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 商 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制造 商 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慶豐寫的 新競爭戰略:創新商業模式,打造超級產品,讓小企業成為巨無霸 和(以色列)雅科夫·卡茨的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好望角系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和浙江人民所出版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經營管理系 林鳳儀所指導 蔡天翔的 探討ESG與中國大陸上市公司財務績效,經營績效之間關聯性 (2021),提出制造 商 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ESG、DEA、回歸分析、經營績效、財務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宜蘭大學 應用經濟與管理學系應用經濟學碩士班 陳凱俐、孔維新所指導 陳永純的 農業旅遊紓困與振興政策之效果評估 (2021),提出因為有 新冠肺炎、農業旅遊、紓困政策、振興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制造 商 英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制造 商 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競爭戰略:創新商業模式,打造超級產品,讓小企業成為巨無霸

為了解決制造 商 英文的問題,作者李慶豐 這樣論述:

本書為T型商業模式系列的第四本書,書中主要企業競爭戰略如何從創新、聚焦到實際落地實施。   傳統企業戰略有“三宗罪”:①戰略學派眾多,創新發散雜亂,難於指導企業戰略聚集;②超過99%的企業重點在競爭戰略,而戰略教科書80%篇幅都在談少數集團公司才用到的總體戰略;③接近95%以上企業的高管有MBA/EMBA文憑或學習過戰略,但95%以上企業缺乏有效的戰略規劃。   新競爭戰略對於傳統企業戰略做了“三改進”:①將各種戰略學派收斂到戰略規劃;②將80%以上的戰略創新、活動聚焦到競爭戰略——產品好、贏利多,才是“好戰略”;③將戰略落實到企業經營場景,貫徹採用DPO戰略過程模型。 讓

戰略回歸“第一性原理”   重點提示:   ※ 什麼樣的企業才需要一個戰略“參謀長”?   ※ 如何讓戰略這頭“大象”跑得更快?   ※ 面對“理論不夠細緻……冒進式創新”這些評判,筆者將如何應答?   當今是科技進步、萬物巨變的時代,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定型於20世紀90年代的傳統戰略理論,就不應該進化和改變一下嗎?   與國內外的一些大談特談如何讓企業集團實現從N→N+X的擴張發展的戰略教科書有所不同,這本《新競爭戰略》沒有繼續路徑依賴,它的闡述重點放在:如何讓創業項目可行,即實現從0→1的突破;如何讓中小企業實現複利增長,即從1→N的快速成長;如何讓企業集團實現圍繞核心競爭力的擴張,

即從N→N+1的歸核化發展;如何讓未雨綢繆或身陷困境的企業實現第二曲線業務創新,即從N→M的成功轉型。   一、戰略教科書都是為大型企業集團編寫的嗎?   寫這本書的一部分原因,還要從一位名叫Rick的戰略專家談起:   與任正非當年所學專業一樣,Rick畢業于某知名大學的暖通專業。大學畢業後,Rick沒有在建築行業找工作,而是憑藉出色的英文翻譯及溝通能力,就職於一個大型產業集團的戰略部。只因他不太願意用中文名,時間久了,習慣成自然,大家都叫他Rick。   從2007年開始,我從事風險投資工作後,經常會思考一些企業的戰略發展問題。那時,Rick已經有近10年大型集團戰略部的工作經驗,通過不斷

進修學習,還獲得了戰略管理方向的博士學位,已經是一位圈內小有名氣的實戰派戰略專家。   Rick與我在一個共同的友誼“圈子”,不時有所聯繫。一次,我們談到中小企業如何制定發展戰略,他說:“不要對中小企業談戰略,戰略教科書都是為大型企業集團編寫的。”   我有一本英文版的《戰略管理學》書籍,屬於20 0 0年左右從國外商學院引進到中國的影印版教材。當時該書已經是第12版了,很厚很大的一本,長×寬×高的規格尺寸是273×213×40mm,有60 0多頁,重量接近 2千克。   後來幾次整理書櫃,實施“斷舍離”,但我一直不捨得丟掉這本書,也許是它帶來的紀念意義大於從中學習的收穫吧。每當看到這本書,我

就在想,誰能讀完這麼一本厚書呢?既然是經典戰略教材,多讀幾遍才能把書讀“薄”,那又要佔用我們多少時間呢?   Rick是這本書的讀者,很多戰略研究學者也會看這本書。像任正非、馬雲、雷軍、比爾·蓋茨、紮克伯格、柳傳志等知名企業家,他們各自能把一個從零開始的“小蝌蚪”企業搞成世界知名的“巨無霸”集團,他們無疑很懂企業戰略,但是他們未必要讀這麼厚的戰略書籍。   Rick曾對我們說,當小企業成長為“巨無霸”集團時,需要通過主業向上下游或周邊擴張,打造生態圈,以實現持續高速增長。企業從內生成長轉向外延增長,就需要通過外部環境分析、內部環境分析,實施收購兼併戰略、一體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多元化發展戰略等

。企業進入這個發展階段,戰略部的作用就非常大!老闆的精力照顧不過來,面臨的擴張風險急劇增大,通常就會從高校或跨國公司邀請知名戰略學者或經理人負責公司的戰略管理工作。企業的戰略部就像是軍隊的參謀部,“參謀長” 的人選很關鍵!   之前曾有人說過“創業就要敢賭一把,成功需要血性和運氣”“中小企業不要談高大上的戰略”之類的話;後來又有人說“風口來了,豬都能飛上天”“潮水退了,才能看出誰在裸泳”等。戰略管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從國外引進到中國的,戰略管理與中小企業的生死存亡無關,因此全世界的中小企業宿命應該一樣。按照Rick的解釋,中小企業“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今後也就不要再談什

