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ball衣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去ball衣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ValentinaD’Efilippo寫的 比例尺畫的世界史:100張收藏億萬年人類與地球故事的視覺資訊圖 和火柴娃娃製作所的 手作雜貨賣家養成手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寫出版 和野人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 別蓮蒂所指導 陳咨良的 台灣與波蘭消費者生活型態及消費價值觀之比較 (2011),提出去ball衣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消費價值觀、生活型態、台灣與波蘭跨文化比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人類學研究所 謝世忠所指導 李甫薇的 19,20世紀之交西南中國的東西方逢遇----兼論當代的國家回應 (2000),提出因為有 19世紀、異己想像、認識系統、遊記、中國西南、獨立Lolo、建構的重點而找出了 去ball衣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去ball衣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比例尺畫的世界史:100張收藏億萬年人類與地球故事的視覺資訊圖

為了解決去ball衣著的問題,作者ValentinaD’Efilippo 這樣論述:

從野蠻至文明, 從我們衣不蔽體的祖先到驚人消費商品排行榜; 從百億年前宇宙誕生,到現代世界的大眾行為統計, ──讓我們用比例尺畫出來看明白!   ■誰說世界史一定要大部頭!本書從大小遠近長短觀察世界軌跡──   想看看地球138億年的歷史規模?或是要帶著孩子從頭了解人類如何起源、如何使用語言到生活文明的各種演進嗎?   不用害怕。這並不需要數萬字,這本書以絕妙的視覺設計,用圖像與圖表呈現出過去無論如何好像都很龐大的世界史:其中包括了重要事件/戰爭/王朝的事實、人類歷史的走向與時間軸、最具啟發的文化變革、人類的演進等。由100張不沉悶又有趣的資訊圖像,道盡我們從野蠻到文明、甚至到未來

的所有歷史。   不管你是酷愛史實的人、愛好資料的怪人,或是單純只想知道這世界究竟發生過甚麼事,這場獨一無二的世界資訊圖像史大冒險一定會讓你驚訝歡欣:   ■意想不到的視覺比例解答─   世界財富如何增長?   偉大藝術家何時創作?   工業革命有多戲劇化?   哪些書賣最好?哪些藝人的唱片最暢銷?   哪種心理疾病最常見?   誰擁有最大帝國?   地球是什麼做的?   世界上的主要生物各有多少?   ■歐洲設計獎平面設計師+英國《衛報》調查報導記者 精密合製   本書由《衛報》資料調查報導老手主司研究、結合新世代設計師的巧思,乃至NASA、英國高等學院學人及許多官方統計機構的襄助

下,以「資訊圖表」的革命性方式,用「數據、訊息+圖表視覺化」的比例尺結合呈現人類與世界至今的各項歷史重要主題。以我們無法想像的各種形式描繪出不同的世界面向:像是網路使用的歷史、大量暢銷書、唱片排行統計等當代事件等全觀樣貌。兩位著迷於研究於資訊視覺化的合著者,期待用這種全新的方式,帶我們找出更多在世界歷史中等待被發掘的美好寶藏。 【如何閱讀本書】   ◎從第一頁按照順序翻到最後一頁,或是你也可以隨興地翻讀。   ◎每一頁都會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簡潔的概括了你正在閱讀的頁面。你可以利用這個問題來快速了解眼前的主題。   ◎先細讀文字!每張視覺資訊圖表中要表達的資訊都會以文字簡練(也具有娛樂性

質)的呈現出來,所以在你跳入圖中細節前,請先清楚的了解該主題大致的說明。   ◎善用關鍵字。如果頁面上有比較複雜的視覺資訊圖表,會有關鍵字說明該圖表是如何產生的。瞄一下關鍵字會讓你清楚明白頁面上的視覺資訊圖表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本書特色   ★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都是精密製作:歐洲設計獎平面設計師與英國《衛報》研究調查報導記者共同合作,仔細閱讀你會發現書中每一字每張圖都是一種設計。   ★百張圖快速收藏:濃縮透視資源、人類與文明社會的發展軌跡,書中每一個視覺資訊圖表都不是一模一樣的,他們都具有不同的複雜度。   ★字體與色彩都有不同含意:全書四個階段的歷史,看到愈多顏色,還有字體及風格愈

摩登,那麼內容可能也愈接近現代。   ★頁碼剪影:仔細觀察這本書每頁左下角的剪影,這個剪影會隨著書的進展漸漸進化,幾乎都會配合歷史穿著合宜的服裝出現。 【印刷裝幀說明】   ★內頁用紙:忠於原著特別以不同紙張的方式,呈現作者想要表達不同時期歷史的特色。   ◎特級彩印紙人文典雅感   ◎銅版紙表現現代時尚感   ★限量珍藏書盒─   ◎書盒印刷:以進口美術映畫紙全彩印刷,錶於以保護精裝書功能最佳的瓦楞紙版上。   ◎開盒方式:以Pizza盒開盒設計,容易拿取閱讀及收藏。 好評推薦   「(本書)作者們在設計與數據資料研究上都投入了最多的心力,也讓這本書真是既有趣又詳實!」──《經濟

