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蜂收接待中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十月蜂收接待中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卡洛琳.麥瑪欽寫的 被遺忘的共振療法:利用定頻微電流,找回治療身體的答案 和(美)朱莉安娜·芭芭莎的 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危機中的里約熱內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中心有限公司 和山西人民所出版 。

世新大學 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簡博秀所指導 盧奐蓁的 從文化旅遊到創意旅遊:台南市區旅遊目的地的轉型 (2017),提出十月蜂收接待中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南旅遊、旅遊目的地、創意城市、創意空間、創意階級、創意旅遊。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國際政治研究所 楊三億所指導 賴建佑的 自由政府間主義與歐盟難民政策發展 (2016),提出因為有 歐洲聯盟、難民問題、難民政策、自由政府間主義的重點而找出了 十月蜂收接待中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十月蜂收接待中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被遺忘的共振療法:利用定頻微電流,找回治療身體的答案

為了解決十月蜂收接待中心的問題,作者卡洛琳.麥瑪欽 這樣論述:

亞馬遜網路書店四‧五星評價 醫學界首創先進定頻微電流療法 治療慢性身體疼痛,不再求助無門 奧運選手、超級盃球員、健身教練都在用 氣喘、纖維肌痛、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無解」疾病的治癒曙光   曾被主流醫學忽略的頻率療法   以嶄新的「定頻微電流療法」呈現在世人面前   非侵入性、無痛、無副作用   透過兩組微電流頻率的交錯混和   讓身體產生共振,從發炎狀態復元   萬物皆有共振頻率   若將兩把小提琴擺在一起,只要你撥了其中一把的G弦,另外一把的G弦也會振動;在停車場中,當你按下電子鑰匙的按鈕,只有與其對應的車子門鎖會回應;切換收音機的頻道時,只有特定的頻率可以接收特定的電台;你的身體

也不例外。人體的細胞就像晶片一樣,像電腦般互相溝通,分子與分子間也會透過共振進行能量轉移。共振療法即是運用頻率,使器官恢復正常運作狀態,解除發炎狀態。   被遺忘的古老療法   一九○○年代初,有數以千計的骨科醫師使用電磁療法治療病患,但經過一九一○年「弗列斯納報告」(Flexner Report)對醫學進行「標準化」的整頓後,部分使用另類療法的被視為是「非法」,此療法也逐漸自主流醫學中消失。本書作者偶然間受惠於頻率治療的驚人療效,在自身所學與此療法的「共振」下,對其進行系統化、組織化的臨床實驗及研究,並以嶄新的「定頻微電流療法」呈現在世人面前。迄今此療法已治癒過無數難解病症,世界各地都有執

業治療師幫助許多無助的病患。   神奇的共振效應   共振療法使用「雙電路微電流機」進行治療,共會使用兩個頻率:電路A的頻率、一個是電路B的頻率。前者能將引發問題之病理解決或消除,後者則是依據病灶所在身體組織,從頻率表上選出屬於該組織的頻率。整個過程產生的共振反應由A和B兩個電路的頻率合併創造,只要兩個頻率都正確,就能產生所要的治療效果。   難解疼痛的新解方   有鑑於此療法對肌肉、疼痛的治癒力,無數職業運動員、健身教練皆慕名而至,使用「定頻微電流療法」治療身體痼疾。在一次緊急狀態中,作者為韌帶斷裂的超級盃球員治療,在驚人的短時間內治癒病患,使其順利上場比賽;另一位肌腱發炎的球員,在治療

師使用頻率治療也束手無策下,作者也依照經驗、聆聽內在聲音,順利發現病因為骨膜發炎,最後使用正確頻率,治癒病患。   聆聽內在的聲音   本書中不只有成功的案例,也包含許多失敗的故事。在作者一路上跌跌撞撞的成長過程中,她體會了聆聽內在直覺的能力,這些直覺告訴她可以應用那些頻率治療患者,只要內心靜下來,正確的頻率便會出現在面前。而共振療法也教導她共振的重要性,若是頻率不對、沒有共振,事情的發展便不順利,患者也無法獲得治癒。反之,當頻率對了,身體將會與之共振,進而恢復正常狀態。   本書除了闡述無數治療的案例,作者也分享許多對應特定症狀的頻率程序,讀者可以藉此進行自我療癒。本書也將正向態度詞彙表

收入附錄中,讀者只要反覆唸誦,便可增加正向思考能力、修復大腦機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病痛。   【本書涵蓋病症及處理程序】   神經痛、纖維肌痛、糖尿病神經病變、肌肉痛、修復損傷、關節痛、下背痛、脖子痛、腎結石痛及腎結石排除、肝臟疾病、糖尿病傷口、大腦及脊髓損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憂鬱症、帶狀皰疹、氣喘、卵巢囊腫、腸道沾黏,以及特定損傷產生的疤痕組織。 名人推薦   「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器官組織都有一個『特定的頻率』,只要找對了頻率就可以跟這個器官組織產生『共振效應』,達到調整修復的效果。『定頻微電流療法』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療法,除了是不同的治療選項,也可以保健使用,帶來更多元

氣和希望。」──王偉全 臺灣增生療法醫學會(TAPRM)副會長、臺中長安醫院復健科主任《PRP增生療法醫師教你重啟超人的修復力》作者   「我專門治療長期嚴重殘疾病患。自二○○九年初次接觸定頻微電流療法,我就知道這種獨特的療法會對很多這類病患有幫助,能夠改善他們的病情。我觀察到包括頸椎創傷相關纖維肌痛症、甲狀腺腫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帶狀皰疹、失調、各類中毒等病症的數十位病患,對這種治療法產生重大的反應。本書描述了作者一路走來的科學發現之旅。凡是罹患長期慢性疾病,無法藉由傳統醫療法改善病情者,都該和作者在這趟旅程同行。」──尼爾・納珊博士(Neil Nathan, MD)《治療是可能的》(H

ealing is Possible)、《黴菌與黴菌毒素》(Mold and Mycotoxins)作者   「我相信定頻微電流療法是未來的浪潮,是《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時代的醫學,只是我們現在已開始在受用。本書敘述定頻微電流療法從一開始到現在的發展,而運用、體驗這個科學與『直觀』的奇蹟,是個讓人心生歡喜的過程。本書是極具啟發性、令人喜悅的寶藏,讀者和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會真真實實地共振。」──戴文・史塔蘭尼爾博士(Devine Starlanyl, MD)《纖維肌痛症與慢性肌筋膜疼痛》(Fibromyalgia and Chronic Myofacial Pain)共同作者  

