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股價、配息、目標價等股票新聞資訊

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琇琴寫的 解碼頭皮生態力,超前掌控關鍵5%的不老源頭:頂尖細胞專家黃琇琴博士教你:終結敏弱、油落、禿白 髮界迷思三部曲 和RobinWallKimmerer的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方青出版國際有限公司 和漫遊者文化所出版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森林系所 王志強、洪國翔所指導 王鈺德的 南湖柳葉菜生育地調查及遺傳分化之探討 (2019),提出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湖柳葉菜、生育環境、微衛星DNA、遺傳分化。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王乃彥所指導 蔡韋白的 論施用毒品及其刑法抗衡之措施 (2018),提出因為有 毒品處遇、一罪一罰、施用毒品累犯、無被害者犯罪、除罪化、藥物法庭、毒品審議委員會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解碼頭皮生態力,超前掌控關鍵5%的不老源頭:頂尖細胞專家黃琇琴博士教你:終結敏弱、油落、禿白 髮界迷思三部曲

為了解決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問題,作者黃琇琴 這樣論述:

  ●顛覆想像!頭皮健康仰賴微生物神助攻   ●最有體系!頭皮健康生態髮3-3-3   ●專家等級!挑選頭皮洗護用品關鍵知識     頭皮知識不迷航!斷開只做症狀改善的惡性循環   你在意自己的髮型、髮色、髮量,甚至肩頭上的頭皮屑……,   卻輕忽頭皮敏落、油落、禿白等頭皮老化問題背後的真正原因嗎?   如果是的,肯定要好好認識占身體皮膚總面積約5%的頭皮。   頂尖細胞專家黃琇琴博士堪稱頭皮細胞代言人,   她認為只停留在症狀改善或治療,頭皮問題當然糾纏不清;   唯有頭皮知識不迷航,善待頭皮細胞與微生物,   才能一舉終結頭皮煩惱事,輕鬆髮現抗白,烏黑秀髮生生不息!     頭皮是個熱

鬧小星球,我們要懂得敦親睦鄰   我們的頭皮並不是只有毛髮而已,頭頂除了頭皮細胞之外,還有一群與頭皮共榮、共處、共治的微生物,而且是打從我們一出生就擁有居住的公民權,那就是頭皮微生物。本書首次揭開頭皮微生物的神秘面紗,並以清楚易懂的健康科普文字,搭配關鍵秒懂頭皮知識圖解,舉凡如何和頭皮微生物和平相處、解析頭皮種種問題現象、掌握頭皮需求真相、教你洗護髮品選用不迷失方向、破除道聽塗說的頭皮養護知識……,就是要你懂得和自己頭皮的相處之道,並內化成為生活日常的具體行動力。     頭皮復原力終極密碼:「頭皮健康生態髮則3-3-3」   ◎3個頭皮基礎健康力   →1:菌相平衡力→最天然的護髮大隊   

頭皮微生物就如同腸道菌沒有絕對的好或壞,頭皮菌相也必須保持動態平衡,因為透過微生物的進食或代謝,就是維繫著頭皮健康力的基石。舉例來說,頭皮常在菌的代謝物胜肽(脂肪酶和脂肪酸),具有強大的抗菌功能,可提升頭皮防禦力。它還會參與頭皮和毛囊細胞發育,並且能夠促進頭皮新陳代謝,維持適當皮脂量,以對抗各種毒素、過敏原及病毒,形成頭皮的營養和保護層,可以說是最天然的護髮大隊。     →2:皮脂膜防禦力→頭皮最輕薄貼身的防護衣   附著在皮膚角質層的皮脂膜,宛如皮膚的透明保護外牆,隨著皮膚角質層的新陳代謝脫落和再生,簡直就是一件最輕薄貼身的防護衣。對頭皮來說,具有絕佳的保護作用,再高檔的保養品,都比不上的

頭皮自產的精華液。換言之,當皮脂膜一旦遭到破壞,保水功能降低,肌膚變得乾燥、瘙癢甚至脫皮,面對氣候等外界因素的反應力變差,就很容易引起肌膚紅腫、搔癢等敏弱現象。     →3:組織復原力→頭皮快速復原的最強後盾   影響結構復原力的因素可以歸納成7個變數,分別是免疫力、表皮屏蔽、遺傳基因、情緒、營養、pH值、水分,除了遺傳基因之外,其他不確定因素其實都操之在我們身上。也就是說,正視身心的毒、酸、缺,並補足該有的營養,就能鞏固頭皮組織復原力。     ◎​3個頭皮關鍵組織力   →1:角質層保水力→捍衛頭皮老化最強防線   我們身上的皮膚,包括頭皮的屏蔽功能,都來自皮膚的角質層,不要小看這一層組