學人》(The Economist) 作者簡介 凡樂蒂娜.狄菲麗波(Valentina D’Efi lippo)   狄菲麗波是位跨足多種領域的設計師,崇尚利用各種方式或媒介來進行創作與發明。她於義大利攻讀完工業設計以後,再至倫敦取得平面設計碩士學位。之後,她對於視覺傳達及數位多媒體媒體的狂熱,便經由各種資訊視覺化、藝術製作與互動式設計的工作展現出來。   狄菲麗波也曾與數個贏得過設計大獎的公司合作,這些公司多半為全球性品牌客戶製作許多促銷汽車、汽油與啤酒的設計案。2011年,狄菲麗波創辦了位在倫敦的Italika設計公司。 詹姆士.博爾(James Ball)   任職於英國《衛

報》的調查報導小組,並曾贏得多項資料分析新聞報導獎項。他也是《衛報》中多個資料研究型新聞調查專案的核心人物,其中包括「解讀騷亂」(Reading the Riots)專題,該專題曾製作了「維基解密:關塔那摩灣檔案」,以及「避稅天堂的秘密」等系列報導。   在加入英國《衛報》前,博爾與非營利組織「新聞調查局」(Bureau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合作,參與了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第四頻道的《新聞快遞》(Dispatches)、時事紀錄性節目《廣角鏡》(Panorama),以及獨立電視新聞公司(ITN)等部分節目製作。他並在「維基解密組織」發布美國大使館二十

五萬封電報期間,以自由作家身分為其工作。博爾也在倫敦城市大學的「互動調查新聞學」課程擔任講師,目前居住在倫敦。 第1部 創世時期 ★宇宙中的一切何時形成? ─創世時期 ★宇宙有多大? ★你能理解宇宙的大小嗎? ★太陽系裡的星球在哪兒? ─爆炸後,我們的鄰居 ★地球是由什麼做成的呢? ─製造一個星球 ★人類的特徵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化的? ─進化論 ★地球上的生物有何關聯? ★地球上的每一種生物各有多少? ─關鍵多數 ★有哪個隕石正在朝地球前進? ─撞擊區 ★那些滅絕的物種發生什麼事了? ─生命滅絕之日 第2部 進入文明 ★我們最近的血親到底都長什麼樣? ─都是一家人 ★我們是由什麼做成

的? ─人由何而來? ★小生物都住在人體哪裡呢? ─我們的小小朋友們 ★我們如何殖民全世界? ─人類如何散布各地 ★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馴服動物的? ─馴服…… ★最早的城市在何處與何時誕生? ─城市的生活 ★我們的衣著如何轉變? ─盛裝打扮一下 ★樂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製造美妙的音樂 ★藝術的技巧是如何發展的? ─繪畫的數字史 ★英文的演變 ─學習字與詞 ★世界上的語言有何關聯? ─語言樹 ★早期的科技革命發生於何時? ─進入鐵器時代 第3部 國家的建立 ★誰在當時擁有權力? ─我曾統治過世界 ★每一個文明階段出現過什麼呢? ─他們曾經為我們付出什麼? ★歷史上的帝國有何不同? ─帝國歲

月 ★誰擁有過最大的帝國? ★羅馬軍隊如何組成? ─解剖古羅馬軍團 ★羅馬軍隊與現今的大不列顛(英國)軍隊相比,誰比較厲害? ★中世紀人民的日常生活 ─中世紀的一天 ★十字軍東征何時開始? ─進擊的十字軍 ★誰是最偉大的探險家,他們發現了什麼? ─大航海時代 ★殖民帝國到哪兒做生意? ─統治吧,大不列顛! ★哪些統治者曾經在位最久? ─我們被誰長久統治? ★世界的財富是如何增長的? ─一切都和錢有關 ★世界哪些地方最富有? ★世界各地的衝突 ─世界戰爭簡史 ★世界有變得比較不暴力嗎? ─結束戰爭吧! ★偉大的藝術家們都在何時創作? ─藝術的潮流 ★我們的報紙怎麼了? ─讀讀報業大小事 ★你知道

革命的歷史嗎? ─全世界的勞動者,團結! ★仍在「被迫狀態」下工作的人身處何處? ─還我自由 ★哪些商品和國家使用了受壓迫的勞動力? ★工業革命到底有多神奇? ─另一種革命 ★政府債務的歷史為何? ─一堆銀行家 ★歷史上的經濟崩盤有什麼不一樣? ─現金與危機 ★宗教正在成長,還是在消失? ─信仰的疑問 ★人類如何改變旅行方式? ─我繞著地球跑 ★現代人旅行快到什麼程度? ★誰曾經統治過世界上最重要的幾個國家? ─這裡誰管事? 第4部 現代世界 ★我們都住在哪裡?我們又都幾歲呢? ─人口金字塔 ★各洲的年齡人口比例為何? ★我們為何而死? ─關於我們的死亡 ★哪些國家正在進行性別滅絕? ─性

