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保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什麼是保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儀坤寫的 FinTech 2.0:金融結合科技,即將顛覆金融業的遊戲規則! 和(美)吉姆·米爾豪森的 商業模式設計與完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凱信企管 和人民郵電出版社所出版 。

逢甲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王郁彬所指導 許麗美的 AI時代保險從業人員的美麗與哀愁 - 取代還是加值? (2020),提出什麼是保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保險科技、客戶需求、保險從業人員特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彭金隆所指導 張曜豐的 銀行高淨值客戶採保險或信托進行財富傳承之比較研究-以中國市場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保險、信託、財富傳承的重點而找出了 什麼是保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什麼是保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FinTech 2.0:金融結合科技,即將顛覆金融業的遊戲規則!

為了解決什麼是保險的問題,作者李儀坤 這樣論述:

FinTech(金融科技)是英文Finance(金融)和Technology(科技)的縮寫。   摩根首席執行官吉米•戴蒙(James Dimon)致股東的公開信說「矽谷來了!」(Silicon Valley is coming)。這句話是說,矽谷新創企業(FinTech)已開始對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帶來威脅。比爾蓋茲也說: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我們需要銀行業,但實體銀行就不見得了)。   FinTech新創服務模式的崛起,讓大型金融機構不再占上風,未來最大的銀行將是能「透過手機」做最多生意的人!銀行轉型的重點將放在科技,而不在金融。新型

態的支付、借貸方式的改變,讓金融、保險等從業人員今後必須具備新能力,才不會被淘汰。   FinTech這個關乎所有產業生存的趨勢,你不得不關注!   金融科技業涵蓋:大數據、雲端科技、機器學習、行動支付、自動化投資理財顧問、區塊鏈技術、生物辨識、介面設計、軟體研發、物聯網、無線通訊業務……等。FinTech需要的人才有大數據、人工智慧、資料彙整、網路交易風險管控、系統設計、網路社群行銷、人類行為和心理學等,你準備好了嗎?   一次看懂FinTech的九大金融科技商業模式與代表性公司   商業模式1:電子支付──PayPal、支付寶、PChome pay、歐付寶、豐掌櫃   商業模式2:行

動支付──Azimo、CurrencyFair 和 peerTransfer   商業模式3:P2P融資──Lending Club、拍拍貸、Zopa、Kiva   商業模式4:股權型群眾募資──Kickstarter、flyingV、嘖嘖   商業模式5:數位貨幣──比特幣、Facebook Credits、Linden Dollar、魔獸金幣   商業模式6:機器人理財──Mint、Betterment、WealthFront、Personal Capital   商業模式7:網路保險──LIFENET、眾安線上財產保險公司、Oscar   商業模式8:雲端會計──Intuit、MF雲會計

、Freee、彌生線上會計   商業模式9:FinTech安全──OAuth、Eye-Verify   FinTech的創新商業模式應用還在持續增加中。   受FinTech金融科技的影響,歐洲十大銀行去年下半年裁員十三萬,未來更可能高達上百萬。埃森哲諮詢公司也預估2020年,全美的金融機構有四分之一可能會消失,四成消費金融業務將透過線上完成。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為止,FinTech吸引了303億的創業投資,高盛更預估未來FinTech將有上看4.7兆美元。   2015是台灣的FinTech金融科技元年。   台灣金管會推動金融轉型,放寬了銀行

投資金融科技(FinTech)業,並且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推動金融科技,募集10億基金培植FinTech新創企業,促成金融資料開放,臺灣信用卡交易的80億筆資料也要匿名釋出,臺灣金融科技的革命即將展開……   【本書重點】   FinTech2.0金融科技時代的來臨   英美當局在政策推動下,FinTech新創(startup)企業趁勢崛起,介入金融業務已由匯款、支付、類似存款、放款,進而證券投資甚至保險。同時,英美此一政策乃迅速普及歐亞各國,讓FinTech造成一股風潮。FinTech是傳統金融業的破壞王嗎?FinTech為何引發金融業的危機意識?美國矽谷又為什麼跟華爾街沾上了邊?  

