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廣場巴士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交易廣場巴士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aryMcDonogh寫的 巴塞隆納兩千年:跟著城市地理專家循著歷史與遺跡,深讀加泰隆尼亞的美麗與哀愁 和(美)休·托馬斯的 無止境的世界:腓力二世的西班牙和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西班牙旅遊2023》自助旅行必讀!城市景點推薦/注意事項全攻略也說明:馬德里是西班牙首都,同樣擁有著眾多的景點,像是以太陽門廣場Puerta del ... 西班牙的大眾交通系統完善,經常使用到的例如火車、地鐵、巴士幾乎都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出出版 和上海教育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謝世忠所指導 楊政賢的 島、國之間的「族群」--臺灣蘭嶼Tao與菲律賓巴丹島Ivatan關係史的當代想像 (2010),提出交易廣場巴士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族群、蘭嶼、巴丹島、Tao、Ivatan、關係史、當代想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王鈺婷所指導 粘佳懿的 新世紀女性知性散文與文學媒介研究 ──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為中心 (2010),提出因為有 知性散文、文學媒介、部落格、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的重點而找出了 交易廣場巴士的解答。

最後網站交易廣場 - Wikiwand則補充:交易廣場 (英語:Exchange Square)是香港的一組辦公室大樓,位於香港島中環康樂廣場8號,鄰接港鐵香港站 ... 交易廣場共有3座辦公大樓,底層設有商場,地下設有巴士總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交易廣場巴士,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巴塞隆納兩千年:跟著城市地理專家循著歷史與遺跡,深讀加泰隆尼亞的美麗與哀愁

為了解決交易廣場巴士的問題,作者GaryMcDonogh 這樣論述:

巴塞隆納,承載了2000年的文明遺產, 駐足停留於此,透過當地建築與遺跡,歷史的線索將一覽無遺     一窺高第建築之美,漫步蘭布拉大道,整年的節慶,足球俱樂部的超級明星,海灘風情,美酒佳餚等,這些都是巴塞隆納的象徵,也是人們認識它的初步印象,如今,透過探索這座城市地景背後的歷史印記,將能真正慢遊並慢讀巴塞隆納!     巴塞隆納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歷史洪流中沉浮兩千年的巴塞隆納,在經歷過戰爭、內戰、瘟疫、革命之後,如何從舊時代轉型到具備都市成長機制、舉辦萬國博覽會與奧運,再發展成為全球旅遊勝地和城市發展楷模?   ◆有故事的古都:歷經兩千年文明的洗禮,漫步其間隨意轉入的巷弄

或角落,總能邂逅一小面城牆或紀念碑,它們都承載並刻記著悠久的記憶。   ◆新舊交織並存的時空:成為繁華的現代都市後,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遺世街道與建築,現今成為圖書館、博物館、辦公室、商店、餐館和住宅等,是當地居民生活、工作和休閒的場所。   ◆擁有典範城市的深度:歷經長年的政治、民族、經貿等歷史的交雜與融合,淬鍊出獨一無二的城市發展史。     千年古蹟與當代建築,奠定千年蛻變的基礎、造就多層次風貌,   從喧擾、僻靜、活力並存的特質中解讀這座擁城市的變遷!     →蘭布拉大道延伸出來的每個路段,都能看見不同的歷史與記憶:   ◆加泰隆尼亞廣場旁邊,舊城區與城牆擴展的交匯處有著「卡納

雷特斯噴泉」,它在十九世紀時取代了早期具有傳說的原始噴泉。根據傳說,引下噴泉水的人會再次回到巴塞隆納。現在它是全城慶祝足球賽事勝利時的聚會場所。   ◆位在中樞要道的傳統市場「博蓋利亞市場」,除了是當地居民日常採買之地,也成為遊客必訪的知名景點,它延續羅馬時期和中世紀城市供應的市場交易歷史。目前的建築是在十九世紀徵收全城各修道院之後所建造,供應傳統的加泰隆尼亞農漁產品和各式新奇美食,吸引全球旅客目光。     →高第的建築作品,背後有著不同的典故:   ◆他設計的「奎爾宮」曾是一座私人宮殿,象徵十九世紀工業大亨不斷擴張的財富和權力。   ◆遠離市中心的「奎爾公園」,原本想打造成為一座私人的

