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最低生活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南投縣最低生活費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達.葛瑞騰安德魯.史考特寫的 100歲的人生戰略 和藍麗娟藍艷秋的 果然臺灣:種出在地的幸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業周刊 和天下雜誌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張桐銳所指導 鄭淳晉的 食物權保障之研究 - 以美國食物券計畫為借鏡 (2021),提出南投縣最低生活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食物權、食物券、食物券計畫、社會救助、實物給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人力資源發展系 王湧泉所指導 藍引彤的 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與職涯轉換能力對再就業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再就業、就業動機、職涯轉換能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投縣最低生活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投縣最低生活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00歲的人生戰略

為了解決南投縣最低生活費的問題,作者林達.葛瑞騰安德魯.史考特 這樣論述:

如何才能讓長壽成為禮物而非詛咒,扭轉下流老人的窘境? 不管你18歲、45歲、70歲,皆能有感體會、受用無窮!   全球五十大企業思想家─林達.葛瑞騰最新力作   上市迅速攻占英、美、日亞馬遜排行榜   日本首月狂賣11萬冊,台灣誠品、博客來選書推薦   百年壽命與延長工時即將成為現實,   我們對生命階段的認知,必須打破、重來。   當人人活到100歲時:   •現在70歲的你:害怕健康不佳,增加子女負擔;擔心年金不足,東省西省無法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現在45歲的你:就業市場波動大,怕被取代;怕65歲退休錢不夠花;孩子成年卻無法經濟獨立。   •現在18歲的你:錢永遠存不夠,可能一

輩子無法退休;國家與企業政策、福利,你總看得卻吃不到。   百歲人生面臨的困境:   財務上,如果活到100歲,為了賺更多的退休年金,我們不能在65歲退休。   身心上,超過60年的工作生涯,我們能否維持身心平衡?   情感上,長時間的工作,我們的生活重心,如家庭和朋友,該怎麼維繫?   教育上,60年前學得知識與技術,可以支撐到60年後嗎?   政策方面,企業與政府面如何因應人力資源結構變化,以及年金問題?   全體人民的心聲,林達‧葛瑞騰聽到了!   對長壽的恐懼,不只你,全球人類都在關心。作者依據長壽的發展趨勢,設計出能治標治本,解決長壽恐懼的生活模式――「多重階段式人生」,讓長壽

不再是詛咒,而是人人共享的恩賜。   本書將教你:   提高你的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   如何充分利用你的無形資產,建立一個更有生產力的長壽生活?   如何學習與轉型期共舞,嘗試新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   實行多重階段式人生的重點課題:   【情感→尋找重要伴侶】長壽人生必經各種轉型,伴侶互相支持、奉獻成為支持下去的動力,因此理想伴侶變得更有價值,任何糟糕與錯誤的選擇,都得付出高昂代價。   【健康→能否健康老去?】人類除了活更久,健康活著的時間也會增長,「疾病壓縮」讓人們老化時間延後,因此未來探討健康重點,將放在生前生活品質與降低罹病率的發生。   【身分→我是誰?】「千禧Y

世代」普遍遭受批評,說他們缺乏責任感,但從長壽觀點來看,千禧Y世代是百歲人生的實驗組,他們只是缺乏制式的角色模範,因此得花多點時間探索自我,身分認同後才能打造未來可能的路。   【工作→探索、獨立生產、組合型工作】長壽人生將歷經更多的就業轉型,有可能以打工型態探索未來;或為了培養專業能力,投入創業生產;或是為了平衡身心健康,某些階段從事不同活動,打造人生組合。   【人際關係→累積無形資產】在未來,名聲、知識得藉由打造穩固的人際關係才能壯大,我們得與他人合作,結合各方洞見,讓「知識庫存」以極具生產力的方式被利用。   【財富→累積有形資產】財富創造各種生活可能性,因此強化自我的「能力」與「主動

性」,以及學習正確的財務觀念與操作實務,是長壽重要任務。                                    百歲人生的新觀點:   壽命更長必須更健康。   探索者、獨立生產者、組合式工作者的出現。   質疑直接從教育跳到全職工作的規範。   成為一個工作創造者而不是求職者。   使用核心技能在各種工作中創造不同投資組合的職業。   就業市場上,專業知識、洞察力和以高度協作的工作方式更有價值。   技能、知識、探索、名聲、健康、友誼、人際網絡更重要。   中端工作者的勞動市場,未來幾十年將被機器取代。   自己的身分認同比以前更重要。   高品質的夥伴關係必須更重視性別角色

的轉變。   每十年要調整人生與財務規畫,改變自己的角色身分。 各界名人推薦:   朱紀中╱《Smart智富》月刊社長   艾蜜莉╱投資理財書籍作家   林之晨╱AppWorks之初創投合夥人   施昇輝╱財經暢銷作家   洪旭亮╱教育噗浪客共同創辦人   陳亮恭╱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莊秀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蕭新煌╱總統府資政   盧裕民╱台灣保德信人壽總經理   (順序依姓名筆劃排列)   在長壽時代,智力體力衰退的年齡會愈來愈往後延,如何利用以往的經驗再創事業第二春,或是努力

習得第二、第三專長,都是當代人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我們不該以為「人生還長, 無須庸人自擾」,而該思考「人生太長,必須未雨綢繆」的問題,因此每個人的財務和生涯規畫都該即早準備,否則我們勢將成為超高齡社會裡的下流老人。──施昇輝╱財經暢銷作家   人人活到一百歲不是個無法達成的目標,但人人的一百歲可能活得都不一樣,除了健康與生活的改變之外,我個人覺得心靈上的議題恐怕是更大的挑戰,《100 歲的人生戰略》是一本重新定位人生想像的書,重設人生的碼表並且思索人生未來,值得一讀。──陳亮恭╱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我們的人口組成正面臨重大轉變。大部分的討論,多從單一面向出發,但本書獨具匠心

,同時整合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 主張具有挑戰性、令人興奮的嶄新世界正等著我們。人類將活得更久,也活得更健康,未來遠遠不同於我們目前所認識的世界。──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麻省理工學院經濟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   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管理實務教授,開有選修課「工作未來」(Future of Work),主持「人力資源策略」(Human Resource Strategy)高階管理課程。她於倫敦商學院開設的課程,其中組織轉型的課程被評為全球最佳課程規劃。   此外,葛瑞騰也

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傑出學者,全球五十大企業思想家(Business Thinkers 50)之一,二○一五年獲頒倫敦商學院最佳教師。二○○九年獲選英國《泰晤士報》全球二十位頂尖商業思想家,《人力資源》雜誌選為人資界最有影響力第二名。   她同時也是熱點運動組織(Hot Spots Movement, www.hotspotsmovement.com)的創辦人,致力為企業帶來創新與活力,在倫敦、新加坡和加州都設有辦公室,輔導對象包括全世界八十多家公司和政府。   著有《未來工作在哪裡?》(The Shift)。 安德魯.史考特(Andrew Scot

t)   倫敦商學院經濟教授,牛津大學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 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研究員,曾任教於哈佛大學與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擔任各政府與中央銀行總體經濟顧問,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UK’s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非執行董事。 譯者簡介 許恬寧   師範大學翻譯所畢業。譯有《少了巴菲特,波克夏行不行?》、《抉擇》(合譯)、《海盜共和國》、《告密者》等書。   國際讚譽 推薦序 快樂兩輩子

/朱紀中 人人皆可讀、必讀的長壽戰略/艾蜜莉(張紫凌) 人生太長,必須未雨綢繆/施昇輝 百歲的人生探索─長壽的美麗與哀愁/洪旭亮 人人活到一百歲.然後呢? /陳亮恭 當個快樂老人,就是送給生命最美好的禮物/許皓宜 百歲人生的挑戰與祝福/溫肇東 迎接長壽、打造好社會/蕭新煌 成為長壽專家的第一堂課/盧裕民 導讀 長壽影響不是特例,每個人都得面對 溫蒂妮的詛咒 這次不一樣了 我是誰? 第一章 長壽是禮物還是詛咒? 人類壽命以每十年多兩歲的速度增加 如此一來,我們會長生不老嗎? 連Google 也加入老年防治醫學 第二章 財務規畫:延長的工作人生 傑克打造的傳統三階段式人生 吉米:延長的三階段

