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衛斯理全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倪匡衛斯理全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文竹,王道還,葉李華寫的 石油用完了怎麼辦?15堂你不知道的科學課 和艾西莫夫的 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全新修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倪匡逝世丨衛斯理小說7個時期驚嚇封面網民:有童年陰影瞓唔著也說明:倪匡 逝世|英國圖書館驚藏衞斯理全集?網民慨嘆:香港都冇咁齊! 衛斯理擅長以數個字的書名引起讀者無限想像,加上驚嚇程度滿分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貓頭鷹所出版 。

淡江大學 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班 孔方明所指導 鄧寓芃的 華語科幻研究:《三體》三部曲 (2019),提出倪匡衛斯理全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華語科幻、劉慈欣、三體、科幻、科幻定義、科學方法、科幻屬性。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高嘉謙所指導 黃國華的 浮城•鬼城•滅城:20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城市想像 (2018),提出因為有 浮城、鬼城、滅城、華文小說、華語語系、城市文學、世紀末的重點而找出了 倪匡衛斯理全集的解答。

最後網站倪匡小說全集- 比價撿便宜- 優惠與推薦- 2023年3月則補充:倪匡 小說全集價格推薦共121筆商品。收錄蝦皮、雅虎、露天熱賣商品,比價撿便宜讓您方便比價的好夥伴。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倪匡衛斯理全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石油用完了怎麼辦?15堂你不知道的科學課

為了解決倪匡衛斯理全集的問題,作者王文竹,王道還,葉李華 這樣論述:

  石油用完了怎麼辦?科學證明不可能有「公道」的選舉程序?飛機降落只有幾分鐘,發生事故的比率卻佔五成?「愛麗絲夢遊仙境」跟「駭客任務」有什麼關係?   這些課本不寫、學校不教、報紙不提,但是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就讓學有專精的老師來為你解答!集結中研院、中央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淡江大學各種領域的七位老師,葉李華、王道還、陳文屏、王文竹、單維彰、景鴻鑫、羅時程等七位教授,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科學、科技、科幻全國巡迴演講」兩百場演講精華,用輕鬆愉快的方式,一步一步解決你心中深藏的疑惑,比填鴨更有樂趣,比補習更有效果,更是理科恐懼症患者的救星,全民必備,人手一本,讓你輕輕

鬆鬆做個現代科學人!十七篇精采文章,帶你輕鬆認識十五堂最有意思的科學課。   本書內容有:   1.石油用完了怎麼辦?   2.美食中的化學   3.千變萬化的塑膠   4.手絹中的宇宙──路易斯‧卡洛的創意   5.關於選舉的數學理論   6.人類自然史──演化、性象與認知   7.化毒為藥──蛇毒也可以成為藥   8.新人類病毒──SARS的衝擊   9.他媽的TMD(戰區飛彈防衛)   10.沒有原理的飛行   11.飛機為什麼會掉下來   12.極致想像與怪力亂神   13.支配宇宙的力量   14.說盡一夜星空   15.機器人的科與幻

華語科幻研究:《三體》三部曲

為了解決倪匡衛斯理全集的問題,作者鄧寓芃 這樣論述:

中國本土科幻文學的發展於二十世紀初,經由西方科幻小說透過傳教士進入中國文學領域後,中國作家藉由科幻小說推廣科學。儘管,中國科幻歷史由於政治因素而歷經文學空白期,但透過少數中國科幻雜誌的持續經營,使中國科幻文學持續發展並使其與世界科幻領域相互連接。 作者劉慈欣的《三體:地球往事》由美國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成英文版,並在2015年得到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使得中國科幻小說開始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並因此提升了學者們對華語世界科幻領域的相關研究。 在過往的資料中,我們發現華語科幻在屬性定義以及在“科幻”以及“玄幻”小說的分辨有著模糊的概念。因此,我們將中國、台灣、香港的華語科幻小說以全景展開

的方式進行歷史脈絡的分析、探討並針對劉慈欣以及其作品《三體》三部曲之科學理論部分進行研究。 本論文第一章,我們將探討中國科幻以及台灣科幻的歷史脈絡。第二章的研究方向我們將著手調查有關作家劉慈欣的人生歷程以及對其有所影響的科幻小說家,以及解析西班牙語版的《三體》三部曲故事內容。第三章,我們將討論科幻小說的中文字義由來以及定義過程以及比對東方和西方的科幻概念之差異,並針對《三體》三部曲中的科幻主題、科學方法以及科幻屬性進行研究分析。