織,它幫助皮膚鎖住水分不流失,猶如銅牆鐵壁默默地捍衛頭皮健康。舉例來說,每個人的頭皮都住著一群常在菌,為何有人會出問題?其他人卻好得很?因為這一切頭皮問題的亂源,最初幾乎都來自角質層的破損。而這個破口,猶如水壩堤防的小裂縫,頭皮敏感、搔癢、乾屑等問題於是接二連三。     →2:皮脂腺順暢力→形成頭皮抗菌、抗老化最佳功臣   頭皮的皮脂腺分布比身體其他部位密集,會分泌大量皮脂,同時遍布毛髮,形成潮濕營養的環境,可以說是微生物的極樂天堂。皮脂腺分泌適當,具有弱酸特性,達到抗菌、抗氧化的效果!所以,如果一感覺頭臉出油,就恨不得趕緊把油花洗掉,小心你正把皮脂的好處通通抹殺掉,讓自己曝露在皮膚過敏、提

前老化的風險。     →3:毛囊再生力→賦活毛髮生長,逆轉禿髮、白髮   毛囊是生髮、黑髮的源頭,如果毛囊受傷或萎縮,頭髮就無法按自然方式生長成烏黑亮麗的秀髮。不過,頭皮細胞安排也是很巧妙,一再給我們機會,人一生中約有二、三十次的毛囊生長週期,毛囊會重新設定並準備好幹細胞以接收訊息,再進入下一個循環產生新的髮幹。此外,如果毛囊不死,還可以借助皮脂腺下方隆凸區的毛囊幹細胞,因此只要找對方法適當刺激此處,還是可以逆轉禿髮、白白的。     ◎​3個友善頭皮行動力   →1:友善頭皮第一步要施展「減法力」   少即是多,減輕頭皮負擔是上上策。     →2:選擇養護頭皮產品必須具備「檢視力」   

學會檢視篩選關鍵成分的能力。     →3:理解健康頭皮細胞要的是「簡單力」   厲行簡單洗頭,頭皮煩惱不再,還能擁有烏黑秀髮   名人推薦     趙少康董事長  中廣公司   陳碧華董事長  麗豐集團   黃敏銓博士  台大醫學院醫學系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教授    鄭惠文醫師  安瑟美膚整形外科診所皮膚科   李紹誠理事長  台灣復健醫學會   柳子駿牧師 暢銷作家、台北復興堂   陳銘達總裁  美國建高控股公司   謝宏亮董事長  辛耘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胡湘麒董事長  能率網通股份有限公司   趙大方執行長  好物市集購物網   王孟芸總經理  可購樂股份有限公司

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

南湖柳葉菜生育地調查及遺傳分化之探討

為了解決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問題,作者王鈺德 這樣論述:

南湖柳葉菜為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明訂之珍貴稀有植物之一,族群數量稀少,呈現狹隘之點狀分布,主要生長於雪山、南湖大山、奇萊主峰、中央尖山及關山。本研究針對上述地區之南湖柳葉菜進行生育地及族群遺傳結構調查,以建立南湖柳葉菜生育環境之群落組成和環境特性,除此之外,尚研究分析各族群間於基因層面分化之程度,以提供保育方針的擬定依據。結果顯示,南湖柳葉菜現生生育地以南湖大山所占面積最大,其伴生維管束植物共計28科55屬72種,其中特有種53種,特有率達73.6%。生育地主要位於上坡、稜線上及山谷間之岩屑地,海拔高度介於3,053-3,795 m之間;坡向多變;坡度10-55゚;地表含石率85%以上;全天光

空域為29-89%;直射光空域為29-96%;土壤pH值介於6.36±0.43。南湖柳葉菜常出現於細葉山艾-羊茅型、玉山山蘿蔔-細葉山艾型及南湖柳葉菜-山艾型的植物社會中,其分布主要受全天光空域、直射光空域、高度的土壤含石率及中性偏酸的土壤等環境因子影響。以20組南湖柳葉菜微衛星基因座對南湖柳葉菜五族群進行分析,發現異型合子期望值 (He=0.298)大於異型合子觀測值(Ho=0.296),且近親交配系數(FIS=0.085)為正值,顯示族群內有近親交配的情形,進而造成物種具有較低遺傳多樣性;其中以南湖北峰之族群具有最豐富的遺傳多樣性。PCoA 與 STRUCTURE 的結果顯示各族群間雖保有

