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連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五星連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家騁寫的 增補乙巳占 和李淳風的 天文氣象奇書乙巳占:觀天象知吉凶與未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五星連珠的出現意味著什麼?歷史上出現五星連珠後發生過哪些 ...也說明:五大行星將按照水、金、火、木、土依次排列,由高到低連成一條線,古時稱為“五星連珠”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元書局 和元神館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何澤恒所指導 陳盈瑞的 南宋本朝史觀及其三代論述之研究──以《皇朝大事記》為主軸 (2013),提出五星連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皇朝大事記、本朝史觀、三代理想、治體、制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陳熙遠所指導 謝仁晏的 祀典之外:明清北京天壇管理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天壇、神樂觀、壇廟官、樂舞生、管理制度、天壇印象、首都景觀的重點而找出了 五星連珠的解答。

最後網站是祥瑞之兆?“五星連珠”來襲,有兩個大看點,錯過要再等19年則補充:在地球上,“五星连珠”奇观并不是第一次上演,古人曾用文字记录下了五星连珠奇观,星象大师并将它视为是祥瑞之兆,从此以后国运兴隆,搞不好还会来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五星連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增補乙巳占

為了解決五星連珠的問題,作者黃家騁 這樣論述:

  《乙巳占》是一部綜合性的古星學著作,為[唐]李淳風(602-670)撰。一說: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乙巳,故名。共分十卷。本書係將唐以前數十種星占書分類匯鈔而成。本書為九卷原鈔(非原本,亦後鈔本),年代無考,應為清初前後。   除星占外還有天文、氣象等內容。其中根據風力對樹林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把它分為八級:一級葉動、二級條鳴、三級振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樹及根,是為世界最早的風力分級系統。   書中還保存有作者早年所撰《乙巳元曆》的若干資料,以及作者所發展的渾儀和所著天文儀器專著《法象志》等方面的資料。古代許多天文學

名詞亦賴以傳世。  

五星連珠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麻煩大家參考太陽以及上升還有金星 ☺️

訂閱頻道開啟小叮噹
才能收到新影片通知喔☺️

留言給我,分享影片
追蹤我的IG還有粉絲專頁😌

安德魯的 賤聲房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ary0978​​​

安德魯的賤聲房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gary_0978/?​​​...

line官方帳號 麻煩搜尋安德魯的賤聲房https://lin.ee/jlYV6S8​​​

「12星座」有哪五個星座是渣男剋星?!2月生日祝福影片在片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ukLXnWGZ_8&t=1s

「12星座」有哪五個星座,談戀愛以後會越來越囉嗦?!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0wN...​

「12星座」2/1-2/7 一週整體運勢⚠️五星連珠,水逆注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YZj2...​

「12星座」這五個星座沒有難相處,只是不想跟你相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40p...​

南宋本朝史觀及其三代論述之研究──以《皇朝大事記》為主軸

為了解決五星連珠的問題,作者陳盈瑞 這樣論述:

兩宋是三代之說炳炳可觀的時期,舉凡廟堂之上、奏議之中、各家文集之內,皆隨處可見對堯、舜、三代之頌言美論。然由於《墳》、《典》未存、多歷年所,宋儒對上古理想治道的見解,遂言人人殊、識見參差,是以今日仍鮮有具脈絡性的相關研究,而宋人三代之說的真實面貌,亦未能昭明。這是宋代學術的重大缺口;再者,有宋乃本朝史著作最興盛的時代,當時往往將國朝聖政、先輩美言纂集成書,意圖傳衍後世,彰顯當朝超漢軼唐、踵武三代的不凡地位。這正是理解宋人三代理想的適當進路,可惜今日對南宋自視宋初所以上繼乎三代的種種內涵,缺乏觀察與分析,因而對宋末乃至元代的「宋史觀」及「三代論述」,未能清楚解讀。透過本文以《皇朝大事記》

為主軸並徵諸程朱理路的考察,應能對此有相應之史觀呈現和概念辨晰,從而開啟學界認識宋人三代理想的另一層視野,並為南宋盛極一時的本朝史論著情形,提出總結又嘗試性的意義說明。如此會通歷史與思想的做法,不但能改變以往著重井田、封建的個案式考察與理學功夫、境界論述的情況,更能真正為有宋區別於前人的三代之說,進行最具時代意義的確詁。  綰結本文由「治體論」、「變法觀」、「制度論」與「祖宗觀」四大面向的探討,我們可為南宋人眼中的三代理想作如下定義:三代是人君心正身修所構成的世界,「允執厥中」則是其心傳標誌,故人君能時時自謹、敬天寅畏,而〈關雎〉、〈麟趾〉般的化成、天應,便是其造化流行的廣大境界。此境界下,風

