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伯為什麼叫二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二伯為什麼叫二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秦翰才寫的 溥儀在滿洲國:《滿宮殘照記》 和沈寧的 沙底拾貝:還原真實的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蔡阿嘎狂讚二伯「內衣美照」一句話被網友調侃:求生慾超強也說明:娛樂中心/丁雅芳報導百萬訂閱YouTuber蔡阿嘎和老婆二伯在2016年結婚,婚後育有2個寶貝兒子蔡桃貴、蔡波能,生活幸福甜蜜。時常在社群平台分享日常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研究所 張正仁所指導 郭維國的 暴喜四十:自畫像中自我形象之探討 (2003),提出二伯為什麼叫二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暴喜圖、自畫像、自我形象、潛意識、記憶、角色扮演、裝扮。

最後網站杜新枝和郭希寬可能並不是夫妻,兩人的真實關系讓人不得不 ...則補充:根據大娘二伯的稱呼,有可能初婚嫁的大寬,但沒領證,被稱呼為“大娘”。後大寬去世,二寬頂替。所以雖然用的是大寬的名字,但小輩親戚們仍叫他“二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二伯為什麼叫二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溥儀在滿洲國:《滿宮殘照記》

為了解決二伯為什麼叫二伯的問題,作者秦翰才 這樣論述:

  我五遊滿宮……其地在市塵之外,積雪籠罩了一切,車馬之聲幾絕,雞犬之聲無聞,固已寂寥如墟墓。其時又值冬天晷短,西邊黯淡的斜日,格外映出一片淒涼景色。這些都正是象徵了滿洲國的末日。──《滿宮殘照記》   在眾所皆知的清史當中,《滿宮殘照記》以異軍突起之姿;   實錄宮廷日常所需之事物,為研究晚清導引了新的方向。   秦翰才治學勤奮嚴謹,熟悉西方學術並以實用主義為中心思想。鄭逸梅著《藝林散葉》稱:「翰才早有左癖,後有譜癖。所謂左癖者,搜集左宗棠史料;所謂譜癖者,搜集古今中外年譜」。經他整理、彙集的年譜達2090種,其中亦包含《滿宮殘照記》的各種原始資料。這些史料經他巧手編排,佐以調查訪談為旁

證,呈現有條有理、鉅細靡遺的內容。   此書所徵引的來源,除實地調查以外,大多從宮廷的登錄檔冊、流水帳簿、信函、電報存底及溥儀親屬、近侍日記內的資料而來,書中記載條目多達數十種,舉凡食衣住行、祭祀娛樂、生活開支等,皆收錄其中。由這些蛛絲馬跡,我們可以拼湊出一個末代皇帝──溥儀的生活景象,近而了解他的喜樂和哀愁,是一本非常珍貴的晚清及滿洲國時期的紀錄史料。 本書特色   ★舉凡食衣住行、祭祀娛樂、生活開支等,實錄宮廷日常所需之事物!   ★巧手編排,佐以調查訪談為旁證,呈現有條有理、鉅細靡遺的內容。   ★珍貴史料精彩重現,文史專家蔡登山專文導讀。   作者簡介 秦翰才(1895-1

968)   名之銜,字又元,號翰才,陳行鄉人。父錫芷,患痼疾,亡故時翰才僅半歲,故為祖父母所鍾愛。聰穎好學,就讀三林學校、省立松江第三中學,學業名列前茅。畢業後,經黃炎培介紹任江蘇教育會文書,1917年(民國6年)後轉入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總務科任秘書、通訊主任。1927年後,受黃伯樵之聘為上海市公用局秘書科長,後隨黃轉為「兩路局」(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秘書,主辦文書檔案管理。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局內遷。1939年夏,應原上海市工務局長沈怡邀,赴香港參加編纂《中國經濟建設資料》。1942年秋,赴蘭州甘肅水利林牧公司任主任秘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上海中國紡織機器製造公司秘書處長,1

955年退休。1956年10月,被上海市人民委員會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導讀】秦翰才和《滿宮殘照記》/蔡登山 一、讀罷《宣統政記》 二、滿洲的老祖宗 三、道光皇帝的一支 四、一家人 五、過去的四十年 六、學問一斑 七、嗜好一斑 八、性情一斑 九、生活一斑 十、財產一斑 十一、平津的留戀 十二、手足間的溫情和諧趣 十三、和關東軍的關係 十四、和日本貴族的聯姻 十五、宮中的建築 十六、宮中的機構 十七、宮中的食衣住行 十八、宮中的娛樂 十九、宮中的圖書 二○、宮中的字畫 二一、宮中的祭祀 二二、宮中的典禮 二三、兩部巨籍 二四、三位老臣 二五、零縑斷簡中的祕密 二六、墨餘小感   導讀 秦翰才和《滿宮殘照記》 蔡登山   秦翰才(

一八九五~一九六八),名之銜,字又元,號翰才,上海人。聰穎好學,就讀三林學校、省立松江第三中學,學業名列前茅。畢業後,經黃炎培介紹任江蘇教育會文書,一九一七年後轉入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總務科任秘書、通訊主任。一九二七年後,受黃伯樵之聘為上海市公用局秘書科長,後隨黃伯樵轉為「兩路局」(京滬、滬杭甬鐵路管理局)秘書,主辦文書檔案管理。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局內遷。在重慶任交通部專員。一九三九年夏,應原上海市工務局長沈怡之邀,赴香港參加編纂《中國經濟建設資料》。一九四二年秋,赴蘭州甘肅水利林牧公司任主任秘書。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後,為上海中國紡織機器製造公司秘書處長,一九五五年退休。一九五六年十月,被上海市

