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arkBowden寫的 第一次網路世界大戰:全面追捕世界頭號電腦毒蟲與網路黑幫 和胡世忠的 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Big Data海量資料分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會過去的下載健保快易通電腦版- 2023 - mydriveconnect.uk也說明:1 打開「健保快易通」app,點選健康存摺。 · 2 輸入手機門號及身分證號。 · 3 未註冊健保卡者,輸入健保卡號後4碼與註冊密碼。 · 4 完成手機認證,開始查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出版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傅夢璇所指導 黃鐙嬋的 個人健康管理區塊鏈平台實作 (2019),提出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區塊鏈、以太坊、智能合約、電子健康紀錄、保險理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王皇玉所指導 張本立的 資訊時代下個人資料保護法益之研究─以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 (2011),提出因為有 資訊時代、個人資料保護、法益、人格權、隱私權、資訊隱私權、資訊自決權、典範移轉、資訊安全的重點而找出了 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的解答。

最後網站通訊錄表格下載健保快易通電腦版- 2023 - anymore.wiki則補充:通訊錄表格下載健保快易通電腦版tortoejka.ru 通訊錄表格下載健保快易通電腦版. 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1 下載逍遙安裝器並完成設置2 啟動逍遙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第一次網路世界大戰:全面追捕世界頭號電腦毒蟲與網路黑幫

為了解決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的問題,作者MarkBowden 這樣論述:

  比「千禧蟲」更駭人的世界網路斷線危機實錄……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專文報導  《黑鷹計畫》原著者.報導風格最具張力的紀實故事作家馬克波登 解密力作   這是比「電腦病毒」更毒的「電腦蠕蟲」─它不只想搞壞你的電腦,實際上,它根本能在遠端指揮你的電腦去做任何事!   全球網際網路遠比你我想像脆弱得多,  當世界最頑強又難以清除的電腦「蠕蟲」Conficker,挾著感染超過1,200萬台電腦的「機器人網路」來勢洶洶時,誰能阻止「世界網路大癱瘓」的這一天?   本書是全球頭號電腦病毒蠕蟲「Conficker」的故事,這是一株具有毀滅世界網際網路潛力的惡意軟體,就算是最頂

尖的資訊安全專家都對它困惑難解,在全球它總計感染了超過1,200萬台電腦。   當Conficker在2008年11月出現時,資安專家們對它實在摸不著頭緒。它針對微軟視窗作業系統的一個重大安全漏洞發動攻擊,並以驚人的速度擴散,在幾週內就攻下全世界數百萬台電腦。一旦這株蠕蟲拿下一台電腦,它會去連結其它感染的電腦,形成一個「殭屍網路」(botnet),接受外在不法組織的指揮。這個殭屍網路很快就足以壓制其它重要的電腦網路,不論那是控制銀行、電信、能源輸送、空中交通、或健保資訊的網路,甚或是網際網路自己。這究竟是罪犯獲利平台,還是國外強權或異議組織的攻擊平台?   Conficker的設計者厲害無比,

它在這隻蠕蟲上採用最強力的、連政府與國防等級電腦也還未採用的先進加密技術、能夠「自動更新」最新版本、被侵入的電腦等於是被它支配並且再也無法藉著防毒軟體更新的方式掃除;同時,它對於世界上那群意圖以「誘捕網路」攔截病毒的資訊專家常用的防衛技術瞭若指掌,所以蟲與蟲之間,甚至還配備著「數位金鑰」謹慎溝通──更重要的是,沒人知道這隻操控全球許多連網電腦的蠕蟲主人究竟想要幹嘛?   2009年,法國海軍電腦網路受到Conficker感染後被隔離,由於無法下載飛行計畫,迫使許多空軍基地的飛機停飛。   同年,英國國防部的系統也遭到感染,包括各行政辦公室、皇家海軍戰艦以及皇家海軍潛艇的電腦都被侵入。   此外

,在Conficker的感染排行榜上,台灣也一度是世界前三名的地區。   就連美國政府也對Conficker這株蠕蟲潛在的威脅了解也非常貧乏,甚至是漠不關心。結果,與這隻蠕蟲對抗的任務也就落在一群分散四處、但實力高強的電腦宅客、網路新貴、以及程式高手身上。這群自發性組織起來、自稱「Conficker卡柏爾」團隊的蠕蟲對抗者,包括有網路電信公司的資安主管、建構網際網路的先驅電腦專家;以及微軟數位犯罪防治部門主管等十位科技高手,他們以自許打擊駭客的「白帽駭客」身份展開了與蠕蟲無休止地對戰。   可是,當Conficker的板主發現他們的心血結晶遭逢抵抗後,他們開始修改程式碼,讓它更難追蹤,更強而有

