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荻野淳也木蔵シャフェ君子吉田典生寫的 Google最受歡迎的正念課:每次開課數百人爭取,臉書、高盛、麥肯錫紛紛引進,他們這樣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和LeanderKahney的 蘋果設計的靈魂:強尼.艾夫傳〔附全彩年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辜仲瑩涉干政凱基證董事長遭罰減薪總經理停職半年| 產經也說明:開發金大股東辜仲瑩疑似干涉公司治理,金管會接連出手,對開發金、子公司中國人壽、凱基證券均祭出重罰。金管會表示,凱基證券嚴重違反公司治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是文化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吳濟華、高明瑞所指導 張緒中的 工會倡議勞工董事制度之實證研究:以中華電信工會為例 (2009),提出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會資本、新制度主義、中華電信工會、電信民營化、產業民主制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勞工研究所 陳堯所指導 呂德明的 我國電信事業民營化員工權益保障問題之研究 (1997),提出因為有 民營化 、權益保障 、電信事業 的重點而找出了 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的解答。

最後網站國內基金公司基本資料則補充:董事長, 丁紹曾, 客服電話, 02-21815678. 總經理, 張慈恩, 電話, 02-21815678 ... 公司簡介, KGI凱基投信成立於2001年4月19日,為凱基證券投資之子公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Google最受歡迎的正念課:每次開課數百人爭取,臉書、高盛、麥肯錫紛紛引進,他們這樣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為了解決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的問題,作者荻野淳也木蔵シャフェ君子吉田典生 這樣論述:

◎你用電腦時會同時開啟多個視窗嗎? ◎做一件事時想著另一件事? ◎開會時,思緒常常飄走;台上賣力報告,我腦袋卻一片空白。 ◎上司退你的件、客戶刁難挑剔、事情搞砸了……你會情緒激動到無法理性處理?   其實,這不是你狀態不好,而是時代通病,絕大多數人都不知不覺。   「多工」不會使人能幹,反而傷害頭腦、導致專業能力退化。   引領世界趨勢的谷歌,他們的工作者跟你我一樣,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的時候。   面對龐雜、接踵而來的工作,他們怎麼克服?   谷歌目前在全球已發展出38個gPause(暫停而保持專注)   和SIY(搜尋內在自我的正念練習)團體,   這已成為谷歌內部最受歡迎的員工進

修課,全球每十名員工就有一人參與,   還有數百名員工在等待候補的名單中。   其實不只谷歌,世界最大投資銀行高盛證券在引進正念課後,   在《財富雜誌》最有工作價值的企業中,排名從93快速竄升到45名   還有臉書、高盛、麥肯錫……等企業紛紛引進,   這套過去以宗教信仰為訴求的課程,近來為何成為各大企業關注的話題?   ◎腦科學研究驗證,「正念」練習能提升專注力:   大腦的海馬迴、杏仁核與下視丘三者機能的連帶合作,會強化情緒的記憶   讓你會像原始人一樣,遇到危險時本能的選擇戰鬥、逃走或是僵硬不動,   但這不是現今成熟工作者該有的反應,而透過正念的練習可提升大腦可塑性,   改變

大腦的迴路,就算突然被上司罵、被客戶兇、事情搞砸了,   你不會再以原始人的衝動反應回應,而是專注下一個當下,於是身心快速復原。   ◎正念如何提升你的能力?腦科學研究證明,正念可展現出三大明顯效果:   .領導力提升:在與他人矛盾與對立衝突下,也能做決策,而不是放著。   .身心更健全:與人共處最重要的三件事──認知、情緒、關心別人的共鳴,可以透過正念練習大幅提升。   .提升團隊合作:實證分析,正念訓練可以大幅提高一個組織的PM(績效維持理論),這是世界菁英團隊最重要的能力。   ◎正念的練習:從舒服的姿勢、十分鐘開始   •不用太刻意,只要從平常的習慣做起,洗臉、刷牙、吃早餐,甚

至等紅綠燈,都可以進行:就是調整呼吸。   •在公司裡找個你中意的獨處空間:只要腸枯思竭或覺得喘不過氣,馬上緩步過去   •正念步行:意識腳抬起來、接觸地面,以緩慢的節奏往前走。   •正念進食:意識自己的咀嚼、吞嚥,你會發現食量比平時少了許多。   •用語言定義你的行動、想法或感情,用現在進行式表現當下的行為:「我正在走路」、「我想到○○」、「我現在覺得鬱悶」……。這是一種專注訓練。   除此之外,醫學與腦科學研究證實,正念課還有以下好處──   能提高免疫能力、鎮痛、抑制發炎症狀;   增進正面能量,可以抑制不安、憂鬱,緩和壓力;易入眠;從而幫你   擴展人際關係、提高情緒智商。   

正念不是你以為的修行,而是像在健身房做訓練一樣,   讓大腦在不斷忙碌的過程,思考「我是誰?想在世上留下什麼?」   而這,也是未來領導者最需要的一種能力之一。 名人推薦   天主教仁慈醫院副院長 劉益宏   南華大學校長 林聰明   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 胡君梅   作者簡介 荻野淳也   正念領導力機構(Mindful Leadership Institute)代表理事。經歷大型住宅建設、外商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管理會計、組織開發)、創投企業董事等職務後獨立。   以任務管理、正念領導力、正念輔導為主軸,聚焦領導者或組織本質的課題。2013年設立正念領導力機構(MiLI)

。 木藏シャフェ君子   正念領導力機構理事。ICU畢業,於波士頓大學取得MBA後,在大型外商企業名牌行銷部獲得高市占率的實績。2000年赴美,以講師、諮商師、輔導員身分活動。在經營醫療溝通研習公司後,2013年參與MiLI的設立。以日本第一位女性SIY認可講師身分,在全球進行正念訓練。   著有《NLP革命》(春球社,合著)、《Innovations in NLP》(Crown publishing ,合著)、《走到一百歲》(日本Fitness協會,合著)。 吉田典生   正念領導力協會理事。關西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擔任商業雜誌、人事專業雜誌的編輯、記者。在訪問超過1000位企業領

