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俱往矣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四海寫的 至聖之經 和的 戲劇叢談【全五期合刊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泉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元智大學 管理研究所 李弘暉所指導 張家駿的 海外派駐領導者領導風格、對員工信任態度與對當地文化認同意向之研究-以某公司為例 (2006),提出俱往矣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領導、領導風格、文化、文化認同、信任、信任關係、團體發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陳錦釗所指導 張雅文的 《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聊齋誌異、蒲松齡、因果報應、果報故事、淨土宗的重點而找出了 俱往矣意思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俱往矣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至聖之經

為了解決俱往矣意思的問題,作者謝四海 這樣論述:

  為孔聖傳經詩,為儒家弘道旨   論語常道乃是古今中外名人、世界企業所認同思想文化   獨到解譯論語經典,將語錄寫成詩,兼具研析知識與吟詠之美。   有系統依義理分類論語主題,並以「經」和「傳」二部前後對照研讀,更能融會貫通。   民初大哲家熊十力、美國經營之神杭茲曼、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都強調「常道」之重要,不可錯過的普世經典。   學術上之「經」可分為典籍和常道兩類,而論語就是孔子 儒學的常道,兩千多年來,人們透過這部書啟迪思想、修養道德倫理,語錄體的論語雖然形式不似經,但對我國歷史文化確實產生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本書作者常年潛研儒學經典,將論語語錄轉譯為更

接近「經」的五言詩體,對於太言簡意賅的章句,畫龍點睛,點出底蘊;太長的章句,則鉤玄勒要而賦成一詩,化繁為簡。且不只將經典寫成詩,更有系統的分類、融會貫通,加以注釋、語譯、研析,並點出章旨,有助讀者吟詠、體會與記憶。

俱往矣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191203 黃偉民易經講堂

區議會大勝,人權法落實,警暴更見瘋狂。

警察像二戰末期侵華的日軍,路已經走到盡頭,焦慮不安、前路茫茫,他們更嗜血,殘暴。

第一批被美國懲罰的官員名單,開始網上流出,由林鄭、鄭若驊、李家超、前後兩任的警務處長、葉劉六大寇領軍,後面還有長長的人選吧!

美國牽頭,英國配合,澳洲、加拿大、日本、新西蘭、歐盟,都先後起步了。這樣的國際局勢,中共都走投無路了,莫說心知肚明,自己一直在做壞事的前線警員。

跟光頭劉sir回大灣區生活嗎?子女不能留學英美加澳?他們只能讀暨南大學?自己執勤時傷害了無數香港人的子女,回家見到妻子陰沉的臉色,子女吸了自己帶回家的二噁英病徵漸現。每晚瞌起眼就想這世界真有因果報應嗎?每日還上不上香俾關帝?他仍會保佑我嗎?

這樣的精神狀態,每日蒙了面戴了豬嘴,還要在街見人就打扮凶狠,怎會不累?

當權者禍國殃民,點解重有咁多人同流合污?

人民飽受摧殘,點解大部份人,仍肯默默忍受?

香港市民在這個漫漫黑夜,又可以做什麼?

大地一片漆黑,什麼時候才可以再見黎明?

這不單是香港人今日的疑問,中國人問這些問題,問了三千年。

在商朝末年,周這個地方的領袖,姬昌,作為政治犯,被商紂囚於羑里七年,在監獄中,他已作以上思考。

他身在獄中,生死不測,兒子被殺,製成肉包,刺激他反省人性,黑暗勢力的禍亂根源。

獄中他完成了整理《周易》的工作。

他發現人性由善轉惡,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他在《周易》第三十五卦火地晉卦,和第三十六卦地火明夷中,發現了人性轉惡的關鍵。

這兩卦相綜,互為一體。

本來是日出地上的卦象,象徵旭日東升,太陽從大地升起的象。日出於地,本來是盛大光明的前景。

但一念之間,就變了另一卦象。

地火明夷,上卦為坤地,下卦為離火,象徵明入地中,太陽在土地之下,大地一片漆黑,邪惡壓制了正義,光明受到了傷害,所以稱明夷,即是誅滅光明。

《周易》在地火明夷卦的最後一支爻(上六)寫道:

不明,晦。
初登於天,後入於地。

這爻道出了由佛轉魔的關鍵,在於「不明」。

人在不明的時候,便會失去判斷力,但偏偏卻是大權在握,社會便會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每個從政的人,爭天下的人,初心都是救民於水火,但權力使人腐爛,不受制衡的權力,會使這些政治領袖,失去初心,由佛轉魔了。

半年時間,便將香港的警隊,由受人信任,保護市民的象徵,因背後的愚蠢操控者,深信暴力可以懾服群眾,濫捕濫殺可以壓制民憤。香港文官系統噤若寒蟬,一個低級的雞仔餅光頭劉sir, 都可以指罵批評特首政務司長,全政府無一個堂堂正正的官,紀律部隊失律,政府失了倫理。不明,晦。不明智,看不清形勢,卻有權力,晦,即黑暗的深淵中心,香港便墮入黑暗之中。

《小象傳》說:

初登于天,照四國也。
後入于地,失則也。

初登于天,因為照四國,四國即四方,你能夠照亮四方,大家安居樂業,這便是初心期望。

後入于地,結果掉下來,因為「失則也」。

則,是大原則,規律。

失則,失去了大原則,沒有遵守自然的法則。所以,後入于地,一敗塗地了。

《易經》說「不易」,儘管外在世界千變萬化,但永遠有個永恆的法則在運作。

作為政治人物,一定要體會,這個「則」,這個規律,才能夠處理群眾社會,把事情處理好,贏得民眾支持。

如果失去了這個「則」,失去了民心,就變成人民公敵了。

新任的警務處長,叫香港人攞返個良心出來,向暴力說不。

原來香港警察做了壞事,都喜歡說「良心」。

以前有位警務處長,也是做了壞事之後,對記者說:

「良心究竟係乜呢?」
「你嘅良心同我嘅良心都唔一樣。」

今日,警暴半年,不明死因的屍體發現超過過二千五人,濫捕五千人,暴力傷害市民難計其數,街上打人不分男女老少,這個時候,「警察頭子」竟然說起了「良心」來。

良心,原來是香港警察的夢魘!

很多市民曾經問:

阿sir, 你跌咗個良心!

孟子說,良心是與生俱來的,但像樹木一樣,不好好護理灌溉,被環境,被私欲破壞,心中的善念,便會奄奄一息的。

半年前的香港警察,還有良心,但今日警暴,他的良心,已被環境獸性侵蝕了。

《孟子.告子篇》
孟子曰: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

日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

孟子在《告子章句上》說:

牛山的樹木,也曾經很茂盛的,因為它在齊國首都的臨淄的郊外,但當地人日日咁用斧頭去砍伐,佢地又點能夠茂盛呢?

當然,一年四季,雨露潤澤,佢地都在生長,嫩芽都會出來,但問題是,另一個破壞又來了,牧童又在這裡放羊牧牛,所以,整個牛山都光禿禿了。

大家見到牛山光禿禿,以為這座山,一直都係咁,不曾有過大權木嗎?不是的。

就好似有些人身上,好像沒有了天生的仁義之心。佢地之所以無咗良心,就正好似牛山光禿禿一樣。每日有人去砍伐佢,又點能茂盛呢?

午夜夢迴,良心急call, 但朝早一上班,良心的萌芽,又被吃光了。

反覆地被不同的勢力欲念消滅,那麼,他夜晚良心再急call, 發出的善念自然無法存在,慢慢又自我合理化,覺得自己其實是對的,別人才是錯,故意挑剔我而已。

這些人,夜裡發出的良心呼喚不復存在,便和禽獸差不多了。

別人看見他們像禽獸,以為他們不曾有過善良的本性,其實不是的。

只要得到合適的滋養,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失掉應有的滋養,沒有東西不會消亡。

孔子說過:

操則存,舍則亡。
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抓住它,就存在;放棄它,就亡失。進進出出沒有一定時候,也不知道它何去何從。

這就是指人心而言吧!