彼此獨特的基因型,但族群間存在者某種程度的交流,導致整體呈現低至中度的遺傳分化。本研究所調查之分布點位及環境資料可作為未來物種分布之預測模擬,以找出其可能潛在的分布地,並作為移地保育可能的參考地點;南湖北峰族群擁有相對多的遺傳多樣性,是族群保育措施的優先選擇地區。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觀苔蘚,找回我們曾與自然共享的語言

為了解決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問題,作者RobinWallKimmerer 這樣論述:

「古老的傳說說道, 畫眉鳥、樹木、苔蘚和人類,所有的生物曾經共享一個語言。 但那個語言早已被遺忘, 所以我們得透過觀看、觀察彼此的生活方式,才能夠了解彼此。」   ★如詩般的植物學書寫★     所幸我們有了羅賓・沃爾・基默爾,   她用來自印第安部落的傳承,以及學術的精準訓練,   為我們尋找人類和苔蘚曾經共享的語言,   也將植物學與自然書寫做了最有機且極富詩意的組合。     ★榮獲2005年美國自然文學最高榮譽「約翰・巴勒斯」文學獎(John Burroughs Medal)   ★出版17年好評不墜,亞馬遜網站五星評價   ★結合「民族植物學」、「科普知識」、「人文關懷」之自然書

寫佳作   ★作者為當代最重要青苔研究權威之一,羅賓・沃爾・基默爾   ★搭配北美知名苔類專家霍華德·阿爾文·克洛姆(Howard Alvin Crum)9幅手繪插圖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楊嘉棟博士審訂     ★以小喻大,用印第安精神書寫的科普書   身為美國苔類研究權威,同時也是美國印第安波塔瓦托米族(Potawatomi)熊族後裔,加之身為人母、北美原住民作家等不同的角色經驗與獨特血統,羅賓・沃爾・基默爾既擅長精準的科學語彙,也擅長在字裡行間展現印第安人接應自然萬物的思想與深度。     「我們被教導過,   運用植物就是在向它身處的自然表達敬意,   使用植物的方式要讓它的天賦能

夠繼續滋長。」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收錄了基默爾的十九篇散文,她以科普知識為經,生命經驗與部落傳統為緯,揉合生命故事與研究苔類多年的心得。在這系列散文中,有描寫她與女兒、鄰居的日常互動;有在野外採集的刺激冒險;還有超級富豪假借復育之名,邀請她為深山密林裡一座精美絕倫的仿古青苔花園擔任顧問——但她發現,復育是為了遮掩一場遊走灰色地帶、盜取自然的犯行,而自始至終,她都無從得知富豪的真實身分。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有流暢優美的自然書寫,也有清晰洗鍊的科學語言,基默爾試著用不同的知識系統,讓我們突破尺度的限制,理解苔類這種微小植物帶來的啟發,和森林同樣弘大。作者筆調有時像哲學家的座右銘

,有時也像生態科學家的提醒警示,但更多時候,是像部落長老或母親的教誨,悠遠綿長,溫柔纏繞出人類、苔蘚與自然三者密不可分的關係。     ★古老、微小,卻支撐一整座森林的植物   苔蘚是最古老的植物,也是最早離開水域,征服陸地的植物。身形僅有雨林的三千分之一,苔蘚卻能蘊養樹木、保護土壤、涵養水分,為昆蟲遮風擋雨,也讓鳥類與熊取用築巢……在許多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細細密密地支持起了一座森林的運行。     ★長在城市縫隙之間的植物   長在城市裡的苔蘚,和人類有許多共通點:多元、適應力強、抗壓性高,在擁擠的環境也能活得很好,而且還經常旅行!苔蘚的葉片構造和人的肺泡有很多相似點,當它們減少消失,正是

向我們示警了空汙;還有苔蘚的抑菌以及吸收能力,都曾在一戰被廣泛當作棉花的替代品以及傷口敷料……     ★在印第安傳統裡向苔蘚禮敬   傳統的印第安人採集苔蘚,好擦去鮭魚皮上的黏液毒素,也在手套與靴子裡塞進苔蘚,隔絕冬日凜冽的寒氣;在沒有幫寶適的年代,寶寶的搖籃板裡會塞滿舒適的乾苔蘚;還有,在女性的月事隔離小屋裡,會有一籃一籃精挑細選過的苔蘚,好陪伴她們度過這段印第安人認為的靈性高峰;印第安人也將灰苔做成枕頭,據說,那會讓人做上特別的夢……     【內文摘錄】   「一位來自夏安的長輩曾告訴我,要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身為科學家的我,覺得這個想法很不可思議。他說要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