麼高大上的戰略了……   二、新競爭戰略是否更符合戰略的第一性原理呢?   轉眼到了2021年,我從事風險投資工作十多年了。在此期間,我不輟學習、思考與實踐,不囿於從國外引進的戰略理論框架體系,遠離人云亦云及“跟班式研究”,長期在實踐前沿解決企業面臨的各種戰略發展問題,終於寫作並出版這本《新競爭戰略》。它也顛覆了Rick等專家學者對企業戰略的原有認知。本書提出的新競爭戰略,相較於波特的競爭戰略, 可以說是40年來對戰略最重要的一次反覆運算升級,屬於遞進式創新;相較于傳統的戰略教科書,它解決了戰略管理“空心化”問題,所以屬於一次顛覆性創新。   概括來說,新競爭戰略含有這樣一個緊密連接企業經營的

戰略邏輯過程:企業生命體沿企業生命週期戰略路徑進化與成長,通過實現創立期、成長期、擴張期、轉型期等各階段的主要戰略主題,將企業產品從潛優(潛在優勢)產品→拳頭產品→超級產品→潛優產品Ⅱ……讓“小蝌蚪”創業成長為“巨無霸”,持續達成與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或願景,見圖0-1-1。   Rick看到這個圖後,評論說:“從左向右看這個圖,依次是第1章、第2章……第6章,內容與圖示融合在一起。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從生命週期階段出發,系統地闡述小企業如何成長為大型企業集團的路徑過程,客觀地說這是比較新穎的戰略理論體系創新。不過,這裡面的新名詞比較多!我知道,像T型商業模式、企業贏利系統等,是你之前出版的

兩本書的重點內容;企業生命體、戰略主題、潛優產品、拳頭產品、超級產品、戰略場景等,在新競爭戰略理論中一定有特定的含義吧?”   是的,既然是顛覆性理論創新,必然需要一些新概念、新名詞。不過,本書中都有通俗易懂的解釋,一看就會明白,還能很快應用到實踐中;再說,不掌握一些創新理論,不能理解一些新概念、新名詞,一個人很快就會落後於時代!   總括來說,本書提出的新競爭戰略理論,將系統地闡述與演繹“戰 略=目標+路徑”這個戰略第一性原理。近100年來我們的戰略研究、戰略教科書、戰略大師所言等,哪個曾系統地闡述與演繹這個第一性原理? 新競爭戰略的實用性思考起點是:如何促進一個從零開始的“小蝌蚪” 創業,

成長為“巨無霸”集團,最終實現組織目標或願景。像華為、阿裡巴巴、騰訊、蘋果、亞馬遜、微軟等“巨無霸”集團,創立之初都是一個“小蝌蚪”企業,創始人也無耀眼的履歷和背景,一些人甚至還沒有讀完大學本科就去創業了。新競爭戰略也有別于傳統戰略教科書的知識堆砌範式,其核心思想主要來自對成百上千個成功公司的實踐提煉、概括與總結。   Rick繼續評論說:“明茨伯格曾說,我們對企業戰略的認識就如同盲人摸象,一位又一位的戰略大師都只是抓住了戰略形成的某一方面:設計學派認為,戰略是設計;計畫學派認為,戰略是計畫;定位學派認為,戰略是定位;企業家學派認為,戰略是看法……但是,所有這些學派都不是企業戰略的整體。近10

0年來大家尋尋覓覓,戰略這頭‘大象’究竟是 什麼?”   從還原式切分到系統性整合,從盲人摸象到摸著石頭過河,我們不能放棄探索!比較來看,圖0-1-1給出的示意圖是否更像戰略那頭 “大象”?不過,在本書的相關章節中,將讓這頭“大象”勇敢地站起來,置於企業與環境競爭圖中代表企業的一方,而與之對峙的另一方是構成行業牽制阻力的五種競爭力量、環境機會和威脅等。   “大象”還可以站起來嗎?筆者小時候聽過這樣一個笑話:從前有一個人,為躲避戰亂而在深山溝裡生活了50年。後來聽說天下太平了,他就長途跋涉走出深山。在返回老家的路途中,他看到鐵軌上一列火車呼嘯而過,驚呼道:“這傢伙了不得!趴著就跑得這麼快;如

果站起來,一定比閃電還要快!”   Rick回應說:“火車站起來奔跑,它就變成了火箭。你看拼多多、滴滴、ofo小黃車、瑞幸咖啡、極兔快遞、‘造車新勢力’等一批新創企業,還有曾經的海航集團、樂視網、太陽神集團、春蘭集團、三九集團、南德集團等,它們都曾跑出了‘火箭速度’!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果沒有正確的戰略理論指導,說不定哪一個明星企業在某一天就會折戟沉沙!”   三、為什麼說傳統戰略教科書早就過時了呢?   在寫作本書查閱參考資料時,我發現那本“珍藏”多年的《戰略管理學》英文教材,早就有了中文版,並且已經反覆運算到第21版了。實事求是地說,一些從國外引進及經過國內不斷改編的戰略教科書,的確保持

幾十年“依然如故”,基本理論框架一直沒有什麼較大改變,見圖0-1-2。看到這些“堅持不變”的戰略教科書,我總是會提出這些問題:   (1)傳承于西方作者傳統的知識堆砌範式,戰略教科書中的內容越來越龐雜、繁多。這有點像中國唐代的仕女,追求以肥為美!如此繁多的知識堆砌、發散飄移,哪些與企業的經營邏輯相吻合呢?企業經營者時間寶貴,即使讀上幾遍這樣的大部頭戰略書,依然是“狐狸吃刺蝟,無從下口”,也很有可能讓自己原有的經營邏輯變得混亂不堪。   (2)企業是一個具有耗散結構的非線性生命系統。傳統戰略教科書談論了太多企業戰略的“週邊”內容,見圖0-1-2。但是,這些教科書並沒有談及戰略圍繞的“核心”是什麼