力,在在考驗卡柏爾團隊的決心與向心力。   最新版本的Conficker一天可以註冊五萬個的網址,增生為更龐大的網路,並擁有更多和「頂級網域」滲透能力,在新版蠕蟲預計開始執行的4月1日來臨前,更多的新聞媒體也不得不開始注意此事──這是比「電腦千禧蟲」更無法預期的災難嗎?Conficker會癱瘓全球的網路連線嗎?   全美收視率最高的老牌權威新聞節目《60分鐘》開始報導(就連它所屬的CBS電視台電腦網路也被這蠕蟲入侵,不得不花費大量的金錢、精力去徹底修整內部網路),該節目中說,Conficker是「可以把整個網際網路打垮的威脅!」;《紐約時報》宣稱「無法想像的災難正在醞釀!」,英國《衛報》則認定

這是「致命的威脅!」   ──卡柏爾團隊可以在「一切都太遲了」那一刻來臨前,鎖定擒拿這株蠕蟲嗎?好戲就此開始。   本書不單單是記述這場引人入勝的網路安全事件,也是在那些一意想「剝削網際網路的人」,與另一邊「決心保護網際網路」的人之間的智力鬥爭。   曾著有知名報導文學作品《黑鷹計畫》的作者馬克.波登將以明瞭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方式,寫下這場就在我們每天使用的網路安全幕後進行的大戰,戰火熾烈也難分難解──而且至今還未落幕。 作者簡介 馬克.波登(Mark Bowden)   馬克.波登著有七本書,包括《黑鷹計畫》、《最佳遊戲》(The Best Game Ever),以及教主之客(Guests o

f Ayatollah)等。他擔任《費城詢問報》記者超過20年,現在也為《浮華世界》、《大西洋月刊》等雜誌撰稿。現居於美國賓州牛津。 譯者簡介 陳賢修   過去曾任職於創投業及策略顧問,並擔任過《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總編輯及《天下雜誌》駐美特派員。 吳芠萱   政大新聞系畢業,中天新聞台國際中心文字記者,業餘從事翻譯工作。

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現在竟然!超商只要健保卡就可以預購口罩了!別再排隊拉啦啦啦~
超簡單30秒學會,30秒預購完畢!
這次很棒的是:口罩預購加量了
▶︎預購一輪:14天。
- 成人口罩: 9片=$52元。
- 兒童口罩:10片=$57元。

▶︎第六輪預購?
- 2020/04/22(三)-04/24(五)。

▶︎口罩領取期間?
- 2020/04/30(四)-05/13(三)。

▶︎可預購超商?
- 7-11、全家、萊爾富、OK。

▶︎可領取口罩超商?
- 7-11、全家、萊爾富、OK、美聯社、全聯。

▶︎確認自己口罩領取時間?
1- 簡訊(偶有民眾未收到狀況)。
2- 健保快易通APP。
3- 各大超商APP平台。

⚠️領取口罩時:可再順便預購下一輪唷!
只要記得攜帶健保卡跟錢錢拉~

【 肉比頭Zoebitalk的足跡 】:
YouTube► www.youtube.com/zoebitalk
肉比頭官網► https://zoebitalk.com/
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zoebitalk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zoebitalk/

台灣 旅遊|秘境|攻略 ✍️
https://zoebitalk.com/category/taiwan/

--
⬇肉比頭系列影片⬇
肉比頭《越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ghP0Xn4L7k&list=PLVAA37RiJKch7lCUAZMsAAY-zQHhf_YCT
肉比頭《寮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FyjMTINjBg&list=PLVAA37RiJKcjDMk0LTEKJlQnMLLZ9Y4uA
肉比頭《菲律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wyYaUXnqE&list=PLVAA37RiJKcjaOu_UvHd5dE43J7vXw0rR
肉比頭《馬來西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6I0ofabpY&list=PLVAA37RiJKchadvCzNbzyl-Ck_22o17XE
肉比頭《台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1D52sGvlEM&list=PLVAA37RiJKciSkWD8bCkc16JQeR4ywGsZ
肉比頭《科技旅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Am7kamZ3YU&list=PLVAA37RiJKcgnYk9dB61ErPzK5NKg3es7
肉比頭《旅行知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2QVb10dT0&list=PLVAA37RiJKcgnfo0fxVnD6wIMMg4IGZqC

--
⬇自助旅行這樣安排(肉比頭圖文版)⬇
越南 | 北越 | 中越 | 南越 https://zoebitalk.com/vietnam/
菲律賓 | 宿霧x薄荷島 https://zoebitalk.com/cebu-bohol-schedule/
馬來西亞 | 吉隆坡x馬六甲 https://zoebitalk.com/kl-malaka-itinerary/
寮國 | https://zoebitalk.com/laos/
台灣 | https://zoebitalk.com/category/taiwan/

--
⬇肉比頭旅行工具推薦⬇
【住宿預定】
Booking (訂房) https://bit.ly/2kqtLhF
Argoda (訂房) http://bit.ly/2m5WmJx
Airbnb (民宿) http://bit.ly/2moy5P7
HotelsCombined (比價) http://bit.ly/2kTIpON