別屠殺 ★不同性別之間的薪資落差有多大? ─女人的這份工作 ★發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蓬勃發展的? ─專利權的競賽 ★什麼時候發明了什麼東西? ─了解世界的發明 ★哪些書賣得最好? ─我讀過的一本書上這樣寫著 ★我們現在如何購買音樂? ─做點音樂吧 ★哪些藝人最受歡迎? ★誰擁有世界上所有的財富? ─誰是那1%? ★誰吃了所有的食物? ─全球暴食 ★哪些政府是大敗家子? ─嗨,闊佬政府 ★真正汙染地球的是什麼? ─碳匯(Carbon sinks)和廚房、汽車、電子郵件的關係 ★哪些國家正在汙染地球? ─陷於碳中的世界 ★世界各國的碳排放量程度如何? ★我們怎麼付錢買東西? ─現金交易的終日? ★我

們正在嗑什麼藥? ─那些藥沒效,是吧? ★誰因為經濟危機而失業? ─誰因為這次的經濟危機而失業? ★誰正在移居,而他們正要前往何處? ─搬家中的人民 ★各大洲通訊連線有什麼差異? ─讓自己連線吧 ★離婚率上升的情形有多劇烈? ─愛情與婚姻(喔,還有離婚) ★哪些精神心理疾病最普遍? ─心智的迷航 ★世界上哪個區域的人口最多? ─給我土地,更多土地… ★我們居住的空間能有多大? ★人為意外曾經有多嚴重? ─人造災難 ★全球地震發生在何處? ─搖啊搖 ★世界上槍枝越多就代表因槍傷死亡的人數越多嗎? ─關上保險,裝上子彈 ★槍殺死亡事件發生在何處? ★誰是奧林匹克的真正贏家? ─奧林匹克精神 ★運動

員的成績正在趨緩嗎? ─越難,越好,越快,越強壯… ★誰正在吸毒? ─快感時刻 ★哪些國家喜歡喝酒抽菸? ─菸與酒 ★網路成長的速度有多快? ─網路的歷史 ★最受歡迎的網站是哪些? ─網路地圖 ★網站如何群聚在一起? ★誰擁有最強大的軍隊? ─我的部隊比你強… ★核子彈如何發展? ─核子時代 ★人口普查顯示出什麼趨勢? ─改變中的國家 ★世界的人們如何搭飛機連結? ─我要飛過去、要高飛 ★我們已經到過太空中哪些地方? ─大膽前去(再前去,再前去……) ★下一個一千年,我們還會存活嗎?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能移民到另外一個星球嗎? 附錄&致謝 導讀     如何閱讀本書?   這

本書你可以從第一頁按照順序翻到最後一頁,或是你也可以隨興地翻讀。不管你選擇用哪種方式,為了要讓你更容易進入狀況,我們要先在這裡說明強調幾點。   我們把世界的歷史分成四個部分,個別(非常)概略的歸類到四個歷史上不同的階段:人類前時代、文明前時期、1900年前附近,以及現代.我們的設計方法如下:你看到愈多顏色,還有字體及風格愈摩登,那麼內容可能也愈接近現代。   另外,仔細觀察這本書每頁左下角的剪影:這個剪影會隨著書的進展漸漸進化,幾乎都會配合歷史穿著合宜的服裝出現。   本書大多數的單一頁面都會談論一個主題故事,不過其中有少數幾個故事會跨及兩至三頁。所以如果你翻到其中一頁上面沒有標題,記

得往前翻兩三頁你就能找到了。書中每一個視覺資訊圖表都不是一模一樣的,他們都具有不同的複雜度,所以請記得下列的三個閱讀小提示:   1.每一頁都會提出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簡潔的概括了你正在閱讀的頁面。你可以利用這個問題來快速了解眼前的主題。   2.先細讀文字!每張視覺資訊圖表中要表達的資訊都會以文字簡練(也具有娛樂性質)的呈現出來,所以在你跳入圖中細節前,請先清楚的了解該主題大致的說明。   3.善用關鍵字。如果頁面上有比較複雜的視覺資訊圖表,會有關鍵字說明該圖表是如何產生的。瞄一下關鍵字會讓你清楚明白頁面上的視覺資訊圖表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假如你想知道各個圖表的資料來源或是技術上的

細節,書末附錄的部分有相關附件,將提供更多的細節及註釋。最後,請記得從開天闢地以來,至今可是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歷史,因此我們在編輯成書時,常常猶豫該包括什麼在內,又該省略什麼。我們在書中經常會提到一些有趣的主題或事件,只是並沒有足夠的空間加以闡述,所以你可以像我們一樣,盡情的利用網路或是書籍尋找更多等待被探索的歷史。 來自原文版編輯的話   發人省思的貢布利希(E. H. Gombrich,英國藝術史大師)曾寫道,「有說服力的人拿著針就能讓大家看到事實上並不存在的線。」   一個能把所有元素都結合得天衣無縫、讀來又順暢的故事,不只能讓人聽了滿足、印象深刻,也會大家認定具有說服力。所以,我們

往往在聽一個奇談時,都會不知不覺忽略資訊的品質及數量(也就是資訊的正確性)。本書合著者詹姆士能夠簡潔的把世界史主題重點取出精萃,就跟設計者凡樂蒂娜那奇妙與永不竭盡的創造力一樣地令人享受。我們將這本書背後的想法呈現於真實世界的同時,作者群在歷史資料中不只致力於用豐富的技巧來娛樂讀者,更力圖誠實地讓讀者知道:數據顯示出來的不一定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我特別希望這本書能促使你主動去做搜查──去探索那些這本書裡沒有足夠空間探討的各種現象背後的複雜面。同時,也希望你能像我們一樣享受那探索的過程。 克雷格‧亞當斯(Craig Adams)