 「直到親身體驗了定頻微電流療法快速明顯的解痛、治療效果,我才放下懷疑的態度。從那個時候起,我已經不再懷疑。大約十五年前,我曾經手臂長期疼痛,麥瑪欽只用定頻微電流療法為我治療一次,就徹底解決了我的問題,此後我就常常把骨科療法治療無效的病患轉介去做定頻微電流療法。麥瑪欽醫師對於定頻微電流療法的熱情極具感染力,但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以我個人以及執業上的體驗,定頻微電流療法可以快速而有效的修復受損疼痛的身體組織,使之復元。」──里昂・柴托(Leon Chaitow)自然醫學醫師、倫敦西敏斯特大學骨科博士、榮譽學人 「身體調整與運動治療法學報」(Journey of Bodywork and Movem

ent Therapy)總編輯   「很棒的一本書!不論你是病患在尋找答案,還是保健組織在尋求突破,本書都會使你眼睛一亮,看到全新的可能性世界。麥瑪欽醫師為新興的能量醫學做了一次眾人期待已久的『真相報導』。書中說的故事會激勵你,所傳達的信息會使你對未來的健康保健重新燃起希望!」──羅傑・比利卡博士(Roger Billica, MD)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會員 前美國航太總署太空計畫醫學部主任   「本書作者凱洛琳・麥瑪欽博士是能量醫學專家。只要是對能量醫學用於醫療上的原理及方法有興趣者,本書都是必讀。」──傑佛瑞・布

蘭德(Jeffrey Bland)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共同創辦人 《功能醫學聖經》(The Disease Delusion)作者   「病患、保健組織、任何一個有摯愛者在忍受病痛的人都會和本書起共鳴。定頻微電流療法(FSM)的通用詞彙就是和諧共振、振動、振盪、頻率。我親身目睹定頻微電流對人、馬的療效,因而熱烈支持此一有科學根據的醫療法。本書精彩不輸《哈利・波特》(Harry Porter)系列,但談的不是法術,而是科學。」──約翰・夏爾基(John Sharkey)臨床解剖醫師、運動生理學家、神經肌肉治療師 《觸發點療法醫

療》(Healing through Trigger Point Therapy)作者   作者簡介 卡洛琳.麥瑪欽(Carolyn McMakin)   一九九四年自脊骨神經醫學院畢業,一九九六年發展出定頻微電流(FSM)療法,並於一九九七年開始對外教授。除了保持部分的臨床看診時間之外,她常至美國各地及澳洲、歐洲、中東的講習會傳授FSM的運用。她撰寫過八篇臨床研究論文,曾在國家健康研究院及美國、英國、愛爾蘭、澳洲的醫學會議演講,演講主題包括纖維肌痛症及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脊椎相關纖維肌痛症、疼痛及運動傷害之辨症診斷及治療等等。二○一○年,艾賽維爾(Elsevier)公司出版了她的課本《

定頻微電流疼痛處理》(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 in Pain Management)。更多資料及案例請至www.theresonanceeffect.com查閱。 譯者簡介 廖世德   長期從事翻譯及翻譯論述工作,現有譯作近六十冊,其中包括一中心出版的《意識光譜》、《放下掙扎的生活》、《環境毒害》、《重生時刻》、《神奇的自癒力》等書。樂意與各方朋友交流翻譯心得,個人信箱:[email protected]。   各界讚譽 致謝 推薦序 與頻率共振效應美麗的邂逅 推薦序 探索治癒病痛的完美頻率 第一章 還原性共振 第二章 奇蹟與

錯誤 第三章 改變一切的四十赫茲 第四章 不可能的任務 第五章 眼見為信:高賭注治療 第六章 用心聆聽 第七章 你該怎麼做? 第八章 不只是頻率 第九章 善用共振效應 第十章 病例報告 後記 附錄:正向態度詞彙練習表 章節附註 參考資料   推薦序 與頻率共振效應的美麗邂逅   認識到「定頻微電流療法」(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或譯頻率共振微電流治療,簡稱FSM)是個美麗的邂逅。   二○一六年十月我到美國內華達州雷諾市上臭氧治療的課程,結識了一位非常厲害的臺裔美籍醫師Dr. Dave Ou。聽到我遠從臺灣來上課,他非常親切地跟我聊天,並開心地

跟我分享此課程,及他使用這個療法成功治療他母親久治不癒的腕隧道症候群。   我完全沒聽過這個療法,剛開始也摸不著頭緒,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治療。   隔年,正好我們增生療法醫學會的一行醫師,聲勢浩大參加AAOM(美國骨內科學會)在西雅圖的年會並擔任超音波課程的助教,讓全世界看見臺灣在疼痛治療領域上的卓越成就。我基於對Dr. Dave Ou的信任,也覺得西雅圖離波特蘭夠近了,於是在課程結束後,一個人風塵僕僕地搭上長途巴士,帶著心中的悸動,隻身前往奧瑞岡波特蘭市上這個課程。另一個驅動我毅然決定上課的要因,是我高一時曾在奧瑞岡住了一個月的寄宿家庭,十九年未見我的接待媽媽(homestay moth

er),這樣強烈地吸引著我的「共振效應」,教我怎能抗拒?   四月的波特蘭細雨綿綿,坐到市中心我點了一個漢堡和可樂,滿足地到舉辦課程的飯店報到。上課第一天,看到麥瑪欽像個和藹又熱情的義大利奶奶,讓我倍感親切,準備好好享受這四天的課程。   一開始就聽到美好的觀念:人體必須在「穩定態」!生物力學、情緒、毒素、感染、荷爾蒙、營養等,都必須維持穩定平衡;這與健康金三角「結構、化學、情緒」三者均需穩定的理念不謀而合!   麥瑪欽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加上曾經與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巨擘大衛‧塞門斯醫師(Dr. David Simons)結為連理,在耳濡目染下取得充沛的知識,所以課堂中不時出現讓人驚艷的見