歐洲花園城市,最終卻變成一座奇妙的公園。   ◆當地許多成功的商人都委託高第建造私人住宅,這些建築物遍及在擴展區和附近的恩典區之間,妝點巴塞隆納現今品味獨到的市容。   ◆另一座建築物是早期一個多層樓的公寓專案,由於當時城市動盪不安,對於高第想添加宗教色彩的設計,讓業主很擔心,所以一直處於未完工狀態。   ◆施工百年未竣的「聖家堂」,是高第最著名的作品,自1882年開始修建到他去世前都尚未完工,聖家堂在內戰時期遭到掠奪,並曾在佛朗哥極權統治下舉辦有爭議的活動。如今飽受議論的「完工」計畫正在進行中,未來將有機會一睹完工後的聖家堂。     →保存傳統節慶,全城一整年總是多采多姿,雖然巴塞隆

納已歷經好幾世紀的進化發展,然而當地仍保有許多節慶:   ◆聖誕節前,主教堂廣場前都會舉辦聖誕市集。   ◆每年4月23日的「聖喬治日」是紀念加泰隆尼亞的守護神,當日蘭布拉大道上會聚集成千上萬的民眾購買玫瑰和書致贈心愛的人。   ◆其他節慶日的音樂和美食,至今仍活躍於城市眾多社區中,包括桑茨或恩典區在守護神節日會有盛大精彩的街頭裝飾。     巴塞隆納有如古老的羊皮書卷,不經意間,就能在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   追溯加泰隆尼亞與西班牙的歷史、社會和藝術、以及許多先人的足跡。     2000年來的洗禮,型塑出巴塞隆納多層次的風貌。只要知道如何切入觀察,當你站在這座城市中的任何一個角落或巷弄

、面對一面城牆或紀念碑,都能發現巴塞隆納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得以在瀏覽中解讀它變遷的力量。     巴塞隆納是一座蘊含豐富歷史的城市,兩千年來,這座城市的轉變和另類願景一直都很引人注目,一如城市非凡的歷史遺跡,如今它以全新面貌展現在世界眼前,不僅作為旅遊勝地、奧運會主辦國、每年「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舉辦地,更是城市發展的楷模。     本書對於巴塞隆納的歷史詮釋謹慎、編排巧妙,有全面的考證,以這個城市作為它自身歷史的文獻,捕捉它難以捉摸的特色;這是場地中海城市的歷史夢幻旅程,結合深度知識與故事、內與外的互補觀點、建築與社會、多重領域與跨世代的視野,加深造訪者的體驗。   好評推薦    

 兩位作者充分掌握了歷史素材,進行廣泛的考察並記錄下巴塞隆納的城市發展史,捕捉它難以捉摸的特質。本書內容能豐富遊客的體驗,成為學生和廣大讀者值得信賴的指南。─菲利普.費南迪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ández-Armesto),知名歷史學家《食物的歷史》(Food: A History)、《一四九二: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1492: The Year Our World Began)作者     來一場窺探巴塞隆納歷史的奇幻之旅吧,本書結合豐富的知識和故事、互補的觀點、建築和社會層面、以及綜合學科和跨世代的視野。─卡洛斯.卡瑞拉斯(Carles Carreras),巴塞隆納大學

地理系教授

交易廣場巴士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想跟我去體驗其他活動,快D報名親子團,同埋留意專頁公佈詳情啦!

http://goo.gl/forms/CNZMEPoMIWkouK8o2



地址

香港山頂道118號山頂廣場3樓301號舖


開放時間/營業時間

上午10:00 – 下午10:00


交通指南

1. 山頂纜車於中環花園道纜車站乘山頂纜車

2. 巴士於中環五號碼頭或港鐵香港站D出口的中環交易廣場巴士總站,乘搭新巴15號巴士。

3. 小巴於港鐵香港站E出口的公共運輸交匯處,乘搭1號綠色小巴。



網址

https://www.monopolydreams.com/



(以上資料更新至文章當日)

