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多久寄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信用卡多久寄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NobuYamada寫的 第一人稱視角,英文會話鍛鍊書:1小時學會旅遊英文!創新學習法!自然養成「英文思考迴路」(附語音CD) 和保羅‧威格納麥克‧凱西的 虛擬貨幣革命:區塊鏈科技,物聯網經濟,顛覆性的支付系統挑戰全球經濟秩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查詢進度/補件上傳 - 中國信託也說明:中國信託信用卡申辦進度查詢,只要輸入簡易資料,可立即查詢您的信用卡申辦進度。如需補件,還可即時線上進行補件,好便利!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語研學院 和大牌所出版 。

最後網站線上補件與辦卡進度查詢-玉山信用卡則補充:輸入驗證資料立即查詢辦卡進度;申請缺資料未補免煩惱,只要拍照上傳就能輕鬆完成補件!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信用卡多久寄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第一人稱視角,英文會話鍛鍊書:1小時學會旅遊英文!創新學習法!自然養成「英文思考迴路」(附語音CD)

為了解決信用卡多久寄到的問題,作者NobuYamada 這樣論述:

上飛機看一遍,下飛機馬上用,旅遊英文1小時就搞定! 史上第一本!專為英文不好的人設計的出國旅遊書! 從來沒人這樣編過!用你的視角直接面對老外說.英.文! 捨棄課本條列式內容,實際接觸外語運用,徹底打破「英語使用恐慌症」   不害怕!書中的每次英文練習都像在跟外國人玩對話遊戲!   超敢說!莫逃避、別害羞,讓眾多外國人用英文陪你玩角色扮演!   很自然!用本書演練英文會話後,實際上場就能對答如流!   英文很重要,我當然知道!但…   ●為什麼紙本考試沒問題,跟外國人實際講話就卡住?   ●語言書看過一本又一本,遇到狀況真的想說英文時,腦袋馬上空白,舌頭立刻打結?   趕快來

試試,史上第一本真正打破「書本知識」及「實際運用」隔閡的英文學習書!!   本書真正能夠讓你…   1個小時學完、勇敢開口說英文、跟任何人都能用英文聊不停的真實原因!   原因1:親身體驗學最快!本書200張以上,完全以「第1人稱視角」繪製的場景,就像自己親身面對老外對談。閱讀本書,不再有書是書、你是你,完全沒交集的陌生感。   「說英文」其實是大腦在判斷在甚麼地方、遇到甚麼狀況、跟你說話的人是誰後,所產生的「自然反應」。但以往的學習書,總是用文字敘述英文知識,讀者在讀完後,常常是書上講的歸書上講的,吸收有限。如果想要把書中的英文轉換成自我的能力,還得需要靠自己想像使用情境,不斷的在腦中

練習。偶爾也有一些強調「圖解」的書籍,但總是書中已經安排了一個人物,讀者只是看書中的人物怎麼跟外國人打交道,根本沒有自己親自上陣的感覺。為了打破這種「書本知識」與「現實運用」間的隔閡感,本書完全以「第1人稱視角」來編輯,你可以看到所有的外國人在你面前跟你對話,你就是英文使用的當事人而不是旁觀者!利用這個方式,書本中所看到的英文,能馬上化成你「在那個場景、那種狀況、對那個人說英文」的「自然反應」,只要看過一遍,在真實生活中真的遇到外國人來跟你對談,你也可以神色自若、輕鬆應對!   原因2:英文母語人士這個狀況都是這麼說!以情境對應英文學習,培養大腦的「英文思考迴路」,而不再依賴「中翻英式英文」

來與外國人對談。   在過去國中、高中、大學那麼多年的英文學習下,照理來說我們英文單字跟文法的知識應該很多了,但為什麼還是沒有辦法很自然地運用,原因是我們過去太習慣運用「中翻英」的方式來學習英文,在使用英文時,往往都需要透過「中文」來做媒介,並未實際的培養出「英文思考迴路」,在考試中這種方式可以靠博學強記而獲取高分,但在跟外國人的溝通上,就容易讓人有講起話來卡卡的、不順暢的感覺。本書所提供的英文,都是外國人在那樣的狀況下,自然反射說出的英文,藉由學習這些句子,並透過書中面對老外的訓練,就能讓你的英文從原本的「中翻英式的學習」切換成「情境體驗式的學習」,並由此開始培養出大腦的「英文思考迴路」,從

