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團體會員名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人民團體會員名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圓桌爐議:雲林六房媽過爐文獻資料暨口述歷史彙編 和邵佳德的 近代佛教改革的地方性實踐:以民國南京為中心(1912-1949)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豐饒文化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樹德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 廖冠傑所指導 潘建良的 新住民公益組織營運模式之研究 -以高雄市新住民生活職能關懷協會為例 (2021),提出人民團體會員名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新住民、關懷協會、六力分析、SWOT分析、商業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廖敏淑所指導 陸軼雋的 從江蘇省青浦縣分會看中國地方紅十字會之運作(1924-1951) (2020),提出因為有 地方紅十字會、青浦縣、戰爭救護、公共衛生、第三領域、徐熙春的重點而找出了 人民團體會員名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人民團體會員名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圓桌爐議:雲林六房媽過爐文獻資料暨口述歷史彙編

為了解決人民團體會員名冊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六房媽過爐—雲林縣境內最重要的信仰慶典之一   六房媽是由雲林縣斗六市、斗南鎮、虎尾鎮、土庫鎮、大埤鄉等五取域內的里、村與聚落組織成「股」,共同輪流奉祀,香火鼎盛,信徒年年增加,且每年的過爐繞境慶典為雲林縣內最重要的宗教盛事之一。   雲林六房媽過爐是雲林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2013年榮獲雲林縣政府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由中華民國六房媽會擔任保存團體。六房媽會文史委員會在林庚申執行長率領下,收集保存文史資料,並配合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補助的基礎調查研究案,協助徐雨村教授於2015年8月完成研究報告。繼而於同年12月,由徐雨村、唐淑芳、黃漢偉、林啟元等作者共同努力,出版《相約五股:六房媽過爐

》一書,社會各界得以更進一步認識六房媽過爐的深厚內涵。2017年文化部認定雲林六房媽過爐為重要民俗,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   本書為一○七年度『排定文史資料彙編及口述歷史的彙整印刷計畫』之成果內容的呈現,由本會邀請徐雨村教授協助擔任主編。本會秘書林啟元先生積極聯繫歷任爐主、本會前身六房媽祭祠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魏景宏先生、本會榮譽理事長謝永輝先生、前副召集人林建熏先生等人,彙整各項文史資料,並進行口述歷史訪談,由黃漢偉先生協助撰稿。文史資料內容包括民國三十五年之後的移交清冊、祭祠管理委員會時期文獻資料、籌建廟宇委員會會議記錄及附錄等。本會忠實呈現各項文獻資料,提供社會大眾及信徒做為回溯歷史的參

考,未來則可透過學術探討,讓文史研究成果更加完備。  

新住民公益組織營運模式之研究 -以高雄市新住民生活職能關懷協會為例

為了解決人民團體會員名冊的問題,作者潘建良 這樣論述:

我國於1989年制定外籍勞工引進政策,從事低技術工作;後因人口老化,於1992年起開放外籍看護與家庭幫傭的引進。除了外籍移工外,另一個由境外移入的管道為婚姻關係,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截至2022年3月底,來自日本、韓國、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大陸與港澳地區,及其他國家之配偶總計571,201人。本研究個案即在新住民人口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成立,原為新住民姐妹平日聯誼聚會,共同分享新住民在台面對的問題與解決方式,為使協助新住民的力量得以集中發揮,遂於2016年獲准成立「高雄市小港區新住民關懷協會」,並於2019年擴大服務範圍,將協會更名為「高雄市新住民生活職能關懷協會」。有鑑於本研究

個案位於高雄市,且其主要服務項目為新住民生活與職能,有必要研究高雄市新住民在高雄市生活、就業或創業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以及瞭解個案自2016年以來所從事的各項服務方式與工作內容,是否符合新住民的需求,以期能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協會調整未來營運模式,使其服務更具效率。本研究採文獻資料分析法及深度訪談等方法進行研究。透過六力分析及SWOT分析,並以商業模式的方式建構出高雄市新住民生活職能關懷協會之營運模式,並根據此結果提出新住民關懷協會營運模式之建議,供相關單位參考。研究發現:(一)價值主張為照顧新住民的生活起居、就業與創業之安全順利;(二)主要服務的對象是高雄市各區的新住民;(三)與新住民關係之聯

