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社大長青學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學系 林振春、張德永所指導 劉以慧的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2011),提出內湖社大長青學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信任、網絡、規範、社區大學、社會資本。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陳漢瑛所指導 張志宇的 健康促進之課程內容分析-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為例 (2009),提出因為有 內容分析法、健康促進、社區大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內湖社大長青學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內湖社大長青學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之研究

為了解決內湖社大長青學苑的問題,作者劉以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彰顯社區大學在終身教育機構中的特殊性,建構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構成要素量表,並從社會資本觀點深入討論,以提供社大在組織發展之建議。為詮釋本研究目的,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德懷術、專家效度、問卷調查方式,匯集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對本研究題旨的一致性意見,共計邀請23位專家組成德懷術專家小組,以及10位專家效度小組成員,編制「社區大學組織社會資本構成要素」問卷。並於前述研究階段完成後,再對台北市12所社區大學進行研究調查,邀請各校之校長、主任秘書、教師、行政人員、具代表性志工等為對象,各寄出40份問卷,總計發出480份問卷,並使用統計套裝軟體EQS 6.1來進行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

al Equation Model, SEM)分析。研究發現,社區大學社會資本是由信任(trust)、網絡(network)、規範(norm)三個構面、21個要素組成。在信任構面部份共有5個構成要素;網絡構面有8個組成要素;規範構面有八個組成要素。並從中提出以下幾點發展建議:一、以信任為基礎的社大形象社大形象的建立,並非只是透過廣告或少數個人的推銷、服務。以社區大學而言,其所服務的對象為成人學生,因此課程必須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以學校發展願景為依歸,同時考量在地特性、社區資源等面向進行規劃。因此,在本建議包含「提供良好的服務與產品」、「建立具默契及有效能的行政團隊」、「建立與其他相關單位或社區

組織的互信關係」等三點具體建議。二、以網絡發展社區大學緊密的社會連結關係建議主要分成兩部份,共計五項具體建議。在建立對外連結的網絡關係方面,包含「透過社區組或社區專員建立社大與社區關聯」、「透過資訊網絡平台將社大資訊向社區開放」、「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建立與社區的夥伴關係」三點具體建議;建立對內連結的網絡關係,包含「確立社大內部各組織的角色與功能」、「藉由定期會議建立溝通機制與提供激勵措施」兩點具體建議。三、以規範建立行政效能,並推廣社大價值願景以下將針對可見的行政規範,以及潛在的辦學理念、核心價值進行說明。在本建議包含「訂定組織內部明確的行政規範並確實執行」、「建立清楚的辦學理念與核心價值」等兩

點具體建議。

健康促進之課程內容分析-以台北市社區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內湖社大長青學苑的問題,作者張志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台北市社區大學之開課現況及社區大學健康促進內涵分佈之情形,作為以社區大學健康促進實踐途徑之基礎。主要利用內容分析法,針對台北市十二所社區大學共2056門課程進行分析工作。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ㄧ、台北市社區大學開課之現況分析(一)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在男女比例上,女性學員佔73%,男性學員佔27%。年齡分布上,51~60歲學員人數最多,佔所有學員30.1%;居次的為41~50歲的學員佔21.2%;31~40歲的學員佔21.1%。18~30歲的學員佔13.3%及61歲以上的學員12.9%。另外,教育程度上,大專生佔70.1%;其次為高中職的學員佔14.6%;碩士以上佔11.

3%。而國中、國小及其他的各佔1.2%、0.46%、2.34%。由此背景特性,顯示了社區大學學員以女性、中高齡及大專以上學歷居多。(二)台北市社區大學健康促進課程:佔所有課程約28.94%,且健康促進課程開課成功比率為83.41%,而一般課程開課成功比率為74.48%,由此可知,健康促進課程開課成功比例較一般課程開課成功比例為高。二、台北市社區大學健康促進課程類目分析情形(一)台北市社區大學課程在健康促進五大取向主類目中,「身體的健康取向」課程佔82%;「情緒的健康取向」課程佔9.4%;「社會的健康取向」課程佔5.7%;「理智的健康」取向課程佔2.2%;「靈性的健康取向」課程佔0.7%。其中身

體的健康取向課程最多,而靈性的健康取向課程則最為缺乏。(二)台北市社區大學課程在健康促進各次類目中,以運動休閒、壓力調適及人際互動之類目呈現最多,法律常識與宗教信仰之類目則最缺乏。其中身體的健康取向方面:健康管理佔6%、運動休閒佔46.34%、營養保健佔7.13%、物質使用防制佔0.38%;情緒的健康取向方面:壓力調適佔10.98%、正向態度佔2.81%;社會的健康取向方面:人際互動佔9.66%、環境與生活佔3.94%、家庭經營佔2.91%、法律常識佔0.09%;理智的健康取向方面:包容欣賞佔2.44%、創新問題與解決佔2.35%、因應策略佔1.22%、生涯規劃與發展佔1.03%;靈性的健康取

向方面:人生目標與價值佔1.69%、生命關懷佔0.94%、宗教信仰佔0.09%。(三)健康促進五大主類目在各社區大學課程中排序相似,第一排序皆為「身體的健康」取向,其次依序為「情緒的健康」取向、「社會的健康」取向、「理智的健康」取向及「靈性的健康」取向。(四)同一社區大學健康促進課程可包含不同的健康促進次類目,如士林社區大學健康樂活新主張課程中呈現了健康管理、營養保健、物質使用防制、壓力調適、環境與生活、人際互動等次類目。依據上述研究結果可知,台北市社區大學課程有28.94%的健康促進相關課程,且社區大學健康促進課程中,包含了身體的健康(次類目:健康管理、運動休閒、營養保健及物質使用防制)、情

緒的健康(次類目:壓力調適及正向態度)、社會的健康(次類目:人際互動、環境與生活、家庭經營、法律常識)、理智的健康(次類目:包容欣賞、創新問題與解決、因應策略及生涯規劃與發展)及靈性的健康(次類目:人生目標與價值、生命關懷及宗教信仰)等健康促進內涵共十七項次類目,故社區大學為推展健康促進之最佳途徑,並對於全民健康促進之推動有相當大助益。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