 解析金融與FinTech企業的競合關係   IT等科技業者善用其高科技提供新金融商品服務的FinTech業者,迄今已對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業,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但是,金融業也可以透過與FinTech創新(venture)業者(特別是新創startup企業)策略聯盟、合夥、出資甚至併購方式,提升金融業創新能力,提供金融服務品質,才能因應FinTech業。本書歸納目前主要國提供金融服務的FinTech創新(venture)業為9種,並做詳細介紹。   世界主要國政府因應FinTech各有什麼政策   FinTech業提供金融服務,由匯款、清算而擴大至放款、投資、近似存款、保險等服務,且善用

其大數據,提供客製化金融商品與服務,對傳統銀行各業衝擊日益深化。面對FinTech業者的參與,基於公平、有利民生、強化國內外競爭力原則,主要國當局到底是採取支持FinTech業,還是打壓FinTech業維護傳統金融業的政策呢?這裡詳述美國、英國、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台灣等政府對FinTech各有何因應的政策。   世界主要國銀行因應FinTech有哪些具體措施   2016年麥肯錫報告指出,到2025年,FinTech業將搶走銀行40%的消費性貸款,以及30%的匯款業務收益。在此銀行業者除積極推行數位外,併購投資金融新創業者,或進行策略聯盟,才能吸取金融科技的Know How,提升競爭力

。而主要國銀行對FinTech採取了哪些因應措施?面對FinTech業介入金融市場,本書有很好的解析與總結。   各國FinTech的發展為何受法律所影響   FinTech的創設和研發和英美法系,大陸法系和中國大陸法系的法律規範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美國沒有單一的銀行法,英美法系的國家採負面表列方式,不是銀行不能收受存款,但可以辦理放款、匯兌等業務。也就是說,法律(含判例)沒說不可以做的業務都可以辦理,FinTech新創企業的動機性強。大陸法系的歐日台各國,由於有單一銀行、證券、保險法,而且正面表列業務項目,FinTech業介入營運除非單獨立法排除原有法律或修法,否則即是違法,FinTech新

創企業的動機性相對受限。 本書特色   書中以問答方式呈現讀者對FinTech的疑問與解答,其中引介ICT業者利用其高科技提供全新服務,即FinTech業相關理論與實務做深入解說。本書認為,有關FinTech的意義、源起、FinTech業別與法律規範,FinTech實際營運方式,主要國當局對Fintech的政策方針,銀行各業究竟要怎麼因應,特別是FinTech新創企業的展望,都非常值得具體的加以說明。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具體簡要,一看就懂,既可用來教學,增加知識,亦可協助一般企業、個人透過網路進行資金籌措、管理與運用,甚至從事FinTech創業也大有助益!  

什麼是保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訂閱本頻道👉🏻https://reurl.cc/QdQmN2
訂閱twitch「酷比鬧大學」👉https://www.twitch.tv/koobiiuniversity
#酷比鬧大學 #KoobiiFamily #鬧大學Line貼圖
支持我們就點下購買連結:https://reurl.cc/jqKGRZ

你的保險迷思有哪些?
做業務會不會就沒朋友?
今晚告訴你什麼是保險!其實保險不可怕!
快上twitch「酷比鬧大學」有問題就直接問主持人吧!

AI時代保險從業人員的美麗與哀愁 - 取代還是加值?

為了解決什麼是保險的問題,作者許麗美 這樣論述:

摘 要科技的發展來自人類慾望的追求。科技已經改變了世界原有模樣。隨著 AI 的發展,新創科技結合了金融業,稱之為金融科技;它顛覆了金融產業原有的經營模式,為市場帶來破壞式創新。而科技的熱潮延伸到保險領域,便為保險科技;其使保險業者改變行銷通路與經營模式並開啟跨界合作。除了保有保險從業人員的特質,因應數位轉型保險從業人員也開啟了銷售新模式。數位無所不在,科技發展與普及亦改變了客戶需求。本論文主要研究 AI 時代科技加入保險業,對傳統保險從業人員而言,究竟是加值還是取代?本文從影響傳統保險從業人員的三個核心因素:新創科技影響保險產業、傳統保險從業人員的特質、客戶需求與消費取向變化等,設計四個訪綱

:(一)新創科技對產業影響(二)傳統保險從業人員特質與生存優劣(三)科技影響客戶需求與消費模式改變(四)AI 時代傳統保險從業人員未來發展趨勢本研究方法,採文獻探討及深度訪談法,針對市場實務經驗豐富、對保險業有著高度熱忱並具備一定年資;涵蓋第一線保險外勤人員、教育人員及企業領導人進行訪談。論文研究發現,保險事業以人為本,人與人的互動充滿溫度、情感的連結與信任,是傳統保險從業人員最重要的特質,無可取代。科技的進步將成為傳統保險從業人員加值的工具。期許本文研究內容,可為傳統保險從業人員提供有參考價值的研究,面對未來科技的衝擊與服務模式的改變,提早啟動升級。擁抱科技讓自己價值提升,為客戶帶來更多元的

服務。祈願,保險加科技讓幸福更靠近。關鍵詞:保險科技、客戶需求、保險從業人員特質。

商業模式設計與完善

為了解決什麼是保險的問題,作者(美)吉姆·米爾豪森 這樣論述:

「互聯網+」時代,企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企業的成功與管理者的教育背景、智慧及勤奮努力並無必然聯系,商業成功的關鍵是商業模式。什麼是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包含哪些部分?如何打造有效的商業模式?本書為你一一解答。本書在從總體上介紹了商業模式的概念之后,詳細地論述了商業模式的三個方面及八個組成部分,以及如何打造新的並完善已有的商業模式。作者用生動幽默的語言、真實權威的案例,告訴你如何利用商業模式在市場競爭中取勝。本書是一部系統、全面、實用性強的商業模式設計與完善指南,書中的案例涵蓋Coach、麥當勞、可口可樂、星巴克、通用汽車、塔吉特百貨、西南航空、本田汽車、Facebook等各個行業的頂尖企業。本書

適合企業主和企業管理者、創新團隊以及想了解和學習商業模式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初學者閱讀。吉姆•米爾豪森(Jim Muehlhausen)是注冊會計師,做過特許經營人、律師、顧問、特許經營授權人和公共演講人,擁有自己的企業。此外,米爾豪森還是大學教授,撰寫過多本圖書。他是一名很受歡迎的顧問、商業教練,着有《51個致命的經營錯誤和規避方法》。研究和咨詢經歷讓他發現了第52個致命的經營錯誤,即脆弱的商業模式。完善的商業模式才是取得商業成功的關鍵。他於2009年成立了商業模式機構,專門致力於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研究。吉姆每年都會為這個機構撰寫多篇文章,他還為其他期刊及雜志,如《公司》(Inc. Magazin

e)、《小企業報告》(The Small Business Report)、《企業家》(Entrepreneur)、《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及多個商業期刊撰寫文章。 第1部分 商業模式概述第1章 什麼是商業模式// 3商業模式的歷史// 4商業模式是個熱門話題// 4什麼人需要商業模式// 5商業模式的價值// 5商業模式的未來// 7第2章 定義商業模式// 11成功商業模式的組成要素// 12比較商業模式與商業計划// 18第3章 不同形式的商業模式// 28所有商業模式的通用部分// 28形式簡單的商業模式// 30商業模式的例子// 31第4章 能

否取得成功,取決於你有怎樣的商業模式// 35缺乏商業模式時試圖取得成功的結果// 35只要擁有扎實的商業模式,努力工作等同於取得成功// 38不斷地進行嘗試// 41商業模式設計與完善//45第2部分 創造一個能夠取得成功的商業模式第5章 使用工具設計自己的商業模式// 47考察傳統商業模式的設計方法// 48用傳統方法發現問題// 50利用結構化流程設計商業模式// 53第6章 尋找具吸引力的市場,打造有力的產品// 59估算目標市場// 60確定行業吸引力// 61尋找利基市場// 65考察客戶吸引力// 71在行業價值鏈上尋找自己的位置// 73第7章 用獨特的價值主張完善自己的產品/

/ 77打造一個獨特的價值主張// 77對比獨特的銷售主張和獨特的價值主張// 80大化產品的潛力// 84構建市場供求關系// 86創造一個強有力的品牌// 90第8章 利用商業模式賺錢// 93打造可盈利的收入模式// 93評估競爭// 102獲得足夠的總利潤// 104創造有意義的成本優勢// 108創造有價值的經常性收入流// 115避免隱患// 118第9 章 通過銷售實現貨幣化// 123完成交易// 124營銷比銷售更重要// 126創造一個行之有效、可重復利用的銷售流程// 127第10 章 讓自己的商業模式具有持久性// 129創造有意義的競爭優勢// 130保持自己的競爭優

勢// 138通過「波特五力模型」估算競爭優勢// 141第11 章 保持自己的商業模式:創新與避免隱患// 144通過創新保持商業模式優勢// 145避免隱患// 150第12 章 變現// 152考慮下一個所有者:佳商業模式具有轉讓性// 153賣掉自己的企業並非退出策略// 158提高自己平穩退出的能力// 161第13 章 分析自己的商業模式// 166對比實踐中的商業模式與理論中的商業模式// 166利用商業模式框架// 167為自己的商業模式打分// 175第3部分 應對改變第14章 商業模式的弱化// 183商業模式出現弱化並不丟人// 183主動出擊,由此得到回報// 189第

15章 尋找商業模式正在弱化的標志// 191利潤減少// 191持續獲得較低的利潤// 198平庸的銷售業績// 201對企業的表現產生不滿// 201第16章 發現並及時解決隱藏的問題// 204完善你的商業模式,讓其他問題消失// 204檢查一些經過偽裝的問題// 205無視商業模式的問題只會讓你越傷越重// 209不做改變帶來的后果// 209第4 部分 商業模式創新第17 章 明確從哪里開始創新進程// 217對舊模式進行微調很難起到作用// 218預測未來// 219失敗可以成為你的朋友// 223第18 章 開始創新進程// 229對比邊際創新與跳躍創新// 229發掘瘋狂與創新