【行程】
Klook (行程|門票) http://bit.ly/2lZ81Kg
KKDay (行程|門票) http://bit.ly/2kua2hh

【機票】
Skyscanner http://bit.ly/2mk7GBZ

--
⬇︎肉比頭的好康推薦⬇︎
Airbnb註冊-你與我可賺1100NT 住宿折抵金
http://bit.ly/2moy5P7

Klook註冊-你與我可賺NT$100 優惠碼
http://bit.ly/2kr5t7g

--
⬇︎肉比頭的蹤跡⬇︎
肉比頭官網 https://zoebitalk.com
肉比頭主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zoebitalk
肉比頭日常直播 https://www.youtube.com/c/zoebitalking
肉比頭FB https://www.facebook.com/zoebitalk
肉依IG https://www.instagram.com/zoebitalk
翔走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wngojustgo

個人健康管理區塊鏈平台實作

為了解決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的問題,作者黃鐙嬋 這樣論述:

近年來區塊鏈技術掀起一股熱潮,看準該技術所擁有的特性能提升資料安全性,資料妥善受到保護而不會被惡意竄改,區塊鏈跨足許多領域進行一連串的應用,也因為有了新的需求,出現了基於不同架構之上的區塊鏈平台。本論文研究主要針對健保與保險議題,讓理賠申請手續由繁複轉為簡化,增加民眾與保險業者的便利性;在以太坊區塊鏈平台上進行實作,依照功能需求在Remix IDE中撰寫數支結構不同的智能合約,反覆測試與程式除錯到無誤後才部署智能合約,網頁的部分透過web3.js與智能合約做串接。本論文研究透過區塊鏈技術作為底層架構,實作出三平台「個人健康管理平台」、「醫療管理平台」與「保險管理平台」,藉由模擬一般民眾、醫療

人員與保險業者三種角色來達到簡化理賠程序的目的。

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Big Data海量資料分析

為了解決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的問題,作者胡世忠 這樣論述:

  ★涵蓋美、英、日、印、澳等標竿企業與政府應用案例   ★首度揭露兩岸三地海量資料分析領先者的策略   每分鐘內、有68萬則臉書po文、3000張Flickr照片、4.7萬次APP下載、2億封email信件  這就是雲端時代的新金脈!   源源不絕的龐雜資料量,徹底改變遊戲規則,  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運用Big Data海量資料分析,  誰能理出脈絡、洞察商機、領先創新,就能成為新贏家!   「四百年前,發明了顯微鏡,改變了測量的標準,人類研究物體的細微程度,從此不同。海量資料分析將帶來的革命,就像四百年前的顯微鏡一樣,我們能夠掌握事件、行為的精細程度,也將從此進入全新的境界。 」-麻省

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班恩約福森(Erik Brynjolfsson)   美國白宮宣布,將海量資料喻為「未來的新石油」,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產; 哈佛大學更指出,海量資料分析將引領新一波經濟繁榮! 這是一場改變商業規則與競爭力的資訊革命!   完整公開Big Data海量資料新概念與應用技術,揭露領先企業的競爭優勢。   什麼是「海量資料」?   當你連上臉書按讚打卡、上傳照片到網路相簿與朋友分享、上班收發e-mail、用悠遊卡買杯咖啡、透過ATM領錢、走進大賣場刷卡購物、甚至是進家門開燈,都正在源源不斷創造「海量資料」。   每一天,全球人類製造出來的資料量高達25億GB,要用4000萬

台64GB的iPad才裝得下。   過去,資料量太大、毫無價值的資料太多、「賭博」的代價太高,沒有一家企業有本錢用過去既有的流程一一過濾所有的資料,但新的方法和工具,將從中挖出值得鍛鑄與收藏的珍寶。   經過整合、分析的海量資料,可以讓公司增加50%的新客戶,讓政府減少30%的成本!   這些如海潮般湧流的大量資料,正是雲端時代的新金脈,已經創造出驚人的效益:   運用海量資料分析,ZARA最短3天就可以推出一件新品,一年可推出12,000款時裝。   羅森(Lawson)便利商店收集和分析社群媒體和網站討論區的大量資料,即時反應顧客意見,預計2015年公司稅前營收,將因此較2011年大幅增長

60%!   藉由精準的預測和行銷機制,中國聯通重慶分公司已將客戶續約率提高34%。   金融業藉海量資料分析,將規劃和執行促銷的成本降低10%,客戶對行銷活動的回應率提高60%。   製造業採用海量資料分析,可縮短20~50%研發到上市的時間、提升供需預測精準度,增加2~3%毛利。   Twitter上發佈有關臉書的相關訊息,其情感傾向可以做為股價走勢的領先指標。   海量資料分析為英國政府提高效率及削減浪費,一年可省下160到330億英鎊。   斯德哥爾摩運用海量資料分析建置道路收費系統,市中心的交通流量銳減25%,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人數比前一年增加4萬多人,道路的廢氣排放量減少了8%至14

