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時 晚報 搜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 時 晚報 搜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海燕寫的 只給孩子四雙鞋(簡體書) 和(以色列)雅科夫·卡茨的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好望角系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00后掌勺年夜饭火锅奶茶端上桌 - 新华网也說明:00后掌勺年夜饭火锅奶茶端上桌. 2023-01-05 10:45:12 来源:金陵晚报. 春节的脚步已近,年味也在逐步升腾中。春节向来是最具消费爆发力的节日,使得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方 和浙江人民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林安邦所指導 林聖凱的 高中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法治化之研究 (2021),提出中 時 晚報 搜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校園規範、輔導管教、學生懲處、釋字784號解釋。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許安琪所指導 尤永華的 中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創新經營模式之研究 ─ 以陽澄湖服務區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服務區經濟、創新商業模式、需求層次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 時 晚報 搜索的解答。

最後網站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則補充:14~16 ℃ 晴時多雲. 14~18 ℃ 多雲時晴 ... 環保局表示,清潔隊員們總是全年無休、不畏風雨的站在維護環境整潔的第一線,常常身處在危險、髒污且高壓的工作環境中,為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 時 晚報 搜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只給孩子四雙鞋(簡體書)

為了解決中 時 晚報 搜索的問題,作者林海燕 這樣論述:

  這本書收錄了劇場人林海燕多年來在報章與雜誌所發表的專欄文章、特寫、散文、真實小說、採訪報導。作者以真情實感、清新動人的文字,通過三個小孩的成長,鼓勵自己、家長和老師,穿上舒服、合腳的鞋子,與孩子們一起快樂賓士。     書中涉及教育、女性、親子、旅遊等50多篇的文章分為五輯。內容豐富,蘊含許多睿言智語,可作一面鏡子,讓我們在細讀時反思和省悟。     給他們自信,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給他們勇氣,當別人都不在乎他的時候,不要放棄信念。   給他們自由,勇於探索,不怕失敗,飛向遼闊的天空……

中 時 晚報 搜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坊間盛傳打完莫德納疫苗會有磁力
難道打疫苗真的能讓人變超級英雄?

如今島內疫苗覆蓋率超過 40%
官媒派出機動快篩隊
搜索超能力者
要為我國打造出自己的復仇者聯盟

*訪問中使用的麥克風及道具,皆有在每組人員結束後進行消毒

#疫苗 #磁力 #超能力
#AZ #莫德納 #高端 #BNT #武漢肺炎 #新冠肺炎 #副作用 #吹箭 #疫苗預約 #接種順序 #國產疫苗 #超級英雄 #萬磁王 #動眼神經 #央視走基層 #眼球中央電視台


【眼球員工社群帳號攏底加】
https://eyectv.soci.vip

【納貢擁有眼球商品,一同壯大官媒】
https://www.cccreative.tv

【立即訂閱官媒YouTube頻道,並加入會員】
https://eyectv.pse.is/JAN9M

高中學生權利與校園規範法治化之研究

為了解決中 時 晚報 搜索的問題,作者林聖凱 這樣論述:

摘要 台灣社會的開放與脈動連帶著改變台灣教育環境,從零體罰到解除髮禁甚至要求學生自主組織學生自治會以民主參與之方式共同決策校務與運作,此一連串的教育轉變可謂使學校一步步邁入民主法治化之新紀元,而造成學校高權之瓦解並非一蹴即就,而是隨著台灣社會貫徹法治國精神之實踐,打破長久以來學校與學生之間特別權力關係之枷鎖,學生不再是學校主宰之客體亦非國家利用教育行政機器所欲達成社會控制而試圖教化與馴化之群體,此現象可被視為行政程序法自民國88年2月3日公布以來規制保護人民權利並限制政府權力行政法原理作用下相互映之表現,除此之外,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成為新興學科毋寧係對於學生權利意識覺醒與啟蒙發揮催化劑作用,