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樣你所尋覓的自然會出現。」     「學習觀察苔類,比較像是靠聆聽,而非觀看。匆匆一瞥不足以成事。過濾一切雜訊,才能真正聽見樂音。苔類不是背景音樂,它們是交織纏繞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觀察苔的方式,可以像是細細諦聽水流撞擊岩石,溪流有很多種聲音,令人平靜,苔也有各種綠意,使人舒心。」     「在紐約州北部的奧農達加縣,一年當中有幾個向植物表達感謝的儀典,各有其時,首先是楓樹,然後是草莓、豆類、玉米。每年十月在加州的大熊湖鎮就有一場橡實的盛宴。據我所知,沒有一個特殊的儀式是獻給苔蘚的。或許禮敬這些不起眼的小小植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尋常的小小方法。溫柔盛托住小嬰兒、接住經血、為傷

口止血、保暖——我們不就是這樣在世界裡安身立命的嗎?」   共同推薦     王盛弘|作家    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生態與人文作家&插畫家    胡哲明|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館長    崔祖錫|山岳探險與旅遊作家    楊玉鳳|台灣苔蘚學會理事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書籍作者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    董景生|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讀者好評     「一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突然間變得栩栩如生,因我終於明白箇中一二。讀了這本書,我開始帶著放大鏡出門,對著樹幹仔細

端詳。羅賓・基默爾為我帶來精微細膩的風景。這不只是一本關於苔蘚的書,還是一個北美原住民女性的發聲,也是一個母親的故事,一種透過人類精神講述的科學。作為科學家,羅賓・基默爾結合了經驗論及各種認知方法,她看待世界的獨特觀點令人讚嘆,等著有心人來聆聽她真正的聲音。」──雅尼絲·瑞伊(Janisse Ray)、《餅乾童年的生態學》(Ecology of a Cracker Childhood)、《萬能棉被:回家的冒險》(Wild Card Quilt: Taking a Chance on Home)(暫譯)作者。

論施用毒品及其刑法抗衡之措施

為了解決台大 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問題,作者蔡韋白 這樣論述:

施用毒品不論在國內外,均為嚴重之社會問題。近年來由於經濟成長、人口膨脹,競爭日益激烈,生活壓力與日俱增,毒品氾濫的問題亦日益嚴重,新興毒品亦推陳出新,造成執法人員查緝困難,防不勝防;且許多犯罪問題如搶奪、竊盜等均被認為與吸食毒品息息相關,蓋因需取得購毒昂貴的花費,吸毒者進而鋌而走險。又施用毒品者相互間共用毒品而感染愛滋病問題,亦使治安及國民健康問題產生巨大的衝擊及挑戰。我國在毒品防制、減害措施上,為防制毒品繼續氾濫,雖不斷有所變革,然而成效十分有限,若未能了解施用毒品罪之本質及對症下藥,則施用毒品問題不但永遠繼續存在,且會日趨嚴峻。 本文首就施用毒品犯罪之現況分析,探討我國毒品

政策無法抑制毒品犯罪及減少累再犯率之困境及原因;其次從犯罪學及醫學角度探討施用毒品之成因,探討現行制度對於毒品的定性與分類之適當性。並就我國法從過去肅清煙毒條例到現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演變及立法政策方向做介紹,並分析現行法下刑罰觀點與醫療觀點的矛盾之處。 其次,多次施用毒品行為的處斷,司法實務上目前係採行一罪一罰,除造成監獄人滿為患外,對施用毒品者而言,採行一罪一罰顯然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醫療優先於刑罰」的立法政策有所矛盾,其不但不能協助其「脫癮而出」,反而將其打入司法審判---刑罰的無限輪迴之中而無法脫困;另外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做成後,考量施用毒品與一般犯罪本質上有所不同,是否有

累犯加重本刑之必要,亦將一併討論之。  再者,本文並從法律解釋學出發,探討立法者制定施用毒品罪原因及妥適性,並循此延伸討論施用毒品保護法益之正當性,再就施用毒品罪入罪化及除罪化兩種不同觀點作分析與討論。並從外國法制切入,藉由國外毒品立法例及相關制度,例如藥事法庭、毒品審議委員會等,探討我國毒品立法有何可參考改進之處。 最後在分析我國施用毒品規制面與現實面之問題及探討毒品行為除罪化之可能性與方式後,提出相關的建議。