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全新修訂版)

為了解決倪匡衛斯理全集的問題,作者艾西莫夫 這樣論述:

科幻大師艾西莫夫畢生機器人故事完整收錄 科幻迷非讀不可的經典之作   ◎台灣科幻推手葉李華全新修訂譯本   ◎八次雨果獎、二次星雲獎得主、二十世紀科幻小說重量級作家經典作   ◎收錄好萊塢巨片「機械公敵」、「變人」原著   ◎Amazon讀者四顆半星熱情推薦   ◎博客來讀者五星推薦   艾西莫夫打破科幻史上的人機對立公式,創作出「機器人學」與所有機器人故事都無法不引用的「機器人學三大法則」。例如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漫畫家浦澤直樹的經典機器人漫畫《PLUTO冥王》、丹尼爾.H.威爾森的暢銷科幻小說《機械啟示錄》等作品都深受其影響。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故事探討了機器人

心理、人與機器人之間的感情,十足觸動人心。本書收錄31篇精巧機智的機器人故事,包括艾西莫夫在1940年發表的第一篇機器人故事〈小機〉、機器人四部曲主角貝萊與丹尼爾的番外篇〈鏡像〉、電影「變人」原著〈雙百人〉,還有好萊塢巨片「機械公敵」的故事起源《我,機器人》等,並獨家呈現「機器人學」與「三大法則」如何首度登場。   沒有艾西莫夫,就沒有現代機器人!   創造機械手臂的「機器人學之父」恩格伯格,曾透露自己之所以對機器人產生濃厚興趣,便是因為讀了艾西莫夫的機器人故事。除了AIBO 電子寵物狗是「機犬」的具體實現,如ASIMO這款人形機器人更是早就出現在艾西莫夫的作品當中。   「機器人系列」

是艾西莫夫的最愛!   「機器人系列」是「銀河帝國」與「基地」系列的開端,銀河未來史的必讀前傳。艾西莫夫充分利用「機器人學三大法則」隱藏的邏輯陷阱,結合科幻與推理,鋪陳出讀者最喜愛的「機器人系列」,是奠定艾西莫夫大師地位的關鍵作品。本書完整收錄機器人系列短篇,是機器人迷絕對不可錯過的精華之作! 讀者熱情推薦   我不算是個死硬派的艾西莫夫迷,但我卻完全無法放下這本故事集!!…充滿了多變的情節與人物!──美國明尼蘇達州讀者jeff-barnes   艾西莫夫對「未來歷史」的驚人有趣介紹!這些精心安排的故事,充滿了艾西莫夫擅長的幽默,更顯示了他述說充滿娛樂性故事的功力。──美國印第安那州讀

者Neal C. Reynolds   艾西莫夫的機器人成功的讓你好好看看人性的真實意義。實在太可惜我們無法再讀到更多……艾西莫夫,我們真的很想念你……──亞馬遜讀者 作者簡介 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二十世紀科幻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他生於白俄羅斯,三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定居紐約市,聰明絕頂的他十九歲即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又陸續於該校獲得化學碩士與博士學位。一九四九年他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講師,一九五五年升副教授,三年後由於太過熱中寫作,遂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艾西莫夫無所不寫,一生著作近五百本。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讀者,衷心摯愛

的還是他的科幻作品。他生前曾贏得五次雨果獎、二次星雲獎以及科幻界最高榮譽的科幻大師獎,逝世後又陸續獲頒三次雨果獎。近年兩部機器人科幻鉅片「變人」與「機械公敵」,便是根據他的名著改編。   相關著作   《曙光中的機器人》   《機器人四部曲之III:曙光中的機器人》   《機器人四部曲之II:裸陽》   《機器人四部曲之IV:機器人與帝國》   《機器人四部曲之I:鋼穴》   《機器人與帝國:機器人系列完結篇》   《艾西莫夫機器人故事全集》   《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全新修訂版)(上)》   《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全新修訂版)(下)》   《銀河帝國三部曲之III:蒼穹一粟》   