台灣與波蘭消費者生活型態及消費價值觀之比較

為了解決去ball衣著的問題,作者陳咨良 這樣論述:

中、東歐十國加入歐盟後,發展引起世界關注,而擁有最多人口的波蘭更是備受矚目;近年來波蘭中產階級增加,消費力提高,令研究者興起瞭解波蘭消費者的念頭。消費者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會影響消費行為,對研究消費者行為是十分重要的主題。然而過去與消費者價值觀與生活型態相關的研究大多以單一國家之消費者為主,跨文化比較以歐美研究為多,故研究者利用到波蘭交換的機會,進行消費者生活型態與消費價值觀之調查研究,以取得第一手資料,然後與台灣消費者作比較。本研究以滾雪球法進行抽樣,深度訪談15位波蘭消費者與19位台灣消費者。訪談內容涵蓋生活型態與消費價值觀各面向,經過分析後發現兩地消費者於金錢配置、儲蓄理財觀、信用卡使用

習慣、價格取向、他人導向、品牌觀、服飾消費模式、婚姻觀、家庭觀、工作觀、宗教觀、環保觀、助人觀等方面的差異,並推導出相關命題,如:台灣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和他人導向程度較波蘭消費者高;台灣人和波蘭人相比,與原生家庭的關係較為密切、對婚姻關係也有較高的期待,並且更具環保概念等。除此之外,本研究也探究消費價值觀、生活型態及消費行為間的關係。本研究發現價格敏感度高的消費者傾向選擇於較便宜的通路,以及在特價的時候購物,消費次數較一般人來得少,也少有衝動性消費與犒賞自己的行為產生,而且消費時不太在意品牌,通常是購買平價的品牌;然而注重價格之餘,這些消費者也會注意商品的質感,不希望別人發現該商品很廉價。另外

,具環保觀念的人,傾向有需要才購物;在衣著方面,購買次數不多,且重視品質、材質與持久性,不願買路邊攤,但也不會買很貴品牌的服飾,也不會跟隨潮流;而這些具環保理念的人與其他人相比,較注重健康或養生。本研究結果在學術上有助於拓展國內碩士論文的跨文化研究領域,以及建立跨文化消費價值觀與生活型態之訪談大綱;在實務方面,能夠提供欲進入兩地市場的廠商一些開發市場與行銷策略的建議。

手作雜貨賣家養成手冊

為了解決去ball衣著的問題,作者火柴娃娃製作所 這樣論述:

日本火紅手作雜貨賣家,經營祕訣無私全披露!七大步驟讓你也能夢想成真!   想把手作當職業,卻不得其門而入?  好不容易將自己的手作作品公開販售,但始終無法打開通路?   從跳蚤市場起家、如今年營業額高達一千萬日圓的火柴娃娃製作所,將一步步引領你邁向手作雜貨創業者的成功之路!   *想販售手作雜貨?  *要如何才能將自己的作品成功打入通路?  *如何經營手作雜貨的網路商店??   有上述想法的人絕不可錯過本書!   第一步 / 先從觀察雜貨業界開始  [了解雜貨的各種銷售通路]   第二步 / 開始動手做雜貨  [原創雜貨的想法與作法]   第三步 / 讓大家看見你的自創雜貨  [商品的推銷

與宣傳技巧]   第四步 / 量產後的下一步  [商品生產與庫存管理須知]   第五步 / 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的資金問題  [銷售雜貨時一定要知道的資金知識]   第六步 / 在銷售的同時也要思考未來  [快樂手作的永續經營]   第七步 / 網路商店的經營範例  [火柴娃娃製作所官方網站的製作know-how] 作者簡介 火柴娃娃製作所   www.kokeshi-m.com   以製作並銷售「火柴娃娃」(在火柴畫上臉譜)為主的三人團隊,二○○○年正式展開活動。原本只是參加群展的一件作品,卻因為大受歡迎而成為販賣的商品。他們從跳蚤市場起家,如今產品已在全國性的大型通路販售,年營業額高達一千萬日

圓,在日本是人盡皆知的手作自創雜貨賣家。 山田晶子   出生於福岡縣。從福岡一路北上到大阪、東京,曾任職於廣告公司,現為自由撰稿人,亦是火柴娃娃的培育者,主要負責團隊的業務工作,包括新商品提案及與店家接觸等環節,也是本書的採訪者及執筆人。充滿生意頭腦,精於資金規畫,口頭禪為「成本多少?」目前最大的心願是蓋一棟五層樓高的木偶娃娃大樓。 平(土反)公美   出生於大阪府,曾在廣告公司當過五年的設計師。因緣際會成立火柴娃娃製作所,為火柴娃娃的實際創作者,在團隊中負責商品企畫、設計以及與工廠接洽等工作。本書中所介紹的產品以及插畫皆出自她之手。天生藝術家性格,擁有強烈的創作欲,對賺錢完全提不起勁。整個人