俗忠厚,人人剛柔得中、直道而行,表現於廟堂,便是直言與鎮重之風相融的格局,是以從君王到大臣,皆如〈鹿鳴〉般一體和樂、賡歌相續而取得公議共識;落於制度,便是人君以公平廣大之心,與身為師臣、兼掌國家諸事之冢宰的通力合作所造就的相維又統攝的局面,在此局面中,社會穩定、人人安分,不復躁進奔競。如此之世界,美矣!善矣!而宋末人眼中的宋初之治,實同其軌轍。   《皇朝大事記》等宋末科舉用書則鑑於王安石變法與元豐新制帶來的動蕩、失序,並在理學作為學術主流的引領下,將慎獨敬謹、致中和及危微精一等觀念加諸於宋初祖宗身上,從而為這樣美善的烏托邦勾勒出現世圖像:蓋宋初不但有良好而逾邁前代的帝王教育制度,又家學得人,

是以君心正而內廷亦正。同時祖宗代代相承、如堯、舜、禹三聖授受的惟精惟一之心亦傳衍不息,故能時時寅畏,敬天愛民;這般修齊境界的向外推廓,便造就出忠厚風俗,和整體制度的自然得宜。治道方面,廟堂紀綱明、公議伸的狀態為其標誌,而典型則呈現於仁宗一朝。這是太祖以來仁治天下、輕刑減賦,和真、仁二帝之尊經術、崇禮義及以文化成的結果。是以宋初賢相良臣的具瞻儀型,炳然史冊,而慶曆以降學術的多方成就,更燦如繁星,視三代無愧;制度上則確立了民、兵、財三分格局,和內外兵制、財政及中央到地方的相維之制,令國家如身使臂、運作自如,真西周官制精神之再復。同時宋初宰執又能如古之冢宰般敦促人君品格,並總制內廷、兼掌兵、財,復加

上當時所謂嚴流品、重資格等令人無躁進、苟且心態的敘遷規程,整體制度便形構出極其穩定而近乎三代的局面,科舉社會及全新的世臣觀念亦應運而生。是以宋末承元祐敘事精神,視宋初的祖宗家法為萬世不刊之典,並批判熙寧變法的驟進,和元豐新制的有失祖意。總體而言,這是一幅內聖通外王、由格致誠正以修齊治平的圖像,標誌著宋初聖王因心正身修,遂使內廷得治,無女主、閹宦與外戚之禍,從而延及外朝,治道清明、仁愛寬簡、人心來歸、四夷賓服,而制度亦穩定合宜、學術也粲然大備的成就。表面上雖無漢唐國勢之兵強馬壯,內在根柢卻穩固堅實,故能享國久長、民心永結。這正是南宋本朝史觀的主要內涵,也是宋人肯定當朝踵武三代的自信展現,所謂「本

朝有唐虞三代之治體、制度」、「本朝大綱正」,斯之謂也。用元修《宋史》的觀點來說,便是「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的無讓於漢唐。  明乎此「『宋代歷史』觀念」之源頭後,源流考鏡,必有裨學界下溯後世不同面向的「宋論」之發展與實質得失。此乃本研究隱含之價值所在,姑待他日持續的探討與追尋。

天文氣象奇書乙巳占:觀天象知吉凶與未來

為了解決五星連珠的問題,作者李淳風 這樣論述:

日月或暈或蝕,五星及其與月之對應, 甚至雲之形狀與顏色、風之方向與緩急…, 凡宇宙中一切天文氣象無不可占: 一望即知國運、戰陣、家宅與個人吉凶。   您也可像劉伯溫、諸葛亮一樣未卜先知   此為天象家李淳風繼《推背圖》之後,另一本震古鑠今的巨作。   書中詳列日、月、五星(太白、歲星、辰星、熒惑、填星,即金、木、水、火、土星,以及流星)與風、氣(雲)、霧、影,甚至五音、六屬、陰陽的觀測、占卜吉凶法。在上可推斷王侯將相、后妃、朝堂的盛衰存亡,戰陣之宜攻宜守、兵將之勝敗存亡,以至個人的吉凶禍福,並以史實證明其近乎神奇的準確性。   例如《隋唐嘉話》記載,李太史與張文收陪皇帝出遊,適有

