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新聞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南韓新聞台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DexterRoberts寫的 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 和李嘉赫的 那天在那裡的人們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聞採訪與寫作 - 第 51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臺灣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由 2002 年 46%增至 2009 年 50%;女性就業者占總就業者比率,兩者都比日本及南韓更高。而近幾年來女性平均壽命超過 82 歲;婦女年平均工作所得,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開學文化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寇健文所指導 蔣世偉的 中共新聞媒體融合宣傳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紙質報紙、手機APP及新浪微博為例 (2021),提出南韓新聞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政治傳播、新聞宣傳、媒體融合、人民日報。

而第二篇論文佛光大學 公共事務學系 張中勇所指導 饒佳汶的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台灣少子化、人口老化、少子化政策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韓新聞台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世代優質父母手冊 - 第 111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大報紙都刊載了南加州爾彗區的韓裔孿生姊妹相殘的新聞 o 過去是對情深的姊妹花, ... 因篇]來她們是由南韓來的小留學生,而這些年也有很多由台彗來美的小留學生二]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韓新聞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低端中國:黨、土地、農民工,與中國即將到來的經濟危機

為了解決南韓新聞台的問題,作者DexterRoberts 這樣論述:

★2020《經濟學人》年度好書! ★理解中國發展趨勢必讀!     習近平宣稱「全面脫貧」的背後,是半數中國人口的貧弱!   當中國耗盡「人口紅利」之後,成長的動力將難以為繼。   4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建立在官僚與企業聯手壓榨農民之上。   過去,他們的廉價勞力是中國製造的原動力、經濟奇蹟的火車頭,   如今,衰老、貧窮、低技術的他們,成為中國最大的潛在危機。   莫路波在13歲那年輟學。但他不打算跟著他的表哥到東莞,而是隻身一人,坐了30小時的火車來到寧波。1993年的夏天,他才一出火車站,就被三個流氓痛毆一頓,搶走身上所有的財物。一輩子第一次坐火車出門的他,舉目無

親,不知該如何是好……   莫梅荃唸書到15歲,是村子裡教育程度最高的孩子之一,但她在家鄉找不到工作,農地又太小,於是來到東莞的電子工廠打工,賺一小時一塊人民幣的工資。儘管生活辛苦,她相信要離開村子人生才有希望……   莫姓家族全都來自貴州南方的炳花村。布依族的他們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像他們這樣因為貧窮而必須遠赴沿海大城市找工作的中國人,占人口總數的一半,高達近六億。他們在家鄉是農民,到了城市裡做工人。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開始,「農民工」龐大的人數與其廉價勞力,就是中國經濟起飛的原動力,賺進了無數的外匯,賦予中南海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耀武揚威的底氣。   ◆一個中國,兩種身分:農民工雖然

對中國經濟無比重要,中國特有的「戶口制度」卻待他們如二等公民,規定農民無法享有城市居民的醫療、社會福利與教育權利。他們子女無法就讀公立學校、生病不能就醫,甚至要忍受警察的隨時盤查,被打入「黑牢」勒索賄賂更時有所聞。   ◆國家裡的異鄉人,犧牲自己成就中國經濟奇蹟:農民工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障,只得忍氣吞聲接受待遇極差的工作。名義上,共產黨信奉社會主義,實際上,他們踐踏工人福利、嚴禁勞工運動與組織。工廠靠這群廉價勞工累積巨大利益,但平均而言,鄉村人口的薪水只有城市居民的1/3。他們的犧牲成就了中國奇蹟,但也成了貧窮問題的根源。   ◆「留守兒童」占青少年人口的1/5:今天全中國有人數高達610

0萬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去沿海城市打工,但他們無法在當地就讀公立學校。孩子被迫做選擇:與父母分離、回到家鄉就學;或是待在父母身邊,但是不能唸書,只能打零工賺錢,重蹈他們父母淪落底層的宿命。   ◆「人口紅利」消失,「路易斯拐點」形成,發展動力難以為繼: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漸減少與老化,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隨之而來的是所謂的「路易斯拐點」,意指農民工越來越少而造成的勞動力短缺。中國應對這項挑戰如果失敗,將會使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亦即低端產業已喪失競爭力,但又無法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產業。   ◆既貧且弱的中國農村人口,難以支撐中國的內需市場與「中國製造2025」。在人口逐漸