就是一尊渾然天成的木偶娃娃。 西海真輔   出生於大阪府,在廣告公司擔任設計師,同時身兼火柴娃娃製作所的網站管理員,為火柴娃娃的守護者。由於其他兩位不擅長電腦,因此負責幫她們製作並管理網站。本書的攝影(封面與開門頁除外)亦是他的傑作,並監修第七步的內容。他的報酬不是現金,而是551蓬萊的肉包子(大阪名產),不過最近他開始對自己的薪資制度感到不滿。 譯者簡介 游韻馨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熱愛翻譯的全職譯者。譯作包括《Excel+PHP Web資料庫開發應用實務》、《有腸識,讓你健康活力一輩子》等十餘部作品。   部落格:kaoruyu.pixnet.net/blog;e-mail:kaoru

[email protected]

19,20世紀之交西南中國的東西方逢遇----兼論當代的國家回應

為了解決去ball衣著的問題,作者李甫薇 這樣論述:

在本文中,筆者以19、20世紀之交,至中國西南遊歷的西方人為對象,在人類學的歷史研究取向下,以敘述異族的歷史文獻資料如遊記、官方報告和傳教心得等為分析文本,探討19世紀異己觀念的形成,以及西方社會思潮實踐在西人中國西南論述的過程。 中國西南在漢人的眼中、一向被視為蠻夷雜處的化外之地。就漢人和西南土著的接觸而言,這裡可說是Mary Louise Pratt所指的「文化接觸區」(Contact Zone)(Pratt,1992:6)。西人自地理大發現後即積極向外探索世界,但直到1825年和1861年英法各以緬甸和安南作為殖民地時,才開始對鄰近的中國西南地

區作持續性的探險。二十世紀的泰國與雲南隔著寮國,但為了將所有泰語系小邦納入其國族-國家架構下,泰國國家領導人採用西人論述中,連結泰國與中國西南土著的歷史書寫,作為歷史教育教材(謝世忠,1993:53)。中國西南於19、20世紀之交,不但在漢人、土著、與西人的接觸下,形成一個極其複雜的「文化接觸區」,也是一個旅程與意象建構的發生地點。 西人對中國西南地區和人群的旅遊紀錄,即反應出一種對自己、漢人與土著的複雜情結。首先是西方基督教文化提供「以基督徒來認同真正自己」的價值觀,進而發展出將他者視為異類、野蠻、化石的傳統(Pandian,1985:50)。即使十九世紀有語系、文字、體

質測量等定義人群的新指標,但這些指標仍奠基在西人的異己傳統中。在這個價值觀背景下,西人先接觸了漢人,接收到漢人對西南土著以及自己的言論,再接觸西南土著,聽到土著對漢人和自己的言論。他們遊記記載的雖然是中國西南的所見所聞,但從其選擇觀察和敘述的人事物中,仍可分析出西人建構起兩種意象,亦即分別確認了西方的優越性,以及顯示西方想在中國找尋「非中國」的企圖。除了確認優越性外,吾人也可從西人的遊記中,看出兩類反思性的論述,據此或能歸納出一個西人對中國西南的認識系統。 意象一 「野蠻」與「化石」 Jacob Pandian認為將他者視為化石和野蠻,是西方看待他者的傳

統。西方的心智較為文明是因在生物上已經演化成如此,非西方則尚未達到此境地,因此是原始的,未發展的,是一種無法在時間的試鍊中存活下來的形式,因此不如西方模式合於生存(Pandian,1985:57-58)。在19世紀,地質學與演化論開啟西人生物性的世界觀。演化論係以不同地質時代的化石和現存生物的變異性來解釋和理解當代生物。Bernard McGrane認為19世紀逐漸發展出的地質學、演化論和人類學,是西人區分他者的新理論架構(McGrane,1989:84)。西人對於自身在宇宙中地位的問題,已從「人類位於生物圖表的最上格,接下來該擺置哪種動物」,到「人類位於進化圖表的最底部,問題是,在之前已生活

於此的是誰」(ibid., p.82)。19世紀時,人類的差異建立在歷史時間感上,非西方人在西人的想法中,是「他們生活在歷史時間裡」(ibid., p.84)。 Eugene Pittand視Lolo人為原初純粹的中國人,把Lolo人敘述成毫無變化、古老原始的形象,便是一種化石化他者的事實。Samuel Clarke將No-su和苗人佃農的貧窮描述為「如200年前的法國」、「比現在的俄國好些」(Clarke,1911:124),顯示他將土著放在歷史時間裡。俄國在當時雖進行西化,但在西歐人眼中,剛脫離農奴制度的俄國,仍距離中古時代不遠。Wingate曾想像東方的居民殘酷嗜殺(

Wingate原著,陳君儀譯,2000:24)。他認知中的西南,是夾雜在高度文明的征服者之間半文明或幾近野蠻的人(ibid., p.169),更將沒有真正接觸過的佤人描述成「野蠻佤人」。 d’Orleans則視Hou-Ni人為「被馴服的野蠻分子」(d’Orleans, 1999[1898]:48-50) 意象二 獨立族群    d’Orleans提過Hou-Ni人頑強且獨立,對中國的霸權並不十分順從(d’Orleans, 1999[1898]:37),另也在怒江提及數區的獨立栗粟(the independent Lissou)(ibid.,p.169)