式人生 珍的無用三階段式人生 拜拜了!三階段式人生 第三章 職場就業模式的轉型 未來工作在哪裡? M型化的工作機會 未來必備的工作技能與趨勢 該給珍這世代什麼建議? 第四章 無形資產:無價的事才重要 重視資產管理,終身受用 多重階段須具備的知識庫存 團隊合作,競爭學習更有收穫 重要性萬年不變的名聲 沒得談,健康第一 尋找維持均衡生活的方法 情感支持能常保正向心態 傑克三階段式的人生資產 不平衡的三階段式人生 靠可能自我活出各階段的人生 多元網絡 第五章 活出不同的自我:各種長壽情境組合 吉米的資產檢討時間 吉米3.0 版人生 吉米3.5 版人生 吉米4.0 版人生 珍的人生版本 珍4.0

版人生 珍5.0 版人生 珍為什麼不一樣 第六章 活愈久,愈要創造可能性 回春:年齡隔閡消失 成為探索者 成為獨立生產者 打造新型態的工作組合 過渡期的本質 第七章 理財能力與自我的主動性 算出合理數字 掌握財務能力 增加財務主動性 第八章 善用時間:從休閒娛樂到人生再造 工時的矛盾 「唐頓莊園」效應 工作天數的演變 規畫時間的方法 「育」與「樂」需要平衡 後工業時代來臨 第九章 人際關係與個人角色的定位 家庭結構轉變 工作與家庭分工 各世代齊聚一堂 結語 「我們」必須推動改革 自我認識 創新.科技.同理心為教育新核心 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 順應潮流的國家政策 只聞樓梯響的改革步調

作者的話 一起打造百年壽命   推薦序 快樂兩輩子   人只能活一輩子嗎?當然不是!記得二○○五年、我還在《商業周刊》參與編務工作時,曾推薦同事製作一個封面故事─〈活出兩輩子〉,當時我們提出的觀點是,未來人們工作時間可能會長達五十年, 六十五歲退休的傳統觀念會被打破,人們因為醫藥進步、壽命愈來愈長,對工作、人生的規畫也得跟著改變。   十二年後,看到《100 歲的人生戰略》的內容,書中揭示的數據讓我更震驚:嬰兒潮世代的人可能平均活到九十歲,他們的兒女可能活到接近百歲,他們的孫子女則肯定會是百歲以上的人瑞。一旦百歲成為平均壽命的標準,人生就一定能夠重來,很多你在二十歲、三十歲沒有做的事

、不敢想的夢,等到四十、五十歲之後都可去做、去想,讓自己不只能「活出兩輩子」,而且是快樂的兩輩子。因為既然有這麼長的生命等著你去追尋,對人生的想像就不應該跟父母、或是祖父母一樣,繼續過著所謂「求學、工作、退休」的三階段式人生,而是應該依本書作者所言:「『年齡』不再決定『人生階段』,不再限制幾歲的人一定要做什麼事。」打破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活出更精彩的人生。   不過,誠如作者分析,面對即將到來的長壽時代,人生要過的精彩,不只腦袋要解放、觀念要改、提早準備財務等有形資產,還得累積生產、活力、轉型等三種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指的是什麼?該怎麼準備?值得讀者仔細研究,否則長壽對你而言,即使不是一場災

難,也很難變成一份禮物。   文/朱紀中 《Smart 智富》月刊社長 推薦序 百歲的人生探索─長壽的美麗與哀愁   看這本書之前,各位可以嘗試問自己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你高中即將畢業的孩子告訴你:「老爸(媽),我不想繼續唸書了,想先工作。」你的答案會是什麼?以各位的人生經驗,想必大部分的人會義正詞嚴地告訴孩子:「你必須先完成學業,然後就業賺錢、成家⋯⋯。」   本書將提供另一個思考面向,書中提出一個即將成真的假設,告訴各位人生可以不必那麼匆促,因為我們將有百年的歲月可用,這比目前人類的平均壽命多出約二十至二十五年左右,人類三階段式的生命模式(從求學到就業、就業到退休)也將隨之改變。多出

來的時間,對我們到底是種恩賜或是詛咒,端看你如何經營自己的生命。當壽命高達百歲時,三階段式的生命模式就不再適用,我們會經歷很多過渡期,人生的探索期也將延長,因此在教育上,不必再糾結於孩子應該在何時完成學業,而是在就業之前孩子該如何運用多出來的時間探索人生、認識自我,讓選錯系所、找錯職業的遺憾不再。基於此,長壽帶來更多接受教育與學習的機會,無論是教學方法、升學制度都面臨極大的挑戰,端看教育界如何回應。台灣目前推行的十二年國教強調適性揚才,雖然教育部大聲疾呼但依然效果不彰,教育單位是否因應長壽時代的來臨,拉長探索期,強調體驗式學習及終生學習,會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   其次,由於壽命變長,三階

段式的人生將變成多重階段式人生,其中因階段轉換過渡期變多,而多數人的技能不足以支撐過渡期,使得充電變得更加重要,這些都深深地影響未來教育型態。除外,書中也對百歲人生的財務規畫、就業模式及各種長壽情境組合提出一些建議,如果你對百歲人生有所憧憬,或是想給自己和孩子一個不同的人生視野, 這是一本不錯的參考書籍,值得一讀。 文/洪旭亮 教育噗浪客共同創辦人、南投縣草屯鎮僑光國小校長 推薦序 人人活到一百歲,然後呢?   根據聯合國的計算器推估人類餘命,台灣到二十二世紀初時平均餘命可以逼近九十至九十五歲,也就離人人一百歲的目標不遠。但,這樣的推估有兩個問題,第一是醫藥科技的進步使平均餘命快速延長

,這樣的科技創新在近十年內可能會有長足的發展;另一方面,平均餘命的延長是否也帶動健康餘命的增加呢?   對於未來的預測,我個人持樂觀的態度,因為近年來,部分國家的國民失能已經有效的被壓縮,也就是說我們離健康老化的目標更近了。然而,人人活到一百歲,而且是健康的活到一百歲代表什麼意義呢?   本書做了很多的預測, 採取的是「生命歷程」(life course approach)的觀點來重新定位一百年的人生。其中,工作時間的延長恐怕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但是工作時間延長所造成年輕世代進入職場的障礙是另一門課題。持續工作已經被證明是高齡者晚年健康能得以維持的重要依據,所以,各種形式的高齡工作內容也

將被廣泛開發。   然而,當人人都可健康的活一百歲時,老年人的定義是否依然重要?依照過去的趨勢分析,未來世界上可能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活人, 一種是死人。兒童的快速生長發育使得他們快速進入成年期,而高齡者持續延長的健康狀況也使成年期與中年期隨之延長,也就是說未來社會的成年期將代表一個很長的時段,也自然會分隔成不同的階段。   人人活到一百歲不是個無法達成的目標,但人人的一百歲可能活得都不一樣,除了健康與生活的改變之外,我個人覺得心靈上的議題恐怕是更大的挑戰,《100歲的人生戰略》是一本重新定位人生想像的書,重設人生的碼表並且思索人生未來,值得一讀。 文/陳亮恭 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

心教授兼主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推薦序 百歲人生的挑戰與祝福   高齡社會(aging society)並不是一個新的議題,至少三十年前, 臺灣的雜誌、媒體就開始談這個議題。當時大部分的資訊來自比我們早熟的日本,後來我們確實也陸續看到日本進入熟齡社會的許多創舉。反觀台灣社會,直到近十年來,才真正感受到高齡照護對社會的衝擊、年金改革的急迫性、及如何善用銀髮族的智慧與活力等問題。   我個人於二十五年前在美國唸博班時,就上過高齡社會的課,並參與了一個學術研討會,也實地參觀一個老人公寓、照護機構和醫院都緊鄰在一起的社區。從公寓友善設施、健康老人們的聯誼社交活動,到需要照護時醫護

機構緊鄰在旁,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後來自己父母及岳父母的年齡逐漸八九不離十,實際面對他們的人生結局篇章;加上我自己也屆齡從學校退休,並近身觀察幾位前輩的退休後生活,以為我對如何「優雅地老去」(aging gracefully)多少還有些心得,就答應幫忙寫推薦序。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我之前對高齡社會的認識還是比較線性的,只看到我或我之前的世代,對未來沒有什麼想像。作者從更宏觀的社會面,以及未來「人人都可以活到一百歲」時,探討人生週期的形貌(學習、工作、退休)會有什麼變化。過去大部分的論述都是以目前型態的外插法,作者用傑克、吉米、珍三位不同年代(分別為1945、1971、1998 年出生)的人