天才之間的相關性// 233讓創新進程保持在正軌// 235第19 章 使用破壞性創新// 239破壞性創新通常都能發揮作用// 240謹記現有模式的大部分要素都是有效的// 249第20 章 作為先進商業模式創新的眾包模式// 252眾包的早實踐者// 254十個你所不知道的眾包// 256你的商業模式可以從眾包中受益// 257眾包的潛在缺點// 263第21章 利用虛擬銷售流程// 265懂得互聯網如何改變了銷售// 266考慮銷售虛擬化的好處// 270考察虛擬銷售流程的基礎// 271概覽虛擬化銷售流程// 274第22章 從保險機制中獲益// 280什麼是保險// 280了解保險盈

利能力的核心問題// 281拒絕為客戶提供保險會讓你付出代價// 283創造性地收取保險費用// 285練習:創造一份保險// 290第23章 10個出色的商業模式// 295「構建一次,大量銷售」模式// 295創造一個「必須擁有」的品牌// 298讓客戶免費創造產品// 299作為低成本供應商的真正競爭優勢// 300開發自然資源// 302有法律保護的有價值的知識產權// 303科技對現有模式的破壞// 304為現有黃金准則再鍍一層金// 305滿足客戶不斷提高的自我意識// 307利基參與者// 309第5部分 關於商業模式,你必須關注的40件事第24 章 商業模式可能出現問題的10

個標志// 313產生了賣掉企業的強烈欲望// 314你的收入過低// 314為了發展你需要不停借款// 316為了解決銷售問題,你認為自己需要聘請「銷售明星」// 317得不到銀行的支持// 318你的利潤比競爭對手低// 318你得忍受差勁的客戶,而不能擺脫他們// 319你覺得不能把工作交給任何一個人// 319你好的員工總是跳槽到更好的下家// 321你的客戶基礎停滯不前或者出現萎縮// 322第25 章 10 個商業模式創新來源// 323商業書籍// 323競爭對手// 325顧問// 326其他行業的企業// 326水晶球// 327員工// 328自己購買的產品或服務// 32

9到其他國家或熱門地區旅行// 329幻想// 331銷售人員// 331第26章 風險投資人不願從你口中聽到的10件事// 333我會在日后搞明白怎麼用這個賺錢// 333這個有點像Group,只是……// 335借鑒其他模式// 336我的商業計划需要……// 337未來我能賺錢// 337每個人都需要這個產品// 338我會用銷量彌補// 338我們只需要獲得1%的市場份額// 339過去一年我都在做這筆大生意,隨時都可以做成// 339什麼是商業模式// 340

銀行高淨值客戶採保險或信托進行財富傳承之比較研究-以中國市場為例

為了解決什麼是保險的問題,作者張曜豐 這樣論述:

依據胡潤研究院研究,胡潤百富榜上98%的上榜富裕人士都是自行創業的第一代。500富人榜上榜者中,一半人士年紀超過50歲。從大陸科創板、創業板上市公司董監事的資料觀察,創業第一代的年紀大多已達到55到64歲,各家族的子女們的平均年紀也達到35歲到36歲。也就是說,中國企業的創始人,創業第一代,已進入企業交棒與財富傳承的階段。當前中國大陸還沒有任何由官方正式公布的關於遺産稅的管理規定或草案,倘若日後真的開始徵收遺産稅,保險作爲一種財富傳承工具在合理節省遺産稅方面具體能够起到何種作用,這還需要以相關法律法規爲依據。而根據現有的法規來看,保險在合理節稅方面的確有其他傳承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前提是我

們要明確的指定受益人,從而保證保險金不會被作爲遺産處理。因此,中國高淨值人士在財富傳承過程中,究竟有些工具可以運用?如何可以最大限度將積累財富傳承下去,成為目前該富裕人群最關心的課題。本論文研究結果顯示家族信託與保險就家族財富的保護、管理和傳承的功能部分是重叠的,但各有不同,保險的功能總體不如家族信託强大。保險無法避免受益人能力不足問題,會産生巨額保險受益由能力不足的家族成員或其他受益人擁有,而沒有基本的財富把握能力而導致財富蒸發或旁落,投保人的投保目的根本無法實現。但是,保險的放大效應又是家族信託所不具備的。因此,在家族及家族財富保護、管理與傳承過程中,信託與保險的綜合運用已經成爲了一種標準

的配置;具體可以由家族信託爲家族信託的成立人及受益人購買保險而由家族信託作爲受益人;也可以將保險受益人設置爲家族信託,將保險的意向受益人作爲家族信託的受益人。這樣既可以發揮信託及保險的雙重優勢,又避免了二者工具的不足,相對而言是一種較完美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