暴風自南而至;李淳風推斷「南五里當有哭者」。左右馳馬觀之,果然係送葬者之鼓吹。又如唐太宗要《推背圖》作者推斷「河邊赤馬和黑馬何者先入河?」等,結果無一不準確,可見其價值。   天文氣象學雖然有點深奧,但其變化隨時可見,只要仔細研讀、體會,相信您也可以像劉伯溫、諸葛亮一樣「未卜先知」。 作者簡介 神算與預言家/李淳風   李淳風自稱為「朝議郎行秘門郎中護軍昌樂縣開國男」,頭銜很長,這些究竟代表甚麼意義?簡介如下:   朝議郎:文散官名。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五八六年)置,為八郎之首(餘七郎為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秩正六品上,煬帝時罷。唐為文官第十四階,正六品上。宋廢

。   秘門郎中:「秘門郎中」,原鈔本誤植為「秘閣郎中」。唐高宗武德五年壬午年(公元六二二年),李淳風擔任「秘門郎中」,奏請編新曆。唐太宗貞觀十八年甲辰(六四四年)編成《甲子元曆》。   護軍﹑中護軍:官名。原名「護軍」,與中領軍同為重要軍事長官。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護軍、中領軍、中都護等職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   護軍官名最早出現是在秦朝時所設置的護軍都尉,漢朝則延用秦制。到兩漢、魏晉時期發展到重要性的頂峰。   漢末,曹操改中護軍,韓浩充此職。另曾任中護軍者有趙雲、陳到、周瑜、李嚴、蔣濟、夏侯玄、司馬師、費禕等。   唐朝時則置有上護軍

、護軍,不過多為勳官,後來設置護軍中尉及中護軍以掌管禁軍,並多以宦官擔任。唐末,神策軍亦置中護軍,位次於護軍中尉,由宦官充任。宋以後逐漸消失。   昌樂縣:即山東省中部濰坊市下轄的縣。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五年),封從兄劉澤為營陵侯,從此稱營陵。   隋開皇十六年(五九六年)置濰州,轄縣營陵改稱「營丘」。宋建隆三年(公元九六二年)始置昌樂縣。境內有齊國故都營丘遺址。還有古火山口。   開國男:爵位名晉始置,地位在男之下,鄉侯之上。南朝宋之制與晉同。南齊之制不詳。梁、陳亦置「開國男」,秩六品,唐沿其制。   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六○二年)生於岐州雍(今陝西省岐山縣)長安城(今陝西西安)

,世居長安,曾任隋朝(隋煬帝)司監官、唐朝議大夫行太史令上輕車都尉。曾師承至元道長,於南坨山修煉。注釋有《算經十書》、《張邱建算經》,其代表作為《推背圖》、《乙巳占》。卒於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六七○年),享壽六十八歲。   其父親李播(公元七八九年生),曾任隋高唐尉,後為道士,道號「黃冠子」,為唐代著名詩人。著有《天文大象賦》(《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九方技》)。   李淳風早年學道於天台山,通曉天文星象,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科學家。   劉餗的《隋唐嘉話》記載李淳風能預測日蝕,唐太宗(公元五九八年|六四九年,五十二歲)頗不信其言。淳風道:「有如不蝕,則臣請死之」。一日,唐太宗等不至

日蝕,於是對李淳風道:「賜你回家與妻兒告別。」李聞言,於牆上劃一標記,並云:「尚早一刻。待日光至此即日食。」後來果「如言而蝕,不差毫髮」。   劉餗《隋唐嘉話》卷中:「李太史(淳風)與張文收率更坐,有暴風自南而至,李以南五里當有哭者,張以為有音樂。左右馳馬觀之,則遇送葬者,有鼓吹焉。」《太平廣記》卷第七十六方士一記載:「李以為南五里當有哭者,張以為有音樂。左右馳馬觀之,則遇送葬者。」   貞觀十五年(公元六四一年)任太史丞,撰《法象志》。貞觀廿二年(六四八年)任太史令,奉詔註釋《算經十書》。《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九十五‧方技》記載:唐太宗得一秘讖,上云「唐中弱,有女武代王」。淳風預言武后將亂