物,凸顯因長壽而帶來在工作、所得、健康的變化, 這本書來得像是及時雨,提醒各界(企業、組織、教育、保險)都要用「新的思維及想像」去面對。   千禧後出生的一代,多半將會活到一百歲,比我們這個世代多出二十年,不可能這二十年都是放在退休階段,也不可能只是將它平均分配在「學習、工作、退休」簡單的三個階段。過去一個世紀在科技急速的進展之下,不只公共衛生、醫療藥物延長了我們的生命,也改變了我們的家庭、婚姻、父母子女關係;科學及知識的爆炸和快速折舊,所形塑的工作型態、組織創新,也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樣貌。若還用我們這一代的經驗去指導或擘畫我們並不熟悉的人生及社會,許多政策及策略, 是很難對症下藥。   二

位作者都是倫敦商學院的教授,他們對人生及財務的安排上, 在所得替代率、個人年金、儲蓄率、社會安全年金等都有很深入的推演; 但他們都了解財務的安排雖很重要,卻不是充分條件,他們也對生命中的「無形資產」:友誼、健康、知識花了相當的篇幅來討論,如何兼顧一個有生產力、活力和創意的人生,而不只是生命的延長。   在人人都是百歲的世紀,我們需要歸零、更前瞻地考慮人們的生計、生活、生命。將來人們是為誰工作?什麼類型的工作?企業組織也將和目前慣行的樣態不同。他們也注意到「共享經濟」、「零工經濟」的崛起,因此對應的終生學習,包括技能和知識的校準、提升和活化,也會產生新的學習機構和生態。國際頂尖大學「史丹佛20

25計畫」(Stanford 2025)率先自我更新,免得被體制外革命、翻轉,是一個範例。   本書為大家開了一扇窗,讓個人和整個社會較能理解、因應、規畫一個健康、活力、有創意的「長壽人生」。 文/溫肇東 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推薦序 成為長壽專家的第一堂課   在中譯本出版之前,我有幸已先拜讀英文版,書頁間不時跳出許多令人雀躍的創新觀念,用一句話表達我內心澎湃的感受,那就是:每個人都必須成為長壽專家的時代來臨了!   人壽保險業是以經驗生命表為基礎,身為從業人員,我早已深知「長壽」是即將到來的社會趨勢,甚至國內已有年金產品的給付年齡

上調到110 歲為規畫目標。在此趨勢之下,作者提出了一個先進的觀念: 「打破三段式人生→就學、工作、退休」,代表現代人正面臨一個關鍵的轉捩點,長壽的人生將不會單純分為三階段,而是多重階段的不斷循環。   這個創新的觀念,改變了我們對「退休」的傳統想像,尤其當我讀到本書第二章〈財務規畫:延長的工作人生〉,不自覺地將自己代換為書中人物1971 年出生的「吉米」這角色,而另一位1998 年出生的「珍」,則與我兒子的年齡相彷。當面臨全新的生活型態,我和兒子都必須開始跟著作者思考:「大部分人想到自己要活很久時,第一件想到的事就是錢。」因此,如何利用長壽給的機會,掌握「能力」與「主動性」進行財務規畫,是

開啟長壽新人生最為關鍵的思考。   台灣社會面對長壽,習慣用「存錢」的角度去檢視,第一個想到的問題通常是,「我該存多少錢?」然而,很快的我們會發現,「存多少錢」是個無效的問題;如何將累積的錢好好地規畫、足以支撐下半輩子漫長時光的花費,才是重點。因為當我們注定愈活愈久,一般人想像中為退休準備的金額,就會不斷增加,同時退休金的花用也必須更加謹慎。怕的是,當人們意識到原先替退休設定的存錢目標根本不夠時,可能已經接近退休年紀,能繼續累積收入的時間有限,身邊累積的「存款」又經不起風險過大的投資。一旦面臨退休,如何運用、提領退休準備金的課題,對於制訂長壽風險策略至為關鍵。   那該怎麼辦呢?   答

案是,當我們習慣著眼於取得短期回報率的同時,也應該檢視自己是否能規律地累積資產,並將資產轉換成「源源不絕的終身退休收入」,這樣一來,不管活多久,都不用擔心存款用完,這才是因應人人活到一百歲的最好的方法,也是成為長壽專家第一堂課所應該學習的新觀念。   投資、理財、置產,都是開始建立退休資金的好方法,但若未能進一步有適當的安排,在退休旅程中還是有四大不同的挑戰讓資產暴露在風險中,分別是日常生活費用所增加的風險、面對許多花錢誘惑的行為風險、不確定投資報酬率的市場風險,以及活得超過退休準備的長壽風險。特別是一旦進入退休前10 年至退休後5 年的「退休警戒區®」(Retirement Red Zon

e®)的關鍵時刻,更應當擬定理財計畫、預做準備, 才能因應長壽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為退休打造一份源源不絕的終身收入來源,帶來更多「有形資產」的確定性。   一旦為明天先做好準備,長壽生活的財務議題,將不再是一個「詛咒」,而是年齡所給予我們的「祝福」。這本書帶來不一樣的思考與啟發,為長壽人生揭開全新的篇章,以自在輕鬆的心情,迎向跳脫年齡所界定的人生階段,自由排序人生組合的「5.0 版人生」。   文/盧裕民 台灣保德信人壽總經理 導讀 長壽影響不是特例,每個人都得面對今日的我們,仍未準備好面對大轉型時代。在過往,我們認為全球化與科技改變人類生活與工作的方式,而在今日與未來,不斷增加的壽命,也將

改變每個人的命運。然而,若好好準備迎接新變化,將是天賜良機;不預做任何準備,則有如詛咒臨頭。不論你是誰、在世界哪個角落、目前幾歲,現在就得開始思考迎接長壽必須做出的改變。你所屬的公司,你身處的社會,也是一樣。今日人類的壽命長度,將超越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長過我們奉為典範、效法用來做人生抉擇的前輩。許多事即將產生變化,轉變正全面襲來。目前的社會慣例與國家制度,都尚未準備好迎接這樣的長壽時代。因此,各位得先做好準備。我們合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協助大家迎接嶄新未來。長壽是上天賜給現代人的一份大禮。平均而言,我們的壽命將超越上一代父母,上上一代的祖父母。我們的孩子、再下一代的孫子,會活得更長久。人類的預期

壽命正逐漸延長,所有人都受到影響,而且歲數不是微幅增加,更是大躍進。今日的西方孩童,有超過五成的機率活到一○五歲以上,反觀一世紀前出生的孩子,只有不到一%的機會如此長壽。長壽是被一點一滴交到人類手中的禮物。過去兩百年間,人類的預期壽命穩定成長,每十年就增加兩歲以上。也就是說,各位如果目前二十歲,將有五成機率活超過一百歲;如果目前四十歲,有五成機率活到九十五歲;如果目前六十歲,則會活超過九十歲。以上可不是科幻小說。我們大概不會活到一百八十歲,本書也不建議各位開始吃奇怪的保健食品,不過顯然成千上萬的人可預期自己即將迎接長壽人生。人生該怎麼活,社會與企業又該如何因應長壽時代,對我們都是沈重的壓力。社

會無疑將出現新準則、新角色模範,許多證據也顯示,民眾與社會已經開始因應相關變化。放眼未來,改變一定會持續發生,因此為長壽做好準備,將是所有人都得面對與討論的議題。我們要如何利用這份上天給的大禮?我們兩位作者在課堂上、在各地進行討論時,訪問過各年齡層的人士。許多人先是被這份禮物嚇了一跳,不過經過討論後,也明白必須改變人生計畫,並且立刻行動。少部分人士,則早已默默為長壽生活預做準備,但沒注意有多少人也有相同考量。

食物權保障之研究 - 以美國食物券計畫為借鏡

為了解決南投縣最低生活費的問題,作者鄭淳晉 這樣論述:

對於低收入者之生活保障,乃我國憲法上生存權保障之範圍;聯合國經社文公約第11條有關於「食物權」之概念,事實上可分為「生存需求」、「食品安全」與「經濟市場」三層面,其中「生存需求」方面對應到我國法制體系即為憲法生存權保障之範圍。檢視我國國內社會法對於此「食物權」之保障極為缺乏,民間社會工作實務上以「食物銀行」之方式事實上承擔不少應由國家負擔之給付責任。在立法方式參考上,本文選擇參考「美國食物券計畫」之原因,乃其為美國現行眾多社會安全制度中,唯一對於「具有勞動能力者」提供社會救助之聯邦計畫,亦為美國參與人數以及支出金費最高之實物給付計畫,其60年來發展之歷史以及現在發展之情況、運作形式與法條規定