島、國之間的「族群」--臺灣蘭嶼Tao與菲律賓巴丹島Ivatan關係史的當代想像

為了解決交易廣場巴士的問題,作者楊政賢 這樣論述:

摘 要 本研究回顧近三、四百年來臺灣蘭嶼與菲律賓巴丹的區域互動歷史,並探討Tao與Ivatan雙方,從原本可能同源共祖,後因故分隔而導致交往中斷,如今則藉由頻繁的「尋根」交流活動,再度重建昔時歷史關係與族群網絡,以及兩地關係史如何進行其跨國境的當代想像等議題。 本論文擬具體比較研究兩地的關係史與當代交往潮,以及人魚網絡、經濟型態與族群意識等比較民族誌之內涵,並期能藉由兩地原鄉「客」與異鄉「人」的關係網絡、現代性與當代族群的想像共同體,以及全球化與在地化等面向的整合分析,進而建構出兩地關係史的當代想像與理解脈絡。時值全球多元族群日趨同質化發展之際,本研究期能透過各種管道與媒介所營

造的觀點,在全球化的文化向度之下,引領讀者看見更多有關Tao-Ivatan此一跨境「合成式」族裔群體的族群景觀,及其跨境建構的想像共同體。 總之,本研究一方面提出「蘭嶼-巴丹」區域研究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亦希望能透過歷史分析與文化詮釋的雙重檢視,對當代蘭嶼與巴丹島伴隨後殖民國家政體、資本主義、全球化等現代性議題而來的劇烈社會文化變遷,留下些許歷史記錄與文化反省,讓臺灣蘭嶼與菲律賓巴丹島之間的跨國境族群關係與文化體系,能有重新建構,更臻完善的契機。換言之,本研究期能透過蘭嶼與巴丹兩地族群關係網與區域共同體的交織層疊,進而全面地呈現出兩地關係史的當代想像,讓Tao-Ivatan此一島、國之

間的「族群」,得以躍出停格的島嶼與國家界線,在全球化與在地化雙重機制的顯影下,展現其現代性與地方性兼容並蓄的族群景觀,讓我們在全球化的世界體系之下,仍得以看見每一個族群的在地特色,及其文化的能動性。

無止境的世界:腓力二世的西班牙和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

為了解決交易廣場巴士的問題,作者(美)休·托馬斯 這樣論述:

西班牙帝國的締造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但是,迄今為止,鮮少有人講述西班牙在16世紀後半葉征服歷程中富有戲劇性的人類故事。從巴拉圭、普拉特河到墨西哥尤卡坦,再到智利,休·湯瑪斯以流暢的敘事風格書寫了西班牙帝國征服美洲的歷史,並記述了西班牙與法國在佛羅里達半島的戰爭,以及16世紀60年代西班牙大軍橫渡太平洋征服菲律賓的征程。圍繞歷史主線,書中還描繪了大量鮮活的人物——他們遠離故土,以為西班牙獲得榮耀為己任。除西班牙征服者之外,大量總督、法官、貴族、大主教和宗教法庭檢審官,還有各色各樣的行政長官輪番登場,他們在西班牙之外的土地上開始新生活,追尋愛情和財富,相互合作又彼此競爭。 這段歷史中的核心人物

是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他受過良好的教育,被同時代人稱為“世界獨裁者”;他樂觀而虔誠,熱衷於藝術和收藏;他將權力的觸角伸展到新大陸,但一生很少離開馬德里城外埃斯寇里亞爾建築群中的皇家宮殿;他繼承了父親查理五世的巨大權力,但覺得自己不配使用它。毫無疑問,他近42年的統治永遠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新西班牙原始探險家的後代也和他們的國王一樣,擁有自己從未參與征服的土地,行使著自己從未參與追求的至高權力。還有美洲的羅馬天主教會領袖,他們鉤心鬥角,為的就是能在新興的美洲耶穌會佔據有利地位。 然而,伴隨著堅船利炮帶來的驚心動魄的故事,荒謬的事情也層出不窮:新西班牙富裕的享樂主義者沉迷於舉辦奢華派對;腓力二世