政。時太宗正當錦帳歡娛,鴛枕取樂,怎肯將武氏貶殺,便道:卿既能知未來天意,可曉得今科狀元為誰?…李淳風奏道:臣見天榜名姓,乃火犬二人之傑…。至放榜日,首名狀元果姓狄,名仁傑(狄仁傑,公元六三○年|七○○年,武周時著名宰相,享壽七十一歲)。於是放逐武才人為尼。豈料天有定數,高宗後武則天(公元六二四年|七○五年,享壽八十一歲)果於六八四年稱帝。   唐高宗(六二八年|六八三年,五十六歲)時,李淳風指出《戊寅元曆》有誤,遂以劉焯《皇極曆》為據,新編《麟德曆》,麟德二年(六六五年)改用。   《舊唐書‧曆志一》記載:「高宗時太史奏舊曆加時寖差,宜有改定。乃詔李淳風造《麟德曆》」。謝肇淛《五雜俎‧天

部二》亦云:「李淳風最精占候,其造《麟德曆》,自謂應洛下閎後八百年之語,似極精且密矣,然至開元二年,僅四十年,而緯晷漸差,不亦近兒戲乎」?   李淳風編撰有《推背圖》、《典章文物志》、《秘閣錄》、《乙巳占》等書。《舊唐書》、《新唐書》皆記載李淳風曾研製「三重環」渾天儀。   李淳風與袁天罡(生卒年不詳,唐初任火山令,著名相士)隨唐太宗出遊,太宗見河畔有赤、黑毛二馬,遂要兩人推算何者先入河。袁天罡占得離卦,離為火,斷赤馬先入水。而李淳風認為,鑽木取火,先見煙才見火,應黑馬為先。後果如淳風之言。   《新唐書‧天文志》載:「貞觀中,淳風撰《法象志》,因《漢書》十二次度數,始以唐之州縣配焉。而

一行以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兩戒。」 校勘序:只做初步解釋以拋磚引玉……黃家騁  003    已研究天文氣象數十載    重新刊行本書足以光大星學 《乙巳占》原序……014 原作者簡介:神算與預言家李淳風……050 陸氏《十萬卷樓叢書》原序……056 前 言:《乙巳占》具有文化史和科學史價值……064   何謂曆元、天正冬至曆元?   四計甲子曆元:曆元的四種算法   上古曆元值年月日不可信   乙巳占係古星學代表作   黃帝元年並非甲子年   確實具有文化史和科學史價值 導 讀:第一本最完整正確的正體版星象書……072    原鈔究竟是九卷、十卷或十二卷    《乙巳占》至少

具有三大貢獻    還有五大特色:點斷糾誤且重作校勘,力求正確    一、重作校勘、點斷糾誤    二、以現代科學詳說古天文知識    三、改正誤植章節與缺漏    四、其他誤植部分亦做更正    五、只做部分解讀 乙巳占 卷第一……108 天象第一  天數第二  天占第三  日占第四  日月旁氣占第五  日蝕占第六 乙巳占 卷第二……152 月占第七  月與五星相干犯占第八  月干犯列宿占第九 月干犯中外官占第十  月暈占第十一  月暈五星及列宿中外官占第十二   月蝕占第十三  月蝕五星及列宿中外官占第十四 乙巳占 卷第三……205 分野第十五  占例第十六  日辰占第十七  占期第十八

修德第十九  辨惑第二十(篇元闕)  史司第二十一 乙巳占 卷第四……243 五星占第二十二  星官占第二十三  五星干犯中外官占第二十四 歲星占第二十五  歲星入列宿占第二十六  歲星干犯中外官占第二十七 乙巳占 卷第五……267 熒惑占第二十八  熒惑入列宿占第二十九  熒惑干犯中外官占第三十 填星占第三十一  填星入列宿占第三十二  填星干犯中外官占第三十三 乙巳占 卷第六……294 太白占第三十四  太白入列宿占第三十五  太白入中外官占第三十六 辰星占第三十七  辰星入列宿占第三十八  辰星入中外官占第三十九 乙巳占 卷第七……323 流星占第四十  流星犯日月占第四十一  流星與