繫靠舉辦會員大會與聯誼活動;(四)聯繫新住民的通路包括親自拜訪、電話拜訪,及社群軟體等;(五)關鍵活動包括:配合資助單位辦理活動、公共關係的維持、關懷據點的活動、志工訓練與服務、職能培訓、聯誼性活動之辦理等;(六)關鍵資源包括捐助款項、上級單位撥款、回饋款項、志工、個人時間投入等;(七)關鍵夥伴包括各級學校、私人企業、上級單位、各行政區主管等;(八)成本結構包括各項經費的勻支及時間的調配;(九)收益流視同新住民的正面回饋及肯定。

近代佛教改革的地方性實踐:以民國南京為中心(1912-1949)

為了解決人民團體會員名冊的問題,作者邵佳德 這樣論述:

  近代佛教發展的一條主線是其改革運動,這條線索串聯起國家、寺僧、信眾,成為觀察和理解佛教如何回應時代劇變的關鍵。本書以近代政治和佛教重鎮南京為例,利用社會史、地方史的研究方法,討論從政府至僧團的雙重改革計畫,以及地方佛教如何進行回應。      國家內部的信仰和利益分歧使得政府的改革計劃成效不彰,而改革派僧人囿於現實困境多所顧慮,也使得僧團的改革藍圖無法落實,這導致佛教在地方上維持傳統多過革新。考察南京的佛教改革,能重審學界對近代佛教史的既有認知,諸如民國佛教是否僅具理性化、去傳統化等現代特徵?佛教改革受挫是否意味積重難返?衰落與復興的研究範式能否反映近代佛教的真實面貌?

這些問題均值得反思。      聖嚴研究基金會「當代漢傳佛教論叢」簡介:      「當代漢傳佛教論叢」的出版,主要為推廣聖嚴法師所倡導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思想理念,鼓勵與聖嚴法師思想理念相契合的佛教學術研究與漢傳佛教著作。內容以清末民初的現代佛教學術專書為首要,凡釋、儒、道皆可為研究切入點,亦可與社會、文化各議題結合闡述。期望透過本論叢,帶動當代漢傳佛教的研究,並拓展多元的佛教視野。      

從江蘇省青浦縣分會看中國地方紅十字會之運作(1924-1951)

為了解決人民團體會員名冊的問題,作者陸軼雋 這樣論述:

如今,紅十字運動作為全球最大、最重要的人道主義組織,在成立後的百餘年間,承擔著戰爭救護、賑濟災民、防疫等多類人道主義工作。1904年,紅十字運動正式進入中國。清末民初,除了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外,各地方也相應設立了分會,並於1912年紅十字會統一大會後得以規範化。由此,地方紅十字分會逐漸在中國各地落地生根,且與長期植根的中國傳統慈善文化對話乃至吸收部分元素,成為了近代中國慈善事業的重要一環。本文以1924年9月,因應江浙戰爭救護而成立的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作為討論對象,從考察其成立前青浦縣的社會、經濟背景出發,以戰時救護、救助與平時參與地方公共衛生事務兩個方面,考察青浦紅十字會是如何運用各類政治

、社會、經濟資源,如政府支持、總分會協助、民眾捐贈、領導人商業人脈關係等,踐行紅十字運動「人道、公正、中立、志願、統一、普遍」等紅十字運動的原則,高舉「人道、奉獻、博愛」的紅十字運動旗幟開展各項工作。同時,由於青浦紅十字會的領導群體主要由熱中地方公共事務的地方士紳、商人組成,在國家權力與地方社會之間形成的「第三領域」中,這些領導群體的活動對於維持地方社會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而本文亦會從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視角出發,將青浦紅十字會的慈善行動置於其間進行考察,以討論地方紅十字會如何運用各類地方社會資源開展工作,以及其在地方社會中的定位與性質。作為一種舶來的慈善文化,紅十字運動進入中國後勢必會與

同樣高舉人道精神的中國傳統慈善事業形成一定的對話空間,因而本文亦會討論青浦紅十字會在施善的過程中如何結合傳統慈善文化的相關元素開展施善。本文從縣級分會這一紅十字最基層組織出發觀察,為近代中國紅十字運動探索了一條新的觀察途徑,並結合學界針對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研究成果,以「上下結合」方式來探討紅十字運動在中國社會的定位和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