的顧問大臣諫言鼓動他入侵中國,桑切斯神父甚至稱“對世界歷史上任何一位君主來說,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事業了”。最後,休·湯瑪斯介紹了西班牙帝國在美洲侵犯勞工權利引發的第一樁訴訟,以及美洲地區開明的統治者和種植園主如何嘗試解決這類問題。“在朕的土地上,太陽永不落下。”這是查理五世對其征服願景的概述,也是“日不落帝國”的由來,其野心在腓力二世時期得以實現。如何評價這個帝國的好壞?這是一部充滿勇毅與幻想的史詩,抑或是一部新世界人民被奴役的血淚史?休·湯瑪斯一方面驚歎於西班牙征服者攫取土地之神速,一方面也揭示出西班牙人就他們是否有權統治別國人民意見不一:一些人在征服中盡顯殘酷無情,另一些人則受到良知的折磨而

保持克制。總之,這是一部關於征服與繼承的歷史,關於其功過的評說永遠不會停止。 引言 v 序言 xi 第一卷 舊西班牙 1 第一章 開明專制君主腓力二世 2 第二章 腓力二世的官僚治國 19 第三章 腓力二世和他的帝國 30 第四章 帝國的神權政治 44 第五章 來自耶穌會的挑戰 64 第二卷 西班牙帝國 79 第六章 墨西哥的困境 80 第七章 征服者的後裔貪求太多 94 第八章 恢復和平的新西班牙 108 第九章 托萊多總督在秘魯 123 第十章 女修道院和聖人 141 第十一章 智利及其征服者 151 第十二章 征服尤卡坦 160 第十三章 尤卡坦征服落幕 168

第十四章 來自阿斯圖裡亞斯的偉大征服者 178 第十五章 尤卡坦島上的方濟各會 191 第十六章 拉普拉塔河與巴拉圭 206 第十七章 洛佩·德·阿吉雷的瘋狂冒險 221 第十八章 圭亞那與黃金國 230 第三卷 帝國背景 243 第十九章 西葡合併 244 第二十章 征服背後的大商人 251 第二十一章 海盜與掠奪 267 第二十二章 帆船——狹窄的牢獄 279 第二十三章 新發現的人口 290 第四卷 佔領東方 301 第二十四章 征服菲律賓群島 302 第二十五章 馬尼拉 315 第二十六章 覬覦中國 325 第二十七章 征服中國 339 後記 治理的時代 359 附錄 379 宗

譜 389 地圖 395 參考文獻 414 注釋 454   雖然國王素來擅長比武,但王后告訴國王這之中必有陰謀,力諫他結束比武,請求國王重新回到自己身邊。 —— 拉斐特夫人,《克萊芙王妃》 (王后凱薩琳·德·美第奇在勸諫亨利二世結束比武) 1559 年,法國同西班牙– 神聖羅馬帝國聯盟締結了一份條約,這預示著我們開始以現代世界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了。條約締結前夕,西班牙– 神聖羅馬帝國聯盟出兵法國東北部,在1557 年的聖康坦(Saint Quentin)戰役和1558 年的格拉沃利訥(Gravelines)戰役中取得勝利。法國財力耗盡,被迫休戰。雖然西班牙依靠其古老而

強大的盟友神聖羅馬帝國即德意志的支持取得了勝利,但這兩場戰役依然稱得上是一個民族國家(西班牙)戰勝另一個民族國家(法國)的戰役。 1558 年,雙方就條約內容在法國北部塞爾康(Cercamp)一座12 世紀的修道院中進行協商,後來又在康佈雷鎮(Cambrai)協商討論,最後在卡托– 康佈雷齊鎮(Le Cateau-Cambrésis)簽訂條約。長期以來,這3 個地方都歸說佛蘭芒語的埃諾地區(Hainault) 管轄,也屬於勃艮第公爵的世襲領地。康佈雷盛產“細亞麻布”,因此優質織物聞名,1530 年著名的“女士們的和平”(Paxis des Dames)就在此達成。這似乎是一個好的開始。 1