老化的同時,中國也面臨產業升級的壓力,希望AI與自動化生產能彌補勞動人口減少的困難。然而,大量引進機器人是否又將搶走農村人口所剩不多的就業機會?同時,大量貧窮、低教育、低技術的農村人口也難以創造內需市場。   追蹤採訪長達20年,橫跨貴州農村、東莞工廠、秦嶺上的小學、安徽、湖北、海南島,《彭博商業周刊》資深記者為你揭露「大外宣」之外的中國!   在《低端中國》書中,作者羅谷深入廣東、貴州、湖北、安徽、海南、陝西各省,透過與當地的底層農民工建立緊密、親切的關係,做長期的追蹤報導。這位《彭博商業周刊》的資深記者指出,雖然中國今日已經雄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沿海城市享有驚人的經濟成就,但戶口制度對

農民工的剝奪、城鄉發展的落差、中央計畫經濟的僵化以及官員貪腐的遺害,造成中國內陸嚴重的社會不公與發展不足,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過去,這樣的言論可能被歸類為蓄意唱衰中國的烏鴉,但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20年6月公開說出「中國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人民幣一千元」時,證明了羅谷長期調查的價值與意義。 名人推薦   聯合推薦:矢板明夫(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著有《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著有《尋租中國》)、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合著有《廿年民主路 台灣向前行》、《崩世代》)、胡采蘋(財經網美) 媒體好評   「羅谷在中國擔任二十幾年國際媒體特派員,

走遍中央到各省市,見過各路官員與老百姓,以平實可親的筆法,生動的故事,為我們娓娓道來「中國奇蹟」背後的真實……他提到的人物,我也曾經訪談過,包括當今中國副總理劉鶴、勞工組織者張治儒等人,他對貴州炳花村和莫姓人家的訪談與描寫,生動地展現了當今中國的農村議題。我熱烈推介此書。」──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著有《尋租中國》)   「你曾經仰望著上海的天際線、深圳的鐵路等等這些絢爛的中國都市景象,而不禁好奇它們背後的故事嗎?羅谷的《低端中國》正是答案,他在書中考察中國經濟奇蹟的源頭,挖掘農村的制度、組織與農民,如何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沉痛的犧牲。在中國數十億人口當中,有一半來自於鄉村。這本書是我們

認識他們的一扇窗。」──何偉(Peter Hessler,《尋路中國》、《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等作者)   「當全球都聚焦在中國日新月異、紙醉金迷的沿海大都會時,羅谷走進中國的偏鄉與農村,寫下這本描繪另一個中國的著作:一群永遠不可能翻身為中產階級的農民工的故事。羅谷對中國的經濟問題與歷史文化瞭如指掌。以此為根據,他大膽地推翻了中國經濟將一帆風順的觀點,並警告我們即將到來的危機。」──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拜登傳》作者)   「中國正在上演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潮,而羅谷呈現了一部最詳盡豐富、理性客觀、也最完整的報導……他告訴我們,這很有可能將是中國經濟,

甚至全球經濟,最重大的分水嶺。」──夏偉(Orville Schell,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著有《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   「所有在中國做生意的人都應該讀這一本書……從中國內地的窮鄉僻壤到沿海繁忙的工廠,目睹日以繼夜操勞的農民工、為了達到黨領導的期待而殫精竭慮的基層官僚,羅谷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不該輕易相信中國經濟一定會持續發展的假說,而其後果對全球都會產生衝擊。」──麥健陸(James McGregor,著有《共和國的長子們:揭開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真相》)   「羅谷的生花妙筆讓中國的驕傲與危機躍然紙上。他帶領我們與跨國企業的CEO對談、拜訪綿延無盡的工廠廠區,但是,本書最重