。《經濟學人》雜誌曾調侃說,人人都在談論戰略,卻沒有人知道戰略究竟是什麼。   (3)即便是全球知名的戰略大師,提供給企業的也只是“戰略零部件”“戰略原材料”。讓企業經營者自己組裝所需要的系統化“戰略產品” 嗎?面對浩如煙海、無所不包的戰略知識庫,這太難了。己所不欲,勿施 於人!   綜上可以稱之為企業面臨的“戰略困境”。近10 0年來,這個“戰略困境”持續無解。筆者結合工作實踐,提出新競爭戰略理論,好似“關公面前耍大刀”,希望給這個“戰略困境”提供一些解題線索及初步解決 方案。   Rick說:“解鈴還須系鈴人,西方國家商學院開設的‘公司戰略’或‘戰略管理’課程,主要理論源頭來自一個叫作安索

夫的人。”   本書中將有詳細敘述:“安索夫出生在蘇聯時代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父親是美國駐蘇聯的外交官,母親是俄羅斯人……1956年,38歲的安索夫進入美國洛克希德航太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將大量軍用技術轉為民用,為企業多元化經營提供了豐富的技術來源。世界各國飽受戰爭創傷、滿目瘡痍,一些美國企業從戰後重建中獲得發展紅利——似乎躺著就可以賺大錢,而迅速發展壯大起來。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趕上時代機遇的美國大企業紛大搞多元化經營,而後達到一個小高峰……   “……由於安索夫的開創性研究,後人把安索夫尊稱為戰略管理的鼻祖或一代宗師。”   追根溯源我們就大致明白了為什麼傳統的戰略

教科書中絕大部分篇幅都是外內部環境分析、一體化、多元化、兼併收購、國際化等大型企業集團才用得上的戰略。因為包括安索夫在內的戰略管理學開創者都具有在國際大公司工作或擔任顧問的背景,那個年代的美國大公司也正好處於適合這些“週邊”多元化擴張經營戰略大行其道的實踐環境中。   彼之蜜糖,汝之砒霜。隨著市場不斷發展,各領域都存在激烈的競爭,盲目性的多元化戰略很難再讓企業取得成功。在以專一化戰略見長的歐洲和日本大企業兩面夾擊下,在中國製造業幾十年迅猛發展的背景下, 美國企業尤其是制造型企業在許多領域節節敗退,不少通過多元化經營而形成的大型企業集團開始遭遇嚴重的虧損問題。   無論中外,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

始關注核心業務,逐步進行歸核化經營。一大批德國、日本的“隱形冠軍”企業取得了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成就。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效果顯現,許許多多的中小企業迅猛發展起來,快速登陸科創板、創業板及國外資本市場,成為新一代行業領導者!   由此,傳統戰略教科書的結構框架與內容構成是否早就過時了呢?   四、如何讓“小蝌蚪”創業成長為“巨無霸”?   通過回歸戰略的第一性原理,新競爭戰略從“戰略=目標+路徑”展開,企業所歷經的創立期、成長期、擴張期、轉型期等生命週期階段,既是戰略路徑,同時也屬於大尺度觀察企業的經營場景,所以每一個階段都應該有自己的戰略主題和產品願景(詳見圖0-1-1)。另外,與產品思

維、產品經理等理論互相連接,新競爭戰略理論也更重視對企業產品的闡述,旨在將企業產品打造為超級產品。   超級產品是指在市場上具有巨大影響力、有一定壟斷地位,且能夠通過衍生產品長期引領企業擴張的產品。例如:福特的T型車就是一款超級產品,累計銷量超過1500萬輛,在美國市場的市場佔有率一度超過50%; 像位元組跳動的抖音、騰訊的微信、蘋果的iPhone、雀巢的即溶咖啡、阿裡巴巴的“淘寶+支付寶”、穀歌搜索等都屬於超級產品。這些超級產品帶來的持續贏利及衍生產品,長期引領了相關公司的擴張與發展。   在企業經營中,為什麼會出現戰略難以落地的情況呢?因為大部分戰略理論來自“象牙塔”“學術圈”,長期處於空

中樓閣中,游離於企業所需的戰略規劃及實際經營場景之外。   Rick說:“眼見為實,讓事實說話。從本書第1~6章的內容看,的確具體闡述了企業戰略規劃與場景及如何應用,一定程度解決了‘理論飄在空中,戰略難以在企業落地’的問題;按照企業的經營邏輯,也詳細討論了企業發展各階段的戰略主題、企業生命體的成長與進化、戰略路徑、產品願景等。並且,這些內容圍繞的核心是如何將企業產品打造為超級產品,如何讓‘小蝌蚪’創業有戰略、有步驟、有路徑地成長為‘巨無霸’!我還要問一下,第7章的內容是否有點偏離主題?”   按照本書責任編輯周磊的建議,最後一章(第7章)是關於“T型人”的內容。不論是職場人,還是手藝人等,每一

個職業個體都可以看成是一個人經營的公司,所以新競爭戰略理論對他們同樣適用。在此,可將他們稱為“T型人”。同樣按照“戰略=目標+路徑”展開,可以將一個人的職業成長與發展簡要劃分為新人開局、複利成長、職業躍遷、有序轉型四個階段, 通過應用新競爭戰略,最終讓職業新人有戰略、有步驟、有路徑地成長為超級個體。   “看起來有一些生搬硬套,也可能它屬於額外的‘加餐’,寫作時有些不夠重視。”Rick還問道,“什麼原因促使你寫這本書呢?該不是因為我經常說戰略教科書都是為大型企業集團編寫的,能夠學好、用好戰略的人寥寥無幾吧?另外,這本書一共寫了多長時間?”   確實有這方面的原因。《好戰略,壞戰略》作者魯梅爾特