%,市中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下降了40%!   隸屬美國能源部的邦威電力管理局,省下了蓋一座新電廠的6到10億美元支出!   從過濾垃圾郵件而來的數學模型,居然可能找出HIV病毒的有效疫苗!   本書共分為三部份:   第一部份介紹海量資料分析的概念,以及企業、政府部門可應用的範疇。什麼是海量資料分析?與個人和企業有什麼關係?將對全球產業造成怎樣的衝擊?第一章至第三章將深入淺出地回答上述問題。   第二部份完整介紹海量資料在各產業的應用實況,為企業及政府部門提供應用的方向。案例涵蓋零售、金融、政府部門、能源、製造、娛樂、醫療、電信等八大類別,搜羅歐美、澳洲、印度、日本、中國大陸、台灣等地的實際

案例,展現海量資料分析產生的效益。   第三部份則概略介紹海量資料分析所需技術及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企業主管、以及對資料分析有興趣的學生、研究者應用與研究的方向。 作者簡介 胡世忠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工商管理系畢業,現為IBM全球副總裁兼IBM軟體集團大中華區總經理,全面負責IBM軟件中間業務和解決方案業務。曾任IBM新興市場資訊管理軟體總監,領導旗下的數據管理、企業內容管理、商業分析等業務,擁有豐富的軟體業務管理經驗。 推薦序 衝擊社會文化的大趨勢張善政推薦序 在數據海中航向創新之地錢大群推薦序 連女神卡卡都愛用的新技術黃慧珠推薦序 一個由資料組成的人與世界戴季全導讀 人類生活的

下一塊拼圖李實恭  第一部 什麼是Big Data?第一章 海量資料新世界  第二章 不只是大而已  第二部 Big Data大商機第三章 破壞式的全新競爭力 第四章 應用案例:從行銷到反恐  第五章 零售:更好、更快、更便宜 第六章 醫療:降低成本、促進醫學研發第七章 政府部門:提高效率、打擊犯罪 第八章 能源:節能減碳新利器 第九章 電信:龐大通訊資料就是寶山 第十章 金融:防堵詐騙、有效行銷第十一章 製造:協調產銷、管理供應鏈第十二章 娛樂:更深入、更即時的娛樂體驗 第三部 技術與前瞻第十三章 海量分析的技術要件第十四章 結語與展望 推薦序一 衝擊社會文化的大趨勢∕張善政   「海量

資料」(Big Data)就是過去沒辦法儲存、分析,但今天已可以駕馭管理的資料,是資訊產業裡最夯的新名詞;而更令各方垂涎的,是其背後隱藏的龐大商機。誰先開發出海量資料的創新應用,就可以領先對手。但是海量資料的衝擊層面絕對不僅於此,商業價值只是其冰山的一角。   讓我們退一步,從歷史與文化層面來想。人類的歷史,乃是把過去先人的活動加以有系統的串接。「史前」,就是沒有文字可以記載歷史的年代;「不可考」,就是文字紀錄已經喪失的歷史。歷史記錄的對象,以達官文人等成就顯赫人士為主,一般的庶民並沒有機會成為歷史記載的對象,充其量就是在家譜中的一個名字。   今天,一個人的行蹤透過手機定位可以全程追蹤、電子

行事曆記錄了這個人的重要活動、信用卡與儲值卡記錄了這個人的消費行為、健保系統記錄了這個人大半的健康就醫資料,再加上這個人主動在社群網路上記載的形形色色活動,試想還有什麼資訊是不能記錄、掌握的?這會造就何等情境?舉其一,升斗小民的資料一樣會被記錄,也可以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難怪國外有人提議全民用推特(twitter)寫歷史!   我們已經到了一個個人資訊爆炸的時代,而拜資訊技術之賜,這些資料都可以長期地記錄、保存,對個人、企業、政府都蘊藏了高度的應用價值。當然,利之所趨,就如網際網路的發展,先有電子商務、才有顛覆極權政治的社群網站;海量資料的衝擊首先會出現在商業行為上,其次就是政治、社會與文化。賣

場業者要推測一個固定購物客戶的家庭組成與飲食習慣絕非難事;電信業者透過基地台的手機註冊紀錄推算客戶日常行蹤,也是輕而易舉;政府可以透過特定醫療用品的銷售資訊,鎖定年長者社會福利的重點區域。這裡面夾雜了商業動機,也可以擴展到政治與社會目的。所以,海量資料不是單單資訊業者的事,更是社會有識之士必須深入了解的大趨勢。   這真是一個充滿了想像空間的時代!政府施政如能藉海量資料掌握潛在需求,必能促進施政的滿意度,故本人實非常樂見《雲端時代的殺手級應用:Big Data海量資料分析》這本書的問世。伴隨者政府推動雲端運算,政府與民間必須合力推動海量資料的運用,國家社會才能均衡的進步。本書提出許多海量資料的

應用案例,藉此應該能擴展我們的想像空間,刺激我們舉一反三的能力。期待以我們國人的智慧,能藉本書拋磚引玉發展出具本土特色、揚名國際的應用。 (作者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前Google亞太營運總監) 推薦序二 錢大群   隨著每一次的技術革命都意味著外部環境的大幅改變,而企業也必須跟著轉型,否則很快就會在時代的巨輪下消逝。而轉型,以IBM自身來說,有超過100年的經驗可以分享。   經過前50年的迅速發展,到1970年代的時候,IBM已經是在計算機行業裡非常成功的公司,但是1980年代之後,IBM犯了一系列的錯誤,在1993年陷入最低谷,甚至瀕臨破產。   市場的翻轉,讓我們走上一條不斷地改變自己,去

