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立委補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另外網站南投縣立委補選由林明溱出戰?地方人士:關乎林家政治香火也說明:隨著許淑華當選南投縣長,其立委職缺將在3月4日補選,民進黨徵召蔡培慧態勢逐漸明確,而國民黨儘管由秘書長黃健庭密訪南投,要求林儒彬、宋懷琳與游顥 ...

國立臺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陳顯武所指導 徐佑昇的 我國解嚴後罷免運動與罷免制度之研究 (2016),提出南投立委補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罷免、核四、割闌尾運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李酉潭、李宗榮所指導 張芳華的 制度變遷、社會資本與政治參與間關係 (2013),提出因為有 社會資本、制度變遷、政治參與、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多層次分析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投立委補選的解答。

最後網站南投立委補選3月登場!民進黨徵召蔡培慧出戰對陣國民黨前縣 ...則補充:南投 縣長許淑華就任後,原本的南投縣第二選區立委補選將在3月4日進行投票,國民黨確定徵召甫卸任的前南投縣長林明溱參選,民進黨則通過由前立委蔡培慧參戰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投立委補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南投立委補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改造國會、改變台灣!
改變的機會已經出現
改革的腳步開始起走

台灣已經很久沒有進步
只有改革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過去有太多的不公平需要來改變
阮要制定政黨法 討回不正當的黨產
過去他們一直都替少數人的利益說話
這次不能再讓他們黑白搞
讓阮來替您發聲

改變台灣需要從國會開始
改造國會需要新的力量

苗栗①吳宜臻
台中①黃國書
彰化①陳素月
南投①湯火聖
屏東④莊瑞雄

2月7日 改造國會第一步 民主進步黨

我國解嚴後罷免運動與罷免制度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投立委補選的問題,作者徐佑昇 這樣論述:

我國乃世界上少數同時採行公職人員、立法委員與總統副總統罷免制度的國家,而罷免制度運行至今,也產生了相當多的爭議以及大型的社會運動,並造成我國政治板塊因而產生劇烈的變動,甚而導致政黨輪替。本文將探討我國選舉罷免制度中有關「罷免」部份之演變,並將結合解嚴後之幾大指標性之罷免運動:(1)1994年第二屆台北縣立法委員林志嘉、洪秀柱、韓國瑜、詹裕仁罷免案(2)2000年及2006年陳水扁總統罷免案(3)2013年立委吳育昇罷免案(4)2014年立委蔡正元罷免案暨「割闌尾計畫」運動等為例,另附帶補充近期的立法委員黃國昌罷免運動,說明我國目前罷免制度的結構性問題,並探討未來進一步之修法方向。本文認為罷免

制度於我國適用之結果基本上算是正面的,雖然歷經了1994年之不合理修法而大幅提高罷免門檻,而在歷經政權輪替後,終於在2016年11月29日將罷免制度作了大幅度的修正,使門檻得以合理化,而罷免在我國運行的結果也促使選民能夠更加關注公眾議題,進而促進重大政策的進一步討論,使得我國民主得以更加深化,故本文是贊成繼續維持罷免制度的。另未來修法的部分,本文認為應該對於罷免的理由要設定一定的門檻、總統罷免部分於全國人民投票部分的門檻應也要適當調降、最後立委部分的罷免門檻因為已修正為單選區兩票制,應也要研擬修正。

制度變遷、社會資本與政治參與間關係

為了解決南投立委補選的問題,作者張芳華 這樣論述:

台灣民主轉型的成功除執政菁英的主動變革外,公民參與政治和支持改革亦有其重要性。有鑑於逐年下滑的投票率和工具性社團參與率,本研究主要從制度變遷與社會資本論點來進行探討,以縣市層次制度變項為自變項,三類型社會資本為中介變項,投票與競選活動參與為依變項,目的在了解於民主鞏固時期前後,社會資本的分佈狀況和影響社會資本、政治參與的因素,以提升民眾的社會和政治參與。中介變項與依變項資料來自1993年與2005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TSCS),自變項資料整合自臺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各縣市社福資訊與政大選研中心資料庫,主要採用多層次迴歸與邏輯迴歸分析模型來分析資料。 在社會資本分布變化上,結合

式社會資本與工具性社參未有顯著改變,情感性社參則顯著增加。相較於情感性社團參與,工具性社團參與的比例較高,在兩個年代中,民眾參與工具性社團比例約在22%左右。在社團內異質性資源分佈上,不同社團的年齡異質性與性別異質性隨不同時期而有所變化。相對地,各類社團在成員的教育、收入與族群組成上反而較為穩定。由於在2005年,民眾教育與收入顯著較1993年為高,意謂著在民主鞏固時期,團體參與者可接觸的社團內異質性資源較多。並非所有社會資本皆受外在制度所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出國家制度較難影響立基於儒家文化的結合式社會資本。在民主鞏固時期前,縣市執政評價氛圍與生活扶助資源如理論所預期,可影響民眾的情感性社會參與

,但其影響力似乎亦有減弱情形。一致性社福資源雖對工具性社團參與有跨期影響力,但卻產生資源排擠效果,而非是資源溢注效果。政治態度論與社會資本論皆能部份說明為何民眾要參與兩類傳統政治活動,但相較於投票,參與競選活動屬於較耗費成本的參與行為,因此個體資源論較能解釋競選活動的參與。以多層次中介分析步驟檢視縣市制度變項對政治參與的作用後,證實了制度論的作用。在制度變項可能透過社會資本影響政治參與的三條中介路徑,僅一條路徑得到實證上支持。在2005年,縣市急難救助資源可透過工具性社團參與進而影響競選活動參與。 制度變遷的觀點能說明不同時期情感性社團參與和投票的變化。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現代化改變了縣市執

政評價氛圍對情感性社團參與的作用。隨著非正式制度環境的改變,情感性社團參與對競選活動參與的作用亦可能隨之改變。而隨著社會福利政策綱領的施行,人均生活扶助資源量的提升,則促進個人的投票行為。總言之,中央政府應注意自身的施政效能,並透過社福資源的適度分配,來促進民眾的社會參與與政治參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