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寫的 2010年自然手冊(保育類野生動物) 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的 臺灣地區保育類野生動物海報(1套7張)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問答集 -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也說明:有關您所詢問保育類動物的名錄及訂定標準等相關問題,答覆如下: 一、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由來,係由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評估分類,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指定公告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 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 劉建男所指導 顏全佑的 以自動相機估計中台灣石虎族群密度 (2021),提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動相機、密度估計、個體辨識、空間直觀捕捉-再捕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在職專班 林志棟所指導 陳少鈞的 永續公共工程應用於山區道路- 以台7線32.5K災害復建工程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生態檢核、永續發展、山區道路的重點而找出了 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解答。

最後網站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則補充:2020年9月22日 — 本次陸域保育類動物名錄修正,在國內物種部分,新增草花蛇、青頭潛鴨、金鵐等17種野生動物,由一般類調整為保育類;另8種由保育類調整為一般類的野生動物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2010年自然手冊(保育類野生動物)

為了解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問題,作者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這樣論述: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是台灣唯一專責從事特有生物研究、調查、保育及教育之機關,每年該中心出版之「自然手冊」,透過主題文字及精美圖案介紹,深入淺出的讓民眾瞭解台灣多樣性生態。「自然手冊」已邁入18個年頭,今年以甫公告修訂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為編撰主軸,名錄所列物種皆依「野生動物保育法」予以保育,以維護台灣動物之多樣性資源。

以自動相機估計中台灣石虎族群密度

為了解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問題,作者顏全佑 這樣論述:

石虎(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為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公告之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由於石虎實際族群密度資料的缺乏,難以準確估算全島石虎族群量。本研究在南投縣中寮鄉設置後寮及龍眼林等兩個各30 km2的樣區,每個樣區各有30個1 km2網格並設立1樣點,每個樣點架設兩部紅外線自動相機進行拍照及個體辨識,主要目的有四:(一)利用捕捉-再捕捉法估算兩個樣區之石虎密度;(二)評估每個樣點兩台相機比一台相機在石虎密度估計上的成效;(三)探討每個相機樣點的石虎出現頻度指數(Occurrence Index, OI)是否可反映在該樣點出沒的個體數;(四)探討電腦輔助軟體-Hotspo

tter在石虎個體辨識的應用性。結果顯示,在後寮樣區分別以非空間直觀捕捉-再捕捉法(Non-spatial capture–recapture methods, CR)及以空間直觀捕捉-再捕捉法(Spatially explicit capture–recapture methods, SECR)所估計的石虎族群密度分別為每100 km2 有55隻及49隻;龍眼林樣區分別以CR法及SECR法估計的密度為每100 km2有57.5隻及41.9隻。使用兩台自動相機之照片比起使用單一相機照片,石虎密度於後寮及龍眼林樣區分別提升11.5%及77.2%。兩個樣區內不同樣點OI值與石虎辨識量皆呈現顯著正相

關,相關係數分別為0.772及0.878。本研究發現電腦輔助軟體-Hotspotter能提供研究人員進行個體辨識之參考,但無法完全取代以人工進行個體辨識。

臺灣地區保育類野生動物海報(1套7張)

為了解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問題,作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這樣論述:

  為保育野生動物,維護物種多樣性與自然生態的平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本(98)年3月4日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條修正並新公告「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配合新公告的名錄,林務局近日發行「臺灣地區保育類野生動物」海報全套7張,包括哺乳類、鯨豚、水鳥、猛禽、陸鳥、爬蟲類及兩棲、魚類、甲殼昆蟲類等,海報設計活潑、製作精美,除供各級政府、警政及司法單位加強動物辨識及查緝比對,也是保育推廣與生態教育之最佳教材,可加強民眾對保育類野生動物的認識。

永續公共工程應用於山區道路- 以台7線32.5K災害復建工程為例

為了解決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問題,作者陳少鈞 這樣論述:

108年7月28日台7線32.5K發生大規模坍方,造成交通雙向中斷,1天後搶通,以戒護方式開放小型車通行,夜間採預警性封閉,阻斷後影響復興區高義、三光、華陵三里,替代道路增加2小時車程。近年來,山區道路降雨頻率及強度增加,不確定的氣候變化,衝擊山區道路工程設施,因此,在山區道路修建過程中強調永續發展的思維,希望能兼顧地方產業發展及環境保育,所以,就目前在追求環保、經濟及社會的永續發展中,被要求為國家甚至成為全球共同的施政方針及目標。本研究以「台7線32.5K災害復建工程」為例來評估於可行性評估階段、環評/規劃及設計階段對生態環境符合度之探討,是否符合公路總局110年制訂「省道公路工程生態檢核

執行參考手冊」,是否採取友善生態措施,以干擾最少或儘可能避免負面生態影響之方式,且在路廊研選階段納入生態評估,及早避開生態敏感區域,積極營造永續公共工程山區道路環境生態及永續發展。預計於台7線32K~33K辦理改線工程並避開32.5K災害處,以達成道路永續發展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