導人後,學習領導力理論與輔導;2000年設立Dream Coach.com(有限公司)。之後以經營者、幹部的個人輔導、組織溝通開發的諮商師身分,支援心靈、角色與行動的最適化。為國際輔導聯盟認可之輔導師,日本與美國的Profiles公司戰略企業夥伴。 監修者簡介: 一般社團法人MiLI(Mindful Leadership Institue)   與谷歌總公司開發出的Search Inside Yourself(SIY)在全球展開的美國SIYLI合作,將該課程以企業、團體、個人為對象實施。並且提供引進正念概念與方法的組織諮商、訓練、以及個別支援企業領導人的正念輔導。   mindful-

leadership.jp/ 譯者簡介: 張婷婷   從事金融業十餘年。熱愛翻譯,接觸書籍翻譯近十年。譯有《我和條子的700天戰爭》、《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信》、《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等,現為全職譯者。   推薦序一 享受正念為生命帶來的喜悅/劉益宏 推薦序二 這是我將正念導入校園的理由/林聰明 推薦序三 當你越想追求,就越得放下期待/胡君梅 前言 怎樣才能做我想做的工作 序章 多工不會使人能幹,正念幫你抓對方向 在過去書面時代,你不可能將多項案件資料,在桌上一列排開。然而,進化成數位化後,只要使用電腦,同時進行十件工作都變得

很自然。近來我們卻發現,使工作低落的,反而是多工。 第一章    正念練習如何提升你的能力 在這不安定、看不見未來的時代,還是有世界頂尖的領導人,持續做出成果。他們具備的,是積極接受這個無法控制的不確定世界;即使筋疲力盡也能快速重新 站起來的能力。 第二章    腦科學研究驗證了「正念」的效果 如果就這麼放著不管,大腦便會一直維持在原始時代。但是,現在放棄還太早,因為大腦其實可以透過訓練達到進化,而這個訓練便是正念。透過正念,我們可以更新大腦。 第三章    正念的練習:舒服的姿勢、十分鐘開始 即使只是一瞬間,也能意識正念帶來的動機。如果將意識集中,盡力品味那一次的呼吸,那麼,僅僅一次的

呼吸也有意義。 第四章    用正念練習過每一天,你會怡然自得 我們常聽人說「創造新習慣」這種話,但即便是以前沒做過的事,也不容易變成每天的習慣。正念訓練是利用你既有的生活習慣,所以,比從零開始的新事物更簡單。 第五章    運用正念,當個領導者 不刻意製造出來的知識,才能讓智慧更有機的顯現出來。這樣的智慧,才是在變動、不確定、複雜性高、連問題所在都很曖昧的VUCA世界生存的領導者,必須擁有的。 第六章    正念不是要你「當好人」 正念領導者絕不是永遠爽朗無憂,內心非得經常像加州的天空一樣晴空萬哩。即使是陰天,即便開始下雨、或有暴風雨,這也是普通的人生。 後記 我是誰?我想在世上留下

什麼?   前言 怎樣才能做我想做的工作   社會上充斥著大量資訊,使我們被這些情報牽著鼻子走,以致於應專注於重要事物時的注意力衰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賽門(Herbert Alexander Simon)在一九七一年,就對這樣的未來感到擔憂。   時隔四十五年的現在,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義呢?   報紙、電視、雜誌等自不待言,隨時更新的網路新聞、智慧型手機收到的即時情報等各種資訊、社群網站……我們被源源不絕流入的資訊牽著走,以致無法專注於「本來應該要做的事情」,導致工作不順利,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卻又更加無法集中精神,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之中,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

  另一方面,儘管與我們生活在同一時代,卻能不受資訊爆炸的干擾,持續展現優秀成果的人,就是被稱為菁英的人,也確實存在。理論上,越是被稱為頂尖菁英,越容易有更多因素阻礙他們的專注力。   但即便如此,他們仍能在當下充分貫注注意力,處理重要的事,顯示出他們與一般人的不同之處。在數位科技時代,是什麼使他們能這樣與眾不同?   在專注力的課題上,我們有機會研究了站在時代先驅的全球化企業,就是堪稱牽引現代資訊量的數位時代巨星──谷歌(Google)。   該公司的願景是「整合全世界的資訊,使世上的人都能獲取」,自成立以來,推出各種革新的服務。在美國舉辦的「二○一五年最想進入的企業排行榜」中,奪下冠

軍寶座,成績輝煌。由此可知,大家都知道它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優秀企業。   提到谷歌的員工,大家是否覺得,一定得是學業成績優秀、腦筋好得嚇人、能迅速處理各種資訊、快速消化工作、持續提出高度成果……這樣的超級能幹人才?或是具個人主義、有明確的自我主張、在背負高度壓力的情況下,仍能面對激烈競爭的強悍人士?還是能接連提出嶄新的創意、陸續收購高成長企業、準確看出能獲取利益的事業,除此之外皆毫不留情的割捨前進、嚴格又有魄力的人?谷歌的員工確實擁有以上所有印象。   然而,實際參訪過後,我們卻有了其他的感想。那就是,現在究竟有多少人,可以擁有如此幸福的工作職場?   正念是什麼?為什麼哈佛、臉書、麥肯錫

都重視?   我們並不打算只說好話。人人都憧憬的公司谷歌,當然,內部競爭之激烈程度,不是普通的高。因為精神壓力,一下子白了頭髮之類的情況,在現實中也是有的。   在這種充滿壓力的環境中,即便優秀如谷歌員工,也會有心思無法擺在工作上的時候吧?以往的做法、框架都已經不適用的現代,因激烈競爭而感到坐立不安的人,想必也不少。   然而,許多工作者遇到的困境,例如不能專注、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大限度,或是努力過頭不行、但不努力也無法前進等,這些谷歌。   不過,對谷歌來說,與其他企業最大的不同便在於,他們對每個員工的幸福感(Well-being,即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健全狀態),與組織發展