均值得我國於立法時之參考。由比較法之研究可知,美國食物券制度在「受領資格」方面之認定較其他現金給付性質之社會救助為寬鬆;在「運作形式」方面,其公私協力之給付形式顯現出實物給付制度之特性。考量政府本身之行政量能,以及民間商業運作之特性,以廣泛吸引民間食品零售商加入計畫之方式,提供符合資格之低收入家戶維持生存之食物,而費用則由聯邦政府承擔;在「給付額度」方面,食物券計畫之給付額度為每月定量,依據聯邦精算局(類似我國行政院主計處)考量健康品質以及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每個受領戶需要之食物量與花費在食物之金額所得出。回頭檢視我國法制以及社會工作實務現況除台中市外,其他地方政府並無整合食物銀行並立法使政府建

立一普遍式具有「食物給付」之社會救助制度。本文認為基於現金給付「資力門檻」以及「家戶成員的保障」等問題,我國未來應比照美國食物券制度之形式,建立一普遍由食品零售商參與,提供食物予低收入人民「實物給付」形式之社會救助制度。而現行於民間運作之食物銀行仍可繼續扮演民間團體本身之角色,對於無法獲得國家救助之貧困者或是遭受急難者提供援助。現行台中市將民間運作之「食物銀行」轉型為市政府提供「食物給付」之場所,並將該場所委由民間團體經營乃短期內可達成之便宜作法,長遠發展還是應建立一普遍由食品零售商參與,提供食物予低收入人民之社會救助制度。最後本文擬出具體之社會救助法修正草案。共修正社會救助法第2、5、10條

之1、11、14條以及「增訂專章」等六處。

果然臺灣:種出在地的幸福

為了解決南投縣最低生活費的問題,作者藍麗娟藍艷秋 這樣論述:

看天吃的每一口飯,都是幸福! 十種台灣水果,十個感人故事 他們用數十年的光陰,勇敢與堅持地守護台灣土地, 以微笑弧度、樂觀擁抱困境,創造出獨特的水果人生觀。   果然!臺灣。踏實、甜蜜、幸福、樂觀!   從產地到餐桌,人、土地、自然交織而成的細膩情感,每一口都如此濃醇動人。   本書走訪臺灣各縣市,紀錄十種水果背後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及美麗影像,呈現烈日底下臺灣農民的樂觀美學,和守護土地家園、為臺灣水果找出路的堅持與努力。   沒有口水,只有汗水。   每一種水果的背後,都有一段人生故事,   原來,臺灣人堅持勤奮的美好性格,就藏在這些水果的甜蜜滋味裡。   本書視覺

邀請兩大名家聯手打造──   書法名家董陽孜封面題字、亞洲最有影響力設計師陳俊良擔任美術設計,   呈現出富有人文關懷深度的視覺設計。   相信在地的力量,   從產地到餐桌,他們用汗水和微笑,   種出臺灣人樂觀勤奮的文化。   有一種人,即使身處貧縣、貧鄉、貧村,還是堅持善待土地;   有一種憨膽,不畏病蟲天災、不畏產業外移。   他們是一張張的平凡卻不平凡臉孔,為臺灣種出甜蜜蜜的果實。   他們是誰?   三兄弟和叔叔,復育阿公那一輩就開始種的南投土鳳梨,邀請各地旅客來喝一杯好茶、吃塊鳳梨酥。   水哥走過匪類青春,一無所有回到雲林,在貧瘠鹽地上為自己爭一口氣。

  貴香姐懇求同鄉栽種梅樹,只為保有那滿山頭梅花盛放的童年記憶。   還有,不做科技新貴、留在家鄉種出方型西瓜的另類七年級CEO、舉人後代回老家孕育釀酒夢、吳寶春帶動使用甜美荔枝乾製作麵包的風潮、打進日本市場的玉井芒果阿公、為宜蘭留下最後一片金棗園的橘之鄉、為了幫助農人而收購盛產水果,鮮果放愈多愈好的春一枝冰棒……   作者簡介 藍麗娟   專職作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副主編、《Cheers》雜誌副主編。作品曾獲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雜誌類首獎。著有《人生基本功──建築師潘冀的砌磚哲學》、《跟著安藤忠雄看建築》、《我的環台夢──劉金標的73歲自行

車環島日記》、《夢想的騎點──跟著標哥京騎滬動》、《就溜吧!拋開一切環島去》、《不上班去釀酒》、《開始在紐西蘭自助旅行》等書。譯有《亞洲名牌聖教》。 藍艷秋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病蟲害學研究所昆蟲組博士,目前任教於康寧大學。現任生態關懷者協會理事,曾任台灣昆蟲學會理事、台灣昆蟲學會副秘書長、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助理研究員。   研究領域為昆蟲行為生態、生物多樣性。關心台灣的土地、農民、動植物與土地倫理。積極傳遞《地球憲章》(Earth Charter)的「尊重生命看顧大地」、「維護生態完整性」、「社會正義經濟公平」、「民主、非暴力、和平」共四大議題。 緣起 因為人,所以感人

陳俊良 推薦序 擦亮「來自臺灣」的招牌 江丙坤 每一篇故事,都是精彩的生命風景 賴瑟珍 台灣水果的另類生產履歷 李朝卿 守護幸福的滋味 卓伯源 鹹酸甜的幸福好滋味 林聰賢 用心,與這塊土地交陪 黃健庭 請給果農們掌聲鼓勵 賴清德 守護自己的家園土地 蘇治芬 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朱耀沂 會呼吸的農業書寫 蔣慧仙 勞動是時尚,農業是寶藏 程昀儀 敬,這群在田裡的亞里斯多德! 買買氏 1 鹹鹹的幸福──鹽地裡的玫瑰蕃茄 不服輸,他拚上性命和自己賭一個未來。 2 背人情的人──綻盛土地的青梅 地震、風災、土石流,都趕不走她。因為,她比誰都更珍愛這個故鄉。 3

看得見的決心──釀給明天吃的金棗 因為阿嬤說,你作的東西,如果不敢拿給阿嬤吃,你就不准賣。 4不濁的夢想──闖天涯的骰子西瓜 是誰賭性堅強,堅決要走自己的路的?是我自己! 5 拿心當燈火──光芒四射的愛文芒果 我鼓勵人家種,萬一銷不出去,我要負責任啊! 6 花落春猶在──冰封善果的春一枝 工廠老闆悶頭做起鮮果枝仔冰,冰棒裡塞滿疼惜鄉土的心意。 7 謝天謝土壤──長在樹上的葡萄訂單 他們一樣年輕、高學歷,也一樣懷抱夢想,要種出永續的果實。 8 不悶的熱情──匍匐前進的土鳳梨 四個手足親戚,扭轉了八卦山脈的景觀和命運。 9 串起的驕傲──不落淚的樂天香蕉 早時

吃香蕉當早頓,心情輕鬆未愛睏;晚時吃香蕉當晚頓,心情平靜又好睏。 10 烘焙的榮耀──飄香法蘭西的荔枝乾 這一長串彎折又精采的人生歷練,是為自己的人生、家族找出路,也在為果農尋找出路。 11 回收的滋味──妖受甜的七年級生 穿梭在高樓大廈間的七年級生,邂逅臺灣的甜蜜水果,讓在地水果也能展現名牌的價值。 附錄 臺灣甜蜜地圖 後記 推薦序1 擦亮「來自臺灣」的招牌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  江丙坤   臺灣在獨特的風土環境下,孕育出豐富而高品質的農產品,長年外銷國際,極富競爭力。而鳳梨酥、蜜餞等加工食品,更是國內外觀光客伴手禮首選,也是陸客來臺指定必買的臺灣特產