五星相犯占第四十二 流星入列宿占第四十三  流星犯中外官占第四十四 客星干犯列宿占第四十五  客星犯中外官占第四十六 乙巳占 卷第八……355 彗孛占第四十七  彗孛入列宿占第四十八  彗孛入中外官占第四十九 雜星祆星占第五十  氣候占第五十一  雲占第五十二 乙巳占 卷第九……381 帝王氣象占第五十三  將軍氣象占第五十四  軍勝氣象占第五十五 軍敗氣象占第五十六  城勝氣象占第五十七  屠城氣象占第五十八 伏兵氣象占第五十九  暴兵氣象占第六十  戰陣氣象占第六十一 圖謀氣象占第六十二  吉凶氣象占第六十三  九土異氣象占第六十四 雲氣入列宿占第六十五  雲氣入中外官占第六十六 雲氣入外

官占第六十七 乙巳占 卷第十……420 候風法第六十八  占風遠近法第六十九  推風聲五音法第七十 五音所主占第七十一  五音風占第七十二  論五音六屬第七十三 五音受正朔日占第七十四  五音相動風占第七十五 五音鳴條已上卒起宮宅中占第七十六  推歲月日時干德刑殺法第七十七 論六情法第七十八  陰陽六情五音立成第七十九 五音刑德日辰所屬立成第八十  六情風鳥所起加時占第八十一 八方暴風占第八十二  行道宮宅中占第八十三  十二辰風占第八十四 諸解兵風占第八十五  諸陷城風第八十六  占入兵營風第八十七 五音客主法第八十八  四方夷狄侵郡國風占第八十九 占官遷免罪法第九十  候詔書第九十一  候

赦贖書第九十二 候大兵將起第九十三  候大兵且解散第九十四  候火災第九十五 候諸公貴客第九十六  候大兵攻城並勝負候賊占第九十七 候喪疾第九十八  候四夷入中國第九十九 雜占王侯公卿二千石出入第一百 附錄一:天文氣象奇書—《乙巳占》原序全文……488 附錄二: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493    家世:學道與努力,終成不朽人物    以星學推測聞名    觀星與星算不能混為一談    兼習易理推算更準確 後 記:比《推背圖》更實用 —仔細觀察日、月、星與風、雲變化,既能知吉凶,更可知進退。……502 校勘序 只做初步解釋以拋磚引玉   余自幼即對易經、天文、曆法、氣象等中西星學甚感

興趣,常有涉獵。加上舅家本係旅日華僑第二代,三舅鄭國駒從知名的關西學院畢業後,即隨家父(中央特派「行政長官公署」專員)來臺,各處視察,隨後任職於「臺北測候所」;該所原係日本官署,接收後升格為臺灣省氣象局,後來再升格為國立中央氣象局。個人因此得以接觸天文、氣象、颱風、地震、水文、地質等科學資訊,加上家學《易經》、洪範、天文、星學、曆算等傳承,後來又就讀圖書資料科系、環境科學與生命生化醫學等專業學科,有機會蒐集、研讀諸多星學、氣象線裝古籍,埋首其中數十載,自認頗有收獲。   已研究天文氣象數十載   之後決志以《易經》的天文、星象、曆算與數學為基礎,深研天地人三才之學,融匯貫通天文星學知識,對

曆算之考據與推演用功尤深。因此當一九八七年夏天,中央氣象局天文站站長與某高層專程前來拜訪,求證一九八八年農曆七月一日究係陽曆八月一日或二日時;余當即回覆是「八月二日」,舉座深感訝異,不解為何速度如此之快。   來客聲稱,因中央政府需要一份一九八八年的行事曆,且有農曆、陽曆對照者才行。但他們遍訪各研究單位之教授、學者,均無法確定;當時多數學者專家都主張係八月一日,不過中國大陸與香港星象界認為八月二日較正確。之所以有此「一日之差」,是因國內所用的萬年曆乃沿用清朝的時憲曆書,繼續推算至今,致有誤差。而本人早對「置閏」問題研究多年,並且推算、校正了西元前五千年至西元後三千年間,前後數千年的「閏月」與

交年「正朔」、「節氣」換月問題,發現大約七、八成的「閏月」有誤,而「月朔」的錯誤較少,僅約一兩成,以致推算出來的月份有偏差。但中央氣象局沒有編曆單位與專才,以致官方曆法與民間通書出現錯誤。而我已演算、完成正確的星曆表數十年,只要翻出陰陽曆對照表,即知確係「八月二日」無誤。為了方便官方以後校正行事曆之需,本人當下允諾提供一份編校完成的萬年曆以供參考。在座官員聽了甚為折服,聲稱應聘我為中央氣象局局長或最高顧問,當然這是玩笑話。   時隔七年之後,一九九五年十月三日,義美公司舉辦「廿一世紀有幾次閏八月」專題座談會,特邀中央氣象局天文站鄭秀能站長參加,鄭站長則請余作陪,並代表中央氣象局提出曆算研究之