的兼顧,絕不妥協。本書介紹的「正念」,也是從這個脈絡開始。   正念,是指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目前、當下的狀態。   最新腦神經科學發現,特定的注意(集中於某個對象)與不受拘束的開放性注意(對正在發生的各種事情,每一次的放手但不執著),都是基於深度的自我認識。根據研究顯示,自我認識本來就對幸福感、也對領導力與革新有貢獻。   而二○○七年開始的「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以下簡稱SIY,谷歌開發的正念實踐課程),是目前該公司最受歡迎的研修課程,有好幾百名想上課的人,正排在等待名單中。   蘋果電腦創辦人史帝芬‧賈伯斯(Steve Jobs),雖以禪的實

踐者聞名,但「正念冥想」是由谷歌在企業界大幅擴展開的。   而同樣是從美國起步的世界級企業英特爾(Intel),也決定對他們在全世界的十萬名員工,以九星期的冥想基本訓練為基礎,推行正念課程。此外,還有臉書(Facebook)、領英(Linkedln)、寶鹼(P&G)、福特、麥肯錫、高盛證券等世界頂尖企業,都在員工教育上採用了正念課程。   這樣的行動不僅止於企業。哈佛、史丹佛、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世界傑出的商學院,也體認到以領導能力、創新等為主的心靈訓練,是未來企業領導人必備的基礎,而引進了正念課程。   這些世界頂尖企業、學府,為什麼會對這個課程如此關注,我們將透過第一章、第二章來詳述

其理由。只因為正念本身的存在,便足以使我們獲得某種,在現代嚴峻、且不穩定的商業環境中,持續得到卓越成果所必須擁有的東西。   這一點,除了包括谷歌在內的世界頂尖企業所累積的個案研究可證明之外,也已從腦科學的觀點得到實證。   只要十分鐘就能讓你「層次」不同   更重要的是,正念的狀態是只要經過訓練,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事。   最基本的就是意識呼吸,持續去理解「當下、此刻」,每個瞬間的冥想。   安全、確實的逐步開發自我,其實非常簡單,不用想得太難。意識呼吸的冥想,一天五分鐘也好、十分鐘也行,只要你能去嘗試。   當然,冥想很深奧,所以沒必要從一開始就追求完美。你可能會遇到各種障礙,

而最嚴重的阻礙,便是「持續力」。這跟訓練肌肉一樣,正念冥想不可欠缺的,也是實踐與持續。   因此在本書中,為了幫助各位持續訓練,在利用理論佐證的同時,我們也將介紹實踐的祕訣。   雖然說,「了解」與「做到」有很大的差別,但了解之後,才有可能做得到。你也能想像自己,經由訓練強化了什麼,來以此產生變化,提高效果。   我們無力阻止環境中的不確定性因素,或變化得令人眼花撩亂的現代,但在動盪的時代,我們能透過正念冥想,控制自己滿溢的情感,來做出最適當的判斷與行動。   改變習慣就能改變自己,改變自己便能改變組織,組織變了、社會也會跟著變。如果大家能透過本書,跨出正念的第一步,我們將感到無上的喜

悅。 推薦序一 享受正念為生命帶來的喜悅   當代應用正念(Mindfulness)的概念與實踐,起始於1979年,麻省大學卡巴金教授創立了正念減壓(MBSR)課程,在減輕病痛與疾病療癒上,獲得顯著成效。並且,經由多篇論文實證研究與媒體的報導,現在正念已成為西方社會的重要潮流。   正念雖然源起於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修行,但現代人面對VUCA(多變Volatility,不確定Uncertainty,複雜Complexity,曖昧Ambiguity)世界,正念所培育的特質「COAL」(好奇〔Curiosity〕、開放〔Openness〕、接納〔Acceptance〕、友善慈悲〔Love〕)

,正是幫助我們成為現代領導人的要素。   本書除了說明正念如何幫助我們擁有敏銳的洞察力與自我認識、接受未知之知的謙虛與好奇心,並將自己的價值觀與外在事物加以統合之外,還告訴我們如何藉此擁有強大的信念與輕鬆幽默的心態,最終得以找到生命的願景。因此,正念的應用,從臨床醫療上對病人的效益,逐漸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   而正念練習不只在腦神經科學研究上,可以看到神經細胞與結構的正向改變,在身心各方面所造成的正面效益,也慢慢被引進到運動界、政界、軍隊、監獄,以及商業與企業管理上。   現在已有越來越多企業引進正念領導力的課程,此一風潮的緣起當推Google的快樂工程師陳一鳴。他於2007年在Goo

gle創設「搜尋你的內在」(search inside yourself, SIY)的課程,此課程不只在Google造成極大的迴響,也陸續推廣到其他職場,成為企業應用正念的成功案例。SIY幫助許多工作者達成自我覺察與情緒的管理,學習以正念的傾聽、正念溝通的方式,來因應混濁不清的世代,並帶領企業人士走出另一條道路。   這本書由日本三位企業界的資深經理人,他們曾經擔任管理顧問、講師、雜誌編輯,合力將SIY課程引進日本企業界的經驗分享。書中敍述了正念發展的脈絡,配合簡要淸晰的圖表,說明正念在腦神經科學的實證,並且介紹了幾個正念基本的練習。本書也說明了如何應用正念,在職場上提升情緒智商、增加溝通與

領導力,跳脫戰鬥與逃跑的壓力反應,帶領企業人士將正念落實於工作及日常生活中。   我反覆閱讀,感到內容精簡、實用,因此非常樂意推薦給讀者,將本書當作了解正念、以及如何應用正念在企業的指引。讀者也可以多參加一些正念講座與課程、閱讀正念的書籍、聆聽正念引導的錄音帶等,讓正念的覺知加深活在當下的能力,並享受正念轉化為生命經驗所帶來的喜悅。   台灣正念工坊正念減壓講師/劉益宏 (本文作者劉益宏為天主教仁慈醫院副院長兼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正念工坊正念減壓講師。) 推薦序二 這是我將正念導入校園的理由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未來二十年內,憂鬱症可能超過心臟病和癌症,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疾

病。所以人類如何能緩解壓力、提升積極情緒,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之一。   我曾參訪美國由印度靈性大師拉瑪那.馬哈希創辦的馬哈希(Maharashi)大學,該校以馬哈希大師的超覺靜坐身心靈課程為核心。全校師生固定時間都會到禮堂打坐,實施一段時間之後,除了感受到身心狀況有極大的改善外,整個校園散發出來的氛圍,讓蒞校的參訪人士有一種極特殊的和平感、舒服感。目前在英國、紐西蘭、澳洲、美國等很多大學,包括牛津大學、哈佛大學,亦已正式成立正念推廣中心或訂定課程,讓師生修習。   2013年1月,我接任南華大學校長職務不久,考量前述之趨勢及社會現狀,因此開始修改課程,並獲得多數同仁的支持。我請到時任人