也說過,“好戰略”鳳毛麟角,“壞戰略”比比皆是。所以,為改變企業戰略難學難用、混沌無疆的現狀,《新競爭戰略》力求淺顯易懂,讓每一個企業經營者、管理者、職業個體、商學院師生等都能夠讀明白、學得會,並能夠學以致用,確實讓自己受益。本書有65個模型或結構化原理示意圖,諸多精品案例、故事啟發……力求實現優質內容與美好閱讀體驗的統一!至於這本書寫了多長時間、真正的寫作緣由、寫作心理“揭秘”及為什麼能夠寫這麼快?屬於本書後記披露的內容。   “每節都有一兩個很形象的示意圖,序言中還插入了兩個示意圖,在其他同類型戰略書中並不多見!案例故事也比較短小精悍,兩者結合,讓讀者一看就明白,很容易把握理論要點。這些都

是本書的鮮明特色!不過,本書是否也存在一些問題呢?比如,理論不夠細緻,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似乎有點從實踐出發的冒進式創新。”Rick簡單評論後繼續問道,“你寫書有點快,三年出版了四本,我們都看不過來!下一步,你將寫什麼書?”   我寫的這些書,努力做到圖文並茂,但也有些粗枝大葉,與“學院派” 風格迥異。長期工作在風險投資第一線,我寫的書應該代表著“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也許,在實踐一線的創業者、企業家、管理人並不會逐條逐句對照著某個細緻嚴密的理論來經營企業,而是需要明白大致的經營邏輯,學會審時度勢,向實踐求真知,更需要有“事上練”的硬功夫!   我也曾經說過,我寫這些書是為了“開闢管理學第

二條道路”“創造管理學新國貨”“致力於成為中國的德魯克”。這些不能只是“別出心裁” 的行銷口號,也應該是作者的使命和願景。《新競爭戰略》與之前出版的《T型商業模式》《企業贏利系統》,三本書共同構成了我目前認為的“新管理學三部曲”。至於下一步將寫那些書?暫時有一個4~5本書的系列寫作計畫;它們的書名各是什麼?這裡就不劇透了,答案的“彩蛋”埋在本書第5章的內容中。   據實而言,這本書是關於新競爭戰略的首印版本,其中有很多顛覆式理論創新、饒有興趣的案例故事、有圖有真相的揭秘,也必然存在挂一漏萬、疏忽不足之處,懇請大家畫龍點睛、批評指正!我的郵箱是: [email protected]。   李慶豐

制造 商 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暗網? 陰謀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5RVLpFkAKQ&list=PLGzW5EwcApFuqKoowMHS9v8W34vIPyrtk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4rmkFI1ik0&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

我的100K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破解Kate yup事件是假的! 不是綁架! 不要被騙! (Facebook上的證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JVt56ORWo&t=2s

曼德拉效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utzRIE_uE&list=PLglqLngY6gv5BCwaoP-q6DOwUmw1lIusF&index=17&t=5s

深刻個人經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oa6Vs1qWc&list=PLglqLngY6gv4mm_doLUUJx4zq5KvLJ2VE

最恐怖揭發5種的未來科技 | 2020年版本

5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記錄 | 2020年版本

[預言] 五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發明 | 2020年版本

將來5種最恐怖的未來科技

“I’m very close to the cutting edge of AI, and it scares the living hell out of me” 科技企業巨頭Elon Musk發明了自動駕駛汽車, 目標是到火星居住, 但仍然對人工智能感到wuy guey.

2020年的年頭多災多難, 人類創造的科技能否幫助到人類未來呢?

大家好又是我暗網仔, 今天就講5個你一定不知道, 恐怖,即將採用的未來科技.
*do something with a robot here. Maybe voice maybe dance*

Quantum computing
平行時空的概念常常在電影裡出現. 無論電影或現實中, 在不同時間線存在另一個自己一直只是理論. 直到80年代物理學的Quantum computing被開拓. 理論是當一種電腦代碼能比血細胞和癌細胞更細, 代碼借來發力的能源從那裡得回來的? 因為量子能在幾不同空間同時存在, 科學新聞學者相信那些不同空間就是我們所描述的平行時空了.
其實2020年1月3號NASA Tess望遠鏡發現一個名TOI 700d的糸外行星. 遠我們101.4光年的Dorda constellation. 外型, size, 可居住度都是跟地球非常相似. 這?否居住一些跟我們非常相似但又特點不同的人類呢? “那些年” 的平行世界就是這個吧! 咸網仔也是這裡存在.

機械戰警 (未來戰士) 陰謀論
80年代公仔Robocop一定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 但至2013年美國保安公司Knightscope已經發明這些ADM (autonomous data machines) 在商場, 學校, 等地方wuy chi ji on.
因為ADM有長期監視和拍照功能. 推出後, 私隱人權問題被外界jut yi,
另外, ADM實際能力亦受到jut yi.
因為各ADM型號沒有自jong武器的. 所以偵測到危險人物後只能發出警報yoing附近保護人員作出拘捕. 人工合作才能成功.

最近迪拜就出現一個人型名REEM的Robocop. 恐怖是他的指示冊中有複雜如: ‘屍體入境許可證’ ‘人口販運’ 等功能. 實質什麼作用就不知道啦.

CERN god particle
大家知不知道 ‘暗網仔’ 甚至所有Youtuber最應該感激什麼平台啊? 不是Youtube. 又不是google. 而是www world wide web. 其實www是英國科學家Tim Bernese-Lee在CERN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所發明的. CERN聞名於他擁有全球最大的 粒子物理研究所. 當中LHC Large hadron collider(大型強子對撞機)因有機會撞擊時制造微型黑洞, 曾一度令各地政府感到非常擔心.
CERN操作48年, 主要目標是確認有Higgs Boson(希格斯玻色子) Gods particle. 2012年發現的Higgs提供了宇宙萬物我們周圍的一切確實被宇宙大爆炸製造出來的證據.
但亦有陰謀論家指出其實CERN設施真正目的是為了開一個能到達其他維度的portal.
大多這個觀點的猜測源自於CERN門口放置的印度神像Shiva: 毀滅之神. 為什麼要在一所科學設施的正門放這個像呢?是預言未來會被 ‘毀滅’ 嗎?

