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滯納金免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健保滯納金免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甘興霸寫的 憲法爭點地圖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詢問】健保滯納金免繳也說明:健保滯納金免繳. 發布時間: 2021-06-27. 推薦指數: 3.010人已投票.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保險費繳納方式... 全民健康保險健保費繳納專區· 保費繳納方式· 委託 ...

國立臺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 葛克昌、林明鏘所指導 巫念衡的 就源扣繳所得稅及其相關法律爭議之研究──兼論所得稅法之修正建議 (2017),提出健保滯納金免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就源扣繳、扣(免)繳憑單、即時徵繳、扣繳義務人、賠繳責任、滯納金、稅捐處罰。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盛子龍所指導 林嘉鴻的 所得稅法上扣繳制度之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所得稅、扣繳、扣繳義務人、扣繳義務、違反扣繳義務、就源扣繳制度的重點而找出了 健保滯納金免繳的解答。

最後網站聲請人 - 司法院則補充:無須加徵滯納金及滯納利息為由,具文向國稅局. 請求退還前開溢繳之滯納金及滯納利息。案經國. 稅局以103年3月17日中區國稅民權服務字第. 1030602109 號函復否准退還(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健保滯納金免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憲法爭點地圖

為了解決健保滯納金免繳的問題,作者甘興霸 這樣論述:

  憲法to Go!輕薄短小!方便攜帶!   臨陣磨槍!臨時抱佛腳!讀這本就對了!   爭點層層相疊自然湧現,地圖一目瞭然盡收眼底!   篇幅降至所需最低限度,風馳電掣呈現豐富內容!  

就源扣繳所得稅及其相關法律爭議之研究──兼論所得稅法之修正建議

為了解決健保滯納金免繳的問題,作者巫念衡 這樣論述:

就源扣繳雖然已根深蒂固於各國所得稅制度之中,甚至被譽為現代所得稅制度之「基石」,司法院釋字第673號也認為扣繳制度並未違憲,惟在我國法上,不但應扣繳所得之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涵蓋大部分類型之所得(多數國家僅有少部分類型之所得,例如薪資、利息或境外居住者之所得必須扣繳),且又採行稅款扣繳與憑單申報併行制度,導致扣繳義務人所負擔之義務,遠較其他國家為重。抑且,扣繳義務人雖係無償之行政助手,但其如違反扣繳義務,除須負擔賠繳責任外,尚可能受到漏稅罰之裁處。就此以言,現行所得稅扣繳制度是否全無檢討改進之空間(例如:給予扣繳義務人補償),俾符合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之要求,容有商榷之餘地。再者,所得稅法第8

9條第1項第1、2款以「機關、團體、學校之責應扣繳單位主管」及「事業負責人」為扣繳義務人是否妥適,在學說與實務上存在重大爭議。對此,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73號雖認為其合憲,但該解釋係以比例原則進行審查,對於平等原則則隻字未提。是以,扣繳義務人將來可否聲請補充解釋,請求司法院大法官依平等原則宣告上揭條文違憲,亦值探討。除此之外,所得稅法針對扣繳以及申報、填發義務之違反,設有諸多不同類型的法律效果,包含:賠繳責任、滯納金與稅捐處罰。其中,稅捐處罰又可涵蓋行政秩序罰(行為罰與漏稅罰)、行政刑罰與懲戒罰。然則,扣繳義務性質上屬於單純之行為義務,故現行條文對於扣繳義務人處以沒有最高金額上限的滯納金(最高

為應納未納金額15%)與漏稅罰(最高為應扣未扣稅額3倍),顯然過苛,不符合比例原則,應予修正改進。

所得稅法上扣繳制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健保滯納金免繳的問題,作者林嘉鴻 這樣論述:

所得稅法設有就源扣繳制度,並賦予扣繳義務人扣繳義務。此項扣繳義務,目的在使國家得即時獲取稅收,便利國庫資金調度,並確實掌握課稅資料,為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然而,扣繳義務可以說是無償的義務。在沒有相對等利益情況下,卻必須負擔與納稅義務人逃漏稅捐行為相同的漏稅罰有償責任,如此非對價的法律關係,是否有違反比例原則?國家賦予人民扣繳義務是否具正當性?又扣繳義務人以私人身份介入國家行政事務,其所執行的扣繳法律關係究竟應為私法性質或公法之性質?又其是基於何法律地位執行扣繳義務? 扣繳義務主體究應為執行扣繳義務的行為人?或所得給付的機關、團體或事業本身?此外,如扣繳之稅款數額不足而為補繳時,其向納稅義務人

所為之追償,性質又如何?另外,現行所得稅法罰則,對於扣繳義務違反處罰方向是否有「輕為重罰,重為輕罰」的倒置情形?雖然大法官釋字第六七三號解釋,針對扣繳義務違反的課責對象、扣繳義務正當性及扣繳義務違反處罰之合憲性作出部分合憲解釋,但仍有多位學者與大法官就該號解釋提出不同意見。本研究係參酌各國稅法與我國稅法關於所得扣繳制度,進行法律結構的相互比較。並蒐集國內外文獻及綜合實務與學說看法,分析現行扣繳制度主體,解決目前模糊不清定義。再來,則是從扣繳義務人違反扣繳義務的各式態樣行為,評估對國庫稅收的影響性,並進而探討我國現行所得法處罰扣繳義務人違反扣繳制度的罰則,是否有違反憲法比例原則及侵害人民財產權之

情形。本文認為,扣繳義務以「公共利益」為目的,確有其存在之必要性。然而扣繳義務人雖有負擔扣繳義務之責,但不必因此承擔財產權減損之特別義務,且納稅義務人之經濟活動不一定是必然獲取利益,不應無償從事扣繳義務。若賦予公法上之協力義務為無償,則不應要求過高之注意義務。另外,扣繳義務人應由具有「雇主」身分且以組織之形態進行營業活動而給付薪資所得者擔任較為適當。由於,納稅義務人才是真正之稅捐債務人,扣繳義務人注意義務程度應異於納稅義務人,現行法令對扣繳義務違反以漏稅罰處分有違比例原則,且處罰條文內容有「輕為重罰,重為輕罰」的情形,應考慮是否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