人民委員會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秦翰才治學勤奮嚴謹,譯介西方學術以切於實用者為主,在省教育會、中華職業教育社工作時,隨襟兄劉人法學英語,不數年,先後譯出《巴黎和會秘史》、《英國海軍秘史》,並協助黃炎培編譯《美利堅之中學》、《歐美職業教育》。又繼承秦氏家學,留意地方人物掌故,精研文史。一生注重搜集、研究清代左宗棠資料,搜集、整理、抄錄歷代名人年譜,鄭逸梅的《藝林散葉》稱:「翰才早有左癖,後有譜癖。所謂左癖者,搜集左宗棠史料;所謂譜癖者,搜集古今中外年譜」。   秦翰才早年受二伯錫圭影響,對左宗棠的愛國思想和在西北的建樹尤感興趣。後在漢口、長沙、香港等地隨時搜集有關資料,到蘭州後,更深入

搜集、踏勘,終於一九四四年寫成約二十萬字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次年由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後又撰成《左宗棠全傳》、《左宗棠外記》、《左宗棠逸事彙編》等稿,成為國內左宗棠研究的開拓者。秦翰才搜求歷代人物年譜,不惜時間、財力,原以五百種為目標,後改以一千種,實現後,自署「千譜樓主」。此後更樂此不疲,經親手整理彙集的年譜達二千零九十餘種,成為國內有數的年譜收藏家。有書商高價收購,堅不為動,他逝世後,一九八二年尤其子女秦曾志、秦曾期、秦小猛遵照遺願,將家藏年譜和左宗棠資料悉數捐獻上海圖書館。   《滿宮殘照記》的寫作機緣,是因為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秦翰才接到新的任命,去東北大連協助新任命

的市長建立大連市政府。在從重慶經北京到大連的旅程中,因國共兩黨在東北開始交戰,秦翰才兩次受阻於長春。長春一度曾是傀儡政府「滿洲國」的京都,那裡曾有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宮。在長春受阻的兩個月內(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四日至同年三月二十一日),秦翰才五次去溥儀的皇宮,把散落在地上的紙片、照片、信件、書籍、帳冊一一收集起來,為計畫書寫有關溥儀文稿搜集資料。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六日,秦翰才回到上海,並接任中國紡織機械公司職務。他利用公餘的分秒時間,在兩個月內完成了有關溥儀的著作。他在前言中寫道:「我五遊滿宮,都在下午三時左右。其地在市塵之外,積雪籠罩了一切,車馬之聲幾絕,雞犬之聲無聞,固已寂寥如墟墓。其時又值冬

天晷短,西邊黯淡的斜日,格外映出一片淒涼景色。這些都正是象徵了滿洲國的末日,所以這書也就叫做《滿宮殘照記》了。」該書於一九四七年出版。由於得見溥儀的收藏與家信,再經實地調查、人物訪問、記錄徵取等工作,這書成為溥儀在「滿洲國」相當權威之作。   例如《滿宮殘照記》書中記載,溥儀的皇后婉容:「皇后閨名鴻秋,英文名伊利沙白。中英文學問都不差,還能繪幾筆畫。夫妻感情原是很好,但在康德元年(一九三四)以後,逐步惡化。後有抽大煙的嗜好,吾們從康德五年(一九三八)七月十六日到六年(一九三九)七月十日的一本《細流水帳》上,見到她前後共買益壽膏七百四十兩,平均每天約吸二兩。康德五年(一九三八)十月十二日,購煙

斗兩個,每個一元七毛,計三元四毛;燈罩一個,計二元五毛;煙釺子十三支,每支一元二毛,計十五元六毛。后的煙具,就這般購之市上,似乎很不講究。抽大煙的,同時必吸捲煙,后也不能例外。在同一本《細流水帳》上,前後共買各種捲煙三萬零四百三十支,平均每天要吸八十五支。或者說,實在后所抽大煙和捲煙沒有這末多,其中給裝煙的太監們揩油去的,也著實不少。不過后痼癖之深,幾至終日不能下床,確是實情。據說后又害目疾,幾致失明。故凡遇國家大典,後就不能參加,大家也不知道滿洲國還有一位皇后。又一說,有一年冬,溥儀要借避寒為名,把后送往旅順軟禁起來,給宮內府次長入江貫一知道了。入江是日本宮內省的老吏,依他日本人的見地,認為

皇帝應有皇后,皇后應和皇帝同居,堅決反對,因此沒有成為事實。皇后方面當然也有表示,這可從三格格給溥儀的報告中窺見一斑:   ……關於趙欣伯之妻所述后之事,詳稟於左:趙妻赴日前,曾謁見后。后見彼將與分離,極悲,並託彼轉告日方,請後來日養病。后云:「為什麼別人都得自由,獨我不能自由?」趙妻果欲託日人請后東渡。莉極阻之,告彼:「后之地位與常人異,不自由為當然之事。如不信,請看日后亦然。」趙妻以莉語為然,想不致生出若何枝葉。彼言:「后近日多病,彼不能詳知,因日人阻其見后,所以三餘月來未至府請安。」莉聞此種種話,知其為人,因遠而拒之。   這是大同二年(一九三三)十月間之事。」   婉容出身官宦家

庭,從小知書達理,容貌端莊秀麗、清新脫俗。一九二二年被選入宮,成為皇后。後來被打入冷宮的婉容一舉一動都受到監視,甚至連親人都不能見面,可憐的婉容只好整日以煙為伴,煙毒日深,處於一種慢性自殺的狀態。據見過的人描述,在婉容居住的地方,濃重的鴉片味讓人喘不過氣來,「那裡的空氣彷彿可以用刀割開」,可以想像到那種整個房間都在冒煙的場景.....據《滿宮殘照記》記錄,婉容皇后十年間前後共買了煙捲三萬零四百三十支,平均每天要抽八十五支,表面上婉容的經費不少,但實際上她把大部分的錢都用在了鴉片上,實際用於生活的部分微乎其微。經受著毒品的無情摧殘和長期的營養不良,婉容不但精神崩潰了,身體也垮掉了,以至於連走路都