558 年,即將簽署和約的歐洲各大國政要齊聚康佈雷鎮。來自西班牙的政要有第三代阿爾瓦公爵(Duke of Alba),他是西班牙名將、宮廷重臣、外交大臣。1547 年查理五世在位時,阿爾瓦領軍在米爾貝格(Mühlberg)戰役中獲勝;為隆重紀念這場勝利,義大利畫家提香(Titian)創作了一幅阿爾瓦戎裝策馬的肖像畫。參加和談的還有腓力二世的重臣魯伊· 戈麥斯(Ruy Gómez),在曾隨腓力的母親伊莎貝拉王后一道從葡萄牙來到了西班牙。魯伊前不久被冊封為那不勒斯首領,即“ 埃沃利親王”(Prince of Éboli)。 參加和談的西班牙代表團成員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著名的領導人物還有:阿

拉斯主教(Bishop of Arras),即後來的格蘭維爾樞機主教(Cardinal Granvelle)、學識淵博的律師維吉利斯· 凡· 亞塔(Virgilius van Aytta),曾擔任尼德蘭樞密院委員長;奧蘭治親王(Prince of Orange)威廉,他是一位富有的尼德蘭貴族,當時正和一位名叫伊瓦· 安利科絲(Eva Elincx)的佛蘭芒女孩傳緋聞,崇尚簡樸的阿爾瓦因此認為威廉是一位名無能的傀儡王。另一位代表西班牙帝國參加和談的是埃格蒙特伯爵(Count Egmont),他也是一位傑出的領導人物,出身於埃諾省的名門望族,該家族在15世紀勃艮第自治的黃金年代裡發揮過重要作用。埃

格蒙特伯爵娶了萊茵普法爾茨選侯的妹妹,曾在1541 年隨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遠征阿爾及爾。1546 年起,埃格蒙特被冊封為“金羊毛”騎士,他性情溫和、富有魅力、為人隨和、英勇無畏,是一名出色的騎兵指揮官,但他也魯莽輕率,恣意放縱。埃格蒙特指揮過德意志——準確地說是勃艮第——的騎兵,即“黑衫騎士”(Schwartzreitern),西班牙憑藉這支隊伍在聖康坦戰役和格拉沃利訥戰役中大獲全勝。法國參加和談的代表主要有熱愛和平的法國陸軍統帥蒙莫朗西公爵(Duke of Montmorency)安尼(Anne),他身後有睿智尚武的洛林樞機主教(Cardinal of Lorraine)的支持。洛林

樞機主教是吉斯公爵(Duke of Guise)的弟弟,吉斯公爵能征善戰,他於1588 年從英軍手中奪回了加來。這些法國顯貴都得到了當時的宮廷重臣、文人業士讓· 德 · 莫爾維利耶爾( Jean de Morvilliers)和塞巴斯蒂安· 德· 奧貝潘(Sébastien de L’Aubespine)的支持(當時奧貝潘即將出任法國駐低地國家大使)。 說到蒙莫朗西公爵,威尼斯大使馬丁·德·卡瓦利(Martín de Cavalli)曾在信中向威尼斯總督這樣描述他:“如果和平最終實現了,那陸軍統帥蒙莫朗西公爵就是法國的頭號功臣;但如果繼續征戰,那他就是一名囚徒,沒有任何功勞可言。”至於他們所

效勞的宮廷內部正在上演什麼戲碼,威尼斯大使總是能給出最準確的判斷。參加和談的代表團彙集了歐洲的風雲人物。阿爾瓦公爵和蒙莫朗西公爵強強聯合,前者是腓力二世最信賴、敬畏的權臣,後者則是當時赫赫有名的談判家。 這次和談以1559 年4 月2 日至3 日和約的簽訂而告終,包括義大利大部分地區在內的很多領土和邊界就此前途未蔔,面臨被重新瓜分的危險,還有一些邊防要塞也落入爭奪範圍,包括塔拉莫納(Talamona)、奧爾貝特洛(Orbetello)、埃爾科萊港(Porto Ercole)和聖斯特凡諾(Santo Stefano)。當時聖斯特凡諾被西班牙佔領,西班牙可以借此阻斷熱那亞(Genoa)和那不勒斯