此以後跟外國人說話,不用再糾結「這句中文的英文要怎麼翻」的支支吾吾,而是即聽即答,順暢對話。   原因3:貼近生活中最常見的狀況,所有的英文都能「現學現賣」,實用度100%。   美國到處都要給小費,換錢時想要換「20張1美元的紙鈔」你要怎麼說?路上遇到老外拿相機給你,請你幫他拍張照片,要跟對方說「笑一個」又要怎麼講?本書裡面都是跟外國人交流中實際會遇上的狀況,只要看過去,就能馬上現學現賣,體驗到「我也能跟外國人交流」的成就感。而且有清楚的場景分類,就算臨時忘記,也能迅速查找。真的能讓你「上飛機看一遍,下飛機馬上用」。   就從本書開始,立刻享受與外國人用英語歡暢交談、跟全世界交朋友的無比

樂趣吧! 本書特色   ★史上第一本!完全以「第1人稱視角」製作的英文學習書!學英文就像在玩電動的虛擬對話遊戲!   過去許多的英語會話學習書,總是以文字描述情境,即使是圖解的方式呈現,也是以看故事的方式,看書中的主人翁如何跟外國人打交道。然而這樣的學習,一點都沒有感覺,看來看去,你只是一個局外人、旁觀者。本書完全以「第1人稱視角」繪製出的所有的圖片,就好像從自己眼中看出去的世界,你就是書中的主角!也就是說,每一張圖片,都是讀者可以把自己投入當中的英文「虛擬對話遊戲」。在最有實際使用感下學習英文,更能深刻體會英文的運用,並把書中的英文自然轉換成自己的本能。   ★結合「自然反應」時會說的

英文及中文,決不讓你學到「用中文思考、硬翻」而成的不自然英文!   會話是一種「自然反應」,如果英文會話還是憑藉著「中翻英」的思考模式來說,「能溝通,但外國人覺得你的遣詞用字怪怪的」這種情況還算好,但最糟糕的情況則會是,透過中翻英直譯,不只聽不懂,甚至還會會錯意!例如詢問打烊時間時「請問你們開到幾點?」是中文使用者直覺性、自然的情況下所說出的中文,但是在英文中則經常用What time do you close?(你們幾點關門?)來詢問,如果執意要用中翻英的Until what time are you open?,當然對方也是聽得懂,但就不若What time do you close?那麼

想英文母語人士的直覺反應。本書刻意在情境預設的回答時使用「自然中文」敘述,但給予的答案則是「自然英文」的回答,讓讀者自己體驗這之間的差異,減少「中翻英依賴」,培養出「英文思考迴路」,甚至可以豁然開朗讚嘆:「原來用這麼簡單的英文就可以達到溝通目的,根本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嘛!」   ★讓人感受到「非講英文不可」的情境,能迫使讀者不再逃避說英文,而且越說越好。   本書的設計情境都是能讓人感受到「一定得用英文表達」的內容作為題材,讓讀者一定得試著用英文去解決目前的狀況。例如在海外租車時,想問「有沒有導航系統」該怎麼說?在國外卻發現插座形狀跟台灣不一樣,想要跟旅館櫃台借插座轉換器時應該怎麼講?

凡此種種,都讓讀者在英文使用上無可閃避,強迫自己用英文,並且在不斷的使用中自然增進自己英文的能力。   ★在有真實感的學習中,瞬間結合「在甚麼場景」「對甚麼人」「說甚麼英文」,學到面對外國人時,瞬間用英文對話的能力。   明明是簡單的一句話,為什麼英文一到嘴邊就「唔…嗯…」半天說不出來,一句話在腦中繞了半天才勉強吐出幾個字?為什麼外國人或英語高手都有「即聽即答」這種瞬間回答的能力?因為外國人長期相關場景與語言的運用中,所以在符合該場景遇到的狀況,馬上就能夠反射式的說出該說的英文來,但對於從紙本、書籍中獲取英文能力的人來說,從紙本資訊到現實運用,中間還需要一些銜接訓練,自然實際運用上就容易卡卡

的不順。然而在本書「情境式」的學習當中,讀者可以直接把所看到的英文知識運用到實際層面,直接把「在甚麼場景」「對甚麼人」「說甚麼英文」結合起來,在閱讀的時候,自然就能獲得夢寐以求的「用英文秒聽秒回」能力。   ★更多的補充及使用說明,學會一句英文,知道多種應用。   每一個句子下面都有作者親切的補充說明,讓你從一句英文,學到更多的相關說法、衍伸說法、運用方式、文法單字。將英文學習網狀式建構,不再只是學一知一,而是舉一反三。 好評如潮的讀者推薦   竹:   我因為要去無法用母語溝通的國家才買了這本書。因為我連簡單請求程度的英語都不會,所以感到非常困擾。在這本書中,有許多出國時會碰到的場景,

