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都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元朝 都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八思巴尊者,薩迦巴阿旺貢噶索南,第41任薩迦法王寫的 帝師的禮物:八思巴尊者傳記與教言 和歐陽翰,楊玲玲的 蒙古帝國締造者成吉思汗:大敗金兵,降伏西夏,遠征中亞,建立蒙古四大汗國的一代天驕鐵木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眾生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陳清香所指導 龍玉芬的 唐宋元明城隍信仰的建構與詮釋 (2021),提出元朝 都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城隍信仰、城隍、民間信仰、正祀、祀典。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王明蓀所指導 梅哲浩的 南宋臨安知府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南宋、臨安府、知府、政治史、制度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元朝 都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元朝 都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帝師的禮物:八思巴尊者傳記與教言

為了解決元朝 都城的問題,作者八思巴尊者,薩迦巴阿旺貢噶索南,第41任薩迦法王 這樣論述:

  忽必烈的上師,宮廷導師,   什麼樣的大成就者,   能令天下第一君心悅誠服,   求法修行?   他是——帝師八思巴。   一篇傳記,二篇經典教言,三位薩迦法王       薩迦祖師、第1任薩迦法王——八思巴尊者的諄諄教言,   第27任薩迦法王的傳記書寫,第41任薩迦法王的精闢解析,   古今當代三大成就者,一同帶您認識   八思巴尊者的傳奇生平、經典教言與甚深法義。   如彼懷攝他方已,於汝王政下方眾,   請遍以正法照顧,為法能令世間樂。   ——八思巴尊者《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44頌   八思巴尊者是最早造訪中國的藏地上師,史上首次在漢地大轉金剛乘法輪

,利益不計其數的眾生。在訪漢期間,八思巴尊者為皇家親眷傳了許多甚深灌頂及法教,以佛法為橋樑,讓藏、蒙、漢三族的皇族善信者,在漢地皇宮中成為金剛師兄弟。   青年即受冊封為舉國尊崇的帝師,八思巴尊者開始為王侯皇戚撰寫許多教言,大都成為他告別中國、返回西藏之前的訣別贈禮。本書收錄尊者至今仍廣受誦讀修持的二篇教言,《勸誡大汗頌》是獻給大汗忽必烈的,為了皇太子帖木兒,八思巴尊者則專門撰寫了《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這部經典。   二部如珍珠般的佛法洞見,加上第41薩迦法王的逐句釋論,為現代行者講說帝王級的修行指引,與超越時空的佛法精要,包含如何禪修、行者應培植的功德特質、證悟佛果之道次第等,並闡釋如

何將法教融入今日的生活。   本書可以視為眾生2021年出版《薩迦成佛地圖》的系列作品,亦可獨立視為八思巴尊者的傳世法典,是認識吉祥薩迦傳承經典的入門寶鑰。   薩迦派五祖師之一八思巴尊者,少年時受邀晉見忽必烈汗,給大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成為舉國尊崇的帝師。八思巴尊者學識無比、證悟超群,除了教導佛法,更堪為當時宗教、文化、經濟與政治等各方面的導師,並以佛法原則為指引,諦建藏漢之間的和平,影響力深入蒙古族精神心髓,直到今天蒙古仍虔誠遵行藏傳佛教傳承。本書收錄八思巴尊者傳記故事、兩篇教言《勸誡大汗頌》與《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及第41任薩迦法王對原典的詳細釋論。