解!其中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也,因為都是極為罕見卻又有趣的真實案例,相關研究少之又少,唯有像他們這樣觀察入微的大師才能窺見致病的核心。   其中一例便是斜方肌(肩頸痠痛的主要肌肉),斜方肌痠痛是現代人忙碌生活常見的病痛,依照傳統西醫看法,都認為是緊張壓力、過度聳肩、下斜方肌及前鋸肌無力,治療包括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肩頸的物理治療(熱敷、電療、運動治療)、姿勢調整、放鬆技巧、營養治療(鎂油、維生素C、磷脂絲胺酸等)。原以為FSM也不離這些範圍,萬萬沒想到,麥瑪欽提出「斜方肌痠痛必須治療延腦」!   想想非常有道理,因為支配這條肌肉的神經便來自於延腦,有「生命中樞」之稱,呼吸、心跳、血壓

等許多壓力反應,都和它有關;因此斜方肌的治療頻率和其他肌肉截然不同,竟是使用治療延腦的頻率!我當下體驗,確實感受到緊繃的情緒放鬆了,肩膀也跟著放鬆,效果非常神奇。   課程第三天的實際練習完,我說我一直有慢性打嗝的問題,無法獲得改善。麥瑪欽覺得跟我的迷走神經有關,於是調了一個迷走神經「去沾黏」的頻率,我整個胸腔打開了,感到前所未有的舒暢。接著,我們聊天時,我提到我曾經因為車禍四肢癱瘓兩個月的病史,到現在仍有後遺症。因為時間已晚,她說經歷過這樣撞擊的人,最需要的是一個「腦震盪保護程序」(Concussion Protocol)。 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頻率組套,每個人都需要,因為我們每天承受太多壓

力、緊張的情緒、恐怖或令人心神不安的景象,「腦震盪保護程序」像是位清道夫,幫助我們每天掃除這些神經緊繃的張力,它也是針對延腦。   我當下做完後微微放鬆,但其實沒什麼巨大反應,但隔天竟然感到異常噁心想吐!才想到麥瑪欽上課時說道,這是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其中一組94/94,是「改善延腦的創傷」所用的特定頻率,其可能的副作用,便是覺得噁心,尤其容易發生在前庭系統有問題的人身上,沒想到我就中獎了!翌日我向麥瑪欽反應,她幫我做了音叉測試等,似乎真的有問題;她立馬幫我處理,情況好了很多。   課程中另一個讓我非常驚艷的知識就是纖維肌痛症。一般認為是多重因素造成,包括生化異常和心理創傷等,目前多用藥物治

療。但麥瑪欽整理出七種造成纖維肌痛症的因素,必須對症下藥才有效;其中一項因素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因為之前沒聽過,就是「頸椎創傷」造成的纖維肌痛症。   原來頸椎受傷的人,椎間盤破裂會產生一種發炎物質,流入脊髓,導致中樞性疼痛,身體全身都跟著發炎、敏感化。爾後在臺灣的研討會中,我們親眼見證一位學弟自幼為纖維肌痛症所苦,麥瑪欽便懷疑是此類型的纖維肌痛症,於是當下幫他使用40/10這個頻率處理頸椎脊髓發炎,沒想到他開始寒毛豎立,起雞皮疙瘩,且臉部表情發生明顯的變化,非常放鬆,像是小酌一番之後的神情。這樣的生理反應絕非「安慰劑效應」,亦非若有似無的感受或是可以裝出來的演技,原本有點半信半疑的學員,在這

一刻也不得不信頻率共振效應確實存在了!   課程結束後,我實在太感動了。聽她上課如沐春風,就像在聽一個老奶奶講童話故事一樣,讓你越聽越入神。我在課程回饋單上寫著:「華人文化中有個觀念叫『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感覺就像是某種注定的『共振效應』,吸引兩個遙遠的人相遇。」我甚至試圖解釋「百年修得同船渡」給她聽,她覺得這是美麗的邂逅(serendipity)。   向晚,我滿懷感恩,按原定計畫駕駛在五號州際公路上,開了三個小時的車到睽違十九年的寄宿家庭,見到我的homestay mother,立刻給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   我們敘舊整晚,天南地北的聊,其中包括她的髖關節也在前兩年手術,我立刻掏

出FSM幫她治療,她的活動度增加許多,甚至可以從地板像年輕人一樣爬起來,因此要我查當地是否有人在做這樣的治療。   翌年我邀請麥瑪欽來臺授課,造成極大轟動!在臺灣的研討會上,我們聽到了創辦人麥瑪欽精采介紹並示範肌筋膜疼痛、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纖維肌痛症、燙傷、各種內臟疾病的嶄新療法,讓現場醫師們嘖嘖稱奇。原來我們身體中的每一個器官組織都有一個「特定的頻率」,只要找對了頻率就可以跟這個器官組織產生「共振效應」而達到調整修復的效果。   我必須強調,麥瑪欽並非反對藥物或手術的人,事實上她上課時就會明講:雖然有幫助殺菌的頻率,但當你嚴重感染時,請使用抗生素;雖然有幫助骨頭修復的頻率,但當你骨折或

症狀嚴重時,請開刀。   「定頻微電流療法」並非萬能,只是多提供一個非侵入性的治療選項而已,如果你長期為某種病痛所困擾,試過許多傳統療法無效,不妨考慮這樣的新興療法,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整合在一起,在術後搭配「定頻微電流療法」讓恢復更快速。同時也有美容、養生、提升免疫力等頻率,可以保健使用,帶來更多元氣和希望。 王偉全 臺灣增生療法醫學會(TAPRM)副會長、臺中長安醫院復健科主任 著有《PRP增生療法醫師教你重啟超人的修復力》 推薦序 探索治癒病痛的完美頻率   本書敘述一位傑出的女性一生追求其志業的過程,內容非常動人、有意思,常常又很幽默。卡洛琳.麥瑪欽把定頻微電流療法(