文學院院長、同時也是臺灣正念學學會創會理事長、正念療法督導師的呂凱文教授等人,開設正念靜坐課程。   正念靜坐是一種改變內在的自我訓練,透過正念療法教導學生如何緩和身心壓力,與學會自我療癒的能力。實證結果顯示,大一新生在上過正念靜坐課後,上課更專注,學習效能明顯提高,包括學生的自覺、同理心均增加,並且情緒上的困擾也減少了。試辦一年後,由於績效顯著,特由試辦改為正式通識必修課程,成為臺灣第一所推動正念靜坐的大學。   華盛頓大學資訊學院電腦科學家大衛‧李維(David Levy)教授,和人機互動專業研究者賈庫柏‧沃伯羅克(Jacob Wobbrock),於2012年5月發表於《圖像介面論文集

》的研究報告指出,正念訓練能幫助從事資訊處理的工作人員,在較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長時間專注於工作,並且能強化記憶力、舒緩壓力。自此,國際間對正念靜坐這門課程、訓練非常重視。   美國耶魯大學曾有實驗指出,常正面思考的人,平時生活中往往會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家庭及團體關係的維持也比較和諧,而且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十二指腸潰瘍等,也比一般人減少頗多。因此,我們可以確認凡事正面思考(正念),對一個人的正面情緒、幸福滿足感、免疫反應等的提升,都有莫大的幫助。   正念冥想經過科學的嚴格檢驗,亦在我的生活經驗中獲得印證,確實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元、奇妙的效益。大是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介紹正念冥想的專書,

我願藉此予以推薦,讓讀者們有機會體驗正念冥想的神奇、享受正念的妙用。 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 (本文作者林聰明曾任教育部常務、政務次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校長,現任南華大學校長。) 推薦序三 當你越想追求,就越得放下期待   剛開始讀這本書時我不太適應,書中堆砌太多正念的好處。雖然我了解這些原理,甚至許多好處都可以找到相關研究文獻,但總覺得太簡化了,很多重要脈絡沒有交代清楚。   讀著、讀著,我持續修正觀點,漸漸發現這本書跟其他正念書籍不一樣的地方。正念在西方之所以能迅速展開,龐大眾多的實證研究是主要推力,目前為止已累績三千多份科研文獻。在第二章「腦科學研究驗證了『正念』的效果」中,作者

用風趣的筆觸,詳細解析正念對大腦神經系統的影響。即便正念的影響不僅止於此,但這裡沒有嚴肅難懂的說明,讀來生動有趣。   倒是有個小地方需要更正一下,在「世界最幸福男人的大腦」部分,作者提到1990年,卡巴金博士開始推廣正念減壓(MBSR),此法以精神不佳的患者為對象。實際上,此訓練開始於1979年,當時參與的,多是各類傷病的重症患者,不只是精神不佳者。   第三章與第四章說明正念在日常生活的運用,看得出來作者群雄心勃勃,想把正念帶入時時刻刻的生活。在正念課堂上,我常跟學員說,來學習正念都有某個動機或期待,但獲得最好效果的方法,就是放下期待,好好練習。學習正念不強求目標,但重視過程中的真實體

驗,因為過程對了,目標只是水到渠成。如果說學習正念真的有什麼目標的話,唯一的目標就是將正念帶進分分秒秒的生活。在無為中有為,在有為中無為。   對初學者而言,正念融入日常生活的過程要慢,就像學游泳,一定是從慢動作淺水區開始。一旦熟練後,速度與空間的束縛將自然降低。我非常欣賞也感謝作者,把正念融入日常的部分,交代得如此詳實清楚。   第五章和第六章,讀起來的感覺是共鳴與收穫。單純因著想將當代正念帶回台灣的高度熱忱,我成立了華人正念減壓中心,一路走來,完全沒有可參考的營運模式,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書中所言「真正的領導者,是帶著矛盾與渾沌不安走下去」,這句話切中所有領導者的心坎裡。   領導者

不能只想做好人,領導者所看的視野、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總是讓他必須做些不容易、甚至不被贊同的決策,例如裁員或罵人。正念領導者在追求機構成長的同時,也等同於在乎成員的福祉。然而,在這快速變化的世界裡,領導人如何照顧自己已經過勞的身心,如何維持家庭、工作、自我、健康的多方動態平衡,是更隱微且重要的課題。   經科學驗證的正念訓練,成本低、效果好,西方大企業近十多年來接趨之若鶩。何謂正念領導人,如何成為正念領導人,這本書將是您很好的專屬嚮導。 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胡君梅 (本文作者胡君梅為當代正念領域經典巨著《正念療癒力》的譯者。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

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學士。現為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兼執行長。) 多工奪走了你的專注力專注,就是對眼前事物傾注全力,但我推測,每天都能發揮專注力的人,並沒有那麼多。原因與其說是每個人的適性或性格不同,不如說是目前的作業環境,讓人非常不容易保持專注。而奪走我們注意力的最大原因,就是多重式工作(多工)。打開電腦,一面書寫講稿,一邊看著說明會的資料,確認講稿要用的詞彙。不久,電腦響起收到電子郵件的通知,你想,也許是那個得特別注意的案子,於是把電腦螢幕切換到電子信箱。這是工作者很常見的情況,不久前,我也是這樣子工作。電腦螢幕總是重複開著許多畫面;一次消化多種工作的「多工介面」,對現代人來說