經過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法治教育之賦權過程,學生開始理解自身權利之保護,透過法治教育之洗禮,學生得以檢視學習環境中法治觀念欠缺之處,透過倡議、發展學生論壇平台,學生開始向教育體制挑戰,而經由學生「做中學」漸進式之溫和抵抗,教育體制開始傾聽亦開始改革,然而校園環境中享有教育管教權限之教師社群中亦存有相歧異之看法與執著而不斷著衝突著,而目前尚未取得平衡。 從國際環境來論,台灣身為國際社會之一員,尊重民主潮流乃為台灣加入國際社會能力與誠意之表現,隨著兒童權利公約(CRC)在國際上受眾多民主國家之重視,儼然亦成為評價民主國家人權表現檢核之指標,這一股國際上對於兒童(係指18歲以下之人)人權之重視,也

影響著國內教育環境與之配合,從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學生獎懲規定、學生自治組織、校務會議運作學生參與、行動載具使用規則、服裝儀容規定之制定,無不遵守正當法律程序中民主理念,學生參與與校園民主治理成為決策校務運作程序之必要精神,而在全體社會中,為求民主參與展現層面更為普及,儘量擴大公民參與群體亦符合兒童權利公約所揭示表意權利之核心價值,是故當代對於降低公民身分年齡為18歲之普及措施成為當代憲政改革朝野共識,可期待著將來高中校園將存有合法公民身分(18歲之公民)之部分群體,而教育體制如何給予未來公民資質與身分之教育培養將成為教育單位所面對之重要課題,然而教授學生民主素養與實踐並非公民與社會科之教師單

一責任,從行政單位至教學單位皆屬教育之一環,皆應以民主法治之精神從事教育工作,然而教育現場之資深教師若從自身求學經驗與其意識型態可能非全然符合當代社會之民主要求,另外,為尊重學生自主性與給予表達意見機會而令學生代表加入決策則也可能因為資訊不對稱或權利不對等而使學生淪為形式主義之橡皮圖章,此皆為當前所存在之難題。 從學生事務層面來論,高中學校與學生間之緊張階級關係亦逐漸朝向開放平等關係邁進,自大法官釋字382號解釋經釋字684號解釋至釋字784號解釋三個學生權利發展之里程碑,學校與學生之間特別權力關係從僅有改變身分關係之教育措施被視為行政處分,經大學學習階段之學生從特別權力關係中獲得解放,

至釋字784號解釋揭示不應區分學生所處之學習階段而給予行政救濟上之差別待遇,高中學校與其學生間即因此進入一種特別法律關係型態之新關係,於此同時,教育部逐項檢視學校對於學生教育措施之合法正當性,不論係涉及學生身體自主與穿著自由之服儀規定、規範教師對於學生施以德性教育措施之教師輔導與管教辦法、對於學生不良行為所為獎勵與懲罰之規定、乃至於學生申訴程序等皆進行大規模之調整已配合法治需求與國際規範。 本研究試圖以高中學校與高中學生間之權利義務關係作為研究主體,針對上述重大變革之項目逐一研析與評論,並提供相關修正意見,期待本研究得增進當代教育學界對於高中學校與其學生之間互動與所依循知之法律規範之瞭解

與修正,並能引導相關研究之投入。 本研究發現由於相關法制變革使得高中學生身分產生本質上之變動,然而校園規範卻尚未因應配合修正,導致校園規範尚未符法治要求,因此本文建構現今高中學校之法治規準以此對於尚待修正之校園規範進行修正與建議,希冀高中學校教育措施能服膺釋字784號保護學權之意旨,最後期待透由校園規範法治化研究成果能發揮導引校園管理邁入法治發展之作用。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好望角系列

為了解決中 時 晚報 搜索的問題,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 這樣論述:

從無人機到衛星,從導彈防禦系統到網路戰,以色列在將新技術應用於現代戰場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為我們展示了這個僅有800多萬人口的小國是如何長期身處戰爭環境而不斷適應戰爭形式的變化,並成為21世紀的新型強國的。當然,以色列的“強”並不在體量,而在創新和效率上。 作為21世紀探索戰爭模式的先鋒,面對不斷變化的戰場,以色列研發出許多新型武器,並通過改裝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續性和致命性。雖然世界各國都在應對同樣的挑戰,但許多國家紛紛學習以色列的經驗,尤其是在武器製造方面。可以說,以色列已成為全世界的武器研發實驗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這些的?這些研發成果

在軍事上和地緣政治上會產生哪些影響?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在書中討論的重點。作者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並同以色列國防體系保持著密切聯繫,本書可以說是一份來自前線的調研報告。   雅科夫·卡茨,《耶路撒冷郵報》主編,哈佛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曾擔任《耶路撒冷郵報》的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近十年,與人合著有《以色列與伊朗:影子戰爭》。現居耶路撒冷。 阿米爾·鮑博特,以色列主要新聞網站瓦拉網的軍事編輯和高級國防分析員。曾擔任以色列《晚報》軍事記者。現居以色列南部小城萊哈威姆。   譯者序 序言 前言 / 001 第一章 地下工廠 /  025

第二章 “玩具”飛機 /  049 第三章 無敵裝甲 /  081 第四章 偵察衛星 /  105 第五章 反導科技 /  133 第六章 情報系統 /  163 第七章 網路病毒 /  184 第八章 軍火外交 /  207 結語 末日戰場 /  230 致謝 /  251 注釋 /  253 原書索引 /  259   以色列的傳奇色彩無需更多筆墨渲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短短幾十年間在經濟、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創造了諸多奇跡。談到以色列軍事,許多人都首先會想到高科技武器,如“梅卡瓦”坦克和“鐵穹”防禦系統。但這些武器是如何研發出來的?為什麼成功研發出

這些武器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其他國家?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所著的《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一書詳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本書原著於2017年出版。作為軍事記者,兩人長期跟蹤和報導巴以衝突與地區軍事動態;作為以色列公民,他們都擁有在國防軍服役的獨特經歷。《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體現了兩人10多年來的業務積累和學術思考,是瞭解以色列高科技武器的必讀之作。卡茨1979年出生於美國,後來移民以色列,定居耶路撒冷。他曾擔任以色列教育部前部長納夫塔利·貝內特的高級外交顧問,目前擔任以色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英文報刊之一《耶路撒冷郵報》的主編,同時在哈佛大

學教授新聞學。除了從事教學和新聞工作,卡茨積極嘗試專著創作,他的第一本書《以色列和伊朗:影子戰爭》於2012年出版。鮑伯特也是以色列人,出生於1974年,長期在以色列各大報刊和媒體工作,先後在以色列《晚報》和瓦拉網擔任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他在巴伊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討論的是軍隊、情報界和媒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他經常就以色列安全問題發表演講和接受媒體採訪。 在很多人心目中,以色列是“高科技武器”的代名詞,但實際上,以色列在這方面起點很低,缺“小米”,少“步槍”,還沒“子彈”。作者在《地下工廠》一章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接下來,卡茨和鮑伯特從無人機、坦克、衛星、火箭彈攔截系統、情報

機構、網路病毒和軍火外交等方面介紹了以色列軍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程,在各個章節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武器系統研發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著重分析了高科技武器發展背後的驅動力。 第一,在作者看來,以色列所具有的歷史背景和所處的安全形勢是發展高科技武器一個極為重要的動因。自建國以來,以色列面臨的戰爭和衝突幾乎從未停息,如果連續幾周新聞沒有報導任何襲擊事件,以色列人反而會感到些許不適應。為瞭解決現實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孤獨”的以色列人必須“不擇手段”“先人一步”,正如書中引用的以色列國家安全機構辛貝特一位前任局長的話:“這並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是在別人約你吃晚飯前,先約他吃個午飯。”