《銀河帝國三部曲之II:星空暗流》   《銀河帝國三部曲之I:繁星若塵》 譯者簡介 葉李華   一九六二年生於高雄市,台灣大學電機系畢業,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博士,致力推廣中文科幻與通俗科學二十餘年。著有科幻小說「衛斯理回憶錄」系列,主編有《倪匡科幻獎作品集》等。   科普譯作包括《胡桃裡的宇宙》等十餘冊,科幻譯作包括艾西莫夫科幻經典「機器人系列」、「銀河帝國系列」與「基地系列」共十六冊,被譽為「艾西莫夫在中文世界的代言人」。   個人網站 www.yehleehwa.net/。 推薦序 艾西莫夫偏心的理由   科幻大師艾西莫夫用了半生的歲月,以整個銀河系為背景,撰寫了一

套俯仰兩萬載、縱橫十萬光年的未來史,為二十世紀科幻文壇,立下一個難以超越的里程碑。      這套名副其實源遠流長的「大河科幻小說」,其上、中、下游分別為機器人系列、銀河帝國系列與基地系列。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艾氏晚年曾在一篇文章中「偷偷告訴讀者」,還是機器人系列在他心中占了最重的份量。      如果要認真探究艾西莫夫為何「偏心」,至少得寫一篇上萬字的論文。但若抽絲剝繭,直指核心,那麼首要的理由,應當是三大系列中,要數機器人系列最為豐富多元,並且包羅萬象。      最簡單的例子,本系列包含三十幾個中短篇(主要描述近未來世界,全部收入《艾西莫夫機器人短篇全集》一書)以及四部長篇(描述大約兩

千年後的遠未來),就和其他兩大系列,在結構上有顯著的不同。      其次,雖說早在一九四二年,艾西莫夫就以「機器人學三大法則」,開創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領域,並終身奉行不渝,以致他筆下的機器人,無異於三大法則的化身(只有極少數例外),然而這絕不代表,在本系列各個故事中,除了三大法則之外,再無其他可觀之處。      事實上,艾氏在闡揚三大法則之餘,總不忘求新求變,在他的機器人小說裡,加入其他(科幻或非科幻)主題和元素,尤其擅長將表面上冷冰冰的機器人,寫成有情有義甚至賺人熱淚的角色。這在《機器人短篇全集》的中短篇裡,已經屢屢可見,到了本系列的長篇部分,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      舉例而言,貫穿

四部長篇的主角丹尼爾,便是這類機器人的典型,至於「後起之秀」的吉斯卡,在情義這方面的表現,也可說不遑多讓。      此外,就類型小說而言,本系列每一部長篇,都並非單純的機器人科幻小說。但在探討這個特點之前,需要先做些歷史背景的介紹。      若從寫作順序來看,四部長篇明顯分割成兩個時代,《鋼穴》和《裸陽》是一九五○年代的作品,《曙光中的機器人》和《機器人與帝國》則晚了近三十年。可是,在研究這四本書的時候,最好避免這樣的二分法,因為實際上,艾氏早就有心寫成一套「機器人三部曲」,只是好事多磨,早年未能完成這個心願。換言之,《曙光中的機器人》可算是難產多年之後才終於誕生的作品,其基本架構並未偏離

當初的寫作大綱。      後來,讀者們自然而然,將這三本書合稱為「貝萊三部曲」,因為這三個故事的第一男主角,是一位名叫貝萊的地球警探。由此即不難想像,貝萊三部曲同時也是標準的推理小說;每一個故事,都以一件凶殺案為主軸。      兩種類型小說的聯姻,總是能帶來無窮的新意,在這個實例中,艾西莫夫更是將「科幻+推理」玩得出神入化。一來,他本身也是推理迷(自己也動手寫過);二來,機器人學三大法則天生就是極佳的推理題材;三來,推理小說在科幻世界裡找到了更寬廣的舞台,使得以巧智見長的艾西莫夫,倍感如魚得水,揮灑自如。      因此之故,在這套三部曲中,處處可見顛覆傳統推理小說的情節,其中最重要的,當

數機器人可以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從警探到受害者,從凶手到幫凶和凶器,幾乎無所不包。只不過,在此當然不能討論機器人行凶是否有違「第一法則」,得請大家靜待作者揭開謎底。      至於第四本長篇,則需要多花些筆墨來討論。      首先,在這個故事裡,貝萊已經作古將近兩百年,成了銀河中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頗為類似基地系列的謝頓),所以當然可將這本書,視為貝萊三部曲的「後傳」。      我們只要多讀幾遍,即可發現艾氏相當用心經營這本後傳,比方說,他特別利用倒敘手法,讓讀者瞥見貝萊臨終前,所交代的一番重要遺言(導致丹尼爾悟出了凌駕三大法則的「第零法則」,其影響力一直延伸到基地系列的大結局)。此外,貝

