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農會肥料補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原大學 建築研究所 黃俊銘、堀込憲二所指導 胡力人的 日治時期臺灣煙草專賣制度下葉煙草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 (2008),提出北投農會肥料補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葉煙草、產業設施、建築、文化、煙草、專賣、臺灣、殖民地政府、日治時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 王良行所指導 葉瓊英的 金山鄉產業發展史─1929至1998年 (2000),提出因為有 一級產業、二級產業、三級產業、極化作用、擴散作用的重點而找出了 北投農會肥料補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北投農會肥料補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治時期臺灣煙草專賣制度下葉煙草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北投農會肥料補助的問題,作者胡力人 這樣論述:

本研究為臺灣近代煙草產業史結合建築史導向性研究的一環。1905(明治38)年臺灣煙草專賣規則之實施,為日治時期殖民地政府獲取財政來源的獨特象徵,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日人資產與事業規模,重新調整業務向上發展,奠基戰後初期,穩定臺灣民生經濟之基礎。臺灣煙草產業設施已具百年發展規模,鑑於2002(民國91)年臺灣省菸酒公賣局改制為「臺灣菸酒公司」,隨著國家政策與提升世界經貿競爭力,國營事業單位逐漸民營化,相關資產面臨減資,包括:國有土地騰空繳回、產業設施閒置拆除、設備機具拍賣、檔案及文物銷毀等危機,遂使本土化煙草國營事業走入歷史。本研究特此重視原料葉煙草產業設施本質建構因果關係,釐清臺灣煙草產業設施構

成價值,爬梳探究日治時期殖民地政府,在臺灣所實施煙草專賣制度有關葉煙草產業設施發展,作一全面性論述研究。整體性歸納解析,殖民地政府如何藉由設施技術,扶植臺灣煙草栽培邁向近代化之變革。葉煙草泛指製煙前原物料,諸如:試驗研發、耕作指導、栽培生產與等級鑑定,所衍生出煙草耕作試驗研究栽培設施群、煙草耕作者栽培與乾燥設施群、葉煙草收納設施群等三大類及相關附屬設施,從中加以著墨分析葉煙草產業規劃原因、產業設施構築技術與產業功能等面向,藉此瞭解日治時期臺灣葉煙草產業設施所代表的時代意涵,以及當下在文化資產之價值。本研究各章節內容如下:第一章 緒論 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對象、範圍、相關研究、參考文獻評述

、研究方法、研究流程第二章 臺灣煙草專賣產業設施形成的背景 主要論述煙草文化與煙草產業如何在臺灣扎根發展,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如何藉由殖產興業政策,邁向煙草專賣企業化過程之建構。第三章 臺灣煙草栽培暨研究事業的近代化 原料葉煙草在煙草專賣制度下,如何藉由殖民地煙草栽培技術與植煙政策,扶植臺灣三大煙草品係產業設施近代化,亦即支那種煙草產業設施的改良革新、葉卷種與番產煙草產業設施的扶植、黃色種煙草產業設施的興業等三面向整體論述。從中深入研究殖民地政府,在煙草耕作、試驗研究、地方栽培等相關設施之發展,以及產業建築特色分析。第四章 臺灣葉煙草收納暨產業設施的近代化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輔導煙

草耕作者公辦生產製煙原料,從煙草種植、收穫、初薰、醱酵、調理、分級、紮把、包裝等工序後,將俗稱「青煙」原料,依年度府令公告時間與地點辦理收購。本島原料葉煙草收納工作為進入製煙工業前的第一關卡,本章探討殖民地政府如何在臺灣實行葉煙草等級鑑定收納作業,從中分析葉煙草收納場的變遷與產業設施特色。第五章 結論 針對本研究論述,歸納總結與探討,包含:臺灣煙草產業邁入經濟實體化過程、臺灣煙草吸食文化的改變與消費文化差異、臺灣煙草專賣制度在殖產統治之影響、煙草品係與收納需求影響葉煙草產業設施構成、葉煙草技術的引進與變遷、原料葉煙草文化資產保存概念之建議等等,以及後續研究與相關討論。

金山鄉產業發展史─1929至1998年

為了解決北投農會肥料補助的問題,作者葉瓊英 這樣論述:

本文欲透過長時段歷史發展的角度,論述1929至1998年金山鄉產業結構發展的趨勢與特徵,並嚐試研究其潛在的原因。研究方法主要應用簡單的數量方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輔以定性描述(Qualitative Description),並借助發展經濟學的概念。 研究結果發現,金山鄉的產業歷經一級產業至二級產業與三級產業的發展,歷程與全縣相似,但變化的時間落於全縣之後。全縣於日治時期即開始離農化,轉向二、三級產業發展;1970年代,二級產業發展為首要部門;1980年代,三級產業再取代工業部門成為領導部門。本鄉則要到1970年代後期才開始離農化,且至198

0年代一級產業都是首要部門;二級產業在1980年代才有較明顯的發展;1990年代,三級產業也才由傳統服務業轉型,並在一、二級產業發展萎縮情況下取得產業領導部門地位。此外,從各產業的分析發現,本鄉的變化幾乎都為附近都會區所發揮的極化與擴散作用所引起,但擴散程度輕微,遠比不上都會區強大的反吸或極化作用導致人力外流的影響大。因此,造成戰後本鄉傳統各業都走向沒落,遲來的現代二、三級產業也未能有良好的發展,更遑論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影響本鄉產業發展最主要的原因,應是地理位置與對外交通情況。本鄉的地理位置兼具「中樞」性與「邊緣」性,約居於北海岸里程的中點,但卻僻處全縣或全島的邊緣。於北

海岸對外交通不發達時期,金山鄉因遠離都會區,產業發展不僅未受到都會區深刻的影響,尚可因具北海岸地理位置中樞性,而發展為北海岸地區與都會區之間往來的客貨集散中心。但在交通發達後,北海岸各區多直接與臺北及基隆等都會區往來,不再間接透過本鄉。因此,本鄉北海岸地理位置「中樞」性的功能漸失,居於全縣或全島「邊緣」性的影響則漸顯。因為其邊緣性,雖然鄉內產業所受到的衝擊總是慢且緩,但臺北與基隆等地區強大的極化作用,卻使得鄉內資源總是向外流出,境外資源更是甚少流入。也就是本鄉的傳統產業幾乎都因此而逐漸沒落,也難有可發展現代二級、與三級產業的機會,頂多只能發展依賴性的產業。可是,卻也因為在都會區「邊緣」之故,二

、三級產業發展得緩慢,本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歷史陳蹟不致受到太大的破壞,使得在觀光休閒風氣盛行的今天,本鄉文化休閒產業和觀光業以及與其相關的產業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明星。大量觀光休閒人潮的湧入,即是產業發展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