Frequency Specific Microcurrent,簡稱FSM)推到了現代醫學的最前端,這種新療法是一種精準療法。之所以說是「精準」,是因為不論病因有多複雜,它總是精確掌握,而且治療之後不會有副作用。主流醫學現在需要的就是這種治療方式。   這種治療法為什麼會有效?關鍵在於「共振」(resonance)。本書第一章開門見山就論述「共振」,內容讀起來讓人目不轉睛。請回想一下某次引起你共鳴的音樂會,偉大的音樂會深深引發你靈魂的共鳴。同理,振盪電場也會引發你生理、生物化學、健康狀況很深的共振。這種共振,你找不到什麼東西可以比擬。和音樂一樣,產生這種共鳴或共振的,不是(聲音或電力)訊號(

signals)的力量,而是「頻率」。   在卡洛琳發展這一治療法的過程中,無數因受傷、疾病、手術所致的長期疼痛患者因此解脫,並恢復身體機能。很多人的生活完全恢復正常,也非常感謝她。她甚至能夠藉由大幅提振病患的免疫系統,使身體恢復自行調節和治療的力量,因而逆轉病患嚴重或致命的病情。在接受她的治療後,慢性病患常常從「絕望的」的狀況完全復元。   卡洛琳做過效果最好的治療,有的又快又容易,像是騙人的,但其實不然。要不斷取得那種奇蹟般的療效,需要極度耐心、操勞、愛心、敏感,再加上準確銳利的直覺。她發展這治療法的過程很奇妙、很引人入勝,將在本書首度詳細披露。本書敘述她如何測試各種頻率,最後找到的完

美頻率組合解除了病患多年的疼痛與痛苦。在過程中她對疼痛、受傷、頻率、身體運動解剖學之間的關係漸漸有了全新的、越來越深的認識。她的「頻率」療法使得醫學界有史以來首次得以理解某些複雜嚴重的疾病。這是寶貴的資產,非常令人振奮。   近二十年來,我一直從旁看著她發展這一種療法。一九九八年八月她首次發表一篇定頻微電流療法論文,有人向我提及這篇論文。我看了之後對於能量醫學這樣的突破性發展深感振奮,也看到了這一療法日後的發展前景。後來,我就常常看到她又發展出更為先進的方法,治癒了無數之前說是「疑難雜症」或「抱歉,你恐怕要一輩子吃止痛藥了」的問題。但把這一神奇的治療法傳授給人才是真正的考驗。最重要的一點是:

卡洛琳對每一種可以把這種療法帶給所需者的途徑都願意認真考慮。她對學生和病患完全奉獻。她對每個人都想特別照料,也確確實實如此實踐。 本書非常寶貴,值得細讀。她重大的貢獻將因為本書而深遠地影響現代醫學。在如此忙碌的臨床治療及研究工作中,她還抽空為大家寫了這本書,我深感敬佩。希望各位讀了本書之後都和我一樣感覺到振奮、嚮往,了解這種療法的珍貴。 詹姆士‧歐須曼(James L. Oschman, PhD) 著有《能量醫學:科學的根源》(Energy Medicine: The Scientific Basis) 第一章    還原性共振藉由聽覺和振動,音樂的和諧與喜樂會和人的靈魂互相摻合,在音樂聆

賞者身上創造出一種共鳴經驗。不論是哪種文化,舞蹈家總是追隨鼓聲的節奏,其間的共振驅動眾舞者的身軀,使之像只有一個身軀般舞動。我們也許不知道原因為何,也許不知道那叫什麼東西,但都有這種經驗。管弦樂團演奏音樂時,聽眾間會有種超越個體分別的、共同的和諧體驗。他們在一種很微妙的統一當中互相連結在一起,靈魂也得到了滿足。搖滾樂團演唱時,聽眾會從身體裡面感覺到低音打擊樂器聲,像是從骨頭裡面發出的聲音。他們在一種振動、感覺、動作的體驗當中合為一體。這種體驗能夠把千百個人的身體連結成一個共振的身體。共振,只要一體驗到,你就知道那是共振。體驗到共振時,你會感覺和共振源頭銜接了起來,像是中間的阻隔頓然除去,整個人

也隨之感覺非常適意。發生共振時,你就是會有這種感覺,不論那是因為演講時聽到講者說得很好的幾句話,還是因為你才想到一個人,他就打電話來了,或者在樹林中感覺和大自然交融,都一樣。若你打開收音機,把頻道轉到一○三‧三,收音機就會與用一○三‧三赫茲傳送的訊號共振。頻道標示處那個波段就是只會收到那個廣播電臺的訊號,收不到別臺。此時收音機和輸波器彼此就在相同頻率共振。沒有共振,就沒有無線電及現代一切數位通訊系統。若你用鑰匙開車門,車鑰匙是用機械方法把門鎖打開。如果是電子鎖,你的電子鑰匙傳送的訊號只會和你的汽車門鎖連結,而非別輛汽車。這個訊號只和你汽車的前門、後門等車門鎖「共振」。你的車門鎖也早已設定只和你

的電子鑰匙訊號共振,不會和別人的共振。共振就是這麼回事。共振感覺起來常常是一種情緒、感受,不過事實上共振完全符合物理法則、科學原理。無線電傳輸器和接收器互相共振,穿越很長的距離,將訊號從火星傳到地球,或是從一○三‧三赫茲傳送到我車上的收音機裡。物理學家以數學描述這種原理,工程師根據這種原理設計傳輸器、接收器及計數器等等。工程師製造電子鎖的「蜂鳴器」,所以你可以藉蜂鳴聲設定電子鎖的頻率,才能夠把車門打開。當你按下鎖門鈕時,停車場上只有你的汽車會應聲而響,接著車頭燈閃、車門鎖住。這不是法術、不是怪力亂神,是物理學、是共振。

從文化旅遊到創意旅遊:台南市區旅遊目的地的轉型

為了解決十月蜂收接待中心的問題,作者盧奐蓁 這樣論述:

  城市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出現許多類似的地標性建築,導致城市之間的差異不再,近年來,旅客對於旅遊目的地的的特色與在地體驗越來越講究,許多城市以自己的歷史文化與生活作為題材,透過創意的方式呈現,成為旅客選擇目的地的一大吸引力。在台灣的許多城市中,台南是最具有歷史文化且風格明顯的城市,近幾年,有許多富有創意的年輕人到了台南發展,城市因此不斷出現新奇的事物,也吸引了許多國內外旅客前往朝聖,本研究希望透過台南的旅遊發展來了解旅遊目的地從文化景點到創意景點的轉變。  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內容分析及文本分析等方式來進行研究,起初透過內容分析法了解台南旅遊目的地的轉變以及近十幾年來較熱門的新旅遊目的地;再

透過田野調查了解這些新景點的位置與各自特色,並以拍照的方式做紀錄;最後以文本分析方式,分析旅遊書籍和網路文章、網站的內容來了解創意旅遊目的地對於創意階級和旅客的吸引力、創意階階級的特質、創意階級的創意來源和創意所在、旅客對於創意旅遊的回饋等,並從中分別整理出各自的共同點。  最後透過內容分析與文本分析的結果證實了台南已經從文化旅遊轉變成為創意旅遊的目的地,創意城市的創意資源著實吸引了許多創意階級來此發展並創造出許多吸引旅客和新興創意階級的創意空間,將台南成功塑造成一個具有自己特色和吸引力的創意城市。

在上帝之城與魔鬼共舞:危機中的里約熱內盧

為了解決十月蜂收接待中心的問題,作者(美)朱莉安娜·芭芭莎 這樣論述:

2008年,里約熱內盧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強勁對手,贏得了2016年奧運會的主辦權,成為歷史上第一個主辦奧運會的南美城市。 喜悅和狂歡之後,裡約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儘管巴西經濟多年來一路高歌猛進,但這座聞名天下的“上帝之城”,依然飽受黑幫、暴力、毒品、貧困、色情和貪腐的困擾,這場世界級的體育盛會,將裡約推到了危機的邊緣。 此時,美聯社資深記者朱莉安娜•芭芭莎以特派記者的身份,重返自己的兒時故鄉——里約熱內盧,親臨現場,進行最前線的觀察。她親臨了維和員警和貧民窟黑幫的激烈對峙,報導了造成千餘人死亡的山洪、目睹了南美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場的關閉,以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同性戀婚禮。她與“任何願意與她交談的人

”交談:計程車司機、高校研究人員、不願透露姓名的員警、當地法治記者,以及政客、黑幫成員、環保人士、餐館老闆、船廠經理、公證人、理髮師等等。在訪問貧民窟和各大街區的過程中,芭芭莎觸及了廣泛的話題:稅收、移民、賣淫、拆遷、環保、同性戀……許多人物和主題貫穿這本書的始終,這是一本廣博而又迷人的都市紀實,讀後有如親臨現場。 朱莉安娜•芭芭莎(Juliana Barbassa) 芭芭莎為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資深記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拉丁美洲研究及新聞學碩士,曾于2010至2013年間擔任美聯社駐裡約特派記者。她曾以有關移民問題的新聞報導,贏得凱蒂新聞獎(Ka

tie Journalism Award),並進入尤金 S.普利亞姆國家新聞獎(Eugene S. Pulliam National Journalism Writing Award)決選。 由於對巴西目前社會及政經議題瞭解透徹,芭芭莎經常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國際公共廣播電臺(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以及線上新聞網站廣播HuffPostLive邀訪,解析里約熱內盧目前各貧民窟的暴力現象、環境破壞狀況,以及巴西在籌辦世界盃足球賽和夏季奧運期間的各種爭議問題。 前 言 或者,上帝是巴西人? 第一章 裡約

,家鄉 第二章 紅色指令崛起 第三章 割除雜草 第四章 恐懼與炙熱 第五章 邪惡的中心 第六章 菜鳥不宜 第七章 親愛的,這說來複雜 第八章 自救 第九章 美麗,卻也殘缺 第十章 第一個卡裡歐卡 第十一章 工程萬歲 第十二章 皮肉生意 第十三章 愛是唯 一 第十四章 像樣的生活條件 第十五章 我們打造了這座城市 第十六章 世界掌握在無畏者手中 第十七章 足球王國 第十八章 世界盃中的世界盃 致謝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或者,上帝是巴西人? 一開始是反復不斷的敲叩聲,好像手指頭不耐煩地在桌面上敲打:嗒哢嗒、嗒哢嗒、嗒哢嗒。 我弓身坐在我位於三藩市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新聞編輯部的辦公桌前,趕著截稿,努力將不絕於耳的電話鈴聲和記者談話聲當成耳邊風。那是2009年10月。當天的大新聞是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的醫改,紐約的編輯要我寫一篇文章,探討此舉對移民有何影響。我還有幾個小時,根據散落在辦公桌上的那些報導寫出一篇相關文章。在我的電腦螢幕上,不同的句子就是無法構成完整的段落。在辦公室的喧囂中,我聽見那個微弱但持續不斷的節奏:嗒哢嗒、嗒哢嗒、嗒哢嗒……嗒嗒,嗒嗒。接著又是一個哢嗒聲。我知道那個模式:它是蘇多(surdo)的聲音,這種低音鼓能擊出巴西的桑巴節奏。那個聲音在開著空調的新聞編輯部裡實在非常突兀,我的目光不由得飄向那排吊

在天花板上,正播放新聞的電視機。我走了過去。 有一位科技作者已經在那裡伸長脖子看著電視,他對那個喧鬧聲也很好奇。電視上出現蜿蜒漫長的科帕卡巴納海灘(Copacabana Beach),以及深藍色的大西洋。厚厚的白沙灘上擠滿數萬人,個個膚色閃閃發亮,男人在溫暖的春日下脫去上衣,女人則張開雙臂熱舞,整片人群身穿巴西招牌式的綠色與黃色服裝,跟著切分節奏起伏擺動。 就是這一天,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角逐201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主辦權,競爭對手還有東京、馬德里,以及芝加哥。海灘上架起的超大螢幕將現場直播公佈奧運會主辦城市花落誰家的實況。 這不是巴西首次爭取奧運會主辦權。它曾經角逐過兩次,卻都鎩羽而歸。