要的核心是被北京政府拋棄的中國農村。羅谷花了幾十年時間深度認識當地的農夫、失業的工人,藉此挖掘出中國為何難以克服貧窮的系統性危機。在過去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裡,羅谷見證了中國的轉型。在這本書裡,他針對中國是否必然會成為全球經濟霸主提出了強而有力的質疑。」──張彥(Ian Johnson,普立茲獎得主,著有《中國的靈魂》)   「《低端中國》是近年來我讀過關於中國的著作中,最精彩、觀點最有原創性的一本」──博明(Matt Pottinger,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   「本書毫不避諱地呈現中國農民工的真實面貌,他們是中國經濟爆炸的幕後英雄,但至今仍被當作二等公民。作者羅谷巧妙地結合了尖銳的分析

,以及他追蹤長達20年的莫家人的故事。」──《經濟學人》   「很少有作者能像羅谷這樣有毅力,追蹤他報導的人物長達將近20年。唯有這樣持之以恆的採訪,才能揭露中國經濟奇蹟背後不為人知的陰暗面。」──《金融時報》  

南韓新聞台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南韓軍方表示,北韓今(28)日清晨向東部海域發射飛彈。而就在試射的同時,北韓聯合國代表在大會強調,維護國家安全,北韓有研發跟測試武器的權力。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70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中共新聞媒體融合宣傳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紙質報紙、手機APP及新浪微博為例

為了解決南韓新聞台的問題,作者蔣世偉 這樣論述:

宣傳是中共建黨以來即極為重視的功能機制,隨著歷史演進及技術變遷,宣傳的載體也從早期的報紙刊物、廣播電視,至廿一世紀後逐漸將重心轉移至網路新媒體。中共中央在2014年將媒體融合發展正式拉高成為國家戰略高度的重大政策,即意味著對於網路新媒體的監管運用,是實現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途徑。本研究意欲探討在媒體融合背景下,中共如何運用從傳統媒體到網路新媒體的多元傳播媒介進行宣傳,其宣傳策略及內容為何,用戶導向及回饋情形如何。研究採量化為主,質化為輔的方法進行,擇取人民日報紙質報紙、手機APP及新浪微博等三種媒介在特定時間區間及範圍的報導樣本,採內容分析法,設定報導主題、報導框架、報導方式及疫情相關報導內容

等類目,藉以統計及描述不同傳播媒介有怎樣不同的傳播特點,呈現出怎樣的傳播內容,反映出怎樣的傳播策略。研究過程發現,紙質報紙在報導取向上以政治性新聞為主,且以傳達官方立場的報導為多,行文方式頗異於西方新聞學語境;手機APP及新浪微博二者取向接近,在報導取向上社會、國際等非政治性新聞較多,且更多運用圖表、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可視化傳播工具。此傳播特點差異亦反映出各媒介的分眾宣傳,紙質報紙的讀者以黨員幹部或公職人員為多,關注議題有泛社會特徵;網路新聞及社群微博用戶集中於高學歷青少年,關注議題有泛娛樂特徵。各傳播媒介雖有不同傳播特點,但透過單一重大事件報導的質化分析,發現其具有一貫的意識形態宣傳內容,簡

言之即愛國與擁護政府框架。網路新聞用戶確實也對上述價值產生較高偏好,致使在主流媒體網路平台社群裡,呈現官民良好互動,共同追求中國夢的宏大圖景。

那天在那裡的人們

為了解決南韓新聞台的問題,作者李嘉赫 這樣論述:

「那天,我看到了您在廣場上的勇氣。」   我們在那個地方,是為了什麼而發聲呢?   為了不讓錯誤的歷史重蹈覆轍,我們又該記住什麼呢?   從追蹤崔順實女兒鄭幼蘿的下落、梨花女大靜坐示威、光化門燭光集會、總統朴槿惠遭彈劾,到被打撈至木浦新港的世越號,南韓媒體信賴度第一名的JTBC電視台記者李嘉赫,帶來滿腔熱血的現場採訪紀錄。   在梨花女大的學生中,他有個綽號,叫「佳赫摯友」,聽了真羨慕;能成為他人的摯友,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事啊!書中已提到,他採訪了日後為南韓政局掀起巨變的梨花女大校內民主化運動,而那起政局劇變,不是別的,正是崔順實、鄭幼蘿、燭光革命、朴槿惠總統遭彈劾和世越號重現世人眼前等重