鄧炳強叫人攞返個良心出來,希望他還有,他的警隊隊員還有。

這半年,香港愚蠢的以警暴平亂,對香港造成多大的傷害?對政府造成多大的傷害?對警隊造成多大的傷害?

市民再不信任政府,警察都被視為流氓爛仔。香港百年來賴以成功,成為國際城市的歷史和因素都忘記了。

孟子在《公孫丑篇》說: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

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

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

如此,則無敵於天下。

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八二年,戴卓爾夫人訪華開始,直至九七,中英雙方都說要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

但如何保持香港的固有的穩定和繁榮呢?中共有中共的看法,英國人有英國人的看法。

對孟子來說,保持一個城市的穩定繁榮,有幾項原則要遵守。

首先,要尊重有品行道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凡有能力的人,政府都會聘用,不會浪費人才;社會上,有學問,有能力,有技術的人,都有工作,這樣社會最出色的,都高興替你這個政府服務。

在市場上,給予空地空間給商人儲藏貨物,而不徵收各式雜稅。貨物滯銷,政府作買家,不讓貨物長久積壓,那麼,天下商賈,都會高興將貨物放在當地市場。

關卡,只作稽查而不徵稅項,要天下旅客都樂意到這裡來。

農業,擴大耕地面積,資助農業,不徵農產品稅項,天下農民都想來這裡耕作。

民居,不重覆徵稅,發展公屋,不高地價作間接稅。天下人都高興,搬到這裡生活。

真正做到這五項措施,連鄰國的人民都想來這裡生活,像敬仰自己父母一樣的敬仰這個政府,人民就對政府有向心力了。

這個時候,鄰國想來攻打你,就好像率領他的兒女來攻打自己的父母一樣,不可能成功的。

假如這樣而成為天下無敵,這就是替天行道的父母官了。

孟子用「天吏」來形容政治上,行仁政的人道、天道、天理的關係。不是後世「替天行道」的強盜意思。政府應接天理行事,如果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是不可能的。

孟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具體說出一個城穩定繁榮的原則,也是今日一個國際城市的基本條件,香港百年,殖民地政府亦是用這個原則管治香港。

但今日,以為用制度暴力,警察暴力,就可以管理一個國際城市,這是歷史未曾成功過的。

海外派駐領導者領導風格、對員工信任態度與對當地文化認同意向之研究-以某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俱往矣意思的問題,作者張家駿 這樣論述:

在國際化的浪潮下海外派駐的領導者,對公司的組織生存及發展負有決定的責任,所以如何面對企業的經營環境,表現出對當地文化認同的領導風格,與員工建立互動的信任關係,此一課題實為企業邁向全球化競爭的成敗關鍵。 本研究探討企業海外派駐領導者領導風格、對員工的信任態度,與對當地企業文化認同意向關係之研究,在文化認同變項中,考量領導者的心理社會發展及對員工的信任態度,並以台商到中國大陸設廠的當地負責營運領導者為分析研究對象,進行質性的個案研究。資料分析結果獲得以下發現:壹、海外派駐領導者對企業當地的文化認同意向,會影響對員工的信任態度,換句話說企業海外派駐領導者,對當地文化意涵的認識、瞭解程度愈高時

,表現在對員工的信任態度上也愈高。貳、海外派駐領導者對當地的文化不接受不認同的情況下,表現在領導風格上會減少與員工的互動,且領導者與員工間的信任關係也會愈低。參、領導者在文化認同上,愈尊重文化差異,愈重視當地員工價值時,其對員工的信任態度愈是會為企業組織帶來快速而穩定的成長。肆、從台商在中國大陸設廠的經營摸索到成熟發展,可以說明台商企業要邁向全球競爭培養國際競爭力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領導與文化全球化的議題。在本研究中我們的樣本數不夠多,僅以中國大陸東莞地區某公司的領導者為調查對象,當樣本的數目愈多時就有能力更敏感察覺所要研究的關係,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以將更多類型的產業包含於研究樣本中,也可將