不過,這次不一樣。巴西變了。我辦公桌上的體檢報告底下放著一本打開的《經濟學人》雜誌,雜誌中那篇文章談到在裡約外海發現的龐大石油儲量。近期還有其他耐人尋味的頭條新聞。多年來均無法清償債務的巴西,竟然要借款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不到十年時間,巴西中產階級增加的人數相當於加利福尼亞州的人口。這個南方巨人有了驚人的轉變。儘管對大多數外國人而言,巴西依舊是一個以貧窮、狂歡、桑巴、足球與貧民窟著稱的地方,但財經報刊已經注意到了巴西的轉變。 身為記者,我很清楚,巴西近期的好運,爭奪奧運會主辦權,這些都是寫作的好題材。但是,引起我興趣的不只是職業敏感。

我在巴西出生,不過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各國之間漂移;最初是身為石油公司主管的女兒,後來成為記者,喜歡在不同的地方居住。時間一久,連結我和祖國的根已經變得又細又長,但我每年都會返回巴西,搜集新聞報導,例如散置在我辦公桌上的那些文章,藉以維持這些根的活力。 最近,我注意到這些文章有一個變化。過去,大多數文章原本都是報導暴力衝突或總統選舉,過去偶爾才看得到巴西的報導,可如今不但文章出現頻率提高,也更具深度。世人已經開始對巴西投以更多注目眼光。爭取奧運主辦權可能進一步將它推到聚光燈下。 我看著電視鏡頭慢慢轉向體格矮壯的巴西總統路易士·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s Inácio Lula da S

ilva)。趁著各候選城市在哥本哈根向國際奧會提出最後的報告之前,他把握時間,多握幾雙手。巴西人親切地稱他盧拉,仿佛這位總統是自己的家人。獲得奧運會主辦權會為在他任內改頭換面的巴西注入前所未有的自信心,顯示這個永遠的新興國家地位提升,終於得到國際認可。國際奧會以前就扮演過相同的角色: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中復蘇之際,東京也贏得1964年的奧運會主辦權。首爾主辦1988年奧運會時,正值韓國經濟起飛,而中國取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時,也開始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其強大的實力。 在國際奧會決定主辦城市之前的那一周,各候選國分別舉辦了多場總統記者會和造勢活動,使得決選階段就像是高中人氣大賽和政治高峰會的

綜合體。馬德里團隊搭乘一架漆上特殊圖案的飛機前往。美國知名電視主持人奧普拉(Oprah Winfrey)則為芝加哥月臺。 不過,當國際奧會委員齊聚哥本哈根時,還未見哪個城市明顯領先。東京是一個安全、可行的候選者。馬德里大部分的競賽場地都已經興建完成。結果在最後一刻出現了轉折,奧巴馬表示,他會現身為美國宣傳,因而成為第一位向國際奧會發表演說的美國總統。他這趟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的宣傳行程改變了賭勢。在投票當天,絕大多數的賭客都下注芝加哥,認為其將奪得主辦權。 西班牙與美國深陷全球性的經濟衰退中,日本經濟同樣積弱不振。然而,這場主辦權之爭的戰況卻是空前激烈。主辦全世界最盛大的運動賽事耗資巨大,但

是選民卻熱愛這件事;它也賦予主辦國極大的權力去推動特定計劃,無論是加速都市更新、振興死氣沉沉的經濟,抑或炫耀新的政治與經濟實力。 裡約顯然將面臨更深層的問題。先是治安,接著是交通。裡約不但機場老舊,道路也是每逢大雨必淹,遇上高峰期更是嚴重堵塞。旅館房間不足,無法接待預計數以百萬的觀光客,而在破爛的港口區大肆興建旅館的提案,更暴露出整個計畫的倉促程度。根據官方估計,裡約籌備奧運會耗資將超過110億美元。這個數字比那一年預估經費第二高的候選城市馬德里還多三倍。 不過,奧運會過去從來沒有在南美洲舉行過,巴西的盧拉總統也已經全身心投入宣傳活動。他造訪倫敦的奧林匹克公園,連續幾個月談論這個主題,表明裡

約爭取主辦權是全國的大事,中央政府絕對全力支援,並且提供經費。芝加哥已經出現抗議活動,居民擔心主辦奧運會將造成預算超支、貪腐,或是社區因為奧運場館工程而被拆除。另一方面,盧拉則表示巴西人迫不及待想要主辦這場盛事。 盧拉總統的個人魅力讓他成為巴西的超級推銷員。但是,比起任何一場演說,他的人生故事更具說服力,能為這個國家做最好的宣傳。身穿剪裁精美的西裝的他,代表巴西歷史上前所未聞之事:出身赤貧,最後卻掌握最高權力。他突破了各種困境——出生於幹熱的東北部,童年在街頭擦鞋、賣花生,後來當鋼鐵工人,繼而成為全巴西核心產業的工會領袖——最終攀上權力高峰。 在一個社會階級根深蒂固的國家,這樣的成就著實驚

人。在巴西,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由各種複雜的因素來決定,包括階級、種族、地理區域,以及收入。若依照這些標準來看,盧拉原本是沒有機會脫離工廠的。然而,他卻出現在哥本哈根,與世界上幾個最強大國家的總統平起平坐。 經過勞工運動的洗禮之後,他協助創立維護窮人與工人階級權益的勞工党(Workers’Party)。他三度參選總統都以落選收場,到了2002年第四次參選時,他將放蕩不羈的革命式濃密鬍鬚修短。原本蓋到眉毛的烏黑頭髮變成柔和的灰白色,往後梳成波浪狀;他的西裝不再像是借來的那般不合身。他挑選一位商人擔任競選搭檔,好向上層階級以及外國投資者保證,他極端激進的歲月已成過往。這一次,他贏得大選。四年後,由於