例如搭電車、公司、飯店、購物等。而且內容是中學生程度的英語,所以只要簡單地照著用就行了。在搭飛機時利用時間看一下,我就覺得很有幫助!   slowjam:   相似的會話書多半是採條列式的實在是看不下去。這本書的好處就是在基本的例句都有插圖,所以很容易靠著該印象融入場景內,而且看著圖,久了會養成一種「哎呀!我得趕快回應」的反射習慣。不會回答的時候,反正想再久也是浪費時間,不如像作者說的一樣,趕快翻開下一頁看解答,然後跟著唸出來,全書的練習很快就能完成。就這樣不停地反覆地跟裡面的人講話,從一開始答不出話來,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可以立刻反應出英語會話了」,那種實際用英語對話般的感覺真的很棒。插圖每

張都很舒服,讓人看了很喜歡。   tuskan2VINE:   我到美國去玩兩星期左右,從成田出發,然後到洛杉機(LA)。書內雖然都是使用短句會話,但這些都可以精巧地接連在一起,變成一句一句的實用對話。雖然好不好用是每個人自己定義的,但對我來說相當地實用。包括在飯店裡打電話給大廳櫃台,請房務人員送東西過來的對話,裡面收錄的很多,吃完飯後付帳的表現也很實用。   事實上我在讀了這本書後,有些同行的人會問我,那些跟我用英文通得上話的當地人,到底跟我說了什麼,而我也在當地常常被誤認為是在地人。   tubby802015:   至今我買了許多的英語會話書,但從頭到尾看完的只有這一本。這本書的使用

目的很明確,而且設計方式也讓人容易保有練習動機,使用的例子數量也很多,學起來沒負擔是一大優點。   モノ助:   這本書的構成方式,是好像跟插畫(眼前的人)進行對話一般地把英文會話學起來。書中補充的「換句話說」的表現也有一定的充實量。雖然書的設計不算花俏,但是做為英文回應訓練,卻是一本極佳的書。   BLUE BEAR2013:   看了書中的畫面來了解、考量那個狀況下的會話該怎麼說,會讓人充滿印象,相當地好記。   ごんだこす:   書中模擬真實地出國場面,充滿非常具體的插圖,而且用的英語很簡單,實在相當地實用。  

虛擬貨幣革命:區塊鏈科技,物聯網經濟,顛覆性的支付系統挑戰全球經濟秩序

為了解決信用卡多久寄到的問題,作者保羅‧威格納麥克‧凱西 這樣論述: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公開肯定比特幣「具有長期前景」 央行總裁彭淮南表示,若比特幣流通於市場,將視為「貴金屬」交易 一個不是由政府發行的貨幣,即將撼動全球經濟秩序!   ★「2027年,全球將有10%GDP透過虛擬貨幣科技儲存。」──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   ★比特幣社群將本書奉為聖經,並將全書永久記錄於比特幣公開總帳「區塊鏈」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財富》等重量級商業媒體推薦   虛擬貨幣「比特幣」在2008年次貸風暴後應勢而生,   更在2013年賽普勒斯金融危機時狂飆猛漲。   一個拒絕由政府或銀行控管的「去中心化」「匿名」貨幣,象徵更純粹的自由與民主,

  並建立一個前所未有的信任指標,更引爆數位時代的淘金狂潮。   信任是貨幣的一切,貨幣系統就是互相信任的系統。   當國家會破產、銀行不可信──   《華爾街日報》財經專家透過揭密比特幣的起源、真正的功用,以及虛擬貨幣帶來的各種瘋狂與創新。精闢解析虛擬貨幣、區塊鏈科技,與物聯網經濟的相互應用。並精彩地討論趨勢背後的潛在影響。虛擬貨幣會成為當前全球金融體系的終結者?還是成為新一代避險救世主?本書將給予最完整的論述。   比特幣是當今最具代表性的虛擬貨幣,價值遠遠超過其他在線上流通虛擬貨幣的總額,目前總共開採出1500萬枚比特幣,總市值近70億美金;而支撐比特幣的背後技術──區塊鏈,更被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點名為「帶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成就;讓人得以想像一個不用再害怕政府祭出錯誤金融政策、沒有負利率、貨幣寬鬆與金融危機,甚至不會有食安問題的美好未來。比特幣與區塊鏈的發明人中本聰,因為為金融界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甚至獲提名為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但時至今日,我們仍然不知道中本聰究竟是何人?   虛擬貨幣是500年來,金融領域最偉大的創新之一。──《華爾街日報》   【數位淘金狂潮】虛擬貨幣礦工、科技創業家,乃至於矽谷投資人,紛紛投入時間精力、挹注大筆資金,只為參與一場足以顛覆世界的革命。比特幣玩家將取得比特幣的其中一條路徑:「挖礦」,發展成大規模工業化事業,幾乎

