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轉出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驚傳民眾「偽造處方箋」領管制安眠藥健保署:已交由警方處理也說明:張文靜說,對方會先是先打電話詢問要出國,有沒有該數量的管制藥品,對方到場後,拿出處方但是說沒有健保卡,只說有收據、有保健保藥領藥,而且詢問其他有 ...

國立臺灣大學 商學組 余峻瑜所指導 賴逸儒的 全民健康保險強制門診減量的因應策略:分析臺大醫院的作法 (2020),提出健保轉出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門診減量、分級醫療、星月計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蔡榮祥所指導 鍾岳廷的 府際財政權限劃分對地方發展的影響:以雲林縣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府際關係、財政分權、地方自治、財政收支劃分法、統籌分配稅款的重點而找出了 健保轉出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本署Q&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則補充:對於去過旅遊警示地區或有接觸史的民眾資料,醫師能於健保雲端系統主頁面的病人資訊摘要查詢自109年1月5日民眾出入境資料,提醒醫療院所就醫民眾之中港澳旅遊及接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健保轉出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全民健康保險強制門診減量的因應策略:分析臺大醫院的作法

為了解決健保轉出查詢的問題,作者賴逸儒 這樣論述:

背景 門診減量是台灣健保署在民國107年為了落實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所實施的一項強制政策,要求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簡稱醫中與區醫)以106年的門診件數為基準,每年需減少2%門診數量,超出額度的門診服務均不予給付,醫院須自行吸收成本。預期在5年後達成醫中與區醫門診減量10%的目標。臺大醫院係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大型公立醫學中心,門診營收占其總業務收入的55%。在107年第四季因門診減量未達標準而被健保核扣40,248,573點。若減量措施不當,影響所及包括(1)營收與績效損失; (2)市場占率變動; (3)社會責任壓力等。本研究係針對臺大醫院因應強制門診減量的策略,進行回溯性的資料收集,策略分析與結

果討論。方法 臺大醫院成立門診減量小組,規劃以(1)成立雙向轉診平台,優化分級醫療轉診效能;(2)爭取有利的減量計算方式兩大主軸因應。實際的做法包括(1)優化星月計畫轉診平台,提升轉診便利與資訊共享;(2)溝通與獎勵轉出輕症病患到基層;(3)爭取按年度而非按季計算減量結果;(4)爭取增加可排除於減量計算的項目等。結果 經過上述努力,轉出至基層院所與體系分院的輕症患者明顯增加,臺大醫院在108年達成門診輕症減量4.21%的目標,並且維持門診營運成長。結論 臺大醫院以優化轉診、爭取有利政策的策略達成民國108年的門診減量4%目標。然而,面對未來更高的減量要求,除強化與基層院所合作、善用體系分院外,

仍需提升保險者(病患)的健康識能,爭取健保署的政策配套與獎勵,方能實現分級醫療理想並追求醫療體系的成長。

府際財政權限劃分對地方發展的影響:以雲林縣為例

為了解決健保轉出查詢的問題,作者鍾岳廷 這樣論述:

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卻因法規、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等因素,不僅開源困難,節流也不易,須仰賴中央補助。全國22縣市中,有13縣市出現財政赤字,且截至105年底止,宜蘭縣及苗栗縣舉債嚴重超限,另有四個縣市接近舉債上限,因此統籌分配稅成為中央牢牢掌握地方的利器。現行統籌分配稅款,是「先依比例、再依公式」分配,分給地方政府的普通統籌稅款占94%(其中直轄市61.76%、縣市24%、鄉鎮市8.24%),中央的特別統籌稅款占6%。在先依上述比例分配之後,各縣市再依公式分配,不僅患寡、更患不均,因而地方時常需仰賴中央關愛的眼神,以彌平龐大的收支差短。長久以來,台灣的中央政府集權、集錢又集人,地方政府苦於巧婦難

為無米之炊,因之而有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之議。再者,邁入民主化時代之後,選舉亂開支票成為常態,許多政策更是「中央請客,地方買單」,如調降遺產贈與稅,固然是中央送給選民的政策利多,但此舉不僅影響中央政府總稅收,連帶使地方稅收收入也受到影響,又如調整軍公教人員員工薪資,更是使原本已奄奄一息的地方財政雪上加霜。本文欲藉由探討中央與地方財政權限劃分之相關文獻研究,來檢視我國現行中央與地方財政之分配結構,進而評估「統籌分配稅款」的制度設計能否解決「垂直」與「水平」的財政分配問題,並試著提出作者本身的「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版本,誠如學者所言「不只給權力,同時也給財力」,才能有效落實地方制度法中有關「地方

自治」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