之一。   我出身南投,成長於農村,非常了解農家靠天吃飯的艱辛。海基會日前亦曾邀請媒體參訪位於南投的「微熱山丘」,看見富有創新思維與創業精神的農家子弟,創立農企業,為臺灣農業開拓新的發展方向,非常感動與欣慰。本書有專章報導微熱山丘的創建歷程,和創辦團隊堅持使用家鄉食材、為農村創造就業機會的理念,相信也能鼓勵更多農民勇於創新,善加包裝、行銷精緻的農產品,為台灣農產品打下一片新天地。   本書介紹臺灣果農如何引進、嫁接外來品種,克服病蟲害、天災、運銷等難題,成功種出高品質水果,並打進國際市場的歷程,讀之令人感佩。在此,不僅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臺灣民眾,更要推薦給來台旅遊之大陸人士。相信在閱讀

本書後,能深入認識臺灣本地的自然風土,並進一步被臺灣人民勤懇踏實精神所感動。   兩岸直航及簽署ECFA實施後,政府已為農產品銷往大陸,鋪設一條便捷、低關稅的坦途,期待農民朋友發揮踏實、創新的精神,追求高品質的精緻農產品,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大陸市場上,共同擦亮「來自臺灣」的招牌。 推薦序2 每一篇故事,都是精彩的生命風景 觀光局局長  賴瑟珍   有一種幸福叫作簡單,有一種感動叫作真誠,《天下雜誌》出版的這本「果然台灣」讓人看到臺灣農民簡單生活背後的生命底蘊,看到他們對待土地的真誠,每一篇故事都是精彩的生命風景,他們共同的特質是都經歷無數風災地變的淬煉,汗水與淚水交織出的歡顏愈發令

人動容。   這本書作者以細膩筆觸描述的每一位農民,都和土地有著濃烈的情感,這種來自土地與鄉情的呼喚,縱然在時空變遷之後,力量依然強大無比,也是土地賦予他們風雨都擊不倒的生命能量,而血液中對真善美的堅持,使他們都可以在各自領域中成為最頂尖的果農。像雲林西瓜CEO廖文斌「台灣水果不需要低價競爭,只要打出品質與良心的國際形象就能勝出」、雲林種蕃茄的許清水「不能欺負土地,不能欺負人,要善待周圍的人」。這不只是種水果的態度,更是與人相處應有的真誠,也是他們成功共同的特質。   十大香蕉達人劉吉和先生的話,相信會引起很多國人的共鳴,劉先生說:「臺灣人真的很有福氣,我們住在得天獨厚的寶島,水果好吃

,種類又多,價格實惠,我們真的要珍惜,要感謝這片土地。」這也是觀光局推動「旅行臺灣.感動一百」很重要的感動元素。   臺灣水果世界知名,本書深入採訪許多不為人知的水果人物故事,不只是行銷臺灣水果的好書,更將臺灣人良善溫暖、樂觀踏實的特質傳達出去,透過臺灣農民美麗的身影和動人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更多國內外觀光客,深入認識臺灣水果,與臺灣風土人情美好的一面。 推薦序3 勞動是時尚,農業是寶藏 掌生穀粒創辦人  程昀儀   我看見!   將在地精神發揮到極致,就是國際化!台灣的在地精神當然從土地上發芽、成長、茁壯、開花最後有結果。不用太多想像,這就是農業!   但是經營農業千真

萬確需要很多的想像。你要學習接受不完美,你要學習享受遺憾,就像……李泰祥大師在創作〈告別〉到發表〈不要告別〉的歷程說過:「遺憾是最重的。比幸福還無法忘懷,與完美總差那麼一點兒。」滋味寂寞口感浪漫。   因為你不會再遇到一樣的風味,永遠。   在我們的眼中看見,農作物的價值不只是飽足口腹的糧食,它是天地人感情交流後的大地創作。回頭看古老的人類的文明,都發生在大河流域的兩岸,因為那樣的土地才能孕育人類的飲食,這就是農業的初始。就像華人的象形文字,是從認識蟲魚鳥獸、日月山川開始,我們的祖先在宇宙時間裡刻寫下承諾,要與環境天長地久。農業就是自然而然的文化,與創意源頭。   這個時代,我們看

見一波一波的年輕人回農,紛紛用真情投入土地,藍麗娟與藍艷秋更穿上了農業的靈魂外衣,征戰文化創意的生命風雨。因為聆聽別人的往事於是也寫下自己的故事。作者走訪全台灣找出天生的大地耕作者,及人們咀嚼在口中永遠不會再相逢的經典農作。   就在雲林〈鹽地裡的玫瑰蕃茄〉,說了一則硬頸水哥用十二年的光陰證明,相信土地就有幸福的故事;   到了台東〈冰封善果的春一枝〉,傳唱一段因珍惜物資而意外成就的在地好品牌;   深入南投〈綻盛土地的青梅〉,彈奏一曲兒時傷痕、地震、風災土石流,都趕不走愛鄉愛土的傳奇堅毅大調……   因為尊重土地倫理與土地相親,所以能與更多物種生命共好。透過作者的筆,耕耘在紙

上的軌跡,讓我們看見新的農業生活價值觀,人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日常生活物質需求被滿足的同時,又讓樂趣與熱情的創造力繼續製造一種誘惑與魅力在工作中……不就是大多數人們一生所追求的價值嗎!當我們學會肯定勞動與流汗是高尚的行為,讓晴耕雨讀變成一種生活的風格與基調,哇 ~ 多美好的台灣,多美好的未來!這會不會是一個新的農業時代的到來?   那天看到一句話「醒著做夢的人比較可怕,因為他真的會去做。」我一直笑一直笑,笑完發現是在笑我們這種人。但是繼續前進,膽大大不害怕!   因為這五年來的陸續看見,我相信台灣農業就是寶藏。 推薦序4 敬,這群在田裡的亞里斯多德! 《棄業日記》作者  買買氏

  如果亞里斯多德有來世,我想他一定會變成一個農夫。   不信?看完這本書,你就明白了。   二○○八年,我因為一場有趣的種田課開啟了整整一年的台灣田地旅行。現在回想起來,實在是場巨大的意外!明明只是太愛旅行、愛到想要旅行別人的人生,才跑去體驗一日農夫的,沒想到卻因我的農夫老師說話太有哲理,結果引發了這場到全台灣向農夫拜師學習的瘋狂旅行。   我記得當我站在充滿雜草的菜園旁,疑惑地問我的農夫老師:「為什麼妳只把雜草拔短,而不把根也拔了呢?」她竟回答我:「雜草可以避免土壤水分蒸發、乾裂,每個生命都有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所以即便是雜草,也有他在世界上不可取代的價值。」衣服皺得有點像

梅乾菜、頭髮不聽話的黏在她汗濕的臉上、沾滿泥巴的手上拎著兩根剛拔起來的蘿蔔……明明眼前的這個人怎麼看都像是個普通的農婦,但她所吐出來的卻如此擲地有聲,這每顆字的重量何僅止於種田道理?更是人生!   我想作者也是同感吧,十一篇文章中特別抽言處理的幾句農夫名言,讓我想起了我那在田間三百多天的哲學課……   在全台灣第一個有機村羅山村,七十歲的有機稻農林運枝伯伯,堅持不灑化學除草劑,硬是清晨四點彎著老邁身軀,用手工替個頭超過稻米的雜草剃頭,他告訴我:「我們不是在種米,是在種心。」是愛心、耐心、也是對環境和人的良心。   在台東鹿野,麗園農場的阿忠、秋花夫婦,被颱風打翻一整片的有機百香果園

,他們面對絕境的結語卻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就當作另一個開始。」   在卑南鄉的釋迦田裡,每日勤讀四書五經的果農王旭朗說:「人對天地要有敬畏感激之心,越飽滿的果實就垂地越低。」   穀東俱樂部發起人賴清松渾身溼透的站在大雨滂沱中,即便用盡發狂的力氣挖溝掘洞都無法順利洩去田裡的洪水,告訴自己的卻是:「成敗已無法計較,只希望經由這樣的磨練,自己能多長一分智慧、減一分執迷,學得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   我們不會種田,但我們肯定有能力把他們面對生命的勇氣和能量種進心田!   我多麼驕傲,〈妖受甜的七年級生〉篇中的主角,竟是我在輔大應用美術系的學弟妹,這群大家以為和農業距離最遙遠的