,已經變得理所當然。在過去書面工作時代,你不可能將多項案件資料,在桌上一列排開。然而,進化成數位化後,只要使用電腦,同時進行十件工作都變得很自然。多工表面看起來很有效率,怎麼看都給人一種幹練的感覺。然而,近來我們卻發現,使工作效率低落的反而是多工。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科的研究團隊,在英國以1,100名商業人士為對象,進行有關多工的研究調查。研究顯示:「因電子郵件造成注意力分散時,受測者的IQ數值,幾乎與熬夜工作到天亮的數值相等。」而依據其他調查,很難專注在一項工作上的商業人士,比例攀升到69%。從這個結果來看,可以發現專注力之所以容易分散,電子郵件似乎占了很大的因素。另外,多工的弊害,不僅帶來功能

面低落的問題,史丹福大學的報告也說:「常態化的多工,會使腦部的兩個重要部位受到損傷。」其一,是稱為前額葉皮質區的部位,職掌計畫分析、為事物排列優先順序等理性功能。另一處則是海馬體,與記憶或空間學習有深切相關。更可怕的是,這些部位一旦受損,便不可復原;不但注意力渙散,還會為腦部帶來損傷。對我們來說,多工作業已是理所當然,弊害卻已來到跟前。科技不斷進化,但人的大腦得淨化話雖如此,不多工的話,工作又會做不完。這應該是許多商業人士的煩惱。不只是文件或電話,電子郵件、網路、社群網站、智慧型手機、不分地點的skype 會議等,必須處理的事務與日俱增。

工會倡議勞工董事制度之實證研究:以中華電信工會為例

為了解決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的問題,作者張緒中 這樣論述:

台灣自1987年解除戒嚴,1991立法院三讀通過「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修正案,1996年總統首次直接民選,立法院通過「電信三法」《電信法》、《交通部電信總局組織條例》與《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條例》,中華電信公司成立。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交通部核准三家民營固定網路業者參與經營,立法院通過「國營事業管理法」第三十五修正案,國營事業五分之一董事由工會推派;接著2003年立法院通過官股超過百之二十之公司應有一名勞工董事之決議。2004年民進黨二度贏得總統選舉,2005年中華電信公司民營化,到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對照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1年美國恩隆(Enron)、Worldcom等

國際知名公司發生弊案,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導致社會動盪、經濟衰退,企業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由於國際金融海嘯引發對企業CEO負面社會效應,正是重新檢視勞、資、政關係最佳時刻。基於電信產業是網路社會重要平台,不僅具有獨占與寡占特性,更具高度公共服務性,影響國家之發展與人民的生活。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文獻分析、參與觀察,以及內容分析法)和比較研究法,作為研究方法的主軸。選擇中華電信公司改制公司化、民營化案例,從新制度主義及社會資本理論,以體制分析與發展觀點,分析探討在經濟自由、社會開放、政治民主的鑲嵌發展下,電信總局改制公司化、

民營化制度變遷過程,電信產業從獨占到市場自由化,牽涉龐大商業利益、消費者通信權益及電信員工工作權,其政策之利害關係人中華電信工會,在政策形成前後之主張與參與方式,在勞、資、政之互動關係中,如何倡議並具體實踐「產業民主-參與經營管理」主張。

蘋果設計的靈魂:強尼.艾夫傳〔附全彩年表〕

為了解決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的問題,作者LeanderKahney 這樣論述:

賈伯斯寫下了蘋果榮耀的篇章 ——強尼‧艾夫卻是蘋果最關鍵的未來—— ◆ |蘋果設計天才・全球唯一傳記| 《商業周刊》第1400期封面報導 從iMac、iPod、iPhone、iPad到iOS 7 艾夫始終貫徹純粹簡約的設計美學 重塑科技、文化與生活的定義,徹底改變未來的面貌   假如我在蘋果有一個心靈伴侶,那一定就是強尼了。大多數的產品都是強尼和我一起想出來的⋯⋯他在蘋果擁有的執行權力僅次於我,沒有人可以叫他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是我的安排。———賈伯斯   1997年,賈伯斯回歸當年一手創立的蘋果重掌執行長大位,扛起將公司轉虧為盈的重責大任。某晚在辦公室裡,他發現有個不修邊幅

的英籍設計師正埋首工作,周圍貼滿了數百張素描與產品原型。賈伯斯當下驚為天人,覺得這個小伙子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能是蘋果逆轉勝的關鍵。   他,就是強尼‧艾夫。   賈伯斯與艾夫一拍即合,聯手改變了當時蘋果工程導向的企業文化,將設計視為營運主軸,不以成本預算為優先考量。艾夫更秉持對簡約美學的堅持,以及對製程、材質的充分掌握,成功打造出iMac、iPod、iPad、iPhone等眾所矚目的科技精品。不僅讓蘋果躍居身價不凡的大企業,更以獨特的美學培養出許多忠誠蘋果迷,樹立引領全球潮流的品牌。艾夫也成了全球數一數二的創意天才,獲頒多項設計大獎;2012年受封大英帝國司令騎士勳章爵士、2013年榮登

《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   但儘管成就顯赫,這位賈伯斯所稱的「心靈伴侶」卻低調樸實,凡事總以設計團隊為先,將榮耀與同伴共享,外界對他的認識並不多。在英國出生成長的艾夫,接受的是講求實作的英倫設計教育,自求學時期便難掩其過人的天分與才華,多次獲獎。在加入蘋果後,因為賈伯斯的全力支持,更得以無拘無束地發揮其創意天才,以種種遠見及對美學的堅持,改變了全世界的面貌。   本書作者利安德.凱尼訪問多位重要消息人士、彙整諸多文本,加上自身多年來對蘋果的觀察,翔實勾勒艾夫成為當代設計大師及蘋果美學掌舵者的歷程。艾夫在設計之路的種種堅持與迷人風采,都在本書一一揭露。   ———All About

JONY IVE———   「你怎麼看世界,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設計師。   要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很簡單;想做出真正更好的產品,卻很困難。」——強尼・艾夫   2002年/以iPod獲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IDSA)頒發傑出工業設計獎金獎。   2003年/榮獲倫敦設計博物館(Design Museum)首屆年度設計師大獎、英國皇家工業設計師(Royal Designer for Industry)頭銜。   2004年/獲頒英國皇家工藝與商業協會(RSA)富蘭克林獎章。   2005年/首度贏得英國設計與藝術協會(D&AD)的設計大獎(之後亦多次獲獎)。   2006年/因在設計產業貢獻卓著,