員工評分
相信很多人也害怕見工面試的過程. 雇主也對聘請不對的人會感到擔心. 所以如果招聘顧問公司Thrivemap能用你社交媒體就能給你一個評分, 那雙方也會容易得多吧!
但如果我跟你講評分的是一種名 ‘cultural fit’ 的東西而不是你的工作能力,會有點恐怖嗎?
其實大家也知道員工是否fu合整個公司的大文化是非常重要. 所謂: 識做工不如識做人. 但這個人 ‘評分’ 會否導致之後每個大機構都變成單一文化 monoculture呢?
這 ‘評分’ 機制又會否被我們人類慢慢習慣呢?

中國social credit system
之前我拍片講Netflix提過Black Mirror一集, 社會上你做什麼, 説什麼, 社交媒體上po什麼都會被評分. 2020年中國操作的社會信用體系就而 ‘信譽糸統’ 評國內每一位的人民.
一些被視為 ‘失信’ 的人民某些生活上資源被拿走的. 也挺恐怖的.
由用公共設施. (19年6月2600萬張機票和596萬張高鐵票) 被拒用.
某一些的私人學校或大學也被限制. 有指某些 ‘失信’ 人士的樣子也會大大display在一些大的公眾場合. 列如電影院.
雖然這個social credit system有機會真的能identify出誰曾經犯過罪. 或真的可以幫助網上hei ling.
As someone that lives in a foreign country, freedom of speech is important to me. And

而如果看過那集black mirror的朋友也知道可以有幾恐bo啦.

探討ESG與中國大陸上市公司財務績效,經營績效之間關聯性

為了解決制造 商 英文的問題,作者蔡天翔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中國大陸企業對於ESG的投資在其財務績效,經營績效的水平有何關聯。選取2015-2020年閒的中國大陸A股上市公司,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和回歸分析,進行分析。最後結果顯示ESG的投入對於企業財務績效在短期内(0-2年)呈现負向影響,代表ESG的投入造成的大量財務支持,并不能幫助經營績效增加,此現象在國企中更爲明顯。但是發現能促進企業純技術效率,代表ESG的投入能夠利於企業管理。因此可以看出,中國大陸的ESG還在處於發展階段,市場尚未完全成熟,投入未必能夠得到足夠的回報,但是總體來説已經步入正軌。往後的日子需要政府,企業,投資者的多方努力。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好望角系列

為了解決制造 商 英文的問題,作者(以色列)雅科夫·卡茨 這樣論述:

從無人機到衛星,從導彈防禦系統到網路戰,以色列在將新技術應用於現代戰場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為我們展示了這個僅有800多萬人口的小國是如何長期身處戰爭環境而不斷適應戰爭形式的變化,並成為21世紀的新型強國的。當然,以色列的“強”並不在體量,而在創新和效率上。 作為21世紀探索戰爭模式的先鋒,面對不斷變化的戰場,以色列研發出許多新型武器,並通過改裝手段保持原有武器的有效性、延續性和致命性。雖然世界各國都在應對同樣的挑戰,但許多國家紛紛學習以色列的經驗,尤其是在武器製造方面。可以說,以色列已成為全世界的武器研發實驗室。 以色列是如何做到這些的?這些研發成果

在軍事上和地緣政治上會產生哪些影響?這正是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在書中討論的重點。作者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工作,並同以色列國防體系保持著密切聯繫,本書可以說是一份來自前線的調研報告。   雅科夫·卡茨,《耶路撒冷郵報》主編,哈佛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講師。曾擔任《耶路撒冷郵報》的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近十年,與人合著有《以色列與伊朗:影子戰爭》。現居耶路撒冷。 阿米爾·鮑博特,以色列主要新聞網站瓦拉網的軍事編輯和高級國防分析員。曾擔任以色列《晚報》軍事記者。現居以色列南部小城萊哈威姆。   譯者序 序言 前言 / 001 第一章 地下工廠 /  025

第二章 “玩具”飛機 /  049 第三章 無敵裝甲 /  081 第四章 偵察衛星 /  105 第五章 反導科技 /  133 第六章 情報系統 /  163 第七章 網路病毒 /  184 第八章 軍火外交 /  207 結語 末日戰場 /  230 致謝 /  251 注釋 /  253 原書索引 /  259   以色列的傳奇色彩無需更多筆墨渲染。這個資源匱乏的小國短短幾十年間在經濟、科技和文化等領域創造了諸多奇跡。談到以色列軍事,許多人都首先會想到高科技武器,如“梅卡瓦”坦克和“鐵穹”防禦系統。但這些武器是如何研發出來的?為什麼成功研發出

這些武器的是以色列,而不是其他國家?雅科夫·卡茨和阿米爾·鮑伯特所著的《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一書詳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彌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本書原著於2017年出版。作為軍事記者,兩人長期跟蹤和報導巴以衝突與地區軍事動態;作為以色列公民,他們都擁有在國防軍服役的獨特經歷。《獨霸中東:以色列的軍事強國密碼》體現了兩人10多年來的業務積累和學術思考,是瞭解以色列高科技武器的必讀之作。卡茨1979年出生於美國,後來移民以色列,定居耶路撒冷。他曾擔任以色列教育部前部長納夫塔利·貝內特的高級外交顧問,目前擔任以色列乃至整個中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英文報刊之一《耶路撒冷郵報》的主編,同時在哈佛大

