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銀行臨櫃提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世新大學 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吳翠鳳所指導 李俊誼的 便利性和安全性對LINE Bank用戶使用行為之研究 (2021),提出台中銀行臨櫃提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便利性、安全性、純網路銀行。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犯罪防治研究所 蔡田木所指導 陳永鎭的 台灣地區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歷程之研究 (2006),提出因為有 新興詐欺犯罪、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詐欺犯罪歷程、人頭帳戶、人頭電話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中銀行臨櫃提款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中銀行臨櫃提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便利性和安全性對LINE Bank用戶使用行為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中銀行臨櫃提款的問題,作者李俊誼 這樣論述:

純網路銀行於2021年在台灣正式上路,經政府多年策畫之下,金管會於2019年7月30日宣布三家取得純網銀執照,分別為樂天國際商業銀行、LINE Bank和將來商業銀行。樂天國際商業銀行搶於2021年1月19日開始營運,而LINE Bank隨後於2021年4月22日上線,希望藉由純網路銀行的推出,能夠加快傳統銀行的改革。 金融業隨著Bank 4.0的推展,純網路銀行的發展也跟著加速推進,而安全與便利亦是樂天國際商業銀行與LINE Bank在推展上的標語,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探討安全性與便利性對LINE Bank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本研究問卷包含了研究的7個構面,35個問項,以及受試者

的人口統計資料,總共8個部份來衡量。本研究透過便利性、安全性、知覺有用性、知覺易用性、使用態度、使用意願及使用行為之文獻來探討便利性及安全性對純網路銀行的使用行為的影響。總共有316位受測者的資料且有22份無效的問卷而被排除。在此研究中,總共使用了294份有效問卷。本研究採用SPSS 21統計軟體,並透過敘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因素分析以及迴歸分析等方式,對回收之問卷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後並解釋其研究結果。由研究分析數據顯示:使用者對LINE Bank的安全性及便利性會正面影響LINE Bank的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使用者對LINE Bank的知覺易用性會正面影響知覺有用性與使用態度;使用

者對LINE Bank的知覺有用性會正面影響使用態度及使用意願;使用者對LINE Bank的使用態度會正面影響使用意願;使用者LINE Bank的使用意願會正面影響使用行為。

台灣地區新興詐欺犯罪趨勢與歷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中銀行臨櫃提款的問題,作者陳永鎭 這樣論述:

新興詐欺犯罪有別於傳統詐欺犯罪,係透過通信、金融之便利性,運用人頭帳戶及電話,利用人性弱點,發揮隱匿性,從中獲取高利潤,造成社會關係背離之犯罪,故促動研究之動機;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採用現象學內容分析做基礎性之研究,運用立意取樣及滾雪球方法抽樣,至高雄、台中、台北、宜蘭監獄及高雄、台北等都會區進行研究,針對新興詐欺犯罪受刑人九名及具有偵辦新興詐欺犯罪相當經驗之司法偵查人員七名,計十六名進行訪談,加以探討台灣地區新興詐欺犯罪詐騙內容、管道及被害金額交付手法之演變趨勢。另外亦探討上述詐欺犯罪人之家庭、學校狀況及犯罪之歷程、犯罪技巧之學習,初始涉入階段、持續涉入階段、犯罪

終止階段之脈絡。本研究發現,新興詐欺犯罪並非智慧型及技能專業化之犯罪,惟其係有組織、訓練,利用他人通信、金融專業技能之團體,具有成本低、風險低、量刑低及獲利高、隱匿性高,「三低二高」之犯罪特性;在詐欺時間週期方面,每年1、4、8、11月為新興詐騙高峰期,每日14-17時為詐騙巔峰時間;並利用人性之貪婪、畏懼、同情心、原始慾望、迫切需求、需錢恐急等弱點,運用引誘、取信、言聽計從、詐騙獲利等四個詐騙互動階段,進行詐騙;趨勢演變方面,在詐騙內容上以假借公務機構名義詐財為主,但中獎通知詐財則保持相當平穩的趨勢;在詐騙管道方面,則以電話直接來電與電話語音為主,相互交錯,2007年至今回復以電話直接來電為

主,在被害金額交付手法方面,有ATM、臨櫃、電話語音、網路轉帳及存款機交付…等方式,趨勢演變方面從ATM轉帳轉變到臨櫃轉匯為主要手法。透過訪談上述對象,歸納出本研究樣本之新興詐欺犯罪集團經營模式、人頭帳戶、人頭電話、個人資料等詐欺犯罪工具的收購流程及地下匯兌洗錢模式之運用,另亦分析出新興詐欺犯罪靈感來源、容易被害誘惑之類型、每日詐騙之重點時段、精進詐騙技術之過程,以及被害者如何轉換成詐欺集團;並依據一般化理論、理性選擇理論、日常活動理論及情境犯罪預防策略,建構新興詐欺犯罪之歷程模式架構。根據本研究發現,套用交通「三E」政策,結合情境犯罪預防策略等概念,本研究建議如下:一、針對「人」採以教育策略

;二、「工具」施以管控之方式;三、從警政、媒體、司法機構、電信、金融業者及修法等部份,擬定新興詐欺犯罪防治對策,供實務單位參考,藉以建立全民防詐騙之防護網,達到情境犯罪預防之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