研究範圍擴充到其他地區或國家。

戲劇叢談【全五期合刊本】

為了解決俱往矣意思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戲劇叢談》五冊復刻出版,稀有史料再次問世!====   「我相信這是臺灣任何圖書館,甚至是全世界的圖書館都沒有收藏的,因為它後面的四期是不定期的而且每期只有薄薄地二十頁,保存甚為困難,可能有人看完就把它扔了,但在史料上的意義它卻是十分重大。 」——蔡登山   中山出版社在一九五七年九月曾出版《戲劇叢談》第一集,陳璵璠是該出版社的老闆,他在序言說「今之愛好平劇藝術者,多以不能一睹前輩獻身此道之真容劇照為悵憾,爰將歷代所留寶貴難得名票名伶真蹟肖影,以及秘藏劇本、琴聖曲譜、梨園掌故、名家臉譜等,編印貢之於世。」   劉豁公在〈寫在戲劇叢談的前面〉一文言:「陳璵

璠先生有鑑於此,蓄意刊行大量的《戲劇叢書》,而以《戲劇叢談》發其端,要我來共任編纂,這無疑是我所樂於從命的!」   劉豁公獨挑大樑,除了用豁公寫了〈楊小樓成功史〉、〈從譚鑫培說起〉、〈歌場怪物誤楊郎〉外,還用了許多筆名,如用「或功」寫了〈大老闆的戲德〉,用「大公」寫了〈閒話連環套〉,用「魚飯」寫了〈談連環套一劇之點子〉,用「一士」寫了〈梨園傳奇人物張黑與開口跳〉,用「河鞏」寫了〈叱吒歌臺金少山〉,用「老劉」寫了〈伶界畸人言菊朋〉,用「夢梨」寫了〈雨打梨花劇可憐〉等。   劉豁公文筆粲然,不管劇本,或是他這些談京劇、文史的文章,寫來真是食哀家梨,爽然有味!若非他浸淫京劇數十年不為功! 本書

特色   1.《戲劇叢談》雜誌原書五期,今完整復刻,穿線精裝,絕版後重新問世。   2.刊載大量有價值的戲劇解析和重要的第一手史料。  

《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研究

為了解決俱往矣意思的問題,作者張雅文 這樣論述:

佛法是諸佛如來對法界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教導我們要透過修行,將精神的染污、心地的染污、思想見解的染污斷除掉,恢復自性的清淨心,佛陀的教學就圓滿了。修行該從何處著手呢?無論是世間聖賢或是諸佛如來的教育都是以孝道、師道為中心,圓滿孝道、師道,是佛法自初發心一直到修成如來果地的不二法門。佛法是師道,從佛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即可看出端倪,而師道是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地藏菩薩本願經》便是佛門孝經,它教導我們如何落實孝道與師道,「孝親尊師」不僅是待人處世的基礎,也是開發我們自性寶藏的根本大法。釋迦牟尼佛在淨土宗三經之一的《觀無量壽佛經》中為我們敘述

了一個故事:韋提希夫人遭遇家庭重大變故,她的兒子阿闍世王在提婆達多慫恿下,為了篡奪父親的王位,犯下殺父、害母的重罪,韋提希夫人在此巨變下萬念俱灰、了無生趣,懇求釋迦牟尼佛開示宇宙間離苦得樂的所在。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以神力將十方世界變現在韋提希夫人面前,讓她自行選擇,她看了之後,選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教區,之後她再度請求釋迦牟尼佛開示,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到達?世尊首先要求她修淨業三福:「佛言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特別為她說明,

這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們修的法門一定是不一樣,修學的宗派也不一樣,但是都能成佛。就好比我們無論蓋什麼式樣的房子,多麼高的大樓,都一定要有堅固的地基為基礎,「淨業三福」是世尊教導我們的修行基礎,這十一句就如同十一層大樓,後面的包攝前面,前面無法涵蓋後面的,必須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才行。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為世間及出世間不變的道理。天理昭彰,報應不爽。無論世間聖人,或出世間諸佛如來,皆以因果大道施行教化。若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世間聖人的教化著眼於現生並及於子孫,諸佛如來則曉以三世因果之說,使人自然而然地隨順性德、斷惡修善,以