適應環境變化的轉型和創新之路。1993年之後,IBM歷經了三次重大的轉型,第一次轉型是從硬體轉向軟體和服務,第二次轉型則是出售了PC業務,向高價值業務轉型。2004年之後,整合全球企業和智慧的地球,讓IBM每年節約開支10億美元,每股盈利連續8年、36個季度以兩位數字成長。而今,我們其中90%的利潤來自軟體和服務,而不是來自硬體。   過去10年,大環境改變是很大的,尤其在金融危機以後。然而,成功的時代裡也有失敗的企業,即便是在最困難的環境裡也有非常成功的企業,唯有轉型和創新,才有能力駕馭這些外來的影響。   2012年,IBM在全球調查了1709位企業CEO,了解他們對互聯經濟大格局之下企業

如何持續轉型的看法,發現CEO們並不滿足於IT運用僅止於整合供應鏈和後端辦公系統,而是希望充分發揮海量資料和互聯科技的潛力,重新思考人與人互聯後對企業帶來的價值。   有超過一半的CEO認為,在新時代裡要轉型創新,必須建立廣泛的夥伴關係,進行充分的協作。超過70%的CEO認為,企業必須建立強大的業務分析洞察能力,從而能夠深入理解每一個客戶,對於他們的需求做出快速反應,以個性化服務贏得客戶。也有75%的CEO認為,在新的互聯時代背景下,社交媒體的影響愈來愈大,必須有新的人才戰略。   這些來自績優企業的三項最重要的發現,代表著企業必須建立更加開放的文化,抓住世界進入計算新紀元的趨勢和契機,挖掘出

海量資料中有價值的洞察,而這些洞察也將成為企業創新的源泉,以及和客戶一起智慧成長的能力。   尤其在現今的環境裡,數據量的爆發和以前完全不一樣,我們的資料有90%是過去兩年創造出來的,到了2020年的時候,全世界要消化的數據量是現在的44倍以上。為什麼有那麼大的數據源?除了傳統企業掌握的數字,每天都有各式各樣數據在傳輸的社交網站之外,也包括物聯網連接起來以後,即便養一頭牛、養一頭豬都有晶片,都會產生的無數數據。   今天的數據已經不是我們用傳統的方式,把數字打進計算機處理一下就得到報表,而是在感知化(instrumented)、物聯化(interconnected)和智能化(intellige

nt)的交會下,就好像把調節水量的三道閘門同時開啟一樣,遍及各處的數據量,從原本的潺潺細流匯流成磅礡大川,再傾洩灌入一片無邊無際的數據海。   而企業可以在這片數據汪洋中安全地航向目的地,還是被巨浪吞沒,就是這本書要談的主要議題,在這個命題之下,這本書裡所談的海量資料,並不只是一門新技術,更是以大量的資料為基礎,進行業務分析、預估與洞察的創新能力。   在這個變動的環境中、資料爆炸的時代下,全世界經濟正在重組。未來,有70%的增長來自新興市場,會有30億人口成為新的中產階級,帶動全球供應鏈發生新的變化,這個重組過程對企業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如果能把大量的資料,用科學化的方式做到更優化

的預估,那麼在面對複雜環境所帶來的諸多挑戰下,不管是企業或政府能運用這些經過提煉的智慧,創造新的成長機遇以及全新的價值。   誠如書中所說,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料增加問題,而是一場量變形成質變的變革,衷心期盼在巨變之後的新世界裡,我們都會是搭上發現者號的一員,持續往創新的方向航行。 (作者為IBM大中華區總裁) 推薦序三 連女神卡卡都愛用的新技術∕黃慧珠   每一天在Facebook上的IBM Taiwan專頁裡,都會提供一則最新訊息分享給大家,趁著工作空檔,我也會滑滑手機,看看同仁的「小編報報」或「藍血生活」,今天又提供了什麼有趣的資訊或新知。   長達九天的春節連假裡,IBM Taiwa

n專頁裡的一則文章攫取了我的注意力,標題是「Big Data's Surprising Uses: From Lady Gaga To CIA」(海量資料令人意想不到的應用:從女神卡卡到CIA)。   我想,十之八九的讀者都和我一樣好奇,女神卡卡和Big Data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在流行樂界,女神卡卡不僅是全球粉絲最多的歌手,也是本世紀以來最具話題性的演藝「產品」,包括哈佛商學院、歐洲管理和技術學院(Europe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安特衛普大學管理學院(UAMS)都曾經將她當作創意產業的MBA課程研究案例。   在被問及這位另類藝人