受封大英帝國司令勳章。   2007年/以iPhone榮獲美國國家設計獎(National Design Award)。   2008年/以iPhone榮獲行動數據協會(MDA)個人成就獎。   2009年/榮獲羅德島設計學院與皇家藝術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2012年/受封大英帝國司令騎士勳章爵士。   2013年/入選《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之一。 名人推薦   安  大|AppleCorner負責人   胡湘雲|奧美集團首席創意長   徐人強|數位原力總經理   陳文龍|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執行長   陳禧冠|仁寶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   陶韻智|韓商連加(LINE)台灣區副總經理  

 劉奕成|《小日子》雜誌創辦人   蕭上農|Inside創辦人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STUDIO A 特別贊助   蘋果何其有幸,能同時擁有賈伯斯和艾夫。太陽與月光、熾烈與冷靜、嚴峻與溫文、哲思與實踐,看似截然不同的兩人,實質又極其相似,在對卓越無止境追求的路上,將自身獨特而迷人的光芒反射映照給對方。   設計,不僅是概念與覺察的呈現,問題與使用的解決之道,更是一段實現的旅程。設計的最終樣貌,往往不是取決於概念本身,而是被行動所引導。本書與其說是艾夫的傳寫,不如說是帶著人群重回蘋果每一場戰役、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靈感瞬間、每一個完美轉折、每一張成就今日蘋果聚焦與失焦身影的現場

。透過本書,我們看到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團隊,如何讓理想凌駕現實的快意、聞到他們散發的腎上腺素、見識了創意管理的非理性價值、也明瞭了為何蘋果始終能重新定義他人習以為常的事物,為這個世界帶來新的語言。   幸運的話,也許你也能從中讀到莫名的激情,吹開在創意之上那層干擾你前進的灰塵。Have Fun。———胡湘雲|奧美集團首席創意長   藝術逸品與大量生產品的分界一向涇渭分明。無論是其被創造的市場目的與意義、乃至量產的經濟規模,兩者存在的屬性與價值從來就不曾混淆⋯⋯直到賈伯斯遇上了艾夫。賈伯斯異常精準的市場敏銳度,加上艾夫深沈的創新文化厚度及幾近歇斯底里的完美演繹個性,將大量生產品的本質意義與可

能性之極限,推展至一個無人踏足的新境界。如果賈伯斯是將蘋果拱上全球市值第一寶座之推手,那艾夫無疑是架構蘋果成功基石的藍圖建築師。———陳禧冠|仁寶創新設計本部副總經理   蘋果公司是這世代最偉大的公司之一。iPod、iPhone、iPad的發明直接開創了整個行動世代。而這些令世人深深喜愛的創新,背後的成功原因都來自他們對設計與打造用戶體驗最佳產品的堅持。本書中文版問世,希望台灣都能從中習得蘋果設計的靈魂,從製造專業提升到世界一流的設計專業。———陶韻智|韓商連加(LINE)台灣區副總經理   我們身處深愛造神的社會,而且只膜拜單一神祉,因此對於蘋果這家公司,我們只記得賈伯斯。彷彿從頭到尾,

所有的設計到製造只有他一個人,沒了他什麼都不行。其實賈伯斯曾離開蘋果十二年,在眾人驚嘆下告別人世也倏忽三年。彷彿是他去世後,我們才知道蘋果有位執行長庫克。但蘋果還是持續推出有質感的產品——是的,還有強尼・艾夫。眾聲喧嘩之後,許多人才注意到這個橫空出世的奇才。從工業設計師到如今主導蘋果軟硬體介面,我想,是時候好好聽一下強尼的故事了。———劉奕成|《小日子》雜誌創辦人   本書精彩勾勒出蘋果首席設計師的發跡過程。———《華盛頓郵報》   不管你是死忠的蘋果迷或是對產品設計有興趣,本書絕對值得一看!———Techzei網站   英國籍的作者對強尼.艾夫的設計背景著墨甚深......讓人看到賈伯

斯以外的蘋果面向。———《GQ》   強尼.艾夫跟蘋果的產品設計經常劃上等號⋯⋯透過他的巧思讓蘋果產品發光發熱,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環節,無所不在。———《金融時報》網站   頂尖設計師必須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可從本書的精彩細節看出端倪。———ZDNet 作者簡介 利安德.凱尼Leander Kahney   報導蘋果逾十年,當今書寫蘋果首屈一指的作者。已有三本介紹蘋果與蘋果迷現象的暢銷書:《紐約時報》暢銷書《賈伯斯在想什麼?》(Inside Steve's Brain)、《Mac教派》(The Cult of Mac)及《iPod教派》(The Cult of iPod)。   曾

任「連線」網站(Wired.com)新聞編輯,現為CultofMac.com網站編輯與負責人。定居舊金山。 譯者簡介 連育德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所畢業,曾任東吳英文系口筆譯兼任講師、證券業內部譯者。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通過,亦曾獲梁實秋翻譯評審獎,專精財經與科技領域的中英雙向翻譯。另從事商業人士英文家教,並熱中於全腦開發學習,著有《新多益3冠王教你腦力全開記單字》一書,譯作有《轉念間,全世界都聽你的》、《自造者時代》等。 |序言——邂逅| 01    天縱之才——中小學時期 02    英倫設計教育——刻苦實作、大膽創新 03    倫敦生活——設計哲學的探尋

04    初入蘋果——工程導向的企業文化 05    賈伯斯重返蘋果——燃燒的設計魂 06    連連告捷——嶄新的產品開發流程 07    鐵幕後的設計工作室 08    iPod誕生——蘋果存世的意義 09    製程、材質與其他二三事 10    iPhone——我們重新發明了電話 11    iPad——前所未有,獨霸全球 12    一體成型——蘋果的製程革命 13    蘋果的靈魂人物 |致謝| 序言 邂逅      第一次遇到強尼.艾夫,竟然害他幫我拎了一整晚的背包。      那時是2003年麥金塔世界大會的傍晚派對,身為「連線」網站(Wired.com)特約記者的我,