大事件,而李佳赫記者都親臨這些事件現場採訪,這是甚為罕見的經歷,也足以讓他向任何人驕傲說出「我就是那些大現場全都採訪過的人!」但無論如何,我還是羨慕他能被封為「佳赫摯友」,羨慕他能成為他人真切之友…在李佳赫記者的採訪紀錄中,或許就能發現到,那個有時錯綜複雜到讓我們都無法找到答案的「新聞」本質。——JTBC常務董事兼當家主播 孫石熙   作者簡介 李嘉赫   1986年出生於釜山,小學二年級時,舉家遷往仁川,直到國中畢業。在進入培材高中就讀同時,再度搬往首爾。雖然當今的世界,已不太過問出身地,但若碰到有人詢問,還是會經常回答「故鄉在釜山,心靈故鄉在仁川,第二故鄉則是首爾」。   在國立

首爾大學英語教育學系就讀時,比起主修科目的課業,更傾心埋首於擔任樂團主唱與展開演出活動;只是,每當公演結束,聽到人家說「舞台主持的真好」,比聽到「歌唱得真好」的評價,來得更多。   2011年,錄取成為中央日報‧JTBC合併公開招募的第一期記者,所以開始被眾人稱作記者,主要在社會部旗下的法律組、警察組工作。2016年冬天,為尋找崔順實的女兒鄭幼蘿,在德國與丹麥採訪了23天;返回南韓後,則是每週六前往光化門廣場,採訪燭光示威。2017年春天,自世越號被搭撈至陸地上後,又待在木浦新港採訪了83天。   最近看著年幼的女兒,能講的話一天比一天還多,而正陷入「她會不會就是神童」的錯覺;而目前則努力

成為一位好爸爸、好老公和好記者。 譯者簡介 楊虔豪   1990年出生於台灣台中市,自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畢業後,2013年起長居首爾至今,以駐韓獨立記者及專欄作家身分,活躍於新聞界,並創立個人品牌「韓半島新聞平台」,為多家華文媒體供應南北韓相關報導與評論。   推薦序朱立熙—一個好記者的條件 推薦序管中祥—新聞,就在現場 譯者序—重回那個動盪的歲月 台灣版作者序—給在大海另一端翻開此書的你 序言—進入本書的同時   第一章   找到鄭幼蘿 德國法蘭克福—丹麥奧爾堡 單程機票 你們的聖誕快樂 條條大路通韓式餐廳 蒐集拼圖碎片 與料想完全背離的人物風評 被警察驅趕 偶然

拍下存放的一張相片 突破重重風雪向奧地利出發 去一次丹麥看看吧 越過國境 生日 簡約幸福的生活 又被警察趕走 躲藏者和搜尋者 夜空的爆竹聲 36小時的等待 2017年1月1日 撥打投訴電話 終於見到鄭幼蘿 似夢非夢之中的新聞速報 法庭裡的採訪 丹麥舉行的燭光集會 善意的報料者   第二章   從作為記者到變為朋友 梨花女子大學採訪實錄 我們想對話 緩慢的民主 最後通牒 第一個人最先發出的叫喊聲 盼望扶正學風之心 充滿諷刺創作的校園 有勇氣的人 解放梨花 「摯友嘉赫」的綽號   第三章   決不忘記那些珍貴事物 珍島彭木港─木浦新港 讓現場記者啞然無語的學生們 韓國型慘案 待在木浦新港的第三個冬