的哪些地方值得企業學習時,這些名校老師的回答是:女神卡卡善用社群媒體營造自己的粉絲圈,以及利用各種平台不斷炒作自己。而這個成功策略的推動者就是她的業務經理卡特(Troy Carter),和他打造的新商業模式。   卡特認為,當你在推特上有超過3100萬追隨者、在臉書上被按了5100萬個讚時,這代表的是你擁有比地球上任何一個人都還要多的龐大粉絲團,但5100萬個讚並不意味著5100萬張CD或演唱會門票,你得知道這些人是誰,怎麼賺錢和持續促進明星的高人氣。   於是,卡特運用了海量資料分析,處理這些大規模、結構各異和高度複雜的資料,從這些龐大的資料中找到最具有吸引力的方法,成立了「Littlemo

nsters.com」這個微型社群平台,讓這一百萬個忠實的「小怪獸」成為女神卡卡各項活動的鐵票,維持100%的未來收入。   媒體這麼形容,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應該有一個女人;而在每一個成功的藝人背後,肯定有一個天才的經理。或許這麼說會更加適當,卡特是一個懂得「資料價值」的天才經理。   IBM估計,每一天從各種各樣感測器、社群媒體和數十億的移動設備中流出的資料量高達25億GB(Gigabyte,吉位元組),其中的90%為非結構性資料,而這些非結構化資料將會佔據IT最大比例的工作負載量。   今天,全球網路人口已超過20億人,光是中國就有5.5億,而台灣則有1100萬人經常上網,等於佔了人口

數的一半。全球手機用戶有60億,光是中國移動用戶就達到6.5億人,而台灣的行動電話更是超過3000萬支,等於平均每個人擁有1.3支,2012年手機上網用戶高達535萬人,比2011年成長一倍。   因應而生的海量資料帶動了2012年280億美元的全球IT支出,2013年帶動之IT支出規模可望進一步增至340億美元,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研究更顯示,其中針對社群網路分析和內容分析新增的支出比重高達45%。   這樣的衝擊不僅是在ICT產業,而是在各行各業。電子商務、移動電子商務和社群媒體帶來的變革,讓跨界競爭日益嚴重,以往的製造商搖身一變成為消費市場上的新對手,投入一億元的廣告費效果卻

比不上100則的消費者網路留言,在在顯示著直接與用戶端接觸的智慧終端時代已然來臨。   另一方面,自2007年起,全世界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70%以上,大規模的城市化也使得環境、氣候、能源等各方面的規劃和發展愈來愈困難。   企業該如何維持有機式的創新(organic innovation),以找到未來的成長動能?政府和公部門如何才能讓城市的生活環境和公共服務有更高的品質?這是我們規劃這本書最主要的目的,也是IBM為什麼以「智慧的地球」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願景的主要原因。   2013年3月,新北市會與IBM高階領導人團隊一起為城市的公共安全,建構

一個更智慧的藍圖,而屏東縣也將與IBM團隊針對能源議題進行討論及規劃,這是台灣邁向智慧城市的開端。同時,我們也幫助台灣幾家商業銀行,透過IBM顧問諮詢服務以及商業分析解決方案,藉由先進的分析和精確地區分客戶群,有效提升行銷活動的回應率達60至80%,不僅大幅提升行銷活動的效率,也是台灣企業邁向智慧商務的開始。其他包括醫療、交通、能源、製造、金融、電信、零售、娛樂業等,利用海量資料分析擷取商業洞察力(insights),創造出新商業模式的成功案例,也在台灣和全球持續開展中。   海量資料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而運用海量資料分析將會是一個開啟你我新視界的新世界,如果連女神卡卡都已經開始用它,而你又

如何能不開始了解它呢? (作者為台灣IBM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四 一個由資料組成的人與世界∕戴季全     「過去兩年,人們製造的資料就佔了當今全球資料總量的90%。」   這筆資料,有三個觀點值得被「特別提示」:   一、 資料增生的速度。   Big Data以這樣的速度逼近到我們面前。如果我們把兩年以前的文明累積基數以兩百年為限,意味著我們只用了近百分之一的時間,就創造了九成以上的資料。速度快到我們甚至來不及找出一個確定的中文翻譯,叫做:巨量資料、大數據、大資料、還是海量資料。我們就急於需要這些新的理解、新的應用,面對新的可能,還要面對新的危險。   二、個人資料的隱私。   從個人的

角度來看,我們從未被如此清楚地紀錄過。我們的基本行為其實沒有劇烈的改變,還是要吃穿,還是要交通,還是需要有住的地方,也還是需要娛樂和教育。即便我們有時候用冷漠來面對,政治依然是我們關心的事,即便我們有愈來愈長的壽命,用醫療來抵抗死亡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企圖。   但我們從來沒有被如此詳實地被紀錄著。我們在什麼特定時間去了哪間餐廳、在某一個信義計劃區的商場待了三個小時,看了一場動作類型的3D電影,平均消費額超過新台幣六千元,因為某支新的智慧型手機上市帶動本月消費多了三萬元。哪個地點上車,哪一站下車。台北市五月的GDP因為天氣比往年多雨少了14%。購物推薦的演算法除了推薦商品,相同的演算法也可以應用在