學教授新聞學。除了從事教學和新聞工作,卡茨積極嘗試專著創作,他的第一本書《以色列和伊朗:影子戰爭》於2012年出版。鮑伯特也是以色列人,出生於1974年,長期在以色列各大報刊和媒體工作,先後在以色列《晚報》和瓦拉網擔任軍事記者和國防分析員。他在巴伊蘭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討論的是軍隊、情報界和媒體之間的互動關係。他經常就以色列安全問題發表演講和接受媒體採訪。 在很多人心目中,以色列是“高科技武器”的代名詞,但實際上,以色列在這方面起點很低,缺“小米”,少“步槍”,還沒“子彈”。作者在《地下工廠》一章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介紹。接下來,卡茨和鮑伯特從無人機、坦克、衛星、火箭彈攔截系統、情報

機構、網路病毒和軍火外交等方面介紹了以色列軍事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程,在各個章節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武器系統研發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著重分析了高科技武器發展背後的驅動力。 第一,在作者看來,以色列所具有的歷史背景和所處的安全形勢是發展高科技武器一個極為重要的動因。自建國以來,以色列面臨的戰爭和衝突幾乎從未停息,如果連續幾周新聞沒有報導任何襲擊事件,以色列人反而會感到些許不適應。為瞭解決現實問題,甚至是生存問題,“孤獨”的以色列人必須“不擇手段”“先人一步”,正如書中引用的以色列國家安全機構辛貝特一位前任局長的話:“這並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是在別人約你吃晚飯前,先約他吃個午飯。”

由於資源有限,他們無法靠數量取勝,只能憑藉科技獲取品質上的優勢,這一理念從一開始就成為以色列國防安全戰略的核心思想。這就是為什麼“以色列的科研投入比例居全球之首,占國內生產總值約4.5%,在許多排名中均被列為全世界最具創新性的國家。龐大的科研投入中有大約30%用於具有軍事性質的產品”。 第二,以色列人的“虎刺怕”精神和以色列等級觀念的缺失也有利於創新。“虎刺怕”一詞源於意第緒語,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理解為“胡攪蠻纏”或“厚顏無恥”,但在本書中應該理解為“不屈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甘休”。譯者曾在以色列留學和生活,在同以色列人交往時,書中提到的“虎刺怕”精神經常會讓人感到難以適應,但用在做事上卻非常

管用。可以說,正是以色列人的“虎刺怕”精神導致以色列等級觀念的弱化和缺失,而習慣打破等級制度的文化傾向又強化了以色列人“虎刺怕”式的民族性格。在其他國家,很難看到士官敢同將軍就一個問題爭論,但在以色列,這事一點也不奇怪。 第三,移民社會為以色列科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作者在介紹以色列人物時常常會用到“移民”一詞:“萊納特1921年出生於匈牙利,9歲時隨家人移民到美國,居住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小鎮”“阿比·卡雷姆1937年出生於巴格達,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隨家人移民以色列”。的確,以色列是一個移民國家,不同地區的移民帶來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思維方式,而不同思想的碰撞往往能產生新的想法。在以

色列內部,國防軍是一個“社會中的社會”,發揮著重要的熔爐作用。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年滿18歲後,男性需服役32個月,女性需服役18個月,不管是基布茲成員,還是正統教徒,不管是美國移民,還是俄羅斯移民,都要穿上國防軍的軍裝,朝夕相處,並肩作戰。以色列的開國之父們早就看到了以色列國防軍在社會融合上可以發揮的巨大作用,並使之成為一個弱化階級差異和促進社會融合的絕佳場所。 第四,密切的軍地關係也是以色列成為高科技軍事強國的關鍵。以色列大多數高科技公司和軍火公司的創始人與研發人員都有軍隊服役經歷,有的甚至曾是軍隊高級指揮官,他們知道戰場上軍隊需要什麼樣的武器。在離開國防軍後,他們大多成為以色列國防軍

預備役部隊的一員,隨時可能被召回參加訓練或參與行動,所以,他們一直同軍隊保持著一定的聯繫。另一方面,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也離不開國防軍的支援,國防軍不僅為高科技產業輸出人才,還輸出技術,助推經濟發展。 第五,美國因素在以色列成為軍事強國的道路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色列諸多武器系統的研發都離不開美元。在建國後的多次戰爭中,美國幾乎全都站在以色列一邊,美以特殊關係得以形成:美國公開使用以色列軍事設施,並幫助以色列修建半公開共用軍事設施,進行軍事情報搜集與預警合作,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還在以設立了軍事代表處。美國對以色列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是兩國安全合作的重要內容。1948—2014年,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

額高達1200億美元,其中75%用於購買美國商品。2007年,根據美以達成的有效期為10年的《安全合作協定備忘錄》,美國同意為以色列提供3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2016年9月,美國和以色列達成一項新的軍事援助協議,從2018年起10年內為以色列提供約380億美元的援助。包括“鐵穹”在內的先進武器系統都離不開美國的資助。當然,美以特殊關係也成為以色列同中國等國家開展軍事外交和軍火貿易的障礙。 對於一個經歷了漫長的大流散和長期的反猶主義折磨的民族而言,“不安全感”已成為以色列“民族基因”的一部分,有的學者稱之為“島民心態”。在其作用下,只有通過不斷發展軍事科技,使自己的武器系統在技術上遙遙領先於

本地區其他國家,以色列人才能獲得“相對的安全感”。譯者認為,這種深層次的不安全感也是促使以色列成為高科技軍事強國的重要原因。但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其他國家或組織的軍事技術也在飛速發展。比如,作為一個無人機大國,以色列已開始應對來自哈馬斯和伊朗的無人機威脅;繼以色列成功發射衛星後,2009年,伊朗成功將第一顆自行研製的“希望號”衛星發射到太空,2015年,又成功發射了一顆偵察衛星;當以色列成功借助“震網”病毒使伊朗的離心機癱瘓後,伊朗也成立了自己的網路作戰單位,每年投入10億美元用於研發有效的攻擊手段,連本書作者也承認,“兩國間一場更大規模網路戰的爆發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從作者的這些話中,