比擬19世紀加州淘金熱潮;瘋狂的科技創業家另闢蹊徑,企圖使用區塊鏈技術,創造出與物聯網經濟相輔相成的新工具。矽谷投資人更將虛擬貨幣科技視為繼網際網路之後,大有潛力的投資標的。   【10兆美元的地下經濟】另一方面,在傳統金融體系外的邊緣社會,總共25億人口的無銀行帳戶者,必需仰賴虛擬貨幣才能順暢交易。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中東國家,女性無法擁有自己的銀行帳戶,甚至無法擁有自己的財產,而比特幣有機會改造中東女性的命運;阿根廷外匯管制使跨國貿易成本昂貴,中間來往的手續費高得嚇人,虛擬貨幣支付系統為此困境找到突破的出口,讓國民能以更低成本交易,而且更加安全;在中國,有可能成為下一次金融危機種子的「影

子銀行」,也可能因為北京政府計畫引入虛擬貨幣科技而降低危機爆發的可能。而以上這些地下經濟,粗略統計總值達10兆美元,規模僅次於美國經濟,潛力無窮。 媒體推薦   《虛擬貨幣革命》深入、即時,且多采多姿,為讀者帶來新的觀點體驗。──《紐約時報》   如果要了解比特幣的一切,《虛擬貨幣革命》是最好的選擇。本書作者非常詳盡地描述了加密電子貨幣的哲學與科技基礎,乃至於加密電子貨幣如何影響當今政治與經濟秩序。──《經濟學人》   《虛擬貨幣革命》以更聰明、更全面的角度談論虛擬貨幣如何改變我們的交易方式。──《財星雜誌》   任何對比特幣或區塊鏈技術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虛擬貨幣革命》。──《比

特幣雜誌》 名人推薦   《虛擬貨幣革命》除了解開了加密電子貨幣的祕密,更以引人入勝、清晰且發人省思的描述方式,闡述加密電子貨幣如何影響未來的金融秩序。──艾斯瓦‧普拉薩德,著有《美元,不得已的避險天堂》   如果有任何人懷疑比特幣或其他虛擬貨幣不是真正的金錢,或懷疑虛擬貨幣企圖改全球支付系統只是空話;如果有任何人不清楚什麼叫做區塊鏈,甚至把中本聰當成一道日式料理,就應該讀讀這本《虛擬貨幣革命》。──尼爾.弗格森,著有《貨幣崛起》 作者簡介 保羅‧威格納Paul Vigna   《華爾街日報》的市場分析記者,也負責股市及金融分析。同時擔任華爾街 MoneyBeat 節目的專欄撰寫

及主播。經常在各大金融分析節目擔任嘉賓,如 Fox Business Network、 CNN 及BBC等 。 麥克‧凱西Michael J. Casey   《華爾街日報》金融專欄作家,撰寫全球金融趨勢,文章也經常刊載於華爾街日報的MoneyBeat 部落格,與同為華爾街日報的市場分析記者威格納共同編輯BitBeat部落格。 譯者簡介 林奕伶   自由譯者,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國際通訊社財經新聞編譯。譯有《人體素描聖經》、《行動思維時代》、《訂價背後的心理學》、《真希望我第一次買股票就知道這些事》、《FBI教你讀心術》等書。 前言 數位時代的虛擬貨幣 改變阿富汗少女命運的比特