。不過,西人發展西南意象中,最系統化的便是獨立Lolo。1892年Ball指出西南有一族群「控制著數以千計的中國人為奴隸」,6年後d’Orleans在蒙自則以四川獨立Lolo稱之。1903年A. Henry又以「高過任何一個歐洲人」和「住在和威爾斯面積般大的大涼山」形容這群人。Clarke在1911年以「半獨立」形容這群人,1936年時在Cook筆中從「半獨立」變成「獨立」。1927年Stevenson譽之為「亞洲最獨特神秘的人群」,1947年Lowy來到中國找尋「真正的Lolo」。這些均反映出西人熱衷於建構中國境內的獨立意象,也顯示西方想在中國找尋「非中國」的企圖。 反思

一 土著和漢人所述者不同 Norma Diamond在<苗人和蠱:中國西南邊疆的互動>(“The Miao and Poison:Interactions on China’s Southwest Frontier”)一文中,提到移民到中國西南的漢人男性,在接觸土著如花苗女性時,因對其未纏足和自由的婚前性行為等生活方式感到困惑與恐懼。加上漢人與花苗的衝突不斷,漢人官員恐懼社會失序,害怕被「野蠻的異族文化」所影響,因此在文書中不斷重複苗女與蠱的關係,以及認定接觸苗女的危險性。漢人官員鼓勵將所有災難如牲畜、嬰兒與小孩的死亡歸因於苗女。1904-1905年另一波苗女放蠱謠言的捲起

,便是一種漢人藉蠱來表達對異族看法的變形(Diamond,1988:23)。 二十世紀初漢人社會盛行著苗女放蠱,同樣的地區和時間,西人對苗女與蠱的謠言亦有不同的反應。傳教士Monseigneur Pinchin相信Man族會在食物中下毒,藉以搶奪富有者的財富。Gill和Bishop則不相信。Gill的不相信,反應的是西人對馬可波羅遊記真實性的質疑,他認為「此故事與老掉牙的馬可波羅記述相同」,只是一則傳說和迷信。Bishop的不信,反應的則是西人對漢人敘述的一貫質疑,她指控漢人一再謠傳汶川地區的部落由一女王統治,並會對路經的旅客下毒。 漢人社會無法接受的苗

女「大腳」,在西人眼中卻正好相反。西人不習慣漢人文化中的纏足,Pollard便抨擊漢人女性是「畸形腳」,而Nosu女性自然且行動敏捷的腳,代表一種征服者的健康狀態。漢人社會中謠傳苗女害死牲畜與小孩,西人則指責漢人對女嬰進行殺害。 西人所觀察到的漢人對土著態度,使得他們對漢人所傳達的土著意象產生質疑。如Stevenson看到了漢人在Lolo人出現前和出現後,從趾高氣昂的輕視態度轉變到慎重緊張,因此漢人傳達的「野蠻」「危險」,易被西人打上問號。 反思二 “漢人與土著眼中的我們” 有些西人到中國西南的過程中,會意識到自己在漢人或土著眼中的形

象。儘管對自己的文化充滿信心,懷抱著探險、找尋野蠻人群的好奇心理來到東方,西人在面臨另一個族群的輕蔑和敵視眼光時,仍有產生反思的空間。例如不少西人均對漢人的「洋鬼子」一詞發表意見。「把說“洋鬼子”的人揪出來重打頭」是西人圈中流傳的自尊維護方法,Wingate表示聽過,而Morrison則親身實行過。當Wingate聽到漢人小女孩說「洋鬼」時,他並無法「揪出來重打頭」,卻轉而思考中國文化中的鬼形象,以及反思西人在歐洲看到中國人時產生相同反應的可能性。Wingate因而不只一次地戲稱自己是「初抵此地,一竅不通的野蠻人」、「衣著寒酸的野蠻人」。 Pollard發現Nosu人輕視漢

人的原因是他們缺乏男子氣概,需要舒適生活環境後,意識到自己睡覺時和漢人一樣會打舖蓋,用稻草來使地面柔軟,因此自問「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我的」。 己、異己、與類己 Pandian認為基督教信仰提供的是一種絕對主義式的價值觀,事物只分為絕對的好與壞、強與弱、真與假。真正的自己是完善、堅強和真理。基督教宣稱自己的神是唯一的完善、純淨和正義,而將魔鬼丟給長得不像自己,或風俗習慣和己不同的他者。這樣的信仰二分化了西人對自己的觀念,他們以基督徒的定義來認同真正的自己,在猶太基督教思想的一般性模式下,擁有一個完全相反的對照是有必要的。文藝復興末期,異類儲藏庫(repos

itory of the abnormal other)合併了非基督徒、非西方人入內,而此一合併即標示了人類學的開始。換句話說,異類的象徵代表著非西方人、其他人類,也暗示著屬於「無法接近上帝」、的一群(Pandian,1985:52)。 照Pandian的說法,基督教信仰下成長的西人對自己的概念是完全二分的,基本上便是「上帝/基督徒/西方人/真我/己」與「魔鬼/異教徒/非西方人/假我/異己」的對比關係。不過在西人對中國西南認識的例子來看,真我與假我並非絕然地被區分,在自己與異己之中,尚有一個「類己」的空間。「類己」的概念,可從西人以己文化中相似的要素作為理解途徑看出,這種理