不能走,眼睛也近乎失明。溥儀的三妹——三格格韞穎,英文名「Lily」(莊士敦題贈)莉莉、琍琍,她的婚事是由溥儀指定,同皇后婉容的弟弟潤麒訂親。後來婚禮在滿洲國新京(今長春)舉行。兩人婚後不到一個月,溥儀派就溥傑和潤麒赴日本學軍事,韞穎也隨同前往。一九三三年八、九月間,偽滿立法院院長趙欣伯(一八九○~一九五一)的妻子耿碧琰(原名耿維馥)赴日,婉容曾託她幫忙逃到日本。耿碧琰到達日本後,見到了正在那裡讀書的妹韞穎,便把此事講給她聽,並把自己準備幫婉容的打算也一併說出。韞穎聽後,連忙阻止。事後,韞穎就給溥儀寫信如實彙報,但沒有材料得知溥儀對此作出什麼反應。婉容東渡日本的願望是一種不切合實際的空想。退一

萬步講,即使婉容東渡成功,又怎能獲得她想要的自由呢?婉容逃離長春未成,政治上的壓力和精神上的苦悶,逼得她只好用鴉片麻痹自己,甚至私通溥儀的隨侍,最後被長期監禁,成了精神病患者,結局悲慘。   曾任日本關東軍司令官的本庄繁替溥傑找了個貴族的女兒做妻子。侯爵名叫嵯峨勝;他的女兒叫浩子。一九三七年四月初,溥傑與嵯峨浩子在東京結了婚。三格格韞穎在寫給皇上哥哥的家書中,也有這樣的描寫:   ……我君諭示云云,對傑實可謂對症下藥,謹當銘心識之,絕不願再踏太阿倒持之覆轍也。幸浩(嵯峨浩子)之為人,較諸前者,顯明大義。當言及我君時,輒肅然正襟。當瞻拜御容,輒立起瞻仰。即對莉莉,亦有禮有情。如莉莉穿鞋時,立

將鞋把子遞過。諸事皆怡聲請教,總自懼有失我國之禮等。傑睹之,殊覺痛快也。現時常向傑通信,有時亦常見,然絕不似時下摩登輕佻之流,作肉麻態,如電影然。總是情禮並重,如規傑少飲酒,保身體,及勿吸最賤之煙等,皆使傑得一種精神上強有力之安慰。且常識絕不似奎垣之妻之流,卑俗俚野,如老媽子然也。每事必請示於傑,得允許,始行之。又如上次見時,談笑頗暢。次日,即來函告罪言:昨夕因過於愉快,致騷笑過度,務請勿怪,此後當做淑靜態度,再不敢如此輕浮也。云云,似此等事甚多,皆前者所絕無之處也……(康德四年——一九三七——二月十日)   信中說嵯峨浩子頭一晚聊天時「談笑頗暢」,第二天就寫信來道歉說昨天因為太高興了,以致

「騷笑過度」,請求原諒,「此後當做淑靜態度,再不敢如此輕浮也。」從這種有趣的斷簡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女人的偽善,和他們的思想。而當溥傑與嵯峨浩子結婚一個月以後,關東軍所選擇的「國務總理」張景惠,通過了一個名為「帝位繼承法」的法案,規定「皇帝死後,由子繼之;如無子,則由孫繼之;如無子無孫,則由弟繼之;如無弟則由弟之子繼之。」說得明白些,日本要一個日本血統的「滿洲國皇帝」,也就是由嵯峨浩子的兒子來繼承大位。   韞穎在日本時常寫信給大哥溥儀,文字流暢調皮。溥儀把信函裝訂成冊,這些信後來就收入於《滿宮殘照記》中。潤麒在日本軍校畢業後和韞穎回長春定居。潤麒在滿洲國高等軍事學校任中校教官。日本投降,蘇

軍接管東北,兩人失散。韞穎將十幾箱珠寶全部上繳,與兩子一女住在吉林通化,靠收破爛、擺地攤及鄰里接濟維生。一九四九年回到北京,由於她識字而成為街道治保主任。一九五四年,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章士釗和友人同逛舊書攤,偶見《滿宮殘照記》,內收有當年韞穎在日本時寫給溥儀的信。章士釗乃經載濤介紹見到了韞穎,並要韞穎寫一份自述,由章士釗呈送毛澤東。毛澤東在韞穎的自述後寫下:「走進了人民群眾變成了一個有志氣的人。」毛澤東批示後送交周恩來,考慮是否酌情處理。不久,韞穎就被安排為北京市東城區政協委員,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一九五六年,又經毛澤東批准,韞穎和七叔載濤等赴撫順戰犯管理所看望了溥儀。當然這是後話。  

【七、嗜好一斑】 溥儀歡喜打哥爾夫球,打網球,打抬球,打雞毛球。在西花園有一個球場,在同德殿有一個球室。和溥儀打網球的,有一個四川人吳少香,他是勳五位,宮內府內務處營繕科科長。還有一位做通譯的林田。據《記事簿》載: 康德五年〈一九三八〉二月十一日,〈下午九時〉嚴宗淵傳:「買乒乓球六打。」隨要車,據車房言:「現在無車。」隨言:「各買賣家已上門。」上傳:「明日買。」 或許那時溥儀球興發作,所以要連夜派車買球呢! 溥儀在冬天喜歡滑冰。那滑冰場便是利用冬天不玩的球場做成,由消防隊擔任放水。在夏天也喜歡游泳。在同德殿東邊有一個用白磁磚砌成的游泳池,但闊不過丈許,長不過二丈許。 溥儀和皇后都喜歡騎馬

