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離婚低收入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假離婚低收入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翠華寫的 法律與生活 和股素人,卡小孜的 拒當下流老人的退休理財計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凱達節能科技有限公司所出版 。

銘傳大學 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碩士班 蔡素妙所指導 李佳勳的 單親家庭父母職家衝突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以意義建構為調節變項 (2021),提出假離婚低收入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單親家庭父母、職家衝突、心理幸福感、意義建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黃素雲所指導 倪良中的 中年男性職涯怯志經驗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中年男性、失業經驗、怯志經驗的重點而找出了 假離婚低收入戶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假離婚低收入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法律與生活

為了解決假離婚低收入戶的問題,作者馬翠華 這樣論述:

  本書內容淺顯易懂,各章均有豐富且生活化的案例,引導讀者以最簡單、最容易理解的方式,了解法律對生活各種層面的影響,適合做為大專院校法律通識課程教材。   全書共有11章,第1章介紹憲法,第2到4章闡述行政法、刑事法、民事法,第5到7章探討性別平等與性騷擾、海洋法、勞動基準法與勞動事件法等,第8章介紹與台灣較為相關的東協國家法規,第9到10章討論消費者保護及職業災害相關法律,第11章是綜合的案例探討。   各章先整理法律重點,建立概念,接著進入案例探討,每個案例先帶領讀者釐清案件問題所在,再進一步從法律層面分析此案例是否觸法?以及為何觸法?   章末均有習題,並於書末

提供各章習題解答及部分習題解析,不僅適合做為大專院校課程教材,也方便自學讀者。有志參加國考的考生,可藉由本書完全實務面之案例作為引導,結合理論與實務,達到考用合一之成效。  

單親家庭父母職家衝突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以意義建構為調節變項

為了解決假離婚低收入戶的問題,作者李佳勳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單親家庭父母職家衝突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並進一步討論意義建構的調節效果。本研究以台灣有就業的單親家庭父母為研究對象,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共有 178 人為有效樣本,使用「職家衝突量表」、「失落伴侶的單親經歷感受量表」及「簡式中文版心理幸福感量表」作為評量工具。所得問卷資料以描述統計及階層迴歸分析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的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單親家庭父母職家衝突與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負向關係。二、單親家庭父母意義建構與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正向關係。三、意義建構對單親家庭父母職家衝突與心理幸福感間的關係具有調節效果。最後,依據上述的研究結果進行討論與建議,以提供單親家庭父母、心理師

、相關單位與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拒當下流老人的退休理財計劃

為了解決假離婚低收入戶的問題,作者股素人,卡小孜 這樣論述:

◎退休理財要趁早,以免淪為"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老人!     普通上班族淪落至"下流老人"的可能原因是:(1)父母、子女因疾病或意外,需要長照醫療費、(2)子女為繭居族或啃老族,而依賴父母的救濟、(3)夫妻長年相敬如"兵",導致熟齡離婚、(4)單身或家庭關係不佳,導致無可依賴的親人和(5)沒有儲蓄理財觀,"少年祙曉想,呷老毋成樣"。2018年,日本的人均GDP為40,063美元,高收入的日本上班族,尚且有"下流老人"的危機意識,人均GDP僅24,889美元的台灣上班族,能避免"下流老人"的危機嗎?     2018年日本金融廳的長官說:「退休後,除了退休年金外,夫妻二人至少要有2,0

00萬日幣(≒600萬台幣)存款,供晚年之用」,而日本上班族普遍的存款目標是2,500萬日幣(≒750萬元台幣),那麼,台灣上班族的退休資金900萬元應該夠了吧?但是,這900萬元不應是放在銀行定存的儲蓄,而是在退休之前,儲蓄兼投資,用來每年買殖利率5%的官方金融股(※金雞母),如果月存6,000元,存40年,儲蓄本金僅288萬元,依 5%複利滾雪球效應,40年後將使本利和達913.2萬元以上(※圖4-5a)。     借鏡日本,防範未然,因此本書引用許多日本資料,來和台灣現況做比較,盼能觸發讀者的危機意識,儘早啟動退休理財計劃,退休後才能成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上流老人。   本書特色

    ◎不一樣的(退休)存股理財書籍,半生受用。   ◎錢進官方金融股,細水長流,退休快樂活。   ◎退休前,存股理財計劃ABC;退休後,節流花錢計劃DEF。

中年男性職涯怯志經驗之研究

為了解決假離婚低收入戶的問題,作者倪良中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中年男性職涯怯志經驗。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敘說分析為研究取向,藉由「整體-內容」分析法,以立意取樣,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式,訪談有職涯怯志經驗的四位中年男性,意圖了解中年男性失業經驗與職涯怯志經驗及職涯怯志經驗旅程。以了解在中年階段的失業、求職、失業職涯怯志及怯志經驗的心路歷程,並透過研究得知何種動力支持度過職涯中的怯志生活。  研究結果發現中年男性職涯怯志經驗,以下列五項呈現:一、職涯失業經驗:包含 (一)失業造成心理健康、社會關係、自我認同的衝擊(二)失業失去自我價值與認同的失落經驗(三)職涯轉換與善用資源的失業因應對策。二、職涯求職經驗:包含 (一)缺乏職業探索與專業

技能(二)受專長訓練並取得證照,不等同於能找到工作。三、失業職涯怯志經驗:包含 (一)對職場、人性及自身缺乏信心的求職前怯志經驗(二)擔憂的怯志經驗(三)同事職場霸凌(四)求職挫敗導致怯志(五)習得無助感。四、職涯怯志經驗心路歷程:包含 (一)初期的欲振乏力的心情感受階段(二)中期的自我調適階段(三)後期的接受事實,繼續向前行階段。五、支持怯志生活的動力:包含(一)親人及「被需要」的自我存在價值(二)傳統男性責任感(三)偶發事件的機緣(四)接納自身能力所在(五)樂觀的人格特質。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研究建議,希望透過此研究有助於對此研究主題有興趣者、中年男性職涯怯志者、諮商輔導人

員、就業服務相關單位,提供一些啟發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