怎麼會不知道他的身份。他是即將成為全球最著名設計師的強尼.艾夫。      而他,竟然願意跟我聊天。      這一聊,才發現兩人的共同之處,除了愛喝啤酒,也因為同是遷居舊金山的英國人,免不了都有文化衝擊的困擾。他的妻子海瑟也加入寒暄,我們三人就這樣緬懷起英國酒館、英國報紙與英式音樂(尤其是浩室電音)。但幾杯啤酒下肚後,我突然想到另外約了人已經遲到,於是匆匆離去,把筆記型電腦背包留在現場。      時間快轉到午夜過後,我又碰到強尼,地點換成城市另一頭的飯店酒吧。萬萬沒想到,我的背包竟然在他肩上;這個全球最夯的設計師,願意整晚拎著一個糊塗記者的背包,我當下只有瞠目結舌可以形容。現在回想起來,我

懂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對設計團隊成員、合作夥伴,尤其是蘋果,都給予百分之百的用心。對強尼來說,工作就是一切,講到工作的時候,他從來不提到自己如何如何,凡事都以團隊為主。      幾個月後,蘋果6月時在舊金山舉辦2003年全球開發者大會(WorldwideDevelopersConference),我又有機會與他碰面。台上,賈伯斯正滔滔不絕地發表塔型電腦機種PowerMacG5,對它的超強性能與鋁製機殼讚不絕口。強尼站在台下一旁,旁邊兩、三個公關部門的女員工忙著跟他聊天。等到賈伯斯演講結束,我朝強尼走去。      他一見到我,便給我一個大大的微笑,說:「又見面了,真有緣。」      握

了握手,他親切地問我:「最近還好嗎?」      背包的事實在太丟臉,我連提都不敢提。      寒暄一下子後,我問:「我能做一點正式採訪嗎?」蘋果一向以低調作風聞名,所以我看到旁邊的幾位公關同時搖頭拒絕,並不訝異。但沒想到強尼卻說:「沒問題。」      他把我帶到附近的展示座看產品,我原本只想請他發表幾句話,但他卻熱情地介紹起這款最新產品,一講就是20分鐘,我連話都插不進。這也怪不了他,誰叫設計是他的熱誠所在呢!      由一大片鋁材擠壓成型的PowerMacG5,銀灰造型簡單俐落,活像是衝鋒殺敵的隱形轟炸機。當年的科技產業確實也瀰漫濃濃的煙硝味,蘋果與英特爾競相要研發出最快、最好的晶片

。電腦大廠以性能為宣傳亮點,蘋果更誇口說這款新機種的性能無人能比。但強尼卻不講電腦性能。      「這個真的很難。」他說。他提到簡單俐落是這款電腦的設計哲學。「我們只保留最有必要的元素,其他的全部拋掉,但消費者看不到我們在背後的努力。我們不斷回到起點,反問這個零件有沒有需要?這個零件可以執行其他四個零件的功能嗎?所以我們精簡再精簡,成品不但更容易生產,使用上也更加方便。」      精簡再精簡?這實在不像科技公司會說的話。科技企業推出新產品時,通常是功能多多益善,但強尼的說法卻一反產業的習慣做法。精簡,是每個設計科系學生學到的基礎概念,並非創新之舉,但擺在2003年那年,似乎就是格格不入。

     事隔幾年後我才明瞭,強尼在那個6月天早上向我透露了一個天大的祕密,原來,精簡正是蘋果創意思維的祕密,因為簡單而能屢屢突破業界傳統,躍居縱橫全球的大企業。      強尼與賈伯斯合作無間,聯手打造出iMac、iPod、iPhone、iPad一連串經典產品,但他甘於讓賈伯斯站在鎂光燈前,自己守在幕後,以他的創新思維與設計美感帶來重大突破。身為工業設計部門副總裁的強尼,如今已是形塑當今高度資訊化社會的重要人物,重新定義我們工作、娛樂、溝通的方式,地位無人能及。      這個昔日畢業於英國設計學校、患有閱讀障礙的小伙子,是如何變成全球科技業數一數二的工業設計師的?本書將帶領各位一探強尼的成

長歷程與發跡經過,認識這位才華洋溢卻又光芒內斂的設計狂人。你我的生活,皆因他的設計哲學而改頭換面。      |神祕的蘋果與消息來源|      蘋果總公司園區的專賣店可以買到紀念T恤,上面寫著:「本人到過蘋果總公司,但所見所聞都不能透露!」這句話拿來形容報導蘋果的過程,再貼切不過。      要說動消息人士談論蘋果,是一件不簡單的任務。蘋果人是不討論自家事的,即使是三十年前發生的事情,他們也不願意表達看法。蘋果作風相當神祕,員工若是洩露一絲一毫的細節,都會因此遭到開除。不管是員工、承包商還是合作夥伴,只要跟蘋果有關係,都簽過一大堆保密協議,一有違規,不但可能終止聘僱或合作關係,更可能被蘋果告

上法庭。員工對目前產品計畫三緘其口,不難理解;但他們連過去的產品也不肯談論。不只是產品,其他營運環節也瀰漫神祕色彩,最嚴重的是蘋果視為商業機密的內部流程。以開會為例,蘋果似乎認為會議流程若流入競爭對手手中,可能會助長對方實力。      蘋果的企業文化把撲朔迷離發揮到極致,彷彿是一家情報組織。員工除了自身工作(多屬高度專業分工)之外,其餘所知甚少,只有少數主管與資深副總裁才清楚整體規劃。但即使如此,他們也常常不知道其他部門或隸屬員工的事。      在低調已成企業DNA的蘋果裡,三緘其口就跟呼吸一樣自然。員工生活在蘋果的大泡沫裡,不參加外界的研討會或公開演講,也很少出沒在矽谷其他專業或社交場合

。蘋果員工的朋友都知道不要過問他們的工作情況,有人提到時,他們只會笑笑地不回話。他們甚至連另一半都不說。有位女性設計師接受本書訪問時說,她與先生兩人會特別小心不提到工作情形,深怕不小心說溜嘴。      為了蒐集本書材料,我們聯絡了超過兩百人,大多數是蘋果現職或剛離職不久的員工,其中有些人願意具名,但許多選擇在書中匿名表達意見。我們多次聯絡蘋果針對訪談內容說明,但沒有得到回應。      儘管如此,我與研究夥伴最後仍訪談到許多消息人士,請他們分享對蘋果、強尼、企業文化的看法。我們很難得地採訪到一些重量級人物,有些甚至與強尼共事過數十個年頭,透過他們,我們得以一窺設計部門工作室與蘋果思維,以前所