。在長春,日本天皇曾送給溥儀駿馬一匹,日本駐滿大使武藤信義也曾送過兩匹。所惜馳騁之地只限於宮內方寸範圍,可憐名馬也不能展其驥足。皇后有一匹川馬,據《上用出入銀錢流水帳》〈按,這是皇后內司房的賬〉,大同元年〈一九三二〉六月,就曾以三百八十二元置辦了一副黃緞繡的鞍。而其後后身體日陷於頹廢,也沒有攬轡的興致了。 溥儀和皇后也都喜歡騎自行車,溥儀更能自駕汽車。 溥儀和皇后也都喜歡養犬。溥儀養的是狼狗,有一頭叫做「虎頭」,因其頭部有似虎形。后養的是哈巴狗,有五六頭。也據《上用出入銀錢流水帳》載: 大同元年〈一九三二〉七月九日,上旨:「買犬用兜安氏藥膏一盒,大洋七角五分。」 想來就為哈巴狗用的了。 溥儀也

會拉弓箭。據《手杖弓箭簿》載,他有弓六張、箭二十六枝。騎射本是滿洲人長技,做皇帝的照例自小便要練習。 溥儀曾從霍殿閣學習技擊。霍是河北滄縣人,滄洲霍氏本是世傳拳術好手。殿閣服務皇宮近衛隊。溥儀常和親近的臣下練習推手,像溥佳便是其中一人,載在他的日記中。 【十七、宮中的食衣住行】 宮中所用牛乳,是自養乳牛生產。乳牛原有三頭,後來繁殖到五頭,但是所產還不夠供給所需。不夠的數量,取給於大和旅館。

二伯為什麼叫二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些冷知識就算知道了,你也不會變人生勝利組喔!(認真)
► 訂閱二伯&蔡波能:https://pros.is/2UncleYT
► 訂閱蔡阿嘎Life頻道:http://pics.ee/AGaLife
► 訂閱蔡桃貴:https://pse.is/TsaiGray2018
► 蔡阿嘎主頻道:http://pics.ee/AGaU2

► 蔡阿嘎FaceBook:http://pics.ee/AGaFB
► 加LINE好友:https://pse.is/GaLine
► Instagram:http://pics.ee/AGaIG


【不知道不會死的冷知識4】

1.兔子主要糧食不應該是紅蘿蔔
兔子是草食性動物,應該要多吃草!紅蘿蔔水果糖份甚高,對兔子身體無益。

2.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發明的
西方人接受了經阿拉伯傳來的印度數字,但他們當時忽視了是古代印度人發明的,而只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績,因而稱其為阿拉伯數字。


3.為什麼是上廁所、下廚房?
古代廁所建造在北面偏東的位置,廚房要建造在南面偏東。當要去廁所時要去院子的北面,所以說上廁所。當要去廚房時,要去院子的南面,所以說下廚房。

4.為什麼把說大話叫吹牛?
從前殺羊時放完血,屠夫會在羊的腿上割開一個小口,把嘴湊上去使勁往裡吹氣,直到羊全身都膨脹起來,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誰要說可以把牛皮吹起來,那就是說大話了,因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堅韌,根本吹不起來。

5.牛仔褲沾染上異味的話
把它裝在冷藏庫裡冰鎮就能去味了!




#蔡阿嘎 #不知道也不會死的冷知識 #知道了也不會變人生勝利組



聯絡蔡阿嘎:
[email protected]

暴喜四十:自畫像中自我形象之探討

為了解決二伯為什麼叫二伯的問題,作者郭維國 這樣論述:

提要 本篇論述將以一九九八年至二○○二年,這段期間我以「自畫像」的表現形式,創作一系列以「自我形象」為內容主體的作品《暴喜圖》為主要論述範圍。中文的「暴」與「報」同音異義,「暴」有強烈、激動的意思,「報」是宣告、發現的意思。「喜」則是希望、愉悅的意思,「圖」則有圖像、圖說、意圖的意思;而閩南語中「暴喜」的字音有賺到了、爽到了的意思,因此「暴喜」與「報喜」雖然是同音,但在中文與閩南語兩者間對辭意的解釋,意義上卻是曖昧、跳躍、籠統的。因此「暴喜圖」與作品的內容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只是對自己在年近四十時,勇於揭發自我意識的真實面貌。用自我批判、反省的態度,來發現自己始終忽略的創作

潛力,而自我突破、醒覺的一種激動與喜悅的意涵。 在本文中我將以回顧、反思、剖析的態度,深入探索自我意識的形塑過程,以及以往作品的表現意圖,對這系列作品創作動機與目的的影響,並在每個章節所論述的議題裡,舉出本系列作品、以前的作品或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來驗證,說明引用它們的原因與本論述的關係。基本上,我把「暴喜四十-自畫像中自我形象之探討」結構分為幾部份來分別論述。 第一章先就前言、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略加說明。第二章詮釋畫中情境與圖像的選取,是源至於潛意識及記憶間的曖昧關係。以及和父母親之間的互動經驗,如何影響我幽柔與哀愁的人格特質,進而在畫面氣氛中表

現出來。最後,陳述畫中自我裸露的形象,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自信表現,並非是對自己的容貌與身體的「自戀」表現。第三章所論述的,著重於說明繪製作品之前的創作理念思考,談論作品的創作意念如何從發想、醞釀、想像到形成草圖的過程,並說明我的自畫像與傳統自畫像的異同。另外,也談及我對自我形象在自畫像中的概念。最後,說明如何將照片中自我形象轉換到畫面當中的理由與觀念。第四章則有順序地詳細解說,作品進入繪製階段時,如何按部就班地建構作品的每個元素。其中作品的建構元素又分為五個小節:情境與空間的營造、眼神與表情的意圖、姿態也是一種裝扮、角色扮演與物件、戲劇性的色彩與光線等。同時我也舉出《暴喜圖》作品來說明它們與

自我形象的關係。第五章為本論述的最後一章,把近五年所創作的本系列作品做一個總合性的省思,提出現階段創作的心得與觀點,並略述往後創作發展的可能方向與轉變。

沙底拾貝:還原真實的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

為了解決二伯為什麼叫二伯的問題,作者沈寧 這樣論述:

  中國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知識分子,他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成就,又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命運?懂得回首歷史的人,才會懂得走向未來。   蔣介石文膽陶希聖的外孫、中國全國人大副委員沈鈞儒的堂侄,家學淵源使他不敢忘記歷史真相,提筆記下親聞‧親見‧親歷的點點滴滴。   「英國史家托馬斯•卡萊爾曾說:『生於謊言是我們的不幸,死於謊言是我們的恥辱,結束謊言是我們的責任。』沉默就是承認謊言,沉默就是維護謊言,沉默就是製造謊言。或許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罪行,但是你對謊言保持沉默,你就是謊言製造者的同謀,你就是真實歷史的屠殺者。」  ──沈寧   本書作者係蔣介石文膽陶希聖的外孫,亦是中國全國人大副委員沈鈞儒的堂侄。

自幼受淵源家學之熏陶,使他得以親聞、親見、親歷許多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名人掌故,無論是家族前輩們的故事,還是世交師友們的故事,皆知之甚詳、如數家珍。   作者拒絕隨意刪除或節選歷史,更反對強權意圖消滅歷史記憶的行徑。透過本書,作者回憶了其所認知的于右任、王雲五、沈雁冰、周予同、金仲華、胡風、胡適、馬寅初、陳布雷、陳立夫、陳獨秀、陳麟瑞、曾昭掄、葉企孫、董寅初、趙敏恆、蔡元培、蔣百里、蔣夢麟、豐子愷等數十  位知識分子的真實生活經歷。 本書特色   記憶一個不被許多人記憶的年代,在歷史的空白上尋找沈雁冰、胡風、胡適、陳立夫、陳獨秀、蔡元培、蔣夢麟、豐子愷等數十位知識分子的真實故事。   蔣介石

文膽陶希聖的外孫、中國全國人大副委員沈鈞儒的堂侄,提筆記下親聞‧親見‧親歷的點點滴滴。   作者簡介 沈寧   華裔美國人,是蔣介石文膽陶希聖外孫,沈鈞儒之堂侄。西北大學中文系畢,後赴美留學,艾奧華大學東方文化學碩士、教育學院博士班深造。歷任大學助教、中學教師、小學校長、美國之音新聞主播、美國聯邦空軍軍官學院教官、科羅拉多州雷科伍德市文化委員會委員、世界華文作協科州分會會長與北美華文作協理事等職。閒暇時寫作,小說散文隨筆等常年發表於台港陸美華文報刊,作品曾入選中國小說排行榜,在中國大陸出版多本書籍;在臺灣則曾出版《嗩吶煙塵三部曲》(聯經,2015)、《上海大律師》(秀威,2017)、《

麒麟墜》(秀威,2018)。曾獲選中國新移民筆會突出貢獻獎、臺灣知名武俠小說獎與美國紐約五大道文學獎等。   題解 自序 第一輯 人物 陳布雷的安眠藥 固執領袖陳獨秀 陳立夫突然襲擊 陳麟瑞悲劇人生 董寅初拔刀相助 金仲華不得善終 豐子愷子女冤案 胡風本是張先生 蔣百里壯志未酬 蔣夢麟悲天憫人 蔣緯國酷愛聊天 特立獨行馬約翰 馬寅初的大悲哀 萬墨林兩肋插刀 文化名人劉尊棋 難逃黑運馮亦代 文人官僚羅俊 楊憲益兄妹翻譯家 于右任不忘師恩 末代皇帝後半生 左翼文化領袖沈雁冰 儒將孫定國的結局 永生的俞大絪教授 第二輯 人物與事件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 陳望道與復旦大學 杜月笙與

高陶事件 胡適之與《獨立評論》 蔣介石與《中國之命運》 譚鑫培與京劇 萬耀煌和西安事變 郁達夫與安慶學校 趙敏恒與上海《新聞報》 王雲五和商務印書館 第三輯 事件 廬山牯嶺茶話會 清末少年讀書郎 民國初年北大學生 五四運動和北京大學 悲壯的北伐戰爭 中國社會史大論戰 香港淪陷 天子門生 八一五偉大勝利 附錄 讀陶涵先生新著《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 無情並非真豪傑 大愛大勇二伯伯 我家與周恩來的恩恩怨怨 陸鏗先生五年祭 與大師談大師 代後記 【題解】   歲月之沙,社會之沙,政治之沙,功利之沙。愚蠢之沙,自私之沙,淺薄之沙,謊言之沙,卑鄙之沙。一粒沙作為個體,沒有靈魂,沒有個性,沒有

思想,沒有色彩,沒有力量,顆粒細微,幾乎很難被意識到其存在,但當無數沙粒聚集到一起,就變得野蠻,粗暴,瘋狂,無理性,強大無比。當聚集起來的沙粒構成鋪天蓋地的迷霧潮流,一次次,一層層,經年不止,就會吞沒一切,掩埋所有的貝。   而珍貴的貝,有的是真誠,有的是純潔,有的是人性,有的是生命,有的是正直,有的是友情,有的是歷史,有的是生活,有的是人格,有的是思想。貝是光亮的,彩色的,美麗的,真實的,但是貝也很脆弱,沒有能力同漫天遍野的沙暴抗爭,於是就被一次次,一層層,埋沒到沉重的沙堆下面,幾千年過去,幾百年過去,幾十年過去,甚至幾年過去,便似乎已經不復存在。   要做一粒沙,隨同著千千萬萬同樣的沙