元朝 都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後取「徙居庸徒」之意,故名居庸關。
1 券城與南北關: 南關甕城呈馬蹄形,南關主城門南北走,向上有重簷歇山城樓一座,自地面計算高31.8米,甕城西側有甕城城門通往關城向南的大道,在弧形甕城城臺上設有炮臺,陳列著明代古燈,外牆有垛口,內側牆低矮無垛口。作戰時可將敵人誘入甕城,主城關閉阻其入城,再放甕城閘門,敵人就被困在甕城裡,只能束手就擒,有“甕中捉鼈”之意,因此得名甕城,在甕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關城的關王廟。北關與南關作用相同,呈長方形的甕城上設有炮臺,甕城城門朝向北側,北甕城中建有北方鎮守大神真武廟,廟內供有十二生肖神,水火。
2 古炮:在居庸關南券城和北券城城牆之上,分別陳列5門古炮。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米,炮口口徑8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1.7米,炮口口徑15釐米;北券城陳列“大將軍鐵炮”2門,長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徑7釐米。“竹節鐵炮”3門;長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徑為14釐米和8釐米。明代是我國古代大炮製鑄和使用最興盛時期。元朝末年,朱元璋起義,和州人焦立向他呈獻十支新式武器“火銃”。用火藥發射鐵彈丸,當時稱為“火龍槍”。明朝建立以後,專門設有兵仗軍器局,研製鑄造大炮。大炮被稱為“神威大將軍”。在軍隊中,設有使用大炮的軍機營。京城衛戎,長城關口要衝,配備神機營。明成祖時,下令在長城沿線安置大炮。還“佛郎機”“神槍”“鐵銃”等。《明史.兵志》記載,到了明代中葉,大炮的鑄造工業逐于精良,製造出的“紅夷大炮”長可二丈有餘,重三千斤。發之洞裂石城,聲震數十裡。這種炮,有照門和準星用於瞄準,射程可達500多米。在修復居庸關北關城時,發掘出土石炮彈23枚,最大直徑為15釐米,鐵炮彈6枚,最大直徑5 釐米。
3 雲台石刻:堪稱一絕,券門內兩側右壁及頂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動,雕刻技藝高超,六種文字的石刻經文、咒語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資料。據專家考證,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傳佛教薩迦教派的特徵。進入券門兩壁刻四大天王像。天王身軀高大,怒目圓睜,並有厲鬼在其左右,是護持佛法,鎮守國家四方的尊神。據說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朱厚燳微服出遊,夜間騎馬偷偷混出居庸關時,他的坐騎見到四大天王像,嚇得不敢前行。無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煙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關。券門兩壁四天王的空間處,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兒、西夏、漢等六種文字鐫刻的《如來心經》經文、咒語、造塔功德記等,西夏文是紀錄我國古代黨項族語言的文字,創制於西元1036—1038年間,當時約有六千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師八思巴創立的蒙古新字。它脫胎於藏文,採用拼音的方式書寫,並於西元1269年頒詔推行。以上兩種文字流傳時間很短便廢棄不用,而保存下來的石刻文字對破譯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歷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券門頂部刻有五個曼荼羅,即五組圓形圖案式佛像,佛界稱其為壇場。壇場的設立有保護眾佛修煉鐵,防止魔眾侵犯的意思。五曼荼羅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為: 釋迦牟尼佛(如來佛)、阿彌陀佛(菩薩形)、阿佛(菩薩形)、金剛手菩薩、普明菩薩。其中除釋迦牟尼為佛祖之外,其他四菩薩在此顯現,則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羅連同其他佛像,共197尊。券頂兩側的斜面上,刻有十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圍還分別刻有小佛102座,共計小佛1020座,取共千佛之意。這些小佛,是明朝正統年間,修建泰安寺(1443—1449年)時,由鎮守永寧(今延慶縣境)的太監谷春主持補刻的。連同十方佛下的菩薩、比丘,券項兩側部共有刻像1060尊。券門的南北券面上,雕刻著造型獨特、別具一格的一組造像,其中有大鵬、鯨魚、龍子、童男、獸王、象王等等,佛界稱其為“六拿具”。大鵬寓意慈悲鯨魚為保護之相,龍子表示救護之意,童男騎在獸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資在天,而象王則有溫馴善師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紋飾為交杵,又稱羯魔杵、金剛杵。原本為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在此為斷煩惱、伏惡魔,護持佛法的法器。鑒於雲台刻石造像的歷史與文物價值,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雲台刻石造像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4 真武廟(1996年修復):明洪熙元年(1425年)建。真武廟所祀主神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道教所奉的神。相傳古淨樂國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東海來遊,遇天神授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42年而功成,白日飛升,威鎮北方,號玄武君,宋代皇帝因避其祖趙玄朗名諱,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時尊為“鎮天真武靈應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元朝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明代對真武信仰達到鼎盛。朱棣稱帝后,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將其所謂修煉之地──武當山賜名“大嶽太和山”。相傳,洪武初大將軍徐達北征“屢有真武靈助之”,因而在關內修建此廟。修復的廟內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帥、六丁六甲神將、水火二將和青龍、白虎等神像。
5 城隍廟:這組廟宇規模較大。城隍是道教所傳守護城池的神。中國古代稱有水的城塹為“池”,無水的城塹為“隍”。據說三千多年前的周代,除夕要祭祀八種神,其中就有城神、隍神。以後兩神合二為一,就成為城池之神了。道教認為城隍是剪惡除凶、護城安民之神,能應人之求,旱時降雨,澇時轉晴,以保五穀豐登,百姓安泰。最早是三國東吳時,在安徽蕪湖建城隍神廟,以供拜祭。到了唐代,祭祀城隍逐漸普遍,人們把一些在地方有功的開明人士死後奉為城隍神,希望他能繼續福佑鄉土,保護百姓。宋代祭祀城隍更是遍行各鄉。到了明朝,明太祖元璋即位不久,就下令在都城南京修建規模宏大的城隍廟,並頒佈城隍神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臨濠等地的城隍為王;府級城隍為威靈公,官居二品,州級城隍為顯佑伯,官居四品,並按照級別,配製服飾。另外,城隍還管領亡魂。朱元璋還為城隍組織了一套機構,設有判官和衙役,道教乘機聲稱“城隍老爺”有權拘捕活人到陰間,死人的陰魂也都首先到城隍廟去接受審問。新官上任必須齋戒沐浴去祭祀城隍廟後,方得進衙理事,每月初一、十五還得前往祭拜。
朱元璋如此重視城隍神是有他的目的的。朱元璋曾對大學士宋濂透露過心裡話:“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說穿了,大肆鼓吹神鬼的威力,不過是震懾臣民,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居庸關的城隍廟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7年)。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修。在這裡建置城隍廟除為了護佑關城外,還有約束軍民的用意。這次修復是1996年,廟內塑有城隍、閻王、山神、地神等神像。
6 水門:居庸關地形險要兩側高山,中間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貫穿關城。長城與河道交叉之處,建有雙孔圓拱水門,水門上有閘樓,內設水閘,借此控制門內外水量。洪水季節打開閘口,瀉洪,枯水季節,儲備河水供關城使用。水門橋墩為南北尖狀,以利於減少洪水對水門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毀壞,延長使用時間的作用。