解途徑也就是類比或比喻。類比或比喻的動作,代表著一個「可理解範圍」的認定,在認識的意義上比「不可理解」更接近“自己”。舉例來說,當西人認為漢人纏小腳是不可理解時,土著的腳儘管膚色、大小與西人不同,但在認識上均為「未纏綁的」,因此「可理解」,甚至被西人如Pollard解釋成「征服者的腳」。在面對漢人的層面上,西人把土著視為和自己同一範疇,就算不是「自己」,也是「類己」。不過,當西人開始用西方的「高跟鞋」來類比中國的「纏足」時,在對「纏足」的認識層面上,便成為「可理解」。 因此,在理解一個族群對顏色的喜好上,Cook以「蘇格蘭地主:黑Lolo=高貴藍血:高貴黑色」作類比( Co

ok,1936:70)。在理解長相方面,Haddon 將Lolo人的皮膚以南歐人的棕色或黝黑色來形容,而非亞洲人的黃色(Haddon,1925:114)。Wingate認為苗族女子長得好看,臉孔類似德國、奧國的農家女(Wingate原著,陳君儀譯,2000 : 170)。 另一個「類己」,可由西南土著接受基督教信仰看出。雲南曾因是基督教傳教的空白區,而被教會稱為“中國最黑暗的省分”(錢寧,1998:241)。加上教會在當地遭到漢人傳統文化的強烈抵制,因此宗教勢力發展得十分緩慢。但當這個僵局被視基督為苗王的花苗打破後,許多傳教士立即積極到西南對土著傳教。在Samuel Cla

rke筆下,雲南貴州交界從「中國的最黑暗」變成「屬靈的大豐收」(Clarke,1911:172-302)。漢人的排斥基督教是「異己」的表現,花苗的積極信教,被西人解讀成一種類似從「魔鬼/異教徒/非西方人/假我/異己」到「上帝/基督徒/西方人/真我/己」的轉變。對西人而言,花苗信基督教的行為比漢人異己更像自己,因此是「類己」。 認識系統 除了上述關於19、20世紀之交,西人異己認識觀念的討論外,本文也對西人的認識系統進行探討。認識系統是承襲Neil Leipor的觀光吸引系統而來。Leipor的吸引系統動態過程是,一開始引發訊號引發了觀光客的欲望,在各種因

素(金錢、時間等)配合下,觀光客決定出門觀光,觀光行為是自己的動機所推動的,隱含著在觀光核心地得到滿足的期待,之後由路程中的隨程訊號引導至目的地,最後在看到核對訊號時,知道自己到達核心地,並將所期望看到的事物一一地具體化(Leipor,1990:381)。從西人的中國西南遊記中,可以看到一個更細緻的認識系統。以Henri d’Orleans為例,認識系統可分為五層面,第一是成長背景形成的主要認識架構,使他在看到其他人群時,放在此架構下予以認識,如當時歐洲盛行的演化論,影響了 d’Orleans將Mosso族的儀式文字,視為文字演化上的早期階段(d’Orleans, 1999 [1898]:19

2)。第二是在歐洲便聽聞的中國傳說或意象,例如d’Orleans曾聽說東方有全是女子的國度,當他到中國西南時,便詢問船夫有關女兒國的資訊(d’Orleans, 1999[1898]:11)。第三是沿路漢人官員、居民或隨從的敘述,例如d’Orleans在路途中不斷聽到官員和隨從以 Lolo或Lissou人野蠻兇猛為由,阻止他前進。第四是呈現在眼前的靜態人景,所有對不同族群衣著、建築、儀式的平面描述,都屬於該層面的認識。第五是互動中所得到的經驗和觀念,例如 d’Orleans從與隨行漢人馬夫的互動中,加深對漢人的負面印象,或從Lolo人隨從的口中,得到Lolo人對Pais人的分類觀念(d’Orle

ans, 1999[1898]:51)。 西人認識西南土著的流程,首先是西人基督教式的異己觀,它在個人成長過程中便已形成;行前聽到的中國傳說或資訊是第二層認識,例如d’Orléans的「女兒國」印象,或傳教士Père Moutot的「St. Thomas曾到中國」信念;在旅程中從漢人導遊或隨從口中聽到的敘述是第三層,例如Pollard從導遊Long酋長口中聽到「Nosu婦女不願嫁給漢人」,或是Morrison聽到「西南土著患得甲狀腺腫的比例比漢人少很多」;到達目的地後觀察到的靜態意象是第四層,例如Cook對Lolo人建築物的敘述,Haddon對Lolo人的體質描述;若在當地