我們一方面能體會到他們對以色列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又能感受到他們對未來的一絲憂慮。即便贏得未來所有的戰爭,以色列能做到毫髮無損嗎?能獲得長久和平嗎?可以說,在可預見的未來,以色列人仍將生活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狀態中,高科技軍事強國的地位並不會實質性改變以色列的命運。在全書的論述過程中,兩位作者就軍事論軍事,沒有太多政治性判斷,對於以色列如何解決地區衝突,如何應對未來必然出現的種種危機,他們並沒有提供太多哲學層面的思考,這或許和兩人都是記者出身有一定關係。我相信,在讀完本書後,對於這些問題,每一位元讀者應該都會形成自己的看法。 作者用了一個章節的篇幅介紹以色列的軍火外交。面對國際社會的孤立,軍火外

交在打開外交局面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作者還解釋了一個被很多人忽視的問題。事實上,“由於軍隊規模很小,不管過去還是現在,以色列國防軍都很難通過常規採購刺激本土國防企業研發高端武器。因此,以色列國防企業生產的大多數產品都用於出口。只有這樣,這些企業才能保持生產線的正常運行,並降低國防軍的採購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正如2007年出版的《創業的國度》是以色列人對以色列高科技產業的一次成功行銷,本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創業的國度》的一種補充,也可視為對以色列武器的一次行銷嘗試。但另一方面,武器一旦賣到其他國家,以色列就失去了絕對控制權。未來這些武器或技術是否會落到敵人手中?這也是以色列始終面對的一個

窘境。 此外,我想談一談本書的一些特點。受以色列國防軍保密要求的限制,本書對於武器本身的介紹難以深入,有時會給人意猶未盡之感。書中談到的許多行動屬於秘密行動,還未解密,所以作者經常會用到“據報導”這樣的表達。此外,本書篇幅有限,只能展現最能體現以色列特點的武器系統,無法面面俱到,如果讀者想深入瞭解,可以將本書當作路標,搜索和研讀專門論述相關問題的書籍和文章。 本書看似是一本軍事書,實則側重歷史,更多篇幅在講述武器研發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和事件,以及這些人物所展現出來的品質和精神。從這個角度看,本書提供了一條瞭解以色列歷史和以色列人民族性格的線索,也是一部有血有肉的以色列史。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

,作者在寫作時的假想讀者是對以色列以及以色列國防軍都有一定瞭解的人,因此,譯者在文中添加了註腳,對部分專有名詞進行瞭解釋。 為了讓讀者有更流暢的閱讀體驗,譯者認為有必要在此對以色列國防軍做一簡要介紹: 以色列國防軍向來具有神秘色彩,從不公佈軍力和戰略,但根據全球軍力(GlobalFirePower)2019年的資料,以色列現役軍人大約有17萬人,預備役部隊大約有44.5萬人。 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為英國委任統治時期的地下武裝組織“哈加納”(Haganah,希伯來語中“防禦”之意)。1948年建國後不久,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裡安結束了哈加納的“秘密地位”,成立以色列的官方軍隊——以色列國防軍。

包括伊爾貢、萊希在內的地下組織也併入國防軍。 以色列國防部負責以色列國家防衛事務,其辦公室位於特拉維夫的基爾亞(HaKirya),書中提到的“波爾”指揮中心就位於此。國防部部長由文職政治家擔任,被認為是以色列內閣的二號人物。安全歷來是以色列的頭等大事,因此總理有時兼任國防部長,許多國防部長後來也成了總理。 總參謀部(希伯來語簡寫音譯為馬特卡爾)全面負責陸、海、空三軍作戰指揮和訓練。總參謀長實際上是以色列國防軍總司令,也是全軍唯一一名中將。總參謀長在國防部部長的推薦下由政府內閣任命,直接向國防部部長彙報工作。以色列總參謀長影響力很大,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和巴拉克都曾擔任總參謀長。本書前言中提到的

總參謀長甘茨2015年卸任後組建藍白黨,參加了2019年以色列大選,成為有望打破內塔尼亞胡長期統治的有力競爭者。 以軍實行“總參謀部—戰區(軍種)司令部—師”三級指揮體系。通常情況下,以軍總參謀長和副總參謀長通過戰區司令部和海軍、空軍司令部對所屬的陸、海、空三軍實施逐級指揮,較之世界其他國家軍隊,以軍指揮鏈更短,效率更高。總參謀部下設六個部、四個戰區司令部和海、陸、空三軍。總參六部分別為計畫部、作戰部、軍事情報部、人力資源部、C4I(C4I是指揮、控制、通信、電腦和情報的集成)部和科技後勤部;四個戰區司令部分別為北部戰區司令部、中部戰區司令部、南部戰區司令部和後方司令部。總參謀部的直屬單位還

包括軍事法院、軍事學院等。2011年,以色列軍方宣佈成立“縱深司令部”,負責在伊朗等地實施特種作戰。縱深司令部實際上是一個設在總參謀部的指揮部,負責指揮以色列精銳偵察部隊和特種部隊。 以色列陸軍人數最多,包括步兵、裝甲兵、炮兵、工兵和戰場情報搜集兵(戰場情報搜集兵不同於軍情部下屬的情報部隊)等。步兵中最精銳的為傘兵旅,許多以色列人都以當過傘兵為榮;其他知名步兵單位包括戈蘭旅、南部的納哈爾旅以及吉瓦提旅,這些軍事單位在建國以來的各大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以色列空軍被認為是中東地區最強大的空軍力量。以色列空軍在20世紀70年代前主要使用法國制造的戰鬥機獲取戰場制空權。70年代後,開始大規模換