幣 挑戰全球經濟秩序的新科技 「為什麼我得關心比特幣?」 比特幣的刀鋒指向誰? 比特幣科技的力量 新的價值標的?還是海市蜃樓? 橫跨全球的貨幣革命 第一章 從巴比倫到比特幣——貨幣系統的核心 失去信任的貨幣 信用破產的阿根廷 貨幣作為一種「社交科技」 一元美鈔的價值? 貨幣金屬論 vs. 國家貨幣論 貨幣的起源 鑄幣權:金錢與權力 非官方貨幣的誕生 金本位、美元,與「布列頓森林協議」 大平穩時代的詛咒 虛擬貨幣的挑戰 第二章 虛擬貨幣的創世神話 比特幣的初期階段 第二位採用者出現 加密電子貨幣的起始 密碼龐克與數位貨幣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貨幣實驗 花旗銀行的數位美元計畫 一宗美國企業史上最大

合併案的影響 信任破裂的世界,比特幣登場 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機制 數位掘金熱潮 第三章 由社群驅動的貨幣 神出鬼沒的創造者 謎樣人物:中本聰 任何人都能參與:開放原始碼 任何人都能參與:開放原始碼 虛擬貨幣邁向真正貨幣的第一步 第一個大型比特幣交易所 用比特幣交易的匿名線上市集 5,000%的投資報酬率 社群召喚:各式各樣的山寨幣 不只是一種貨幣和一種科技 靠比特幣生活 第四章 暴漲暴跌如雲霄飛車 看不見的成本 1.5%的GDP,只為保護現金系統 打破以銀行為中心的支付模式 「真的安全嗎?」 顯而易見的疑慮:價格波動 潛藏價值 狂飆猛漲的起點:賽普勒斯金融危機 吸引投資人關注 各國政府開始

干預 第五章 足以改變世界的發明——區塊鏈 建立信任感的中樞系統 完全公開的公共總帳 區塊鏈就是比特幣的一切 區塊鏈的運作方式 核心角色礦工的報酬 第六章 追逐比特幣的軍備競賽 中學生也加入追逐行列 有如數位毒販的祕密事業 比特幣「挖礦」戰爭 消耗能源挖掘虛擬貨幣,明智嗎? 駭人的小瑕疵 信任危機:集中挖礦與51%攻擊 懸殊的財富差距成另一隱憂 解決威脅的方法 幾乎和世界一樣大的實驗室 第七章 中本聰的夢工廠 虛擬貨幣革命的心臟地帶 創意與創業的搖籃:20Mission 改變世界的小人物 創業,你要幾近瘋狂! 趕緊參與,免得錯過一場革命 一杯咖啡,變成了一部筆記型電腦 未來的生活方式:去

中心化經濟 bitcoin.com背後的曲折故事 虛擬貨幣的遠大展望 第八章 無銀行帳戶者——10兆美元的地下經濟 低階傳統手機的比特幣錢包 經濟整合的絕佳工具 虛擬貨幣在開發中國家潛力無窮 中國12兆美元存款的逃脫路徑 中國的地下經濟 加勒比地區的金融困境 建造比特幣的引爆點 加密電子貨幣有機會解放中東女性 阿根廷的貨幣問題:比特幣比國家貨幣可靠? 全球最成功的行動支付與數位貨幣結合 大草原矽谷——非洲的科技重鎮 整合地下經濟的科技 第九章 區塊鏈──非懂不可金融新科技 區塊鏈另類用途:比特幣博弈 以區塊鏈為基礎的群眾集資模式 與物聯網經濟相輔相成的「智慧合約」 破壞性創新:去中心化自治

應用程式 在區塊鏈上運作的公司 加密電子貨幣的Android系統 搶攻每日交易額5兆美元的金融市場 山寨攪局 籌資活動大災難 使用者習慣 去中心化挑戰既得利益者? 第十章 最根本的問題──如何建立信任 錯誤的原始碼 比特幣的強大智囊團 海星挑戰:加密電子貨幣難以監管 政府說話了 無法定機構監管 監管套利:數位貨幣的避稅天堂 要求監管比特幣的壓力 監管 vs. 絕對自由 第十一章 演化中的新經濟 去中心化 vs. 集中化 該漠視、對抗,還是合作? 支付產業的嘗試 若銀行失去中間人角色 國家的新任務與新角色 鐵飯碗時代逝去 新科技的政治影響力 結語 虛擬貨幣的未來奇想 如何躍升成為主流貨幣

