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產物嘉義分公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金融管理研究所 林淑萍所指導 陳家芸的 保險業STR申報作業意願影響系統之研究 (2018),提出南山產物嘉義分公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可疑交易、保險業、洗錢防制、申報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胡平生所指導 葉言都的 台海分治初期兩岸報業之比較分析(1949-1958) (2009),提出因為有 報業、台海分治、極權政權、威權政權、比較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山產物嘉義分公司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山產物嘉義分公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保險業STR申報作業意願影響系統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山產物嘉義分公司的問題,作者陳家芸 這樣論述:

摘要 i誌謝辭 v目錄 vi表目錄 viii圖目錄 ix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背景 1第二節 研究動機 2第三節 研究目的 5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5第二章 文獻探討 8第一節 洗錢的定義與內涵 8第二節 洗錢之態樣 11第三節 洗錢防制之行政防制措施 14第四節 我國洗錢防制執行現況 16第五節 組織承諾理論 24第六節 STR申報作業意願影響因素 37第三章 研究設計 42第一節 研究變數說明與架構 42第二節 專家對象與問卷設計 45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47第四章 研究結果 50第一節 保險業STR申報作

業意願現況分析 50第二節 STR申報作業意願之關鍵影響因子分析 53第三節 不同背景經歷之差異性分析 57第五章 結論與管理意涵 66第一節 結論 66第二節 管理意涵 68第三節 研究限制 69參考文獻 71附錄A 78

台海分治初期兩岸報業之比較分析(1949-1958)

為了解決南山產物嘉義分公司的問題,作者葉言都 這樣論述:

台海分治初期兩岸報業之比較分析(1949-1958) 摘 要 自從1949年起,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與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隔著台灣海峽展開長期的對立。台灣與中國大陸兩地在國、共的不同統治下,從此出現迥然相異的發展與演變。對台灣海峽兩岸的各行各業而言,當時可說同時進行著兩大批的無數種試驗,這些試驗集合起來,就成為雙方不同制度下的整體表現,造成整體結果,影響及於各自領域內的工作、生活與文化。 報業是當時最重要的新聞媒體產業,受到國、共雙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台海分治剛開始時,大陸、台灣兩地的報業經營環境本有諸多相

同之處;但隨著雙方政府推出許多不同的報業政策,台海兩岸遂被塑造出不同的報業發展環境。兩岸的報業因此進行了一場不同政治體制下的對比實驗,結果不到十年,約至1958年時雙方已經演化成高度不同的體系,大陸報業成為標準的極權(totalitarian)統治下報業體系,台灣報業則成為威權(authoritarian)統治下報業體系的典型。 本文針對此種歷史背景,將報業當作「有關報紙的產業」來研究,內容包括當時兩岸報紙的生產、銷售與經營管理各方面,並不僅限於編輯、採訪與言論;對象則為與這些方面有關的團體與個人,也並不僅限於報社。其目的在以比較的方式,研討台海分治後十年之間造成兩岸報業差異的機制究竟何

在?極權與威權統治下的報業各自如何因應?又造成何種結果?本文是對現代中華文化圈中的不同領域進行比較歷史研究的嘗試,研究方法以歷史學為主,並應用到新聞學、政治學、社會學、企業管理學與會計學等的相關知識。 中共將報業視為黨的喉舌、宣傳的工具,控制報業不遺餘力,唯其方法則甚為靈活而有彈性。1949年台海分治伊始,中共即著手建立層級制的公營報業體系,但仍容許部份私營報業存在。隨著極權統治的確立,大陸報業的人力、原料、資金、新聞來源、發行通路與市場等資源全部被中共掌控,殘存的私營報業在數年之間消亡。中共以極權統治徹底掌控報業,也就壟斷了蘊含在報業中的社會資本,極權統治下的報業遂成為維護極權統治的工

具,也是極權政權的一部分。 同一時期撤退至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則內外交困,只能採取鎮壓與妥協並存的方式,形成威權統治。威權統治者以報禁的方式為台灣報業加上許多禁忌與框架,卻也在框架內保留了一些領域如社會及犯罪新聞、設備與資金供應、發行市場、廣告市場等讓報業從事有限度的自由競爭。結果十年之間,屬於黨、政、軍單位的官營報業已經開始從絕對領先的優勢退潮;擅於掌握機會以資本主義方式競爭的民營報業,則逐步開發台灣社會中的資源,累積社會資本,完成與台灣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的準備,奠定超越官營報業的基礎。 十年的時間在歷史長河中不過轉瞬,但已經長到足夠在兩個彼此因政治而分隔的區域中,創造出兩種高度不同的

報業體系。由此看來,一個國家或政權以特殊統治方式創造出境內相應的報業體系,實際上僅需將近十年的時間。報業做為一種產業,畢竟仍是環境的產物;而報業做為大眾傳播媒體產業,對環境尤其敏感。 台海既然分治,報業必定分途;因為,有其國,則必有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