專題報告。主持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天文學博士黃一農,與其他六位貴賓均十分認同本人所提出的數據與報告內容,黃博士還說,我所提出的研究數據可能要用超級電腦才能複驗。而古人不用現代計算器,更無超級電腦,卻能精確推算天象、日月蝕、曆算、置閏等極為複雜的問題,令人佩服。   重新刊行本書足以光大星學   兩年多前,元神館出版社林社長邀余重新校刊、詮釋《乙巳占》,以傳統正體字出版,讓廣大的華人社會得以一窺古星象、天文學與曆算之奧妙,同時彌補至今未見現代版《乙巳占》的缺憾。   「如能因此讓有心人學得一招半式,也能像諸葛亮、劉伯溫等古星象家一樣夜觀天象而知吉凶,甚至得窺天下分合大勢與因應原則

,豈不大妙!」   林先生有心弘揚星學,令人感佩,更值得讚許與支持;因此毫不考慮就答應了。開始動筆之後才深感責任重大,甚至有點擔心無法順利完成。因為該書作者李淳風不僅通曉天文、星象、曆算與數學、氣象等專門知識,而且引用了諸多《易經》內容與典故,雖然余自認有這些方面的根基與修為,真正投入解讀時才發現不是那麼簡單;文字之古樸深奧只是其中之一,如何以現代科學知識做輔助說明更是難處。即使以現代的電腦機具輔助計算,也難以補救知識與觀測上的不足。加上近年來身體不適,很容易疲累,無法像以前一樣長時間研究、寫作,為了避免耽誤出版社的進度與對讀者的承諾,決定先從詮釋與考據著手。   本書以珍藏之九卷原鈔為藍

本(應係清初之前的稿鈔),再參考被陸心源收錄於《十萬卷樓叢書》的光緒三年丁丑版後刊本,以及坊間流傳之十卷百節《乙巳占》,仔細校勘,誤鈔、闕文、衍文均予更正。但後兩者(復刊本與十卷百節版)之訛誤、竄亂甚多,未敢採用,仍以九卷原鈔為主。此外,亦添補李淳風「後序」、陸心源收錄於《十萬卷樓叢書》之後刊本「敘」,加上校勘者序、前言與 導讀,先行出版。其中只有李淳風原序與部分內容稍做註釋,其餘盡量保持原貌,請讀者多加體會。   對研究學者而言,本書之格式應是一項新的認識與方向,是為序。 黃家騁謹識於經世書苑 二○一五年十月十日 前言:《乙巳占》具有文化史和科學史價值《乙巳占》是一部綜合性的古星

學著作,為唐代李淳風(六○二|六七○)所撰,其成書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歲次乙巳,故名。該書共分十卷,係將唐代以前數十種星占書分類匯鈔而成;包括九卷原鈔(雖說原鈔,其實亦為後鈔本,年代無考,推測應為清初前後)。主要內容除星占外,還有天文、氣象等;其中最特出者,為根據風力對樹林的影響和破壞程度,將風力分為八級:一級葉動,二級條鳴,三級振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樹及根,這是為世界最早的風力分級系統。書中還保存了作者李淳風早年所撰的《乙巳元曆》、天文儀器專著《法象志》等方面的若干資料,包括其所發展而成的「渾儀」等,後人藉由這

些傳世著作,才得以認識、理解古代的天文學名詞,作為進一步研究的依據。另一說為撰成於唐高宗顯慶元年(西元六五六年),即丙辰年或稍後,至於書名為何採六十甲子的「乙巳」,名為《乙巳占》?清代藏書家陸心源的解釋是:「上元乙巳之歲,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故以為名。」他(陸心源)認為李淳風準確推算出該「曆元」為「乙巳之歲」,卻未詳加說明。這是因為「曆元」多採上元冬至值歲,或採冬至值月干支(月朔)之故;當然也有人採冬至值日干支(日朔)。但此說有值得討論之處,古云「上古天正冬至甲子夜半朔旦,月建甲子,七政齊元,五星連珠、日月合璧」,乃訂曆元,此即「天正冬至曆元」。可見「曆元」多採「四

計甲子」,絕少採乙巳或其他值歲干支,因此陸心源之說未必真確,姑予保留。(請參考前文所附之『陸氏《十萬卷樓叢書》原序』)那麼何謂「曆元」?什麼是「四計甲子曆元」?何謂曆元、天正冬至曆元?