裝美制飛機,同時以色列開始嘗試自行設計戰鬥機。2016年,美國將首批F-35戰鬥機交付以色列,逐漸取代之前的F-16戰鬥機。 20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的協助下,以色列在內蓋夫沙漠的迪莫納建立了核武器設施。但以色列採取“核模糊”政策,既謀求核威懾,也規避“國際合法性”的問題。通過“海豚”級潛艇、“傑裡科”導彈和戰鬥機,以色列理論上能夠通過海、陸、空實現核武器投放。 以色列實行義務兵役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兵進入作戰部隊,這成為以軍一大特色。以色列的義務兵役僅限於猶太人、德魯茲人和切爾克斯人等民族,不徵召阿拉伯人服義務兵役。極端正統教派的猶太人通常推遲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齡,這種做法起

源于本古裡安時代,現在爭議很大,成為不同政黨間的矛盾焦點之一。以色列軍人服完義務兵役後,退出現役,成為預備役人員,也可在服役期快滿時提出申請,繼續和軍隊簽訂合同,成為職業軍人。以色列國防軍預備役部隊的規模更大,組織結構更為穩定,它們保持著現役時期的上下級關係、武器裝備和訓練模式,在戰時能迅速轉化為戰鬥力。 以色列由於國小人少,平時無力保持龐大的常備軍,因此在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就創立了高效的動員機制,在軍隊和地方都有相應的動員機構;由於在世界其他地方還分佈著大量猶太人,以色列還擁有一套吸收海外猶太人參軍入伍的制度。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48小時後,國防軍動員了約30萬預備役人員,約占當時總人

口的7.9%,使總兵力由11萬人迅速增加到40餘萬人,為以色列轉敗為勝奠定了兵力基礎。但近年來,由於爆發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幾乎不復存在,以色列對預備役人員進行大規模動員的可能性也隨之下降。 國防安全戰略以國家目標為基礎,以色列的國家目標包括確保以色列的生存和安全、以色列國的猶太性和民主性、以色列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以色列在地區和國際上地位的穩固和提高。從總體上看,以色列國防安全戰略的內容包括先發制人、速戰速決、威懾戰略、武器品質優勢、高度戒備與快速動員。 人們一般認為以色列三面受敵,地緣政治環境極為惡劣,但實際上,以色列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分別同埃及、約旦實現和平,“阿拉伯

之春”後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實力大減,周邊緊張局勢大幅改善。目前以色列面臨的直接威脅主要來自南邊加沙地帶的哈馬斯和伊斯蘭“聖戰”組織、北邊黎巴嫩的真主党和更遙遠的伊朗,其中對以色列威脅最大的還是伊朗,尤其是伊朗導彈的威脅。基於以色列周邊和中東地區形勢的變化,未來以色列國防軍的關注重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維持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懾力;對威脅來源保持即時情報覆蓋;維持空軍在中東地區的絕對優勢;提供多層次的防空體系;提高靜態防禦能力,限制非國家行為體通過地道等途徑向以色列滲透;繼續維持襲擊遠距離大量目標的能力;維持部隊的科技優勢。 在對外關係上,以色列和美國、法國、印度、德國、英國、俄羅斯和土

耳其等國都存在較為密切的軍事關係。但毫無疑問,目前以及在未來很長時間內,美國都將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合作夥伴。 中國和以色列具有極強的互補性,自兩國建交以來經貿關係不斷發展,以色列也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在中東地區的重要支點。其實,不只是高科技軍事武器,這個國家和民族很多方面都值得學習。雖然中以關係的發展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限制,但作為兩個最為古老的民族,我們一方面應該吸收各自古老文明的智慧,一方面應該不斷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長久的合作共贏之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最後,我想在此感謝在翻譯本書過程中給予我無私幫助的師長和朋友,其中包括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武官張溯大校、資訊工程大學洛陽校區副教授劉

海龍、中國人民員警大學講師李志博、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修光敏和浙江人民出版社編輯汪芳。 王戎 2019年10月  

農業旅遊紓困與振興政策之效果評估

為了解決制造 商 英文的問題,作者陳永純 這樣論述:

新冠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以來,許多國家對民眾祭出行動限制的規定,不僅管制邊界進出,國境內移動也有所限制,造成旅遊業嚴重損失,屬於旅遊業一環的農業旅遊業受到的衝擊亦是相當嚴重。鑒於新冠肺炎對農業旅遊業造成的重大衝擊,農委會也在2020年提出四種針對農業旅遊業的紓困與振興方案,分別為補貼利息或低利貸款、場域優化及僱工獎勵、商品開發及體驗服務獎勵,以及獎勵農業旅遊(農遊券)。本研究利用農委會委託台灣農業經營管理學會所執行之「農業旅遊經濟效益調查評估計畫」2019年及2020年我國農業旅遊業者之營運資料,使用差異中差異法(DID),來達成以下研究目的:(一)評估我國農業旅遊業者2020年受到新冠肺

炎之經濟衝擊程度;(二)評估政府所提出之農業旅遊紓困與振興措施對降低新冠肺炎經濟衝擊的效果;(三)探討農業旅遊紓困與振興政策在北中南東四區的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新冠肺炎對農業旅遊業的衝擊不明顯。在單一政策方面來看,「場域優化及僱工獎勵」及「商品開發及體驗服務獎勵」具顯著效果;兩種政策組合方面,以同時接受「補貼利息或低利貸款」及「場域優化及僱工獎勵」或「商品開發及體驗服務獎勵」、「獎勵農業旅遊(農遊券)」及「場域優化及僱工獎勵」或「商品開發及體驗服務獎勵」具顯著效果;三種政策組合,則以「補貼利息或低利貸款」及「場域優化及僱工獎勵」搭配「商品開發及體驗服務獎勵」或「獎勵農業旅遊(農遊券)」、「補貼利

息或低利貸款」與「商品開發及體驗服務獎勵」及「獎勵農業旅遊(農遊券)」具顯著效果;四種補助都接受的業者也顯著高於沒有同時申請四種補助的業者。而各區政策效果之結果顯示,有顯著效果之區域為中區及東區,又以東區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