(Naples)之間的貿易往來。此外,和談還涉及聯姻與王位繼承問題。英格蘭新任女王伊莉莎白是否要嫁給姐姐瑪麗女王的鰥夫?法國亨利二世年輕貌美的女兒伊莉莎白·德·瓦盧瓦(Elizebeth de Valois)又該嫁給誰?她是否會嫁給西班牙王儲唐· 卡洛斯(Don Carlos)?還是她更青睞唐· 卡洛斯的父親腓力二世?對此,阿爾瓦公爵曾從凱努瓦(Le Quesnoy,位於康佈雷和巴黎之間的要塞小鎮)寄信過來,說因為國王只有一個兒子,所以他應當續弦。在和談中,雙方對加來的處理方式也很滑稽:假如英格蘭的伊莉莎白女王要成婚,且婚後育有子嗣,如果其子娶了法國王儲的女兒或是法國王太子的女兒,那加來就歸伊

莉莎白的兒子;但假如伊莉莎白覺得這個方案不妥,可以在8年之內收回加來,但要將50 萬克朗存入威尼斯銀行做擔保。 義大利接受了這個幾百年之後被司湯達( Stendhal)稱為“西班牙暴政” 的和約,當時義大利和西班牙都需要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也垂涎著美洲的白銀。法國也從和約中撈到了好處,繼續保有義大利的一些要塞據點——佔有皮埃蒙特區(Piedmont)的5 個要塞,包括都靈(Turin)、皮內羅洛(Pinerolo)、薩維尼亞諾(Savignano)及薩盧佐(Saluzzo)地區的侯爵領地。但與科西嘉島(Corsica)和錫耶納(Siena)相比,這幾個地方都不值一提,科西嘉島和錫耶納被置於熱那

亞總督和托斯卡納大公(Grand Duke of Tuscany)的管轄之下,而這二人實際上都效忠於西班牙。 阿爾瓦、戈麥斯、奧蘭治親王及埃格蒙特伯爵從康佈雷出發前往法國首都巴黎,此前他們在布魯塞爾出席了“金羊毛”騎士團分會會議。“金羊毛”騎士團是15 世紀由“好人”腓利(Philip the Good)在勃艮第成立的,繼任君主都把該騎士團視為最高等級的騎士團。阿爾瓦公爵此次前去巴黎其實肩負著全新的使命:代表腓力二世同法國公主伊莉莎白成婚。 婚禮於6 月22 日在巴黎聖母院西邊的大天臺上舉行。這場婚禮標誌著戰爭已結束。婚禮當天,阿爾瓦一襲盛裝,頭戴西班牙王冠,新王后伊莉莎白也盛裝出席,滿身

珠光寶氣。典禮之後,阿爾瓦公爵給伊莉莎白獻上裝滿各類奇珍異寶的珠寶盒,寶盒上刻著腓力二世的浮雕像。隨後阿爾瓦公爵走進伊莉莎白的臥室,用身體一側輕輕地碰了一下床邊,之後便離開了。因為與腓力聯姻,這位王后便被稱為“ 和平王后”。之後法國又舉行了一場婚禮,這次是亨利二世的妹妹瑪格麗特(Marguerite)與薩伏依公爵(Duke of Savoy)埃馬紐埃爾· 菲利貝爾(Emmanuel Philibert)成婚。與腓力二世不同,菲利貝爾親自出席了婚禮,他是第一個成為歐洲政要的薩伏依人。 婚禮結束後舉辦了比武大賽,還在尚蒂伊(Chantilly)舉辦了狩獵大賽。在狩獵大賽中,國王亨利告訴尼德蘭的奧