經濟穩定,中產階級增加,他順利連任成功。前往哥本哈根的盧拉是一個這樣的人:他將自己的平民背景轉化為魅力,行事作風親切不造作,有時雖令各國元首驚奇,但是也真摯、容易讓人信賴,而且是個非常典型的巴西人。盧拉宣傳的巴西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投資地點、一個日漸成長的力量,也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像他這樣的人也能當上總統。 那個十月天,當穿著深色西裝,蓄著灰白鬍鬚的他坐著等待結果公佈時,國際奧會並沒有忘記這些。 經過正式的歡迎與握手之後,候選城市開始作陳述。芝加哥率先登場。身穿黃色服裝,頂著時髦髮型的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奧巴馬(Michelle Obama)表示:“我在芝加哥南區出生長大……”她談到家人和

她的父親,後者教她“使出強而有力的右勾拳”。奧巴馬總統從這裡接話:他想歡迎全世界“光臨我的社區”。兩人的演說珠聯璧合——優雅、圓滑。他們表現得可圈可點。芝加哥儼然一副贏家姿態。下一個登場的是東京,他們大談綠色奧運。我回到自己的辦公桌,繼續趕我的醫改稿子。看完芝加哥的陳述之後,我對裡約獲選幾乎不抱希望。接著,鼓聲再度響起——而且更大聲。我頭一抬,看到科帕卡巴納海灘,密密麻麻的人群,群眾之間響起奧運會歌。國際奧會主席雅克·羅格(Jacques Rogge)站在講臺上,纖瘦、穩重的他渾身散發著貴族氣息,一派歐洲人的模樣。盧拉坐在觀眾席的前排,顯得坐立不安,他在胸前畫了十字祈求好運。 主導全球足球運

動的國際足聯主席約瑟夫·“塞普”·布拉特(Joseph “Sepp” Blatter)也是奧會委員,他坐在巴西總統對面,盯著他瞧。他戳戳其他國際奧會代表,還模仿起盧拉迷信的手勢,然後搖搖頭,露齒而笑,仿佛是在說:“你們看這傢伙有多誇張。”羅格感謝各個候選城市。他拿起印有奧運五環標誌的信封,費了一番工夫打開,抽出裡面的紙卡。 “里約熱內盧。”他說。看見不容易發音的葡萄牙文,他有點結巴,念成了柔軟、有氣音的西班牙文:裡約漢內羅。無所謂。盧拉、巴西足球球王貝利(Pelé),以及全國上下的巴西人都從椅子上跳了起來,興奮互擁,好像他們剛在世界盃足球賽的冠軍決賽中搶得制勝的一分。他們哭泣、親吻,像爆米花

一樣蹦蹦跳跳,雀躍不已。盧拉彎下身子向西班牙代表團致意。在一片混亂中,89歲的前國際奧會主席胡安·安東尼奧·薩馬蘭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始終靜靜坐著,他可是一直大力為馬德里拉票。盧拉一把將他拉過來,用力在他額頭上親了一下。 接下來,他去找西班牙總理何塞·路易士·薩巴德洛(José Luis Zapatero)。盧拉緊緊地擁抱他,在他耳邊喊了幾句話,然後轉身,手上拿著一面黃綠相間的巴西國旗,往人潮的反方向走。有人開始唱起“美妙之城……”,盧拉也帶領現場的巴西人齊唱這首裡約的非正式市歌,大聲表達他對“這座恩典滿盈之城、巴西之心”的熱愛,絲毫不在乎應有的禮節。國際奧會主

席羅格顯得相當不自在。 但是,盧拉停不下來。這時他將國旗披在肩上,宛如來自南半球的超級英雄,攝影記者蜂擁而上捕捉畫面。當他的保鏢圍在他身邊,為他在人群中開道時,鎂光燈也照亮了盧拉的路。 鏡頭轉到科帕卡巴納。巴西國旗、翻飛的五彩碎紙以及煙火讓氣氛無比歡樂,熱力十足。CNN記者莎絲塔·達靈頓(Shasta Darlington)在海灘上報導,試圖在喧囂聲中說話。她表示這場狂歡預計持續整個夜晚。 看著電視上喧鬧的慶祝活動,我明白,那樣的興奮之情不單是由夏季奧運會激發出來的。巴西即將晉身大國之林。 其他國家承受過血腥的獨立戰爭、內戰、革命——這些都是能夠改變國家性格的那種重大歷史關頭。巴西卻很

少經歷嚴重的決裂。它未經戰爭就獲得獨立,沒有動亂便終結奴隸制度,也沒有出現暴動。支撐其財富與權力階級的社會架構始終沒有受到挑戰。這些架構就像存放在地表下的骨頭,千百年來日漸硬化,將巴西塑造成全世界最不平等的國家之一。現在,地方與國際、社會、政治及經濟上各種同時發生的強大趨勢逼迫那些老骨頭讓位,或許還得適應新結構。許多世代以來,可能是史上第一次,巴西擁有了變革所需的經費與政治決心。各種可能性讓人充滿希望。盧拉本身就是這種可能性的一個象徵。他18歲在一家鋼鐵工廠值大夜班時,一根手指頭被車床輾斷。他經常利用手勢來加強自己想表達的重點,只要看到他的手,大家就會想起他這一路走來的驚人成就。此時一切似乎都

有可能,而盧拉自己也象徵著這一點,那也正是海灘上的群眾大肆慶祝的原因。這次輪到巴西了。裡約奧運會將為它搭起舞臺,點亮聚光燈。 這時候我才想到:該是回去的時候了。我在三歲時跟著家人第一次離開巴西,因為我父親的工作臨時外調。接下來七年左右,我們在中東和地中海各地遷徙,更換居住城市的頻率比大多數家庭換車的頻率還高。這種四處遷居的生活讓我始終像個異鄉人。我戴著眼鏡,頂著一頭卷髮,看起來像個書呆子,還操著一口家鄉的葡萄牙語,不時夾雜英語和阿拉伯語。除了圖書館之外,我在哪裡都覺得格格不入。對於印在護照上的那個國家,我對它的印象是通過交談、收到的過期雜誌,以及每年拜訪龐大家族的經驗拼湊而成的。探親時置身於