城市七年級生,不只把這股從農人身上挖掘的能量用力種進靈魂,還精采的結出台灣農業急需的創意果實!   仔細看,書中有多幅的圖片皆呈現由下往上的角度「仰望」農夫,這不是這個世代習慣看他們的方式,但卻多麼寫實的反應著,「仰望」才是我們該看待農夫的角度啊!   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處境、什麼樣的背景,透過本書一位位農友的故事,你將不只認識台灣的極品水果,還可以得到數十個值得收藏一輩子的人生態度。   敬,這群在台灣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哲學家! 推薦序5 會呼吸的農業書寫   上下游新聞市集是一個關心臺灣農業、食物、友善土地生活方式的平台,真的很開心,我能因為邀稿的機緣,認識麗娟這樣一位關心

臺灣農業、農友的好朋友。麗娟才剛剛寫完一本書,書名叫做《果然臺灣》。   這個「果然」呢,是因為看完書會讓你發出「真是如此啊」、「恍然大悟」的喟嘆,「果然」也是這本書的主題:她花了數個月的時間,跑遍全臺,訪問了種植十種不同臺灣水果的十二位果農。   雲林的番茄玫瑰和西瓜、宜蘭的金棗、臺南的芒果、臺東的鮮果枝仔冰、彰化的葡萄、南投的土鳳梨、高雄的香蕉、彰化的荔枝……果然是最能代表臺灣滋味的「甜蜜地圖」。   而她選擇的臺灣水果,都可以對應出一種臺灣人的性格。麗娟運用文學性的筆法來書寫她與果農的訪問,細讀之下,每一位果農的性格和人生,的確與他們選擇的作物有著奇妙的呼應關係。   感

覺到,是因為麗娟是如此的敏感、用心,以敬慎的態度貼近每一位農友的生活、勞作,因此才能梳理出他們在種出甜蜜果實的背後,那麼深的對土地的依存和感情,與緊貼著果物生長的起伏人生。   不論經歷多少來自天災、農損的打擊,不論承受多少農作盛出卻不得不賤賣心血的挫折,這些果農朋友,一次次嘗試從品種改良、田間管理不斷提升果物的品質,而且紛紛努力學習知識、技術,以友善土地的方式耕作。   書中不是只描述農友克服逆境後的成功,認真的麗娟對果農遭遇的問題,不論是品種改良、蟲害控制、創新的栽植技術、產銷失衡等等現實問題,都一一認真的尋找各種專家、多方求索,來試圖解答。   聊天時麗娟透露,她是農家女兒,

有一位農夫父親,和專研植物病蟲害的姊姊艷秋,是本書的共同作者。   閱讀時,我深深為兩位作者筆下立體的、充滿細節的果農生命史感動;而農業也不再是生硬的專業知識,而是具有生活感的、會呼吸的,可以與自己的生命經驗不斷地產生對話。這真是我從前從來沒有過的閱讀經驗。   果然臺灣,讓我深刻的看見了臺灣農業的活力,和許許多多農友的堅持和努力。讓我們跟著麗娟、艷秋的寫作,一起進入臺灣農業最真實的生活場景吧!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共同創辦人暨網站主編 蔣慧仙 前言 怕缺錢,不能只會省小錢   我成立的「家庭財務諮詢中心」位在東京的五反田區。在這裡,我輔導了一萬個以上家庭

的財務問題。我為每一個家庭提供完整的輔導內容,也做了專屬的財務改善計畫,令人欣慰的是,只要願意採取行動做出改變的人,都能有效改善財務問題,擺脫財務困擾。但老實說,還是有三成的個案無法改善財務狀況。   為了進一步了解,為什麼有人就是無法改善現狀,我曾經針對收入與人口數類似的兩個家庭,規劃了一套財務改善方案。最後呈現兩種結果,第一個家庭的財務狀況不但獲得改善,還能存到一筆積蓄;第二個家庭卻總是把錢花到一毛不剩。第二個家庭對於改善計畫失敗的結果,還抱著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他們認為,說的比做的容易,提出改善方案本來就很簡單,但根本不可能做得到。換句話說,他們不願意確確實實地改變用錢方式,當然也就

不可能改變原來的財務問題。   也許你會好奇,這些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把難以啟齒的財務問題,包括敏感的個人收入與開銷狀況,全部攤在我這個外人面前,願意接受專業輔導的協助,算是很有覺悟的人,但接受輔導之後卻還是失敗,到底是怎麼回事?是缺乏專業知識嗎?其實並不是。我從很多案例看到,會發生財務問題,原因都只有一個,也很簡單,就是因為收支無法平衡,說白一點,就是入不敷出,他們花錢時根本都沒想到收入狀況,只憑一時的感情衝動而消費。也就是他們運用金錢的方式完全錯誤,才會導致缺錢問題。最糟的是,他們又不願意改變現狀,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消費欲望。   我也看到過,有人本來收入很高,但卻老是缺錢甚至到最

後面臨破產;有人雖然收入較低,但幾年之後卻越來越有錢。從真實案例的分析與觀察中,我了解到,每一個人不管現在收入多少,未來都有機會越來越有錢,或是越來越缺錢,關鍵就在於平時懂不懂怎麼花錢。   身為財務規劃師 ,我的工作是要教客戶如何管理金錢,我的第一任務當然是讓毫無理財概念的新手,了解正確的理財知識;但我更深切期盼的是,那些已經了解自己的問題,卻無法改善狀況的人,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花錢衝動。   拚命省小錢,抓不到重點   換個角度看,有些人很會克制自己的花錢衝動,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努力省小錢,但我認為,整頓財務最重要的是心態,只要改變觀念和思維,就不必勉強自己硬著頭皮去做一些效果

不大卻令人精神緊繃的省錢方法。所以,我最想勸告大家的就是:小錢別省!省小錢,也等於省掉了日常開銷。而且,最大的損失是,只會著省吃儉用,就想不到其他更好的方法。   結果,為了省小錢,實際上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我看到的是,很多人省下了日常生活費,結果生活品質馬上跟著下滑。比如說,午餐從平時的外食改吃泡麵或超商便當,這時就嘗到「生活好苦」的滋味。結果,省吃儉用的日子苦撐到最後,讓人開始對「節省」這件事覺得「厭惡」、「不快樂」。   原本存錢的用意是期待日後可以過得更好,但這種希望以後會更幸福更快樂的感覺,卻因為天天要努力省小錢,省錢省到令人感覺到「每天都過得很拮据、很苦」,一點也快樂不起來

時,就已經違背了改善財務的最終意義。畢竟,隨時有餘,讓生活可以過得自在輕鬆,才是管理財務的理想目標。最糟糕的是,我還聽說有人會偶爾失控花大錢大吃一頓或瞎拼一頓,就是為了補償、犒賞自己平日錙銖必較的辛苦,不是白忙一場嗎。   說到底,我認為省吃儉用的存錢效果,相當有限,而且抓不到重點,應該「少碰為妙」。為了避免省吃儉用帶來的壓力,我認為改善財務比較有效的方式是節省「固定費」,省固定費的方法比省小錢輕鬆、有效,且更重要的是,可以省下為了省小錢而付出超額的時間,拿來做更好的應用。   在本書中,我總結了一萬多個真實案例的經驗,針對運用金錢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開銷、花錢或儲蓄、投資等一般常見的

理財與消費行為,整理出大家最常見的財務問題、財務陷阱以及常犯的錯誤,並會歸納出一些基本觀念與原則。如果本書的內容,能為你的財務規劃產生正面的幫助,幫助你免除缺錢的恐懼,我將感到無比榮幸。 藤川 太 自序 謹以本書獻給包括父母親在內的臺灣農友 藍麗娟 水果的甜,果農的淚   撰寫這篇後記,平靜的心情與數月來始料未及的驚濤駭浪形成巨大對比。   什麼是驚濤駭浪?沒有什麼是絕對的災難,一切都是相對的;能將難關一一克服,就是值得慶幸的喜事。而能從中回收值得珍惜的事物,就是上天賜給的禮物。   五月,母親摔傷脊椎,住院開刀;我在心慌意亂中穩住陣腳,進行採訪工作。七月,父親突然無法走

路,緊急住院檢查,發現是腰椎錯位,椎間盤突出與腰椎都壓迫坐骨神經導致病情;進一步開刀勢所難免。   出身宜蘭縣農家,我們的父母親都是可愛的農友,他們脊椎所承受的,來自對土地的疼惜,也來自對下一代的承諾。我與家姊採訪本書的果農時,體會尤深。   走進愛文芒果之父鄭罕池的家,看著鄭罕池因長年農作腰椎受傷,平日要穿著「鐵衣」支撐身軀,我們的感觸尤深。當年他不只自己種作,還將地方上的愛文芒果農生計一肩挑了起來,他的腰椎難道不是被發自內心的責任感給壓垮的?   當我們說到那條五分吊橋因他的建議而改建為中正橋,不僅輸送果實,連學子都能因而安全前往大都市求學進而就業;他不僅成就愛文芒果,還點亮一