未來的諸多可能 失敗?或成功? 其他可能的劇本 一場真實世界的試驗 加密電子貨幣背後的科技與他真正的價值 前言  數位時代的虛擬貨幣   「金錢不能創造成功,創造金錢的自由才能創造成功。」——曼德拉(Nelson Mandela)   改變阿富汗少女命運的比特幣   阿瑪迪在2014年初時來運轉。Film Annex在紐約的創辦人法蘭西斯柯.盧里(Francesco Rulli)察覺到阿富汗女性所面臨的困難,又對將小額報酬寄到世界各地的成本不甚滿意,於是決定徹底改變Film Annex的支付系統,他以比特幣(bitcoin)支付報酬。比特幣似乎在2013年橫空出世,有一小群倡導者信誓

旦旦地保證「比特幣將改變世界」,這群倡導者多半是熱衷科技的數位烏托邦主義者,傾向自由意志主義(libertarian),且願意全心奉獻於他們的信仰。   盧里信奉的哲學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他迅速「理解」比特幣。為了解對於七千多位像阿瑪迪這樣,名列 Film Annex付費供稿人的阿富汗年輕女子來說,比特幣有哪些優點,他四處蒐集資料。他發現,比特幣儲存在數位銀行帳戶或「錢包」,只要能連結到網際網路,任何人都能在家設定。不必跑一趟銀行開戶,不需要文件或證明你是自然人。事實上,比特幣系統不知道你的名字或性別。因此,父權社會下的女性──至少那些能夠接觸網際網路的女性就得以掌控自己的錢財。這個重要性

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這些女性建立的是屬於她們自己的東西,而非屬於她們的父兄。雖然比特幣談不上是萬靈丹,但這異軍突起的二十一世紀尖端科技確實給人希望,可以幫助為數眾多的族群擺脫枷鎖。   美國、英國、義大利,以及其他富裕國家的許多Film Annex供稿人都對比特幣抱怨連連,覺得比特幣不夠便利。而且不管在線上或其他地方,極少有企業接受以比特幣付款,對許多人來說,這整件事似乎相當不可靠。不只是Film Annex的供稿人抱怨,對大多數人來說,比特幣就像一場不成熟的騙局,企圖從傻瓜身上斂財。此外,這些抱怨也是阿瑪迪要努力解決的問題,尤其能使用比特幣的選項依然有限,特別是在像阿富汗這種低度開發的經濟

體。為了處理這類問題,Film Annex在2014年架設一個電子商務網站,讓成員得以使用比特幣間接消費,比如以比特幣購買像亞馬遜(Amazon)這種提供送貨到喀布爾、赫拉特,以及其他阿富汗城市的全球性購物網站的儲值禮物卡。事實上,Film Annex正在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封閉性比特幣經濟,這種做法在公司改名為BitLanders時又更為明確了。   阿瑪迪用比特幣買了一部新的筆記型電腦。在幾年前這是不可能的事。她感謝比特幣「教導我們如何獨立以及如何自己做決定,最棒的是,教我們如何自立自強。」比特幣讓她得以想像未來,一個不再只是身邊男性附屬品的未來,一個可以擬定自己方向的未來。「我設想自己未

來是個受過教育又活躍的女醫師。」阿瑪迪說。   挑戰全球經濟秩序的新科技   通常在比特幣的相關報導中,不太會出現類似阿富汗少女阿瑪迪的故事。大部分報導都聚焦在比特幣劇烈起伏的不定性,更將比特幣視為一種非常靠不住的貨幣概念。到街上問問路人對比特幣的了解,如果對方可以說出一二,大概會提到新聞中那些最出名的報導:比如,毒販在絲路(Silk Road)網站 上使用比特幣被逮到的故事;或者會提到價格波動無常,並說出泡沫這樣的字眼;又或者他們可能會想起那個名字像出自蘇斯博士(Dr. Seuss)故事的Mt. Gox 突然有大筆比特幣消失不見,但也只知道那是東京一個無名的線上交易所。也許他們聽說過有人

在尋找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這個創造比特幣的神祕人物。   所有圍繞比特幣而起的花絮都精彩有趣,同時也對了解比特幣的由來很重要。但若是因此把比特幣斥為騙局,那就是在排拒某種可能改變人生的東西。比特幣是具革命性的數位科技,具有徹底改變銀行業務與商業經營模式的潛力,而且有可能帶領新興市場的數十億人進入現代數位化、全球化的整合經濟。如果這場貨幣革命真的奏效(但目前為止仍是個大哉問),許多至今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將如古騰堡印刷術那麼古老過時。   現在我們用來管理貨幣匯兌與資產的制度,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代的梅迪奇(Medici)家族,當時銀行首次在歐洲取得貨幣經濟的主導地