萊三部曲的場景,分別是地球、索拉利星和奧羅拉星,而在本書,或許為了暗示它是三部曲之後的「句點」,所以刻意讓這三顆行星,都在故事裡占有一席之地。      更耐人尋味的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不難看出由於第四冊的加入,這個「四部曲」還巧妙地組成了雙重三部曲──後面三本,可稱為「嘉蒂雅三部曲」。      這位嘉蒂雅不是別人,正是遲至《裸陽》才終於出場的女主角。她的出現,替陽剛的機器人推理小說,不著痕跡地注入一絲浪漫氣息,而且愈到後面,這股氣息愈明顯。因此我們可以大膽假設,艾西莫夫至少在潛意識中,試圖將嘉蒂雅三部曲寫成一套愛情科幻小說。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除了上述這些觀點,其實還能從另一

個完全不同的角度,解析艾氏撰寫這本書的動機和目的。原來,在艾氏早年的作品中,刻意不讓機器人系列和其他系列扯上關係,以暗示彼此是互相獨立的虛擬歷史,但在沉潛二十多年後,艾西莫夫終於決定,要將三大系列融鑄成一個科幻有機體,亦即本文開頭所提到的銀河未來史。      種種證據顯示,艾氏在生命中最後十年,最大的心願就是修完這套未來史!所以他在這段時期所寫的長篇小說,無論機器人系列或基地系列,都含有替這個目的鋪路的企圖。而在這個補綴和自圓其說的浩大工程中,最關鍵的一環,莫過於在機器人系列和銀河帝國系列之間,搭起一座時空橋梁──在這個譬喻下,這座橋名叫《機器人與帝國》,自然再恰當不過。      最後再回

過頭來,對《機器人短篇全集》做些補充。顧名思義,本書當然是艾氏所寫的機器人中短篇故事大全,其中還包括一篇貝萊與丹尼爾的故事〈鏡像〉,而《我,機器人》這部經典之作,則化整為零地藏身於這本全集內(因此嚴格說來,艾氏未來史的「機器人系列」只有五冊,並不包括《我,機器人》)。不過除了完整之外,本書另有一大特色,就是以分門別類的方式編排所有的故事。例如上述的〈鏡像〉,收錄在「人形機器人篇」;艾氏自己最喜歡的機器人故事〈雙百人〉,則收在「壓軸篇」。這種別出心裁的呈現方式,顯然兼顧了舊雨新知──新讀者很容易一目了然,老讀者則會有一網打盡的滿足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本書始終未曾再版,以致艾氏晚年的幾篇作品(例

如蘇珊‧凱文的最後一役〈機器人之夢〉)因而成了遺珠之憾。      *  *  *      十多年前,《聯合報》王開平先生神來一筆,送給我「艾西莫夫中文世界代言人」這樣的榮銜,老實說,我內心始終相當惶恐。因為過去二十年來,雖然我一直有心想要完成「艾西莫夫未來史」三大系列的翻譯工作,可惜陰錯陽差,竟讓機器人四部曲兩度擦身而過,所以我經常戲稱自己只能算是「十五分之十一的代言人」。      如今,先有上海讀客出版社的鼓勵,後有台北貓頭鷹出版社的肯定,讓我終於得以完成這個重大心願,並以兩種中文於同一年發表。從今以後,我總算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這個代言人的封號了。      【參考資料】(皆收錄於筆者個

人網站「艾西莫夫未來史」單元)   ‧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我,機器人》導讀)   ‧樞紐與轉捩點(銀河帝國系列導讀)   ‧不朽的科幻史詩(基地三部曲導讀)   ‧基地與機器人(基地前後傳導讀) 雙百人機器人學三大法則: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而使人類受到傷害。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的情況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一安德魯‧馬丁說:「謝謝你。」然後便坐下來。他看來不像是走投無路,但事實正是如此。其實,除了或許有人會覺得他的雙眼透著悲傷,他看來不像有任何心事,因為他臉上一片空白。他有一頭柔順、淡褐色、相當纖細的頭髮;沒有任何鬍鬚,