幾十個表親之間,我只能觀察與傾聽,試圖理解身為巴西人的意義。每次在裡約降落,在離開機場之後的某個時刻,我都會搖下計程車車窗,讓這座城市的潮濕空氣飄進車裡。那是我回到家的第一個訊號。在那些探親行程中,我都會盡情享受那種溫室般的氛圍,讓它灌入我的感官。 受夠了中東貧乏單調的景觀,看膩了沙、石與天空有限的色彩組合之後,我總是渴望再回到裡約。在這裡,青綠嫩芽從每個裂縫中冒出頭來,花瓣厚實的花朵終年盛開,放出鮮豔色彩與濃郁芬芳。街道擠滿人群,袒胸露乳的男男女女穿著各式短到不能再短的緊身服裝,踏著流暢的步伐,好似關節上滿了油。他們喋喋不休、放聲大笑,巴西葡萄牙語的圓潤母音如彈珠般脫口而出。 一整年的時

間,我身邊都圍繞著穿樸素單調的包裹式罩袍(chador)的穆斯林婦女,穿寬鬆的阿拉伯長袍(jalabiyah)的男性,巴西人外表的豐富多樣與輕鬆悠閒一開始總是令人震驚。這個地方的生活就發生在咫尺之間。這裡的公寓很小,住了太多親戚,炎熱的下午讓人喘不過氣,許多在其他地方屬於隱私的事情,在裡約都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人們大大咧咧地公開接吻、喝酒、跳舞,甚至梳洗打扮。我習慣了穆斯林社會的高牆和端莊,而里約熱內盧人(他們被稱為Carioca——卡裡歐卡)看起來近乎淫蕩,卻又十足迷人。不過,我們的拜訪時間總是太短暫,我還來不及體會這個地方的本色,就又要前往機場了。 如今,這座因為私人原因而讓我魂牽夢縈的

城市,逐漸吸引了另一種目光;世界上的權力平衡現在開始轉向,使得新興國家多了一些發展空間。此時的巴西正處於歷史上的獨特時刻。它實行獨立的外交政策,強化與其他新興國家的關係,並要求在世界性的重要會議上發聲,包括在聯合國安理會取得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不過,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經濟。巴西的主要出口產品為鐵礦、大豆、糖、肉,而中國對這些資源的需求似乎永無止境。外資大舉湧入。隨著巴西人擺脫貧窮,他們也開始到國外採購各種商品,從爐子、汽車到飛機都有。突然間坐擁大量現金與信用,他們也開始在紐約和邁阿密大肆消費。在蕭條年代移民其他國家的那些人如今開始返鄉,導致工程師、建築師和會計師短缺,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巴西正朝成

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的目標邁進。 石油是這波繁榮經濟的重要一部分。一項龐大的新發現顯示,裡約外海180英里處的海底所蘊藏的石油,足以讓巴西的地緣政治等級更上一層樓。美聯社一名商業編輯將一份《華爾街日報》拿到我辦公桌上,大大的跨頁報導上寫著:巴西長期以來總是面臨能源難以自足的窘境,但是這次的發現可能讓該國躍升為一級的能源生產者,變成出口國——同時也成為公認的國際力量。 “上帝是巴西人。”盧拉在慶祝這項石油發現時如此表示。這句諺語傳達了巴西擁有的天然資源是何等豐富。 巴西當時已經被選為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的主辦國。如今又拿下2016奧運會的主辦權。他們的熱情極具感染力,連我在加利福尼亞都感覺

得到。可是,這一切代表什麼?客觀來看,整件事似乎像是一種理由充分的樂觀態度,有時又像是興奮到暈頭轉向。每天都有不少好消息傳來。幾個世代以來,巴西首次出現推動重大改革的財力與政治意願。世界盃和奧運會給了巴西尤其是裡約確切的期限,以及一長串的待辦事項;社會與經濟變化逐漸改變了景象以及人民的期望。 這是一項特殊的實驗。它的結果相當重要——不只是對於身為巴西人的我,對於身為記者的我亦是如此。都市亂象、貧窮、污染以及政府效率低下,這些並非裡約獨有的現象,發展中國家的其他大型都市一樣面臨這些挑戰。在接下來幾年的高壓嚴峻考驗中,裡約能夠找到獨創性的答案嗎?還是它會以無法預料的方式崩解? 巴西有一種說法,

用來形容純屬表面功夫的事物:para inglecirc;sver,意即“給英國人看的”。它源自英格蘭廢除奴隸制度,推動終止人口交易之後的那些年。巴西簽署一項國際條約,通過了承諾終止奴隸交易的法律,可是人口買賣還是持續進行。那些法律是給英國人看的——想給外國人留下好印象。如今接下來幾年的改變會只是“給英國人看的”,還是世人將看見一次直搗核心的徹底轉變,改革長久以來阻礙裡約進步的暴力與不平等?無論如何,我都不想只從新聞中看到。 我申請擔任美聯社的里約熱內盧特派記者,並順利獲得這項職務。三個星期之內,我租出了自己的公寓,賣掉汽車,送出藏書。2010年1月4日,我帶著一張前往巴西的單程機票來到三藩市

的聯合航空櫃檯辦理登機手續。經過21年,我終於要回家了。

自由政府間主義與歐盟難民政策發展

為了解決十月蜂收接待中心的問題,作者賴建佑 這樣論述:

堪稱區域整合典範的歐洲聯盟,在面對越演愈烈的難民問題時,所提出的政策方案,是否能夠確保聯盟體制的正常運作與兼顧各成員國的個別利益,政策內容是否符合各方期待,以及難民問題對於聯盟未來發展的影響等,都是值得持續關注與深入探討的議題。本研究首先針對當代歐洲難民的起源與發展進行探討,透過對於難民起源的歷史研究,釐清難民發展的時序脈絡,描繪歐洲當前嚴重難民問題的整體輪廓。接著針對歐盟移民與庇護政策的發展與變革進行研究,藉由彙整移民與庇護政策的發展歷程,探討不同時期的政策變革走向,瞭解歐盟移民與庇護政策的執行方針與初步成效。然後利用自由政府間主義進行理論研究,分析歐盟各成員國於整合自身利益後所形成的國家

偏好,探討各成員國於進行政府間協商時捍衛自身利益所得的結果,論述各成員國為確保有效履行協商內容所做的政策選擇。最後再提出研究發現與結論及未來展望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