類似基因的族群,把你可能會罹患的疾病推薦給你。這些資料,正以新的速度,揭露各種新的理解。   公領域和私領域的界限模糊更不只發生在臉書等社交網絡,這些資料的歸屬、誰能用什麼樣的方式紀錄什麼、如何應用或交易這些資料,更正在加劇衝擊我們以往所熟悉的隱私。提升,或者破壞我們的生活。   三、資料所帶來的權力。   我們還缺乏一個允許或不允許、哪些政府或企業、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或不可以紀錄和使用、哪些資料到什麼程度,的成熟理解與機制。   從另外一個面向來看,擁有資料的組織,會比沒有資料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擁有資料規模較大的組織,會比擁有資料規模較小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擁有較完整的資料的組織,會比

擁有較不完整資料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擁有更即時資料的組織,會比擁有更不即時資料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擁有消費者信任、主動提供資料的組織,會比缺乏消費者信任、背後蒐集資料的組織,擁有更大的權力。   數據被大量地釋放出來,權力便被大量地釋放出來。知識被大量地創造出來,權力便被大量地創造出來。   缺乏這些數據的組織、缺乏能力將數據加值為知識的組織,就缺乏和這個世界互動的基礎,就無能成為這個新世界的一部分。   資訊焦慮只是個人遭受資訊時代衝擊產生的課題,那只是前菜。   歡迎來到瀰漫「資料焦慮」的大數據時代。 (作者為《TechOrange科技報橘》創辦人暨發行人、《WIRED國際中文版》創刊

總編輯) 導讀 人類生活的下一塊拼圖   早在幾年前,海量資料(Big Data)的相關話題就已在科技界發酵,當時大家著重的是技術層面,希望開發更先進的軟硬體,更有效的儲存、利用這些因應網路時代而不斷產生的資料。但是,海量資料(Big Data)之所以重要,絕不是更先進的數據資料採集而已,因此每當討論這個議題時,我總是一再地強調,我們要探討的主題叫做「海量資料分析」(Big Data Analytics)。   誠如本書所提到的,海量資料真正的價值在於趨勢背後所包含的「分析學」(Analytics),也就是以系統化的方式,把從不同管道獲得的大量資料,轉變為經過組織的資訊、甚至知識;這就像是一個

人同時擁有聽覺、視覺、味覺和觸覺一樣,將這些「感覺」綜合起來,才能感知到我們身處的每一個瞬間,然後因應各種狀況,做出適當的反應。   尤其是在這一個愈來愈「平」、愈變愈「小」的世界裡,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連結愈來愈緊密,交互影響力也愈來愈大,人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無論好事或是壞事,就比如說這幾年的金融危機、能源短缺、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風險,都已經不再是區域性問題,而是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各個國家、各個階層的每一個人。   同時,透過手機、網路、感測器(sensor)等資料化系統,讓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幾乎任何東西都可以數位化地被測量,各種創新的感應科技大量被嵌入汽車

、家電、公路、水利、電力等設施當中,加上網路的高速發展,使得愈來愈多的人、物品、環境可以被建構成一個互聯互通的系統。   從資料裡挖出新需求   發展海量資料分析的意義是將這些大量增生的新資料,透過分析工具形成新的洞察,進而提早在變化莫測的世界裡預知風險,以追求更美好安全的生活,所以它不只是新科技,而是一種新生活型態的前導,而這種新的生活形態,對於人類文明的發展來說意義深遠。   如果我們不論時間軸次序去回顧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目前為止已發生了三種類型的革命,背後的原因大都是為了提高生產力。第一類型的分子是「需要花的時間」,分母是「地理上相隔的距離」,人類希望花在交通時間上的數值愈來愈小,也就

是不管距離有多遠,花的時間要愈來愈短,所以我們發明了新的道路系統和運輸工具,從馬車、火車一直到飛機。   第二種類型的分子是「生產量」,分母則是「一定的人口數」。人類希望這個數值可以愈來愈大,因此本來我們一天只有八小時的日光時間用來工作、生產,發明了電燈以後,現在我們一天的生產時間可能增加到十四小時以上。又或者是電冰箱和洗衣機的發明,是因為過去的社會結構,家庭需要女性來照顧,沒有電冰箱以前,女性得每天去買菜;沒有洗衣機以前,女性得到井邊或河邊洗衣服,因此過去的女性就被綁在家裡,直到有了家電的輔助,女性才有餘力投入生產,因此「電氣化」在近代史上也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當整個生產的時間縮短、數量

變大,我們還希望它品質穩定,因此人類又發明了電腦,來幫助人類做一些重複的事情,例如抄寫、填表,也因此電腦最早的應用都是我們現在每天要用的文書處理(word document)和試算表(spreadsheet),之後逐漸發展成可以幫人類處理很多繁瑣又精細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設備、機床等儀器,藉由「設備化」把人為的不穩定性控制到最低。   從利用交通工作縮短時空距離、利用電氣產品增加生產量,一直到利用儀器設備優化生產品質,下一階段人類文明的發展又會朝哪裡前進?其實,不管是兩千年前、八百年前、一百年前,人類的基本需求都沒有改變,我們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想辦法提升了物質上的需求,但不要忘記,還有另一部

