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靈骨塔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李文環所指導 陳幸秀的 臺灣漢人喪禮文化變遷之研究 (2019),提出台南靈骨塔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互助會、商品化、去祖先化。

而第二篇論文南華大學 生死學系碩士班 楊國柱所指導 許正寶的 嘉義縣鹿草鄉第二納骨堂規劃與管理之研究 (2018),提出因為有 鹿草鄉、殯葬設施、納骨堂、服務範圍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南靈骨塔查詢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南靈骨塔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漢人喪禮文化變遷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南靈骨塔查詢的問題,作者陳幸秀 這樣論述:

摘要 台灣漢人大體來自閩粵地區,在喪葬制度方面,直接承襲儒家禮制,且揉雜佛、道,故保有民間巫術之特質。舉凡自人死後,自未葬之時的家鬼,於既葬且點主後,將神主迎回家中,且於合爐(或進主)後,正式成為家族祭祀的祖先。而喪禮最後階段,便是藉由除靈、安位、合爐等儀式,使亡者進入祖宗牌位而成為家族祖先的一員,接受後代子孫定期的祭祀。清初移民初到台灣,若逢死喪之事多為同鄉之人互相張羅處理。遑論有無親戚關係,不取報酬,主動幫忙,為喪家提供免費勞動服務,形成互助會。迨1960年代,因社會結構轉變,殯葬事務逐漸走向商業化,轉由葬儀社主導。喪葬部分流程,除喪主親自完成外,其餘部分皆委由葬儀社做後續處理,殯葬儀式

的流程也從早期的協力體系逐步走向商品化,殯葬業逐漸轉向企業化經營,喪葬流程形成被議價的商品,使得人們對死亡的敬畏逐漸抹平、降低,同時也流失傳統對生命認知、哀悼調適、與逝去親人關係的轉化與再連結等。傳統中,喪葬儀式除了使靈魂有所依歸,更要讓屍骸能妥善安置。而土葬便是期許藉由吉地的地氣,使子孫成功發達,故形成一種特有的靈骨—風水信仰體系。自1970年代起,隨著臺灣經濟高度發展和人口高度成長,政府開始大力推廣火化入塔,直至1980年代,火化觀念已普遍為國人所接受。近年來,「火化塔葬」已成為主流,加上高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及環保意識抬頭,不同的新興殯葬方式因而產生。祭祀的目的,乃藉由對亡魂的祭祀,透過宗教

追薦法事,成為親屬懷念與超渡亡者的重要儀式活動。但時至今日,奠祭儀式受到幾項挑戰,除傳統祭祀儀式遭受衝擊,加上喪禮文化日益走向商品化﹑簡化的趨勢。如今『去祖先化』似乎成為一種時代趨勢,未來的喪禮文化,如何與傳統喪禮文化再結合產生新的碰撞,是我們如今要解決的難題。

嘉義縣鹿草鄉第二納骨堂規劃與管理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南靈骨塔查詢的問題,作者許正寶 這樣論述:

  嘉義縣鹿草鄉公墓是嘉義縣率先實施公園化者,且鹿草鄉公所於民國95年在公墓內興建新的納骨堂,取名為嘉義縣鹿草鄉第二納骨堂,目標在追求規劃管理永續發展及確保民眾的治喪權益。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由質性與量化的角度同步瞭解嘉義縣鹿草鄉第二納骨堂的規劃管理問題,有好的納骨設施、設備及好的管理制度,俾利使用意願增加,進而提升社會經濟福利,緩和用地不足與改善過度集中造成殯葬設施供需失衡等問題。  本研究調查發現,有過往親人使用嘉義縣鹿草鄉第二納骨堂的家屬,可依居住地分為實際服務範圍與理想服務範圍,因國內交通發達且資訊便利,就其使用服務範圍涵蓋全臺,但以嘉義縣鹿草鄉第二納骨堂為中心理想服務範圍半徑為

29.56公里。至於民眾對於嘉義縣鹿草鄉第二納骨堂的需求則為是否有親人使用及經濟因素為最先考量,交通便利及納骨設施規劃為其次。公共造產部分則以收費制定、開放預售個人及夫妻塔位,以及管理費是否專款專用。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研提政策應用建議,包括前期設置及管理、辦理殯葬設施觀摩、妥善規劃納骨堂硬體設施、召開說明會、收費標準及管理費之應用、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民眾使用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