趨吉避凶。而小說對世道人心的教化,往往比聖賢的教誨更容易讓人接受。蒲松齡在科舉途上不遂意,終生都在鄉下坐館教書,這對於曾積極追求福祿皆至、立志拯濟蒼生的他,無疑是落魄失意的。這種失意的悲憤,訴諸於文字,就是他自稱為「孤憤之作」的《聊齋誌異》。透過瀰漫全書的佛教思想,蒲松齡創作命意的另一方面也展現出來,即:教誡世人,匡扶民俗,勸善懲惡,婆心救世,曲筆為文。佛法法門無量,有些宗派在明清之際幾乎後繼無人。唯有禪宗與淨土宗因其簡捷方便,仍在廣泛流行,但信奉者大多已經不拘泥於某一宗派,而是同時吸取和融合儒釋道三家的理論。蒲松齡在時代的影響下,反映在《聊齋誌異》中的佛教思想必然是以禪宗和淨土宗為主。筆者德

學疏淺,無法禪淨雙修,故擬以淨土法門為探討方向。近人以《聊齋誌異》為研究主題的學位論文數量頗豐,但卻少有人觸及此專題,或是尚不夠深入,因而引發筆者強烈的研究動機,希望藉由對故事中事理因果的探討,達到明瞭宇宙人生真實智慧的目的。本論文在第二章首先討論在佛法傳入中土前,中國本土早已有因果報應的觀念,遠至夏商週三代,便有敬鬼神之說。在先秦諸子的典籍裡,如墨子即有禮敬上天、賞善罰惡的觀念,孔孟老莊諸子欲以倫理常道代替傳統的鬼神信仰,而這種轉化與因果報應觀亦有密切關聯。秦漢時期有祭祀之風,漢有天人感應之說,皆承襲前人觀念而有所變通,並且指出有時候報應不一定是必然的現象。直到佛法傳入中土,它的教義始為此觀

念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學說解釋了傳統道德無法解釋的惡人得福,善人反而受欺的現象,殷殷勸導人們必須斷惡修善,隨順諸佛如來教誨,並遵守倫理道德及社會規範,以圖避免禍殃,獲取善報。再者就蒲松齡的宗教思想作一分析,他出生於一個平凡的半耕半讀家庭,對傳統儒家的道德規範、民間信仰及佛教、道教的通俗教義,從小耳濡目染,早就習以為常。而他所處的又正是民間秘密宗教最為盛行的時代,這些教派參雜在儒釋道三教思想內涵中,應該也或多或少影響著他。這些因素都融入在他的宗教世界,而具體地呈現在《聊齋誌異》的果報故事中。人生在世,無不追求功名利祿、聰明智慧及健康長壽。功名利祿、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福報,想得到它就一定要修佈

施。佛教導我們「有施斯有財,有施斯有智,有施斯有壽」,財佈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佈施得聰明智慧;無畏佈施得健康長壽。財佈施是因,財富是果報;法佈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無畏佈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第三章則依據釋迦牟尼佛在《佛說十善業道經》中的開示,分別就孝順與忤逆、護生與殺生、不淫與邪淫、捨財與慳貪、和顏愛語與惡口戲言等主題,進一步探討《聊齋誌異》中的果報故事。世尊在此地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的心地善、念頭善、行為善,絕不會造惡業,當然也就能夠永離一切惡道苦。「積德修善、積功累德」,這也是儒釋道三家教化眾生的共同理念。吉凶禍福都在一念之間,世人若能真心懺悔,過去罪愆

永不再造,務必做到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定能年年如意、歲歲平安。筆者在第四章中從敘事時間、敘事角度及敘事修辭等三方面,來探討《聊齋誌異》果報故事的敘事方式。由於敘述者對故事時間的重視與否,使得該事件的敘事時間得以拉長或縮短,從而展現出深度的描寫、精緻的敘述,並透過省略、延宕、懸念等敘事手法,給予讀者不同的感受。因為這些都是敘述者的操縱與處理,其間蘊含敘述者及所敘人物的感覺、感情和理智,將所謂的敘事時間人文化,這也是研究敘事方式,何以不能疏忽敘事時間的原因。在敘事文學作品當中,敘述者與故事存在著相當重要的關係,西方小說理論家認為,二者之間實際上就是一個敘事角度的關係。敘事角度關係到事件被感知的具體

