行購併前後之經營策略與營運績效,依此藉以了解外商銀行購併我國銀行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