,覆蓋大地上善良的生命,輕而易舉。那不需要思想,不需要意志,不需要人格,不需要知識,只要冷酷無情,泯滅靈魂,就足夠了,也許還能成為一粒大沙,或者沙中的領袖。   但要做一粒貝,那就太難,至少得準備著,隨時被沙暴埋沒,甚至毀滅成粉末。但是即使被壓沒在沙底,即使被碾成粉末,貝也仍然能夠以其生命之光,戰勝沙粒,得以永恆。古往今來,每一顆貝,只要是貝,就是不滅的。   當世界被覆蓋在荒涼而厚重的沙堆底下的時候,要想尋找並且挖掘出一顆顆美麗的貝,非常艱難,需要無畏的勇氣,需要獨立的思維,需要充分的自信,需要足夠的愛。但是不論多麼難,這個世上必定有人,立志要從沙底尋找到一片又一片閃光的貝。   被挖

掘出來之後,最微小的一片貝,也比最巨大的沙,更加偉大,更加光輝,更加耀眼。 【自序】   因為家庭出身極黑,上個世紀在中國大陸的三十年間,我在學習和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都不能如意。年到二十,沒有大學可進,也沒有工作單位敢接受我,似乎只能終日游手好閒。那種狀況,對於我,特別難以忍受。我的父母兩系,祖祖輩輩都是讀書人,都做事業,都獲得成功。     我的祖父是滿清最後一代秀才,我的伯父沈鈞儒先生是光緒年最後一批進士,我的外祖父陶希聖先生北京大學畢業又做北京大學教授,我的父親母親都是重慶中央大學畢業,文史兼備,中英俱佳。偏偏到了我這一輩,無學可上,無書可讀,無職可就,無事可做,上不能承祖宗的傳

統,下不能傳家族的文化,那是何等的悲哀。   正是在那種痛苦而孤獨的環境裡,我更加渴望了解和牢記家族的文化傳統,將之視為不容遺失的珍寶。經常在無所事事的白天,或者無所事事的夜晚,望著灰矇矇的天,灰矇矇的夜,我默默地回想自小在家裡聽到過的各種故事,家族前輩們的故事,以及世交師友們的故事。記得某位作家講過:當一個人絕對孤獨的時候,他所剩下的,就只是不斷反覆溫習的記憶。那些留在腦中的印象,每個點滴都會清晰而生動地鮮活著,幾十年不淡忘。我想這個作家講得太對了,在我一無所有的時候,記憶成了最後的財富。所幸者,強權能夠剝奪我的所有身外之物,卻無法消滅我  腦中的記憶,而我的記憶力自小就強,於是許多家族歷

史就這樣留存下來,在我的腦中,我的心裡。   我的外祖父是個史學家,曾對後輩人講,他小時候上學做史論,拿《三國演義》做根據寫了一篇,被老師狠罵,從此再不敢把小說當歷史來讀,只以《三國志》為據。但事實上,《三國志》也已經有了演義的筆法,特別是裴松之的小註,紀錄了許多演義故事。而《三國演義》則也是七分實三分虛,用了許多裴松之的小註故事,把《三國演義》稱為史傳,也是可以的。所以我想,古人做史都並不能絕對避免演義筆法,現今史家也沒有理由,動輒以雜有演義而否定記史的文字。雖然這樣的想法,給我自己許多安慰,對記史不再那般的誠惶誠恐,但我寫作,到底並不重  在記史。我既無司馬遷寫《史記》「通古今之變」的雄

心,更無范曄著《後漢書》「正一代得失」的壯志。我記錄的都是中國歷史上曾經著名的人和事,官方民間都有許許多多的記載或傳說,既已人所共知,何必再費筆墨,我只寫我親耳聽到,親眼見到,親身經歷的點點滴滴,為的是  補充一些被遺失的史料,只要讀者們看到了,相信了,點點頭,我就很滿足。   不少人喜歡引用格言警句,給歷史下負面的定義。有人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人說歷史是個人盡可夫的娼妓,也有人說歷史是強權者的奴仆等等。照我看,那都並不是歷史之過,沒有理由去指責歷史本身。歷史就是歷史,一切已經發生過的事情,都是歷史,再也無法改變。應該受到指責的,是那些記錄歷史的人和他們的紀錄。只是一些不負責任的人

,或者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把歷史當作隨他們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把歷史當作任他們姦淫的娼妓,把歷史當作任他們恣意使喚的奴仆。   記得幼時母親給我講過一個伊索寓言,某國王問伊索,天下什麼東西最好?伊索回答:是舌頭。國王點頭,又問:那麼天下什麼東西最壞?伊索回答:是舌頭。國王聽了,不解其意。伊索那個時代,文字不夠發達,天下大事主要依靠口傳,所以舌頭成為記錄和傳播歷史的主要工具,因此舌頭成為天下最好和最壞的東西。現在記錄和傳播天下大事,除了舌頭,又多了紙筆和電腦影視等工具,所以伊索所說的舌頭,就是指一切紀錄和傳播歷史的工具,包括紙筆,電腦,以及影視。   人講話,毫不費力,舌頭一轉,好事可以說壞,壞

事可以說好。人寫作,也可以毫不費力,筆頭一轉,好事可以寫壞,壞事可以寫好。蔣介石先生領導中國軍民英勇抗戰,做出巨大的犧牲,最後戰勝日本侵略者,到有些人的嘴裡或筆下,蔣介石先生卻成了最大的賣國賊,也還有不少人真的會相信。我在中共官方媒體上讀到過這樣的文字,「曾昭掄被劃為右派後,並沒有悲觀失望,又有機會回到熟悉的講臺和實驗室,直接為國家培養人才和發展事業貢獻力量,而使他異常興奮。」五十年過去,時至今日,仍用如此輕描淡寫的筆調,記錄迫害了數十萬中國大陸知識分  子的「反右」運動,用如此歌頌化的輕薄語氣,紀錄曾昭掄先生那樣偉大科學家的悲慘命運,真乃世間最為惡劣的舌頭,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有些人