蘭治親王,說阿爾瓦公爵想利用西法聯軍清除宗教異端,第一步先從“重災區尼德蘭”開始。亨利國王顯然選錯了傾吐對象,奧蘭治親王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一言不發,實則驚恐萬分,心裡倒吸一口冷氣。當時還在著名的聖安東尼大道(Rue Saint-Antoine)安排了一場特別的馬上比武大會。從羅浮宮沿著大道可以直抵巴士底獄,過去常常有王公貴族轉眼之間就從國王的寵臣淪為了階下囚。亨利二世擅長騎馬用長矛比武12,為了留著舉辦比武盛會,一直都沒有鋪砌這條大道。比武那天,聖安東尼大道附近的陽臺上、雕像周圍擠滿了圍觀的西班牙人、法國人、薩伏依人,羅浮宮和巴士底獄之間的廊柱上擺放著象徵和平的雕塑。 為期兩天的比武大會舉

辦得非常成功。6月30 日這天,國王身穿黑白相間的戰袍上場,這是他至愛的情婦迪亞娜·德·普瓦捷(Diane de Poitiers)鍾愛的顏色。他騎著一匹名叫“不幸”(Malheureux)的戰馬,在頭幾場比武中大獲全勝。迪亞娜也在現場為國王喝彩加油,儘管亨利身穿她的情敵最鍾愛的衣服,王后凱薩琳· 德· 美第奇(Catherine de’Medici)還是出席了比賽,當時天氣炎熱,凱薩琳請求亨利結束比武,但亨利堅持要按照規則比完3場。一開始他成功擊敗了薩伏依公爵和吉斯公爵,但接下來挑戰他的是一名年輕的胡格諾(Huguenot)教徒,即洛爾熱伯爵(Count of Lorges)加布裡埃爾· 德

· 蒙哥馬利(Gabriel de Montgomery),時任國王在蘇格蘭的衛隊首領。頭一個回合下來,二人都沒有受傷,也許比武就應該到此為止。但亨利拒絕收起長矛,嚷嚷著“我一定要報仇”,因為頭一個回合蒙哥馬利差點把他挑下戰馬。亨利再次發起攻勢,打鬥非常激烈,長矛都折斷了,二人從馬上摔了下來,之後蒙哥馬利重新站了起來,但亨利卻昏迷了,原來是一塊4英寸(約10 釐米)長的矛槍裂片紮進了他的面罩,傷口鮮血直流。蒙哥馬利釀下大禍,他乞求國王予以處罰,國王醒來後——似乎是醒過來了——寬恕了他。之後亨利被送至附近的王室宮殿,即佈局淩亂的“杜爾納爾王宮”(Maison Royale des Tournel

les)。這座宮殿有很多小型塔樓,由法國大法官皮埃爾· 德· 奧熱蒙(Pierre d’Orgemont)在14 世紀末主持修建。當時為國王亨利療傷的有腓力二世從布魯塞爾派來的比利時著名外科醫生安布魯瓦茲· 巴雷(Ambroise Paré),還有當時赫赫有名的安德列· 貝薩留斯(André Vesalius)醫生,他是卡洛斯國王和其子腓力二世的御用醫生。出面為國王療傷的這兩名醫生醫術精湛,兩個敵對的君主通過他們聯繫在了一起,這的確說明當時的歐洲硝煙不再。儘管有名醫的悉心治療,10 天后,即7 月10 日,國王亨利還是去世了15,時年41 歲,正值盛年,留下4名幼子,他們誰也無力統治一個王國。

因此,亨利那悲痛欲絕的遺孀凱薩琳· 德· 美第奇便掌握了法國的實權。凱薩琳聰明伶俐,是佛羅倫斯“偉大的洛倫佐”(Lorenzo the Magnificent)的曾孫女,統治法國長達30年。攝政之後,凱薩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國王亨利臨終前居住的杜爾納爾王宮,自己搬去了羅浮宮,之後一直住在那裡。在杜爾納爾王宮的原址上,先是建起了馬匹交易市場,後來——從1612 年4 月起——建起了王室廣場(Place Royale),即如今著名的孚日廣場(Place desVosges)。維克多· 雨果曾在這個廣場居住,他說世界上之所以有這麼一個迷人的廣場,多虧了當年蒙哥馬利的那支長矛。亨利逝世後的次日,