祀典之外:明清北京天壇管理研究

為了解決五星連珠的問題,作者謝仁晏 這樣論述:

本文之研究地點天壇是明清兩代祭天場所,而南郊祭天向來是傳統中國政權最重視的祭祀活動。明清兩代承繼此傳統,且明訂相應規章確保祀典順利進行。其中圜丘壇、祈年殿因其祭祀意涵與建置特色,故受歷來研究者重視。然學界已有人注意到,天壇除祀典外,尚有其他活動,但對非祀典之活動,還未有系統性論述,此誠本文重點。本文除緒論、結論外,分為三部分,先個別由制度、城市生活著眼,最後再將兩者揉合,藉以觀察天壇在祀典之外的活動及其來由與影響。 明朝建立後,除承襲儒家祭天禮外,也重訂祭祀樂舞,以神樂觀培育樂舞生,供應祀典所需人力。神樂觀創建以來,位置鄰近天壇,永樂朝遷都北京後,神樂觀建置更納入天壇之內,顯建其與祀典

之關聯性。第一章探討的重點有三:北京天壇建置、駐地管理人員遴選以及齋戒陪祀制度。天壇建置受到兩項因素影響,即都城位置與天地分合祭祀與否,自嘉靖朝重新確立天地分祀後,天壇主要建築就大抵確立,清代曾於乾隆朝有較大規模之擴建。管理人員則相應於壇廟變化而有所增減,但在明代多由樂舞生逐步升任,清朝延續此制,同時增加旗員協助守壇,並賦予較重要的責任。朝廷交付這些人守衛以及演樂任務,並命令其居住於天壇外圍維護天壇整潔。同時又以天壇為生活空間,兩者如何調適,是為駐守人員需要面對之課題,亦是爭議之遠因。 除了平素管理人員駐守外,臨近祀典期間,典儀人員會頻繁進出天壇,而在京百官需齋宿以表誠心,一定品級以上官

員更要陪同祭天。第二章由陪祀者的紀錄切入,觀察其文字與朝廷規範間是否有所差別,並進一步觀察其它時間點人們能否進入天壇。因典禮舉行時間甚早,陪祀者未避免遲到受罰,遂有齋宿神樂觀之舉,進而與神樂觀道士有所交集,也埋下日後再到天壇之契機。隨後發展出節慶與平日都有外人往來天壇。活動人群也從陪祀官員,擴及京城的庶民、士人以及來朝的朝鮮使節,成為頗具規模之聚落,同時也是城市聚會與遊覽之空間。 直到雍正朝,朝廷才開始對神樂觀活動開始有所禁止,而乾隆朝又復歸開放,最後於嘉慶十三、十四兩年(1818-1819)間強制驅逐舖戶,使種種活動告終。政策變動之間顯示雍正、乾隆與嘉慶三朝看待天壇空間的態度有所差異。

第三章將之歸納為兩個脈絡:一者以壇廟祭祀功能為重,認定壇廟空間不僅包括圜丘壇和祈年殿等直接進行儀式之地點,更涵蓋了神樂觀,因此這一空間自然不允許祭祀外的活動。另一種詮釋則注意到外圍空間不僅於祭典舉行時使用,平日亦有人往來,因此營修天壇與通往天壇的輦路,不僅是表達國家重視祀典,也是向往來其間者展示國力。 本研究雖由與祀典空間外圍之顧守者與其居住空間著眼,然其存在均源於祀典需求。是以祀典猶如大傳統,而為維繫壇壝潔淨整肅之戍守者,卻在該制度中發展出自身之小傳統,和掌握祀典的朝廷高層互動。雖說小傳統未能打破大傳統,卻也使大傳統做出調整。神樂觀活動不但使首都居民能直接接觸天壇,更產生天壇特產之說,

成為間接文化連結,是以當相關活動遭驅離之後,這些物產持續提供後人想像其與天壇之關聯,藉此維繫祀典之外的天壇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