的嘴裡或者筆下,沒有任何約束和標準,根據一時的政治需要,或者一時功利需要,可以隨意編造歷史,隨意刪除或節選歷史。我查過許多中共官方公佈的史料,對胡風先生的記載,都是始於一九三一年而終於一九五五年,似乎他總共只有二十五年生命,也就是從他擔任左聯的領導,為中共革命做出貢獻開始,到他被打成反黨集團之間的一段。之前之後,都被略去不提,好像那些歷史紀錄沒有任何價值。而中國大陸的民眾,特別是一些青年,沒有機會接觸真實的歷史紀錄,只能把謊言當做事實,再以謊言為依據,義正言辭地反對真理。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曾經宣告:「生於謊言是我們的不幸,死於謊言是我們的恥辱,結束謊言是我們的責任。」我比同

齡青年稍許幸運,因為幼承庭訓,對真實歷史的了解稍多一些,深為兩三代中國大陸人的無知和狂妄感到悲哀,很想把結束謊言作為自己的責任。   因為父母兩系的家庭背景,前輩友朋也都是讀書人,而且有很多名人。查閱他們的身世,凡一九四九年後留在大陸的知識分子,似乎都有一處相同,就是在各種中共官方簡介記錄中,每個人生命中都有二十年到四十年的短缺,好像那些年根本不存在。我們都曾經歷過那個時代,自然曉得其中的原因,但太過刻意的文過飾非,就算不是對歷史犯罪,至少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我所聽到過的許多故事,經常就發生在那些不被他人記憶的年代。所以我紀錄下來這些故事,只想填補一些歷史的空白,或者糾正一些歪曲和編造。但我

知道,以一人之力,無法同完整而強大的  中共國家文化機器抗衡。我只做我該做的,能做的。   我小時候,祖母講過她的祖先褚遂良,在唐朝任起居郎中一職,職責是記錄皇帝的言行。唐太宗自己規定,起居郎對皇帝的言行記錄,只為真實記史,不允許給皇帝過目。後來唐太宗忍不住,問褚遂良:「真的不可以給皇帝看看《起居注》麼?」褚遂良回答:「本朝所以設起居之職,就如古時的史官,善惡都記,使得皇帝檢點言行,不犯過錯。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做皇帝的自己要看這些記錄。」唐太宗又問:「如果我真有錯處,你一定要記錄下來麼?」褚遂良回答:「那是我的職務,皇上一言一行,我都是必記的。」真可惜那種時代,那種皇帝,那種史官,在大  唐

以後至今的中國社會及朝廷,再也沒有存在過。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大夫,名叫崔抒,擅權亂政,殺了齊莊公。齊國的太史伯,便刻竹簡紀錄:崔抒弒其君。古時稱上級殺下屬為殺,下屬殺上級為弒。崔抒為掩蓋歷史,把伯殺了,也把他刻的竹簡燒了。太史伯的大弟弟仲,又刻了一塊竹簡:崔抒弒其君。崔抒獲知,把仲也殺了,把第二塊竹簡又燒了。太史伯的二弟叔,不屈不撓,再次刻下一塊竹簡:崔抒弒其君。崔抒氣急敗壞,把叔又殺了。太史伯的三弟季仍不停止,第四次刻竹簡:崔抒弒其君。這下子,崔抒終於害怕了,沒有殺死季。於是崔抒弒其君的歷史便留存下來,而且因為崔抒連殺太史兄弟三人,更  使那亂臣賊子遺臭萬年,而且也為中國後來幾千年設

下一個如何記史的悲壯標準。   我自認沒有齊太史兄弟那麼大的勇氣,不過我想,如果齊太史兄弟活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大陸,怕也不敢公開對抗中共朝廷。我們都知道一個著名的猜想: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一九四九年之後,他要麼什麼都不寫,坐享榮華富貴,要麼關在監獄裡,繼續寫作,直到殺頭。我們的時代,連魯迅先生那樣的人物,尚且仍然不保,如果齊太史的三弟膽敢繼續刻竹簡,也將被毫不遲疑地殺死,而且恐怕砍頭之前還要先割斷喉管,不許發聲,終使暴行不被歷史紀錄。所以今天的大眾,特別是青年人,除了背誦幾句經典謊言,幾乎已經對真實歷史毫無了解。   家父生前,在北京,有過一次,中央電視臺派了一個編導組,到家裡來採訪他,計畫就父

親一生經歷,拍攝一部電視記錄片。我在美國,跟家父通電話時得知,非常高興,請求家父在採訪中多講講母親的事情。過了幾天,再打電話回家,父親說,他已經婉言謝絕了中央電視臺的邀請,節目計畫作廢了。我很驚訝,不知父親何以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父親告訴我,那幾位中央電視臺的記者編輯,年紀很輕,也都很熱心,但是對中國歷史所知甚微。父親講幾句話,他們提一個問題,父親解釋一番。然後再講幾句,他們又提一個問題,又解釋一番。父親說,那麼要我講完  我們家的經歷,不是得把中國通史全部講一遍,把我累死了嗎?我聽了,無言以對。我想,能到央視做記者編輯,至少必須大學畢業吧,或者研究生畢業,怎麼會這樣?他們在大學或者研究院讀書嗎

?讀的都是什麼書呢?央視記者編輯尚且如此淺薄,普通大眾會怎樣的無知,不難想   像。   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歷史記憶。強權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肆意編造歷史,報紙、電視、教材、史書、微博、網文,冠冕堂皇、義正言辭、謊言轟炸,意圖消滅歷史的記憶。多少人記得七十年前中國大陸發生過什麼?多少人記得五十年前中國大陸發生過什麼?多少人記得三十年前中國大陸發生過什麼?而中國大陸民眾在喪失瞭解真實歷史途徑的同時,集體保持沉默,將歷史從自己的個人記憶中刪除,並且逐漸地從被迫沉默演變為自覺沉默,這是最恐怖的現實。很少人懂得,沉默就是承認謊言,沉默就是維護謊言,沉默就是製造謊言。或許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罪  行,