天 一坨巨大廢鐵 親切的明峰先生 總統大選 睽違千日歸來的女兒 既感謝又抱歉 替代役警察兒子 進入世越號船內 特別的狀況 感覺如同孩子一樣的遺物 17歲少女敏智的照片 世越號報導,還做嗎?   第四章   JTBC,辛苦了 光化門廣場─國會─憲法裁判所 在景福宮十字路口聽到的歡呼 暫時像個「波露露總統」一樣 國會前,屏息緊張的一小時 現在才是開始 真正的高手 齊聚廣場上的人,他們的類型 高強度的新聞訓練現場 「將一觸即發」的預測 2017年3月10日 憲法裁判所   結束的同時—還沒結束的新聞 台灣版作者序 給在大海另一端翻開此書的你   我十分好奇,你是在什麼情況下,打開《那天在那裡的

人們》。這本書包含2014年春天、載有包括前往校外教學旅行的高中生在內、共476位乘客的渡輪,沉沒後造成295人死亡的「世越號慘案」,還有2016年秋天揭開序幕、結果導致當時的總統朴槿惠,於2017年春天下台的「崔順實干政案」,這些都是能以「民怨」這一主題相互串連起來的故事。   我也十分好奇,對在大韓民國發生的這些事,你了解多少。可能你沒任何背景知識,而只是出自好奇心,正在讀這篇書序,就算如此,也沒關係。對你而言,這是發生在其他國家的事沒錯,我卻相信,我自己在現場所體會到的情感,和你透過此書所能體會到的情感,並無不同。民眾為了發聲,而自發齊聚於光化門廣場上,要求總統下台;還有就算遭逢不幸的

人,並非自己兒女,但人們關注世越號慘案的同時,還是流下眼淚,這些都是足以跨越語言和文化藩籬、並觸動人心的大事。   想到在大海另一端的你,讀著書中的這些文句段落,我內心一方面感到激動的同時,也有所擔憂。因為寫這本書的人,既不是大韓民國知名學者、也不是重量級政治人物,更不是什麼當紅藝人,區區只是位年輕記者而已。我無意要灌輸你諸如「民主主義」、「國民主權」等這些聽到就令人頭痛的東西;作為記者,出於工作,我很幸運能在現場近距離地觀察,也很想把這些強烈記憶,存放得更久;我心裡還有個念頭:希望這些記憶,也能在其他人身上,透過某種方式,發揮出「好的影響力」。那份影響力,若能觸及在大海另一端的你,就真是再

好不過了。   2016年1月,我因有事而赴台北出差(註:當時李嘉赫記者來台採訪大選,並負責有關子瑜事件對台灣民眾的意向與大選結果造成何種影響)。回想起有台灣民眾看到身上穿著JTBC藍色外套的我,就先過來打招呼詢問:「您是來自南韓的電視台嗎?」,我甚感神奇地回應道:「咦?您是怎麼知道我們電視台的?」如同當時的神奇感受一樣,你會讀到這本書,我也覺得十分神奇,謝謝你願意翻閱《那天在那裡的人們》。   2019年1月 李嘉赫 序言 進入本書的同時   寫下「序言」這標題,至今已修了不知多少次。我把序言的初稿,拿給以專欄作家身分聞名的K前輩看;K前輩寫文章的功力,好到連記者和作家們,都會爭相守

候與傳閱。   「減少過分謙虛的字詞或表現,把記者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自豪感與抱負,還有未來的希望等給強調出來,如何呢?」   結果聽了K前輩建議後,我連要踏入這篇序言都變難了。因為若要把序文寫到帶有自豪感的地步,我就不得不為自己是否有紮實做好記者這工作而煩惱。自2011年9月展開記者生活至今才7年,我的經歷淺短到連對外稱上自己「任職媒體界」,都還覺得難為情。即便如此,我還是按K前輩的建議,去回溯那曾讓我感受到價值意義的瞬間。   2016年9月12日的晚間8點32分,慶尚北道慶州市發生規模5.8的地震。之後得知,這是南韓自1978年開始觀測紀錄來最大規模的地震。正逢各電視台播送主要檔次新聞

