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生化科技研究所pt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國立臺灣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周婉窈所指導 林立婷的 從人奶到奶粉:臺灣哺育習慣變遷原因之考察 (1895-1989) (2015),提出台大生化科技研究所pt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嬰兒奶粉、母奶、人奶、哺育論述、良母、母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鄭友超所指導 林資盛的 高職機械科學生對機械電學實習科目學習意願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機械電學實習、學習意願、學習適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生化科技研究所ptt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生化科技研究所pt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從人奶到奶粉:臺灣哺育習慣變遷原因之考察 (1895-1989)

為了解決台大生化科技研究所ptt的問題,作者林立婷 這樣論述:

本研究討論的核心命題是,為什麼戰後臺灣的主流哺育方式出現從母奶到奶粉的轉向。也就是說,筆者試圖解答,為什麼奶粉能夠在1970年代前後取代母奶,成為嬰兒的主要食物,1970年代的時空條件有何特殊之處。具體而言,筆者將從政府政策、奶粉廠商行銷與哺育論述變化三個面向切入探討奶粉哺育興起的背景,並透過口述訪問資料勾勒這些因素可能對母親們的哺育選擇麼造成什麼影響。並且,希望解讀哺育選擇變遷背後反映的臺灣良母形象的變遷。本文除了緒論與結論外,共分成三部分進行。 本研究首先處理日治時期臺灣的哺育實況與哺育論述。根據統計資料,母奶哺育,當時稱為人奶哺育,是臺灣人哺育習慣的主流,人奶哺育率高達9

7%。不過,在當時也已經出現母奶與牛奶孰佳的爭論。當時的醫界普遍認為母奶優於牛奶,原因有二:母奶哺育的嬰兒死亡率較低與母奶較營養,並在報章雜誌上大力宣導。筆者認為這些宣導文章的預設讀者並非臺灣人母親,而是因為遷移失去母乳哺育知識傳承來源在臺日人女性。 接著,筆者從政府政策、嬰兒奶粉廠商行銷策略、報章雜誌上的哺育論述切入討論戰後臺灣奶粉哺育興起的背景條件。政策的部分,經濟部在1973年為了平衡與日本貿易的逆差,開放設置嬰兒奶粉工廠、進口散裝嬰兒奶粉,與輔導國內嬰兒奶粉產業發展。嬰兒奶粉廠商以「母乳化」奶粉吸引消費者,並與醫院合作推銷嬰兒奶粉。報章雜誌的哺育論述普遍認為母乳最佳,不過,奶粉可

以是沒有母奶時合理的選擇。 筆者透過口述訪問發現,1970年代之後的母親們在知道母乳優於奶粉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奶粉哺育的原因,是因為她們在當時都市化的趨勢中向都市遷移,與母乳哺育知識的傳承來源斷裂,求助無門,再加上社會製造了許多讓母奶消失的因素。此外,當時的哺育論述雖然承認母乳最好,但奶粉也是在沒有母奶時合理的選擇,政府奶粉開放政策與經濟發展又使奶粉的價格變成可負擔,終於使奶粉哺育率逐漸攀升。最後,筆者指出,從人奶、奶粉,到母奶再起的變化,反映了臺灣的良母內涵從與哺育選擇無關,到母奶與母愛/良母形象強力連結的現象。

高職機械科學生對機械電學實習科目學習意願與學習適應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大生化科技研究所ptt的問題,作者林資盛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職機械科學生對機械電學實習科目學習意願與學習適應之現況與關係。研究母群為全國公立高職日校機械科一、二、三年級學生,以分層隨機抽樣進行抽樣調查,共發出1,120份問卷,回收之有效問卷為980份,有效回收率達87.5%。 本研究資料分析方法係採平均數、標準差、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 事後比較法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處理,茲將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敘述如下:一、機械電學實習之實施現況,以持中立看法者居多。二、機械科學生對機械電學實習科目之學習意願為「有意 願」;學習適應為「普通」。三、機械科學生會因學校地區、年級、就讀科別意願、課 程壓力、課程內

容難易及課程實用性,對機械電學實 習之學習意願有顯著差異。四、機械科學生會因學校地區、年級、學業成就、就讀科 別意願、課程壓力、課程內容難易及課程實用性,對 機械電學實習之學習適應有顯著差異。五、機械科學生對機械電學實習科目學習意願與學習適應, 彼此間具有顯著正相關。關鍵字:機械電學實習、學習意願、學習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