停留較長的時間,有機會接觸到當地人,才進入認識系統中的第五層。西人可能在第三層便停止認識,如Wingate的「野蠻佤人」意象,主要便是來自官員與隨從。而後Wingate把此意象記述下來,回到西方流傳開來後,便可能形成下一批讀者的「第二層認識」來源(在圖表中以第三層回到第二層的箭頭表示)。西人亦可能在第四層時停止認識,例如西人在市集中對西南各族群的服飾印象深刻,但因語言隔閡等原因,僅有視覺上的接觸而無交談溝通行為,便是停留在第四層的情況。第二到第四層的認識,均奠基在西人基督教式的異己觀上。在第三層或第四層取得的新資訊或發現,可能會修改或形成西方流傳的新中國意象。第五層認識提供西人核對第三層認識的

機會,依據接觸經驗的不同,或可形成符合基督教式和十九世紀異己觀的認識,不過,也可能在反思後,質疑成長過程中習以為常的異己觀。前者在書寫傳播後,成為下一批讀者的第二層認識來源;而後者的書寫則可能開啟另一個新的世界觀。 Leipor的吸引系統動態過程,只說明了引發訊號引發觀光客出門,隨程訊號到使觀光客漸生異國感,以及核對訊號使觀光客將期望看到的一一具體化等的一個大眾觀光過程。這個系統無法對引發訊號的內涵與源起背景作說明,也無法明瞭觀光客為何想到某些特定的目的地,更無法解答今日已經發展或正在發展之異族觀光體系的起始背景,以及該體系中的引發訊號產生的歷史過程。

本文的第二到第五章,可以概念化成上述的「西人認識西南土著的流程」,若再配合第六章來看,則可在Leipor的吸引系統概念上,做出更進一步的延伸。19、20世紀之交的西人在遊歷中國西南後,建構了「神秘」、「族群奇特」,和「獨立Lolo」等意象。這些意象從官方領事、學術社團的學者、傳教士和探險家的報告遊記,延續並轉換成更具影響力的小說及電影形式,最明顯的代表便是20世紀30年代James Hilton所寫的《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一書。美國人Bert Krawczyk在半個世紀後,以《失去的地平線》書中的「香格里拉」來比喻雲南。1997年之時,中國刻意去「證明」雲南迪慶便是Hil

ton所指的「香格里拉」。1999年雲南人民出版社在「香格里拉叢書系列」中,出版了《失去的地平線》中譯本。這一連串動作,是當代中國對19、20世紀之交西人書寫的一種回應和利用。中國政府希望利用西人早已建構的意象,來加速西南觀光的國際化。一百年前西人的「類觀光探險」,和當代的大眾異族觀光,在「神秘」、「族群奇特」等意象的層面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連結。此外,西人書寫的另一種效應,亦表現在中國學者對「獨立Lolo」意象的回應上。「獨立Lolo」在19、20世紀之交,便是個促使西人陸續前來中國西南探究的意象。西人在「獨立Lolo」意象上建立的神秘感,並不比「香格里拉」差,但因「獨立Lolo」指稱了Lol

o人,對中國學者來說,比「香格里拉」更具真實感,「獨立」二字又放置在Lolo人(彞族)之前,大大地與中國的國族主義相牴觸,所以出現「獨立Lolo反建構」的現象。在這個場域上,中方並未利用早期西人建構的意象,來推動四川大涼山的異族觀光。 中國政府對早期西人書寫的回應,顯示出儘管過了一個世紀,西人在當時所建構的意象並無隨著時間沒入歷史,它反形成了另一種影響力,影響著新一批的西人繼續前來,加入核對和生產西南意象的行列之中。此外,它也影響著當代中國學者或非中國學者,對19、20世紀之交西人書寫的利用、反駁以及研究。 總而言之,19、20世紀之交至中國西南遊歷的西

方人,藉由異族的書寫,體現了19世紀的西方社會思潮。Jacob Pandian分析的西方基督教傳統,以及西人的異類、化石、野蠻化他者傾向,Bernard McGrane提出的19世紀歷史感宇宙觀,Evans-Pritchard 陳述了進步史觀與民族學資料收集的關聯,Jeremy MacClancy對倫敦民族學會(1844年)和人類學學會(1863年)興起的介紹,顯現了19世紀新思潮引發的這一波向外探險行動中,人類學學科的形成是西方探索異己文化的一個特化與專業化現象。Gordon認為西方社會視自己需要,創造了Bushman異己想像。Bushman意象的創造者是殖民官員,開墾的農民、引進的黑人礦工

,傳教士、警察及科學研究者,也就是說,民族學和人類學者亦在其列。這些異己想像,重則形成殺傷力強大的異己觀念,如“野蠻Bushmen”和「Bushmen被吊死在樹上」等圖像;輕則造成學術界研究、認識時觀念上的困擾,如「有意無意地忽略不符合我們期待的部分」。西人對中國西南地區和人群的旅遊紀錄,反應出對自己、漢人與土著的複雜情結。其中雖然多是再確認西方優越性的意象建構,但仍有反思性論述的出現。從筆者歸納的中國西南認識系統來看,反思性的論述通常出現在第五層認識階段。 本文特別選擇人類學正開始形成專業學科的歷史時段,去觀察包含了探險者、外交官、傳教士、及學者等各類背景的西人異文化論述

。筆者相信,人類學式的歷史研究中,探討過去某一段時間,主流社會人群異己意象形成的歷史研究取向,可以成為一個檢視人類異己想像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