節目(即晚間新聞)途中,JTBC《新聞室》比他台都更快將節目轉換為特別報導體制。當天剛好沒負責做報導、卻還留在報導局摸魚的我,接到部長一句「路上小心」後,就馬上南下慶州。   抵達慶州,已是午夜,這裡一片狼藉。一位服飾店老闆望著全倒的店舖玻璃窗、幾近失魂地站在建築物外啜泣表示:「真是恐怖到不敢再進店內了。」當我說道:「慶州市廳(市政府)沒通知任何消息嗎?」那位老闆反而抓著我,詢問目前傳進來的狀況。餘震持續的混亂夜晚,好不容易帶著幾件被子,來到小學操場上避難的人們,在帳篷或車子裡,勉強讓自己求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跑出來的一位年輕媽媽,大吐怨氣道:「市內連個通報廣播都沒有,我只顧救小孩就奔向門外

了。」在取得諒解後,我進去了他們好不容易才逃出的屋內。掉滿一地的抽屜櫃、為了救孩子而用來蓋住頭背的床墊,狼藉地被丟放著。   我們就這樣整整熬了一夜,在慶州市內各處,傾聽深陷恐怖而直打哆嗦的心聲。在餘震仍持續的第2天晚上,我把慶州民眾說出來的話,以現場報導形式播送出來;在竭盡全力聽取震災現場,那些被棄而不顧的人們所發出的聲音作祟下,我把6位民眾的訪談鑲進報導內,時間長達3分21秒,是普通報導的3倍多。所幸,報導局回覆「盡可能呈現出現場狀況」,批准了這則長篇報導。報導播出後,我們又接著以慶州市內的現場畫面轉播來作結,然後正要起身找地方吃晚餐時,有人拍拍我手臂說道:「我剛才好好看完報導了,很感謝

您把這裡的聲音傳送出來。」一聽到這句話,我的疲勞瞬間就像大雪消融般退去。成為記者後,我常聽到人家說「作新聞」,當時我才依稀感受到,原來一整夜弄出來的東西,就是眾人口中的「作新聞」的意義所在。   梨花女子大學學生們在炎熱夏天度過抗爭日子的校園、在朴槿惠總統的彈劾案交付表決時的國會議事堂前、在民眾們手持燭火的光化門廣場、在憲法裁判所宣布彈劾審理結果時的地鐵安國站十字路口、在崔順實女兒幼蘿,為規避司法當局與國民的檢驗,在丹麥奧爾堡的藏身處前、在世越號在船難發生3年,從水中被拉上岸時的木浦新港……去年夏天到今年夏天,我都有幸能在這些新聞現場就近觀察。我因為這份工作,得以時常進出人們口中的「歷史現場

」。我想了想,其實這些現場的所有事物,不只對我的記者生涯,那些日子裡,出現在那些地方的人們,也同時貫穿了我整個人生,留下一陣強烈記憶。   就這樣讓最強烈的記憶,往普通的記憶那一頭飛去的話,對填滿那些日子和那些地方的許多人,我會過意不去,所以這讓我覺得,必須趕緊把這些事物記錄下來,因為這些故事,日後或許能給誰帶來幫助也說不定。   撰寫此書同時,我一直感到苦悶。第一個煩惱是,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讓記憶能在事實層面上,更忠實呈現,卻無法做到每個細節都正確到完美的地步─我參考了存放在智慧型手機的照片與簡訊、電子郵件、採訪現場用過的記事本,還有透過JTBC《新聞室》報導出來的影像與稿件,盡最大極

限要喚起那些記憶,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說,部分敘述仍可能會出現失誤,請大家予以諒解;但另一方面,我也期待,自己的這些記憶,也能與當時同樣身處現場的其他人的記憶,整合起來,成為更有意義的紀錄。   第二個讓人煩惱的,是看到記者前輩所寫的書,大多會安排講述記者精神或媒體的社會責任義務之類的主題出現;但對我來說,我連賦予這些題材的本事或知識都沒有。正式寫作此書前,一位年齡和我同為30歲前半的O前輩說道:「往後上了年紀,回過頭看自己寫的書,都會覺得難為情;就按照事實,持平公允地寫出來吧;如果在那耍帥、逞鋒頭的話,以後再回首,連你都會羞愧到臉紅的。」不管怎麼努力,好像寫出來的東西都會讓人面紅耳赤,聽了O