代年青人的前途。敘述之際,他那歡喜的淚水濡濕眼眶,喃喃說著他毫無遺憾了。我與家姊頓時也紅了眼眶。   兩行清淚也畫過芒果農吳清進的臉龐。他感激教授與研究生們對果農伸出的援手;甚至在水果盛產瀕臨滯銷時,林宗賢教授還帶他到臺北市觀察水果拍賣市場運作流程,從此,吳清進領導的產銷班不只改變採果時間與運銷方式,還建議農會與其他農民跟進。說著說著,他感恩的淚水直流,不能言語。他忘了,他默默協助做研究,還大方分享研究結果,感恩的淚應該來自愛文芒果廣大食用者啊!   在南投縣信義鄉,我還看見疼惜的淚水。貴香姐帶我們到山上,坐在不灑除草劑的五十年梅樹林下,談水土保持,食品安全與衛生,言談間不時嗅聞土地的

青香味。她的眼睛總是淚汪汪的,隨時會因別人的窮苦而挽起袖子幫忙,將自身利益置之度外。   在我的故鄉宜蘭,我也流下疼惜的淚。   最難忘記的是六十九歲的宜蘭金棗農陳新郎,我與橘之鄉蜜餞創辦人洪美芳擠進他小小的農用車前座,「幸好我們身材都瘦瘦的,」洪美芳說。   坐定了,陳新郎在顛簸農路上喀拉喀拉喀拉駕著車,車行陡跳的路面彷彿參加戰鬥營。我們來到一片斜坡,那是陳新郎小時候在學校遭霸凌而輟學,與父親一起種金棗的果園,每一棵樹都有他對父親的記憶。談及此,他的眼眶紅了,我也是。想起我那農友父親從小種田,農友媽媽從小放牛養鴨,為了照顧家族更幼小的弟妹而無法就學,犧牲才華與天賦,像枝葉遭綑綁的

小樹,無從造就。   我們來到遍植五百棵金棗樹的山坡地,每一棵樹枝與樹幹都往東海岸旭日初昇處生長。那樣陡的斜坡無法站人,我們只能蹲低,看著陳新郎攀著樹枝移動。   由多雨的宜蘭山坡地,果農生命史共同栽培的金棗樹穩穩抓住山坡,如果沒有惜情愛鄉以高價收購金棗的橘之鄉,恐怕也保不住宜蘭特有的金棗樹風貌。   下山時,我向陳新郎索取名片,他從農用車上拿了一張名片大小的卡紙,是手寫的名字與電話號碼。翻過面來,竟是一張口腔癌爛牙圖片。我噗哧一笑,原來,這是陳新郎回收衛生署的嚼食檳榔有害健康宣導海報,剪成名片大小,「呵呵,海報背面是空白的,還可以寫聯絡電話啊!」陳新郎笑出一口黃牙。   當下

,我竟笑出淚來。換作是我的農友父母,也會將海報裁切書寫作為名片吧?   至今我將這張口腔癌爛牙名片壓在書桌,提醒自己,這是臺灣人傳統的惜物。   在旗山,蕉農劉吉和之妻陳素敏說起大兒子訂婚時當著親友之面所說的那句話:「爸爸,你種的香蕉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當下,劉吉和在香蕉集貨場裡拭淚,劉素敏也再度紅了眼眶說:「真的很感心,很感心。」用生命餵養兒女長大成人的父母親,最欣慰的豈非聽見孩子說的這句真心話?   「你這一趟上山下海,把重要水果的產地都跑過一遍了,收獲應該很大吧?」   坐在鹿野高台的草地上,臺東春一枝商行創辦人李銘煌問我。   是啊。我背「倚」中央山脈,想藉此向本書

受訪者說:謝謝你們,你們甜蜜的實,飽滿的生命故事,真情的眼淚豐富了我,是我可觀的收獲。   從宜蘭的李子山起始,我走過濁水溪畔西瓜田,爬上八卦山脈看鳳梨田,在南投縣信義鄉與九二一震災後倖存的梅樹一起呼吸,在彰化市品嘗荔枝乾,在大村鄉摘葡萄,在北港溪口玫瑰蕃茄的家鄉看夕陽沒入臺灣海峽,夜裡行駛嘉南平原讚嘆大地的豐饒,騎車膽戰心驚跨越曾文溪來到玉井斗六仔部落,目睹月世界美景抵達旗山香蕉園,最後以鹿野高台居高臨下的視野作結。   採訪寫作過程中僅管有許多難關,慶幸有臺灣的天與地安撫,陪我度過。   這一趟,我見證水果的寶地與水果的貴人,果然只有在臺灣。身為農友的孩子,我以臺灣人為傲,以吃

每一口臺灣水果為榮。 守護土地的人,值得你我尊敬 藍艷秋   有一天,我在學校上課,全班有三十五位同學出席,我做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即席練習:「我們來玩臺灣水果接龍,每個人都講一個在臺灣生產的水果,不能重複。」   「老師!」好幾位同學舉手抗議:「哪有那麼多啊?不可能不重複吧?」   最後,三十五位同學各自說出在臺灣生產的水果名稱,毫不重複,有人準備好要繼續接龍;更多同學驚訝不已:「沒想到我們臺灣的水果有這麼多!」   多元,多樣,不只是因為臺灣的風土獨特,還因為臺灣的農業技術人員優秀,與敢拼的臺灣果農,這些都造就了果然臺灣的水果傳奇。   個人所學雖為昆蟲學,在學校教書,

近年來投入外來種刺桐釉小蜂的防治工作,但投入農產業的研究卻有限。有幸參與這本書的採訪與寫作,我深感榮幸。實地探訪果農中,我有許多感觸,其中一些,不能不發:   首先,他們是守護土地的人。   所有的果實都來自於土地,換句話說,一定要有人守護土地,才能種出果實,這些人就是書中的果農。他們值得尊敬,因為有他們的把關,我們才能吃到安全無毒的水果;也因為有他們把關,這塊土地才能持續生產,不被破壞。果農看顧了土地,也看顧了我們的健康。   本書中的人物是一群守護土地的人,也是為我們把關食品安全的人,值得我們尊敬。   在葡萄農賴偉志的葡萄園,我感觸很深,因為,我在學校教學,宣導的環境倫理

與土地倫理,在他的葡萄園裡千真萬確的實踐著。   在貴香姐守護的信義鄉,那裡是遠從日治時代的祖先就種植梅子的土地,但是,山川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這些年來氣候變遷與人為活動造成環境改變,發生土石流等災害,並不能怪罪梅樹園,也不是梅農的錯。數十年來,貴香姐仍堅持守護先祖的土地,不忍心砍掉任何一棵老梅樹,真有人要砍,她也會搶救並移植他處。嚴格說來,她守護的不只是土地,還是環境的未來。   他們也是一群堅毅、敢拚的人。   臺灣的水果超過四十五種,若以品系計算則超過一百五十種,為什麼能如此?因為台灣人敢拚,造就了寶島的水果奇蹟。   進口的水果昂貴,臺灣的農技人員與果農就會思索,如何在

臺灣培養出合適的品種,讓在地人能吃到在地的水果?在全球暖化的時代,在地生產,在地供給,不增加碳足跡是我們最鼓勵的產銷模式。臺灣人的敢拼,不僅成就了水果品種的多樣化,減少運輸成本,也會是臺灣對於抑制全球暖化趨勢可以做出的貢獻。   最後要說一個小故事。   因為工作之故,我常常必須與國際學者合作研究。有一次,我帶日本學者到台中採集昆蟲,途中看見水果攤上成串的荔枝,日本學者一見鮮紅的荔枝就流口水,興沖沖,一口氣就買了十台斤,結帳時付了兩百元,直呼便宜。   我問他:「你為什麼買這麼多荔枝?」   「你不知道,在我們日本,荔枝賣得好貴!還有,臺灣進口到日本的荔枝經過冷藏,表殼顏色較黑