由於資源有限,他們無法靠數量取勝,只能憑藉科技獲取品質上的優勢,這一理念從一開始就成為以色列國防安全戰略的核心思想。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的科研投入比例居全球之首,占國內生產總值約4.5%,在許多排名中均被列為全世界最具創新性的國家。龐大的科研投入中有大約30%用於具有軍事性質的產品”。 第二,以色列人的“虎刺怕”精神和以色列等級觀念的缺失也有利於創新。“虎刺怕”一詞源於意第緒語,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理解為“胡攪蠻纏”或“厚顏無恥”,但在本書中應該理解為“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甘休”。譯者曾在以色列留學和生活,在同以色列人交往時,書中提到的“虎刺怕”精神經常會讓人感到難以適應,但用在做事上卻非常

管用。可以說,正是以色列人的“虎刺怕”精神導致以色列等級觀念的弱化和缺失,而習慣打破等級制度的文化傾向又強化了以色列人“虎刺怕”式的民族性格。在其他國家,很難看到士官敢同將軍就一個問題爭論,但在以色列,這事一點也不奇怪。 第三,移民社會為以色列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作者在介紹以色列人物時常常會用到“移民”一詞:“萊納特1921年出生於匈牙利,9歲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阿比·卡雷姆1937年出生於巴格達,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隨家人移民以色列”。的確,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不同地區的移民帶來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而不同思想的碰撞往往能產生新的想法。在以

色列內部,國防軍是一個“社會中的社會”,發揮著重要的熔爐作用。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年滿18歲後,男性需服役32個月,女性需服役18個月,不管是基布茲成員,還是正統教徒,不管是美國移民,還是俄羅斯移民,都要穿上國防軍的軍裝,朝夕相處,並肩作戰。以色列的開國之父們早就看到了以色列國防軍在社會融合上可以發揮的巨大作用,並使之成為一個弱化階級差異和促進社會融合的絕佳場所。 第四,密切的軍地關係也是以色列成為高科技軍事強國的關鍵。以色列大多數高科技公司和軍火公司的創始人與研發人員都有軍隊服役經歷,有的甚至曾是軍隊高級指揮官,他們知道戰場上軍隊需要什麼樣的武器。在離開國防軍後,他們大多成為以色列國防軍

預備役部隊的一員,隨時可能被召回參加訓練或參與行動,所以,他們一直同軍隊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另一方面,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也離不開國防軍的支援,國防軍不僅為高科技產業輸出人才,還輸出技術,助推經濟發展。 第五,美國因素在以色列成為軍事強國的道路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色列諸多武器系統的研發都離不開美元。在建國後的多次戰爭中,美國幾乎全都站在以色列一邊,美以特殊關係得以形成:美國公開使用以色列軍事設施,並幫助以色列修建半公開共用軍事設施,進行軍事情報搜集與預警合作,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還在以設立了軍事代表處。美國對以色列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是兩國安全合作的重要內容。1948—2014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

額高達1200億美元,其中75%用於購買美國商品。2007年,根據美以達成的有效期為10年的《安全合作協定備忘錄》,美國同意為以色列提供3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2016年9月,美國和以色列達成一項新的軍事援助協議,從2018年起10年內為以色列提供約380億美元的援助。包括“鐵穹”在內的先進武器系統都離不開美國的資助。當然,美以特殊關係也成為以色列同中國等國家開展軍事外交和軍火貿易的障礙。 對於一個經歷了漫長的大流散和長期的反猶主義折磨的民族而言,“不安全感”已成為以色列“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有的學者稱之為“島民心態”。在其作用下,只有通過不斷發展軍事科技,使自己的武器系統在技術上遙遙領先於

本地區其他國家,以色列人才能獲得“相對的安全感”。譯者認為,這種深層次的不安全感也是促使以色列成為高科技軍事強國的重要原因。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其他國家或組織的軍事技術也在飛速發展。比如,作為一個無人機大國,以色列已開始應對來自哈馬斯和伊朗的無人機威脅;繼以色列成功發射衛星後,2009年,伊朗成功將第一顆自行研製的“希望號”衛星發射到太空,2015年,又成功發射了一顆偵察衛星;當以色列成功借助“震網”病毒使伊朗的離心機癱瘓後,伊朗也成立了自己的網路作戰單位,每年投入10億美元用於研發有效的攻擊手段,連本書作者也承認,“兩國間一場更大規模網路戰的爆發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從作者的這些話中,