阿爾瓦公爵寫信告訴了腓力二世這個噩耗。雖然法西之間有過征戰,但亨利生前十分仰慕腓力二世,還曾告誡臣下也要對腓力二世心懷敬意。前面說到亨利的女兒伊莉莎白嫁給了腓力二世,西班牙人將其稱為“和平王后”,這段聯姻對法國來說穩賺不賠,本來腓力二世曾提議要同另一位伊莉莎白,即新任英格蘭女王聯姻(1558 年10 月,這項提議被駁回)19,但西法聯姻排除了這一可能。 “法國人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對陛下您的恭敬,”一個月前阿爾瓦如是寫道,“國王身邊的人也是如此,三句話裡有兩句說的都是法國國王(亨利)對陛下您的熱愛和友好,說陛下將來還能襄助法國。他們也十分渴望能為陛下效勞,希望以此減少法王亨利因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

。” 1559 年8 月,腓力二世從布魯塞爾返回了西班牙。21 腓力二世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幾乎都生活在西班牙,只在16 世紀80 年代繼承葡萄牙王位,把葡萄牙納入帝國版圖後,在里斯本生活了兩年。在西班牙,腓力二世主要居住在他主建的埃斯寇里亞爾(El Escorial)王室宮殿(直到1571 年,腓力二世才算徹底搬到了這裡居住)。埃斯寇里亞爾建築群地處瓜達拉馬深山之中,是為紀念1558 年戰勝法國而營造的。自此之後,腓力二世的一言一行就都顯露出他已把自己視為了“歐洲憲兵”。 腓力二世之所以能扮演“憲兵”的角色,是因為身後有一支五六萬人的龐大軍隊作支撐23,此時的腓力二世已經是“美洲憲兵”了。威

尼斯大使安東尼奧· 蒂耶波洛(Antonio Tiepolo)認為腓力二世當時已是“世界的主宰”。 1560 年時,腓力二世的確在全世界獨掌霸權。  

新世紀女性知性散文與文學媒介研究 ──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為中心

為了解決交易廣場巴士的問題,作者粘佳懿 這樣論述:

  本文藉由爬梳台灣知性散文的發展脈絡,指出從日據時期以來台灣就有知性散文的傳統,到了新世紀(2000-2011)已蔚為風貌。隨著女性受教率的提高,二十一世紀的女性已有極大的改變,她們的知識性領受,以及生命觀、世界觀、性別意識,還有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等等,都跟以往南轅北轍。以往女作家關照愛情、婚姻、家庭,當代女作家則把關注的面向擴大到社會、消費、媒體,因為現代女性的生存狀態和思想感情,已不再只是關注傳統的家庭面向,這其中的關鍵是:女性變了。  尤其在新世紀的台灣文壇,已出現許多筆耕知性散文的女作家,本論文即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為研究中心。就書寫主題而言,這三位女作家長期關注城市、消費、媒

體等等與社會密切相關的層面,並傳達主觀的知識感受。若從作家身分切入,她們又具有共同的特質,即知識菁英、學院背景、都會職業女性。而就作品發表媒介,三位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先在主流媒體,如報紙、週刊、部落格等媒介發表,而後才集結成書。網路與報刊媒介具有即時性,以及明顯的讀者訴求群;加以散文是文學媒介刊登的主要文類,更容易隨市場動向而改變風格,報社與出版社的策略,也會影響作家的寫作方向。  二十一世紀女作家在知性散文的耕耘成果是必須被重視的,這不只是個別現象,也是一股新氣象,代表了三個重要的意義:第一、以往知性散文寫作者以男作家為大宗,但是自新世紀以降,女作家亦開始筆耕且有碩果。第二,就台灣散文史的發展

而言,女作家書寫知性散文,打破了五0年代至解嚴前這段期間,女性被認為較「擅長」寫抒情美文的刻板印象。第三、女作家書寫知性散文,也帶動了一個時代的美學品味以及文化生產的改變,而台灣的社會顯然也接納這類型的書寫題材與美學品味,讀者喜歡、肯定並歡迎這群具知識性的女作家,也代表著台灣的散文發展到新世紀,由女性所傾注的知性新水流,已成一脈豐沛的泠泠清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