未有的觀點認識蘋果。他們所提供的資訊與細節建構起蘋果多年的進展脈絡,彌足珍貴。      除了訪談之外,我們進行廣泛研究,從影片、文字紀錄、產品發表會檔案、相關書籍、文章以及產品本身抽絲剝繭,針對強尼的職業生涯與他在蘋果的影響力,勾勒出最詳實的全貌。 摘自第3章/倫敦生活 |設計風格逐漸成型| 愛看書的強尼,涉獵的書籍從設計理論、行為學派大師史金納(B.F.Skinner),到19世紀文學都不偏食。他也喜歡逛博物館,過去常跟父親光顧倫敦的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andAlbertMuseum,全球一流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之一)。 他研究艾琳.可蕾(EileenGray)的作品,

向這位20世紀最有影響力之一的家具設計師與建築師取經。強尼對現代設計大師很著迷,其中一個是義大利曼菲斯(Memphis)設計師團體的米歇爾.德.洛奇(MicheleDeLucchi),高科技產品在他手下變得更溫柔、更親民、更加人性化,不再晦澀難懂。 葛林爾還記得強尼愛上家具設計師賈士柏.墨利森(JasperMorrison)的設計風,輪廓相當純粹,全部都是直線條,絲毫不見曲線。他也很迷百靈的傳奇設計師迪特.朗姆斯(DieterRams)。葛林爾說:「我們都把迪特.朗姆斯當成榜樣。在設計學校時,他的設計原則就在我們心中扎根,但橘子設計的作品看起來並不像百靈的產品。強尼只是喜歡他們的簡單俐落。」 

橘子設計的四個人都對設計哲學很感興趣,尤其是強尼。葛林爾與達比夏還有教職,會想辦法將公司的設計哲學表達出來。兩人都曾在IDTwo/IDEO與比爾.莫古吉(BillMoggridge)共事過,深受他的影響。葛林爾回憶說,他們兩個人從莫古吉學到許多重要的觀念,一個是「不要有強烈的意識型態」,另一個是「團隊合作」。 菲力普斯說:「IDEO有一個共識系統,作品都要有每個人的同意才算數,所以葛林爾與達比夏在橘子設計時,要求作品必須經過每個人的認可,大家多次討論過後才會交出成品。這樣的做法很好,因為你隨時隨地都在考驗自己的能力。而且在讓客戶滿意的同時,也能挑戰自我極限,覺得這樣的過程很刺激。」 設計美學方

面,橘子設計也受到一些風格的影響,但從來不會為了講究風格而固定在某個路線。設計任何東西都要有理由,這是強尼跟我們其他人的堅持。」葛林爾說。 「強尼認為一款設計要做到對,也要做得有意義。他堅持科技要符合人性。一件東西應該長怎麼樣,向來是強尼在設計時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他有能力把產品的現有模樣褪除,或者是不去理它,對於工程師說產品一定要怎麼做,他也可以不管。無論是什麼產品設計或使用者介面設計,他都有辦法回歸基本面。我們在橘子設計的理念也類似如此,倒也不是學校教育的關係,而是我們對其他設計做法產生的一種反動。」

我國電信事業民營化員工權益保障問題之研究

為了解決凱基證券總公司電話的問題,作者呂德明 這樣論述:

公營事業民營化不僅是世界的趨勢,也是政府既定的政策,國 營中華電信自不可免。然而,由於此項變革與員工權益息息相關, 是以自政府倡導民營化以來,就不斷遭到許多員工的抗爭,成為民 營化的阻力。由於電信事業員工既有的權益較我國勞動法制中所規 範的勞方權益為優,一旦事業單位轉為民營,員工擔心他們既有的 權益會受到影響,因此自政府倡導電信業務自由化、民營化以來, 即不斷遭到員工的抗爭與阻力。職是之故,如何使電信事

業民營化 對員工權益問題有所保障,以降低政策推行的阻力,成為有關機關 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為了更進一步瞭解這些問題的癥結並尋求解 決方法,乃引起筆者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 的與方法、章節結構與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重要名詞詮釋 。   第二章回顧我國電信事業組織之沿革與經營環境;探討民營化

趨勢,並對民營化員工權益問題做基本的探討。   第三章分析電信事業民營化之相關理論與文獻。包括一般性之民 營化理論及電信事業民營化理論。    第四章介紹英、法、日等國外主要電信事業民營化國家其對員工 權益保障問題之處理經驗,藉吸收他國之長,以作為我國之借鏡及施 政之參考。    基於英、法、日與我國國情不同,乃於第五章介紹目前國內公營 事業已完成民營化之中石化、中鋼、

陽明海運等公司對員工權益保障 問題之處理經驗做比較,俾使資料更為完整。   第六章則深入探討有關我國電信事業民營化員工權益保障問題, 本研究係以美國心理學家赫茲柏格(Frederick Herzberg)教授所提出 的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為骨架,將權益保障的 內涵分為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前者可以激發人員的工作意願,產生 自動自發的工作精神,具有積極性的

作用,例如員工入股、員工參與 等;後者則只有不讓工作水準降低之消極作用而已,並不能促使人員 發揮潛力因此必須作好各項措施,以防止員工產生工作的不滿足感, 例如政府對員工因民營化遭致權益損失所作的補償,以及包括員工身 分、工作保障、勞動條件、工作轉介、轉業訓練、第二專長訓練、失 業保險、公勞健保、員工福利、工作環境、工會組織、集體交涉、爭 議權等其它權益。   第七章針對我

國電信事業民營化員工權益保障問題作綜合性的檢 討,並作成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中華電信民營化存在以下幾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民營化員工權益補償問題並未能真正反映員工的訴求。 (二)政府推動民營化的進程未能在穩定中進行。 (三)以全民釋股方式達成民營化並非最佳良策。 (四)工會功能的發揮是民營化成功的關鍵。 (五)發展多角化經營是

維持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