我們一方面能體會到他們對以色列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又能感受到他們對未來的一絲憂慮。即便贏得未來所有的戰爭,以色列能做到毫髮無損嗎?能獲得長久和平嗎?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未來,以色列人仍將生活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中,高科技軍事強國的地位並不會實質性改變以色列的命運。在全書的論述過程中,兩位作者就軍事論軍事,沒有太多政治性判斷,對於以色列如何解決地區衝突,如何應對未來必然出現的種種危機,他們並沒有提供太多哲學層面的思考,這或許和兩人都是記者出身有一定關係。我相信,在讀完本書後,對於這些問題,每一位元讀者應該都會形成自己的看法。 作者用了一個章節的篇幅介紹以色列的軍火外交。面對國際社會的孤立,軍火外

交在打開外交局面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作者還解釋了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問題。事實上,“由於軍隊規模很小,不管過去還是現在,以色列國防軍都很難通過常規採購刺激本土國防企業研發高端武器。因此,以色列國防企業生產的大多數產品都用於出口。只有這樣,這些企業才能保持生產線的正常運行,並降低國防軍的採購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正如2007年出版的《創業的國度》是以色列人對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一次成功行銷,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創業的國度》的一種補充,也可視為對以色列武器的一次行銷嘗試。但另一方面,武器一旦賣到其他國家,以色列就失去了絕對控制權。未來這些武器或技術是否會落到敵人手中?這也是以色列始終面對的一個

窘境。 此外,我想談一談本書的一些特點。受以色列國防軍保密要求的限制,本書對於武器本身的介紹難以深入,有時會給人意猶未盡之感。書中談到的許多行動屬於秘密行動,還未解密,所以作者經常會用到“據報導”這樣的表達。此外,本書篇幅有限,只能展現最能體現以色列特點的武器系統,無法面面俱到,如果讀者想深入瞭解,可以將本書當作路標,搜索和研讀專門論述相關問題的書籍和文章。 本書看似是一本軍事書,實則側重歷史,更多篇幅在講述武器研發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和事件,以及這些人物所展現出來的品質和精神。從這個角度看,本書提供了一條瞭解以色列歷史和以色列人民族性格的線索,也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以色列史。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

,作者在寫作時的假想讀者是對以色列以及以色列國防軍都有一定瞭解的人,因此,譯者在文中添加了註腳,對部分專有名詞進行瞭解釋。 為了讓讀者有更流暢的閱讀體驗,譯者認為有必要在此對以色列國防軍做一簡要介紹: 以色列國防軍向來具有神秘色彩,從不公佈軍力和戰略,但根據全球軍力(GlobalFirePower)2019年的資料,以色列現役軍人大約有17萬人,預備役部隊大約有44.5萬人。 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為英國委任統治時期的地下武裝組織“哈加納”(Haganah,希伯來語中“防禦”之意)。1948年建國後不久,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裡安結束了哈加納的“秘密地位”,成立以色列的官方軍隊——以色列國防軍。

包括伊爾貢、萊希在內的地下組織也併入國防軍。 以色列國防部負責以色列國家防衛事務,其辦公室位於特拉維夫的基爾亞(HaKirya),書中提到的“波爾”指揮中心就位於此。國防部部長由文職政治家擔任,被認為是以色列內閣的二號人物。安全歷來是以色列的頭等大事,因此總理有時兼任國防部長,許多國防部長後來也成了總理。 總參謀部(希伯來語簡寫音譯為馬特卡爾)全面負責陸、海、空三軍作戰指揮和訓練。總參謀長實際上是以色列國防軍總司令,也是全軍唯一一名中將。總參謀長在國防部部長的推薦下由政府內閣任命,直接向國防部部長彙報工作。以色列總參謀長影響力很大,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和巴拉克都曾擔任總參謀長。本書前言中提到的