過程和方式,它要解決的問題是:故事中的人、事、物是誰看見的?是看到了事件的全部乃至透視到了所有人物的內心活動,還是只看到了事件的某些部分、只透視到了某些人物的內心活動(抑或沒有人物內心活動的透視)?觀者與被觀者、敘事者與被敘事者的態度及關係又是如何?由此不難看出,敘事角度確實關係一部作品的基本風貌甚至質量的好壞,容不得作者有絲毫的馬虎。而修辭或修辭法,一般都理解為是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主要指作者敘述技巧的選擇以及文學閱讀的效果。蒲松齡一生從事教育工作,除了在王村和豐泉鄉等地各教了幾年書外,便是在康熙十八年設帳於淄川西鋪村畢際有家,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回家養老,其時年已七十。他特別強調因果報應

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什麼呢?教育就是教導我們不愚癡,就是對於是非、真妄、邪正有能力辨別。換句話說,就是培養我們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確的行為。正的標準是什麼?與真如本性相應就是正,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就是佛菩薩,不相應仍是生死凡夫,這也是古大德所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唸唸相應唸唸佛。」換言之,佛法教育的宗旨在教導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要想瞭解這個真相需要真實的智慧,唯有真實智慧才能破迷開悟,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世間及出世間一切法,就是一個因果報應,連佛法都不例外。因果何以不空?第一個「因果轉變不空」,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第二個「因果循環不空」,因果循環,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第三個「因果相續不空」,佛門偈子有言:「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因為有轉變、循環、相續三種因果,所以它不空,佛法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就是說的這個事情。佛法修習的目標,是令眾生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從而通達「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的道理,當下覺悟在菩提路上勇猛精進、斷惡修善,不受一切境緣的干擾,能夠得到真正的自在安樂。因果循環的運行是一種自然現象,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眾生所種的因,必有果報,這不是神明可以主宰的。既是自作自受,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也是沒有辦法代替眾生受苦的。淨土法門斷惡修善,是依《大乘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為準則,世尊將五戒十善

的形相、修學的方法,以及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苦口婆心的為我們說明善因善果,讓我們曉得修善得福的好處,對佛的教誡,要像窮苦人得到寶物一般的珍惜。並藉此勸勉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親近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達到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超凡入聖,究竟解脫、不可思議的境界。蒲松齡在《聊齋誌異》〈龍飛相公〉(卷十)中描述戴生「因思重泉下無善可行,惟長宣佛號而已」,佛號為何有如此大的功德呢?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的跋文中說:「《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而得度。嗚呼!今正是其時矣,捨此不思議法門,其何能淑?」我們生在此時,億億人修行,卻難得有一個人成就。為什麼呢?成就都要斷盡煩惱,我們的貪瞋癡慢、

煩惱妄想,能不能斷掉?這兩樁事情斷不了,修行什麼法門都屬枉然,都不能成就。念佛為什麼得度呢?不要斷煩惱,不要斷妄想,只要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就能往生。如果念佛也要斷煩惱斷妄想,我們也沒有指望了。這個法門的殊勝處,就在此地。真心切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放下萬緣,身心世界不再牽掛,一心一意繫念極樂世界,這一念求生淨土、求見阿彌陀佛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修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圓成無上佛道,方法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信願持名是一切諸佛所修,這不是普通法門,是一切如來果地上所修所證的法門。「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佛」是覺悟的意思,「阿彌陀佛」就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世尊教導

我們要深信因果,此處的深信因果,是指深信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我們稱念佛法門為難信之法,真正能相信者,就如同《大乘無量壽經‧皆願作佛第十品》上所說的阿闍王子與五百位大長者一樣,他們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深厚,曾經供養過四百億佛,安住於菩薩之道,但人有隔陰之迷,一轉世捨生受身還是不免退轉。所以要認真念佛,對於念佛法門能信、能解、能願、能行,才能了脫生死,修行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