唐宋元明城隍信仰的建構與詮釋

為了解決元朝 都城的問題,作者龍玉芬 這樣論述:

城隍信仰的發展,就是一個南方祠神與中原文明相遇,從衝突到調和,再到接納與尊崇的一個歷程。城隍這個原生於南方的城市土地神,因受有德者配食觀念的影響,從一開始就被民間詮釋為人格神的屬性。最晚從六世紀中葉開始,官方領域與城隍神的相遇就有了正式的文字記錄,當時官方對城隍的定義是等同社稷、固護城池的自然神。這個詮釋,奠定了一千多年官方領域對城隍的基礎定義。在唐代,來自北方的長吏帶著中原正統文明的優越感到南方任職,他們即使尊重地方傳統祝禱於城隍,也以異於民間的觀點,將自然神城隍的詮釋引入地方,反映了中原文明對南方祠祀文化的排斥。到了北宋,即使神的合法性被國家所認可。但是在儒家領域並非如此,南方土地神城隍

與中原正統土地神社稷因兩者屬性相同,職權重疊,城隍侵犯到社稷在地方上至尊的地位,引發了士大夫的不滿。宋室南遷之後,許多士大夫們自幼生長在城隍信仰圈內,他們積極為建構城隍的正統性而努力,甚至試圖消弭官方自然神與民間人格神城隍解釋的鴻溝,調和中原與南方文化對土地神的信仰差異。蒙元統治時期,國家直接定義城隍為人格神,並將神在民間掌理冥判的職能引進官方領域中,使原本輔佐農功、固護城池的城隍,開始參與了陽世司法案件的偵辦。 另一方面,唐代民間的城隍神,在原生地發展出審判官員、追求尊卑平等的思想,但在兩大制度性宗教與士大夫的形塑下,逐漸將不符合主流文化要求的叛逆元素泯除,將城隍神導向勸善教化及服從科

層體制規範的形象,也讓以卑犯上的城隍審判故事,沉寂了近三百年的時間。但是,慶喜與陸小連報仇兩則故事的偶爾出現,說明了唐末城隍審判故事裡的精神並未完全消失,只是暫時隱藏在地域社會中,以非文本的形式進行傳承,為小民主持公道、追求尊卑平等的城隍並未消失。 從六世紀中至宋元時期城隍信仰的發展來看,官方與民間(非官方)有著兩條延續數百年的解釋傳承,明太祖朱元璋繼承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解釋傳承,以國家權威,將城隍神符號予以標準化。洪武三年改制,與其說是朝臣慣習派與理念派的內鬥,或是道教與儒教的競爭,還不如說是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們,希望透過禮制的改革,凸顯政權之於元朝及元末割據勢力的文化正統;再以被儒家改

造後的城隍神,取代於禮為瀆的三皇神。朱元璋用古典儒家義理標準化城隍神,使之通祀於南北地域,從而在精神層面上,樹立大明帝國的正統性;再由全中國共同的祭厲儀式,形塑出由鄉至府、縣,再至國家的信仰序階,建構帝國一統的隱喻。

蒙古帝國締造者成吉思汗:大敗金兵,降伏西夏,遠征中亞,建立蒙古四大汗國的一代天驕鐵木真

為了解決元朝 都城的問題,作者歐陽翰,楊玲玲 這樣論述:

歷史上傑出的軍事統帥╳中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帝王 蒙古帝國首任大汗,「擁有海洋四方」的歐亞霸主成吉思汗!     ▎歷經波折的童年,造就堅毅的草原狼   ──走過亡父之痛,堅強早熟奉養母親   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有勇士之稱,驍勇善戰的蒙古首領之一。他倔強、不服輸且天資聰穎,剛滿五歲就已經學會了騎馬和射箭,繼承了父親的天賦及意志,但在十三歲時承受亡父之痛。艱苦的環境,磨練了小成吉思汗的意志,形成其堅忍不拔的性格。     ▎初為首領,征戰失利卻贏得眾人之心   ──收復人心壯大自身勢力   十三翼之戰中,成吉思汗雖吞了敗仗,對手札木合大批殺害俘虜,其手段殘暴令人髮指,而他樂善好施的君主風