;在臺灣現買荔枝,都是新鮮的紅色,好好吃又好便宜!」採集車程中,他荔枝不離手,連晚上用顯微鏡檢查樣本時,也是左手拿研究工具,右手邊放著荔枝。一天之內,他吃光了十台斤的荔枝,我們都擔心他因此上火而流鼻血,但是,他安然無恙,還跟我說「我滿足了!」。他研究的昆蟲出現的季節,正好是荔枝、芒果的產季。這下子,他有充分的理由下次再來台灣做研究,買荔枝,買芒果,而這些都是臺灣出口日本的良品。   我想說的是,臺灣水果的好,應該不會只有外國人知道,臺灣人如果能珍惜,就太好了,也不辜負果農的汗水與淚水。   衷心感謝參與這本書,使我有機會透過我們的眼,讓大家看到為我們守護土地,堅毅的臺灣果農。 玫瑰番

茄‧鹽地裡,種出幸福全臺灣最貧窮的縣市是什麼?雲林縣。全雲林縣最貧窮的鄉鎮在何處?口湖鄉。全湖口鄉最貧窮的村莊在哪裡?水井村。水井村位於北港溪出海口一公里範圍,全村兩百戶人家,大半的農地因飽含鹽份,幾乎是「種什麼就死什麼」,人們普遍意志消沉,鬱鬱寡歡。同樣在這塊鹽地,有位青年卻種出特別甜的番茄,因為鹽份把甜味提了出來,連色澤都帶點玫瑰色,所以稱為「玫瑰蕃茄」,價格比市面高出三至五倍,供不應求,訂貨要等三個月,客人還是願意苦等。有趣的是,他的幸福也是種蕃茄來的。六十年次,人稱「水哥」的許清水,就是這貧縣貧鄉貧村裡的傳奇青年果農。怕蟲的農夫車行北港溪下游河畔,濕地、休耕農地互相交錯,陽光把土地曬得

亮晶晶。停車蹲地查看,土表著實覆著一層白色的結晶。你嚐嚐看,是鹹的。高架橋下,排排站的電線桿比全村人口還多,其中一柱特別厚實,原來,那並非電線杆,而是比人高的看板:「水哥教育農場」,頂上還綴著三個人頭大的紅色蕃茄圖案。鐵皮興建的蕃茄集貨場裡,身材精瘦,理平頭的許清水瞇著眼睛笑,嘴裡不時嚼著檳榔,你好奇,他的精瘦是因為吃檳榔太燥熱抑制食慾吃不下飯,還是因為忙農事沒空吃飯?都有。許清水咧嘴笑出夜市攤上烤玉米般的色澤。這就是他,不造作,絕不因為訪客是媒體、作家、學者、或達官貴人,就去換套稱頭的衣服,或暫時不嚼檳榔。他把你當作隔壁鄰居或多年好友那樣領進門,切了一大盤花蓮來的西瓜請你吃,嘴裡不住喃喃:「

不好意思,剛才忘了先拿去冰箱,西瓜冰了比較好吃。」怕你中暑,扭開冷氣之外,還抓來電風扇對著你吹。這樣好客又靦腆,不因常常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而稍減。七月盛夏,坐進許清水家的客廳只能吃外地來的西瓜,卻吃不到玫瑰番茄,許清水解釋,蕃茄怕熱,夏天的蕃茄比較不甜,就讓土地休養生息,他就是接單,等到秋季才開始種玫瑰蕃茄,到冬季、春季才慢慢出貨。「說實在,蟲軟軟的,我有點怕,」許清水承認,臉上閃現一絲懼色,「我這裡是有機種植,夏天天氣熱,蟲特別多,所以我現在夏天都不種蕃茄了。」你呵呵笑,這人高馬大,高中時不認真讀書卻逞義氣愛打架的許清水,竟然會怕蟲,這樣怎麼當農夫呢?「是真的啊!而且,我小時候對作農很排斥,

從來沒想過我會當農夫!」許清水睜大圓眼說。從沒想過走上務農的路記憶猶新的童年時光,許清水的父母親出外到高雄工作討生活,留下阿嬤照顧這片祖先傳下來的鹽地,帶大許清水兄弟姐妹。阿嬤特別疼愛許清水,總是帶著他到田地裡工作,祖孫的感情很親稔。一天夜裡,阿嬤摸黑出門巡田水,走近墳墓邊的田地卻不小心驚動了一隻狼狗,狼狗張開大口一咬,阿嬤的腿被咬得血淋淋,痛苦的回到家,許清水在病榻心疼得一直喊阿嬤阿嬤,沒想到,許清水的淚水還沒擦乾,阿嬤竟然就這樣過世了,享年六十九歲。「應該是破傷風吧。」許清水木然的說。那一年,他還只是國小四年級的孩子,卻失去心目中最親,最重要的人。從此,他對農地,作農,與墳墓都有敵意,因為

,是它們一起害死阿嬤的。爸媽從高雄趕回來料理後事,許清水回到爸媽的懷抱,放學後,爸爸要他到田裡幫忙,他點點頭跟著去了,雖然心有餘悸。收割時,田裡留下一堆堆的稻草,爸爸放火燒草,大風吹來,火勢延燒,連鄰家田地上的稻子都著火了。身材矮小的許清水在自家的田裡與鄰田間跑來跑去,一下子要撲滅鄰田的大火,一會兒又要跑回自家的田裡顧著,讓火燒得旺。一邊打火一邊燒火,又驚又慌,來來回回熱得頭都昏了,稍稍疏忽,大火就燙傷皮膚,痛得他哇哇叫,「無形中,對土地很排斥!」對土地沒有感情,十八歲時,許清水上臺北,跟家鄉來的年輕小夥子們群聚三重埔,不是抽菸、喝酒就是賭博。從當兵前到退伍後,他當過送貨小弟、作過貿易公司的外

務人員,三天兩頭換工作,典型的「月光族」,拿到月薪就花光。更多的時候,許清水失業又缺錢,青黃不接,打電話回家時結結巴巴,哥哥一聽,就匯入一筆錢資助他,「真是很匪類的生活!」許清水回憶,搖頭苦笑。二十六歲那年,許清水再度失業,一通哥哥打來的電話翻轉他的人生。「阿水,爸爸已經六十歲了,你也已經二十六了,三天兩頭換工作,我還要一天到晚匯錢給你不是辦法。這樣吧,家附近荒廢的田地很多,你回來種什麼都好,有種就有得吃,起碼可以自食其力。」許清水的大哥是專門蓋蘭花溫室的,他跟許清水的爸爸商量,爸爸拿五分地去貸款幫許清水蓋一間溫室。這通電話早一點或晚一點打來,許清水或許不會回鄉作農,但是,這一回再度失業,手頭

已經緊一陣子了,爸媽的年紀大了,自己的人生好歹該認真打算。「我跟你說,溫室種菜不難,播種的那天辛苦一點,其他時間都不太需要照顧,很輕鬆的啦!」哥哥半哄半騙,不久後,許清水回到水井,出現在家門口。

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與職涯轉換能力對再就業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投縣最低生活費的問題,作者藍引彤 這樣論述:

臺灣中高齡及高齡工作者退休後老年生活的生活費來源,主要為子女撫養、社會保險之養老金、部分少許的投資型財產。在少子化、無偶、低薪、通貨膨脹的時代,養兒防老的觀念日漸已不復存在,退休後沒工作收入,又無法依賴兒女奉養,社會保險之養老金及各種津貼的年金體系是否能兼顧公平性、又能按月付得出適額的錢,將是戰勝老後貧窮的關鍵。未來會超過半數的老人得靠社會保險之養老金及社會民間津貼又或者仰賴子女或配偶之工作收入維持老年生活,這些問題都是臺灣社會的一項重要議題。本研究希望透過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再就業、就業動機、職涯轉換能力相互的關係進行探究,並分析職涯轉換能力是否具有中介效果。本研究以1.年齡45~65歲已辦

理社會保險老年給付之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並已再就業;2.未退休正準備再就業之中高齡及高齡者;3.已退休再就業之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發放紙本問卷與網路問卷共158份,探討就業動機、職涯轉換能力、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再就業三個變項之關係,透過統計分析後發現:一: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對退休者再就業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二: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職涯轉換能力對退休者再就業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三: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對職涯轉換能力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四: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職涯轉換能力對就業動機與退休者再就業之關係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果。五: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就業動機、職涯轉換能力及

再就業因人口變項之不同而部分有所差異。最後,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及調查研究結果,針對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再就業與所面臨的再就業困境進行檢視,並提出中高齡及高齡退休者重返職場的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