位。那些人是最早的科技破壞創新者、激進的思想家,他們發現社會大眾的需求並予以滿足。本質上,他們設法在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間媒合斡旋,引入存款人多餘的資本,再分配給需要的借款人,這些過程全都要收取費用。這就是矽谷投資人稱為網絡效率(network efficiency)的戲劇版。藉由將社會上不計其數的債務和索償權納入單一銀行的總帳,銀行家建立一套強大的集中式新信任制度。在他們專業的中介服務協助下,原本對彼此無法充分信任的陌生人就能談生意了。事實上,梅迪奇家族建立了一套強而有力的貨幣創造系統——金錢不再只是實體的貨幣,而是組織、擴張以及分攤社會債務與支付的系統。這為商業貿易大爆炸開路,進而創造財富與資

本,提供資金讓文明大國得以發展並征服世界。   可是銀行在這套集中式信任系統中變得太過強大,導致陌生人沒有銀行媒合就無法做生意,世界上日益複雜又相互連結的經濟體只能完全依賴銀行的中介。他們留在機構內部的總帳成為社會了解公民之間債務與支付狀況的重要工具。銀行因此建立了最大的競租(rent-seeking)事業,確立它們是收取費用的守門人,促使經濟運作的金融流動管理人。位在這個金流發送和接收兩端的任一方別無選擇,只能和銀行打交道,就像芭麗莎.阿瑪迪在Film Annex改變支付政策之前的困境一樣。隨著這個新的金融業務擴張並且變得更複雜,其他競租中間人也將自己定位成專門提供中介信任的業者——從早期

的債券及證券經紀人到保險經紀人,到財務律師,再到現在的第三方支付業者及信用卡公司。以目前的運作情況來說,如果那些中間人停止現有的業務,我們高耗能的全球經濟體系將全面崩潰。種種因素只會讓位在中心的銀行更加強大,以至於原本理應賦予人民力量的系統,卻孕育出一種危險的依賴性。這就是導致華爾街巨獸出現的原因,最後在2008年將整個世界帶到災難邊緣。   加密電子貨幣(cryptocurrency)因此出現了,比特幣便是加密電子貨幣的一種。這項技術的天才之處在於它剔除了中間人,但又保留基礎架構讓陌生人可以彼此交易。方法是從集中式(centralized)金融機構手中拿走維護總帳這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交給獨

立自治的電腦網絡,建立一套自外於任何機構控制而運作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信任系統。從核心本質來說,加密電子貨幣是建立在一個不容破壞的共同總帳原則之上,這份總帳完全公開,時時由那些基本上可以各自獨立運作的高效能電腦驗證。理論上,這代表我們不需要銀行和其他金融中介者代替我們形成信任關係。大多數加密電子貨幣系統將這個以網絡為基礎的總帳稱之為「區塊鏈」(blockchain),可取代中間人的工作,因為它可以有效地告訴我們交易的另一方是否付得出錢。   藉由消除中間人及其相關費用,加密電子貨幣可望降低做生意的成本,並減少這些中介機構內部可能產生的貪腐,以及涉入它們豐沛人脈圈中的貪腐政

治人物。加密電子貨幣使用的公開總帳,可以公開那些難以窺測的政經體系內部運作。事實上,這項技術用在推動公開透明及責任歸屬的潛力,遠超過做為金錢和支付之用,因為可以排除掌控交易資訊的中間人;以選舉為例,熱衷加密電子貨幣的人就能發現這項技術具有終結舞弊的可能性。而此技術的核心本質就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社會組織形式,可望從權威精英手中奪回金錢及資訊的掌控權,讓金錢及資訊的所屬人重新掌握自己的資產與才華。   「為什麼我得關心比特幣?」   本書作者邁可的鄰居,史考特.羅賓斯(Scott Robbins)的說法代表著美國中產階級的普遍認知,許多中產階級的西方人難以理解,為什麼加密電子貨幣可以改善他們的生

活。「我就是不明白為什麼要關心比特幣?」史考特有一天晚上提起。   當然,如果只是把焦點放在比特幣可以為我們省下每一筆信用卡交易2%或3%的手續費,就很難讓人對「加密電子貨幣革命」感到激動興奮。但如果能意識到一年87兆美元的全球經濟產出,有多少類似的費用是被那些銀行及金融機構分走,感受顯然大不相同。當加密電子貨幣可以繞過那些中間人時,其中省下的費用可能就高達幾兆美元了。我們每個人可以從這幾兆美元中取得自己的一份,不管是企業藉由省下財務成本而創造的就業機會,又或者是讓我們受益於降低利率,以及銀行與信用卡帳戶收取的手續費⋯⋯等等。另外再想想,從你開始賺錢及花錢的那一刻,就開始不斷地將金錢的一部分