看來剛剛刮過臉,而且刮得很乾淨。他的衣服分外老式,但剪裁得宜,主要的色調是柔和的紫紅色。坐在辦公桌後面、跟他面對面的是一位外科醫生。桌上的名牌包括一組獨一無二的字母與數字,但安德魯懶得看一眼,稱呼他醫生就足夠了。「這個手術什麼時候可以進行,醫生?」他問道。外科醫生說:「閣下,我不敢說我了解這種手術該怎麼做,以及對象是什麼人。」他的聲音輕柔,帶著機器人對人類說話時不可或缺的敬意。假使這位由不鏽鋼摻雜少量青銅製成的醫生能有什麼表情,他臉上或許會露出恭敬卻不肯妥協的神情。安德魯‧馬丁審視著機器人的右手──他用來操刀的手,此時它正極其平靜地擺在辦公桌上。五根手指都很長,被塑造成藝術性金屬迴圈,看來十分

優雅、十分特殊,不難想像手術刀能與它們完美結合,暫時成為它們的一部分。他的工作不會有任何猶豫、任何差池、任何顫抖、任何錯誤。當然,這是專門化的結果──人類對專門化有如此強烈的欲求,以致不再有幾個機器人擁有獨立的大腦。不過,外科醫生當然例外。而這一位雖然擁有大腦,他的能力卻很有限,因而他連安德魯都不認識,甚至或許從未聽說過。安德魯說:「你想到過希望做個人類嗎?」外科醫生猶豫了一會兒,彷彿這個問題與他既有的正子徑路格格不入。「但我是個機器人,閣下。」「做人不會更好嗎?」「對我而言,閣下,做個更好的外科醫生會更好。假使我是個人,我做不到這一點;想達到這個願望,唯有我是個更先進的機器人才有可能。我會樂

意成為一個更先進的機器人。」「我能隨便對你下命令,難道你不會憤憤不平嗎?我只要動動口,就能讓你站起來,坐下,向左或向右轉。」

浮城•鬼城•滅城:20世紀末以來華文小說中的城市想像

為了解決倪匡衛斯理全集的問題,作者黃國華 這樣論述:

本論文為一次「跨地域」研究,從「浮城」、「鬼城」和「滅城」三個城市意象,探討20世紀末以來香港、中國、台灣和新馬的華文小說,如何「彼此凝視,各有所思」,在世變之際,共用強烈憂患意識的文學想像,處理各自的內憂(現代化問題)外患(「中國」問題)。20世紀末以來,隨著冷戰逐漸結束,東亞和東南亞華人地區的政經局勢發生一大變化,如中國改革開放、台灣解嚴、香港百年回歸、新馬政府提倡「亞洲價值」(Asian values)、馬共解除武裝、中國崛起和台灣政黨輪替等。當華人世界紛紛響起開放、自由、和平、進步和統一的大聲響,各地華人小說家保持戒慎態度,以曖昧的、陰暗的、荒誕的小說敘事,檢視政經模式轉型過程中,對

個體與集體所造成的衝擊,處理20世紀末以降華人特殊的空間感和身體感——漂浮感、侵入感和消失感。本文論述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浮城」,本文從香港西西、中國梁曉聲和新加坡希尼爾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所提出「浮城」的小說景觀,觀察當中國向外開放並計劃收回香港,如何刺激三地作家作出各種「之間」的游移表述:殖民宗主國和祖國之間、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中華文化和西化之間。本節特別強調三座「浮城」的關係:香港因九七回歸而成為「問題城市」,促動梁曉聲想像由社會主義至資本主義的「中國浮城」,以及希尼爾想像「孤島寡居」的「新加坡浮城」。第二部分的「鬼城」,本文將討論21世紀初的中國崛起,如何讓香港和台灣

女作家,把握住鬼魅的「邊緣性」和「排他性」特質,建構與中國保持距離的「鬼城」,分別回應「一國兩制」和「一個中國」的問題?如何讓中國和馬華作家,把握住鬼魅的「穿越性」,擬定「城/鄉」和「故鄉/原鄉」往返移動的「鬼城」敘事,各別引出「城包圍鄉」和華人離散的課題?第三部分的「滅城」,本文首先對華文小說中的「滅城」敘事,作一次跨界的鳥瞰,說明自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各地如何藉由「滅城」想像,表達具有在地特色的憂患。其次,以兩個引爆「毀滅」幻想的時間點「1984」和「1989」為主題,思考中港「八0後」和台灣「七年級」作家,如何挪用「1984年」這象徵監控和威權的時間符號,處理他們成長期間政經變革的關

鍵時刻?1989年的天安門事件、鄭南榕自焚事件和《合艾和平協議》簽署,如何讓中國、台灣和馬來西亞華人作家,想像注定敗亡、碩果僅存或失敗主義的「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