分也是亙古不變的,那就是人們心靈上的需求。   從歷史上看,今天很多的改變都是為了標準化,以提高生產力,但上帝創造每一個人的天性都不一樣,所以不管iPhone賣得有多好,就是會有人不想和大家一樣使用它,這種獨特性代表著在每一個人的心裡面,都有一個需要去填補的空虛,因此除了標準化之外,愈來愈多企業注意到每一個人內在個性化的不同需要。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一間會議室裡原本只有兩個人,當另外兩個人加入討論,溫度開始升高,這時候空調是不是應該開始調整?調整到幾度對人體才會最舒適?如果中途有人離開,或是有人的情緒愈來愈激動,那麼空調系統又該如何因應?滿足這些個性化的不同需要,在科技、商業以及社會中

都是正在進行中的實驗過程(ongoing experimentation),也是人類文明發展中另一個進程的開始。   經歷了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原子時代和計算機時代,現在我們正在進入爆發的「資料時代」,如果縮小了時間軸(time frame)來看,每一次的大變化都是文明發展中的一次革命,但如果拉長來看,這些革命一樣還是在解決人類提升物質和心靈的需求,海量資料分析的出現也是如此。   如何利用大量的資料分析、洞察,讓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心靈需要,和這個世界的管理結合起來,是我們希望海量資料能夠做到的應用和服務,而技術的演進則是幫助這件事情發生的推動力。   拼出未來的樣貌   所以,在這本書裡

我們並沒有提供很深入的技術,而是希望以「科普」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如何利用海量資料分析幫助你的企業、組織,甚至生活。尤其是當你可以用即時(real time)或近乎即時的速度,整合來自不同管道的龐雜資料,並運用強大的計算能力分析和挖掘,那麼趨勢(Trend)就不再只是像素,而是一塊有意義的拼圖。   海量資料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拼湊,甚至預測趨勢的發生軌跡,表面上看來是幫助產業找到新的方向,但是這本書所要傳遞更深層的意義是,希望這項新技術可以形成一股由資料分析帶動的正向迴圈,讓更多人具備相關的知識跟技能,成為這個世界更良善的幫助,引領著你我的生活走向一個更美好的新境地。

資訊時代下個人資料保護法益之研究─以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

為了解決健保快易通電腦版註冊的問題,作者張本立 這樣論述:

本論文係以討論「個人資料之保護」作為中心而開展,目的在於探討「個人資料保護」備後所代表的法益為何,以及以刑罰手段維護個人資料不被他人不法使用,究竟是否為一件恰當的事。個人資料保護之議題討論,係源自於資訊時代下科技之快速發展而來。因為高科技的自動化資料處理,令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及利用相較於於傳統時代下,變的快速、方便以及更容易傳播。但是這樣的變遷,也同時對於個人資料背後所象徵之「人格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對於這種個人資料背後所表彰的權利,是過去傳統時代下所未曾出現的,可以說是一種「新人格權」。對於這樣的一種「新人格權」,各國依歷史發展之不同,對於此種權利之理論建構基礎也有所

不同。在美國,係以隱私權理論而衍伸的「資訊隱私權」,作為保障個人資料的基礎;在德國,則係以隸屬於人格權之下的「資訊自決權」出發,藉以保障個人資料。我國釋字第603號解釋則係以「資訊隱私權」為名,作為保護個人資料之法律上權利。 為了因應資訊時代下科技的快速變遷,對於個人資料保護之議題,確實有必要為通盤的立法。這種「資訊自我控制的權利」,固然具備其憲法上的地位,但是並不必然一定要以刑罰手段來管制。事實上,「資訊自我控制的權利」做為一種「新人格權」,其本質上逸脫了刑法上對於隱私以及秘密的保護,用刑罰手段來保護這樣的權利,可謂創設了一種新的刑法保護法益。創設刑法過去所沒有的保護法益並非絕對不可,

只是考量到刑法的痛苦性與謙抑性,對於新法益的刑罰規範,必須在保護的必要性以及相關刑事政策上預為全面之考量,以避免刑罰的規定涵蓋過廣,最後變成了令人髮指的惡法。 我國於民國99年通過之「個人資料保護法」,便是以刑罰手段來保障「個人自我控制資訊」的權利。經過本文之分析,其相關的刑罰規範實有涵蓋過廣之可能,而且可能導致許多用民法處理即為已足的行為,也將不當的被入罪化,因而與刑法謙抑性、最後手段性等諸多基本原則有間。個人資料保護法上路在即,然而相關規範仍存在商榷之必要,實有待立法委員更進一步的修法。 最後,倘若以「資訊自我控制的權利」做為刑法上法益保護,會有刑罰涵蓋過廣之不良結果,吾人或許

應該考慮制度上典範移轉的可能性。對於個人資料的保護,在法益主軸的選擇上,由個人法益轉向社會法益-亦即以「資訊安全的信賴」做為個人資料保護的核心考量。如此一來,始能真正切合資訊時代下社會大眾所需要的生活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