交給那些中間人,那些錢一輩子累積下來可能多達幾百萬美元。加密電子貨幣可望停止這種外流,並將錢放回你的口袋。這是比特幣最基本的價值主張,也是史考特為什麼應該關心比特幣的答案。   加密電子貨幣當然不是沒有瑕疵和風險。有些人擔心,如果採用比特幣模式,這種獎勵電腦所有者維持及管理公開總帳的機制(激勵他們競賽爭取每十分鐘發出的新一批比特幣),可能鼓勵運算能力的破壞性集中。因此,就算比特幣的目的是為了分散貨幣權力,資本主義固有的壟斷傾向還是可能導致部分玩家累積足夠的運算能力,奪取網絡控制權,並將值得信賴的去中心化制度恢復成由利己的集中式機構掌控。比特幣目前還沒有遇到這樣的威脅,許多人也認為威脅永遠不會

發生,因為能靠擁有比特幣而獲利的電腦所有者沒有興趣摧毀它。不過,卻無法完全排除這種可能。   而種種比特幣與犯罪之間的聯想,如絲路網站一例,使用者企圖利用數位貨幣(digital currency)的匿名性販毒和洗錢。也有許多人擔心比特幣可能挑起經濟危機,因為比特幣剝除政府決策者調節貨幣供給的能力,史德政府沒有機制去抵銷眾人在集體恐慌時囤積的本能。我們將檢視這些重要問題,並說明從事比特幣應用的那群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第三章 由社群驅動的貨幣 虛擬貨幣邁向真正貨幣的第一步我們在前一章提到了拉斯洛.漢耶茲。他是發現了以GPU挖礦的程式設計師,結果迅速改變比特幣最重要的挖礦網絡運作方式。漢耶茲

對比特幣發展的貢獻,尤其是在改善社群名聲及文化方面,遠遠超過他在這個社群草創故事中的關鍵地位。2010年5月21日,漢耶茲吃了一份棒約翰的起司披薩。這份披薩本身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特別的是付款方式。比特幣存在一年多之後,這位住在佛羅里達州傑克遜維爾的程式設計師,已經透過挖礦挖到不少比特幣。他發明顯示卡的應用,使得挖礦的計算能力爆增超過八百倍,讓他幾乎獨霸比特幣通訊協定當時付出的獎勵;所有挖礦得到的比特幣,他拿到了將近一半。「我有很多。」他說,多到他的麻煩是不知拿那些比特幣怎麼辦。「如果沒有人接受,它們就一文不值。」於是他想出一個點子。「我付1萬比特幣買幾個披薩,像是買兩個大的,我就可以留一些隔天

吃,」他5月18日在比特幣論壇上寫道,該論壇當時只有約兩百三十名成員。他想不出會有什麼人接受這個提議。真實世界中沒有人真正使用過比特幣。而他居住的那個地區,當然也沒有披薩店接受以比特幣支付。漢耶茲需要有個中間人,於是根據當時剛起步的比特幣市場報價,計算出價值約41美元的1萬比特幣,可以買到兩片披薩並酬謝中間人的勞心費力。三天之後,一個在聊天論壇叫傑寇斯(jercos)的英國比特幣玩家出面接下提議。傑寇斯在線上向傑克遜維爾的棒約翰下訂單,以信用卡在網路上付帳。漢耶茲將比特幣從自己的錢包轉到在英國的對方。沒多久,一個茫然的送貨員帶著兩片披薩到漢耶茲家,滿臉困惑不解。他說:「新鮮披薩……來自倫敦。」

這是比特幣邁向真正貨幣的第一步,而且確實走了很長一段路。如果根據2014年8月的市價估算漢耶茲花用的比特幣價值,那兩片披薩花了他500萬美元。在中本聰首次釋出風向球的一年半後,比特幣社群始終成長緩慢。回顧當時,漢耶茲說就像是「業餘無線電火腿族」。他們志趣相投,靠著對比特幣的興趣而結合,但對比特幣的未來沒有把握。例如在2010年3月,論壇最早的成員之一、綽號叫「菸抽太多」(SmokeTooMuch)的玩家,提出要拍賣1萬比特幣。起標價為50美元。沒有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