總參謀長甘茨2015年卸任後組建藍白黨,參加了2019年以色列大選,成為有望打破內塔尼亞胡長期統治的有力競爭者。 以軍實行“總參謀部—戰區(軍種)司令部—師”三級指揮體系。通常情況下,以軍總參謀長和副總參謀長通過戰區司令部和海軍、空軍司令部對所屬的陸、海、空三軍實施逐級指揮,較之世界其他國家軍隊,以軍指揮鏈更短,效率更高。總參謀部下設六個部、四個戰區司令部和海、陸、空三軍。總參六部分別為計畫部、作戰部、軍事情報部、人力資源部、C4I(C4I是指揮、控制、通信、電腦和情報的集成)部和科技後勤部;四個戰區司令部分別為北部戰區司令部、中部戰區司令部、南部戰區司令部和後方司令部。總參謀部的直屬單位還

包括軍事法院、軍事學院等。2011年,以色列軍方宣佈成立“縱深司令部”,負責在伊朗等地實施特種作戰。縱深司令部實際上是一個設在總參謀部的指揮部,負責指揮以色列精銳偵察部隊和特種部隊。 以色列陸軍人數最多,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工兵和戰場情報搜集兵(戰場情報搜集兵不同於軍情部下屬的情報部隊)等。步兵中最精銳的為傘兵旅,許多以色列人都以當過傘兵為榮;其他知名步兵單位包括戈蘭旅、南部的納哈爾旅以及吉瓦提旅,這些軍事單位在建國以來的各大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以色列空軍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大的空軍力量。以色列空軍在20世紀70年代前主要使用法國制造的戰鬥機獲取戰場制空權。70年代後,開始大規模換

裝美制飛機,同時以色列開始嘗試自行設計戰鬥機。2016年,美國將首批F-35戰鬥機交付以色列,逐漸取代之前的F-16戰鬥機。 20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的協助下,以色列在內蓋夫沙漠的迪莫納建立了核武器設施。但以色列採取“核模糊”政策,既謀求核威懾,也規避“國際合法性”的問題。通過“海豚”級潛艇、“傑裡科”導彈和戰鬥機,以色列理論上能夠通過海、陸、空實現核武器投放。 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兵進入作戰部隊,這成為以軍一大特色。以色列的義務兵役僅限於猶太人、德魯茲人和切爾克斯人等民族,不徵召阿拉伯人服義務兵役。極端正統教派的猶太人通常推遲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齡,這種做法起

源于本古裡安時代,現在爭議很大,成為不同政黨間的矛盾焦點之一。以色列軍人服完義務兵役後,退出現役,成為預備役人員,也可在服役期快滿時提出申請,繼續和軍隊簽訂合同,成為職業軍人。以色列國防軍預備役部隊的規模更大,組織結構更為穩定,它們保持著現役時期的上下級關係、武器裝備和訓練模式,在戰時能迅速轉化為戰鬥力。 以色列由於國小人少,平時無力保持龐大的常備軍,因此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就創立了高效的動員機制,在軍隊和地方都有相應的動員機構;由於在世界其他地方還分佈著大量猶太人,以色列還擁有一套吸收海外猶太人參軍入伍的制度。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48小時後,國防軍動員了約30萬預備役人員,約占當時總人

口的7.9%,使總兵力由11萬人迅速增加到40餘萬人,為以色列轉敗為勝奠定了兵力基礎。但近年來,由於爆發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幾乎不復存在,以色列對預備役人員進行大規模動員的可能性也隨之下降。 國防安全戰略以國家目標為基礎,以色列的國家目標包括確保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以色列國的猶太性和民主性、以色列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以色列在地區和國際上地位的穩固和提高。從總體上看,以色列國防安全戰略的內容包括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威懾戰略、武器品質優勢、高度戒備與快速動員。 人們一般認為以色列三面受敵,地緣政治環境極為惡劣,但實際上,以色列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分別同埃及、約旦實現和平,“阿拉伯