前輩的話,反讓我感到安慰。   這本書到問世為止,有賴許多人幫忙。在寫作上,主語雖設定為我自己,但書中大部分場景,顯然都是與許多同事共有的記憶。去年冬天,JTBC報導局社會二部的機動小組,每到週六上午,都要召開宛如軍事作戰一般的會議。白板上,畫有光化門廣場的粗略地圖與反朴槿惠遊行的路徑,並寫上每位記者各自負責的區域與任務,搭配好各個時間點要如何行動的交代事項,就這樣兵分多路四散在廣場後,我與同事們,偶爾會在幾個場景下碰到,我忘不了他們穿著電視台的藍色夾克、穿行在人潮裡的模樣;而舉著厚重攝影機,一起在現場奔跑的影像採訪組記者,他們的閃耀活躍,也一一浮現在腦海。特別是,前往德國與丹麥出差時,始終

和我一起奔波的李學振記者,為了傳遞更鮮活的現場,總是比我還要更快、更頻繁地行動。我也要為在追蹤鄭幼蘿時,寄給我具幫助價值的資料,並不吝給我建言的法務組與調查組同事致謝。我也不能漏掉待在木浦的幾個月來,絕大部分時間一起工作的李尚燁及延智煥記者,這兩位後輩記者,在冷清孤寂的碼頭岸上,溫暖地照料世越號船難未發現遺體的犧牲著與罹難者家屬。我還要除這些人外,沒法一同介紹的JTBC與《中央日報》前後輩同事,傳達感謝之意。   原本是計畫不以生硬的採訪紀實,而要用軟性的散文風格來寫這本書,結果還是無法擺脫報導文體。即便如此,我還是要對溫柔督促自己寫作,最終讓此書得已完成的高恩珠次長等「子音與母音」出版社相

關人士,獻上拍手。   在無任何因果關係、出乎意料下所發生的事,我們稱作「偶然」,在追蹤鄭幼蘿的過程,打聽到她隱身之處,讓她被展現在世人面前,也分明是偶然。每當採訪過程中,碰到想都沒想到的關頭,都是有懷著善意的人們相助,才得以辦到。   在這地球上,就算不知彼此存在而活著,都還是有陌生人,毫無異義信任我、向我欣然敞開心胸。還有神奇的是,不論在梨花女大、光化門廣場、還是木浦新港,懷著善心的人們總會出現,只是長相不同而已。我將這些接連出現的人們,看作是如點散開的善心,延續成線的面貌。對施予我好心,讓點與點順利連起的每位受訪者,我都要一併致謝。我相信,這些有好心的人們,如同必然一般偶然地出現,這

樣的事,往後也將繼續發生。   最後,對即便我接連出差採訪,也總是成為我力量的家人們,我希望此書能成為對他們的一個小小報答。我也要對常給我激勵打氣和聲援的妻子秞美,還有不知哪個瞬間起,從電視畫面中認出爸爸的女兒娥昀說一聲,我永遠愛你們。(請娥昀長大後看這本書,然後把讀後心得交給爸爸)而儘管我總有不足,對仍願意作為溫暖避風港的兩家父母,我也要獻上尊敬與感謝之意。   2017年冬  李嘉赫 採訪手冊1讓現場記者啞然無語的學生們世越號沉沒第6天,在安山一座殯儀館。那是下午5點左右,有位看起來並不是穿著檀園高中的制服,可能是國中同學或有更久交情的兩位罹難者友人出現。對那年紀的同儕朋友們而言,殯儀