度引人投奔。此戰雖敗,卻增強了實力,幾經征戰,他滅斡魯朵,成為了蒙古高原最強大的統治者。     ▎為父祖復仇,迎戰塔塔爾再攀巔峰   ──利用嫌隙把握機會為父報仇!   具有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擅長把握時機,利用敵人內部的矛盾,毫不猶豫將敵人致於死地,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他與金朝聯合,一起夾攻塔塔爾,合作無間集中力量一舉打敗塔塔爾。     ▎不計前嫌,真誠相待,封賞功臣,頒布法典   ──論功行賞不手軟,立功善待親信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大封功臣、宗室,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建立了便於統治、能征善戰的軍政組織;定青冊,頒《大札撒》法典;命人創蒙古語、蒙古文,讓蒙古文化得以傳

承不朽。     ▎戎馬一生,臨死仍念城池   ──征戰歐亞開拓疆土的的一世梟雄   他病危之際,西夏首都興慶正在陷落,臨終前宣告「唐兀惕王國已逝,將作為死後陪葬。」為了征戰大業,舉行「特別的葬禮」。祕而不宣,將沿途遇到的人全部殺死,時長三月,從西域運至克魯倫河畔,無墓葬地,遺體深埋,以群馬踏成平地……   本書特色     成吉思汗充滿波折又傳奇的一生,不僅統一蒙古各部,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在各場征戰中看見成吉思汗有勇有謀的一面,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卓越的軍事才能與堅毅的性格使他征戰沙場無往不利,看他在馬踏黃沙滾滾的煙硝中如何綻放璀璨光芒!

南宋臨安知府研究

為了解決元朝 都城的問題,作者梅哲浩 這樣論述:

傳統中國的首都及其長官制度,在唐朝以前始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徘徊,唐朝時以中央官兼京兆尹的方式,朝中央化邁進一步,北宋透過制訂「在京諸法」的方式,確立首都特區地位,知府為中央官,不過因強本弱末國策之故,知府的權力僅限開封城內,是首都特區首長;南宋初期,因宋金靖康—建炎戰爭,失去包括首都開封府在內的四京府,中央政府陸續遷徙,從揚州、建康府,最終在臨安府(杭州)底定,為表示不忘收復失土的政治宣示,僅稱「行在所」,實則為南宋國都,形成行都臨安府、陪都建康府的兩都體制。 南宋的首都及其長官制度,與北宋不盡相同,為因應戰爭或備戰體制,臨安府除繼承北宋末兼安撫司與兵馬總管制度,還因寺監裁

併的關係,部分原屬寺監的單位轉隸臨安府,外交方面於紹興和議後承辦宋金外交庶務、皇宮與中央衙署的建築工程、供給中央所需物資、執行東南會子的兌換等工作,成為中央承辦事務機構,知府多從中央、浙漕調任,以減少出缺時間;長官制度,有別於北宋權知開封府、開封府界提點公事的內、外分權,知府的權力更為集中,藉由例兼安撫使,掌握城內、外(京畿/浙西路)民政,在城內則掌握軍權、警察權、司法權,在事先知會朝廷的情況下可調動三衙禁軍;除兼任安撫使外,知府一職也多由兩浙路轉運司、中央六部、寺監長貳兼知,地位較北宋權知開封府高,知府一職也被視為「輔弼之儲」,被當作遷轉考核的職位。 臨安府置司臨安城內,知府的寄祿官最

低階為朝官,是理所當然的中央官、常參官,掌握朝廷事權,地位顯要,無可避免會被捲入中央政局,除因職權需要而參加的朝議、典禮儀式,知府的人事任命亦與皇帝、宰執意向密切,包括「宗子維城」思想而多以宗室士大夫知臨安府、皇帝表態、權相柄國的政治黨派等方面予以展現其政治相貌;再藉由知府的任命制書、辭免表、不允詔,得以窺知皇帝對知府施政的期望。 都市事務方面,施政深受朝廷、皇帝意志影響,主要表現在社會福利;都市建設,歷任知府大多延續前任而逐步修、改、增築,直到淳祐年間,由在任最久的知府趙與????集大成,進行全面整建,奠定晚宋臨安城風貌,使後繼者難以望其項背。轄下士民對知府的評價,無論好壞,都相當直接

、主觀。 南宋臨安知府制度,在北宋開封知府制度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開啟後世元總管府路、明清京師體制的先河,也是我國直轄市舊制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