但是你對謊言保持沉默,你就是謊言製造者的同謀,你就是真實歷史的屠殺者。當一個民族集體沉默而失憶的時候,這個民族就將沉淪。而集體的失憶,或者集體的沉默,由每一個人的意志組織而成。記得魯迅先生那句話嗎?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   中國近代歷史上,有過一位周予同先生,其國學特別是經學學問,領袖群倫數十年。中國曾經有過一位曾昭掄先生,其化學學識和創造,令國際科學界嘆為觀止。中國曾經有過一位趙敏恆先生,抗戰時期發七國電訊,領先全球,讓世界新聞界目瞪口呆。中國曾經有過一位葉企孫先生,可謂中國現代物理學的鼻祖,幾乎所有為中國製造原子彈的專家都曾是他的學生。中國曾經擁有許多極富智慧,極

具學識,極有創造力,極大成就的知識分子,中國文化本來是應該能夠得到長足發展,自豪地立於世界之林的。可是不幸,中國文化在其能夠得以騰飛的時刻,失去了機   會,二十世紀初中國內戰不斷,繼而日寇侵略,然後連年烽火,經年冤案。前面提到的幾位大師,全部被迫害,被屠殺。全體中國知識分子都被擱置,被封口,被消滅,被禁止思想。中國文化停頓了,倒退了,沉淪了,消失了,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我出版《百世門風》之後,送呈一冊請范敬宜先生指教。范先生是早年無錫國專的學生,是我姑父王蘧常先生的弟子,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家。范先生曾經做過《人民日報》總編輯,外文出版局局長,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在清華大學新聞

學院院長任內去世。我向他請安 時,范先生長嘆道:「現在中國到處都是大師,阿貓阿狗都可以做大師,他們知道什麼樣的人才配稱作大師麼?他們見過幾個大師,曉得大師是什麼樣子的麼?」范先生當年讀書,聽過錢穆先生,周予同先生,王蘧常先生的課。那些先生滿腹經論,學富五車,當時仍不敢居大師之位。  近百年間,全中國只有章太炎先生和唐文治先生,才當得起國學大師的稱號。   聽了范先生的話,我肅然起敬,更懂得學問和學問家的尊嚴。現在中國大陸,哪個國學「大師」有膽量跟周予同先生談談經學,哪個化學「大師」有資格與曾昭掄先生比比專業,哪個新聞「大師」有本事同趙敏恆先生論論世界時事,哪個物理「大師」有能力與葉企孫先生說

說力熱聲光電。雖然眼下中國大陸,「大師」滿天飛,「狀元」遍地走,可中國文化卻已經沉入歷史的最低點,若周予同先生、曾昭掄先生、趙敏恆先生、葉企孫先生地下有知,恐怕要以自己頭上中國知識分子的名號而感到羞恥了。   我不知道,中國文化還有沒有振興的可能。我但願自己不存懷疑,我但願自己充滿信心。我只是想,如果中國文化還有一次振興的機會,那麼中國大陸人首先必須先了解到,我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知識分子,他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成就,又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命運。懂得回首歷史的人,才會懂得怎麼走向未來。缺乏歷史感的民族,沒有前途。我多麼渴望,能夠在前輩大師們的光芒照耀之下,牢記歷史,成為一個真正有文化的人。我更渴望,

更多中國大陸同輩或後輩,能夠有相同的願望,使中華民族再次成為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民族。   【陳布雷的安眠藥】 略知中國現代歷史的人,都曉得陳布雷先生是蔣介石的高參。其實陳布雷先生是先獲文名,而後從政。他幾乎是中國第一代報人中的詨詨者,民國之前已名揚天下。聽母親說:陳布雷先生瘦高體弱,文質彬彬,不苟言笑。 我的舅舅講,抗戰時期在重慶,外祖父和陳布雷先生同在委員長侍從室任職。舅舅們到上清寺侍從室找外祖父,曾與陳布雷先生一起吃飯,發現陳布雷先生腸胃很壞,每餐飯只能吃烤焦的麵包。陳先生平時講話很少,卻為人甚為熱心,幫人辦事極嚴肅認真。 外祖父講陳布雷,則稱布雷先生是個老失眠家,每夜就寢必須吃安眠藥

三片,然後也才能得到三四個小時睡眠。他的小藥箱裡,裝滿各式各樣的安眠藥,用外祖父的話說,琳琅滿目。外祖父多年寫作為生,自然也失眠,但經過香港逃難,有一陣子可以倒地便睡。到了重慶,進委員長侍從室,主持《中央日報》,每日寫文章,舊病復發,又開始失眠,需安眠藥睡覺。但他失眠,遠沒有布雷先生那麼嚴重,桌子的抽屜裡只放一種安眠藥,需要時吃半片一片,就能夠睡了。每次外祖父自己存的安眠藥吃完了,就跑到布雷先生的小藥箱裡去挑選,領取一些,補充自己的抽屜。 安眠藥不能治癒外祖父的失眠症,他找侍從室周綸醫生看了幾次,服藥打針。周醫生警告外祖父:如果不好好休息一段時間,患上腦貧血,就有致命危險。但抗戰緊張,外祖父哪

能休息。實在沒有辦法,他便只好請假一兩天。可是他經常花兩三個鐘頭,從重慶過江回到南岸家裡,還沒睡下,就又有電話打來,或招去《中央日報》,或招去侍從室,最無法推託的是受招去委員長官邸。 有一天外祖父實在頭疼得沒有辦法,晉見委員長的時候,當面直陳自己惡性失眠,輕度腦貧血,請求允許休息一段時間。蔣介石自己身體強壯,從來沒有得過什麼病,更從來沒有失過眠,完全體會不到失眠的痛苦。他對外祖父說:你睡不著覺,休息幾天就好了,我叫他們給你買藥。那個時間,重慶有藥廠,可以造維他命B1,但肝精卻只有進口貨。隔了一日,便有委員長官邸醫務室的護士,每天過江到家裡來,給外祖父注射維他命B1和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