館並非他們熟悉之處。即使如此,學校課一結束,為了要看看朋友,還是得鼓起勇氣過來。這兩個人,一位是瘦巴巴的男學生,另一位則是戴著粗大鏡框眼鏡、剪有馬桶蓋造型的男學生。兩人一進到殯儀館大廳,就默默無語地盯著顯示靈堂安置現況的螢幕上看。其中一位站了一陣子的朋友,對另一位朋友說出了我這六天採訪過程中,所聽到最刺痛人心的一句話。「要從二樓先去,還是先從三樓去?」他的話就代表,在這棟擁有三層樓的殯儀館內,兩位學生要道別的朋友,並非只有一兩人而已。整個國家都在哭泣著,採訪的記者也不例外。但想起在這巨大傷痛以後所發生的事,馬上就令人火大起來。合同搜查本部正忙於追究那幾位駕駛世越號的人的責任:幾點幾分誰在做什麼

事情,確認他們是不是只有在開船,並責怪他們沒為乘客負責,該做的事沒做到,並要為此讓他們付出代價。一群專家們在追究船的構造問題,又有另一群專家則在計較船上守則如何。這些事都非常重要,不應放過,得討個清楚說法,才能阻止同樣的慘案再次發生。但這樣追究與分析問題,已非首次。只要一發生大型事故,我們每次就只會這樣追究與分析問題,把過去既有的制度改掉,然後訂定出過去沒有的規則。雖然不知何時才會做好,世越號船難後,看來又會是以修改制度、然後訂出幾項過去沒有的規則告終,到時政府應該會印好數萬份的規則說明冊子,分送至全國各地吧,預料給媒體用的報導參考資料,也會大規模散發出去。說不定世越號船難,最後會以執政者低頭

哽咽說道「將盡可能不讓如此悲劇重演」的場景照片來收尾。想到船難可能真會以過去十幾年間一再重覆見到的那種問題應對順序來了結,讓人很快又起了雞皮疙瘩。所以現在的這個悲傷,必須深深地根植於我們腦海與心裡。我們要記住那些留著馬桶蓋頭、彆扭地造訪殯儀館靈堂,在現場只能哀苦長嘆地那些高中小朋友們,更要永遠記住那些穿上救生衣,卻因太過乖巧,只懂得遵照船內廣播指示而最終葬身海中的孩子們。

台灣人口少子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南韓新聞台的問題,作者饒佳汶 這樣論述:

少子化現象一直都是許多國家迫在眉睫的問題,由於現代人因為各種因素使得生育意願降低,導致多項層面皆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各國政府積極制定政策及措施,期望能夠將生育率回升,以應對少子化帶來的危機。然而台灣也不例外,目前台灣少子化現象逐年嚴峻,生育率更是年年下滑,到2021年出生人數更是下滑到153,820人,總生育率僅剩0.98胎,成為政府棘手的問題。因此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法,分別透過蒐集相關之專書、期刊、書籍、論文、報章雜誌、研究報告、電子資料庫、官方統計數據、文件記錄、市場調查資訊、以及政府部門報告等相關資料進行探討。首先針對目前台灣少子化之現況與成因,介紹台灣近年來少子化現象的發展與趨勢,並

從而了解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接下來要討論少子化會對台灣造成的衝擊與影響,針對經濟、社會以及環境三大面向分別進行闡述,從中探討直接造成的衝擊與威脅,以及間接所產生的影響與未來可能引發的趨勢。在認識台灣少子化的危機後,分別於馬英九與蔡英文兩個執政時期,對於因應少子化所制定的政策與措施進行成效之評估。最後則是討論目前台灣無法應對之挑戰以及未來的策進之道。最終研究結果發現,台灣人不願生育的因素在經濟方面有1.經濟負擔2.工作壓力3.育兒成本;在社會方面有1.價值觀改變2.育兒條件不足3.醫療技術進步;最後在環境方面有1.政府政策的影響2.移民人口的變動。另外在衝擊與影響中,對於經濟面向、社會面向以及

國防面向皆造成嚴重的危機。而馬英九與蔡英文執政時期的少子化相關政策與措施皆有不錯的執行狀況與滿意度。但是評估的結果卻存在許多問題與缺失,依舊無法提升整體生育率。最後在挑戰與策進中,發現1.房價逐年上漲,導致民眾買房困難2.國民價值觀改變,生育意願不高3.歷年薪資毫無成長,經濟負擔沉重等未來需要積極改善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