之春”後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實力大減,周邊緊張局勢大幅改善。目前以色列面臨的直接威脅主要來自南邊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北邊黎巴嫩的真主党和更遙遠的伊朗,其中對以色列威脅最大的還是伊朗,尤其是伊朗導彈的威脅。基於以色列周邊和中東地區形勢的變化,未來以色列國防軍的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維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懾力;對威脅來源保持即時情報覆蓋;維持空軍在中東地區的絕對優勢;提供多層次的防空體系;提高靜態防禦能力,限制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地道等途徑向以色列滲透;繼續維持襲擊遠距離大量目標的能力;維持部隊的科技優勢。 在對外關係上,以色列和美國、法國、印度、德國、英國、俄羅斯和土

耳其等國都存在較為密切的軍事關係。但毫無疑問,目前以及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美國都將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中國和以色列具有極強的互補性,自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係不斷發展,以色列也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支點。其實,不只是高科技軍事武器,這個國家和民族很多方面都值得學習。雖然中以關係的發展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限制,但作為兩個最為古老的民族,我們一方面應該吸收各自古老文明的智慧,一方面應該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長久的合作共贏之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最後,我想在此感謝在翻譯本書過程中給予我無私幫助的師長和朋友,其中包括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武官張溯大校、資訊工程大學洛陽校區副教授劉

海龍、中國人民員警大學講師李志博、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修光敏和浙江人民出版社編輯汪芳。 王戎 2019年10月  

中國高速公路服務區創新經營模式之研究 ─ 以陽澄湖服務區為例

為了解決中 時 晚報 搜索的問題,作者尤永華 這樣論述:

2003年來到中國開拓市場,記得當時常在江浙滬三地出差,利用高速公路自駕出行的機會最多,確實經歷過服務區「老四樣」的環境,「快進快出、顰住呼吸」是當時用路客的狀態。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及人民物質需求的提高,對消費及服務需求的認識已經不再是「老四樣」可以滿足的。近年來,滬寧高速公路上幾座服務區轉型升級後,讓社會大眾對高速公路服務區的認知完全顛覆,「快行慢享」的目標確實讓消費者能真正體驗到服務區真的改變了,出各類主題性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已經達到讓消費者可以特別跑一趟服務區去打卡消費。 隨著陽澄湖服務區轉型升級後,衍生而來的「服務區經濟」,成為中國國家交通經濟政策重要發展指標,面對中國國家政策、江

蘇交控及運營公司對商業效率提高及滿足用路客需求的目標等要求,本研究期透過歸納整理陽澄湖服務區創新經營模式之個案,如何透過創新商業業態及創新服務功能的整合,進而符合「中國最美服務區」的稱號。作為研究者參與多個服務區規劃之觀察與反思,期透過此研究之結論,提供從事有關「服務區經濟」行業思考方向,本研究之目的如下:(一)透過九宮格商業畫布及需求層次理論系統化分析與研究陽澄湖服務區之營運模式,(二)彙整個案成功與創新服務模式之關鍵要素,以利個案典範轉移。陽澄湖服務區利用視覺化的創新商業模式藍圖,找到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創新商業業態及江南水景的環境空間,增加消費者的體驗感提昇客戶滿意度,使得陽澄湖服務區突破

「3個20」的目標。利用社交媒體盛行的「口碑行銷」創造客戶對服務區的認同感自發性進行「裂變式傳播」,一夜爆紅成為「網紅服務區」的稱號不脛而走,利用「空服購」將線下消費者轉化為線上長期消費客戶,成功的將用路客消費後留下的大數據資源轉換到線上私領域再創盈利。 期望透過陽澄湖服務區成功的創新商業模式及「以人為本」的服務管理,未來每個服務區能夠迅速找到屬於自己無可複製的創新商業模式,唯有透過「不斷的創新」方可創造生存下去及商業獲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